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2007年09月03日
臭氧层保护日的由来
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兰和莫莱特发现,大气臭氧层已遭到严重破坏。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为了唤起公众环境保护意识,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所有缔约国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
已经过去的11届国际臭氧层保护日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针对保护臭氧层确立了一些臭氧层保护日的主题。
如2005年的主题为“善待臭氧,安享阳光”;2004年的主题为“拯救蓝天,保护臭氧层:善待我们共同拥有的地球”;2000年的“拯救我们的天空:保护你自己;保护臭氧层”;以及1998年的宣传主题为:“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请购买有益于臭氧层的产品”等。这些主题反映出对于保护臭氧层的作用,保护臭氧层的紧迫性和对于全社会共同保护臭氧层的倡议。
我国臭氧层保护日活动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保护臭氧层工作,积极支持并组织有关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活动。 1995年,中国政府在北京召开了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国家环保局解振华局长主持会议,国务委员宋健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部分企业、各新闻单位的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执行机构均派代表出席了会议。
1996年,国家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首届“中国保护臭氧层大会”,国务委员宋健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国家环保局王扬祖副局长作中国保护臭氧层工作的总结报告。新飞冰箱集团刘炳银总裁代表企业界发言,支持并积极参与中国政府的ODS物质淘汰活动。
1997年,组织了“新飞杯”保护臭氧层有奖知识竞赛,参赛者达16万人,极大的提高了公众的保护臭氧层意识。
1998年,为响应联合国“保护臭氧层儿童画竞赛”的倡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全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了“金珠杯”少年儿童保护臭氧层绘画竞赛。
1999年,我国正在积极筹备第十一次《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纪念9.16国际臭氧层日期间,在北京举行了保护臭氧层的记者培训班,发放了各种宣传材料,动员并组织新闻界人士参加9.16国际臭氧层日及第十一次《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的宣传活动。 2000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倡议下,中国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以下两项活动:(1)工业界保护臭氧层自愿宣誓签字仪式,以进一步鼓励和促进工业界支持《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实施,自愿采取行动开展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活动。(2)召开《中国保护臭氧层政策地方培训战略》国际研讨会。
2001年,组织了“国际保护臭氧层录像带比赛”参赛活动;开展了保护臭氧层宣传用语和宣传图标有奖征集活动;在中国环境报上设专栏宣传中国保护臭氧层十年履约成就;制作“中国保护臭氧层履约十年”系列专题报道;举办首次中国部分地区海关官员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培训班等。
2002年,围绕“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在中央电视台“走向科学”栏目和中国环境报、北京晚报及国际广播电台进行了宣传;以“中国ODS淘汰行动”为主题的展团参加了2002年中国国际环境保护博览会;《中国保护臭氧层行动》一书出版,解振华局长为该书撰写了前言。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首届“保护臭氧层贡献奖”颁奖大会,解振华局长到会并讲话,祝光耀副局长主持会议。获得特别金奖的是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王扬祖,五个获得金奖的分别是:北京大学教授唐孝炎、原公安部消防局局长孙伦、泡沫工业重组项目、中国家电协会和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开利中国获“首倡奖”。
2004年9月16日,2004年国际保护臭氧日纪念大会暨第二届“保护臭氧层贡献奖”颁奖仪式在西安举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获特别金奖,中化近代环保化工(西安)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单位和个人获金奖。原国际多边基金秘书处秘书长矣尔·阿瑞尼先生和美国国
家环保局保尔·霍瓦兹先生获 “卓越贡献奖”。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以及陕西省政府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
2005年9月16日,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深圳市人民政府在广东省深圳市联合召开“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执委会、多边基金秘书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代表,国家有关部委、各省市代表近300人参加了会议。
南极臭氧空洞
2000年9月南极臭氧洞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极上空臭氧层浓度在春季(10月份)期间明显下降被报道以来,进一步的测量表明,在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的平流层臭氧都会发生急剧的大规模耗损。极地上空的臭氧层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向上观测,高
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好像是形成了一个“洞”,直径达上千公里,“臭氧空洞”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卫星观测表明,臭氧空洞的深度和面积仍在继续扩展,1995年观测到臭氧空洞发生期间是77天,到1996年增加到80天。
