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足迹
广州市xxxxxx小学 xxxxxx
(一)活动主题设计
在与家长沟通和与同事们交流时发现,现在的孩子尽情享受着无微不至的关怀,沐浴着问寒问暖的关爱,拥有如蚌含珠似的呵护。生活在在这样幸福环境中,孩子们却对长辈的这种关心、帮助和照顾很不以为然,似乎不知感激,对得到的一切觉得理所应当。也就不懂得关心父母,孝敬长辈,更不懂得感恩„„。恰好,学生对人的话题非常感兴趣,经常问老师:人为什么会生病?人为什么要吃饭?人为什么会死„„利用孩子们想获取知识的愿望,考虑三年级孩子好动、精力充沛、却没有了刚入学的一二年级孩子对在学校学习时新鲜与好奇,没有六年级的升学压力。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加上我们学生的家长素质较高,比较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家庭的条件较好,大多数孩子家里都有电脑,能上网,有相机,有摄像机。家长从事的行业种类多,在单位担任重要的职务,可利用的资源很丰富。为了整合这一丰富的资源,便想到了让学生去了解生命的起源,在生命起源的基础上认识自己的成长的历程。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二)活动目标设计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关爱生命与健康,懂得“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损之”,强化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归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合作完成任务、分享成果与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4)促进同学们与父母的情感沟通,通过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知道孕育生命的艰辛,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尊老爱幼,学会关心他人,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5)、活动成果的展示,发展了各学科的知识与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方案设计
设计活动方案时,我们考虑孩子的年龄还小,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孩子的安全十分关注。为减少给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带来的压力,活动的类型主要采取课题探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活动计划:
(四)、活动成果设计
活动成果的展示,在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特色:感受母亲的艰辛,以实验记录、诗歌文章展示为主;制作成长相集,以成长相集展示为主;了解成长
的故事,以调查记录、调查报告展示为主;了解人体的奥密,以活动记录和收获展示为主;最后,活动成果的展示是以资料文件夹展示为主。
(一)、了解人体的奥秘
学生对人体的奥秘非常感兴趣。在开学初的第二周,我们给了一节课的时间学生提出自己不了解的、想知道的问题。归
纳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把主要的问题罗列
出来:
1、我从哪里来?
2、人体结构知多少?
3、人类得以生存的条件知多少?
4、人类疾病知多少?
第三周,按照学生的兴趣,我们把学生分为四大组。让孩子们自己分工,确 定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然后,让每组的组长填写活动记录表的前几项,这一环节活动开展后才补填后两项:
了解人体的奥秘
第四周,学生开始了人体的奥秘的研究活动,同学们分组采用自己的研究方
式,参与的热情很高涨。
第一组 我从哪里来
组长:修唯中
组员:朱欣欣、郑梓扬、高冉阳、谢
慧筠、李婉雯、刘倩昕、徐铭杰、李
诺、许丰盈、蔡世星、肖艾佳
活动形式:看录像碟
这一组的同学在课堂上是没有确定用什么方法了解“我从哪里来”的,第二天肖艾佳找来了一张光碟,对老师说:“老师我能不能把这张光碟放给同学们看?”老师很高兴。这一天放学后,指导老师张红副校长把他们这一组的同学留了下来看光碟。从光碟上,孩子们了解到人是由受精卵在妈妈的子宫里发育而成的。看完后,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有几位组员还觉得不满意,有的看科普书,有的上网查资料。李婉雯爱读科外书,从课外书上看到了人是从猿演化而成的,而修唯中也上网下载了相关的资料,了解了生物的整个进化过程。 第二组 人体结构知多少
组长:孟子杰
组员:李丰儒、蔡楠、蔡霖戈、李浩荣、黄芯
怡、陈香伶、乔楠卿、刘锐源、何家盈、周俊
林、宋晓君、李婉雯
活动形式:座谈了解
学生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只是肤浅地说出
