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草婴翻译的《战争与和平》,草婴先生是我最为崇敬的翻译大家,他翻译的每本书丝毫无读外国文学的生涩难懂之感。几乎他翻译的每本都是精品,读来让人上瘾。草婴先生十五岁就开始学习俄语,对俄国文学情有独钟,最为难得是草婴先生耐得住寂寞与诱惑,能沉下心来翻译。读过草婴先生翻译的,再读其他版本就像喝白开水,没有滋味。(强烈推荐!!!)
2.金溟若译的三岛由纪夫的《爱的饥渴》。知道金溟若是因为大一时读鲁迅书信集,金溟若是鲁迅的学生,从小随父亲留学日本,对日本文学耳濡目染,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后来著名的评论家夏志清特地写了《教育小说家金溟若》专论谈他的小说艺术,我读夏志清文学史对很多人的臧否批评过多,唯对金溟若青眼有加,由此可见此人文学功底非同一般。个人感觉他将三岛由纪夫在文字中表现的那种彷徨困惑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译本。
3.丰子恺译的《源氏物语》,(对丰版很多人有争议,请看完再选择译本)。大二时,和古代汉语老师李之亮聊到日本的俳句,李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源氏物语》。《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不言而喻,当年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奖时就曾说自己的写作受《源氏物语》影响颇深,足以见《源氏物语》的魅力。个人觉得丰子恺将《源氏物语》中的华丽复杂的情感细腻地表现出来了,但这种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周作人就对丰子恺译的《源氏物语》颇有微词,成为翻译历史上的一桩公案。书评人止庵先生说:“《源氏物语》只有丰子恺、林文月两个译本,都谈不上“很古风”,钱稻孙译得多少可以“古风”形容,但只存前几回,发表在杂志上。抄一段周作人丰子恺译《源氏物语》的评价,仅供参考:“丰子恺文只是很漂亮,滥用成语,不顾原文空气相合与否,此上海派手法也。”这三种译本请书友以自己的阅读喜好下载吧,不好做评价。
4.叶渭渠译川端康成的《雪国》和《伊豆的舞女》。叶渭渠先生与其夫人唐月梅可以说是翻译界的神雕侠侣,两人翻译的日本文学作品颇受称赞。叶渭渠先生在大学本身就是研究日语的,说起他的老师可是大名鼎鼎——季羡林。曹禺称赞:“昨日始读川端康成的《雪国》,虽未尽毕,然已不能释手。日人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的这几篇中十分显明……”先生将《雪国》里艺妓驹子的感伤,用清淡柔美的笔触深深触动你的心灵,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都抑郁了。先生凄美惆怅的笔调美得惊心动魄。想读日本文学就先下载这两本,从这读起。
5.王道乾先生翻译的《情人》,我想这本译本的经典真的是不用再说了,你再挑剔,也很难吹毛求疵指摘其中的不妥之处。作家王小波在自己的作品里几次三番多次推荐,能让王小波如此倾心,它的经典说什么都多余。
6.董燕生翻译的《堂吉诃德》,一提到西班牙文学,大家首先就会想到杨绛先生,诚然杨绛先生翻译的西班牙文学非常令人着迷,尤其是她翻译的那本《小癞子》。之所以我不推荐,是因为杨绛先生翻译的《堂吉诃德》有很多错漏之处,引用一段公正的描述:"杨译本也曾被指出有误译、意译、删译等的现象,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在1994年的一次会议上曾经安排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家董燕生发言,比较他与杨绦译本的区别,指出杨绦译本的诸多明显错误。林一安也于1996年在《出版广角》和2003年在《中华读书报》发表文章批评杨绦译本。这些批评引发了一些学术争论。对于指出的一些错误,杨绛表示那是自己在斟酌语境时作出的选择,但“尊重专家、行家的意见。"可能有些书友对董燕生不熟悉,但学习西班牙语的没有不知道他的,董燕生是西班牙语专家,现在各高校用的西班牙语教材都是董燕生编的。实际上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很多时候是被当做翻译的反面教材存在的,孰优孰劣,我不想争论,也不要有书友来骂我,我只是做个推荐而已。
7.方平翻译的《呼啸山庄》,(慎入,我只看过这一个版本,仅为个人读后感)方平先生翻译的《呼啸山庄》人物形神兼备,骨肉风采令人过目难忘。用一些学者的说法方平翻译的《呼啸山庄》理解深刻,表达得体,忠实畅达.读其译作,使我们能获得与读原著同等的美感。PS:有没有人觉得《呼啸山庄》这个名字特别酷,我真的是冲它的名字读的,看来作家想卖好书,取个好书名很重要啊!
8.穆旦先生翻译的雪莱,熟悉现代文学史可能都知道穆旦,绕不过去的大诗人。中国诗人翻译国外诗人的作品,想想就觉得很小资。他翻译的《唐璜》被卞之琳称为“中国译诗走向成年的标志之一”,《拜伦抒情诗精选集》更是脍炙人口的佳译。想读雪莱最好读这个版本,其他版本读下去真的会破坏诗歌的美感。
9.北岛翻译的《时间的玫瑰》,这本书刚上传时,很多人跟我说,知道北岛不知道《时间的玫瑰》,翻译者比原作者还有名,真的很讽刺啊!呵呵!《时间的玫瑰》收录了他翻译的九位诗人的诗作,北岛以自己的无与伦比独特的语感将死亡,生存,思念这些诗歌中的意象做了自己的解读。我摘录其中的一首,自己看看感觉吧:
路歌
北岛
在树与树的遗忘中
是狗的抒情进攻
在无端旅途的终点
夜转动所有的金钥匙
没有门开向你
一只灯笼遵循的是
冬天古老的法则
我径直走向你
你展开的历史折扇
合上是孤独的歌
晚钟悠然追问你
回声两度为你作答
暗夜逆流而上
树根在秘密发电
你的果园亮了
我径直走向你
带领所有他乡之路
当火焰试穿大雪
日落封存帝国
大地之书翻到此刻
有点闲钱的同学可以买一下这本书,书末会附一张北岛亲自朗诵诗歌的视频,看得人心潮澎湃。PS:我前一段时间好不容易下载到了了北岛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的视频,里面有他的诗歌朗诵,很不错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我要。
10.李健吾翻译的《包法利夫人》。很多人跟我说读《包法利夫人》没感觉,那真的是译本选错了。《包法利夫人》被视为是“新艺术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说”,真的很值得一读。
二
1.汝龙译的契诃夫。汝龙先生翻译的契诃夫是最有味道的,读他翻译的契诃夫仿佛是在吸毒,沉醉其中无法自拔,好像契诃夫只能是属于他的,他和契诃夫就好像是如胶似漆的情人,只要他在,你休想染指契诃夫的翻译。用巴金先生的话来说:“他把全身心都放在契诃夫身上,他使更多的读者爱上了契诃夫,。。。他的功劳是介绍了契诃夫”。尤为令人感动的是汝龙先生翻译契诃夫文集时正生着重病,所以这部作品是实实在在的呕心沥血之作。(重点推荐PS:我提供下载汝龙版本有很多错别字,所以有文字洁癖的人勿下,如果书友能找到更好的版本也欢迎上传,谢谢!)
2.傅惟慈译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说实话,我早就想买一套毛姆全集,可一直没能如愿,国内翻译毛姆好的版本少之又少,傅惟慈先生翻译的《月亮和六便士》算是沧海遗珠,精美的短句,灵动的跳跃节奏令人着迷。我坚持认为一个中文系学生如果到毕业还没读过《月亮与六便士》那绝对是不合格的。读过这本书,你会知道追逐梦想的过程是多么残酷,追逐梦想就像在追逐自己的噩梦,你终于追上命运这匹烈马,他回馈你的却是一无所有,贫病交加。当初我读完这本书,一夜未睡,有些东西是会触动你灵魂的!
3.主万译的《洛丽塔》。个人认为主万的译本将作品中那种暧昧迷离的情感展现的华丽性感,特别是那种带有罪孽的情欲令人纠结万分,也许感情就是一种罪,越罪越美。我到现在还是无法想象,爱上了这个小女孩,为了接近她,娶了这个小女孩的母亲。这种现在被称为恋童癖的东西拿出来是多么恶心,可在作品里一切都是那么合理。读这部作品,你会触摸到自己的幻觉,一瞬间的绚烂照亮你这一身的罪孽。
4.罗新璋翻译的《红与黑》。国内我认为罗新璋是傅雷译法最好的传人,对傅雷译法的揣摩可谓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他当年在北大学习的老师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李健吾。我真的感觉他来做翻译真的是大材小用,他翻译的文字丝丝入扣,动人心弦,而且文章的风格极为老道稳健,任何一篇作品拿出来都不逊色于像苏童,王安忆这些当代文学大家,这本书需要细细读,细细品。也许每一个想奋斗的人都像书中的于连,关键是你能摆脱命运的纠缠吗?可能我们真的需要孤独思考的时间,就像罗新璋老先生所说的:“孤独的时候很深的东西才能进入到内心”。
5.赵罗蕤先生的《荒原》。这位女士可是不得了,据说她和大诗人艾略特是朋友,所以由她来翻译艾略特的《荒原》可能真的是最合适的,其余版本和它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几乎可以忽略。她当年受诗人戴望舒邀请翻译《荒原》,结果一经发表便备受赞誉,林语堂称为“翻译界‘荒原’上的奇葩”(这话在现代语境好像不对味啊!呵呵)。这位女士而且极有眼光,看上了大才子陈梦家,神仙眷侣啊,令人艳羡!
6.梅益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么经典不用说了,我没有在当年那个语境呆过,这本书也许真的影响过整整一代人。丢开那些意识形态的争论,单纯地把这本书当作小说来看是相当不错的。在中国他是第一个翻译这本书的,也是最经典的版本,相当棒,读起来极有画面感,就像在看电视剧,看的过程就是一个字——爽!
7.杨武能译《少年维特之烦恼》。杨武能先生是大诗人冯至的弟子,先生与他妻子都是德语方面的专家,在国内提到《少年维特之烦恼》,杨武能的版本是永远也绕不过去的,因为太经典了,你可能没看过,但你绝对听过里面的一句话:“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这本歌德根据自身经历的写出来的小说影响巨大,因为书里的维特自杀了,所以很多在爱情里彷徨苦闷的人开始效仿维特,用自杀来抵消爱情的苦痛,也许爱情带来最终带来的只是空洞的安慰。都说《小时代》很火,书里面的物品和行为甚至会被一些人盘点出来效仿,和这本书的影响相比,可以说《小时代》的套路out了。这本书发行后,出现了“维特装”(黄裤子、黄马甲、蓝外衣)、“维特杯子”、甚至还有“维特香水”。据说拿破仑当年最喜欢就是这本书,出外战争都随身携带,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三
1.《战争与和平》: 推荐:草婴
《战争与和平》的几种译本:
郭沫若 上海骆驼书店 1947年
董秋斯 人民文学 1949年
高植 上海译文 1957年
黄文范 台湾远景 1981年
纪彩让 台湾志文 1985年
刘辽逸 人民文学 1988年
子冉 业强 1994年
张捷 译林 1998年
李平澄 四川人民 2002年
草婴 上海文艺 2004年
没记错的话,北京燕山出版社也出过一套,不过直接忽略,他们出版社翻译的质量在翻译界是臭大街的,实在太差。
下面是摘抄于资料:《战争与和平》,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郭沫若译的第一册,后来高植续译了后三册,全本署名郭沫若、高植译。
解放后,又出版了董秋斯的译本,此译本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
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刘辽逸译本,此译本是根据俄文本翻译,参考了英译本。值得一说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名著,大多名家所译,其中有些甚至是文化部指派的译者(如:1954年,北京参加全国翻译工作会议,文化部指派李丹译《悲惨世界》)。所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译本是非常权威的。2003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由张捷译本,这个译本在特点在于它非常接近原著,与其他译本相比,误译较少,注释相对较多,深受读者喜爱。
查找资料中,部分读者推荐版本: (1).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刘辽逸译。
(2). 译林出版社2003年1月版,张捷 译。
2.《爱的饥渴》 推荐:金溟若
其余版本我只看过唐月梅的,至于唐月梅我在前面的日记里已经介绍过了。
3.《源氏物语》的版本在前面日记里已粗略讲过。
4.《雪国》五个译本:金溟若,叶渭渠的,高慧勤的,韩侍桁的,林少华的。
叶渭渠的翻译偏重于直译,保留了原文的滋味,高版的则更侧重于意境美,表达出那种中国语言的美丽,其他两个版本不做评价。
以下摘抄一些段落,感受不同翻译者的味道:
金溟若譯文如下(1980年初版《雪鄉》)
“而且人物是透明的虛空,風景是昏闇中朦朧的流光,這兩者融在一起,描繪出超然物外的象徵的世界。尤其是那小姐的臉龐映出來野山燈火的時候……映出形象的部分,雖看不見窗外,但在小姐的輪廓周圍,不住地閃動著黃昏景色,連那小姐的面孔也成了透明似的。流動在面孔後面的暮色,給人彷彿從她臉上馳過去一般的錯覺,抓不住細看的機會。……島村也漸漸忘掉了鏡子,簡直覺得那個小姐就像在黃昏景色中流動著一般。
叶渭渠同一段的译文(1981年初版《雪国》)
“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特别是当山野裡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脸的前面流过。……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
插一段八卦,也是找资料发现的:作家莫言表示当他读到《雪国》裡“秋田地方的黑色的大狗站在河边的踏石上,伸出舌头舔著河里的热水。”他终于明白什麽是小说,他放下书,抓起笔写下《白狗鞦韆架》的一个名句:“高密东北乡原产白色温驯的大狗,绵延数代之后,很难再见一匹纯种。”
5.《情人》 推荐:王道乾
《情人》的版本我只知道两个:王道乾 戴明沛
以下为摘抄,自己判断孰优孰劣
戴明沛译本:我已经上了年纪,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朝我走过来。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对我说:“我始终认识您。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
我常常忆起这个只有我自己还能回想起而从未向别人谈及的形象。它一直在那里,在那昔日的寂静之中,令我赞叹不止。这是所有形象中最使我惬意、也是我最熟悉、最为之心荡神驰的一个形象。
王道乾译本: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个形象,我是时常想到的,这个形象,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这个形象,我却从来不曾说起。它就在那里,在无声无息之中,永远使人为之惊叹。在所有的形象之中,只有它让我感到自悦自喜,只有在它那里,我才认识自己,感到心醉神迷。
6.《堂吉诃德》 版本众多啊
1922年,首译文言本,《魔侠传》(两卷本),林纾、陈家麟合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年,缩写改写本,《堂吉诃德》温志达译, 启明书局
1939年,单译第一部,《吉诃德先生传》,傅东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4年,单译第一部,《吉诃德先生传》,伍实译,作家出版社
1956年,缩写改写本,《吉诃德先生传》(沙克莱改写本),刘云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9年,缩写改写本,《吉诃德先生传》(沙克莱改写本),常枫译,香港侨益书局
1959年,二部全译本,《唐吉诃德》(第一、二部),傅东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个二部全译本,由英文转译
1978年,二部全译本,《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缩写改写本,《堂吉诃德》,冰晶编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1年,缩写改写本,《堂吉诃德》(萨克雷缩写本),罗其精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缩写改写本,《堂吉诃德先生的冒险故事》(萨克雷改写本),陈伯吹译,上海少儿出版社
1982年,缩写改写本,《堂吉诃德》(墨西哥纳瓦罗改写本),张世春、殷国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年,缩写改写本,《堂吉诃德》(缩写本),徐少军缩写,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二部全译本,《唐吉诃德》,陈建凯、郭先林译,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再出版,2003年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再出版
1995年,二部全译本,《堂吉诃德》,董燕生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5年,二部全译本,《堂吉诃德》,屠孟超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于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繁体字本
1995年,二部全译本,《唐吉诃德》,刘京胜译,漓江出版社
1996年,缩写改写本,《堂吉诃德》(少年版),杨绛译、刘强缩改,明天出版社
2000年,二部全译本,《唐吉诃德》,唐民权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由华夏出版社再出版
2001年,二部全译本,《唐吉诃德》,宿春礼译,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年,二部全译本,《堂吉诃德》,孙家孟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这个版本众多,争议太大,我不想找骂,所以自己选择吧!
