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观望期"

  9月9日,国家统计局如期公布了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6.2%,是自7月份创出37个月新高后的首次回落,也是CPI同比增速连续3个月攀升后首度出现回落。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发力,可以预见,9月份CPI将继续回落。宏观调控政策似乎也到了关键节点,是继续紧缩还是定向宽松?

  一方面,物价高企,通胀压力持续,作为重点调控目标的房价,并没有呈现回落态势;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倒闭潮不绝于耳,实体经济喊“渴”,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中国经济似乎也难以独善其身。

  

  紧缩还是宽松

  引人关注的是,最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求是》杂志发表相关文章,文章指出,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文章强调,要充分重视货币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

  这是中央在本次调控中首次强调“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专家认为,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已进入观望期,短期内继续紧缩的可能性降低。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人民币贷款增加了5485亿元,同比多增93亿元,超出了市场此前5000亿的预期。同时,今年8月份召开的金融监管部门年中工作会议的信息表明,随着通胀可能见顶,下半年货币政策或适当调整。这些都被看做是定向宽松政策即将降临的信号。

  其实,早在3、4月份,定向宽松就被提及。只是由于当时CPI持续高企,才被搁置起来。定向宽松并不意味着紧缩政策的显著放松,根本原因在于定向宽松首要目的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民生,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居次要地位。

  笔者认为,定向宽松政策对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将有所缓解,资金应该投向成长性好、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确实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而对于房地产等重点调控产业不应放松,要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更为严重的担忧是,如果货币紧缩政策不取消或调整,中国经济或将二次探底。

  当然也有很多声音支持货币政策继续从紧。首先是通胀压力。8月份CPI虽然有所回落,但是并不构成四季度货币政策宽松的充分条件,物价依旧高涨。其次,流动性宽松的局面没有改变。因为前几年的信贷投放规模太大,导致流通中货币供给大于商品供给。中小企业纷纷喊“渴”,但是民间借贷却异常活跃,说明中国市场并不缺钱,大量资金并未通过银行信贷运转。第三,如果货币政策转为宽松,可能使前期偏紧货币政策对通胀、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的压制前功尽弃。

  

  欧美债务影响

  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难免不受影响。特别是在当前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欧美国家都在向中国伸出求助之手,中国该不该救?又有多大的能力来救?

  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政府处在复杂的两难阶段。一方面,要控制通胀,需要进一步收紧银根;另一方面,欧美等外部金融市场的动荡,已经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这就不允许过度的总量收缩。

  当前欧美债务危机可能的结局就是导致欧美经济步入长期低增长。对于中国的启示是,必须加快转型。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性仍然很大,消费占GDP的比重仍然在下降,政府投资占GDP的比重在上升。

  对于欧美债务危机,从美国来看,目前经济形势仍然低迷。不过,股市的激烈反应过后,固定收益金融产品市场却波澜不惊,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走下坡路的美元尚未遇到任何可替代物的实质性挑战。因此,还不能得出美国经济将随着美债评级调低很快“二次探底”的判断。

  对于中国或者世界经济而言,真正的考验主要来自于欧元区。欧元区如果出现非常不利的局面,就很可能把世界经济从“后危机时代”拖入“二次探底”的泥沼。从而,具有高外向性和高外贸依存度的我国经济很难独善其身。欧债危机一旦爆发,那就是“医生也病了”。

  笔者认为,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继续保持“一紧一松”搭配,这样有利于在复杂、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抑制通胀,同时有利于预防在应对外部突发大的冲击时出现政策叠加的“超调”。

  

  警惕调控“陷阱”

  对于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业内人士认为,太频繁,太草率。

  有人做过统计,就最近三年来说,2007年出现通胀,2008年之前,央行连续提了12次准备金率,加了6次息。金融危机之后,又降了4次息,2010年6月份之后,又提了12次准备金率,又6次升息。3年时间竟然发生了3个180度的转弯。

  每当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实施一段时间后,总会有理论界或者实务界适时高呼“经济可能面临二次探底”,结果相关部门受不了了,政策一下子转向,前期的调控成果打了水漂。

  调控手段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包括利息、准备金、公开业务市场操作。而财政政策呢,直白地说就是花钱。