了人有手、脚、头、眼睛,而没有提到内部的
东西。于是,刘锐源提议到医院里参观考察,叶老师问:“你有办法?”他说:“我回家问问我妈妈。”考虑到路途遥远、
孩子的安全,所以决定把医生请上门来好
一些。这一周的星期六,在刘锐源家长的
协助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周建中
医生给他们讲解了人体的构造。孩子们听
得很认真,边听、边记、边还问了不少问
题,周医生还带来了一张“人体结构图”
来给他们看,最终他们知道了人体由哪些器官构成。值得一提的是:
蔡霖戈同学
的妈妈打电话告诉我,回家后,他的儿子还让她买了一个活鸡,作了一次解剖。 第三组 人类得以生存的条件知多少
组长:陈超逸
组员:李铖、张子誉、李卓景、王颖雄、
谢亿、姚坤存、郑燊、黄显雅、方婷、陈
沅菁、徐芯然
活动形式:调查访问
经常有同学问老师:“老师,人为什
么要喝水?为什么要吃东西?”学生问了
很多有关人类生存的问题。于是,叶老师提议让他们采取调查访问的方式研究这个问题。并指导他们作了这样的调查问卷:
这一组的同学当起了小记者,一有时间,就向老师、父母、亲人、朋友、同学提问题。
在收获那一栏,学生填的是五花八门的,值得人深思。有的同学制定了营养食谱,找出了小学生需要食用哪些食物,也有同学从保护自然资源出发,提出了要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及节粮)
环境保护宣传报
附学生作品:
第四组 人类疾病知多少
组长:张祉晴
组员:郭家威、杜爽哲、高熙、王沛丰、罗浚、冯振林、温文玉、易冬琦、刘奕佳、张羽、邹裕城
活动形式:查阅资料
这几天,恰巧班上的肖艾佳同学出水痘了,连续一个多星期都没有上学,同学们都问她是不是转学了,叶老师就告诉他们:肖艾佳同学出水痘了。问题便来了,罗浚同学问叶老师:“什么是水痘?为什么会出水痘呢?”叶老师便说:“是啊,你会用什么方法知道人为什么会出水痘?小孩还会得哪些疾病?” 冯振林大声冲口而出:“可以回家查书嘛。”叶老师说:
“对啊,还可以上网搜索呢。”
一周后,我们用一节课让孩子们谈论了自
己的感受并进行归纳,把活动表格填写完整。
至此,完成了人为什么会出水痘这一问题的解
决。
(二)、制作成长相集
我们想,从小到大,家长为孩子留下了不少成长的镜头。深入了解这些现有的资源,对孩子了解自己成长的足迹很有帮助。于是叶老师就设计了制作成长相集这个实践活动的环节。
第六周,我们建议学生向家长询问或自己猜想照片背后的故事,感受长辈对自己浓浓的关爱。
第七周,叶老师就如何指导孩子们归类、制作成长影集为目标,上了一节全区性公开课。为天河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如何开展过程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次良好的研讨氛围。
附公开课教案:
制作成长相集
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 叶燕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制作相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同学们关爱生命,对父母
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3、过程与方法:欣赏感受、自主、合作、探究,尝试发现,评价交流。 重点:了解制作成长相集的几个要素及制作相集。
难点:准确地给相片分类
准备:1、教师:示范作品
2、学生:相片、卡纸、双面胶、剪刀、彩笔、彩带、贴纸等
第八周,孩子们交回来的影集各式各样,我们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然后,再给几天时间他们整理影集。
通过制作成长影集活动,激发了学生现在及至成人以后,更多地关爱长辈、社会,更多地关爱自己、关爱生命。
学生了解了相片背后的故事,准确地给相片分好类,并创造性地制作“成长相集”。给相集的命名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化,如“金色童年”、“我爱我家”„„。这样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不少同学巧妙地利用卡纸,贴纸,装饰自己的相集,也有的同学从节约能源环保的角度出发,直接在卡纸上剪好位置,把相片插进去即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有些同学在相集里画上了可爱卡通人物,温馨的房子,甚至有的还配上文字说明。这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九周,从相片中的一些故事,使学生引发出谈论自己成长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事情的兴趣,于是,计划地让学生了解成长中的故事,加深孩子理解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与期望,成了活动的下一环节。
(三)、了解成长的故事
1、询问生命中的"第一次"。
