浙大远程政治经济学作业(选)

政治经济学作业集

(选做题)

第一章

1.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过程分析,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刚开始提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不完善的。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将自己的理论不断发展。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区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可供操作的思想,主要是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的思想,接纳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思想。恩格斯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并最先使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明确地将实现社会主义看作是无产阶级追求的目标。区分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潮,认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一个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本身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他们并没有凝固自己的某一种思想而将其成为教条,相反是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完善的。他们的探索为后人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一切要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

2.请简述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在所有制理论上的创新。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就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而言,鼓励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

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而且报告还特别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的统一性:“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两个平等”(即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为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的享受“国民待遇”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3.谈谈你关于江泽民通知对中国经济理论的贡献的认识?

第一,他主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了在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国经济改革的新方向。

第二,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设想,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制理论的创新起了推动作用。

第三,提出了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可流动性。

第四,提出了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是体现在控制力上,也就是说不是以数量论英雄,而是以谁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谁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才是最重要的。

4.企业确立产权制度的标准是什么,请分别从表象利益指标和内在机制运作能力两方面各列举三个标准。

1.从表象看利益指标是:

(1)资产增殖情况;

(2)人均劳动效率状况;

(3)人均利税状况;

2.从内在机制运作能力看是:

(1)产品的创新开发能力;

(2)从量上看企业机制的收缩与扩张能力,制衡机制是否健全;

(3)从质上要求企业制度的创新能力如何;

第二章

1.请简述市场经济引起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表现。

①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由直接调控转变为简接调控、从行政干预为主转变为经济与法律手段为主;②国有经济的所有制形式从国家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多元持股主体,个体经济的活跃与发展具有必然性;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是其客观要求。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得了哪些基本成就。

1.所有制结构从以全民、集体这样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转变为包括全民、集体、个体、私营、三资企业、混合所有制等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及共同发展的局面。

2.价格形成机制发生显著变化,政府直接定价的范围大幅度缩小,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的范围不断扩大。

3. 市场体系已经逐步发育成长。

4. 国民收入分配制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财政为主体的统收统支的分配体制已经被打破,国家对企业初次分配的直接干预明显弱化。

5. 固定资产投资体制从以国家为主体的、高度集中的一元化投资格局,转变成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的多元投资格局。

6.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7. 政府管理国民经济的方式也已发生变化。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

1. 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严重滞后。

2.政府职能转换滞后并且目标也不够明确。

3.改革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4.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现象。

4.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请简述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提高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2. 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3. 发展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特别是老工业基地,老企业的技术改造

和基础改造,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固定资产的升级换代,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

4. 增加全民质量意识,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水平。

5. 努力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5.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促进教育与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1.提倡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学以致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缩短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2.积极推行教育与科技发展的产业化、商品化、发展第三产业,力争使教育与科技的发展直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3.增加对教育与科技的投入,包括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增加教育与科技部门自身的积累能力,形成必要的造血功能。政府应以高于同期财政增长的速度来加大对教育与科技部门的投入。

4.增加国际间的交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引进国外的优秀人才,弥补我国自身培养的不足,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有计划地推行全民教育与科技普及工作,使科学技术成果能更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环境保护业等领域与部门,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6.大力倡导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重视在职进修与提高,以便使各行各业劳动者都不断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生产手段改进的需求。

6.我国经济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的内容是什么?十七大根据现实发展状况,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新目标?

第一步是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了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要求。将GDP“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新的战略部署和更高的发展追求。并且在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和规范表述方面,与以前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相互衔接和有机统一,形成了自1980年至2020年连续四十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四番的奋斗目标和雄心壮志。

7.谈谈你对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认识

1.基础工业发展落后,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讲求产值产量的评估体系,促使各地争上短、平、快的发展项目,而忽视了对基础工业的投资。

2. 加工工业发展过快。加工业发展利润丰富,产品价格偏高,各地纷纷上了大量的加工工业项目。

3. 农业发展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1.政府对国家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方式和手段有哪些?请结合身边的事实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

(1)经济方式:①财政政策的运用;②货币政策的运用。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三大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的供应量。①再贴现率政策。②存款准备金政策。③公开市场业务政策。④收入分配与福利政策。⑤汇率政策

(2)法律手段: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国家依靠法权的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运用法律、法规来调控经济,目的是为了使经济得以平衡发展。因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起到规范社会经济生活准则的作用,它在调节经济活动过程中,对经济活动当事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如果谁违背法律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行政监管手段:从总体来讲,市场经济是反对过多的行政监管的,主要认为行政监管会抑制竞争而导致效率下降;行政监管增加,导致政府扩张,政府运行成本提高,各方税负增加;行政监管由于本身需要监督,政府本身也具有经济人的特质,有一定的偏好,会导致不公正与寻租行为的出现;行政监管因信息滞后,它的科学性本身也值得怀疑。所以市场经济国家利用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管是受到一定排斥的。

(4)道德规范:“以德治国”用道德规范来解决市场经济中的矛盾是必要的,它是“以法治国”的有效补充。

2.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一是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负面效应。二是体制约束。体制约束可分为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约束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强化。造成经济结构失衡有历史的原因,更有体制上的原因。特别是体制的缺损,表明计划手段配置资源的盲目性和低效益,使得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3.政府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成过程中如何应对经济失衡的现实?

在经济体制中,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是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1.政府自身改革。目的是打破旧体制下形成的各部门间利益本位,加快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投融资体制改革。

2.进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搞活微观基础。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使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如前所述,结构转换依据的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的主导力量是市场。通过体制转轨扫除市场经济的发展障碍,就是为结构转换释放出原动力。然而,这还不够,政府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现阶段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是什么?

1.计划体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国计划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计划调控机制的任务远未完成,新旧体制在转换过程中存在许多摩擦、不协调。2.财税、金融体制不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后,新体制不完善之处主要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3.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尚缺乏综合效益。经济改革过程实际上也是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从计划、财政和银行之间的关系看,现在仍然存在许多不协调方面,宏观调控缺乏综合效益。

第四章

1.在国企改革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对于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应当担任的角色,你做何认识?