估计说到这就有人要骂我了,我摘抄六个版本的第一段,看自己的喜好吧!六个版本为:董燕生、刘京胜、孙家孟、屠孟超、杨绛、张广森
董燕生译本(漓江出版社,2012年4月):
名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的禀性和日常起居
不久以前,在拉曼却地区的某个村镇,地名我就不想提了,住着一位绅士。这种人家通常都有一支竖在木架上的长矛,一面古盾牌,一匹干瘦的劣马和一只猎狗。他吃的大锅杂烩里常放的是牛肉而不是羊肉;晚餐几乎顿顿是葱头拌肉末,星期六炖点羊蹄羊骨,星期五只吃扁豆,星期日添上一道鸽肉,这样就花去了他收入的四分之三;剩下的钱刚够他节日里穿一件黑呢披风,一条丝绒裤和一双丝绒便鞋,平时也能有一身上好的粗呢衣裳。家里有个年过四十的女管家,一个未满二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上街下地的小伙子,既管备马也管除草。
这位绅士说话快五十岁了,骨架结实,身材精瘦,面貌清癯,习惯早起,爱好打猎。有人叫他吉哈达,有人叫他盖萨达。在这点上,记述他事迹的作者们的看法不一致。根据可靠的说法,好像是叫盖哈达。就我们的故事而言,这倒无关紧要;只要讲的事一点不失实就行了。
刘京胜译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0月):
著名贵族唐吉诃德的品性与行为
曼查有个地方,地名就不用提了,不久前住着一位贵族。他那类贵族,矛架上有一支长矛,还有一面皮盾、一匹瘦马和一只猎兔狗。锅里的牛肉比羊肉多,晚餐常吃凉拌肉丁,星期六吃脂油煎鸡蛋,星期五吃扁豆,星期日加一只野雏鸽,这就用去了他四分之三的收入,其余的钱买了节日穿的黑呢外套、长毛绒袜子和平底鞋,而平时,他总是得意洋洋地穿着上好的棕色粗呢衣。家里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女管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能种地、能采购的小伙子,为他备马、修剪树枝。
我们的这位贵族年近五旬,体格健壮,肌肉干瘪,脸庞清瘦,每天起得很早,喜欢打猎。据说他还有一个别名,叫基哈达或克萨达(各种记载略有不同)。推论起来,应该叫吉哈纳。不过,这对我们的故事并不重要,只要我们谈起他来不失真实就行。
孙家孟译本(译林出版社,2012年4月)
著名乡绅堂?吉诃德的脾性及其生活方式
在拉曼恰地区有个村子,村名我就不提了。不久前,村里住着一位乡绅。一般说来,这类乡绅在家中都有一枝架在架子上的长矛、一面古老的盾牌、一匹瘦弱的劣马和一只猎犬。其锅里煮的是牛肉,而不是羊肉。他几乎每晚都吃凉拌杂碎,星期六才吃些腊肉煎鸡蛋。星期五只吃刀豆,星期日再加一盘鸽肉。这样光吃饭就占去了他收入的四分之三。剩下的钱还够用来购买节日穿的黑色呢斗篷、丝绒长裤和丝绒便鞋。他平日倒也能穿一身质量好的衣裳。他家里有一位年过不惑的女管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干农活和杂务的小伙子。我们这位绅士年近半百,身板硬朗,却形销骨立、面容消瘦。他惯于起早,爱好打猎。有人叫他吉哈达,要么就叫他盖萨达,记述他事迹的作者也看法不一。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叫盖哈达。不过,对我们的故事来讲,这点倒无关紧要,只要故事本身不失真就行了。
屠孟超译本(译林出版社,2002年7月)
叙述有名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的性格和日常生活。
不久前,在拉曼却的一个村庄(村名我不想提了),住着一个绅士。他和同类的绅士一样,矛架上常插着一根长矛,有一面古旧的盾牌,还有一匹瘦马和一只猎犬。这绅士家锅里煮的常常不是羊肉,而是牛肉;晚餐经常是碎肉加葱头的凉拌菜;星期六吃鸡蛋和炸肉条,星期五吃滨豆;星期天加餐,添只野雏鸽。这样花去了一年三成的收入。其余的钱财用来置办过年过节穿用的细毛呢外套、天鹅绒裤子和天鹅绒平底鞋。平时他穿着普通粗呢制的服装。绅士家里有个四十多岁的女管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外甥女,另外,还有一个能干杂活、能上街采购的小厮,绅士出门时替他套马车,平时在花园里锄草,修剪树木的枝条。我们这位绅士已年近五旬,身子骨还相当结实,身材瘦削,面貌清癯,平时喜欢早起,还爱狩猎。他名叫吉哈达,又有人叫他盖萨达,说法不一,但据考证,他应该是姓盖哈纳。不过他叫什么名字对本传记关系不大,只要在叙述的过程中不失真就行了。
杨绛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版,1987年2月):
著名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的性格和日常生活。
不久以前,有位绅士住在拉?曼却的一个村上,村名我不想提了。他那类绅士,一般都有一支长枪插在枪架上,有一面古老的盾牌、一匹瘦马和一只猎狗。他日常吃的砂锅杂烩里,牛肉比羊肉多些,晚餐往往是剩肉凉拌葱头,星期六吃煎腌肉和摊鸡蛋;星期五吃扁豆;星期日添只小鸽子:这就花了他一年四分之三的收入。他在节日穿黑色呢子的大氅、丝绒裤、丝绒鞋,平时穿一套上好的本色呢子衣服,这就把余钱花光。他家里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管家妈,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能下地也能上街的小伙子,替他套马、除草。我们这位绅士快五十岁了,体格很强健。他身材瘦削,面貌清癯,每天很早起身,喜欢打猎。据说他姓吉哈达,又一说是吉沙达,记载不一,推考起来,大概是吉哈那。不过这点在本书无关紧要,咱们只要讲来不失故事的真相就行。
张广森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10月):
拉曼查的著名绅士堂吉诃德的身世及日常生活
不久以前,在拉曼查一个我不想说出名字的地方,住着一位属于那种家里备有在架长矛、古盾、羸马和猎犬类型的绅士。午餐桌上的牛肉多于羊肉的杂烩、大多数晚上的凉拌肉、周六的杂碎煎鸡蛋、周五的芸豆、周日外加的一两只野鸽,每年就花去了他收入的四分之三;剩下的部分全部用于节庆穿的黑呢外套、丝绒裤子和便鞋以及平常日子那必不可少的上好本色粗呢衣装。他家里有一个年过四十的女管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外甥女和一个既会鞴马又能操镰、家里家外什么都干的杂役。
我们的这位绅士五十来岁的年纪,体格健壮,身材瘦削,面貌清癯,惯于早起,喜欢打猎。有人叫他吉哈达,也有人叫他凯萨达(谈及此事的作者们在这一点上说法略有差别),不过,根据可靠的推断,他的名字很可能是凯哈纳。然而,对于我们的故事来说,他叫什么无关紧要,只要确保叙述不失实就行了。
7.《包法利夫人》 版本众多啊!
马克思的小女儿Eleanor Marx-Aveling,李健吾、许渊冲、周克希都翻译过《包法利夫人》。
我实话实说,我只看过李健吾版本的,有推荐交流的随时欢迎。
8.《洛丽塔》 这也是版本众多啊,十四个版本
(1). 1964 《罗丽泰》 赵尔心 译(台湾)皇冠文化出版 1987年推出修正版
(2). 1989年2月 《罗丽塔》 华明、任生明 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3). 1989年5月 《洛丽塔---鳏夫忏悔录》黄建人译 漓江出版社
(4).1989年5月 《罗丽塔》 麦穗 译海天出版社
(5).1989年6月 于晓丹译 江苏文艺出版社 27万字
(6). 1989年8月 《洛莉塔》 彭晓丰、孔小炯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7). 1994年12月 《罗丽塔—鳏夫忏悔录》 刘励志 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 8). 1995年1月 《洛丽塔》 宁戈良译 中原农民出版社
(9). 2000年5月 初版 《罗丽泰》 黄秀慧译 先觉出版社(台北)
(10). 2000年10月 《洛丽塔:又名“一树梨花压海棠”》 吴宇军译 敦煌文艺出版社
(11). 2001年3月 《洛丽塔》 (外国文学名著小宝库)徐前进译 吉林摄影出版社
(12). 《洛丽塔》(世界文学名著百部全书) 张翔 译
(13). 2002年11月 《洛丽塔》 (世界文学名著宝库袖珍读本) 安格编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4).2003年5月 《洛丽塔》 (外国文学名著经典) 朱晓丽 译时代文艺出版社
(15). 2005年1月 《洛丽塔》(世界文学名著收藏精品) 王讲林 译 吉林大学出版社
(16).2005年12月 《洛丽塔》 主万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一推荐主万的版本,豆友空思就说主万版本不太好,可惜我只读过主万版本,查了一些资料,读者推荐评论:有人推荐黄建人,和于晓丹版本理由是:黄建人的不避艰险、文气贯通,于晓丹的求稳求准,力求传神
9.《红与黑》 我知道 八个版本
(1)、 上 海译文 罗玉君
(2)、 上海译文 郝运
(3)、 人民文学 闻家驷
(4)、 人民文学 张冠尧
(5)、 译林 郭宏安
(6)、 浙江文艺 罗新璋
(7)、 湖南文艺 许渊冲
(8)、 漓江 胡小跃
郝运译本语言词汇惟妙惟肖,十分传神,罗新璋的版本是语言上登峰造极地,纯中国化语言,有古典美,,至于罗玉君的版本则因其才华显露,所以语言灵动,闻家驷的版本,语言简洁,删繁就简。豆友空思就说几个版本的《红与黑》都不错。
10.《少年维特之烦恼》 版本不可考,我知道五个版本
《少年维特的烦恼》,胡其鼎/译,商周出版社,2006,
《少年维特的烦恼》,杨武能/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 少年维特的烦恼》,韩耀成/译,译林出版社,1998
《少年维特的烦恼》,侯浚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少年維特的煩惱》,周學普/譯, 志文出版社, 1975
读者好评的主要是译林版和人民版,具体就不详写了,真的累了!
11.《城堡》 这是豆友泥巴丸子提供的
我知道卡夫卡的《城堡》有四个版本,高年生版,汤永宽版,张荣昌版,赵蓉恒版,总体来说评价都不高,矮子里拔大个高年生版相对较好!
四
1.傅雷翻译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读先生的译文如饮甘醇,沉醉不知归路。如果说,有哪一位翻译家的翻译能让我忘了原著,那就只有傅雷。就像杨宗纬唱了五月天的《洋葱》一样,整首歌都打上了杨宗纬的烙印,深入人心,没有人会记起原唱是谁?我记得第一次上外国文学课时,老师就说:没有傅雷先生的译文,可能没有多少人去读巴尔扎克。第一次看先生的译文,是看《约翰克里斯多夫》,先生在一开头就把我震惊了,先生说: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先生学养精深,24岁就写出了《罗丹艺术论》这样熠熠生辉的传世巨著,先生提出的翻译理念至今仍是翻译界的准则。比如先生翻译作品强调“神似”,即“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认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并要求文字“译文必须为纯粹的中文,无生硬拗口的毛病”。这些话真是说到人的心里去了,先生的译著说什么都多余。我记得钱钟书先生走了之后,杨绛先生说:想念他,就去读他的书吧!我想对傅雷先生最高的敬意,就是慢慢徜徉在他的文字之中!