1997年至今,观测到的臭氧空洞发生的时间也在提前,1998年臭氧空洞的持续时间超过了100天,是南极臭氧空洞发现以来的最长记录,而且臭氧空洞的面积比1997年增大约15%,几乎相当于3个澳大利亚。这一切迹象表明,南极臭氧空洞的耗损状况仍在恶化之中。 南极臭氧空洞的成因
南极臭氧洞的发现和观测,是臭氧层损耗现象最直观的证明,也是研究臭氧层损耗成因最重要的自然背景。
根据科考结果,科学家们推断:臭氧层破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活动所散发的物质如氯氟烃(CFCs)等,进入臭氧层所引起的。
携带北半球散发的氯氟烃的大气环流,随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分流向两极,然后冷却下沉,从低空回流到赤道附近的回归线。在南极黑暗酷冷的冬季,下沉的空气在南极洲的山地受阻,就地旋转,吸入冷空气形成“极地风暴漩涡”。旋涡上升至臭氧层成为滞留的冰晶云,冰晶云吸收并积聚氯氟烃类物质。当南极的春季来临,冰晶融化,释放吸附的氯氟烃类物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产生氯原子,与臭氧反应,形成季节性的“臭氧空洞”。
大气结构与臭氧层
臭氧层图示
大气是包围地球外围的空气层,从地面到高空逐渐稀薄,大气质量主要集中在下部。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热状况和运动状况,大气分层如下:
(一)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高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密度大,集中了大气总质量3/4的气体。
(二)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约50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中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很少出现天气现象。
平流层内臭氧量增加,在15~25km臭氧浓度达到最大值,即为臭氧层。臭氧层的高度随纬度不同而有所区别。臭氧层能吸收绝大部分太阳紫外线,同时加热平流层,使地面生物
和人类免受紫外线伤害。如果将地球上臭氧压缩至1个大气压,其厚度仅有3mm左右,就像是一件“厚度为3mm左右的宇宙服”。
(三)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四)热层
热成层在中间层之上,上界可达800km。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
(五)逃逸层
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该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臭氧层损耗的机理
臭氧形成和破坏机理图
人类生产和使用的大量氟利昂等臭氧层损耗物质,会在大气中停留大约10年,最终上升到平流层。在平流层中经紫外线照射,氯原子会从氟氯氢原子中分离出来并与臭氧发生反应,将其分解成氧气和一氧化氯。
由图中可以看出,氯在反应过程中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且氯在平流层中可以存在好几年,因此一个氯自由基能够消耗10万个臭氧分子左右,因此其对臭氧层的破坏力是巨大的。该反应只能在平流层中发生是因为反应过程中需要较强紫外线照射,这样氧分子才能分解成为氧原子,氟利昂等物质才可以释放出氯自由基。
因此该反应对于热带和中纬度地区臭氧层破坏至关重要,而对于南北极的臭氧空洞出现涉及到非均相反应。
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2007年09月03日
臭氧层保护日的由来
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兰和莫莱特发现,大气臭氧层已遭到严重破坏。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为了唤起公众环境保护意识,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所有缔约国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
已经过去的11届国际臭氧层保护日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针对保护臭氧层确立了一些臭氧层保护日的主题。
如2005年的主题为“善待臭氧,安享阳光”;2004年的主题为“拯救蓝天,保护臭氧层:善待我们共同拥有的地球”;2000年的“拯救我们的天空:保护你自己;保护臭氧层”;以及1998年的宣传主题为:“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请购买有益于臭氧层的产品”等。这些主题反映出对于保护臭氧层的作用,保护臭氧层的紧迫性和对于全社会共同保护臭氧层的倡议。
我国臭氧层保护日活动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保护臭氧层工作,积极支持并组织有关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活动。 1995年,中国政府在北京召开了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国家环保局解振华局长主持会议,国务委员宋健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部分企业、各新闻单位的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执行机构均派代表出席了会议。
1996年,国家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首届“中国保护臭氧层大会”,国务委员宋健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国家环保局王扬祖副局长作中国保护臭氧层工作的总结报告。新飞冰箱集团刘炳银总裁代表企业界发言,支持并积极参与中国政府的ODS物质淘汰活动。
1997年,组织了“新飞杯”保护臭氧层有奖知识竞赛,参赛者达16万人,极大的提高了公众的保护臭氧层意识。
1998年,为响应联合国“保护臭氧层儿童画竞赛”的倡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全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了“金珠杯”少年儿童保护臭氧层绘画竞赛。
1999年,我国正在积极筹备第十一次《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纪念9.16国际臭氧层日期间,在北京举行了保护臭氧层的记者培训班,发放了各种宣传材料,动员并组织新闻界人士参加9.16国际臭氧层日及第十一次《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的宣传活动。 2000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倡议下,中国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以下两项活动:(1)工业界保护臭氧层自愿宣誓签字仪式,以进一步鼓励和促进工业界支持《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实施,自愿采取行动开展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活动。(2)召开《中国保护臭氧层政策地方培训战略》国际研讨会。