(1)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和进一步加强法制消除体制性障碍。要尽可能通过制度变革和加强法制建设,来缓解、调节和避免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既体现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又实现两大经济部门间的平等竞争与协调发展

(2)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3)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转变经济管理职能。当前,我国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体制不是很规范。

(4)非公有制企业还要学会处理好企业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公有制企业实现自身发展后,不能忘记给社会以必要的回报。

2.如何认识国有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现阶段它们面临的困境?

地位:(1)从数量上看,截至2003年底,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15万户,其中中小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14.7万户,占98%。(2) 从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看,国有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数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中小企业上交的利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困境:(1)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规模效益差。(2)企业包袱沉重。由于体制的原因,国有中小企业在增长过程中背上了比较承重的包袱。(3)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有中小企业的困难尤为突出。

3.改革国有中小型企业过程中,政府应当做什么?

(1)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的界定。与非国有企业不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政府是以双重身份参与的,一方面是改革的引导、规范和推动者;另一方面是作为资本主体参与其中的。

(2) 改革完成后政府职能界定。由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途径不一样,改革后的企业组织形式不同,政府与企业的产权关系不一样,政府的职能也不一致。如果国有中小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国家出卖存量资产后不再入股企业,实际上就此割断了政府与企业的产权关系。

(3)政府加强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和扶持。改革完成后的政府职能应是宏观管理和扶

持,主要内容是加大改革力度,放开、放活小型企业,大力扶持中小型企业,促进公平竞争。扶持的重点是消除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由于其规模或其他特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产生的不利因素。

4.对于如何解决现阶段国有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改革困境,谈谈你的看法?

(1)国有资产资本化经营是搞好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基本途径。

(2)以资本化经营为基本途径,国有中小企业可实行多种经营形式。股份合作制、公司制改造、适度走联合、兼并、集团经营之路、租赁经营、实行国有资本的承包经营、出售、拍卖、破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

(3)国有中小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企业改革必须根据各自情况,选择不同的形式,切忌用一种模式,或一哄而上。而在这些办法中,也不能没有轻重缓急之分一气推行,应该是哪一种办法更为有效,哪一种办法更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扩大就业,就用哪一种办法。

5.既然私人提供公共产品面临诸多困境,政府在公共品投资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社会的作用办好公共事业?

(1)缩小国有经济的范围.

① 控股额可以下降;② 竞争性领域暂不追加新的投资,尤其不参加新项目投资; ③ 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形式,参与企业投资与管理;④ 搞好公共产品生产等。

(2)避免重复建设,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对地区间、国有企业间、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间、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间都要防止重复建设。

(3)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部分企业实行债转股,减轻企业负担。

(4)建立企业家持股风险基金

(5)从结构上讲,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是要全员搞活国有企业,既不是让国有资本资产在总量或价值总量上的下降,也不是企业数量的减损,包括中小国有企业都要搞活。

(6)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的形成机制

第五章

1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间的良性循环包括什么内容?请简要说明衡量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1)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间的良性循环可以概括为:

①人口规模及增长率维持在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之内。

②经济发展速度、规模与人口增长、劳动就业、人们消费水平相协调。

③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资源的勘探开发,资源利用,技术进步,利用效率提高,发现有效的替代资源,利用进口资源等)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自然资源基础得以维持和加强,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以不破坏其再生机制为前提。

④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要在环境容量之内,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衡量人口、资源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发展、资源

开发利用与环境状况三大子系统指标。按其各自性质的不同,也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指标是用于衡量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发展及其协调程度的状况;第二类指标是用于衡量动态的变化发展趋势;第三类指标是用于衡量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类指标是用于衡量人们采取措施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努力程度和结果。

2为促进我国逐步实现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1)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是缓解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

(2)把“强化国家对自然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加速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强化土地市场的法制管理

(4)重点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

(5)合理开发使用矿产资源,调整矿业发展政策

(6)在21世纪里,把海洋开发战略和规划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7)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自然条件状况

(8)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试论述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战略性转变的困难以及解决的途径。

(1)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其中主要有:

①底子薄,条件差。目前在劳动力队伍中,大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机器设备的总体技术水平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差20年。

②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说到发展经济,就是争投资,上项目,铺摊子,实行粗放型增长。

③就业压力过大。相对而言,在粗放型生产方式下,单位投资所吸收的就业人数比集约型多,这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④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技术进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规模小、水平低。

⑤干部政策的阻碍。

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分散化、建设规模小型化、大量重复建设的现象。

⑦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经营好坏联系不够紧密,企业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①生产要素的配置是否优化,对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有决定性的影响。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努力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通过联合投资、联合生产以及专业化分工协作等手段来发展规模经济,提高规模效益。必须通过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整体优势。

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同时,还要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这就要加速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

③在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科学技术的贡献只占30%,主要是靠资金、劳动力的投入,而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贡献占70%以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大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④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不仅要在客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在微观上提高企业经济效

益,对于职工来说,也有很多事情可做。

4试论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意义。

(1)科技领先,是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科技进步,是转变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快速、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是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4)增长方式不转变,经济效益难提高,可持续发展也无望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改革开放,参与国际间竞争的必然要求

由此可知,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壮大我国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国际间竞争的必然要求。

5 应如何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下岗失业问题?

(1)根本的出路在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使国民经济得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2)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应当给为改革承担了困难的下岗失业职工提供社会保障和重新就业的机会。

(3)充分利用改革带来的精神成果,促进就业观念转变,提高职工对职业流动的承受程度。④发动社会各界为解决下岗失业职工问题出力。

(4)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总体素质,适应改革需要。

(5)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6)加强法制建设和加大法治程度。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否存在雇佣关系?如果存在的话,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关系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有什么区别?