2. 叶渭渠翻译的《古都》。 先生翻译的《古都》极为动人,读来让人齿颊生香。先生把《古都》里面那种幽深微妙的情感极为细腻地表现了出来,那种虚无和颓废的美感逐渐进入自己荒芜的内心。我永远记得我第一次读完,掩卷,久久没有缓过神来,说不清是失落还是忧伤。(强力推荐)。
3.宋兆霖翻译的《双城记》,看了宋兆霖翻译的《双城记》,我才知道我看到的其他版本的《双城记》有多差,宋兆霖翻译的《双城记》实在是太美了,就像是在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文采斐然,对原著的把握入木三分,如果没看过,真应该看一看,体会一下这种文字带来的快感。昨天豆友ccsisyphus推荐魏易版本的《双城记》,这个版本较为古风,因为魏易和林纾是同时代的,两个人还合伙翻译过一些名著,只不过没有林纾名气大,这两个版本可以相互看看。
4. 傅惟慈翻译的《动物农场》 先生昨天辞世,愿先生一路走好。第一次看这本书时,宿舍就要熄灯,打着电筒看了一会儿,结果就再也放不下了。里面所描写的场景似乎就发生在我们面前,历历在目,带给了我巨大的震撼。《动物农场》是奥威尔的作品,正向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说的: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看完这个如果觉得不过瘾,可以再读一下奥威尔的《1984》,它带给你思想与灵魂上的震撼会让你无法言说。《动物农场》有电影版,也相当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下,找不到可以问我要。
5.周作人翻译的希腊作品《财神》,《希腊神话》、《伊索寓言》。必须得说,周作人的翻译相当精妙,功底也很深。真的希望大家不要因人废文,我大学时代遇见的所有老师,没有不推崇周作人作品的。记得第一次看周作人的作品,是他写的一篇散文《初恋》,寥寥数笔,意境感情皆出,他对文字感觉的把握纤毫入微,非常棒,可以找来读读!
6.姜风光,蒋宗曹翻译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两位先生对文字节奏的把握相当好而且语言颇多让人咀嚼的余地,唯一的缺陷是这是删减版,可以与最近杨玲翻译完整版比照着看,两位先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优雅沉稳足以倾倒一大批作者的心。有时间的人可以读读这本书,这本书会告诉你情爱的真相。
7.高长荣翻译的《百年孤独》 这真的是一本影响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书,像大作家阎连科经常提到《百年孤独》对他的影响。高长荣版的《百年孤独》清爽简洁,语言明快晓畅,但这个版本据说有一个和上面一样的问题(我没读过原著),是删减版,所以可以与范晔翻译的完整版比照着读,范晔的版本我不说了,你懂的。插播一句,最近查资料发现的,除了最近的范晔版,以前所有的版本都是盗版,1990年马尔克斯应黑泽明邀请赴日本访问,在北京和上海停留。马尔克斯访问北京时对一众人等说:“各位都是盗版书贩子啊!”这让当时在场的钱锺书颇为难堪。该报写道,钱锺书先生听了马尔克斯半怒半笑之言,顿时沉默不语。马尔克斯在结束中国之行后声称——“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其作品,包括《百年孤独》”。直到2010年中国农历春节前夕,新经典版权部收到了马尔克斯的出版代理人卡门?巴尔塞伊丝发来的授权通知,马尔克斯愿意将《百年孤独》交给该公司推出中文版。唉……
8.叶廷芳译的《变形记》 好吧,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卡夫卡迷,这本书可以说陪我度过了我的高中时代,每次被考试折磨成狗,我都会翻一翻,真的相当贴和心境,我建议在自己孤独彷徨,无奈,被挤压时读一读这本书,会读出很多滋味!
五
1.绿原翻译的《浮士德》我估计我一说这个,就有人要骂我,郭沫若版的《浮士德》,有相当多的推崇者,我认真读了之后,首先他的语言风格我不能接受,其次,他的翻译我进不去,这是最大的麻烦,所以,你跟我说他的版本有多精妙也是无用。至于钱春绮的版本,遣词造句极为古典,停顿节奏也把握得相当好,但可能过于追求优美,很多地方我读得不知所云。私以为绿原先生的翻译最大的好处是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与共鸣,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东西,你说它再好,它和你无关,你进不去,再好也是无用。绿原先生的翻译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了原文中的情感(我没读过德语,但我们老师是德语专家,这是他的原话),而且有韵味,个人感觉,如果有精力最好读一下《浮士德》,《浮士德》是德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当初我们老师就跟我们说:读懂了《浮士德》就读懂了德国的精神历程。好吧,再加一个光环标签,绿原版的《浮士德》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当然这个无法替代每个人的阅读感受,但至少说明了绿原版受好评不是浪得虚名。
2.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这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翻译,没有之一,记得小学时,我妈妈给我买了这个版本的《安徒生童话》,我看了一天,像失了魂一样,沉浸在里面的世界,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阅读如此美妙,让人着迷到甚至能忘掉自己,童话是每个孩子的梦,可惜中国好的童话太少。
3.张友松翻译的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昨天豆友左云高就和我提到了这个版本,我想大部分人都在初中读过这两本书,都读得相当开心,青少年时期,探险啊,寻宝啊,最能吊起人的胃口。到了大学之后,我才知道,我读得这两本相当开心的书是怎么写的?文化大革命时,张友松先生的右眼被打瞎,但先生没有放弃翻译,在那样痛苦的情况下翻译了这么多能给人带来欢笑的作品,真的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先生所付出的心血。
4.李青崖翻译的《俊友》,其实读这本书也是机缘凑巧,高考时住在我大姨家,早上刚考完语文,回来翻我大姨家书橱,第一眼就看到了这本书,一翻就没放下,中午两个小时没休息把它读完了(因为下午要考数学,被我妈骂死了,事实上数学确实考得不怎么好)。这本书太有魅力了,情节的反复曲折,各种既讽刺又现实的细节,爱不释手啊,我真的觉得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任何一个身在底层,有野心,有点小能力,想往上爬的男人,凭借美貌作为进身之阶,这太普通也太正常了!
5.韩少功、韩刚翻译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也是最早的中文版。这本米兰昆德拉书实在太出名了,你没读过也肯定听过这本书,确实也是这本书奠定了米兰昆德拉世界性大师的地位。这本书,我真的建议,有点存在主义哲学基础的人再读,不然,硬生生地读很多地方不知所云,这本书的哲学观念相当多,寓意深刻。我永远忘不了萨宾纳的那句话:“我不是反共,我是反对媚俗!”
6.张玉书翻译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是鼎鼎大名茨威格的作品,我们老师曾花了一节课说这本书书名好在哪里?一看书名就有一种引人阅读的欲望,书中的故事哀婉动人,一个女孩十八岁初初相见,便陷在爱河无法自拔,一生中无论是在懵懂的少女时期,激情碰撞的花样年华还是流落风尘都没变过对这个男人的爱,在她临死前写了这封信对这个男人告白。每个人生命中应该都爱过一个人,爱到了忘记自己,爱到了飞蛾扑火在所不惜,从来也不需要记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徐静蕾拍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一直没敢看,怕破坏我对这本书的美感,我怕我会失望,不过听说姜文在里面,应该不会差………吧?
7.荣如德译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这个版本实在是太出名了,我就没看过差评,没看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便算没读过真正的俄罗斯文学,荣版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总体来说比耿济之版要精炼简洁很多,很多人都把荣版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几乎翻烂了,实在是太爱了。如果你读过荣版的《白痴》再读其他版本,你会有一种难以下咽的感觉。前一段时间刚刚去世的大评论家夏志清在评论《红楼梦》时,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与贾宝玉相提并论。有兴趣就去读读吧,看看俄罗斯的贾宝玉是什么样子?呵呵。
8. 吴均燮翻译的《简?爱》 本来不敢写的,因为我一写,争议就来了,特别是祝庆英的译本好像已经被捧到天上去了,同时还有很多人经过文本比对很喜欢宋兆霖版。先说宋兆霖版,我没读,因为是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我没敢读,怕被恶心到,所以是不是真好我不知道。至于祝庆英的译本我不推荐的原因是,我读起来不顺畅,而读吴均燮翻译的《简?爱》读起来实在是没有阻塞之感,我读译文最怕的就是读起来不顺畅,感觉在心里塞了块石头,既闷又难受,特别受不了。我觉得如果有英文功底的同学最好读原版,原版的那个味道太棒了,语言简洁优美婉约,特别是对人物心理那种细如发丝的精确把握,真的太美了!
六
1.《双城记》 我知道六个版本
最早的为魏易版,魏易是和林纾同时代的人,他译的版本叫《双城故事》,简单读过,用句精炼,但多是文言,不喜勿入。
罗稷南版,宋兆霖版,宋法理版
比较这三个版本的同一个段落,自己依据喜好选择。
罗稷南版: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宋兆霖版: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
孙法理版: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另还有张玲版和石永礼版,这两版都未读过,对石永礼版心仪已久,可惜一直未能读过,有读过的朋友可以交流一下感受。
2.《动物农场》我知道三个版本,荣如德版,傅惟慈版,孙仲旭版,实话实说,我之所以在前面推荐傅惟慈版,可能有先入为主的因素,三个版本读过之后都不错。说到《动物农场》顺便推荐一下余世存先生的《类人孩》,是对《动物农场》的解读,相当精彩,有很多振聋发聩的语句,而且余世存先生的《类人孩》是结合史实讲述的,令人信服,本书不贵,相当棒!
3.《霍乱时期的爱情》,前面多多少少提过,有争议或者说经常比较的是姜风光,蒋宗曹版和杨玲版,姜风光,蒋宗曹版广受好评,杨玲版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比如著名的书评人止庵就认为杨玲版更好。
英文:They greeted him with a solemnity that on this occasion hadmore of condolence than veneration, for no one was unaware of thedegree of his friendship with Jeremiah de Saint-Amour.
姜版:局长和学生严肃地跟医生打了个招呼,这位医生这次所以到来,主要是出于同情,而不是出于受人崇敬,因为没有人知晓他和阿莫乌尔的友谊之深。
杨玲版:这一次,这庄严中的哀悼之意多过崇敬之情,因为无人不知医生和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之间的深厚友谊。
自己选择吧。
4.《百年孤独》我知道六个版本,个人喜欢高长荣版,但黄锦炎版确实也很不错,影响也很大。
宋碧云版,杨耐东版,黄锦炎版,高长荣版,吴健恒版,范晔版
看这六版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
高版: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象史前的巨蛋。
黄版: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贡多是一个有二十户人家的村落,用泥巴和芦苇盖的房屋就排列在一条河边。清澈的河水急急地流过,河心那些光滑、洁白的巨石,宛若史前动物留下的巨大的蛋。
宋版:
多年后,奥瑞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枪毙行刑队时,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康多是个小村子,只有二十栋砖房,建在一条清水河岸上,河水顺着史前巨蛋般又白又大又光滑的石头河基往前流
杨版:
许多年后,当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马康多是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房屋沿河岸建起,澄清的河水在光洁的石块上流泻,河床上那些白而大的石块像史前时代怪兽的巨蛋。
吴版:
多年以后,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行刑队,准会想起他爹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马孔多是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用土坯和箾竹建成的房子修在河岸上,清澈的河水在遍布卵石的河床上流过,卵石光滑洁白,大如史前巨蛋。
范版: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
结尾:
高版:
就在奥雷连诺?布恩蒂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刻间,马孔多这个镜子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往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黄版:
因为这座镜子城在奥雷良诺?巴比洛尼亚译读出全本羊皮书的时刻,将被飓风刮走,并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消失。这手稿上所写的事情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宋版:
书上预言他奥瑞里?亚巴比龙尼卡译完遗稿的时候,此一幻影城将会被风扫灭,由人类记忆中消失,而书上写的一切从远古到将来……永远不会重演,因为被判定孤寂百年的部族在地球上是没有第二次机会的。
杨版:
因为遗稿预言,当倭良诺看完遗稿的时候,这个镜花水月的城镇将会被风扫灭,并从人类的记忆中消失,书上所写的一切,从远古到永远,将不会重演,因为这百年孤寂的家族被判定在地球上是没有第二次机会的。
吴版:
就在奥雷良诺?巴比伦尼亚破译完手稿的这一时刻,马孔多这镜子般的城镇,就会被飓风一扫而光,并从世人的记忆里永远消失,手稿上所记载的一切,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注定要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机会在大地上重新出现了。
范版:
他再次跳读去寻索自己死亡的日期和情形,但没等看到最后一行便已明白自己不会再走出这房间,因为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对了宋碧云版译作《一百年的孤寂》
5.《浮士德》在前面的日记已经说过,你让我再多说,我也没办法说什么。
6.《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经常讨论的就是两个版本,许钧版和韩少功版,总体来说更容易进入的是韩少功版,但有删减,许钧版忠实原著,身边没放着两本书,也没办法做译文比较,请见谅。
不过有许钧和韩少功关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翻译的对谈,摘录一下,比较长,不喜欢的直接跳过。
许钧:韩少功先生,几年前曾就你的小说《鞋癖》的法文翻译问题与你交换过意见,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谈一谈昆德拉,谈一谈他的作品的译问题。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跨文化活动。萨物在《什么是文学》一书中曾经说过:“一旦人们知道想写什么了,剩下的事情是决定怎么写。往往这两项选择而为一,但是在好的作者那里,从来都是先选择写什么,然后再考虑怎么写。”翻译也一样,对一个优秀译者来说选择译什么,显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纯个人的语言活动。在今天看来,你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选择翻译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仅仅需要文学的目光,更需要文化的意识和政治上的勇气。我想知道,当初你选择翻译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韩少功:主要是因为他的这本小说写得好,眼界和技巧都有过人之外,比照当时中国一些流行的伤痕文学尤其是这样。中国与捷克是两个很不同的国家,但都经历过会主义实践的曲折。看看捷克作家怎样感受和怎样表达他们的社会生活,对中国的作家和读者应该是有启发的。这就是我当时的考虑,很简单。
钧:你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前言中说,这部书是由你和韩刚合译的。非常有趣的是,中国读者似乎只记住了你的名字,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能谈一谈你们合作的经过?
