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崇德向善演讲稿
《崇
德向善,奋发向上,做品德高尚的中学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
题目是《崇德向善,奋发向上,做品德高尚的中学生》! 古人云:“国无德而不兴,人无德而
不立”。崇德向善是一种文化信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我想,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之优良传统,尤其是崇德向善的优
良品质;‘不断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我认为:优良的道
德的形成从文明礼仪开始,文明和礼仪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份
关爱,都是文明的表现。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年轻人
骑马赶路,忽然见一位老汉从路边经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
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口气跑了十多里,仍然不见人烟。
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
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便
掉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还没说完,老
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
的故事,其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是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在人际交往中要讲究礼貌。“人
而无礼,不知其可”,可见,礼仪对于培养文明高尚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学生,同学
之间也要讲礼仪。大家同在一所学校,同在一个班级,大家就像亲兄弟姊妹一样,要团结友
爱,和睦相处,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共同战胜。在校园:不乱扔纸屑,随地吐痰;不在楼梯间
打闹,高声喧哗,上下楼梯要靠右行;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要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
公共财物;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校园中不讲脏话等等。我们要争做文明使者的种子,做一
个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好学生。
崇德向善更是一种
社会道德规范和责任,我们应时刻遵守“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规范,才能形成向
上向善的正能量:
学习上,刻苦勤奋,
不耻下问;生活中,遵守校规校纪,尊老爱幼,团结同学,做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中学生!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
的未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明天我们即将挑起富强祖国的使命。同学们,加
油吧!从现在起,只要我们秉承民族崇德向善的高贵品德,每时每刻都保持着一颗“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的道德心,将来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就让我们扬起“奋
发向上,崇德向善”的风帆,吹响号角,奏响乐章,向前进,去改写自己的命运,去创造美
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我的演
讲结束。
2015年3月 日
篇二: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演讲稿
明礼
知耻 崇德向善
尊敬的老师、亲爱
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
我所讲的题目是《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明五礼、知五耻对个人是品德修养;融入到社会生
活中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具体体现,是维系社会正常生活和良好风气的丰厚
滋养;上升到国家是兴旺发达的有力保障。
“程门立雪”这个
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主要讲述的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杨时幼时聪明好
学,人称神童,可他一生潜心攻读,因在一个问题上与学友的看法不一致,为了求得一个正
确答案,他就去找著名的程颐老师请教。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
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的在门外等候着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
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
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
赶忙起身迎他进屋。后来,杨时成为“程学正宗”。“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
古美谈。
汉末,刘备听说诸
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一同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
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与关羽、张飞冒着大风大
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外出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
不在家,就催着要赶快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
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刘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到那里后,
见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门外等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来谈话。
“三顾茅庐”成了恭敬的典范。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
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在他四岁时的一天,适逢他祖父的六十大寿,
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他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
把大的分给别人,唯独给自己留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
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少,尊敬老人敬重长辈,
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孔融让梨的故事,便成为了尊长的典型。
战国时期,赵国有
一位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位英勇
善战的大将军廉颇。
因渑池相会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廉颇很不服气,就对他人说:“我出生入死,立下了许多战
功,而蔺相如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让我遇见,我一定要当面羞辱他。”蔺
相如听说以后处处忍让他。身边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一笑,问大家:“你们看廉将军
与秦王哪个厉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啦。”蔺相如又道:“我连秦王都
不怕,又怎么会怕廉将军呢?只是我想到,秦国不敢攻打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所以,我不能忘掉国家的安危啊!”这话传到廉
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于是光着脊
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负荆请罪就成了谦让团结的象征。
我们学校,同学们
对尊师、尊长、恭敬、谦让团结的践行,已经
成了一道明礼的独
特风景线。在此,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我们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
崇德向善作为精神引领,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苦奋斗
之风,做勤劳节俭的人;讲健康,树崇文尚洁之风,做健康开朗的人;讲诚信,树诚实守信
之风,做正义坦荡的人;讲秩序,树礼让和谐之风,做遵纪守法之人;讲奉献,树互助友爱
之风,做热心志愿服务的
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努力,为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的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我的讲
话结束了!