(1)雇佣劳动的内涵。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曾经对雇佣劳动作出过精彩论述,认为雇佣劳动是在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之后,所支付给资本家的劳动,这种劳动不但能够生产出劳动力再生的价值,而且能够为资本家创造让其无偿占有的超出劳动力再生价值的剩余价值。如此以来,雇佣劳动就与剥削联系在一起了。参照马克思本人所处的世代背景,严格讲应该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佣劳动就意味着剥削。

(2)事异时移,我国现在的情况是马克思所没有预见到的,相比而言,我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在基本经济制度上,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剥夺了剥削者的私有财产,转为国有财产,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财产的所有者,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中国劳动者已经找到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有财产实现形式——以劳动者为主体的股份制为特征的现代公有制,劳动者本身的劳动力财产可以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实现资本化。社会主义的主人不再“自由的只能选择剥削者”了,而是在政治地位保障下的劳动者。

2市场低迷有哪些表现?论述导致市场低迷发生的原因以及市场低迷会导致的结果。

(1)从需求方面看市场低迷的原因:

①分配关系不尽合理,造成货币边际总效用下降,出现消费需求不足

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甚至趋于下降,影响消费能力

③宏观上又处在消费能力积累周期的低谷,居民消费需求弱化

④国际市场低迷,影响外贸生产企业的增长,从而影响国内消费

⑤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质次价高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2)从供给方面看市场低迷的原因:

①政府干预不当,造成结构性失衡,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搞推广某种农产品生产,让农民都去种植同一种产品,就是比较突出的现象。

②国际资本抢滩中国市场,引进外资中生产性比例偏高也是一方面原因。

③走私猖狂,成品油、汽车、烟,甚至家电、日用品等商品大量绕过海关而进入内地市场,影响了内地的生产性消费。

3如何看待市场低迷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解决市场低迷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这几年速度相对较快,但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现象不可忽视。传统的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着下列矛盾:市场经济是多元经济,而我国政治体制是高度集中的一元体制;市场经济是厂商决策为主体的经济,而我国政治体制仍然是以政府决策为主体。以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府运行效率为改革的主旋律,这其实并没有找准市场经济运行中政府职能的主轴。市场经济要求实行的是一种民主政治,对民主的要求极高,却应具有自然性与法律保障,而我国的民主主要是实行配给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民主供给在制度上存在严重不足。市场经济的民主来自资源转移与自由竞争的客观要求,没有民主,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高效率运作就只能是一种奢望。

4当前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什么问题?成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当前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很多,主要的问题和矛盾在两个方面:一是少数人利用违法、非法手段获得高额收入;二是分配秩序紊乱,一些分配政策不当。存在这两方面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分配制度不健全;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各环节上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不力;法制、法规不完善,在一些环节上无法可依或执法不严。因此,调节城乡居民分配关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强化对初次分配的调节和管理,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和条件,制止利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侵吞国有资产。

其次,完善税法税制,加强征管,充分发挥税收手段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关系的作用。 再次,部分国有企业职工收入过低的问题,应认真加以解决。

最后,公务员的工资制度要进行根本性改革。

5近年来学术界在传统的二次分配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三次分配和四次分配理论,结合我国现状谈谈你的理解?

第三次分配是由非政府组织或个人通过募集自愿捐款和资助活动,是依据道德的原则实施的分配,如捐献、慈善事业等,这种分配方式把道德力量分配作为分配的一个层次提出来了。通过三次分配,有助于解决二次分配机制所导致的事与愿违,可望使社会财富分配更加趋于公平。希望工程正是扮演了第三次分配的角色。根据欧美国家的经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随着社会日益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迈进,第三次分配应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国大陆,目前对这第三次分配仍可用“微不足道”来概括。所以,我们要加强第三次分配机制的形成,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比如学习西方国家的税收倾斜政策,对那些自愿捐助社会慈善事业的个人或者单位,可以减免一部分税收或者实行某些方面的优惠等。

第四次分配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灰色分配”和“黑色分配”,即通过各种犯罪活动所进行的分配。如:偷税漏税,贪污受贿,盗窃抢劫,权力寻租等等。第四次分配行为在法治不够健全的转轨社会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灰色分配其流向主要是经管公有资产的那部分人手中,成为导致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贪污,受贿,偷税漏税,公款挥霍等非法收入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是激起公愤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对全社会而言,腐败不会创造新的社会财富,而只是将大量的社会财富转移给少数腐败分子、特殊利益集团及其利益相关者身上,在加剧社会不公的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福利产生巨大危害,并对中国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构成巨大威胁。

由此可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首先需要重新认识我国的分配机制,加强对市场和政府之外的准分配机制的探索和研究,发挥其积极的方面,克服和打击其消极方面,尽量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第七章

1.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关经典理论试分析我国享受社会保障的对象应有哪些?

第一类是有劳动能力的人;

第二类是孤儿和需要救济的贫民的子女;

1第三类是衰败的、流落街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人。

这三类人实际上指正处在劳动年龄阶段劳动力、未成年人和老人,救济的面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的社会成员,但它似乎又紧扣着可能、正是、曾经是劳动力的这样特定概念。

2.根据所学理论,试论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有的理论选择。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只能选择放在整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要求中来。具体说:

首先,应该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看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其次,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搞活企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再次,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改进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最后,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要保证。

3.简述社会经济性质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1)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① 平等性。

② 互济互助性。

③ 普遍性。

④ 统一性。

(2)按劳分配对社会保障的基本要求

① 劳动积累量原则。

② 货币积累量原则,又可称为补偿性原则。

(3)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

① 福利性。

② 强制性。

③ 增长性。

4.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过程。

(1) 形成初期

18世纪初叶时,资本主义还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工人工资微薄,工伤事故经常发生,劳动者自发组成了“预防互助会”、“共同救济会”等集体互助组织,并且数量较大,形成了劳动群众自我保障的基础

(2) 发展阶段

第一,是出于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试图通过国家干预,国家举办社会保障以渡过这些危机。

第二,有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庇古、凯恩斯、贝弗里奇的报告等理论与政策主张,成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迅速发展的操作依据。