高冉阳听到妈妈介绍自己刚出生的第一声啼哭时,她自己的感受很奇怪,她是这样记录的:“真稀奇,这么多人!” 邹裕城记录到:“第一次会叫爸爸了,爸爸真高兴!我觉得人这么小就会说话,了不起。”孩子们交流着自己的询问、回忆到的成长中的第一次呀呀学语,第一次蹒跚学步,第一次背书包上学,第一次戴上红领巾„„兴高采烈,笑语满屋。老师也很感动,也觉得孩子们很天真。
2、询问姓名的来历及含义
“老师,小城又叫我的绰号了。”老师在课余常处理一些同学叫别人绰号的事情,其实绝大多数同学的姓名都蕴涵了父母殷切的期望和美好的祝福。想到这里,在第十周,我们就让同学们去询问自己名字的含义,刚提到这个话题,不少同学对姓名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他们的兴趣,我们把他们分为几组,有含义组、姓氏组、中外起名的异同组、原则组、习俗组。并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调查研究。
含义组:
有一天,含义组的蔡楠兴高采烈地跑过来告诉老师:“老师,我知道我名字的含义了。”我说:“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蔡是我的姓,楠在字典里是楠
木,常绿乔木,木材坚固,是贵重的建筑材料,父母给我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我成为像楠木一样有用的人,成为栋梁之材。”“你父母真会起名字,要实现父母的愿望,你觉得自己该做些什么?”“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你的名字里有父母的祝福,那别人的名字里是不是也有呢?”“肯定有的!” “那以后能随便给别人起外号吗?”“嘻„„”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姓氏组:
“你知道中国姓什么的人最多吗?”“你知
道广州姓什么的人最多,姓什么的人最少吗?”
“你知道少数民族的姓与汉族的姓有什么不同
吗?”“你知道姓氏的来源吗?”“你„„” 许
多同学在查完资料后,姓氏组的同学又在考别
人了。我们没有阻止他们,因为我们知道通过
互相考问,孩子们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查阅资料
的兴趣,整理资料的能力。
中外起名的异同组:
这一组主要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了日本、
韩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给孩子起名字的习惯,
并比较了中外起名字的异同。当然,在父母的
帮助下,学生的调查报告写得很不错。
附学生调查研究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方法:查资料,问父母 调查时间:2005年12月
研究报告
调查题目:西方人的姓名与中国人的姓名的不同
调查人:高熙
调查结果:
原则组:
原则组的郑梓扬比较调皮,一天,他拿着几个名字(曾桃燕、吴功、蔡仕长)让同学念,一念完,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接着原则组的同学又出示了几则好笑的笑话:
在笑声中,老师趁机引导同学们归纳起名字的一些原则:
(1) 不要有歧义 (2)名字要好认、好写
(3)要用规范字 (4)要符合读音要求
习俗组:
男女有别,这不仅体现在外貌上。汇报课上,习俗组的同学告诉大家:男女起名字有区别;民间起名字时是有一些地方习俗的,他们归纳出:
通过对姓名学的调查了解,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 为了更利于了解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期望,第十一周老师用以下表格,让孩子们请父母或长辈为自己写成长寄语,给孩子们鼓励,给孩子们动力。
3、 父母或长辈为自己写成长寄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给孩子的寄语句句包含觉悟与希冀。 如,高冉阳的家长这样写:阳阳乖女儿,妈妈告诉你,身体是一,其他都是零,如果没有身体这个一,再多的零也没用。所以妈妈希望阳阳长大了能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
又如,谢亿的家长这样写:你是花朵,你是希望,你是未来,希望未来的每一天都不能过得充实,快乐,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长大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实现你的美好愿望,当一名海军。
还有什么比父母这一片真情更感人的呢?这分明就是一篇散文,其中所蕴藏的含义实在太多太多了。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孩子们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父母的关怀。
第十二周上课,叶燕平老师故意问学生:“孩子们,谁知道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要呆多少个月才会出生?”个别孩子把答案说了出来。老师又问:“谁知道,鸡蛋要孵多少天才能孵出小鸡?”孩子们都答不出来,老师把答案说了出来。引起了一片哗然。老师趁机说:“孕育一个生命是非常辛苦的,同学们想试试吗?”