韩少功:韩刚是我的姐姐,在大学教英文。最开始我把原作推荐给出版社,希望他们找人译,但他们没找到愿意动手的人,大概很多人对昆德拉不熟悉,还没有太大兴趣。我觉得有点可惜,便拖着韩刚参与,自己来干。我们把原作一分为二,各几章,再由我来做中文的统一调整和润色。读者后来提到我的名字多一些,可能是因为我从事文学写作,读者更熟悉一些吧。
许钧:在我看来,翻译虽然看去是一种语言的变易,首先要克服的是语言的障碍,但翻译决不是简单的语言层面的转换,它是对原作生命的一种延续扩展。拿本雅明的话说,翻译是原作的再生。你的译本自问世以后,在大陆和港台都拥有广泛的读者,在你看来,你的译作与昆德拉的原著应该呈一种怎样的关系?
韩少功: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得更极端些,说翻译不是再生品而是新生品(not reproduction butproduction),但大体意思与本雅明差不多吧,都是强调翻对原作有所变化和有所置换的一面。这当然是对的。文字不光是字典上定义了的符号,其深层的文化蕴含超乎字典之外,在词源、语感、语法结构、修辞方法、理解和使用习惯等多方面很微妙地表现出来,因此用译文严格地再现原作几乎不可能。我们的译本当然也只能给出一个汉语语境中的昆德拉,译者理解和表达中的昆德拉。把文言文翻成白话,把某种方言翻成普通话,都难以做到“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中、西文之间翻译的再生性质更可想而知。何况昆德拉的这本书是用捷文写作的,英语本和法语本本身就是翻译,我们借二传来三传,因此这个汉语昆德拉肯定不再是个种捷克人了,肯定有其它文化的气血充盈其中的。
许钧:我们非常同意你的看法。最近,我就原作与译作关系的问题作过一些思考。确实,拿钱钟书的话说,翻译是一个脱胎换骨,灵魂转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语言的转换,原作的语言土壤变了,原作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必须在另一种语言所沉积的文化土壤中重新构建,而这一构建所遇到的抵抗或经受的考验则有可能来自于目的地语的各个层面:文化层面、语言层面、读者的心理层以及读者的接受层面等等。语言变了,文化土壤变了,读者也变了,译作由此为原作打开了新的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哲学家德里达认为:“翻译在一种新的躯体、新的文化中打开了文本的崭新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译作为原作拓展了生命的空间,而且在这新开启的空间中赋予了原作新的价值。在新的文化语境之中,作为原作生命的延续的译作,面对新读者,便开始了新的阅读与接受的历史。但是,不管怎么说,译作与原作有种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原作者一般都很看重他的作品在另一个国家的命运。就我所知,昆德拉非常看重他的作品的翻译问题,而他对翻译有一个严格的要求,那就是忠实。你对此是怎么看的?你认为你们的翻译是否达到了他的这一要求?
韩少功:我理解的“忠实”与前面说的“再生”并不矛盾。土豆一个个结出来,有“再生”的大小优劣之分,但我们不能拿一个南瓜当土豆,这就是要“忠实”。很早以前,周立波先生同我说,他的英译者帮他写了好几段,他很生气。我的一篇文章在法国杂志上发表时,我不懂法文,但也看出被删改了一段,恰恰是对法国有所批评的一段,同样不会高兴。我想译者大多能体会到原作者的心情,如果说有时做得不够好,是水平有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反响很大,对翻译的评头品足也就多,这是我们的幸运。有一个台湾教授,把我们的译本与英译本进行了周详的比照并提出很多批评,使我修订时省了些查检工夫,也学到了更多翻译知识。我很感谢他。当然,有些错是出于错印,比如有一句话中漏印了一个“不”字,刚好把意思搞反了,真是急死人。还有些错则是八十年代政治气氛使然,有成段删掉的,也有些敏感的词被换掉或拿掉。那时候捷克还是共产党的国家,还有个中国与捷克的外交关系的问题。出版社请示过外交部门,不能不这样。这就是我没法承担责任的方面了。到后来环境宽松了,但碰上中国加入世界版权条约,出版社与昆德拉没达成版权协议,修订本在出版社一压十几年,没法面世。只是在台湾出版了,就是中国时报出版公司一直卖着的这个版本,不知道许钧先生看到过没有。应该说,它比内地那个初版要完善一些。
许钧:台湾版,我没有看过。在历史上,“忠实”一直被看作是译者的一个基本的品质。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希望译者在翻译中能够做到“忠实”。作者希望他的作品能忠实地传达给异语读者,读者则希望读到原汁原味的东西。但翻译活动非常复杂,字面的机械忠实,有时反而会导致精神的扭曲,可谓形似神散。另外,如你所说,翻译中有有许多译者难以左右的因素。译本问世时,署的是译者的名字,但译者所包含的许多东西,译者是承担不起的。比如删节问题,要受到意识形态与其他文化历史因素的限制。施康强先生做过一个个案分析,分析的正是昆德拉的作品,好像是《不朽》,里面有很多删节,他认为在有的历史时期,译或不译,对译者都是个问题。好在随着中国政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化,翻译大环境变得越来越宽松,当初有的删节今天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就具体翻译而言,每一个译者都会有体会,翻译中要做到忠实是十分困难的,这部小说的题目的翻译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昆德拉的法译本用的是“?tre”一词,英译本用的是“being”,这是一个哲学概念,可译为“存在”,在该书的第4页,作者就用了这个词,你译为“存在/非存在”。你为什么要将该词译为“生命”呢?另外,原文讲的是“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存在”作为“轻”的限定词,而“生命中”要宽乏一些。能否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韩少功:当时我想到莎士比亚一个名句:to be or not tobe,被译成“活着还是死去”,已经被中国读者习惯了。此其一。be可说接近汉语中的“在”,但汉语的“在”似乎比较冷感,义涉一切物事,包括生命体也包括非生命体,而很多西语中的“在”,比如从德语中译出来的“此在”、“亲在”等等,海德格尔他们经常用的sein,如细心辩析,多在人的主体论框架里展开,“在”就是活,就是生。西语与汉语中“在”的这种微妙差别,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是不是与欧洲以前的泛神论和泛灵论传统有关,我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西语中的“在”更多与生命体相关联,这与莎士比亚汉译者的理解也是一致的。此其二。最后,我在“生存”与“生命”两个词中作选择时,觉得后者更上口一些,更容易理解一些,与作品的整体意涵也切合无碍,那就这么着吧。我当然相信这不是唯一的译法,也不是最好的译法。我后来注意到昆德拉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他的be(ing ) 既不是existence (一般汉译为“存在”),也不是life(一般汉译为“生命”),看来他颇受现象学感染,要跟我们玩一把现象学了。那么我一时确实不知道该怎么译。总不能译成“在的不可承受之轻”或者“不可承受的在之轻”吧?那还是中国人的人话吗?搞现象学的有些人肯定会说:只能这么译。对此我无法可说。我觉得“在”与be并不是严格对就应的,就像我们译的“生命”与be 也不是严格对应的。比方说英文的be通“是”,汉语的“在”与“生命”通“是”吗?也许我们都碰到了一个文化差异的难题。
许钧:昆德拉的这部作品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其中涉及的一些哲学概念非常难译。前几年,我曾接受三联书店的邀请,承译俄裔法国哲学家让凯莱维奇的《第一哲学》,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许多词的概念无法相互对应。傅雷是个很有成就的翻译家,在给友人谈翻译的信中,他特别强调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给翻译造成的障碍,并指出在翻译中,要根据目的语文化和读者的审美习惯进行调整。如果说翻译中有些客观障碍难以克服,可有时,障碍并不存在,译者完全可以根据原作怎么说跟着怎么说,但有的译者个性比较强,在翻译中比较注重自己的语言创造和发挥。在《被背叛的遗嘱》中,昆德拉谈到译者有一些在他看来很不好的倾向,如“同义词化”的倾向和“丰富词汇”的倾向?他还举例说,有的译者一看到原作中的一个词,特别是简单、中性的词,马上就要选择一个同义词,比如把“作者”译为“作家”,把“作家”译作“小说家”。还有的译者有美化原文的倾向。细读你的译文,可以明显感到你也有这方面的倾向,你这样处理是否有特殊的追求?
韩少功:译者在用词方面其实比较受原作的限制,没有多少自由,但在词序、结构、节奏、语调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用长句还是用短句?句子紧张一点还是松弛一点?用心不同就有不同的效果。这是亦步亦趋的自行其是,是戴着镣铐跳舞,是翻译的特权也是翻译的乐趣。我没有特别的自觉,只是想让译文好看一些,把英译本中的那种“精气神”挖掘出来,甚至在不伤原意的情况下尽可能更加强一点,如此而已。私心以为这也是原作者的愿望所在。但事情也难说。我译佩索阿的《惶然录》,虽然力求字字有据,字字有所本,但译出来后有个读者还是说:怎么看也像是你在说,这是不是佩索阿呵?我吓了一跳:天知道佩索阿在天之灵高不高兴这种效果?我译昆德拉的时候,里面有一个结巴,说出的话却一点也不结巴,至少英译本是这样。我斗胆地给他改结巴了,就是节奏上讲究一下,属于我心血来潮擅自作主。虽然我是一片好心,想让这部小说像英文版的《喧嚣与骚动》一样,傻子讲话就有傻子的味道,但天知道原作者高不高兴这种手脚。我觉得一个对文化差异和语种差异有所了解的原作者,当明白天下不会有字字严格对应的翻译,因此只能反对那些低能的“美化”或者“同义词化”,而鼓励一切有助于原作思想和精神充分传达的文字创造,不在乎个别词是译简了一点还是译繁了一点,译浓了一点还是译淡了一点。昆德拉想必会同意我这个看法的。
许钧:你的观点很有意思。法国作家纪德也有类似的观点。纪德是个很有名的作家,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有外国人翻译他的作品,他开始时对译者要求很严,要求译者忠实于他,认为译本与原作贴得越近越好。后来他翻译了莎士比亚、康拉德等作家的作品,知道了其中的难处,理解了在翻译中应该允许一些变通的手法,所以又回过头来劝他的译者千万不要成为原作词与句的奴隶,不要过分斤斤计较于一词一字之得失,但有个前提,那就是译者要非常精通两种语言,能够深入把握他所翻译的作者的精神与感觉。在你的翻译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你特别注意原作色彩、节奏的传达,有的词语很难译,但你却译得很传神。但对比法译本,不知是不是英译本与法译本不一致,总之在你的译本中,我发现有些认知性的词句,比较简单,可你却不太在意,比如在小说开头第二段。原作说“哪怕有三十万黑人在残酷的磨难中灭绝”,你却译成“十万黑人”,另外将“上午”译成“下午”,将“女友”译成“情妇”等等。你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一个译本的价值吗?
韩少功:你说的是初版吧?我现在手头上没书,无法查证这些是错印还是眼误,但译者的眼误肯定是有的,在修订本中是否全部改正过来了,也不能完全肯定。这应由我来承担责任。我看到另一个昆德拉小说的译本,有一个地方把“公元前”译成了“在基督面前”,一看就知道是眼误,便给译者去了信。我这个人较粗心,有时候连自己的创作校对三、四遍以后还是有眼误,《马桥词典》再版都好多次了,编辑、作者、校对员都校过不知多少遍了,有位读者叫单正平,也是个作家,还能给我开出几页纸的勘误表。我希望这样的读者再多一些,多来帮助我们。
许钧:你的译本问世已经十几年了,在今天看来,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改进?这次上海译文出版社和昆德拉合作,想在中国推出他的全部作品,出版社几次跟我联系,邀我根据法文本重译你翻译过的这部作品。我想翻译本身就是一项文化交流与文化积累的事业,你的译本起过重要的作用,对重译工作来说也奠定了基础。这次重译,希望得到你的帮助。能否给我一些建议和忠告?
韩少功:修订本也在台湾出版十来年了,我这些年忙着一些别的事,说实话,没工夫考虑这本旧书。如果还有人指正,再版时还可继续汲纳正确的意见,力求更好一点。只能这样。我一开始就在译者后记中呼吁专业翻译家来译这本书,现在好了,总算把你给呼吁出来了,总算有个着落了。我也就可以下班了,下岗了,不负责任了。我是译书的临时工和游击队,相信你一定会比我译得好,那还用说吗?我等着看你的当然也是昆德拉的大作。
7.《卡拉马佐夫兄弟》广受好评的是耿济之和荣如德版本,前面说过个人感觉荣版更简洁一点,但耿版也有难以抗拒的魅力,推荐两版都买,你再让我往下比较,我真没办法比较,第一是我不懂俄文,第二两位的文笔各擅胜场,读完两版后自己细细体味吧。
8.《简爱》的中译本听说已经有二十余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祝庆英译本(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吴钧燮译本(1990),以及译林出版社黄源深译本(1994)是最受好评的三个版本,还有一版好像也有不少人喜欢,宋兆霖版,我只读过祝版和吴版,至于不推荐祝版原因前面已经讲过,不再赘述。推荐有英文基础最好读原版,感觉原版的那个味道没有一个译本真正表现出来
摘录一段英文,体味一下:It is a very strange sensation to inexperiencedyouth to feel itself quite alone in the world, cut adrift fromevery connection, uncertain whether the port to which it is boundcan be reached, and prevented by many impediments from returning tothat it has quitted.