第三,社会保障逐渐出现统一集中化趋势,规模越来越大,项目越办越全,享受的范围越来越广,享受的程度越来越高。

第四,社会保障成为社会一个重要的独立部门,有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与管理方法。

(3)改革与调整阶段

第一,是想方设法增加收入来源,以求得提高投保人缴纳保费的比例。

第二,修改社会保障金的调整办法,推迟社会保障金的调整期限,

第三,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医疗费用的部分个人负担。

第四,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第五,简化制度,分散权力,精简人员,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减少用于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经费。

第八章

1.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有:

(1) 政府责任型;政府责任型是指由政府负责的养老保险制度,它通常以国民年金的形式存在。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与个人承担社会保障的纳税义务,政府通过预算来为国民提供养老金,政府对养老保险事务实行直接管理并严格监督。这种模式的最大特征,就是强调政府责任,实现养老保险金待遇的普遍性,发放对象包括所有老年人,普遍性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公平性,但不足之处是可能因人口老龄化而给财政带来负担,最终把反过来损害这种制度的健康发展。

(2) 责任分担型;责任分担型是由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分担养老保险责任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主流趋势。这种模式是基于责任分担或责任共担的原则确立的,其特点

是将劳动者的养老保险责任由多方共担,有利于风险分散和财务稳定;同时,强制责任共担,这种模式通常无法覆盖全体国民,只能适用劳动者甚至主要是工薪劳动者,从而属于选择性制度安排。

(3) 个人负责型;个人负责型除了缺乏社会保险只能由个人或家庭自我负责养老保障外,在制度化的保障机制中,也有极个别国家的养老金完全由个人负责。这种模式的典型是智利自20世纪80年代后推行的养老金私有化改革,由此确立了养老保障的个人负责模式。④混合责任模式。

2.试述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

(1)从国际上看,失业保险向就业保障机制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这是使失业保险由较为消极的事后救助向积极的促进机制转化的选择。

(2) 经过1986年以来的发展,中国的失业保险已从制度象征演变成有效制度,在保障部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失业职工再就业,积极配合企业改革,分流、安置富余职工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就业形势长期严峻的条件下,失业保险制度向就业保障机制发展更加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问题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地促进失业者重新就业,将是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目标,向积极的就业保障机制发展。

3.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个项目,具有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互济性、福利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但由于疾病风险和医疗服务需求、供给的特殊性,又使医疗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有着明显的区别。它还具有以下特点:①医疗保险具有普遍性;②医疗保险因涉及面广而更具复杂性;③医疗保险属于短期的、经常性的保险;④医疗保险是通过医疗服务和费用补偿来实现的;⑤医疗风险的发生频率高,且费用难以控制。

4.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在现代社会,就一般情况而言,凡生活水平等于或低于法定贫困线的个人和家庭,都是接受社会救助的主体或社会救助的对象。在各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中,对社会救助对象也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只对自我保障有困难而确需救助者给予救助。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在救济对象上各有不同的划分和偏重。

在中国,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人员:一是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公民,俗称“三无”人员。二是遭受天灾人祸而使生活一时陷入困难的公民,主要是自然灾害中的受害者。三是生活水平低于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公民。在社会救助的过程中,第一类、第二类对象的数量,将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对减少,而第三类救济对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会依然存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类对象群体将构成社会救助的重点。社会救助需要确定重点救助保障对象,实施标准有别的分类保障。对上述人员在基本生活和生存发生困难时给予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按一般规定,享受社会救助者需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由申请者提出申请,并由主管部门对申请者财产和收入进行调查,对合乎条件的确定救助标准,付给救助费。对申请者的调查一般称之为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这是进行社会救助的必要前提。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一定时期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平标准,为社会救助标准提供参与资料;二是确定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的经济情况。对于前者,通常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随机抽样,定期或不定期地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所调查的资料。后者除了调查申请人家庭基本情况外,还着重调查申请人家庭收入、收入来源及贫困程度等,以确定申请

人是否符合社会救助的标准。

在目前的中国,根据不同的出发点,不同依据和标准,可以对社会救助从多个角度做出不同的划分。①依据救助的实际内容分类来划分,社会救助可以分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农村扶贫开发等。②依据救助手段分类来划分,可分为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等。③依据救助的稳定性分类,可将社会救助分为经常性救助和临时性救助。

5. 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有哪些?各承担哪些管理职责?

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主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等,其他有关部门不同程度地参与社会保障管理。

① 劳动和社会保障:是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事务的主管部门,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等是其管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务。

② 民政部:是中央政府中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它负责管理全国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事业等。

③ 其他部门:一是卫生部参与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全民卫生保健等事务。二是财政部内设社会保障财务司,管理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及财务制度等。三是审计署内设社会保障审计司,负责对社会保障事务进行审计监督。四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制定社会保障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等。五是一些半官方性质的组织与社会团体,亦参与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

政治经济学作业集

(选做题)

第一章

1.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过程分析,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刚开始提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不完善的。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将自己的理论不断发展。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区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可供操作的思想,主要是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的思想,接纳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思想。恩格斯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并最先使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明确地将实现社会主义看作是无产阶级追求的目标。区分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潮,认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一个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本身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他们并没有凝固自己的某一种思想而将其成为教条,相反是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完善的。他们的探索为后人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一切要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

2.请简述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在所有制理论上的创新。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就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而言,鼓励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

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而且报告还特别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的统一性:“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两个平等”(即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为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的享受“国民待遇”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3.谈谈你关于江泽民通知对中国经济理论的贡献的认识?