提起学生的兴趣后,老师让全班的孩子们做了一个实验:
(四)、感受母亲的艰辛
叶老师布置孩子们把鸡蛋日夜随身带一个星期,看谁能保护鸡蛋,不破并完好无损。作好以下记录:
实验的结果是:一个星期后,全班没有一个同学的鸡蛋没被碰破。叶老师给了一节课孩子们交流感受。同学们都说妈妈真伟大呀!做妈妈真不容易呀!
叶老师便说:“既然母亲这么伟大,请你替母亲做一、两件力所能及的事,并写出感受。”于是有的同学帮妈妈拖地;有的帮妈妈煮饭;有的帮妈妈洗衣服„„
刘倩昕的妈妈在接孩子时,赞许地告诉
老师说:“孩子会体贴妈妈了。”王沛丰的奶
奶也对老师说:“我家那小家伙真懂事了,
会往我碗里夹菜了。”
第十四周,乘孩子们讲完家务劳动的感
受,叶老师便说“你们有这么深刻的感受,
那些没做实验的人知道母亲的伟大吗?”孟 刘倩昕在做家务
子杰脱口而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没等他念完,其他同学也跟着念起来了。叶老师说“那好吧,就给你们几天时间回去寻找有关赞美母亲的诗、文章、歌曲或画。”
这一周的星期五,老师又用了一节课让孩子们交流自己找回来的资料。把这些资料展示后,老师又说:“你也想写一写赞美母亲的诗歌、文章吗?”有同学说愿意,有同学说想画画或制作贺片来给母亲祝福。于是老师给了几天时间孩子们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妈妈的爱
朱欣欣
似滔滔江水,
像绵绵长江,
母亲对孩子的爱,
是烦人的唠叨声和无尽的关怀,
又是满脸的愁容和默默的奉献,
也是一杯热腾腾的豆浆和一份温磬的早餐,
更是一条含泪的鞭子,
打在儿身痛在母心;
还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和一个深情的眼神。
我静静地沉思,
我悄悄地回顾,感动地说一声,
感谢您妈妈,母亲节快乐!
