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vation of Monuments & Sites Via Tourism:
Way of Achieving the Better Effect in Both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遗产活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
文 / 喻学才 Yu Xuecai喻学才
东南大学旅游系教授东南大学旅游规划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建筑遗产学院筹备组成员
遗产活化这个概念是台湾同胞创造的。其创造背景是台湾同胞为了保存近代化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下遗留下来的产业遗产,同时又不得不面对产业转型与民营化政策实施过程中一波波关厂、遣散人员及变卖机具设备所带来的危机。因此要研究出既能保存历史遗留下来的产业遗产,又能妥善解决因为转产而带来的一系列民生问题的办法。
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想探讨遗产旅游这个事关遗产类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战略问题。
遗产活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遗产的保护继承和旅游的开拓创新。遗产活化
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如何把遗产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而又不影响遗产的保护传承。因此,遗产活化也就是遗产旅游。
遗产具有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因此,遗产只有在利用过程中才能可持续发展。但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又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旅游产业发展,追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大效益,遗产保护按理说其追求与旅游业不应该矛盾,但问题在于我们现行体制下,遗产资源虽然为国家所有,而实际上仍为地方政府所掌控,地方政府为了所谓GDP,往往过分重视遗产的经济效益,势必给遗产保护带来难度。因
2010 05 A+C ATTENTION P017
为,文物部门要保护,保护需要投入资金才能奏效。并且投入后社会效益多,经济效益少。而旅游部门投入后则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样博弈的结果,地方政府的天平自然很容易向旅游这方面倾斜。因此,如何使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和谐共生,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加以研究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其次,旅游开发方面的人士不一定懂遗产保护,遗产保护的专家也不一定懂旅游产业。遗产保护界和旅游开发界两者之间迫切需要加强联系、增加沟通,让双方互相了解对方的专业领域,了解各自领域的专业特殊性。 为此,我们认为,应该在遗产与旅游这两个领域之间搭建桥梁,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寻找新的生长点。这样的交叉学科建设,对于在旅游和遗产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最大限度减少错误的开发对遗产资源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发挥遗产的旅游功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概略地讲,遗产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一般需要重视下述环节:
第一、应重视遗产本体的研究和保护。这是基础性的工作,十分重要。这方面虽然有国家文物局主管,有《文物法》可依。但因现行体制的局限,遗产资源虽为国家所有,但具体行使权利的仍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发展的欲望过于强烈,往往好心办了坏事,对专家意见有意无意的忽视,行政干预遗产资源旅游化的正常进程,破坏了遗产本体的保护工