第一,他主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了在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国经济改革的新方向。

第二,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设想,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制理论的创新起了推动作用。

第三,提出了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可流动性。

第四,提出了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是体现在控制力上,也就是说不是以数量论英雄,而是以谁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谁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才是最重要的。

4.企业确立产权制度的标准是什么,请分别从表象利益指标和内在机制运作能力两方面各列举三个标准。

1.从表象看利益指标是:

(1)资产增殖情况;

(2)人均劳动效率状况;

(3)人均利税状况;

2.从内在机制运作能力看是:

(1)产品的创新开发能力;

(2)从量上看企业机制的收缩与扩张能力,制衡机制是否健全;

(3)从质上要求企业制度的创新能力如何;

第二章

1.请简述市场经济引起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表现。

①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由直接调控转变为简接调控、从行政干预为主转变为经济与法律手段为主;②国有经济的所有制形式从国家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多元持股主体,个体经济的活跃与发展具有必然性;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是其客观要求。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得了哪些基本成就。

1.所有制结构从以全民、集体这样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转变为包括全民、集体、个体、私营、三资企业、混合所有制等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及共同发展的局面。

2.价格形成机制发生显著变化,政府直接定价的范围大幅度缩小,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的范围不断扩大。

3. 市场体系已经逐步发育成长。

4. 国民收入分配制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财政为主体的统收统支的分配体制已经被打破,国家对企业初次分配的直接干预明显弱化。

5. 固定资产投资体制从以国家为主体的、高度集中的一元化投资格局,转变成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的多元投资格局。

6.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7. 政府管理国民经济的方式也已发生变化。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

1. 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严重滞后。

2.政府职能转换滞后并且目标也不够明确。

3.改革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4.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现象。

4.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请简述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提高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2. 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3. 发展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特别是老工业基地,老企业的技术改造

和基础改造,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固定资产的升级换代,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

4. 增加全民质量意识,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水平。

5. 努力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5.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促进教育与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1.提倡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学以致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缩短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2.积极推行教育与科技发展的产业化、商品化、发展第三产业,力争使教育与科技的发展直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3.增加对教育与科技的投入,包括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增加教育与科技部门自身的积累能力,形成必要的造血功能。政府应以高于同期财政增长的速度来加大对教育与科技部门的投入。

4.增加国际间的交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引进国外的优秀人才,弥补我国自身培养的不足,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有计划地推行全民教育与科技普及工作,使科学技术成果能更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环境保护业等领域与部门,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6.大力倡导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重视在职进修与提高,以便使各行各业劳动者都不断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生产手段改进的需求。

6.我国经济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的内容是什么?十七大根据现实发展状况,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新目标?

第一步是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了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要求。将GDP“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新的战略部署和更高的发展追求。并且在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和规范表述方面,与以前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相互衔接和有机统一,形成了自1980年至2020年连续四十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四番的奋斗目标和雄心壮志。

7.谈谈你对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认识

1.基础工业发展落后,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讲求产值产量的评估体系,促使各地争上短、平、快的发展项目,而忽视了对基础工业的投资。

2. 加工工业发展过快。加工业发展利润丰富,产品价格偏高,各地纷纷上了大量的加工工业项目。

3. 农业发展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1.政府对国家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方式和手段有哪些?请结合身边的事实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

(1)经济方式:①财政政策的运用;②货币政策的运用。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三大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的供应量。①再贴现率政策。②存款准备金政策。③公开市场业务政策。④收入分配与福利政策。⑤汇率政策

(2)法律手段: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国家依靠法权的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运用法律、法规来调控经济,目的是为了使经济得以平衡发展。因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起到规范社会经济生活准则的作用,它在调节经济活动过程中,对经济活动当事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如果谁违背法律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行政监管手段:从总体来讲,市场经济是反对过多的行政监管的,主要认为行政监管会抑制竞争而导致效率下降;行政监管增加,导致政府扩张,政府运行成本提高,各方税负增加;行政监管由于本身需要监督,政府本身也具有经济人的特质,有一定的偏好,会导致不公正与寻租行为的出现;行政监管因信息滞后,它的科学性本身也值得怀疑。所以市场经济国家利用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管是受到一定排斥的。

(4)道德规范:“以德治国”用道德规范来解决市场经济中的矛盾是必要的,它是“以法治国”的有效补充。

2.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一是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负面效应。二是体制约束。体制约束可分为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约束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强化。造成经济结构失衡有历史的原因,更有体制上的原因。特别是体制的缺损,表明计划手段配置资源的盲目性和低效益,使得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3.政府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成过程中如何应对经济失衡的现实?

在经济体制中,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是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1.政府自身改革。目的是打破旧体制下形成的各部门间利益本位,加快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投融资体制改革。

2.进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搞活微观基础。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使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如前所述,结构转换依据的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的主导力量是市场。通过体制转轨扫除市场经济的发展障碍,就是为结构转换释放出原动力。然而,这还不够,政府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现阶段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是什么?

1.计划体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国计划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计划调控机制的任务远未完成,新旧体制在转换过程中存在许多摩擦、不协调。2.财税、金融体制不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后,新体制不完善之处主要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3.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尚缺乏综合效益。经济改革过程实际上也是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从计划、财政和银行之间的关系看,现在仍然存在许多不协调方面,宏观调控缺乏综合效益。

第四章

1.在国企改革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对于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应当担任的角色,你做何认识?

(1)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和进一步加强法制消除体制性障碍。要尽可能通过制度变革和加强法制建设,来缓解、调节和避免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既体现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又实现两大经济部门间的平等竞争与协调发展

(2)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3)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转变经济管理职能。当前,我国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体制不是很规范。

(4)非公有制企业还要学会处理好企业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公有制企业实现自身发展后,不能忘记给社会以必要的回报。

2.如何认识国有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现阶段它们面临的困境?

地位:(1)从数量上看,截至2003年底,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15万户,其中中小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14.7万户,占98%。(2) 从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看,国有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数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中小企业上交的利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困境:(1)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规模效益差。(2)企业包袱沉重。由于体制的原因,国有中小企业在增长过程中背上了比较承重的包袱。(3)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有中小企业的困难尤为突出。

3.改革国有中小型企业过程中,政府应当做什么?

