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制度看我国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傀璧堕竺堕:堑壅塑堕塑

从土地制度着我国韵液舞隘营体制改革

韩文琰

摘要:文章以农村土地制度60年改革历程为起点.回顾了三次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总结了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取得的

成效.透析了当前土地制度下的农村经营

有制模式。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大锅饭”分配制度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年谷物产量比1958年下降了15%.1960年又下降了10%.成于上万人死于饥饿。全国有2.5亿农民难以实现温饱.城乡收入差距为2.57。

第二次土地改革:1979—200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的“生死协议”开始尝试家庭承包土地,1980年9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会议纪要.指出边远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要求包产到户的,应该支持.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到1984年底100%的生产队实行.随即人民公社被废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顺利完成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能实现舒尔茨和波普金认为的“理性小农”.农民依靠其自身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口I图的生产机会和生产资源.极少出现莱宾斯坦所说的x低效

率。

度规模经营。”±地承包经营权实际上将农村土地的产权分解成: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这种产权分解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所有权和承包权的两权分离.又区别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将承包权进一步分离为农民与集体的承包关系和农民和真正土地使用者间的转让经营关系.旨在更加广泛地吸收农业生产投资.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从而提高农业

产出效益。

二、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结及现存问题

管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未来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营体制: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所有制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回顾从建国到现在我国土地制度大致上经历了三次改革:

第一次土地改革: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制度改革.截至1952年底.除两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这次土地改革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无偿获得大约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实现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1951年9月。党中央召开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2年底全国参加互助组的农户为453.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到1955年参加互助组的农户上升到6038.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0.7%。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中国农业要走由初级社到高级合作社的路子。到1956年11月全国加入高级合作社的农户比重达到96%。1958—1978年,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下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采取“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所

三次土地改革均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农业产值的提高。据统计:1952年全国农业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了48.3%。粮食产量增长了44.8%。棉饨和油料分别增长了193.4%和168.1%。这说明两点:

一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实际上是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财产权利.符合中国

第三次土地改革:2008年至今.广东南海区等一些地方尝试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2008年10月12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㈨题的决定》中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十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

农村土地财产权利制度变化发展的规律。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逐步实现农户土地经营中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四权统一”。

另一方面.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当政府制定的政策符合农民利益时.利于农民接受政策.从而有利于发挥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农、lk产量的提高。反之则会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如人民公社时期.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皮粮食减产现象。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当制度均衡

万方数据

ChIil-CoIIoctiVoE

2010.08(下)■—瞳

colit

om

嗍鲺曼堡篁堕:堑窒塑堕塑

中出现收益机会,且预期制度变革出现的收益大于制度变革成本时.通常会发生制度变革.那么谁来衡量制度变革的成本和收益呢.笔者认为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困家应该尊重农民集团的利益.又不能不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由此可见.我国未来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中既要考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适应问题.也要考虑农民集团的利益f【1]题。

诚然.我围土地制度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变化而不断改革演进.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土地制度及农村经营管理仍有如下争议和问题:

第一.集体土地中的“集体”指代不清导致我国土地产权混乱.而且虚化。蒋占峰指出.集体土地“既可以是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村民委员会.还可以是乡镇农民集体.并町能分别属于村内的几个农业集体经济组织”:许恒周指出。“集体十地所有权受到来自国家和农户的‘两面夹击’.使集体土地所有制名存实亡。土地集体所有权虚置使集体在经济上并无实质性意义,集体组织只是以土地收入为支撑承担社会行政职能而已”。

第二.土地征用和流转中的合理补偿问题。我困《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补偿费、劳动力安置补助费均按照被征收土地前三年的平均年产值计算.忽略了影响地价的两个主要因素.即被祉地的区位及土地供求状况。如《汀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中的补偿标准为80元/公顷一120元/公顷.这些补偿费农民一般只能维持6—7年的基本生活.如果公益性征地.补偿标准只够维持3—5年的基本生活。可见这些补偿费不足以维持农民的长远生计.从长期看会拉大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

第三.土地经营时限问题.如一些人已经通过考学、工作等方式移居至城市.但土地依然保留,还有一些新生儿、死亡人员因土地流转年限不能及时更新。出现了“有地无人种”和“有人无地种”的现象并存。

第四.土地流转后的粮食保障问题及农业规模经营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不清和流转时限导致的短视行为,经营者会加速开发土地.一方面土地不能通过自身恢复.使得粮食产量近期增产、远期F降。另一方面过度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态破坏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正在日益蔓延。