(五)、成果展示
综合实践活动,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理资料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在第十七周,用了整整一周时间,学生把自己的资料文件夹重新整理了一翻。去糟粕,存精华。
学生杜爽哲说:“老师,我发现整理文件夹,也很有学问。很多时候,我要去偷看同学的杰作,借鉴他们的好的地方。有时候,还要求爸爸、妈妈帮忙。要不,还赢不了同学。”
整理完后,学生又进行了收获成果大比拼,从中收益不少。
最后,老师设计了一份总结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让孩子们从各方面对自己这次课题探索实践活动获取肯定与鼓励。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
成长的足迹
班级 姓名
学生通过这次活动,了解到了自己从一个细胞到一个会哭会闹的宝宝,从宝宝成长为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的成长历程。从相片中的故事,名字中的期望,家长的寄语,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父母的关爱。从保存鸡蛋的小实验,参加家务劳动,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 参加查找资料、调查访问、制作相集、整理档案资料等活动,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无疑这是一次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
成长的足迹
广州市xxxxxx小学 xxxxxx
(一)活动主题设计
在与家长沟通和与同事们交流时发现,现在的孩子尽情享受着无微不至的关怀,沐浴着问寒问暖的关爱,拥有如蚌含珠似的呵护。生活在在这样幸福环境中,孩子们却对长辈的这种关心、帮助和照顾很不以为然,似乎不知感激,对得到的一切觉得理所应当。也就不懂得关心父母,孝敬长辈,更不懂得感恩„„。恰好,学生对人的话题非常感兴趣,经常问老师:人为什么会生病?人为什么要吃饭?人为什么会死„„利用孩子们想获取知识的愿望,考虑三年级孩子好动、精力充沛、却没有了刚入学的一二年级孩子对在学校学习时新鲜与好奇,没有六年级的升学压力。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加上我们学生的家长素质较高,比较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家庭的条件较好,大多数孩子家里都有电脑,能上网,有相机,有摄像机。家长从事的行业种类多,在单位担任重要的职务,可利用的资源很丰富。为了整合这一丰富的资源,便想到了让学生去了解生命的起源,在生命起源的基础上认识自己的成长的历程。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二)活动目标设计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关爱生命与健康,懂得“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损之”,强化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归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合作完成任务、分享成果与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4)促进同学们与父母的情感沟通,通过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知道孕育生命的艰辛,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尊老爱幼,学会关心他人,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5)、活动成果的展示,发展了各学科的知识与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方案设计
设计活动方案时,我们考虑孩子的年龄还小,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孩子的安全十分关注。为减少给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带来的压力,活动的类型主要采取课题探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活动计划:
(四)、活动成果设计
活动成果的展示,在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特色:感受母亲的艰辛,以实验记录、诗歌文章展示为主;制作成长相集,以成长相集展示为主;了解成长
的故事,以调查记录、调查报告展示为主;了解人体的奥密,以活动记录和收获展示为主;最后,活动成果的展示是以资料文件夹展示为主。
(一)、了解人体的奥秘
学生对人体的奥秘非常感兴趣。在开学初的第二周,我们给了一节课的时间学生提出自己不了解的、想知道的问题。归
纳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把主要的问题罗列
出来:
1、我从哪里来?
2、人体结构知多少?
3、人类得以生存的条件知多少?
4、人类疾病知多少?
第三周,按照学生的兴趣,我们把学生分为四大组。让孩子们自己分工,确 定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然后,让每组的组长填写活动记录表的前几项,这一环节活动开展后才补填后两项:
了解人体的奥秘