作,或者说干扰了遗产本体保护的正常进行。这是最根本的一条,这一条不能保证,遗产保护就没有保证,那就是对人类文化、对民族遗产的最大的不负责任。遗产保护部门要重视,旅游规划部门更应该重视。我们天天讲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所研发的项目只是为了某一任领导的政绩需要,那能算什么可持续发展? 第二、应该建立一种机制,努力促成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进行遗产活化方面的合作。克服文物部门不熟悉旅游产业,旅游部门不熟悉文物保护的特殊要求这样的行业局限性。文物部门的目标是将遗产保护好,用实物遗存说明历史,使遗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旅游部门的目标是利用好遗产资源,将其开发成旅游者喜闻乐见的产品,服务于中外旅游者,目的同样是为了可持续发展。所以两家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应该坐下来互相沟通,在协作中互相学习、认识彼此,联合作战,消除偏颇。而在我看来,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和认识冲突。只要我们的地方主管领导能够着眼可持续发展,文物旅游完全可以水乳交融地合作。
第三、遗产本身也是分层次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也是有差别的,因此活化的途径也会有程度的不同。遗产最本质的属性有二:一是信息性,二是经济性。现在世界遗产公约组织制订的原真性评估标准实际上是针对信息性属性的,而对遗产的经济属性则没有给予关注。(详见《遗产保护新思维》,《建筑与文化》
2009年6期)世界遗产公约中所确定的遗产评估标准重视了载体保存度这个指标。对载体的原真性程度很看重,这是对的。但遗产从古到今,经历数千年天灾人祸的摧残,载体的原真性等级自然呈种种差别相。大而言之,不外五个层次:保存完好者、保存基本完好者、破坏殆尽者、仅存遗址者、仅存文献记载者。对这些保存状况参差不齐的遗产是不宜一刀切地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的。因为有些仅存文献记载没有具体物质载体的遗产,对某个民族或国家可能十分重要,比如说我国三代时期的舜文化遗产(即孝文化遗产)。你到哪里去找大舜的原真性呢?难道他就不重要?我们现在有些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假古董,我认为不正确。如果一个载体保存度达到50%和60%的遗产,你把他改造成一个假古董,那简直是犯罪,因为你破坏了遗产的原真性。但如果某个地方历史上有个十分重要的建筑,是这个地方的历史记忆,而原物早毁于战火,现在片瓦无存。那个地方为了保存历史记忆,延续历史传统,重新修复该建筑,作为当地的精神象征。它这个假古董建造的又何错之有?你为什么要起劲地反对它?所以,遗产保护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一概斥为假古董。 第四、做遗产保护规划的人士要研究遗产本身,做旅游开发规划的人士也要研究遗产本身。而现在由于半个世纪的简化字教育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崇尚西方的教育,我们几代人的国学素养都被弱化。设想做某历史名村的规划,如果我们连家谱都看不明白,我们的方案不是隔靴搔痒么?又怎么能搔到痒处?现在50岁以下的读书人,能阅读繁体汉字的人已经不多,地方志、正史看不懂,又如何能够完成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因此,笔者认为,要做好遗产活化这篇大块文章,不能光靠建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最根本的还是把与遗产相关的原始文献读懂。这样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的认识才有共同的基点,才不会出现自说自话,无法对接的局面。
第五、除开研究遗产本体的保护和活化外,我们还要研究旅游者的参与体验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遗产旅游者的游览质量。参与体验问题包括接待服务设施的科学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视性、益智性和趣味性;旅游活动组织的有序性和人性化。
如前所述,遗产活化就是把遗产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如果遗产资源属于国家保护的对象,那既要让旅游产品受旅游者欢迎,又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遗产本体。如果遗产资源不属于国家直接保护的对象,虽然没有刚性的保护要求,却必须能做到为旅游者所喜闻乐见。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今天成功的遗产活化项目,再过若干年就会成为遗产。所以说,遗产活化的另外一种表达就是遗产旅游化。 遗产活化主要包含两个内容:首先是遗产本体的活化,其次是观赏者活动的活化。遗产本体的活化指的是,遗产的原真性是分等级的:有载体保存完好的、有载体保存基本完好的、有载体保存残缺严重的、甚至有载体保存为零的。对本体的活化,说到底就是增强遗产的可视性。载体保存完好的原样展陈,不成问题;载体保存基本完好的,略加修复展陈,这也不成问题;载体残缺严重甚至载体为零者,如何活化,是一个难题;欧洲人看重载体保存的原真性,所以主张像镶牙那样区别新旧,维持原真。中国传统重视信息原真性,所以多倾向另起炉灶。在中国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永远原真的载体。借用毛泽东的话,一万年以后,城墙还是要垮的。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建筑类的遗产、植物类的遗产如果损坏,重修甚至重建,都是应该的,最重要的是该建筑的灵魂必须保存。比如,周朝初年的周公,深入到田间地头办公,他休息时待过的棠梨树,老百姓舍不得砍,将其保留下来,作为周公美政的象征。秦始皇封禅泰山所封的五大夫松早已枯死,后人附会,在泰山山腰栽上五棵松树,人们走到那里,照样发思古之幽情。孔子的墓本
