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②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卷二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按此篇论三阴三阳之气。皆出于地之阴。出则为阳。合则归阴。与天地定位。日月呈象之阴阳不同。故帝设此问。而名曰阴阳离合论也。阴阳系日月论曰: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与日月论文义相同。)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数上声阴阳者。有名而无形。不可胜数。然其要道。归于一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莫子晋曰:天地定位。日月营运。寒暑往来。阴阳出入。总归于太极一气之所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天覆地载。万物方生。言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然天地之化育万物。由四时之阴阳出入。而能生长收藏。为万物之终始。未出地者。命曰阴处。言处于阴中。而为阴中之阴。则出地者为阳。其名曰阴中之阳。言从阴中所出而为阳也。)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向明处曰正。予、我也。言在地之气。乃阴中之阴。故阴为之主。以我所主之气。而向明处欲出者为阳。故曰阳予之正也。如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乃室之向明处也。后曰太冲。乃阴为之主也。是以三阳皆根起于阴。)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生长收藏者。地之阴阳也。春夏秋冬者。天之阴阳也。此复言地气之出入。又因天气之四时、而为之生长收藏。此天地阴阳离合之常理。失常则天地四时之气皆闭塞矣。夫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三阴三阳之气虽出于地。而又当于天之阴阳相交。)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天地之阴阳。数之可十可百。推之可千可万。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不可胜数也。如人之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手之十指为阳。足之十二经脉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腑为阳。脏为阴。与三阴三阳不相应也。)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离则为三阴三阳。合则为一阴一阳。)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南面者。人君听治之位。故曰圣人。然人皆面南而背北。左东而右西。以圣人而推及于万民也。南面为阳。故曰广明。背北为阴。而曰太冲。太冲乃阴血之原。位处下焦。上循背里。是以三阴以太冲为主。)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太冲所起之地。为足少阴之处。)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少阴与太阳合。阳出于阴。故在阴之上。)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至阴、穴名。在足小指外侧。太阳经脉之根。起于此也。结、交结也。按灵枢根结篇曰:太阳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结于葱笼。葱笼者。耳中也。太阴结于太仓。少阴结于廉泉。厥阴结于玉英。)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阳出于阴。从下而上。故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先以前面为阳。此复以中身而上为阳。)

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主中土。而为阴中之至阴。故位居广明之下。)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太阴与阳明合。并主中土。故位居太阴之前。)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厉兑、穴名。在足大指次指之端。乃足阳明经脉之所起。)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太阳之气在上。故曰少阴之上。两阳合明曰阳明。在二阳之间而居中土。故曰太阴之前。厥阴处阴之极。阴极于里。则生表出之阳。故曰厥阴之表。盖以前为阳。上为阳。表为阳也。曰上曰前曰表者。言三阳之气也。曰至阴厉兑窍阴者。言三阳之经脉也。手足十二经脉。主三阴三阳之气。在经脉则分为三阴三阳。在气相搏。命曰一阴一阳耳。)

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窍阴、穴名。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少阳主初生之气。故名阴中之少阳。三阳之气。皆出于阴。故曰阴中之阳。而只论足之三经也。)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阴阳之气。分而为三阴三阳。故有开阖枢也。太阳者。巨阳也。为盛阳之气。故主开。阳明合于二阳之间。故主阖。少阳乃初出之气。故主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浮。命曰一阳。(开阖者。如户之扉。枢者。扉之转牡也。舍枢不能开阖。舍开阖不能转枢。是以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开主外出。阖主内入。枢主外内之间。若抟于中而勿浮。则合而为一阳矣。)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阳气出而主外。阴气升而主内。)

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阴阳二气。皆出于下。阴气出而在内。是以中为阴。其所出之太冲在下。而冲之上名曰太阴。冲脉为十二经脉之原。故三阴三阳。皆以太冲为主。)

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隐白、穴名。在足大指端。太阴为阴中之至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中为阴。故曰后曰前。言阴气出于下。而并处于里之中也。)