第四周,学生开始了人体的奥秘的研究活动,同学们分组采用自己的研究方
式,参与的热情很高涨。
第一组 我从哪里来
组长:修唯中
组员:朱欣欣、郑梓扬、高冉阳、谢
慧筠、李婉雯、刘倩昕、徐铭杰、李
诺、许丰盈、蔡世星、肖艾佳
活动形式:看录像碟
这一组的同学在课堂上是没有确定用什么方法了解“我从哪里来”的,第二天肖艾佳找来了一张光碟,对老师说:“老师我能不能把这张光碟放给同学们看?”老师很高兴。这一天放学后,指导老师张红副校长把他们这一组的同学留了下来看光碟。从光碟上,孩子们了解到人是由受精卵在妈妈的子宫里发育而成的。看完后,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有几位组员还觉得不满意,有的看科普书,有的上网查资料。李婉雯爱读科外书,从课外书上看到了人是从猿演化而成的,而修唯中也上网下载了相关的资料,了解了生物的整个进化过程。 第二组 人体结构知多少
组长:孟子杰
组员:李丰儒、蔡楠、蔡霖戈、李浩荣、黄芯
怡、陈香伶、乔楠卿、刘锐源、何家盈、周俊
林、宋晓君、李婉雯
活动形式:座谈了解
学生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只是肤浅地说出
了人有手、脚、头、眼睛,而没有提到内部的
东西。于是,刘锐源提议到医院里参观考察,叶老师问:“你有办法?”他说:“我回家问问我妈妈。”考虑到路途遥远、
孩子的安全,所以决定把医生请上门来好
一些。这一周的星期六,在刘锐源家长的
协助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周建中
医生给他们讲解了人体的构造。孩子们听
得很认真,边听、边记、边还问了不少问
题,周医生还带来了一张“人体结构图”
来给他们看,最终他们知道了人体由哪些器官构成。值得一提的是:
蔡霖戈同学
的妈妈打电话告诉我,回家后,他的儿子还让她买了一个活鸡,作了一次解剖。 第三组 人类得以生存的条件知多少
组长:陈超逸
组员:李铖、张子誉、李卓景、王颖雄、
谢亿、姚坤存、郑燊、黄显雅、方婷、陈
沅菁、徐芯然
活动形式:调查访问
经常有同学问老师:“老师,人为什
么要喝水?为什么要吃东西?”学生问了
很多有关人类生存的问题。于是,叶老师提议让他们采取调查访问的方式研究这个问题。并指导他们作了这样的调查问卷:
这一组的同学当起了小记者,一有时间,就向老师、父母、亲人、朋友、同学提问题。
在收获那一栏,学生填的是五花八门的,值得人深思。有的同学制定了营养食谱,找出了小学生需要食用哪些食物,也有同学从保护自然资源出发,提出了要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及节粮)
环境保护宣传报
附学生作品:
第四组 人类疾病知多少
组长:张祉晴
组员:郭家威、杜爽哲、高熙、王沛丰、罗浚、冯振林、温文玉、易冬琦、刘奕佳、张羽、邹裕城
活动形式:查阅资料
这几天,恰巧班上的肖艾佳同学出水痘了,连续一个多星期都没有上学,同学们都问她是不是转学了,叶老师就告诉他们:肖艾佳同学出水痘了。问题便来了,罗浚同学问叶老师:“什么是水痘?为什么会出水痘呢?”叶老师便说:“是啊,你会用什么方法知道人为什么会出水痘?小孩还会得哪些疾病?” 冯振林大声冲口而出:“可以回家查书嘛。”叶老师说:
“对啊,还可以上网搜索呢。”
一周后,我们用一节课让孩子们谈论了自
己的感受并进行归纳,把活动表格填写完整。
至此,完成了人为什么会出水痘这一问题的解
决。
(二)、制作成长相集
我们想,从小到大,家长为孩子留下了不少成长的镜头。深入了解这些现有的资源,对孩子了解自己成长的足迹很有帮助。于是叶老师就设计了制作成长相集这个实践活动的环节。
第六周,我们建议学生向家长询问或自己猜想照片背后的故事,感受长辈对自己浓浓的关爱。
第七周,叶老师就如何指导孩子们归类、制作成长影集为目标,上了一节全区性公开课。为天河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如何开展过程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次良好的研讨氛围。
附公开课教案:
制作成长相集
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 叶燕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制作相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同学们关爱生命,对父母
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3、过程与方法:欣赏感受、自主、合作、探究,尝试发现,评价交流。 重点:了解制作成长相集的几个要素及制作相集。
难点:准确地给相片分类
准备:1、教师:示范作品
2、学生:相片、卡纸、双面胶、剪刀、彩笔、彩带、贴纸等
第八周,孩子们交回来的影集各式各样,我们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然后,再给几天时间他们整理影集。
通过制作成长影集活动,激发了学生现在及至成人以后,更多地关爱长辈、社会,更多地关爱自己、关爱生命。
学生了解了相片背后的故事,准确地给相片分好类,并创造性地制作“成长相集”。给相集的命名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化,如“金色童年”、“我爱我家”„„。这样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不少同学巧妙地利用卡纸,贴纸,装饰自己的相集,也有的同学从节约能源环保的角度出发,直接在卡纸上剪好位置,把相片插进去即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有些同学在相集里画上了可爱卡通人物,温馨的房子,甚至有的还配上文字说明。这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九周,从相片中的一些故事,使学生引发出谈论自己成长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事情的兴趣,于是,计划地让学生了解成长中的故事,加深孩子理解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与期望,成了活动的下一环节。