来在曲阜古城墙附近,现在的孔子墓实际上是明朝遭遇倭寇之侵犯后移建的,真正的孔子墓原址在现在的曲阜古城墙一带,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的伟大,不影响曲阜三孔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存在。何以故?因为核心信息的真实性毋庸置疑。我曾经花了十年时间研究中国历代著名古建筑的演变历史,写成著作《中国历代名建筑志》。我越研究越觉得死守载体原真性不放的观点不符合中国传统,有点步入误区的味道。打个比方,就是削中国传统之足,适西方标准之履。
本体的活化,比较传统也是比较常见的是复建原来的建筑。也可以通过建造博物馆的方式,或者建造博览馆的方式,取其建筑式样大体接近、实物陈列大体接近,总之集成相关历史信息,以满足游客观赏思考之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更为遗产活化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财力,还可以根据保存下来的历史信息,运用3D、4 D技术,通过动感影院等场所,将遗产内容可视化,将历史信息情景化,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遗产信息活化的刺激。这是从技术层面来说的。
作为旅游的主体,游客来到遗产地,他们的愿望说到底,无外乎是对遗产核心信息作有效的体验。如何才能让游客得到满意的体验,这也是遗产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迪斯尼的经验,要设法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我们由于受极左时期教育模式的影响,习惯于填鸭式的展陈,不管游客爱不爱看、爱不爱听,这是不应该的,是对游客最大的不尊重。当然,除开技术的因素外,还有服务的因素。我们需要建设相关的剧院或游乐场所,在游客参观学习展陈的遗产实物后,可进入游乐体验的阶段,把娱乐的因素引进到遗产保护的范畴,游客会加倍珍爱遗产,自觉保护遗产。因此,遗产的娱乐化载体之建设,细致周到的、热情友好的服务,是观赏者活动的活化之重要内容。
2010 05 A+C 关注 P019
遗产活化有集景式和集成式两种方式。秦始皇吞并六国,将六国首都标志性建筑绘图仿建于秦都咸阳城外。清朝康熙乾隆祖孙俩将南方名胜景点绘图仿建于承德避暑山庄。1989年,深圳华侨城策划建成的锦绣中华都属于集锦模式。我们东南大学旅游规划研究所1998年至2003年所设计的历史长河,属于集成式的遗产活化类型探索,可惜因为政府征地违规,项目被暂时冻结。
遗产活化有实造和虚拟两种途径。实造即依据某种遗产的形制材质,仿造而成。举个例子,像秦始皇灭六国,命人把六国宫城绘制图像,将六国都城的建筑移建于秦国的都城咸阳城外。秦始皇当然是为了显示征服六国的盖世功勋,但客观上却在做一件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遗产活化工作。而随后就将六国原来的宫城全部捣毁,此是实造。我们改革开放以后所建的大观园、清明上河图、唐城、宋城等,都是此类性质。虚拟的例子也很多,虚拟的遗产也具有可视性,但它不具体占用地块空间。或是一部电影,或是一台舞台情景剧,或是在动感影院或遗址废墟上放映的三维电影。虚拟式的遗产活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为相对于保存完好或比较完好的遗产而言,绝大多数遗产毕竟都是缺胳膊少腿的,甚至核心信息只以文字信息或口头传说传承,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在很难活化出观赏效果好甚至有可触摸感觉的遗产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活化遗产也决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而需要学者专家对相关历史人物、历史场景、有关古代技艺等做深入细致地模拟研究。一句话,历史真实,或曰信息的原真性决不是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展示的。我们当前最缺的就是这种坐冷板凳的深入细致的历史场景、古代技艺的复原研究。 古今中外常见遗产活化方法有以下诸种: 一、变小为大法。此种方法主要是从体量、规模上下功夫。如上世纪80年代后期香港大屿山大佛28米,90年代无锡灵山大佛88
米,2000年左右海南三亚南山景区的大佛108米。此乃就体量而言所进行的创新,至于规模扩大的例子更多,百分之九十的景区都走过这条路。这是旅游开发初级阶段的产物,主事者只知从体量上超越前人,缺少创意,且空间有限。以大佛论,总不成像造摩天大楼那样无限制地往高处长吧?