The charm of adventure sweetens that sensation, the glow ofpride warms it; but then the throb of fear disturbs it; and fearwith me became predominant, when half an hour elapsed and still Iwas alone.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一
1.草婴翻译的《战争与和平》,草婴先生是我最为崇敬的翻译大家,他翻译的每本书丝毫无读外国文学的生涩难懂之感。几乎他翻译的每本都是精品,读来让人上瘾。草婴先生十五岁就开始学习俄语,对俄国文学情有独钟,最为难得是草婴先生耐得住寂寞与诱惑,能沉下心来翻译。读过草婴先生翻译的,再读其他版本就像喝白开水,没有滋味。(强烈推荐!!!)
2.金溟若译的三岛由纪夫的《爱的饥渴》。知道金溟若是因为大一时读鲁迅书信集,金溟若是鲁迅的学生,从小随父亲留学日本,对日本文学耳濡目染,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后来著名的评论家夏志清特地写了《教育小说家金溟若》专论谈他的小说艺术,我读夏志清文学史对很多人的臧否批评过多,唯对金溟若青眼有加,由此可见此人文学功底非同一般。个人感觉他将三岛由纪夫在文字中表现的那种彷徨困惑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译本。
3.丰子恺译的《源氏物语》,(对丰版很多人有争议,请看完再选择译本)。大二时,和古代汉语老师李之亮聊到日本的俳句,李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源氏物语》。《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不言而喻,当年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奖时就曾说自己的写作受《源氏物语》影响颇深,足以见《源氏物语》的魅力。个人觉得丰子恺将《源氏物语》中的华丽复杂的情感细腻地表现出来了,但这种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周作人就对丰子恺译的《源氏物语》颇有微词,成为翻译历史上的一桩公案。书评人止庵先生说:“《源氏物语》只有丰子恺、林文月两个译本,都谈不上“很古风”,钱稻孙译得多少可以“古风”形容,但只存前几回,发表在杂志上。抄一段周作人丰子恺译《源氏物语》的评价,仅供参考:“丰子恺文只是很漂亮,滥用成语,不顾原文空气相合与否,此上海派手法也。”这三种译本请书友以自己的阅读喜好下载吧,不好做评价。
4.叶渭渠译川端康成的《雪国》和《伊豆的舞女》。叶渭渠先生与其夫人唐月梅可以说是翻译界的神雕侠侣,两人翻译的日本文学作品颇受称赞。叶渭渠先生在大学本身就是研究日语的,说起他的老师可是大名鼎鼎——季羡林。曹禺称赞:“昨日始读川端康成的《雪国》,虽未尽毕,然已不能释手。日人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的这几篇中十分显明……”先生将《雪国》里艺妓驹子的感伤,用清淡柔美的笔触深深触动你的心灵,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都抑郁了。先生凄美惆怅的笔调美得惊心动魄。想读日本文学就先下载这两本,从这读起。
5.王道乾先生翻译的《情人》,我想这本译本的经典真的是不用再说了,你再挑剔,也很难吹毛求疵指摘其中的不妥之处。作家王小波在自己的作品里几次三番多次推荐,能让王小波如此倾心,它的经典说什么都多余。
6.董燕生翻译的《堂吉诃德》,一提到西班牙文学,大家首先就会想到杨绛先生,诚然杨绛先生翻译的西班牙文学非常令人着迷,尤其是她翻译的那本《小癞子》。之所以我不推荐,是因为杨绛先生翻译的《堂吉诃德》有很多错漏之处,引用一段公正的描述:"杨译本也曾被指出有误译、意译、删译等的现象,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在1994年的一次会议上曾经安排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家董燕生发言,比较他与杨绦译本的区别,指出杨绦译本的诸多明显错误。林一安也于1996年在《出版广角》和2003年在《中华读书报》发表文章批评杨绦译本。这些批评引发了一些学术争论。对于指出的一些错误,杨绛表示那是自己在斟酌语境时作出的选择,但“尊重专家、行家的意见。"可能有些书友对董燕生不熟悉,但学习西班牙语的没有不知道他的,董燕生是西班牙语专家,现在各高校用的西班牙语教材都是董燕生编的。实际上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很多时候是被当做翻译的反面教材存在的,孰优孰劣,我不想争论,也不要有书友来骂我,我只是做个推荐而已。
7.方平翻译的《呼啸山庄》,(慎入,我只看过这一个版本,仅为个人读后感)方平先生翻译的《呼啸山庄》人物形神兼备,骨肉风采令人过目难忘。用一些学者的说法方平翻译的《呼啸山庄》理解深刻,表达得体,忠实畅达.读其译作,使我们能获得与读原著同等的美感。PS:有没有人觉得《呼啸山庄》这个名字特别酷,我真的是冲它的名字读的,看来作家想卖好书,取个好书名很重要啊!
8.穆旦先生翻译的雪莱,熟悉现代文学史可能都知道穆旦,绕不过去的大诗人。中国诗人翻译国外诗人的作品,想想就觉得很小资。他翻译的《唐璜》被卞之琳称为“中国译诗走向成年的标志之一”,《拜伦抒情诗精选集》更是脍炙人口的佳译。想读雪莱最好读这个版本,其他版本读下去真的会破坏诗歌的美感。
9.北岛翻译的《时间的玫瑰》,这本书刚上传时,很多人跟我说,知道北岛不知道《时间的玫瑰》,翻译者比原作者还有名,真的很讽刺啊!呵呵!《时间的玫瑰》收录了他翻译的九位诗人的诗作,北岛以自己的无与伦比独特的语感将死亡,生存,思念这些诗歌中的意象做了自己的解读。我摘录其中的一首,自己看看感觉吧:
路歌
北岛
在树与树的遗忘中
是狗的抒情进攻
在无端旅途的终点
夜转动所有的金钥匙
没有门开向你
一只灯笼遵循的是
冬天古老的法则
我径直走向你
你展开的历史折扇
合上是孤独的歌
晚钟悠然追问你
回声两度为你作答
暗夜逆流而上
树根在秘密发电
你的果园亮了
我径直走向你
带领所有他乡之路
当火焰试穿大雪
日落封存帝国
大地之书翻到此刻
有点闲钱的同学可以买一下这本书,书末会附一张北岛亲自朗诵诗歌的视频,看得人心潮澎湃。PS:我前一段时间好不容易下载到了了北岛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的视频,里面有他的诗歌朗诵,很不错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我要。
10.李健吾翻译的《包法利夫人》。很多人跟我说读《包法利夫人》没感觉,那真的是译本选错了。《包法利夫人》被视为是“新艺术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说”,真的很值得一读。
二
1.汝龙译的契诃夫。汝龙先生翻译的契诃夫是最有味道的,读他翻译的契诃夫仿佛是在吸毒,沉醉其中无法自拔,好像契诃夫只能是属于他的,他和契诃夫就好像是如胶似漆的情人,只要他在,你休想染指契诃夫的翻译。用巴金先生的话来说:“他把全身心都放在契诃夫身上,他使更多的读者爱上了契诃夫,。。。他的功劳是介绍了契诃夫”。尤为令人感动的是汝龙先生翻译契诃夫文集时正生着重病,所以这部作品是实实在在的呕心沥血之作。(重点推荐PS:我提供下载汝龙版本有很多错别字,所以有文字洁癖的人勿下,如果书友能找到更好的版本也欢迎上传,谢谢!)
2.傅惟慈译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说实话,我早就想买一套毛姆全集,可一直没能如愿,国内翻译毛姆好的版本少之又少,傅惟慈先生翻译的《月亮和六便士》算是沧海遗珠,精美的短句,灵动的跳跃节奏令人着迷。我坚持认为一个中文系学生如果到毕业还没读过《月亮与六便士》那绝对是不合格的。读过这本书,你会知道追逐梦想的过程是多么残酷,追逐梦想就像在追逐自己的噩梦,你终于追上命运这匹烈马,他回馈你的却是一无所有,贫病交加。当初我读完这本书,一夜未睡,有些东西是会触动你灵魂的!
3.主万译的《洛丽塔》。个人认为主万的译本将作品中那种暧昧迷离的情感展现的华丽性感,特别是那种带有罪孽的情欲令人纠结万分,也许感情就是一种罪,越罪越美。我到现在还是无法想象,爱上了这个小女孩,为了接近她,娶了这个小女孩的母亲。这种现在被称为恋童癖的东西拿出来是多么恶心,可在作品里一切都是那么合理。读这部作品,你会触摸到自己的幻觉,一瞬间的绚烂照亮你这一身的罪孽。
4.罗新璋翻译的《红与黑》。国内我认为罗新璋是傅雷译法最好的传人,对傅雷译法的揣摩可谓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他当年在北大学习的老师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李健吾。我真的感觉他来做翻译真的是大材小用,他翻译的文字丝丝入扣,动人心弦,而且文章的风格极为老道稳健,任何一篇作品拿出来都不逊色于像苏童,王安忆这些当代文学大家,这本书需要细细读,细细品。也许每一个想奋斗的人都像书中的于连,关键是你能摆脱命运的纠缠吗?可能我们真的需要孤独思考的时间,就像罗新璋老先生所说的:“孤独的时候很深的东西才能进入到内心”。
5.赵罗蕤先生的《荒原》。这位女士可是不得了,据说她和大诗人艾略特是朋友,所以由她来翻译艾略特的《荒原》可能真的是最合适的,其余版本和它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几乎可以忽略。她当年受诗人戴望舒邀请翻译《荒原》,结果一经发表便备受赞誉,林语堂称为“翻译界‘荒原’上的奇葩”(这话在现代语境好像不对味啊!呵呵)。这位女士而且极有眼光,看上了大才子陈梦家,神仙眷侣啊,令人艳羡!
6.梅益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么经典不用说了,我没有在当年那个语境呆过,这本书也许真的影响过整整一代人。丢开那些意识形态的争论,单纯地把这本书当作小说来看是相当不错的。在中国他是第一个翻译这本书的,也是最经典的版本,相当棒,读起来极有画面感,就像在看电视剧,看的过程就是一个字——爽!
7.杨武能译《少年维特之烦恼》。杨武能先生是大诗人冯至的弟子,先生与他妻子都是德语方面的专家,在国内提到《少年维特之烦恼》,杨武能的版本是永远也绕不过去的,因为太经典了,你可能没看过,但你绝对听过里面的一句话:“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这本歌德根据自身经历的写出来的小说影响巨大,因为书里的维特自杀了,所以很多在爱情里彷徨苦闷的人开始效仿维特,用自杀来抵消爱情的苦痛,也许爱情带来最终带来的只是空洞的安慰。都说《小时代》很火,书里面的物品和行为甚至会被一些人盘点出来效仿,和这本书的影响相比,可以说《小时代》的套路out了。这本书发行后,出现了“维特装”(黄裤子、黄马甲、蓝外衣)、“维特杯子”、甚至还有“维特香水”。据说拿破仑当年最喜欢就是这本书,出外战争都随身携带,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三
1.《战争与和平》: 推荐:草婴
《战争与和平》的几种译本:
郭沫若 上海骆驼书店 1947年
董秋斯 人民文学 1949年
高植 上海译文 1957年
黄文范 台湾远景 1981年
纪彩让 台湾志文 1985年
刘辽逸 人民文学 1988年
子冉 业强 1994年
张捷 译林 1998年
李平澄 四川人民 2002年
草婴 上海文艺 2004年
没记错的话,北京燕山出版社也出过一套,不过直接忽略,他们出版社翻译的质量在翻译界是臭大街的,实在太差。
下面是摘抄于资料:《战争与和平》,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郭沫若译的第一册,后来高植续译了后三册,全本署名郭沫若、高植译。
解放后,又出版了董秋斯的译本,此译本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
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刘辽逸译本,此译本是根据俄文本翻译,参考了英译本。值得一说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名著,大多名家所译,其中有些甚至是文化部指派的译者(如:1954年,北京参加全国翻译工作会议,文化部指派李丹译《悲惨世界》)。所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译本是非常权威的。2003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由张捷译本,这个译本在特点在于它非常接近原著,与其他译本相比,误译较少,注释相对较多,深受读者喜爱。
查找资料中,部分读者推荐版本: (1).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刘辽逸译。
(2). 译林出版社2003年1月版,张捷 译。
2.《爱的饥渴》 推荐:金溟若
其余版本我只看过唐月梅的,至于唐月梅我在前面的日记里已经介绍过了。
3.《源氏物语》的版本在前面日记里已粗略讲过。
4.《雪国》五个译本:金溟若,叶渭渠的,高慧勤的,韩侍桁的,林少华的。
叶渭渠的翻译偏重于直译,保留了原文的滋味,高版的则更侧重于意境美,表达出那种中国语言的美丽,其他两个版本不做评价。
以下摘抄一些段落,感受不同翻译者的味道:
金溟若譯文如下(1980年初版《雪鄉》)
“而且人物是透明的虛空,風景是昏闇中朦朧的流光,這兩者融在一起,描繪出超然物外的象徵的世界。尤其是那小姐的臉龐映出來野山燈火的時候……映出形象的部分,雖看不見窗外,但在小姐的輪廓周圍,不住地閃動著黃昏景色,連那小姐的面孔也成了透明似的。流動在面孔後面的暮色,給人彷彿從她臉上馳過去一般的錯覺,抓不住細看的機會。……島村也漸漸忘掉了鏡子,簡直覺得那個小姐就像在黃昏景色中流動著一般。
叶渭渠同一段的译文(1981年初版《雪国》)
“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特别是当山野裡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脸的前面流过。……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
插一段八卦,也是找资料发现的:作家莫言表示当他读到《雪国》裡“秋田地方的黑色的大狗站在河边的踏石上,伸出舌头舔著河里的热水。”他终于明白什麽是小说,他放下书,抓起笔写下《白狗鞦韆架》的一个名句:“高密东北乡原产白色温驯的大狗,绵延数代之后,很难再见一匹纯种。”
5.《情人》 推荐:王道乾
《情人》的版本我只知道两个:王道乾 戴明沛
以下为摘抄,自己判断孰优孰劣
戴明沛译本:我已经上了年纪,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朝我走过来。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对我说:“我始终认识您。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
我常常忆起这个只有我自己还能回想起而从未向别人谈及的形象。它一直在那里,在那昔日的寂静之中,令我赞叹不止。这是所有形象中最使我惬意、也是我最熟悉、最为之心荡神驰的一个形象。
王道乾译本: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个形象,我是时常想到的,这个形象,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这个形象,我却从来不曾说起。它就在那里,在无声无息之中,永远使人为之惊叹。在所有的形象之中,只有它让我感到自悦自喜,只有在它那里,我才认识自己,感到心醉神迷。
6.《堂吉诃德》 版本众多啊
1922年,首译文言本,《魔侠传》(两卷本),林纾、陈家麟合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年,缩写改写本,《堂吉诃德》温志达译, 启明书局
1939年,单译第一部,《吉诃德先生传》,傅东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4年,单译第一部,《吉诃德先生传》,伍实译,作家出版社
1956年,缩写改写本,《吉诃德先生传》(沙克莱改写本),刘云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9年,缩写改写本,《吉诃德先生传》(沙克莱改写本),常枫译,香港侨益书局
1959年,二部全译本,《唐吉诃德》(第一、二部),傅东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个二部全译本,由英文转译
1978年,二部全译本,《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缩写改写本,《堂吉诃德》,冰晶编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1年,缩写改写本,《堂吉诃德》(萨克雷缩写本),罗其精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缩写改写本,《堂吉诃德先生的冒险故事》(萨克雷改写本),陈伯吹译,上海少儿出版社
1982年,缩写改写本,《堂吉诃德》(墨西哥纳瓦罗改写本),张世春、殷国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年,缩写改写本,《堂吉诃德》(缩写本),徐少军缩写,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二部全译本,《唐吉诃德》,陈建凯、郭先林译,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再出版,2003年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再出版
1995年,二部全译本,《堂吉诃德》,董燕生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5年,二部全译本,《堂吉诃德》,屠孟超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于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繁体字本
1995年,二部全译本,《唐吉诃德》,刘京胜译,漓江出版社
1996年,缩写改写本,《堂吉诃德》(少年版),杨绛译、刘强缩改,明天出版社
2000年,二部全译本,《唐吉诃德》,唐民权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由华夏出版社再出版
2001年,二部全译本,《唐吉诃德》,宿春礼译,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年,二部全译本,《堂吉诃德》,孙家孟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这个版本众多,争议太大,我不想找骂,所以自己选择吧!