此外。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正在凸

Chi

CoII●ctIve万方数据

EconomY

显.不同土地资源禀赋产生土地级差收入.导致不同地区农民收入不平衡问题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问题.以及七地流转过程中政策减免的持续性和刚性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

三、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展望与建议纵观60年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可以说取得的成绩aJ喜可贺.而目前存在的问题又不仅仅是农民问题.而事关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无论从政策制定还是理论探讨.都谨慎。针对上述问题和争议。笔者有如下思考:

第一.合理界定农村土地产权,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根据科斯定理。节约交易成本的有效途径就是明确界定产权.只有明确界定产权,才能使一个人在同其他人的交易中形成理性预期。从而最大程度地节约交易成本。因此有些学者提出土地私有化是提高农业产值的最佳途径.而有些学者则赞成国有化.还有学者提出十地用途管制的观点。笔者比较赞成巫继学教授的土地国家所有制和农民混合所有制的观点.他将所有制分成两个层次:终极所有制和经济所有制.即土地从其终极所有权上看应该是国家所有.但从经济所有制上看应属于农民使用权上的私有制.这种所有制结构保证土地集体所有。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同时,农民享有土地承包使用权.在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农民可以转让经营权。

同时.在产权界定中应注意农民的共同富裕.绝大多数地区按本地区的入口而不是把集体所有的农地按肥力划等平分。因此.建议按照土地禀赋的不同,按照肥力划分.并明确肥力较好的土地不能退第二。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健全土地土地流转价格=乏

流转土地面积×第t年单位面积产量×单价

(1“)‘

其中i为折现率.可参照基准利率确第三.培育农业市场,积极研究和探索农村多种经营方式。农民收入的提高既要依靠减免等政策扶持.也要依靠内部培育市场参与能力,笔者认为通过引进人才帮助农民走农村产业化经营之路。这样。一方面可以早日实现集约经营相规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当地就、业问题.有利于减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有利于社会的持续稳定。

第四,保汪粮食产量的同时.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在明确土地产权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价格机制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同时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其角色是:一是根据土地豪赋限定土地用途并对土地经营权流转进行物权登记:二是通过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引导经营者在农村集约经营中引进先进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发展.比如根瘤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及从单一品种耕种到轮番耕种,以减少病虫害.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这样既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牛产效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营者过度使用.以保证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和土地资源的生态保护。

此外.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建议在试行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业政策研究会.毛泽东与中国农业『M1.新华出版社,1959.

2、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中国农村50年fMl.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

3、陈吉元,韩俊.人口大国的经济增长『M1.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4、蔡防.王德文,都阳.中国农村改革

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IM].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8.

5、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fMl.商务印

书馆.1964.

6、蒋占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构想与实践分析【J】.农村经济导刊,20030).

7、许恒周。郭忠兴,刘芳.关于集体建

设用地入市问题的探讨m.河南国土资源

日。2005(11).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及若干政策建议f11.改

革.2009(2).

9、巫继学.土地混合所有制:“新土改”

的最佳选择01.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1).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限。

耕.以保证粮食产量。

征用流转中的利益补偿机制。目前征地及土地流转补偿法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征地程序不透明.农民缺乏参与权和抗诉权。为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收入要有持续保障,对此。建议按照农民土地收入现值计算土地流转价格.计算公式为:

定:t为土地流转年度;n为土地流转年

—■■一2010.08(下)

傀璧堕竺堕:堑壅塑堕塑

从土地制度着我国韵液舞隘营体制改革

韩文琰

摘要:文章以农村土地制度60年改革历程为起点.回顾了三次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总结了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取得的

成效.透析了当前土地制度下的农村经营

有制模式。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大锅饭”分配制度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年谷物产量比1958年下降了15%.1960年又下降了10%.成于上万人死于饥饿。全国有2.5亿农民难以实现温饱.城乡收入差距为2.57。

第二次土地改革:1979—200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的“生死协议”开始尝试家庭承包土地,1980年9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会议纪要.指出边远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要求包产到户的,应该支持.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到1984年底100%的生产队实行.随即人民公社被废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顺利完成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能实现舒尔茨和波普金认为的“理性小农”.农民依靠其自身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口I图的生产机会和生产资源.极少出现莱宾斯坦所说的x低效

率。

度规模经营。”±地承包经营权实际上将农村土地的产权分解成: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这种产权分解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所有权和承包权的两权分离.又区别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将承包权进一步分离为农民与集体的承包关系和农民和真正土地使用者间的转让经营关系.旨在更加广泛地吸收农业生产投资.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从而提高农业