(三)、了解成长的故事
1、询问生命中的"第一次"。
高冉阳听到妈妈介绍自己刚出生的第一声啼哭时,她自己的感受很奇怪,她是这样记录的:“真稀奇,这么多人!” 邹裕城记录到:“第一次会叫爸爸了,爸爸真高兴!我觉得人这么小就会说话,了不起。”孩子们交流着自己的询问、回忆到的成长中的第一次呀呀学语,第一次蹒跚学步,第一次背书包上学,第一次戴上红领巾„„兴高采烈,笑语满屋。老师也很感动,也觉得孩子们很天真。
2、询问姓名的来历及含义
“老师,小城又叫我的绰号了。”老师在课余常处理一些同学叫别人绰号的事情,其实绝大多数同学的姓名都蕴涵了父母殷切的期望和美好的祝福。想到这里,在第十周,我们就让同学们去询问自己名字的含义,刚提到这个话题,不少同学对姓名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他们的兴趣,我们把他们分为几组,有含义组、姓氏组、中外起名的异同组、原则组、习俗组。并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调查研究。
含义组:
有一天,含义组的蔡楠兴高采烈地跑过来告诉老师:“老师,我知道我名字的含义了。”我说:“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蔡是我的姓,楠在字典里是楠
木,常绿乔木,木材坚固,是贵重的建筑材料,父母给我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我成为像楠木一样有用的人,成为栋梁之材。”“你父母真会起名字,要实现父母的愿望,你觉得自己该做些什么?”“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你的名字里有父母的祝福,那别人的名字里是不是也有呢?”“肯定有的!” “那以后能随便给别人起外号吗?”“嘻„„”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姓氏组:
“你知道中国姓什么的人最多吗?”“你知
道广州姓什么的人最多,姓什么的人最少吗?”
“你知道少数民族的姓与汉族的姓有什么不同
吗?”“你知道姓氏的来源吗?”“你„„” 许
多同学在查完资料后,姓氏组的同学又在考别
人了。我们没有阻止他们,因为我们知道通过
互相考问,孩子们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查阅资料
的兴趣,整理资料的能力。
中外起名的异同组:
这一组主要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了日本、
韩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给孩子起名字的习惯,
并比较了中外起名字的异同。当然,在父母的
帮助下,学生的调查报告写得很不错。
附学生调查研究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方法:查资料,问父母 调查时间:2005年12月
研究报告
调查题目:西方人的姓名与中国人的姓名的不同
调查人:高熙
调查结果:
原则组:
原则组的郑梓扬比较调皮,一天,他拿着几个名字(曾桃燕、吴功、蔡仕长)让同学念,一念完,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接着原则组的同学又出示了几则好笑的笑话:
在笑声中,老师趁机引导同学们归纳起名字的一些原则:
(1) 不要有歧义 (2)名字要好认、好写
(3)要用规范字 (4)要符合读音要求
习俗组:
男女有别,这不仅体现在外貌上。汇报课上,习俗组的同学告诉大家:男女起名字有区别;民间起名字时是有一些地方习俗的,他们归纳出:
通过对姓名学的调查了解,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 为了更利于了解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期望,第十一周老师用以下表格,让孩子们请父母或长辈为自己写成长寄语,给孩子们鼓励,给孩子们动力。
3、 父母或长辈为自己写成长寄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给孩子的寄语句句包含觉悟与希冀。 如,高冉阳的家长这样写:阳阳乖女儿,妈妈告诉你,身体是一,其他都是零,如果没有身体这个一,再多的零也没用。所以妈妈希望阳阳长大了能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
又如,谢亿的家长这样写:你是花朵,你是希望,你是未来,希望未来的每一天都不能过得充实,快乐,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长大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实现你的美好愿望,当一名海军。
还有什么比父母这一片真情更感人的呢?这分明就是一篇散文,其中所蕴藏的含义实在太多太多了。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孩子们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父母的关怀。
第十二周上课,叶燕平老师故意问学生:“孩子们,谁知道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要呆多少个月才会出生?”个别孩子把答案说了出来。老师又问:“谁知道,鸡蛋要孵多少天才能孵出小鸡?”孩子们都答不出来,老师把答案说了出来。引起了一片哗然。老师趁机说:“孕育一个生命是非常辛苦的,同学们想试试吗?”
