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前进路小学 孟久红
当学生通过阅读抓住了要点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内部语言,按照一定的句型句式,迅速地转换成外部口头语言,并通过学生口语的表达,测定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表达水平,及时发现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
一、指导学生正确地表达。
例如,在学习《凡卡》一文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对“‘在写第一个字母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眼看了几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凡卡写信前为什么‘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为什么‘又斜眼看了几下’那个昏暗的神像两边架子上摆满的楦头”?这个问题,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探究后:
学生甲:九岁的凡卡,在莫斯科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老板阿里亚希涅经常打他,写信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是怕老板突然回家来,看到他在写信,抓住又打他。至于凡卡他看神像两边的架子上的楦头,可能是因为他没日没夜地给老板干活做鞋子,要用楦头,看着楦头他就想生气吧。
教师:你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你能把第一个问题回答正确,又是个聪明的孩子;第二个问题虽然回答有误,但你想象丰富,又是个善于想象的孩子。但同学们,我们回答问题不能凭空去想象,必须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的根据来。
学生乙:凡卡写信前看神像两边架子上的楦头,是因为老板曾经用楦头把他打昏过,他怕老板发现他写信又拿那楦头打他。
教师(紧紧追问):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了解到的?(指导学生获取正确答案的阅读材料及途径)
学生乙: “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从课文第15自然段的这句话知道的。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也许学生的答问不尽人意,会出现那样或这样的错误,但教师要区分学生答问的正确与错误。对学生答问正确的方面,教师要及时给予充分地肯定;对学生答问错误的方面,教师要及时委婉地指出,说明为什么错了,并指点获取正确答案的阅读材料内容及途径,引导学生作定向的思维,探求出正确的答案。不能打着鼓励学生发言,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幌子,对答案意思完全不对的错误发言,点头称好;不能对尚有错误但基本正确的答案,全面肯定,不置一词。坚决杜绝似是而非,甚至混淆是非,误人子弟的现象出现。
二、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
例如,学习课文《草船借箭》一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有教师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中的“神机妙算”,展开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分小组研习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学生们经过自主、合作、探究后:
学生甲:根据课文第六自然段中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句话,联系课文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
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夜里四更时江面上会起大雾,说明他懂天气预报。
学生乙:老师,诸葛亮把曹操这个人研究的很透,好像知道曹操在这样的大雾天气里不会出兵。具体是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前三句话:“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到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学生丙:从这三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真是能掐会算,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曹操真蠢,诸葛亮真乃神人也!
„„
教师(教师发现学生只顾注意天气、曹操了,于是开始了点拨):诸葛亮看人看得准,还表现在„„„„
学生丁(抢着回答):对了,老师,经您这么一说,我想到了,还有鲁肃。诸葛亮看他也很准,知道他不会给周瑜说,果真鲁肃就没有对周瑜说。课文中写的,诸葛亮让他借二十条船,他就借,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要是鲁肃给周瑜说了,肯定借不成,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想治诸葛亮的罪,他一定会从中搞破坏。但鲁肃没有给周瑜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
教师(各小组学生踊跃发言,但就是不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整答问。也许在学生看来,“‘算’人”、“‘算’天气”才是“神机妙算”,但诸葛亮草船借箭能成功的“周密计划,巧安排”,他们还未意识到这也是“神机妙算”的具体表现。看来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的意思,于是,教师适时启发):同学们,神机妙算这个成语的意思为“惊人的机智,巧妙地谋划。”如果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中,有一个细节没有谋划好,没有妙算到,出一点儿纰漏,借箭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同学们想一想,诸葛亮的二十只草船上落满箭后,为什么他敢让士兵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各小组的学生一听,恍然大悟,争着抢着站起来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安排得好呗!”„„同学们你一言我两语,把课文中描写诸葛亮怎样周密计划、巧妙安排的细节,就自己的体会、看法谈了个透。
像上面这位教师,仅仅做到如此,还是不够的。当学生你一点我一点,把正确的答问回答完善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把这些要点综合起来完整地进行表述。只有这样,才能让全班所有学生,对问题的正确答案有个全面、完整的了解,从而,避免回答问题时丢三落四的现象出现。
三、指导学生连贯地表达。