估计说到这就有人要骂我了,我摘抄六个版本的第一段,看自己的喜好吧!六个版本为:董燕生、刘京胜、孙家孟、屠孟超、杨绛、张广森
董燕生译本(漓江出版社,2012年4月):
名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的禀性和日常起居
不久以前,在拉曼却地区的某个村镇,地名我就不想提了,住着一位绅士。这种人家通常都有一支竖在木架上的长矛,一面古盾牌,一匹干瘦的劣马和一只猎狗。他吃的大锅杂烩里常放的是牛肉而不是羊肉;晚餐几乎顿顿是葱头拌肉末,星期六炖点羊蹄羊骨,星期五只吃扁豆,星期日添上一道鸽肉,这样就花去了他收入的四分之三;剩下的钱刚够他节日里穿一件黑呢披风,一条丝绒裤和一双丝绒便鞋,平时也能有一身上好的粗呢衣裳。家里有个年过四十的女管家,一个未满二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上街下地的小伙子,既管备马也管除草。
这位绅士说话快五十岁了,骨架结实,身材精瘦,面貌清癯,习惯早起,爱好打猎。有人叫他吉哈达,有人叫他盖萨达。在这点上,记述他事迹的作者们的看法不一致。根据可靠的说法,好像是叫盖哈达。就我们的故事而言,这倒无关紧要;只要讲的事一点不失实就行了。
刘京胜译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0月):
著名贵族唐吉诃德的品性与行为
曼查有个地方,地名就不用提了,不久前住着一位贵族。他那类贵族,矛架上有一支长矛,还有一面皮盾、一匹瘦马和一只猎兔狗。锅里的牛肉比羊肉多,晚餐常吃凉拌肉丁,星期六吃脂油煎鸡蛋,星期五吃扁豆,星期日加一只野雏鸽,这就用去了他四分之三的收入,其余的钱买了节日穿的黑呢外套、长毛绒袜子和平底鞋,而平时,他总是得意洋洋地穿着上好的棕色粗呢衣。家里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女管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能种地、能采购的小伙子,为他备马、修剪树枝。
我们的这位贵族年近五旬,体格健壮,肌肉干瘪,脸庞清瘦,每天起得很早,喜欢打猎。据说他还有一个别名,叫基哈达或克萨达(各种记载略有不同)。推论起来,应该叫吉哈纳。不过,这对我们的故事并不重要,只要我们谈起他来不失真实就行。
孙家孟译本(译林出版社,2012年4月)
著名乡绅堂?吉诃德的脾性及其生活方式
在拉曼恰地区有个村子,村名我就不提了。不久前,村里住着一位乡绅。一般说来,这类乡绅在家中都有一枝架在架子上的长矛、一面古老的盾牌、一匹瘦弱的劣马和一只猎犬。其锅里煮的是牛肉,而不是羊肉。他几乎每晚都吃凉拌杂碎,星期六才吃些腊肉煎鸡蛋。星期五只吃刀豆,星期日再加一盘鸽肉。这样光吃饭就占去了他收入的四分之三。剩下的钱还够用来购买节日穿的黑色呢斗篷、丝绒长裤和丝绒便鞋。他平日倒也能穿一身质量好的衣裳。他家里有一位年过不惑的女管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干农活和杂务的小伙子。我们这位绅士年近半百,身板硬朗,却形销骨立、面容消瘦。他惯于起早,爱好打猎。有人叫他吉哈达,要么就叫他盖萨达,记述他事迹的作者也看法不一。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叫盖哈达。不过,对我们的故事来讲,这点倒无关紧要,只要故事本身不失真就行了。
屠孟超译本(译林出版社,2002年7月)
叙述有名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的性格和日常生活。
不久前,在拉曼却的一个村庄(村名我不想提了),住着一个绅士。他和同类的绅士一样,矛架上常插着一根长矛,有一面古旧的盾牌,还有一匹瘦马和一只猎犬。这绅士家锅里煮的常常不是羊肉,而是牛肉;晚餐经常是碎肉加葱头的凉拌菜;星期六吃鸡蛋和炸肉条,星期五吃滨豆;星期天加餐,添只野雏鸽。这样花去了一年三成的收入。其余的钱财用来置办过年过节穿用的细毛呢外套、天鹅绒裤子和天鹅绒平底鞋。平时他穿着普通粗呢制的服装。绅士家里有个四十多岁的女管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外甥女,另外,还有一个能干杂活、能上街采购的小厮,绅士出门时替他套马车,平时在花园里锄草,修剪树木的枝条。我们这位绅士已年近五旬,身子骨还相当结实,身材瘦削,面貌清癯,平时喜欢早起,还爱狩猎。他名叫吉哈达,又有人叫他盖萨达,说法不一,但据考证,他应该是姓盖哈纳。不过他叫什么名字对本传记关系不大,只要在叙述的过程中不失真就行了。
杨绛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版,1987年2月):
著名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的性格和日常生活。
不久以前,有位绅士住在拉?曼却的一个村上,村名我不想提了。他那类绅士,一般都有一支长枪插在枪架上,有一面古老的盾牌、一匹瘦马和一只猎狗。他日常吃的砂锅杂烩里,牛肉比羊肉多些,晚餐往往是剩肉凉拌葱头,星期六吃煎腌肉和摊鸡蛋;星期五吃扁豆;星期日添只小鸽子:这就花了他一年四分之三的收入。他在节日穿黑色呢子的大氅、丝绒裤、丝绒鞋,平时穿一套上好的本色呢子衣服,这就把余钱花光。他家里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管家妈,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能下地也能上街的小伙子,替他套马、除草。我们这位绅士快五十岁了,体格很强健。他身材瘦削,面貌清癯,每天很早起身,喜欢打猎。据说他姓吉哈达,又一说是吉沙达,记载不一,推考起来,大概是吉哈那。不过这点在本书无关紧要,咱们只要讲来不失故事的真相就行。
张广森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10月):
拉曼查的著名绅士堂吉诃德的身世及日常生活
不久以前,在拉曼查一个我不想说出名字的地方,住着一位属于那种家里备有在架长矛、古盾、羸马和猎犬类型的绅士。午餐桌上的牛肉多于羊肉的杂烩、大多数晚上的凉拌肉、周六的杂碎煎鸡蛋、周五的芸豆、周日外加的一两只野鸽,每年就花去了他收入的四分之三;剩下的部分全部用于节庆穿的黑呢外套、丝绒裤子和便鞋以及平常日子那必不可少的上好本色粗呢衣装。他家里有一个年过四十的女管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外甥女和一个既会鞴马又能操镰、家里家外什么都干的杂役。
我们的这位绅士五十来岁的年纪,体格健壮,身材瘦削,面貌清癯,惯于早起,喜欢打猎。有人叫他吉哈达,也有人叫他凯萨达(谈及此事的作者们在这一点上说法略有差别),不过,根据可靠的推断,他的名字很可能是凯哈纳。然而,对于我们的故事来说,他叫什么无关紧要,只要确保叙述不失实就行了。
7.《包法利夫人》 版本众多啊!
马克思的小女儿Eleanor Marx-Aveling,李健吾、许渊冲、周克希都翻译过《包法利夫人》。
我实话实说,我只看过李健吾版本的,有推荐交流的随时欢迎。
8.《洛丽塔》 这也是版本众多啊,十四个版本
(1). 1964 《罗丽泰》 赵尔心 译(台湾)皇冠文化出版 1987年推出修正版
(2). 1989年2月 《罗丽塔》 华明、任生明 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3). 1989年5月 《洛丽塔---鳏夫忏悔录》黄建人译 漓江出版社
(4).1989年5月 《罗丽塔》 麦穗 译海天出版社
(5).1989年6月 于晓丹译 江苏文艺出版社 27万字
(6). 1989年8月 《洛莉塔》 彭晓丰、孔小炯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7). 1994年12月 《罗丽塔—鳏夫忏悔录》 刘励志 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 8). 1995年1月 《洛丽塔》 宁戈良译 中原农民出版社
(9). 2000年5月 初版 《罗丽泰》 黄秀慧译 先觉出版社(台北)
(10). 2000年10月 《洛丽塔:又名“一树梨花压海棠”》 吴宇军译 敦煌文艺出版社
(11). 2001年3月 《洛丽塔》 (外国文学名著小宝库)徐前进译 吉林摄影出版社
(12). 《洛丽塔》(世界文学名著百部全书) 张翔 译
(13). 2002年11月 《洛丽塔》 (世界文学名著宝库袖珍读本) 安格编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4).2003年5月 《洛丽塔》 (外国文学名著经典) 朱晓丽 译时代文艺出版社
(15). 2005年1月 《洛丽塔》(世界文学名著收藏精品) 王讲林 译 吉林大学出版社
(16).2005年12月 《洛丽塔》 主万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一推荐主万的版本,豆友空思就说主万版本不太好,可惜我只读过主万版本,查了一些资料,读者推荐评论:有人推荐黄建人,和于晓丹版本理由是:黄建人的不避艰险、文气贯通,于晓丹的求稳求准,力求传神
9.《红与黑》 我知道 八个版本
(1)、 上 海译文 罗玉君
(2)、 上海译文 郝运
(3)、 人民文学 闻家驷
(4)、 人民文学 张冠尧
(5)、 译林 郭宏安
(6)、 浙江文艺 罗新璋
(7)、 湖南文艺 许渊冲
(8)、 漓江 胡小跃
郝运译本语言词汇惟妙惟肖,十分传神,罗新璋的版本是语言上登峰造极地,纯中国化语言,有古典美,,至于罗玉君的版本则因其才华显露,所以语言灵动,闻家驷的版本,语言简洁,删繁就简。豆友空思就说几个版本的《红与黑》都不错。
10.《少年维特之烦恼》 版本不可考,我知道五个版本
《少年维特的烦恼》,胡其鼎/译,商周出版社,2006,
《少年维特的烦恼》,杨武能/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 少年维特的烦恼》,韩耀成/译,译林出版社,1998
《少年维特的烦恼》,侯浚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少年維特的煩惱》,周學普/譯, 志文出版社, 1975
读者好评的主要是译林版和人民版,具体就不详写了,真的累了!
11.《城堡》 这是豆友泥巴丸子提供的
我知道卡夫卡的《城堡》有四个版本,高年生版,汤永宽版,张荣昌版,赵蓉恒版,总体来说评价都不高,矮子里拔大个高年生版相对较好!
四
1.傅雷翻译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读先生的译文如饮甘醇,沉醉不知归路。如果说,有哪一位翻译家的翻译能让我忘了原著,那就只有傅雷。就像杨宗纬唱了五月天的《洋葱》一样,整首歌都打上了杨宗纬的烙印,深入人心,没有人会记起原唱是谁?我记得第一次上外国文学课时,老师就说:没有傅雷先生的译文,可能没有多少人去读巴尔扎克。第一次看先生的译文,是看《约翰克里斯多夫》,先生在一开头就把我震惊了,先生说: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先生学养精深,24岁就写出了《罗丹艺术论》这样熠熠生辉的传世巨著,先生提出的翻译理念至今仍是翻译界的准则。比如先生翻译作品强调“神似”,即“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认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并要求文字“译文必须为纯粹的中文,无生硬拗口的毛病”。这些话真是说到人的心里去了,先生的译著说什么都多余。我记得钱钟书先生走了之后,杨绛先生说:想念他,就去读他的书吧!我想对傅雷先生最高的敬意,就是慢慢徜徉在他的文字之中!