二、集零成整法。旅游受时间限制,游客总有一种在较短时间内看更多风景的欲望,因此,聪明的开发商便会将一些名胜古迹通过集中展示的方式,节省游客的时间,也便于管理,便于保护。如西递皖南民居村、宜昌三斗坪三峡大坝旁山头上的凤凰山古民居村、武汉木兰湖畔的明清风俗园、新西兰的群岛主题公园等。
三、名段选读法。千里之山,不能皆雄;万里之水,不能尽秀。绝大多数旅游者不可能走遍万里长城,所以开发者才选择长城中的八达岭、慕田峪等有限的段落加以整理,供中外游客游玩。山西的民居大院很多,不可能把所有的古代晋商所建大院都开发出来供游客欣赏。
四、锦上添花法。如杭州六合塔是千古名胜。近年来当局在六和塔旁建成中华塔院,集锦仿建了我国历代各地的名塔一百余座 。这就属于锦上添花类型的活化。
五、老树新花法。佛教遗产活化方面,如少林寺、白马寺之商业化,是已经实践的活化探索。2007年,本人在湖北大洪山风景区旅游规划中,根据神农尝百草,发明原始农业的历史传说,演绎出在景区发展现代有机农业,生产绿色食品的旅游农业思路,是正待探索的遗产活化。
六、模拟浓缩法。1993年初,笔者曾应黄州市统战部汪幸福副部长邀请,前往考察林家大湾林彪旧居地基被周围村民蚕食情况。当时我就有一个构想:将遍及全国甚至波及海外的十年浩劫,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进行浓缩,用制造模拟景区的方式,将“文化大革命”的
1 | 灵山大佛2 | 三亚南山景区大佛3 | 香港大屿山大佛
4 | 皖南民居村5丨八达岭长城
413
2
5
内涵包容在“文革游乐城”的物质外壳里,而地点就选在林家大湾。可惜这个活化文革遗产的构想未能实现。位于江苏无锡的“吴文化公园”是一种原汁原味的模拟,它源于原型景观,又高于原型景观,它比原型景观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比如稻作、蚕桑、渔业几个馆舍,就比博物馆更直观、比原型景观更集中。真是笼天地于展馆,现万物于景观。在这里,模拟景观只是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高度浓缩了吴文化区域的稻作、蚕桑和渔业的自然生态过程和人文开发历史,它比博物馆活泼,可观性要强得多;又比一般模拟景观充实,内涵要富有得多。
原汁原味也就是坚持一个“土”字。这“土”字恰恰是既可引发本国人的兴趣,更可
吸引外国人兴趣的做法。因为“土”,本国人觉得亲切;因为“土”,外国人会觉得新奇。如酿酒、缫丝突出一个“动”字,让旅游者参与,极富吸引力。搜寻社会上绝迹的民俗器具进行展示,会引发参观者对已经消亡或行将消亡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思古幽情。如一些旧生产工具、生活器具、旧生活场景的再现则更易让游人产生时光倒流之感。
七、借尸还魂法。2003年,我们公司参加包公文化园详细规划竞标中标,方案突出清官文化和法制文化之魂。
八、变罕为常法。如山东蓬莱县盛唐海市宫,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歌表演。
九、因缘附会法。四川遂宁地区建造的观音菩萨故里景区即属此法。
十、借题发挥法。如四川射洪陈子昂故里全唐诗景区策划,就是根据陈子昂是初唐诗歌改革的旗手,对有唐三百余年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这样一个历史事实而设计的(详见《建筑与文化》2009年第6期《遗产保护新思维》)。江西定南县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之借神仙岭仙岭村地名发挥出神仙文化和风水文化遗产活化的景区(见本期关注案例)。 十一、化朽为奇法。苏州木渎古镇寿桃湖项目区规划。
十二、另起炉灶法。义乌历史长河景区的策划与规划(见本期关注案例)。
十三、影视衍生法。如无锡影视城、横店影视城。
Activation of Monuments & Sites Via Tourism:
Way of Achieving the Better Effect in Both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遗产活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
文 / 喻学才 Yu Xuecai喻学才
东南大学旅游系教授东南大学旅游规划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建筑遗产学院筹备组成员
遗产活化这个概念是台湾同胞创造的。其创造背景是台湾同胞为了保存近代化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下遗留下来的产业遗产,同时又不得不面对产业转型与民营化政策实施过程中一波波关厂、遣散人员及变卖机具设备所带来的危机。因此要研究出既能保存历史遗留下来的产业遗产,又能妥善解决因为转产而带来的一系列民生问题的办法。