(1)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的界定。与非国有企业不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政府是以双重身份参与的,一方面是改革的引导、规范和推动者;另一方面是作为资本主体参与其中的。

(2) 改革完成后政府职能界定。由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途径不一样,改革后的企业组织形式不同,政府与企业的产权关系不一样,政府的职能也不一致。如果国有中小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国家出卖存量资产后不再入股企业,实际上就此割断了政府与企业的产权关系。

(3)政府加强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和扶持。改革完成后的政府职能应是宏观管理和扶

持,主要内容是加大改革力度,放开、放活小型企业,大力扶持中小型企业,促进公平竞争。扶持的重点是消除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由于其规模或其他特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产生的不利因素。

4.对于如何解决现阶段国有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改革困境,谈谈你的看法?

(1)国有资产资本化经营是搞好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基本途径。

(2)以资本化经营为基本途径,国有中小企业可实行多种经营形式。股份合作制、公司制改造、适度走联合、兼并、集团经营之路、租赁经营、实行国有资本的承包经营、出售、拍卖、破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

(3)国有中小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企业改革必须根据各自情况,选择不同的形式,切忌用一种模式,或一哄而上。而在这些办法中,也不能没有轻重缓急之分一气推行,应该是哪一种办法更为有效,哪一种办法更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扩大就业,就用哪一种办法。

5.既然私人提供公共产品面临诸多困境,政府在公共品投资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社会的作用办好公共事业?

(1)缩小国有经济的范围.

① 控股额可以下降;② 竞争性领域暂不追加新的投资,尤其不参加新项目投资; ③ 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形式,参与企业投资与管理;④ 搞好公共产品生产等。

(2)避免重复建设,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对地区间、国有企业间、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间、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间都要防止重复建设。

(3)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部分企业实行债转股,减轻企业负担。

(4)建立企业家持股风险基金

(5)从结构上讲,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是要全员搞活国有企业,既不是让国有资本资产在总量或价值总量上的下降,也不是企业数量的减损,包括中小国有企业都要搞活。

(6)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的形成机制

第五章

1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间的良性循环包括什么内容?请简要说明衡量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1)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间的良性循环可以概括为:

①人口规模及增长率维持在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之内。

②经济发展速度、规模与人口增长、劳动就业、人们消费水平相协调。

③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资源的勘探开发,资源利用,技术进步,利用效率提高,发现有效的替代资源,利用进口资源等)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自然资源基础得以维持和加强,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以不破坏其再生机制为前提。

④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要在环境容量之内,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衡量人口、资源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发展、资源

开发利用与环境状况三大子系统指标。按其各自性质的不同,也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指标是用于衡量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发展及其协调程度的状况;第二类指标是用于衡量动态的变化发展趋势;第三类指标是用于衡量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类指标是用于衡量人们采取措施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努力程度和结果。

2为促进我国逐步实现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1)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是缓解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

(2)把“强化国家对自然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加速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强化土地市场的法制管理

(4)重点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

(5)合理开发使用矿产资源,调整矿业发展政策

(6)在21世纪里,把海洋开发战略和规划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7)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自然条件状况

(8)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试论述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战略性转变的困难以及解决的途径。

(1)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其中主要有:

①底子薄,条件差。目前在劳动力队伍中,大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机器设备的总体技术水平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差20年。

②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说到发展经济,就是争投资,上项目,铺摊子,实行粗放型增长。

③就业压力过大。相对而言,在粗放型生产方式下,单位投资所吸收的就业人数比集约型多,这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④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技术进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规模小、水平低。

⑤干部政策的阻碍。

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分散化、建设规模小型化、大量重复建设的现象。

⑦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经营好坏联系不够紧密,企业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①生产要素的配置是否优化,对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有决定性的影响。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努力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通过联合投资、联合生产以及专业化分工协作等手段来发展规模经济,提高规模效益。必须通过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整体优势。

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同时,还要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这就要加速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

③在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科学技术的贡献只占30%,主要是靠资金、劳动力的投入,而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贡献占70%以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大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④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不仅要在客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在微观上提高企业经济效

益,对于职工来说,也有很多事情可做。

4试论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意义。

(1)科技领先,是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科技进步,是转变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快速、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是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4)增长方式不转变,经济效益难提高,可持续发展也无望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改革开放,参与国际间竞争的必然要求

由此可知,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壮大我国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国际间竞争的必然要求。

5 应如何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下岗失业问题?

(1)根本的出路在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使国民经济得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2)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应当给为改革承担了困难的下岗失业职工提供社会保障和重新就业的机会。

(3)充分利用改革带来的精神成果,促进就业观念转变,提高职工对职业流动的承受程度。④发动社会各界为解决下岗失业职工问题出力。

(4)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总体素质,适应改革需要。

(5)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6)加强法制建设和加大法治程度。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否存在雇佣关系?如果存在的话,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关系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有什么区别?

(1)雇佣劳动的内涵。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曾经对雇佣劳动作出过精彩论述,认为雇佣劳动是在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之后,所支付给资本家的劳动,这种劳动不但能够生产出劳动力再生的价值,而且能够为资本家创造让其无偿占有的超出劳动力再生价值的剩余价值。如此以来,雇佣劳动就与剥削联系在一起了。参照马克思本人所处的世代背景,严格讲应该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佣劳动就意味着剥削。

(2)事异时移,我国现在的情况是马克思所没有预见到的,相比而言,我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在基本经济制度上,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剥夺了剥削者的私有财产,转为国有财产,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财产的所有者,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中国劳动者已经找到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有财产实现形式——以劳动者为主体的股份制为特征的现代公有制,劳动者本身的劳动力财产可以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实现资本化。社会主义的主人不再“自由的只能选择剥削者”了,而是在政治地位保障下的劳动者。

2市场低迷有哪些表现?论述导致市场低迷发生的原因以及市场低迷会导致的结果。

(1)从需求方面看市场低迷的原因:

①分配关系不尽合理,造成货币边际总效用下降,出现消费需求不足

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甚至趋于下降,影响消费能力

③宏观上又处在消费能力积累周期的低谷,居民消费需求弱化

④国际市场低迷,影响外贸生产企业的增长,从而影响国内消费

⑤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质次价高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2)从供给方面看市场低迷的原因:

①政府干预不当,造成结构性失衡,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搞推广某种农产品生产,让农民都去种植同一种产品,就是比较突出的现象。

②国际资本抢滩中国市场,引进外资中生产性比例偏高也是一方面原因。

③走私猖狂,成品油、汽车、烟,甚至家电、日用品等商品大量绕过海关而进入内地市场,影响了内地的生产性消费。

3如何看待市场低迷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解决市场低迷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这几年速度相对较快,但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现象不可忽视。传统的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着下列矛盾:市场经济是多元经济,而我国政治体制是高度集中的一元体制;市场经济是厂商决策为主体的经济,而我国政治体制仍然是以政府决策为主体。以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府运行效率为改革的主旋律,这其实并没有找准市场经济运行中政府职能的主轴。市场经济要求实行的是一种民主政治,对民主的要求极高,却应具有自然性与法律保障,而我国的民主主要是实行配给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民主供给在制度上存在严重不足。市场经济的民主来自资源转移与自由竞争的客观要求,没有民主,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高效率运作就只能是一种奢望。

4当前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什么问题?成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当前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很多,主要的问题和矛盾在两个方面:一是少数人利用违法、非法手段获得高额收入;二是分配秩序紊乱,一些分配政策不当。存在这两方面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分配制度不健全;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各环节上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不力;法制、法规不完善,在一些环节上无法可依或执法不严。因此,调节城乡居民分配关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强化对初次分配的调节和管理,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和条件,制止利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侵吞国有资产。

其次,完善税法税制,加强征管,充分发挥税收手段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关系的作用。 再次,部分国有企业职工收入过低的问题,应认真加以解决。

最后,公务员的工资制度要进行根本性改革。

5近年来学术界在传统的二次分配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三次分配和四次分配理论,结合我国现状谈谈你的理解?

第三次分配是由非政府组织或个人通过募集自愿捐款和资助活动,是依据道德的原则实施的分配,如捐献、慈善事业等,这种分配方式把道德力量分配作为分配的一个层次提出来了。通过三次分配,有助于解决二次分配机制所导致的事与愿违,可望使社会财富分配更加趋于公平。希望工程正是扮演了第三次分配的角色。根据欧美国家的经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随着社会日益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迈进,第三次分配应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国大陆,目前对这第三次分配仍可用“微不足道”来概括。所以,我们要加强第三次分配机制的形成,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比如学习西方国家的税收倾斜政策,对那些自愿捐助社会慈善事业的个人或者单位,可以减免一部分税收或者实行某些方面的优惠等。

第四次分配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灰色分配”和“黑色分配”,即通过各种犯罪活动所进行的分配。如:偷税漏税,贪污受贿,盗窃抢劫,权力寻租等等。第四次分配行为在法治不够健全的转轨社会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灰色分配其流向主要是经管公有资产的那部分人手中,成为导致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贪污,受贿,偷税漏税,公款挥霍等非法收入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是激起公愤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对全社会而言,腐败不会创造新的社会财富,而只是将大量的社会财富转移给少数腐败分子、特殊利益集团及其利益相关者身上,在加剧社会不公的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福利产生巨大危害,并对中国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构成巨大威胁。

由此可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首先需要重新认识我国的分配机制,加强对市场和政府之外的准分配机制的探索和研究,发挥其积极的方面,克服和打击其消极方面,尽量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第七章

1.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关经典理论试分析我国享受社会保障的对象应有哪些?

第一类是有劳动能力的人;

第二类是孤儿和需要救济的贫民的子女;

1第三类是衰败的、流落街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人。

这三类人实际上指正处在劳动年龄阶段劳动力、未成年人和老人,救济的面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的社会成员,但它似乎又紧扣着可能、正是、曾经是劳动力的这样特定概念。

2.根据所学理论,试论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有的理论选择。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只能选择放在整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要求中来。具体说:

首先,应该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看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其次,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搞活企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再次,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改进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最后,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要保证。

3.简述社会经济性质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1)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① 平等性。

② 互济互助性。

③ 普遍性。

④ 统一性。

(2)按劳分配对社会保障的基本要求

① 劳动积累量原则。

② 货币积累量原则,又可称为补偿性原则。

(3)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

① 福利性。

② 强制性。

③ 增长性。

4.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过程。

(1) 形成初期

18世纪初叶时,资本主义还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工人工资微薄,工伤事故经常发生,劳动者自发组成了“预防互助会”、“共同救济会”等集体互助组织,并且数量较大,形成了劳动群众自我保障的基础

(2) 发展阶段

第一,是出于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试图通过国家干预,国家举办社会保障以渡过这些危机。

第二,有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庇古、凯恩斯、贝弗里奇的报告等理论与政策主张,成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迅速发展的操作依据。

第三,社会保障逐渐出现统一集中化趋势,规模越来越大,项目越办越全,享受的范围越来越广,享受的程度越来越高。

第四,社会保障成为社会一个重要的独立部门,有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与管理方法。

(3)改革与调整阶段

第一,是想方设法增加收入来源,以求得提高投保人缴纳保费的比例。

第二,修改社会保障金的调整办法,推迟社会保障金的调整期限,

第三,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医疗费用的部分个人负担。

第四,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第五,简化制度,分散权力,精简人员,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减少用于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经费。

第八章

1.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有:

(1) 政府责任型;政府责任型是指由政府负责的养老保险制度,它通常以国民年金的形式存在。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与个人承担社会保障的纳税义务,政府通过预算来为国民提供养老金,政府对养老保险事务实行直接管理并严格监督。这种模式的最大特征,就是强调政府责任,实现养老保险金待遇的普遍性,发放对象包括所有老年人,普遍性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公平性,但不足之处是可能因人口老龄化而给财政带来负担,最终把反过来损害这种制度的健康发展。

(2) 责任分担型;责任分担型是由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分担养老保险责任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主流趋势。这种模式是基于责任分担或责任共担的原则确立的,其特点

是将劳动者的养老保险责任由多方共担,有利于风险分散和财务稳定;同时,强制责任共担,这种模式通常无法覆盖全体国民,只能适用劳动者甚至主要是工薪劳动者,从而属于选择性制度安排。