2. 叶渭渠翻译的《古都》。 先生翻译的《古都》极为动人,读来让人齿颊生香。先生把《古都》里面那种幽深微妙的情感极为细腻地表现了出来,那种虚无和颓废的美感逐渐进入自己荒芜的内心。我永远记得我第一次读完,掩卷,久久没有缓过神来,说不清是失落还是忧伤。(强力推荐)。
3.宋兆霖翻译的《双城记》,看了宋兆霖翻译的《双城记》,我才知道我看到的其他版本的《双城记》有多差,宋兆霖翻译的《双城记》实在是太美了,就像是在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文采斐然,对原著的把握入木三分,如果没看过,真应该看一看,体会一下这种文字带来的快感。昨天豆友ccsisyphus推荐魏易版本的《双城记》,这个版本较为古风,因为魏易和林纾是同时代的,两个人还合伙翻译过一些名著,只不过没有林纾名气大,这两个版本可以相互看看。
4. 傅惟慈翻译的《动物农场》 先生昨天辞世,愿先生一路走好。第一次看这本书时,宿舍就要熄灯,打着电筒看了一会儿,结果就再也放不下了。里面所描写的场景似乎就发生在我们面前,历历在目,带给了我巨大的震撼。《动物农场》是奥威尔的作品,正向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说的: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看完这个如果觉得不过瘾,可以再读一下奥威尔的《1984》,它带给你思想与灵魂上的震撼会让你无法言说。《动物农场》有电影版,也相当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下,找不到可以问我要。
5.周作人翻译的希腊作品《财神》,《希腊神话》、《伊索寓言》。必须得说,周作人的翻译相当精妙,功底也很深。真的希望大家不要因人废文,我大学时代遇见的所有老师,没有不推崇周作人作品的。记得第一次看周作人的作品,是他写的一篇散文《初恋》,寥寥数笔,意境感情皆出,他对文字感觉的把握纤毫入微,非常棒,可以找来读读!
6.姜风光,蒋宗曹翻译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两位先生对文字节奏的把握相当好而且语言颇多让人咀嚼的余地,唯一的缺陷是这是删减版,可以与最近杨玲翻译完整版比照着看,两位先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优雅沉稳足以倾倒一大批作者的心。有时间的人可以读读这本书,这本书会告诉你情爱的真相。
7.高长荣翻译的《百年孤独》 这真的是一本影响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书,像大作家阎连科经常提到《百年孤独》对他的影响。高长荣版的《百年孤独》清爽简洁,语言明快晓畅,但这个版本据说有一个和上面一样的问题(我没读过原著),是删减版,所以可以与范晔翻译的完整版比照着读,范晔的版本我不说了,你懂的。插播一句,最近查资料发现的,除了最近的范晔版,以前所有的版本都是盗版,1990年马尔克斯应黑泽明邀请赴日本访问,在北京和上海停留。马尔克斯访问北京时对一众人等说:“各位都是盗版书贩子啊!”这让当时在场的钱锺书颇为难堪。该报写道,钱锺书先生听了马尔克斯半怒半笑之言,顿时沉默不语。马尔克斯在结束中国之行后声称——“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其作品,包括《百年孤独》”。直到2010年中国农历春节前夕,新经典版权部收到了马尔克斯的出版代理人卡门?巴尔塞伊丝发来的授权通知,马尔克斯愿意将《百年孤独》交给该公司推出中文版。唉……
8.叶廷芳译的《变形记》 好吧,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卡夫卡迷,这本书可以说陪我度过了我的高中时代,每次被考试折磨成狗,我都会翻一翻,真的相当贴和心境,我建议在自己孤独彷徨,无奈,被挤压时读一读这本书,会读出很多滋味!
五
1.绿原翻译的《浮士德》我估计我一说这个,就有人要骂我,郭沫若版的《浮士德》,有相当多的推崇者,我认真读了之后,首先他的语言风格我不能接受,其次,他的翻译我进不去,这是最大的麻烦,所以,你跟我说他的版本有多精妙也是无用。至于钱春绮的版本,遣词造句极为古典,停顿节奏也把握得相当好,但可能过于追求优美,很多地方我读得不知所云。私以为绿原先生的翻译最大的好处是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与共鸣,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东西,你说它再好,它和你无关,你进不去,再好也是无用。绿原先生的翻译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了原文中的情感(我没读过德语,但我们老师是德语专家,这是他的原话),而且有韵味,个人感觉,如果有精力最好读一下《浮士德》,《浮士德》是德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当初我们老师就跟我们说:读懂了《浮士德》就读懂了德国的精神历程。好吧,再加一个光环标签,绿原版的《浮士德》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当然这个无法替代每个人的阅读感受,但至少说明了绿原版受好评不是浪得虚名。
2.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这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翻译,没有之一,记得小学时,我妈妈给我买了这个版本的《安徒生童话》,我看了一天,像失了魂一样,沉浸在里面的世界,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阅读如此美妙,让人着迷到甚至能忘掉自己,童话是每个孩子的梦,可惜中国好的童话太少。
3.张友松翻译的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昨天豆友左云高就和我提到了这个版本,我想大部分人都在初中读过这两本书,都读得相当开心,青少年时期,探险啊,寻宝啊,最能吊起人的胃口。到了大学之后,我才知道,我读得这两本相当开心的书是怎么写的?文化大革命时,张友松先生的右眼被打瞎,但先生没有放弃翻译,在那样痛苦的情况下翻译了这么多能给人带来欢笑的作品,真的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先生所付出的心血。
4.李青崖翻译的《俊友》,其实读这本书也是机缘凑巧,高考时住在我大姨家,早上刚考完语文,回来翻我大姨家书橱,第一眼就看到了这本书,一翻就没放下,中午两个小时没休息把它读完了(因为下午要考数学,被我妈骂死了,事实上数学确实考得不怎么好)。这本书太有魅力了,情节的反复曲折,各种既讽刺又现实的细节,爱不释手啊,我真的觉得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任何一个身在底层,有野心,有点小能力,想往上爬的男人,凭借美貌作为进身之阶,这太普通也太正常了!
5.韩少功、韩刚翻译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也是最早的中文版。这本米兰昆德拉书实在太出名了,你没读过也肯定听过这本书,确实也是这本书奠定了米兰昆德拉世界性大师的地位。这本书,我真的建议,有点存在主义哲学基础的人再读,不然,硬生生地读很多地方不知所云,这本书的哲学观念相当多,寓意深刻。我永远忘不了萨宾纳的那句话:“我不是反共,我是反对媚俗!”
6.张玉书翻译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是鼎鼎大名茨威格的作品,我们老师曾花了一节课说这本书书名好在哪里?一看书名就有一种引人阅读的欲望,书中的故事哀婉动人,一个女孩十八岁初初相见,便陷在爱河无法自拔,一生中无论是在懵懂的少女时期,激情碰撞的花样年华还是流落风尘都没变过对这个男人的爱,在她临死前写了这封信对这个男人告白。每个人生命中应该都爱过一个人,爱到了忘记自己,爱到了飞蛾扑火在所不惜,从来也不需要记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徐静蕾拍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一直没敢看,怕破坏我对这本书的美感,我怕我会失望,不过听说姜文在里面,应该不会差………吧?
7.荣如德译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这个版本实在是太出名了,我就没看过差评,没看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便算没读过真正的俄罗斯文学,荣版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总体来说比耿济之版要精炼简洁很多,很多人都把荣版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几乎翻烂了,实在是太爱了。如果你读过荣版的《白痴》再读其他版本,你会有一种难以下咽的感觉。前一段时间刚刚去世的大评论家夏志清在评论《红楼梦》时,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与贾宝玉相提并论。有兴趣就去读读吧,看看俄罗斯的贾宝玉是什么样子?呵呵。
8. 吴均燮翻译的《简?爱》 本来不敢写的,因为我一写,争议就来了,特别是祝庆英的译本好像已经被捧到天上去了,同时还有很多人经过文本比对很喜欢宋兆霖版。先说宋兆霖版,我没读,因为是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我没敢读,怕被恶心到,所以是不是真好我不知道。至于祝庆英的译本我不推荐的原因是,我读起来不顺畅,而读吴均燮翻译的《简?爱》读起来实在是没有阻塞之感,我读译文最怕的就是读起来不顺畅,感觉在心里塞了块石头,既闷又难受,特别受不了。我觉得如果有英文功底的同学最好读原版,原版的那个味道太棒了,语言简洁优美婉约,特别是对人物心理那种细如发丝的精确把握,真的太美了!
六
1.《双城记》 我知道六个版本
最早的为魏易版,魏易是和林纾同时代的人,他译的版本叫《双城故事》,简单读过,用句精炼,但多是文言,不喜勿入。
罗稷南版,宋兆霖版,宋法理版
比较这三个版本的同一个段落,自己依据喜好选择。
罗稷南版: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宋兆霖版: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
孙法理版: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另还有张玲版和石永礼版,这两版都未读过,对石永礼版心仪已久,可惜一直未能读过,有读过的朋友可以交流一下感受。
2.《动物农场》我知道三个版本,荣如德版,傅惟慈版,孙仲旭版,实话实说,我之所以在前面推荐傅惟慈版,可能有先入为主的因素,三个版本读过之后都不错。说到《动物农场》顺便推荐一下余世存先生的《类人孩》,是对《动物农场》的解读,相当精彩,有很多振聋发聩的语句,而且余世存先生的《类人孩》是结合史实讲述的,令人信服,本书不贵,相当棒!
3.《霍乱时期的爱情》,前面多多少少提过,有争议或者说经常比较的是姜风光,蒋宗曹版和杨玲版,姜风光,蒋宗曹版广受好评,杨玲版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比如著名的书评人止庵就认为杨玲版更好。
英文:They greeted him with a solemnity that on this occasion hadmore of condolence than veneration, for no one was unaware of thedegree of his friendship with Jeremiah de Saint-Amour.
姜版:局长和学生严肃地跟医生打了个招呼,这位医生这次所以到来,主要是出于同情,而不是出于受人崇敬,因为没有人知晓他和阿莫乌尔的友谊之深。
杨玲版:这一次,这庄严中的哀悼之意多过崇敬之情,因为无人不知医生和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之间的深厚友谊。
自己选择吧。
4.《百年孤独》我知道六个版本,个人喜欢高长荣版,但黄锦炎版确实也很不错,影响也很大。
宋碧云版,杨耐东版,黄锦炎版,高长荣版,吴健恒版,范晔版
看这六版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
高版: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象史前的巨蛋。
黄版: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贡多是一个有二十户人家的村落,用泥巴和芦苇盖的房屋就排列在一条河边。清澈的河水急急地流过,河心那些光滑、洁白的巨石,宛若史前动物留下的巨大的蛋。
宋版:
多年后,奥瑞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枪毙行刑队时,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康多是个小村子,只有二十栋砖房,建在一条清水河岸上,河水顺着史前巨蛋般又白又大又光滑的石头河基往前流
杨版:
许多年后,当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马康多是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房屋沿河岸建起,澄清的河水在光洁的石块上流泻,河床上那些白而大的石块像史前时代怪兽的巨蛋。
吴版:
多年以后,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行刑队,准会想起他爹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马孔多是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用土坯和箾竹建成的房子修在河岸上,清澈的河水在遍布卵石的河床上流过,卵石光滑洁白,大如史前巨蛋。
范版: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
结尾:
高版:
就在奥雷连诺?布恩蒂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刻间,马孔多这个镜子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往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黄版:
因为这座镜子城在奥雷良诺?巴比洛尼亚译读出全本羊皮书的时刻,将被飓风刮走,并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消失。这手稿上所写的事情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宋版:
书上预言他奥瑞里?亚巴比龙尼卡译完遗稿的时候,此一幻影城将会被风扫灭,由人类记忆中消失,而书上写的一切从远古到将来……永远不会重演,因为被判定孤寂百年的部族在地球上是没有第二次机会的。
杨版:
因为遗稿预言,当倭良诺看完遗稿的时候,这个镜花水月的城镇将会被风扫灭,并从人类的记忆中消失,书上所写的一切,从远古到永远,将不会重演,因为这百年孤寂的家族被判定在地球上是没有第二次机会的。
吴版:
就在奥雷良诺?巴比伦尼亚破译完手稿的这一时刻,马孔多这镜子般的城镇,就会被飓风一扫而光,并从世人的记忆里永远消失,手稿上所记载的一切,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注定要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机会在大地上重新出现了。
范版:
他再次跳读去寻索自己死亡的日期和情形,但没等看到最后一行便已明白自己不会再走出这房间,因为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对了宋碧云版译作《一百年的孤寂》
5.《浮士德》在前面的日记已经说过,你让我再多说,我也没办法说什么。
6.《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经常讨论的就是两个版本,许钧版和韩少功版,总体来说更容易进入的是韩少功版,但有删减,许钧版忠实原著,身边没放着两本书,也没办法做译文比较,请见谅。
不过有许钧和韩少功关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翻译的对谈,摘录一下,比较长,不喜欢的直接跳过。
许钧:韩少功先生,几年前曾就你的小说《鞋癖》的法文翻译问题与你交换过意见,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谈一谈昆德拉,谈一谈他的作品的译问题。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跨文化活动。萨物在《什么是文学》一书中曾经说过:“一旦人们知道想写什么了,剩下的事情是决定怎么写。往往这两项选择而为一,但是在好的作者那里,从来都是先选择写什么,然后再考虑怎么写。”翻译也一样,对一个优秀译者来说选择译什么,显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纯个人的语言活动。在今天看来,你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选择翻译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仅仅需要文学的目光,更需要文化的意识和政治上的勇气。我想知道,当初你选择翻译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韩少功:主要是因为他的这本小说写得好,眼界和技巧都有过人之外,比照当时中国一些流行的伤痕文学尤其是这样。中国与捷克是两个很不同的国家,但都经历过会主义实践的曲折。看看捷克作家怎样感受和怎样表达他们的社会生活,对中国的作家和读者应该是有启发的。这就是我当时的考虑,很简单。
钧:你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前言中说,这部书是由你和韩刚合译的。非常有趣的是,中国读者似乎只记住了你的名字,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能谈一谈你们合作的经过?