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想探讨遗产旅游这个事关遗产类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战略问题。
遗产活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遗产的保护继承和旅游的开拓创新。遗产活化
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如何把遗产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而又不影响遗产的保护传承。因此,遗产活化也就是遗产旅游。
遗产具有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因此,遗产只有在利用过程中才能可持续发展。但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又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旅游产业发展,追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大效益,遗产保护按理说其追求与旅游业不应该矛盾,但问题在于我们现行体制下,遗产资源虽然为国家所有,而实际上仍为地方政府所掌控,地方政府为了所谓GDP,往往过分重视遗产的经济效益,势必给遗产保护带来难度。因
2010 05 A+C ATTENTION P017
为,文物部门要保护,保护需要投入资金才能奏效。并且投入后社会效益多,经济效益少。而旅游部门投入后则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样博弈的结果,地方政府的天平自然很容易向旅游这方面倾斜。因此,如何使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和谐共生,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加以研究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其次,旅游开发方面的人士不一定懂遗产保护,遗产保护的专家也不一定懂旅游产业。遗产保护界和旅游开发界两者之间迫切需要加强联系、增加沟通,让双方互相了解对方的专业领域,了解各自领域的专业特殊性。 为此,我们认为,应该在遗产与旅游这两个领域之间搭建桥梁,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寻找新的生长点。这样的交叉学科建设,对于在旅游和遗产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最大限度减少错误的开发对遗产资源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发挥遗产的旅游功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概略地讲,遗产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一般需要重视下述环节:
第一、应重视遗产本体的研究和保护。这是基础性的工作,十分重要。这方面虽然有国家文物局主管,有《文物法》可依。但因现行体制的局限,遗产资源虽为国家所有,但具体行使权利的仍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发展的欲望过于强烈,往往好心办了坏事,对专家意见有意无意的忽视,行政干预遗产资源旅游化的正常进程,破坏了遗产本体的保护工
作,或者说干扰了遗产本体保护的正常进行。这是最根本的一条,这一条不能保证,遗产保护就没有保证,那就是对人类文化、对民族遗产的最大的不负责任。遗产保护部门要重视,旅游规划部门更应该重视。我们天天讲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所研发的项目只是为了某一任领导的政绩需要,那能算什么可持续发展? 第二、应该建立一种机制,努力促成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进行遗产活化方面的合作。克服文物部门不熟悉旅游产业,旅游部门不熟悉文物保护的特殊要求这样的行业局限性。文物部门的目标是将遗产保护好,用实物遗存说明历史,使遗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旅游部门的目标是利用好遗产资源,将其开发成旅游者喜闻乐见的产品,服务于中外旅游者,目的同样是为了可持续发展。所以两家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应该坐下来互相沟通,在协作中互相学习、认识彼此,联合作战,消除偏颇。而在我看来,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和认识冲突。只要我们的地方主管领导能够着眼可持续发展,文物旅游完全可以水乳交融地合作。