2001年,组织了“国际保护臭氧层录像带比赛”参赛活动;开展了保护臭氧层宣传用语和宣传图标有奖征集活动;在中国环境报上设专栏宣传中国保护臭氧层十年履约成就;制作“中国保护臭氧层履约十年”系列专题报道;举办首次中国部分地区海关官员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培训班等。
2002年,围绕“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在中央电视台“走向科学”栏目和中国环境报、北京晚报及国际广播电台进行了宣传;以“中国ODS淘汰行动”为主题的展团参加了2002年中国国际环境保护博览会;《中国保护臭氧层行动》一书出版,解振华局长为该书撰写了前言。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首届“保护臭氧层贡献奖”颁奖大会,解振华局长到会并讲话,祝光耀副局长主持会议。获得特别金奖的是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王扬祖,五个获得金奖的分别是:北京大学教授唐孝炎、原公安部消防局局长孙伦、泡沫工业重组项目、中国家电协会和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开利中国获“首倡奖”。
2004年9月16日,2004年国际保护臭氧日纪念大会暨第二届“保护臭氧层贡献奖”颁奖仪式在西安举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获特别金奖,中化近代环保化工(西安)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单位和个人获金奖。原国际多边基金秘书处秘书长矣尔·阿瑞尼先生和美国国
家环保局保尔·霍瓦兹先生获 “卓越贡献奖”。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以及陕西省政府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
2005年9月16日,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深圳市人民政府在广东省深圳市联合召开“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执委会、多边基金秘书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代表,国家有关部委、各省市代表近300人参加了会议。
南极臭氧空洞
2000年9月南极臭氧洞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极上空臭氧层浓度在春季(10月份)期间明显下降被报道以来,进一步的测量表明,在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的平流层臭氧都会发生急剧的大规模耗损。极地上空的臭氧层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向上观测,高
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好像是形成了一个“洞”,直径达上千公里,“臭氧空洞”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卫星观测表明,臭氧空洞的深度和面积仍在继续扩展,1995年观测到臭氧空洞发生期间是77天,到1996年增加到80天。
1997年至今,观测到的臭氧空洞发生的时间也在提前,1998年臭氧空洞的持续时间超过了100天,是南极臭氧空洞发现以来的最长记录,而且臭氧空洞的面积比1997年增大约15%,几乎相当于3个澳大利亚。这一切迹象表明,南极臭氧空洞的耗损状况仍在恶化之中。 南极臭氧空洞的成因
南极臭氧洞的发现和观测,是臭氧层损耗现象最直观的证明,也是研究臭氧层损耗成因最重要的自然背景。
根据科考结果,科学家们推断:臭氧层破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活动所散发的物质如氯氟烃(CFCs)等,进入臭氧层所引起的。
携带北半球散发的氯氟烃的大气环流,随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分流向两极,然后冷却下沉,从低空回流到赤道附近的回归线。在南极黑暗酷冷的冬季,下沉的空气在南极洲的山地受阻,就地旋转,吸入冷空气形成“极地风暴漩涡”。旋涡上升至臭氧层成为滞留的冰晶云,冰晶云吸收并积聚氯氟烃类物质。当南极的春季来临,冰晶融化,释放吸附的氯氟烃类物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产生氯原子,与臭氧反应,形成季节性的“臭氧空洞”。
大气结构与臭氧层
臭氧层图示
大气是包围地球外围的空气层,从地面到高空逐渐稀薄,大气质量主要集中在下部。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热状况和运动状况,大气分层如下:
(一)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高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密度大,集中了大气总质量3/4的气体。
(二)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约50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中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很少出现天气现象。
平流层内臭氧量增加,在15~25km臭氧浓度达到最大值,即为臭氧层。臭氧层的高度随纬度不同而有所区别。臭氧层能吸收绝大部分太阳紫外线,同时加热平流层,使地面生物
和人类免受紫外线伤害。如果将地球上臭氧压缩至1个大气压,其厚度仅有3mm左右,就像是一件“厚度为3mm左右的宇宙服”。
(三)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四)热层
热成层在中间层之上,上界可达800km。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
(五)逃逸层
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该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臭氧层损耗的机理
臭氧形成和破坏机理图
人类生产和使用的大量氟利昂等臭氧层损耗物质,会在大气中停留大约10年,最终上升到平流层。在平流层中经紫外线照射,氯原子会从氟氯氢原子中分离出来并与臭氧发生反应,将其分解成氧气和一氧化氯。
由图中可以看出,氯在反应过程中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且氯在平流层中可以存在好几年,因此一个氯自由基能够消耗10万个臭氧分子左右,因此其对臭氧层的破坏力是巨大的。该反应只能在平流层中发生是因为反应过程中需要较强紫外线照射,这样氧分子才能分解成为氧原子,氟利昂等物质才可以释放出氯自由基。
因此该反应对于热带和中纬度地区臭氧层破坏至关重要,而对于南北极的臭氧空洞出现涉及到非均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