韩少功:韩刚是我的姐姐,在大学教英文。最开始我把原作推荐给出版社,希望他们找人译,但他们没找到愿意动手的人,大概很多人对昆德拉不熟悉,还没有太大兴趣。我觉得有点可惜,便拖着韩刚参与,自己来干。我们把原作一分为二,各几章,再由我来做中文的统一调整和润色。读者后来提到我的名字多一些,可能是因为我从事文学写作,读者更熟悉一些吧。
许钧:在我看来,翻译虽然看去是一种语言的变易,首先要克服的是语言的障碍,但翻译决不是简单的语言层面的转换,它是对原作生命的一种延续扩展。拿本雅明的话说,翻译是原作的再生。你的译本自问世以后,在大陆和港台都拥有广泛的读者,在你看来,你的译作与昆德拉的原著应该呈一种怎样的关系?
韩少功: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得更极端些,说翻译不是再生品而是新生品(not reproduction butproduction),但大体意思与本雅明差不多吧,都是强调翻对原作有所变化和有所置换的一面。这当然是对的。文字不光是字典上定义了的符号,其深层的文化蕴含超乎字典之外,在词源、语感、语法结构、修辞方法、理解和使用习惯等多方面很微妙地表现出来,因此用译文严格地再现原作几乎不可能。我们的译本当然也只能给出一个汉语语境中的昆德拉,译者理解和表达中的昆德拉。把文言文翻成白话,把某种方言翻成普通话,都难以做到“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中、西文之间翻译的再生性质更可想而知。何况昆德拉的这本书是用捷文写作的,英语本和法语本本身就是翻译,我们借二传来三传,因此这个汉语昆德拉肯定不再是个种捷克人了,肯定有其它文化的气血充盈其中的。
许钧:我们非常同意你的看法。最近,我就原作与译作关系的问题作过一些思考。确实,拿钱钟书的话说,翻译是一个脱胎换骨,灵魂转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语言的转换,原作的语言土壤变了,原作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必须在另一种语言所沉积的文化土壤中重新构建,而这一构建所遇到的抵抗或经受的考验则有可能来自于目的地语的各个层面:文化层面、语言层面、读者的心理层以及读者的接受层面等等。语言变了,文化土壤变了,读者也变了,译作由此为原作打开了新的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哲学家德里达认为:“翻译在一种新的躯体、新的文化中打开了文本的崭新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译作为原作拓展了生命的空间,而且在这新开启的空间中赋予了原作新的价值。在新的文化语境之中,作为原作生命的延续的译作,面对新读者,便开始了新的阅读与接受的历史。但是,不管怎么说,译作与原作有种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原作者一般都很看重他的作品在另一个国家的命运。就我所知,昆德拉非常看重他的作品的翻译问题,而他对翻译有一个严格的要求,那就是忠实。你对此是怎么看的?你认为你们的翻译是否达到了他的这一要求?
韩少功:我理解的“忠实”与前面说的“再生”并不矛盾。土豆一个个结出来,有“再生”的大小优劣之分,但我们不能拿一个南瓜当土豆,这就是要“忠实”。很早以前,周立波先生同我说,他的英译者帮他写了好几段,他很生气。我的一篇文章在法国杂志上发表时,我不懂法文,但也看出被删改了一段,恰恰是对法国有所批评的一段,同样不会高兴。我想译者大多能体会到原作者的心情,如果说有时做得不够好,是水平有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反响很大,对翻译的评头品足也就多,这是我们的幸运。有一个台湾教授,把我们的译本与英译本进行了周详的比照并提出很多批评,使我修订时省了些查检工夫,也学到了更多翻译知识。我很感谢他。当然,有些错是出于错印,比如有一句话中漏印了一个“不”字,刚好把意思搞反了,真是急死人。还有些错则是八十年代政治气氛使然,有成段删掉的,也有些敏感的词被换掉或拿掉。那时候捷克还是共产党的国家,还有个中国与捷克的外交关系的问题。出版社请示过外交部门,不能不这样。这就是我没法承担责任的方面了。到后来环境宽松了,但碰上中国加入世界版权条约,出版社与昆德拉没达成版权协议,修订本在出版社一压十几年,没法面世。只是在台湾出版了,就是中国时报出版公司一直卖着的这个版本,不知道许钧先生看到过没有。应该说,它比内地那个初版要完善一些。
许钧:台湾版,我没有看过。在历史上,“忠实”一直被看作是译者的一个基本的品质。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希望译者在翻译中能够做到“忠实”。作者希望他的作品能忠实地传达给异语读者,读者则希望读到原汁原味的东西。但翻译活动非常复杂,字面的机械忠实,有时反而会导致精神的扭曲,可谓形似神散。另外,如你所说,翻译中有有许多译者难以左右的因素。译本问世时,署的是译者的名字,但译者所包含的许多东西,译者是承担不起的。比如删节问题,要受到意识形态与其他文化历史因素的限制。施康强先生做过一个个案分析,分析的正是昆德拉的作品,好像是《不朽》,里面有很多删节,他认为在有的历史时期,译或不译,对译者都是个问题。好在随着中国政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化,翻译大环境变得越来越宽松,当初有的删节今天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就具体翻译而言,每一个译者都会有体会,翻译中要做到忠实是十分困难的,这部小说的题目的翻译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昆德拉的法译本用的是“?tre”一词,英译本用的是“being”,这是一个哲学概念,可译为“存在”,在该书的第4页,作者就用了这个词,你译为“存在/非存在”。你为什么要将该词译为“生命”呢?另外,原文讲的是“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存在”作为“轻”的限定词,而“生命中”要宽乏一些。能否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韩少功:当时我想到莎士比亚一个名句:to be or not tobe,被译成“活着还是死去”,已经被中国读者习惯了。此其一。be可说接近汉语中的“在”,但汉语的“在”似乎比较冷感,义涉一切物事,包括生命体也包括非生命体,而很多西语中的“在”,比如从德语中译出来的“此在”、“亲在”等等,海德格尔他们经常用的sein,如细心辩析,多在人的主体论框架里展开,“在”就是活,就是生。西语与汉语中“在”的这种微妙差别,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是不是与欧洲以前的泛神论和泛灵论传统有关,我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西语中的“在”更多与生命体相关联,这与莎士比亚汉译者的理解也是一致的。此其二。最后,我在“生存”与“生命”两个词中作选择时,觉得后者更上口一些,更容易理解一些,与作品的整体意涵也切合无碍,那就这么着吧。我当然相信这不是唯一的译法,也不是最好的译法。我后来注意到昆德拉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他的be(ing ) 既不是existence (一般汉译为“存在”),也不是life(一般汉译为“生命”),看来他颇受现象学感染,要跟我们玩一把现象学了。那么我一时确实不知道该怎么译。总不能译成“在的不可承受之轻”或者“不可承受的在之轻”吧?那还是中国人的人话吗?搞现象学的有些人肯定会说:只能这么译。对此我无法可说。我觉得“在”与be并不是严格对就应的,就像我们译的“生命”与be 也不是严格对应的。比方说英文的be通“是”,汉语的“在”与“生命”通“是”吗?也许我们都碰到了一个文化差异的难题。
许钧:昆德拉的这部作品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其中涉及的一些哲学概念非常难译。前几年,我曾接受三联书店的邀请,承译俄裔法国哲学家让凯莱维奇的《第一哲学》,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许多词的概念无法相互对应。傅雷是个很有成就的翻译家,在给友人谈翻译的信中,他特别强调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给翻译造成的障碍,并指出在翻译中,要根据目的语文化和读者的审美习惯进行调整。如果说翻译中有些客观障碍难以克服,可有时,障碍并不存在,译者完全可以根据原作怎么说跟着怎么说,但有的译者个性比较强,在翻译中比较注重自己的语言创造和发挥。在《被背叛的遗嘱》中,昆德拉谈到译者有一些在他看来很不好的倾向,如“同义词化”的倾向和“丰富词汇”的倾向?他还举例说,有的译者一看到原作中的一个词,特别是简单、中性的词,马上就要选择一个同义词,比如把“作者”译为“作家”,把“作家”译作“小说家”。还有的译者有美化原文的倾向。细读你的译文,可以明显感到你也有这方面的倾向,你这样处理是否有特殊的追求?
韩少功:译者在用词方面其实比较受原作的限制,没有多少自由,但在词序、结构、节奏、语调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用长句还是用短句?句子紧张一点还是松弛一点?用心不同就有不同的效果。这是亦步亦趋的自行其是,是戴着镣铐跳舞,是翻译的特权也是翻译的乐趣。我没有特别的自觉,只是想让译文好看一些,把英译本中的那种“精气神”挖掘出来,甚至在不伤原意的情况下尽可能更加强一点,如此而已。私心以为这也是原作者的愿望所在。但事情也难说。我译佩索阿的《惶然录》,虽然力求字字有据,字字有所本,但译出来后有个读者还是说:怎么看也像是你在说,这是不是佩索阿呵?我吓了一跳:天知道佩索阿在天之灵高不高兴这种效果?我译昆德拉的时候,里面有一个结巴,说出的话却一点也不结巴,至少英译本是这样。我斗胆地给他改结巴了,就是节奏上讲究一下,属于我心血来潮擅自作主。虽然我是一片好心,想让这部小说像英文版的《喧嚣与骚动》一样,傻子讲话就有傻子的味道,但天知道原作者高不高兴这种手脚。我觉得一个对文化差异和语种差异有所了解的原作者,当明白天下不会有字字严格对应的翻译,因此只能反对那些低能的“美化”或者“同义词化”,而鼓励一切有助于原作思想和精神充分传达的文字创造,不在乎个别词是译简了一点还是译繁了一点,译浓了一点还是译淡了一点。昆德拉想必会同意我这个看法的。
许钧:你的观点很有意思。法国作家纪德也有类似的观点。纪德是个很有名的作家,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有外国人翻译他的作品,他开始时对译者要求很严,要求译者忠实于他,认为译本与原作贴得越近越好。后来他翻译了莎士比亚、康拉德等作家的作品,知道了其中的难处,理解了在翻译中应该允许一些变通的手法,所以又回过头来劝他的译者千万不要成为原作词与句的奴隶,不要过分斤斤计较于一词一字之得失,但有个前提,那就是译者要非常精通两种语言,能够深入把握他所翻译的作者的精神与感觉。在你的翻译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你特别注意原作色彩、节奏的传达,有的词语很难译,但你却译得很传神。但对比法译本,不知是不是英译本与法译本不一致,总之在你的译本中,我发现有些认知性的词句,比较简单,可你却不太在意,比如在小说开头第二段。原作说“哪怕有三十万黑人在残酷的磨难中灭绝”,你却译成“十万黑人”,另外将“上午”译成“下午”,将“女友”译成“情妇”等等。你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一个译本的价值吗?
韩少功:你说的是初版吧?我现在手头上没书,无法查证这些是错印还是眼误,但译者的眼误肯定是有的,在修订本中是否全部改正过来了,也不能完全肯定。这应由我来承担责任。我看到另一个昆德拉小说的译本,有一个地方把“公元前”译成了“在基督面前”,一看就知道是眼误,便给译者去了信。我这个人较粗心,有时候连自己的创作校对三、四遍以后还是有眼误,《马桥词典》再版都好多次了,编辑、作者、校对员都校过不知多少遍了,有位读者叫单正平,也是个作家,还能给我开出几页纸的勘误表。我希望这样的读者再多一些,多来帮助我们。
许钧:你的译本问世已经十几年了,在今天看来,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改进?这次上海译文出版社和昆德拉合作,想在中国推出他的全部作品,出版社几次跟我联系,邀我根据法文本重译你翻译过的这部作品。我想翻译本身就是一项文化交流与文化积累的事业,你的译本起过重要的作用,对重译工作来说也奠定了基础。这次重译,希望得到你的帮助。能否给我一些建议和忠告?
韩少功:修订本也在台湾出版十来年了,我这些年忙着一些别的事,说实话,没工夫考虑这本旧书。如果还有人指正,再版时还可继续汲纳正确的意见,力求更好一点。只能这样。我一开始就在译者后记中呼吁专业翻译家来译这本书,现在好了,总算把你给呼吁出来了,总算有个着落了。我也就可以下班了,下岗了,不负责任了。我是译书的临时工和游击队,相信你一定会比我译得好,那还用说吗?我等着看你的当然也是昆德拉的大作。
7.《卡拉马佐夫兄弟》广受好评的是耿济之和荣如德版本,前面说过个人感觉荣版更简洁一点,但耿版也有难以抗拒的魅力,推荐两版都买,你再让我往下比较,我真没办法比较,第一是我不懂俄文,第二两位的文笔各擅胜场,读完两版后自己细细体味吧。
8.《简爱》的中译本听说已经有二十余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祝庆英译本(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吴钧燮译本(1990),以及译林出版社黄源深译本(1994)是最受好评的三个版本,还有一版好像也有不少人喜欢,宋兆霖版,我只读过祝版和吴版,至于不推荐祝版原因前面已经讲过,不再赘述。推荐有英文基础最好读原版,感觉原版的那个味道没有一个译本真正表现出来
摘录一段英文,体味一下:It is a very strange sensation to inexperiencedyouth to feel itself quite alone in the world, cut adrift fromevery connection, uncertain whether the port to which it is boundcan be reached, and prevented by many impediments from returning tothat it has quitted.
The charm of adventure sweetens that sensation, the glow ofpride warms it; but then the throb of fear disturbs it; and fearwith me became predominant, when half an hour elapsed and still Iwas alone.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