第三、遗产本身也是分层次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也是有差别的,因此活化的途径也会有程度的不同。遗产最本质的属性有二:一是信息性,二是经济性。现在世界遗产公约组织制订的原真性评估标准实际上是针对信息性属性的,而对遗产的经济属性则没有给予关注。(详见《遗产保护新思维》,《建筑与文化》
2009年6期)世界遗产公约中所确定的遗产评估标准重视了载体保存度这个指标。对载体的原真性程度很看重,这是对的。但遗产从古到今,经历数千年天灾人祸的摧残,载体的原真性等级自然呈种种差别相。大而言之,不外五个层次:保存完好者、保存基本完好者、破坏殆尽者、仅存遗址者、仅存文献记载者。对这些保存状况参差不齐的遗产是不宜一刀切地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的。因为有些仅存文献记载没有具体物质载体的遗产,对某个民族或国家可能十分重要,比如说我国三代时期的舜文化遗产(即孝文化遗产)。你到哪里去找大舜的原真性呢?难道他就不重要?我们现在有些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假古董,我认为不正确。如果一个载体保存度达到50%和60%的遗产,你把他改造成一个假古董,那简直是犯罪,因为你破坏了遗产的原真性。但如果某个地方历史上有个十分重要的建筑,是这个地方的历史记忆,而原物早毁于战火,现在片瓦无存。那个地方为了保存历史记忆,延续历史传统,重新修复该建筑,作为当地的精神象征。它这个假古董建造的又何错之有?你为什么要起劲地反对它?所以,遗产保护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一概斥为假古董。 第四、做遗产保护规划的人士要研究遗产本身,做旅游开发规划的人士也要研究遗产本身。而现在由于半个世纪的简化字教育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崇尚西方的教育,我们几代人的国学素养都被弱化。设想做某历史名村的规划,如果我们连家谱都看不明白,我们的方案不是隔靴搔痒么?又怎么能搔到痒处?现在50岁以下的读书人,能阅读繁体汉字的人已经不多,地方志、正史看不懂,又如何能够完成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因此,笔者认为,要做好遗产活化这篇大块文章,不能光靠建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最根本的还是把与遗产相关的原始文献读懂。这样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的认识才有共同的基点,才不会出现自说自话,无法对接的局面。
第五、除开研究遗产本体的保护和活化外,我们还要研究旅游者的参与体验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遗产旅游者的游览质量。参与体验问题包括接待服务设施的科学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视性、益智性和趣味性;旅游活动组织的有序性和人性化。
如前所述,遗产活化就是把遗产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如果遗产资源属于国家保护的对象,那既要让旅游产品受旅游者欢迎,又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遗产本体。如果遗产资源不属于国家直接保护的对象,虽然没有刚性的保护要求,却必须能做到为旅游者所喜闻乐见。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今天成功的遗产活化项目,再过若干年就会成为遗产。所以说,遗产活化的另外一种表达就是遗产旅游化。 遗产活化主要包含两个内容:首先是遗产本体的活化,其次是观赏者活动的活化。遗产本体的活化指的是,遗产的原真性是分等级的:有载体保存完好的、有载体保存基本完好的、有载体保存残缺严重的、甚至有载体保存为零的。对本体的活化,说到底就是增强遗产的可视性。载体保存完好的原样展陈,不成问题;载体保存基本完好的,略加修复展陈,这也不成问题;载体残缺严重甚至载体为零者,如何活化,是一个难题;欧洲人看重载体保存的原真性,所以主张像镶牙那样区别新旧,维持原真。中国传统重视信息原真性,所以多倾向另起炉灶。在中国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永远原真的载体。借用毛泽东的话,一万年以后,城墙还是要垮的。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建筑类的遗产、植物类的遗产如果损坏,重修甚至重建,都是应该的,最重要的是该建筑的灵魂必须保存。比如,周朝初年的周公,深入到田间地头办公,他休息时待过的棠梨树,老百姓舍不得砍,将其保留下来,作为周公美政的象征。秦始皇封禅泰山所封的五大夫松早已枯死,后人附会,在泰山山腰栽上五棵松树,人们走到那里,照样发思古之幽情。孔子的墓本