提起学生的兴趣后,老师让全班的孩子们做了一个实验:
(四)、感受母亲的艰辛
叶老师布置孩子们把鸡蛋日夜随身带一个星期,看谁能保护鸡蛋,不破并完好无损。作好以下记录:
实验的结果是:一个星期后,全班没有一个同学的鸡蛋没被碰破。叶老师给了一节课孩子们交流感受。同学们都说妈妈真伟大呀!做妈妈真不容易呀!
叶老师便说:“既然母亲这么伟大,请你替母亲做一、两件力所能及的事,并写出感受。”于是有的同学帮妈妈拖地;有的帮妈妈煮饭;有的帮妈妈洗衣服„„
刘倩昕的妈妈在接孩子时,赞许地告诉
老师说:“孩子会体贴妈妈了。”王沛丰的奶
奶也对老师说:“我家那小家伙真懂事了,
会往我碗里夹菜了。”
第十四周,乘孩子们讲完家务劳动的感
受,叶老师便说“你们有这么深刻的感受,
那些没做实验的人知道母亲的伟大吗?”孟 刘倩昕在做家务
子杰脱口而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没等他念完,其他同学也跟着念起来了。叶老师说“那好吧,就给你们几天时间回去寻找有关赞美母亲的诗、文章、歌曲或画。”
这一周的星期五,老师又用了一节课让孩子们交流自己找回来的资料。把这些资料展示后,老师又说:“你也想写一写赞美母亲的诗歌、文章吗?”有同学说愿意,有同学说想画画或制作贺片来给母亲祝福。于是老师给了几天时间孩子们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妈妈的爱
朱欣欣
似滔滔江水,
像绵绵长江,
母亲对孩子的爱,
是烦人的唠叨声和无尽的关怀,
又是满脸的愁容和默默的奉献,
也是一杯热腾腾的豆浆和一份温磬的早餐,
更是一条含泪的鞭子,
打在儿身痛在母心;
还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和一个深情的眼神。
我静静地沉思,
我悄悄地回顾,感动地说一声,
感谢您妈妈,母亲节快乐!
(五)、成果展示
综合实践活动,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理资料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在第十七周,用了整整一周时间,学生把自己的资料文件夹重新整理了一翻。去糟粕,存精华。
学生杜爽哲说:“老师,我发现整理文件夹,也很有学问。很多时候,我要去偷看同学的杰作,借鉴他们的好的地方。有时候,还要求爸爸、妈妈帮忙。要不,还赢不了同学。”
整理完后,学生又进行了收获成果大比拼,从中收益不少。
最后,老师设计了一份总结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让孩子们从各方面对自己这次课题探索实践活动获取肯定与鼓励。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
成长的足迹
班级 姓名
学生通过这次活动,了解到了自己从一个细胞到一个会哭会闹的宝宝,从宝宝成长为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的成长历程。从相片中的故事,名字中的期望,家长的寄语,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父母的关爱。从保存鸡蛋的小实验,参加家务劳动,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 参加查找资料、调查访问、制作相集、整理档案资料等活动,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无疑这是一次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