首先,要指导学生,使回答问题的语言顺应提问的语势,即把“答”与“问”连贯起来。譬如,“为什么说安静的手指拢住那只蝴蝶是一个奇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与“安静的手指拢住蝴蝶是一个奇迹,奇在哪里?”这二问题的题意是一致的,但由于问题的语势不一,回答问题时的语势也应做相应的调整,第一题回答的语势可为:“我们说安静的手指拢住那只蝴蝶是一个奇迹,是因为„„”;第二题回答的语势可为:“安静的手指拢住蝴蝶是一个奇迹,奇就奇在„„”。
其次,需指导学生用适当的句式、段式或关联词语,把答问的要点连贯起来。我们可以告知学生,一般地讲,对于要求做判断的问题,倘若它是如“这个中国
孩子的呼声是什么?”这样答案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把问题中的疑问词“什么”直接换成答案,即“这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倘若它像(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景阳冈》)“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面,来表现武松豪爽、倔强、英武、威猛性格的?”这样有几个答问要点的问题,可以用总起分述的段式来回答,即课文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武松的豪爽、倔强、英武和威猛(总起)。1、通过写„„表现了武松的豪爽;2、通过写„„表现了武松的倔强;3、通过写„„表现了武松的英武和威猛。(从三个方面分述。)对于要求做叙述的问题,可以用承接的段式来回答(如:先„„再„„接着„„)。对于要求作分析的问题,倘若它是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作者和朋友一行人,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为什么没有看到一只鸟?”这样比较单一的问题,可以用因果关系的段式来回答(因为„„所以„„);倘若它是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样有几个原因组成答案的问题,就要在用因果关系的段式表达时,并用总分关系的几个句子来说明原因。
四、指导学生清楚地表达。
这就是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口齿清楚,声音洪亮,逐步培养学生用从适宜恰当的语速、自然贴切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把答问表述的清楚而流利。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前进路小学 孟久红
当学生通过阅读抓住了要点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内部语言,按照一定的句型句式,迅速地转换成外部口头语言,并通过学生口语的表达,测定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表达水平,及时发现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
一、指导学生正确地表达。
例如,在学习《凡卡》一文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对“‘在写第一个字母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眼看了几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凡卡写信前为什么‘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为什么‘又斜眼看了几下’那个昏暗的神像两边架子上摆满的楦头”?这个问题,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探究后:
学生甲:九岁的凡卡,在莫斯科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老板阿里亚希涅经常打他,写信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是怕老板突然回家来,看到他在写信,抓住又打他。至于凡卡他看神像两边的架子上的楦头,可能是因为他没日没夜地给老板干活做鞋子,要用楦头,看着楦头他就想生气吧。
教师:你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你能把第一个问题回答正确,又是个聪明的孩子;第二个问题虽然回答有误,但你想象丰富,又是个善于想象的孩子。但同学们,我们回答问题不能凭空去想象,必须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的根据来。
学生乙:凡卡写信前看神像两边架子上的楦头,是因为老板曾经用楦头把他打昏过,他怕老板发现他写信又拿那楦头打他。
教师(紧紧追问):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了解到的?(指导学生获取正确答案的阅读材料及途径)
学生乙: “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从课文第15自然段的这句话知道的。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也许学生的答问不尽人意,会出现那样或这样的错误,但教师要区分学生答问的正确与错误。对学生答问正确的方面,教师要及时给予充分地肯定;对学生答问错误的方面,教师要及时委婉地指出,说明为什么错了,并指点获取正确答案的阅读材料内容及途径,引导学生作定向的思维,探求出正确的答案。不能打着鼓励学生发言,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幌子,对答案意思完全不对的错误发言,点头称好;不能对尚有错误但基本正确的答案,全面肯定,不置一词。坚决杜绝似是而非,甚至混淆是非,误人子弟的现象出现。
二、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
例如,学习课文《草船借箭》一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有教师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中的“神机妙算”,展开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分小组研习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学生们经过自主、合作、探究后:
学生甲:根据课文第六自然段中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句话,联系课文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
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夜里四更时江面上会起大雾,说明他懂天气预报。
学生乙:老师,诸葛亮把曹操这个人研究的很透,好像知道曹操在这样的大雾天气里不会出兵。具体是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前三句话:“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到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学生丙:从这三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真是能掐会算,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曹操真蠢,诸葛亮真乃神人也!