篇三:奋发向上_崇德向善演讲稿
奋发
向上 崇德向善
我们的祖国有着悠
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为我们赢得了“礼仪之邦”
的美称。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等等。
希腊哲学家毕达哥
拉斯说过:“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道德。
“明理知耻”、“崇
德向善”、“仁爱和谐”,这些古人的先训正是对我们最好的教育。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是中华
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就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打退堂鼓;没有崇德向善
的品德就会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去做人该有的道德准则。奋发向上的精神,是激励我们青少年
儿童为实现“中国梦”而为之努力的方向;崇德向善的品德,是提高我们青少年儿童美好品
德的明镜。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
我们要秉承崇德向善的品德,继承奋发向上的精神,努力学习。
回顾历史,虽说我
们的民族消沉过几百年,但是,我们的民族也荣耀过几千年!
今天,我们的国家,
就这凭着奋发向上的精神,从弱小走向了强大,带领人民赶走了侵略者,维护了我们中华民
族的尊严。我们的国
我们应该秉承着崇
德向善的高尚品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少年。生活中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心诚,情
真,心正”诚心对待身边每一位伙伴,不欺骗他人,积极向上。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同学们,加油吧!每时每刻保持着一颗“奋发向上,崇德向善”
的道德心。正如《论语》中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我们将来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篇四: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演讲稿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演讲稿
全体少先队员们: 大家好!
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人想改变自己。”想要改变现状,就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得改变自己的观念。一切成就,都是从正确的观念开始的。一连串的失败,也都是从错误的观念开始的。要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变化,就要学会改变自己。
柏拉图告诉弟-子自己能够移山,弟-子们纷纷请教方法,柏拉图笑道,说:“很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弟-子们一片哗然。 这一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移山之术,唯一的一个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便过去。同样的道理,人不能改变环境,那么我们就要改变自己。
是的,我们不能改变山的位置,改变不了这个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给自己加重,这样我们就可以适应变化,不被打败!
人生如水,人只能去适应环境。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实现自我。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环境不利,从而把改变境遇的希望寄托在改变环境上,这实在是徒劳无益。
篇一:崇德向善演讲稿
《崇
德向善,奋发向上,做品德高尚的中学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
题目是《崇德向善,奋发向上,做品德高尚的中学生》! 古人云:“国无德而不兴,人无德而
不立”。崇德向善是一种文化信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我想,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之优良传统,尤其是崇德向善的优
良品质;‘不断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我认为:优良的道
德的形成从文明礼仪开始,文明和礼仪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份
关爱,都是文明的表现。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年轻人
骑马赶路,忽然见一位老汉从路边经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
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口气跑了十多里,仍然不见人烟。
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
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便
掉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还没说完,老
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
的故事,其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是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在人际交往中要讲究礼貌。“人
而无礼,不知其可”,可见,礼仪对于培养文明高尚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学生,同学
之间也要讲礼仪。大家同在一所学校,同在一个班级,大家就像亲兄弟姊妹一样,要团结友
爱,和睦相处,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共同战胜。在校园:不乱扔纸屑,随地吐痰;不在楼梯间
打闹,高声喧哗,上下楼梯要靠右行;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要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
公共财物;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校园中不讲脏话等等。我们要争做文明使者的种子,做一
个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好学生。
崇德向善更是一种
社会道德规范和责任,我们应时刻遵守“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规范,才能形成向
上向善的正能量:
学习上,刻苦勤奋,
不耻下问;生活中,遵守校规校纪,尊老爱幼,团结同学,做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中学生!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
的未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明天我们即将挑起富强祖国的使命。同学们,加
油吧!从现在起,只要我们秉承民族崇德向善的高贵品德,每时每刻都保持着一颗“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的道德心,将来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就让我们扬起“奋
发向上,崇德向善”的风帆,吹响号角,奏响乐章,向前进,去改写自己的命运,去创造美
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我的演
讲结束。
2015年3月 日
篇二: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演讲稿
明礼
知耻 崇德向善
尊敬的老师、亲爱
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
我所讲的题目是《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明五礼、知五耻对个人是品德修养;融入到社会生
活中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具体体现,是维系社会正常生活和良好风气的丰厚
滋养;上升到国家是兴旺发达的有力保障。
“程门立雪”这个
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主要讲述的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杨时幼时聪明好
学,人称神童,可他一生潜心攻读,因在一个问题上与学友的看法不一致,为了求得一个正