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涌泉、穴名。在足心下。蜷指宛宛中。少阴乃一阴初生之气。故为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少阴主水。厥阴主水生之木。故在少阴之前。)

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大敦、穴名。在足大指三毛中。足厥阴肝经所出之井穴。阴在下。故论足之三阴也。十一月一阳初生。厥阴主十月。为阳之尽。故曰阴之绝阳。两阴交尽。名曰厥阴。故为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阴者。三阴也。为阴之盛。故主开。厥阴为两阴之交尽。故主阖。少阴为一阴之初生。故主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沉。命曰一阴。(阴气从下而出。在内之中。抟聚而勿沉。命为一阴也。阳气主浮。故曰勿浮。阴气主沉。故曰勿沉。盖三阳之气。开阖于形身之外内。三阴之气。开阖于内之前后。故曰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阴阳●●。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气之往来也。阴气积于内。阳气传于外。日出而阳气始生。日中而阳气隆。日晡而阳气衰。日入而阳气内归于阴。一昼夜而为之一周。阴气开阖于里。阳气出入于形表。而为阴阳离合之相成也。)

卷二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按此篇论三阴三阳之气。皆出于地之阴。出则为阳。合则归阴。与天地定位。日月呈象之阴阳不同。故帝设此问。而名曰阴阳离合论也。阴阳系日月论曰: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与日月论文义相同。)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数上声阴阳者。有名而无形。不可胜数。然其要道。归于一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莫子晋曰:天地定位。日月营运。寒暑往来。阴阳出入。总归于太极一气之所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天覆地载。万物方生。言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然天地之化育万物。由四时之阴阳出入。而能生长收藏。为万物之终始。未出地者。命曰阴处。言处于阴中。而为阴中之阴。则出地者为阳。其名曰阴中之阳。言从阴中所出而为阳也。)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向明处曰正。予、我也。言在地之气。乃阴中之阴。故阴为之主。以我所主之气。而向明处欲出者为阳。故曰阳予之正也。如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乃室之向明处也。后曰太冲。乃阴为之主也。是以三阳皆根起于阴。)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生长收藏者。地之阴阳也。春夏秋冬者。天之阴阳也。此复言地气之出入。又因天气之四时、而为之生长收藏。此天地阴阳离合之常理。失常则天地四时之气皆闭塞矣。夫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三阴三阳之气虽出于地。而又当于天之阴阳相交。)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天地之阴阳。数之可十可百。推之可千可万。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不可胜数也。如人之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手之十指为阳。足之十二经脉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腑为阳。脏为阴。与三阴三阳不相应也。)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离则为三阴三阳。合则为一阴一阳。)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南面者。人君听治之位。故曰圣人。然人皆面南而背北。左东而右西。以圣人而推及于万民也。南面为阳。故曰广明。背北为阴。而曰太冲。太冲乃阴血之原。位处下焦。上循背里。是以三阴以太冲为主。)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太冲所起之地。为足少阴之处。)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少阴与太阳合。阳出于阴。故在阴之上。)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至阴、穴名。在足小指外侧。太阳经脉之根。起于此也。结、交结也。按灵枢根结篇曰:太阳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结于葱笼。葱笼者。耳中也。太阴结于太仓。少阴结于廉泉。厥阴结于玉英。)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阳出于阴。从下而上。故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先以前面为阳。此复以中身而上为阳。)

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主中土。而为阴中之至阴。故位居广明之下。)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太阴与阳明合。并主中土。故位居太阴之前。)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厉兑、穴名。在足大指次指之端。乃足阳明经脉之所起。)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太阳之气在上。故曰少阴之上。两阳合明曰阳明。在二阳之间而居中土。故曰太阴之前。厥阴处阴之极。阴极于里。则生表出之阳。故曰厥阴之表。盖以前为阳。上为阳。表为阳也。曰上曰前曰表者。言三阳之气也。曰至阴厉兑窍阴者。言三阳之经脉也。手足十二经脉。主三阴三阳之气。在经脉则分为三阴三阳。在气相搏。命曰一阴一阳耳。)