来在曲阜古城墙附近,现在的孔子墓实际上是明朝遭遇倭寇之侵犯后移建的,真正的孔子墓原址在现在的曲阜古城墙一带,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的伟大,不影响曲阜三孔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存在。何以故?因为核心信息的真实性毋庸置疑。我曾经花了十年时间研究中国历代著名古建筑的演变历史,写成著作《中国历代名建筑志》。我越研究越觉得死守载体原真性不放的观点不符合中国传统,有点步入误区的味道。打个比方,就是削中国传统之足,适西方标准之履。
本体的活化,比较传统也是比较常见的是复建原来的建筑。也可以通过建造博物馆的方式,或者建造博览馆的方式,取其建筑式样大体接近、实物陈列大体接近,总之集成相关历史信息,以满足游客观赏思考之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更为遗产活化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财力,还可以根据保存下来的历史信息,运用3D、4 D技术,通过动感影院等场所,将遗产内容可视化,将历史信息情景化,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遗产信息活化的刺激。这是从技术层面来说的。
作为旅游的主体,游客来到遗产地,他们的愿望说到底,无外乎是对遗产核心信息作有效的体验。如何才能让游客得到满意的体验,这也是遗产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迪斯尼的经验,要设法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我们由于受极左时期教育模式的影响,习惯于填鸭式的展陈,不管游客爱不爱看、爱不爱听,这是不应该的,是对游客最大的不尊重。当然,除开技术的因素外,还有服务的因素。我们需要建设相关的剧院或游乐场所,在游客参观学习展陈的遗产实物后,可进入游乐体验的阶段,把娱乐的因素引进到遗产保护的范畴,游客会加倍珍爱遗产,自觉保护遗产。因此,遗产的娱乐化载体之建设,细致周到的、热情友好的服务,是观赏者活动的活化之重要内容。
2010 05 A+C 关注 P019
遗产活化有集景式和集成式两种方式。秦始皇吞并六国,将六国首都标志性建筑绘图仿建于秦都咸阳城外。清朝康熙乾隆祖孙俩将南方名胜景点绘图仿建于承德避暑山庄。1989年,深圳华侨城策划建成的锦绣中华都属于集锦模式。我们东南大学旅游规划研究所1998年至2003年所设计的历史长河,属于集成式的遗产活化类型探索,可惜因为政府征地违规,项目被暂时冻结。
遗产活化有实造和虚拟两种途径。实造即依据某种遗产的形制材质,仿造而成。举个例子,像秦始皇灭六国,命人把六国宫城绘制图像,将六国都城的建筑移建于秦国的都城咸阳城外。秦始皇当然是为了显示征服六国的盖世功勋,但客观上却在做一件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遗产活化工作。而随后就将六国原来的宫城全部捣毁,此是实造。我们改革开放以后所建的大观园、清明上河图、唐城、宋城等,都是此类性质。虚拟的例子也很多,虚拟的遗产也具有可视性,但它不具体占用地块空间。或是一部电影,或是一台舞台情景剧,或是在动感影院或遗址废墟上放映的三维电影。虚拟式的遗产活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为相对于保存完好或比较完好的遗产而言,绝大多数遗产毕竟都是缺胳膊少腿的,甚至核心信息只以文字信息或口头传说传承,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在很难活化出观赏效果好甚至有可触摸感觉的遗产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活化遗产也决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而需要学者专家对相关历史人物、历史场景、有关古代技艺等做深入细致地模拟研究。一句话,历史真实,或曰信息的原真性决不是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展示的。我们当前最缺的就是这种坐冷板凳的深入细致的历史场景、古代技艺的复原研究。 古今中外常见遗产活化方法有以下诸种: 一、变小为大法。此种方法主要是从体量、规模上下功夫。如上世纪80年代后期香港大屿山大佛28米,90年代无锡灵山大佛88
米,2000年左右海南三亚南山景区的大佛108米。此乃就体量而言所进行的创新,至于规模扩大的例子更多,百分之九十的景区都走过这条路。这是旅游开发初级阶段的产物,主事者只知从体量上超越前人,缺少创意,且空间有限。以大佛论,总不成像造摩天大楼那样无限制地往高处长吧?