产出效益。

二、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结及现存问题

管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未来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营体制: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所有制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回顾从建国到现在我国土地制度大致上经历了三次改革:

第一次土地改革: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制度改革.截至1952年底.除两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这次土地改革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无偿获得大约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实现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1951年9月。党中央召开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2年底全国参加互助组的农户为453.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到1955年参加互助组的农户上升到6038.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0.7%。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中国农业要走由初级社到高级合作社的路子。到1956年11月全国加入高级合作社的农户比重达到96%。1958—1978年,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下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采取“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所

三次土地改革均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农业产值的提高。据统计:1952年全国农业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了48.3%。粮食产量增长了44.8%。棉饨和油料分别增长了193.4%和168.1%。这说明两点:

一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实际上是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财产权利.符合中国

第三次土地改革:2008年至今.广东南海区等一些地方尝试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2008年10月12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㈨题的决定》中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十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

农村土地财产权利制度变化发展的规律。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逐步实现农户土地经营中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四权统一”。

另一方面.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当政府制定的政策符合农民利益时.利于农民接受政策.从而有利于发挥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农、lk产量的提高。反之则会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如人民公社时期.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皮粮食减产现象。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当制度均衡

万方数据

ChIil-CoIIoctiVoE

2010.08(下)■—瞳

colit

om

嗍鲺曼堡篁堕:堑窒塑堕塑

中出现收益机会,且预期制度变革出现的收益大于制度变革成本时.通常会发生制度变革.那么谁来衡量制度变革的成本和收益呢.笔者认为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困家应该尊重农民集团的利益.又不能不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由此可见.我国未来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中既要考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适应问题.也要考虑农民集团的利益f【1]题。

诚然.我围土地制度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变化而不断改革演进.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土地制度及农村经营管理仍有如下争议和问题:

第一.集体土地中的“集体”指代不清导致我国土地产权混乱.而且虚化。蒋占峰指出.集体土地“既可以是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村民委员会.还可以是乡镇农民集体.并町能分别属于村内的几个农业集体经济组织”:许恒周指出。“集体十地所有权受到来自国家和农户的‘两面夹击’.使集体土地所有制名存实亡。土地集体所有权虚置使集体在经济上并无实质性意义,集体组织只是以土地收入为支撑承担社会行政职能而已”。

第二.土地征用和流转中的合理补偿问题。我困《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补偿费、劳动力安置补助费均按照被征收土地前三年的平均年产值计算.忽略了影响地价的两个主要因素.即被祉地的区位及土地供求状况。如《汀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中的补偿标准为80元/公顷一120元/公顷.这些补偿费农民一般只能维持6—7年的基本生活.如果公益性征地.补偿标准只够维持3—5年的基本生活。可见这些补偿费不足以维持农民的长远生计.从长期看会拉大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

第三.土地经营时限问题.如一些人已经通过考学、工作等方式移居至城市.但土地依然保留,还有一些新生儿、死亡人员因土地流转年限不能及时更新。出现了“有地无人种”和“有人无地种”的现象并存。

第四.土地流转后的粮食保障问题及农业规模经营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不清和流转时限导致的短视行为,经营者会加速开发土地.一方面土地不能通过自身恢复.使得粮食产量近期增产、远期F降。另一方面过度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态破坏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正在日益蔓延。

此外。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正在凸

Chi

CoII●ctIve万方数据

EconomY

显.不同土地资源禀赋产生土地级差收入.导致不同地区农民收入不平衡问题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问题.以及七地流转过程中政策减免的持续性和刚性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

三、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展望与建议纵观60年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可以说取得的成绩aJ喜可贺.而目前存在的问题又不仅仅是农民问题.而事关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无论从政策制定还是理论探讨.都谨慎。针对上述问题和争议。笔者有如下思考:

第一.合理界定农村土地产权,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根据科斯定理。节约交易成本的有效途径就是明确界定产权.只有明确界定产权,才能使一个人在同其他人的交易中形成理性预期。从而最大程度地节约交易成本。因此有些学者提出土地私有化是提高农业产值的最佳途径.而有些学者则赞成国有化.还有学者提出十地用途管制的观点。笔者比较赞成巫继学教授的土地国家所有制和农民混合所有制的观点.他将所有制分成两个层次:终极所有制和经济所有制.即土地从其终极所有权上看应该是国家所有.但从经济所有制上看应属于农民使用权上的私有制.这种所有制结构保证土地集体所有。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同时,农民享有土地承包使用权.在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农民可以转让经营权。