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窍阴、穴名。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少阳主初生之气。故名阴中之少阳。三阳之气。皆出于阴。故曰阴中之阳。而只论足之三经也。)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阴阳之气。分而为三阴三阳。故有开阖枢也。太阳者。巨阳也。为盛阳之气。故主开。阳明合于二阳之间。故主阖。少阳乃初出之气。故主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浮。命曰一阳。(开阖者。如户之扉。枢者。扉之转牡也。舍枢不能开阖。舍开阖不能转枢。是以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开主外出。阖主内入。枢主外内之间。若抟于中而勿浮。则合而为一阳矣。)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阳气出而主外。阴气升而主内。)

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阴阳二气。皆出于下。阴气出而在内。是以中为阴。其所出之太冲在下。而冲之上名曰太阴。冲脉为十二经脉之原。故三阴三阳。皆以太冲为主。)

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隐白、穴名。在足大指端。太阴为阴中之至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中为阴。故曰后曰前。言阴气出于下。而并处于里之中也。)

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涌泉、穴名。在足心下。蜷指宛宛中。少阴乃一阴初生之气。故为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少阴主水。厥阴主水生之木。故在少阴之前。)

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大敦、穴名。在足大指三毛中。足厥阴肝经所出之井穴。阴在下。故论足之三阴也。十一月一阳初生。厥阴主十月。为阳之尽。故曰阴之绝阳。两阴交尽。名曰厥阴。故为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阴者。三阴也。为阴之盛。故主开。厥阴为两阴之交尽。故主阖。少阴为一阴之初生。故主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沉。命曰一阴。(阴气从下而出。在内之中。抟聚而勿沉。命为一阴也。阳气主浮。故曰勿浮。阴气主沉。故曰勿沉。盖三阳之气。开阖于形身之外内。三阴之气。开阖于内之前后。故曰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阴阳●●。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气之往来也。阴气积于内。阳气传于外。日出而阳气始生。日中而阳气隆。日晡而阳气衰。日入而阳气内归于阴。一昼夜而为之一周。阴气开阖于里。阳气出入于形表。而为阴阳离合之相成也。)


相关文章

  •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0803401021 薛莲 一.学术史,研究现状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l ...查看


  •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
  • 2014年11月21日星期五 责任编辑:常宇 版面制作:张元芬 东子 校对:李娜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 ◆近现代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 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 ...查看


  • [[黄帝内经·素问]第七期--"阴阳离合论"]
  • 上一期"七损八益调摄阴阳(下)--<黄帝内经·素问>第6期" (点击蓝字,看第6期直播回顾)御医传人王心远教授讲了<黄帝内经>经过的千年流传,形成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我们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并根 ...查看


  • 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
  • 中医文献发展史重点 1. 上古医疗技术的传播方式是(言传口授)或者(口耳相传). 周秦医学文献 2. 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简书<万物>,该书为汉以前之早期本草类著作. 3. 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医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 ...查看


  •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直解
  • 此承上编阴阳应象,而复论阴阳之离合也.应象者,阴阳之征乎外也:离合者,阴阳之本乎内也.阴阳之理,本于太极,由阴而阳,故曰阴阳.离则有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百千万皆离也:三阳归于一阳,三阴归于一阴,皆合也.开阖枢者,开则为阳,阖则为阴,舍合则 ...查看


  •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一)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 ...查看


  •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 一.名词术语 1.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 2.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 3.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4. 任物:主管认识事 ...查看


  •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A.目录学书籍 B.医学词典 C.百科大全 D.医学经典 E.经方典籍 D 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 A.<素问训解> B.<黄帝 ...查看


  • [内经]"人与天地相参"说刍议
  • <内经>"人与天地相参"说刍议2011年01月14日 星期五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帮助 | 留言交流 | 登录 首页 | 主题阅读 | tags | 精彩目录 | 精品文苑 | 会员浏览 我的图书馆 休闲·怡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