  在中国,治理通货膨胀时期,很少看到财政使用收缩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大多是货币政策单打独斗。财政更多地热衷于多收钱、多制造赤字、多支出,这可能是相关部门利益使然。如果仅仅迷信于货币政策的单一反作用来调控国民经济,而不解决国民经济实体结构和体制问题,则国民经济就处于“一控就趋冷,一放开就急剧过热”的恶性循环之中。

  笔者认为,造成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多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机制。无论从中央到地方,每个人都在管经济,并且管得越来越多。

  有学者指出,宏观调控已成为政府体制性的弊病,目前也看不到政府退出宏观调控的可能,还是把着方向盘不撒手,用计划经济的心态管理中国经济。

  (作者系中国食品集团公司基地办公室副主任)

  9月9日,国家统计局如期公布了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6.2%,是自7月份创出37个月新高后的首次回落,也是CPI同比增速连续3个月攀升后首度出现回落。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发力,可以预见,9月份CPI将继续回落。宏观调控政策似乎也到了关键节点,是继续紧缩还是定向宽松?

  一方面,物价高企,通胀压力持续,作为重点调控目标的房价,并没有呈现回落态势;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倒闭潮不绝于耳,实体经济喊“渴”,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中国经济似乎也难以独善其身。

  

  紧缩还是宽松

  引人关注的是,最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求是》杂志发表相关文章,文章指出,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文章强调,要充分重视货币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

  这是中央在本次调控中首次强调“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专家认为,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已进入观望期,短期内继续紧缩的可能性降低。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人民币贷款增加了5485亿元,同比多增93亿元,超出了市场此前5000亿的预期。同时,今年8月份召开的金融监管部门年中工作会议的信息表明,随着通胀可能见顶,下半年货币政策或适当调整。这些都被看做是定向宽松政策即将降临的信号。

  其实,早在3、4月份,定向宽松就被提及。只是由于当时CPI持续高企,才被搁置起来。定向宽松并不意味着紧缩政策的显著放松,根本原因在于定向宽松首要目的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民生,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居次要地位。

  笔者认为,定向宽松政策对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将有所缓解,资金应该投向成长性好、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确实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而对于房地产等重点调控产业不应放松,要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更为严重的担忧是,如果货币紧缩政策不取消或调整,中国经济或将二次探底。

  当然也有很多声音支持货币政策继续从紧。首先是通胀压力。8月份CPI虽然有所回落,但是并不构成四季度货币政策宽松的充分条件,物价依旧高涨。其次,流动性宽松的局面没有改变。因为前几年的信贷投放规模太大,导致流通中货币供给大于商品供给。中小企业纷纷喊“渴”,但是民间借贷却异常活跃,说明中国市场并不缺钱,大量资金并未通过银行信贷运转。第三,如果货币政策转为宽松,可能使前期偏紧货币政策对通胀、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的压制前功尽弃。

  

  欧美债务影响

  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难免不受影响。特别是在当前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欧美国家都在向中国伸出求助之手,中国该不该救?又有多大的能力来救?

  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政府处在复杂的两难阶段。一方面,要控制通胀,需要进一步收紧银根;另一方面,欧美等外部金融市场的动荡,已经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这就不允许过度的总量收缩。

  当前欧美债务危机可能的结局就是导致欧美经济步入长期低增长。对于中国的启示是,必须加快转型。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性仍然很大,消费占GDP的比重仍然在下降,政府投资占GDP的比重在上升。

  对于欧美债务危机,从美国来看,目前经济形势仍然低迷。不过,股市的激烈反应过后,固定收益金融产品市场却波澜不惊,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走下坡路的美元尚未遇到任何可替代物的实质性挑战。因此,还不能得出美国经济将随着美债评级调低很快“二次探底”的判断。

  对于中国或者世界经济而言,真正的考验主要来自于欧元区。欧元区如果出现非常不利的局面,就很可能把世界经济从“后危机时代”拖入“二次探底”的泥沼。从而,具有高外向性和高外贸依存度的我国经济很难独善其身。欧债危机一旦爆发,那就是“医生也病了”。

  笔者认为,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继续保持“一紧一松”搭配,这样有利于在复杂、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抑制通胀,同时有利于预防在应对外部突发大的冲击时出现政策叠加的“超调”。