(3) 个人负责型;个人负责型除了缺乏社会保险只能由个人或家庭自我负责养老保障外,在制度化的保障机制中,也有极个别国家的养老金完全由个人负责。这种模式的典型是智利自20世纪80年代后推行的养老金私有化改革,由此确立了养老保障的个人负责模式。④混合责任模式。

2.试述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

(1)从国际上看,失业保险向就业保障机制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这是使失业保险由较为消极的事后救助向积极的促进机制转化的选择。

(2) 经过1986年以来的发展,中国的失业保险已从制度象征演变成有效制度,在保障部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失业职工再就业,积极配合企业改革,分流、安置富余职工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就业形势长期严峻的条件下,失业保险制度向就业保障机制发展更加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问题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地促进失业者重新就业,将是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目标,向积极的就业保障机制发展。

3.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个项目,具有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互济性、福利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但由于疾病风险和医疗服务需求、供给的特殊性,又使医疗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有着明显的区别。它还具有以下特点:①医疗保险具有普遍性;②医疗保险因涉及面广而更具复杂性;③医疗保险属于短期的、经常性的保险;④医疗保险是通过医疗服务和费用补偿来实现的;⑤医疗风险的发生频率高,且费用难以控制。

4.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在现代社会,就一般情况而言,凡生活水平等于或低于法定贫困线的个人和家庭,都是接受社会救助的主体或社会救助的对象。在各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中,对社会救助对象也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只对自我保障有困难而确需救助者给予救助。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在救济对象上各有不同的划分和偏重。

在中国,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人员:一是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公民,俗称“三无”人员。二是遭受天灾人祸而使生活一时陷入困难的公民,主要是自然灾害中的受害者。三是生活水平低于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公民。在社会救助的过程中,第一类、第二类对象的数量,将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对减少,而第三类救济对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会依然存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类对象群体将构成社会救助的重点。社会救助需要确定重点救助保障对象,实施标准有别的分类保障。对上述人员在基本生活和生存发生困难时给予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按一般规定,享受社会救助者需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由申请者提出申请,并由主管部门对申请者财产和收入进行调查,对合乎条件的确定救助标准,付给救助费。对申请者的调查一般称之为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这是进行社会救助的必要前提。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一定时期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平标准,为社会救助标准提供参与资料;二是确定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的经济情况。对于前者,通常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随机抽样,定期或不定期地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所调查的资料。后者除了调查申请人家庭基本情况外,还着重调查申请人家庭收入、收入来源及贫困程度等,以确定申请

人是否符合社会救助的标准。

在目前的中国,根据不同的出发点,不同依据和标准,可以对社会救助从多个角度做出不同的划分。①依据救助的实际内容分类来划分,社会救助可以分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农村扶贫开发等。②依据救助手段分类来划分,可分为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等。③依据救助的稳定性分类,可将社会救助分为经常性救助和临时性救助。

5. 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有哪些?各承担哪些管理职责?

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主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等,其他有关部门不同程度地参与社会保障管理。

① 劳动和社会保障:是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事务的主管部门,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等是其管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务。

② 民政部:是中央政府中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它负责管理全国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事业等。

③ 其他部门:一是卫生部参与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全民卫生保健等事务。二是财政部内设社会保障财务司,管理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及财务制度等。三是审计署内设社会保障审计司,负责对社会保障事务进行审计监督。四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制定社会保障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等。五是一些半官方性质的组织与社会团体,亦参与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


相关文章

  • 浙大远程政治经济学(专题)离线作业
  •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 姓名: 年级: xxx 14年春会计 学 号: 学习中心: xxxx xx学习中心 ----------------------------- (考查课程大作业均由教师 ...查看


  • 应用写作离线作业(2)
  •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 <应用写作>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夏忠星 13年秋 学 号: 学习中心: [1**********]4 象山学校中心 ----------------------------- 重回大学课堂,点滴 ...查看


  • 2014浙大远程教育应用写作离线作业完美版
  •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 <应用写作>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 两大类题,各选一小题,共需要完成两篇小作文. (一)热点话题写作 议论社会热点, ...查看


  • 2016浙大远程中级财务会计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 浙大远程中级财务会计 在线作业标准答案 (100题) 单选题 1.企业因水灾盘亏一批材料18000元,该批材料的进项税额为3060元,收到各种赔款1500元,残料入库200元.报经批准后,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为( )元. A 19360 ...查看


  • 13秋浙大远程英语(1)离线作业(4)
  •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英语(1)>课程作业(4)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 翻译:请将下边的句子翻译成中文. 1. Talking for a long ...查看


  • 浙大远程[有机化学作业]全并答案分享
  •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有机化学>课程作业答案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第一章 结构与性能概论 一.解释下列术语 1. 键能:由原子形成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或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 能. 2. σ键 ...查看


  • 浙大远程建筑工程经济离线作业
  •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建筑工程经济>课程作业(必做) 姓名: 年级: 2017春季班 学 号: 学习中心: 学习中心 ----------------------------- 说明:作业分思考题和计算题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均按 ...查看


  • 浙大远程应用写作在线作业
  • 1.[全部章节]新闻背景:"烹调菜肴的盐",是指新闻中对新闻人物与事件的( ). A 历史条件和环境的介绍 B 具体细节报道 C 重点提示 D 新闻价值交代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2.[全部章节]口语交际是双向活动,双方 ...查看


  • 浙大远程教育英语1作业3
  • 交际英语 1. Please help yourself to the seafood. -- _D__ A No, I can't. B Sorry, I can't help C Well, seafood don't suit for ...查看


  • 浙大远程财务管理在线作业
  • 单选题: 1.权益乘数是指(). B 1/(1-资产负债率) 2.某公司发行普通股筹资,每股面值10元,发行价格15元,筹资费率3%,预计第一年每股股利2元,以后每年按5%递增.则普通股筹资的资金成本率为(). A 18.75% 3.某企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