„„
教师(教师发现学生只顾注意天气、曹操了,于是开始了点拨):诸葛亮看人看得准,还表现在„„„„
学生丁(抢着回答):对了,老师,经您这么一说,我想到了,还有鲁肃。诸葛亮看他也很准,知道他不会给周瑜说,果真鲁肃就没有对周瑜说。课文中写的,诸葛亮让他借二十条船,他就借,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要是鲁肃给周瑜说了,肯定借不成,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想治诸葛亮的罪,他一定会从中搞破坏。但鲁肃没有给周瑜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
教师(各小组学生踊跃发言,但就是不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整答问。也许在学生看来,“‘算’人”、“‘算’天气”才是“神机妙算”,但诸葛亮草船借箭能成功的“周密计划,巧安排”,他们还未意识到这也是“神机妙算”的具体表现。看来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的意思,于是,教师适时启发):同学们,神机妙算这个成语的意思为“惊人的机智,巧妙地谋划。”如果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中,有一个细节没有谋划好,没有妙算到,出一点儿纰漏,借箭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同学们想一想,诸葛亮的二十只草船上落满箭后,为什么他敢让士兵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各小组的学生一听,恍然大悟,争着抢着站起来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安排得好呗!”„„同学们你一言我两语,把课文中描写诸葛亮怎样周密计划、巧妙安排的细节,就自己的体会、看法谈了个透。
像上面这位教师,仅仅做到如此,还是不够的。当学生你一点我一点,把正确的答问回答完善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把这些要点综合起来完整地进行表述。只有这样,才能让全班所有学生,对问题的正确答案有个全面、完整的了解,从而,避免回答问题时丢三落四的现象出现。
三、指导学生连贯地表达。
首先,要指导学生,使回答问题的语言顺应提问的语势,即把“答”与“问”连贯起来。譬如,“为什么说安静的手指拢住那只蝴蝶是一个奇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与“安静的手指拢住蝴蝶是一个奇迹,奇在哪里?”这二问题的题意是一致的,但由于问题的语势不一,回答问题时的语势也应做相应的调整,第一题回答的语势可为:“我们说安静的手指拢住那只蝴蝶是一个奇迹,是因为„„”;第二题回答的语势可为:“安静的手指拢住蝴蝶是一个奇迹,奇就奇在„„”。
其次,需指导学生用适当的句式、段式或关联词语,把答问的要点连贯起来。我们可以告知学生,一般地讲,对于要求做判断的问题,倘若它是如“这个中国
孩子的呼声是什么?”这样答案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把问题中的疑问词“什么”直接换成答案,即“这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倘若它像(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景阳冈》)“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面,来表现武松豪爽、倔强、英武、威猛性格的?”这样有几个答问要点的问题,可以用总起分述的段式来回答,即课文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武松的豪爽、倔强、英武和威猛(总起)。1、通过写„„表现了武松的豪爽;2、通过写„„表现了武松的倔强;3、通过写„„表现了武松的英武和威猛。(从三个方面分述。)对于要求做叙述的问题,可以用承接的段式来回答(如:先„„再„„接着„„)。对于要求作分析的问题,倘若它是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作者和朋友一行人,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为什么没有看到一只鸟?”这样比较单一的问题,可以用因果关系的段式来回答(因为„„所以„„);倘若它是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样有几个原因组成答案的问题,就要在用因果关系的段式表达时,并用总分关系的几个句子来说明原因。
四、指导学生清楚地表达。
这就是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口齿清楚,声音洪亮,逐步培养学生用从适宜恰当的语速、自然贴切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把答问表述的清楚而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