确答案,他就去找著名的程颐老师请教。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
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的在门外等候着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
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
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
赶忙起身迎他进屋。后来,杨时成为“程学正宗”。“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
古美谈。
汉末,刘备听说诸
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一同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
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与关羽、张飞冒着大风大
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外出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
不在家,就催着要赶快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
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刘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到那里后,
见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门外等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来谈话。
“三顾茅庐”成了恭敬的典范。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
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在他四岁时的一天,适逢他祖父的六十大寿,
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他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
把大的分给别人,唯独给自己留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
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少,尊敬老人敬重长辈,
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孔融让梨的故事,便成为了尊长的典型。
战国时期,赵国有
一位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位英勇
善战的大将军廉颇。
因渑池相会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廉颇很不服气,就对他人说:“我出生入死,立下了许多战
功,而蔺相如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让我遇见,我一定要当面羞辱他。”蔺
相如听说以后处处忍让他。身边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一笑,问大家:“你们看廉将军
与秦王哪个厉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啦。”蔺相如又道:“我连秦王都
不怕,又怎么会怕廉将军呢?只是我想到,秦国不敢攻打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所以,我不能忘掉国家的安危啊!”这话传到廉
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于是光着脊
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负荆请罪就成了谦让团结的象征。
我们学校,同学们
对尊师、尊长、恭敬、谦让团结的践行,已经
成了一道明礼的独
特风景线。在此,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我们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
崇德向善作为精神引领,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苦奋斗
之风,做勤劳节俭的人;讲健康,树崇文尚洁之风,做健康开朗的人;讲诚信,树诚实守信
之风,做正义坦荡的人;讲秩序,树礼让和谐之风,做遵纪守法之人;讲奉献,树互助友爱
之风,做热心志愿服务的
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努力,为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的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我的讲
话结束了!
篇三:奋发向上_崇德向善演讲稿
奋发
向上 崇德向善
我们的祖国有着悠
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为我们赢得了“礼仪之邦”
的美称。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等等。
希腊哲学家毕达哥
拉斯说过:“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道德。
“明理知耻”、“崇
德向善”、“仁爱和谐”,这些古人的先训正是对我们最好的教育。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是中华
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就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打退堂鼓;没有崇德向善
的品德就会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去做人该有的道德准则。奋发向上的精神,是激励我们青少年
儿童为实现“中国梦”而为之努力的方向;崇德向善的品德,是提高我们青少年儿童美好品
德的明镜。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
我们要秉承崇德向善的品德,继承奋发向上的精神,努力学习。
回顾历史,虽说我
们的民族消沉过几百年,但是,我们的民族也荣耀过几千年!
今天,我们的国家,
就这凭着奋发向上的精神,从弱小走向了强大,带领人民赶走了侵略者,维护了我们中华民
族的尊严。我们的国
我们应该秉承着崇
德向善的高尚品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少年。生活中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心诚,情
真,心正”诚心对待身边每一位伙伴,不欺骗他人,积极向上。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同学们,加油吧!每时每刻保持着一颗“奋发向上,崇德向善”
的道德心。正如《论语》中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我们将来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篇四: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演讲稿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演讲稿
全体少先队员们: 大家好!
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人想改变自己。”想要改变现状,就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得改变自己的观念。一切成就,都是从正确的观念开始的。一连串的失败,也都是从错误的观念开始的。要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变化,就要学会改变自己。
柏拉图告诉弟-子自己能够移山,弟-子们纷纷请教方法,柏拉图笑道,说:“很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弟-子们一片哗然。 这一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移山之术,唯一的一个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便过去。同样的道理,人不能改变环境,那么我们就要改变自己。
是的,我们不能改变山的位置,改变不了这个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给自己加重,这样我们就可以适应变化,不被打败!
人生如水,人只能去适应环境。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实现自我。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环境不利,从而把改变境遇的希望寄托在改变环境上,这实在是徒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