二、集零成整法。旅游受时间限制,游客总有一种在较短时间内看更多风景的欲望,因此,聪明的开发商便会将一些名胜古迹通过集中展示的方式,节省游客的时间,也便于管理,便于保护。如西递皖南民居村、宜昌三斗坪三峡大坝旁山头上的凤凰山古民居村、武汉木兰湖畔的明清风俗园、新西兰的群岛主题公园等。
三、名段选读法。千里之山,不能皆雄;万里之水,不能尽秀。绝大多数旅游者不可能走遍万里长城,所以开发者才选择长城中的八达岭、慕田峪等有限的段落加以整理,供中外游客游玩。山西的民居大院很多,不可能把所有的古代晋商所建大院都开发出来供游客欣赏。
四、锦上添花法。如杭州六合塔是千古名胜。近年来当局在六和塔旁建成中华塔院,集锦仿建了我国历代各地的名塔一百余座 。这就属于锦上添花类型的活化。
五、老树新花法。佛教遗产活化方面,如少林寺、白马寺之商业化,是已经实践的活化探索。2007年,本人在湖北大洪山风景区旅游规划中,根据神农尝百草,发明原始农业的历史传说,演绎出在景区发展现代有机农业,生产绿色食品的旅游农业思路,是正待探索的遗产活化。
六、模拟浓缩法。1993年初,笔者曾应黄州市统战部汪幸福副部长邀请,前往考察林家大湾林彪旧居地基被周围村民蚕食情况。当时我就有一个构想:将遍及全国甚至波及海外的十年浩劫,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进行浓缩,用制造模拟景区的方式,将“文化大革命”的
1 | 灵山大佛2 | 三亚南山景区大佛3 | 香港大屿山大佛
4 | 皖南民居村5丨八达岭长城
413
2
5
内涵包容在“文革游乐城”的物质外壳里,而地点就选在林家大湾。可惜这个活化文革遗产的构想未能实现。位于江苏无锡的“吴文化公园”是一种原汁原味的模拟,它源于原型景观,又高于原型景观,它比原型景观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比如稻作、蚕桑、渔业几个馆舍,就比博物馆更直观、比原型景观更集中。真是笼天地于展馆,现万物于景观。在这里,模拟景观只是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高度浓缩了吴文化区域的稻作、蚕桑和渔业的自然生态过程和人文开发历史,它比博物馆活泼,可观性要强得多;又比一般模拟景观充实,内涵要富有得多。
原汁原味也就是坚持一个“土”字。这“土”字恰恰是既可引发本国人的兴趣,更可
吸引外国人兴趣的做法。因为“土”,本国人觉得亲切;因为“土”,外国人会觉得新奇。如酿酒、缫丝突出一个“动”字,让旅游者参与,极富吸引力。搜寻社会上绝迹的民俗器具进行展示,会引发参观者对已经消亡或行将消亡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思古幽情。如一些旧生产工具、生活器具、旧生活场景的再现则更易让游人产生时光倒流之感。
七、借尸还魂法。2003年,我们公司参加包公文化园详细规划竞标中标,方案突出清官文化和法制文化之魂。
八、变罕为常法。如山东蓬莱县盛唐海市宫,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歌表演。
九、因缘附会法。四川遂宁地区建造的观音菩萨故里景区即属此法。
十、借题发挥法。如四川射洪陈子昂故里全唐诗景区策划,就是根据陈子昂是初唐诗歌改革的旗手,对有唐三百余年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这样一个历史事实而设计的(详见《建筑与文化》2009年第6期《遗产保护新思维》)。江西定南县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之借神仙岭仙岭村地名发挥出神仙文化和风水文化遗产活化的景区(见本期关注案例)。 十一、化朽为奇法。苏州木渎古镇寿桃湖项目区规划。
十二、另起炉灶法。义乌历史长河景区的策划与规划(见本期关注案例)。
十三、影视衍生法。如无锡影视城、横店影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