同时.在产权界定中应注意农民的共同富裕.绝大多数地区按本地区的入口而不是把集体所有的农地按肥力划等平分。因此.建议按照土地禀赋的不同,按照肥力划分.并明确肥力较好的土地不能退第二。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健全土地土地流转价格=乏

流转土地面积×第t年单位面积产量×单价

(1“)‘

其中i为折现率.可参照基准利率确第三.培育农业市场,积极研究和探索农村多种经营方式。农民收入的提高既要依靠减免等政策扶持.也要依靠内部培育市场参与能力,笔者认为通过引进人才帮助农民走农村产业化经营之路。这样。一方面可以早日实现集约经营相规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当地就、业问题.有利于减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有利于社会的持续稳定。

第四,保汪粮食产量的同时.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在明确土地产权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价格机制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同时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其角色是:一是根据土地豪赋限定土地用途并对土地经营权流转进行物权登记:二是通过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引导经营者在农村集约经营中引进先进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发展.比如根瘤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及从单一品种耕种到轮番耕种,以减少病虫害.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这样既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牛产效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营者过度使用.以保证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和土地资源的生态保护。

此外.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建议在试行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业政策研究会.毛泽东与中国农业『M1.新华出版社,1959.

2、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中国农村50年fMl.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

3、陈吉元,韩俊.人口大国的经济增长『M1.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4、蔡防.王德文,都阳.中国农村改革

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IM].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8.

5、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fMl.商务印

书馆.1964.

6、蒋占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构想与实践分析【J】.农村经济导刊,20030).

7、许恒周。郭忠兴,刘芳.关于集体建

设用地入市问题的探讨m.河南国土资源

日。2005(11).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及若干政策建议f11.改

革.2009(2).

9、巫继学.土地混合所有制:“新土改”

的最佳选择01.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1).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限。

耕.以保证粮食产量。

征用流转中的利益补偿机制。目前征地及土地流转补偿法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征地程序不透明.农民缺乏参与权和抗诉权。为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收入要有持续保障,对此。建议按照农民土地收入现值计算土地流转价格.计算公式为:

定:t为土地流转年度;n为土地流转年

—■■一2010.08(下)


相关文章

  • 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 摘 要: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够完善,如激励约束功能缺失.集体土地产权不清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权益,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必须要积极改 ...查看


  • 论农地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其未来改革方向
  • 西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 考试科目土地经济学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学科专业农业经济管理 年级班别 2011级1班 学年学期 2013年春季学期 姓名宁显胜 学号 [**************] 任课教师王晓东 2013年6月24日 目录 摘要 ...查看


  • 2009江西省村官考试试题之农业基本法律制度
  • 2009江西省村官考试试题之农业基本法律制度(2009-05-15 23:55:55) 标签:杂谈 说明:本专题为09年江西省村官招考部分复习热点,仅供参加南大龙腾教育中心举办的相关辅导班学员复习参考.本专题将在考前不定时更新,请相关学员定 ...查看


  • 浅谈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及完善
  •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浅谈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及完善 专 业 学习中心 姓 名 指导教师 200x 年 xx 月 xx 日 学 号 法学 毕业论文(设计)初稿考核 一.导师评语: 你自己看看你的第三个标题,只 ...查看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知识考试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知识考试 一.填空题 1.2008年. 2 3这个大局. 4 5 6.以,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7红线 . 8 的民主选举实践,推进村民自治 化.程序化. 9 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10 现代化. 11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查看


  • 关于我国土地流转理论的文献综述
  • NORTHERNECONOMY学术争鸣 关于我国土地流转理论的文献综述 孔 妮沈文玮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457)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土地流转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流转能否有序.规范进行,直接关系到 ...查看


  •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与改革
  •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与改革 作者:袁震 来源:<理论观察>2013年第08期 [摘 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现阶段我国在三农问题上最基本的土地制度.该制度确立三十多年来为农村经济的增长以及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与发展做出 ...查看


  • 浅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
  • 浅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 摘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切身利益.文章介绍了农村土地改革遵循的原则,阐述了农村土地改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农村:土地改革:措施 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农村经济制度中最基础 ...查看


  • 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大幕开启(经济热点)
  • 日 报 周 报 杂 志 人民日报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人民网检索 数字报用户中心 返回目录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4)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农村"三块地"改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