  

  警惕调控“陷阱”

  对于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业内人士认为,太频繁,太草率。

  有人做过统计,就最近三年来说,2007年出现通胀,2008年之前,央行连续提了12次准备金率,加了6次息。金融危机之后,又降了4次息,2010年6月份之后,又提了12次准备金率,又6次升息。3年时间竟然发生了3个180度的转弯。

  每当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实施一段时间后,总会有理论界或者实务界适时高呼“经济可能面临二次探底”,结果相关部门受不了了,政策一下子转向,前期的调控成果打了水漂。

  调控手段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包括利息、准备金、公开业务市场操作。而财政政策呢,直白地说就是花钱。

  在中国,治理通货膨胀时期,很少看到财政使用收缩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大多是货币政策单打独斗。财政更多地热衷于多收钱、多制造赤字、多支出,这可能是相关部门利益使然。如果仅仅迷信于货币政策的单一反作用来调控国民经济,而不解决国民经济实体结构和体制问题,则国民经济就处于“一控就趋冷,一放开就急剧过热”的恶性循环之中。

  笔者认为,造成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多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机制。无论从中央到地方,每个人都在管经济,并且管得越来越多。

  有学者指出,宏观调控已成为政府体制性的弊病,目前也看不到政府退出宏观调控的可能,还是把着方向盘不撒手,用计划经济的心态管理中国经济。

  (作者系中国食品集团公司基地办公室副主任)


相关文章

  • 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总结及下半年展望
  • 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总结及下半年展望 -总结 []谈论这个,首先应该把楼市的走势放在我们国家的宏观发展和全球经济发展大下来看,.国内方面,从XX年国家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来,目前国家仍在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金融方面来对房地产进行调控,1 ...查看


  • 浅谈中国房产新政策1[1]
  • 浅谈中国房产新政策 摘要: 回顾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研究时下房产市场的状况,简单阐述史上最严厉房产新政策的出台背景与内在原因,结合近期出台的房地产新政策,对比以往房产政策的执行重点.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和房价同比增长幅度与居民收入提高幅度之 ...查看


  • 中央集中释放稳定楼市信号 调控长效机制渐近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玉玺 2013年10月18日08:24 我来说两句(0) 面对持续升温的房地产市场,中央近日集中了释放稳定楼市的信号.央行和国土部近日分别表态,要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以及增加住宅用地供应量.而房地产调控的长效 ...查看


  • 证券交易模拟报告
  • 证券交易模拟报告 姓 名: 学 号: 专 证券模拟交易报告分析流程 一.总体要求 选择同一个行业中的2只股票,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股票进行基本面和技术面分析,准确判断股票的投资价值和投资时机,制定正确的投资策略. 二.具体要求 1.通过分 ...查看


  • 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心得体会思想报告
  • 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心得体会思想报告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表述,对现阶段中国经济走势的客观基础作出了新的研判,提出了经济发展新阶段对发展动力新的要求,也预示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新的方向,因此引发了社会各 ...查看


  • 住房限购政策可逐步完善为长期政策
  • 产业经济 住房限购政策可逐步完善 为长期政策 ●高辉清 [内容提要]国务院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新国八条"出台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价滞量缩,说明进入新一 轮观望阶段.这次"新国八条"亮点很多,其中住房限购 ...查看


  • 关于大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及分析
  • 经济学期末论文 浅析我国大城市房价居高问题 2012级审计硕士 姓名:陈梦如 学号:212167128 浅析我国大城市房价居高问题 摘要: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项 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 ...查看


  • 美华转载:管家为何对楼市保持缄默
  • 近期,在如何领取养老金问题上争论得沸沸扬扬,与此同时,中央提出将试点『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意即『以房养老』.不论此方式今后推动顺利与否,它给无房者带来的一个提示是:有名下房产才可老有所依,房子还得买! 但近来楼市显现出来的动态,对 ...查看


  • 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摘要
  • 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摘要 1 1769 陈静 原创 | 2009/12/12 16:32 | 获1票 投票 投票人 关键字:房地产 行业 一.中国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 房地产市场四大需求,推动楼市长期发展. 1.城市化发展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