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考点精讲精练
一、考点说明
此一考点属于现代文阅读2.分析综合C(3)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中的“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这一方面。
二、考题回顾
2015·安徽卷《蓑衣》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2014·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
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
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1.命题特点:
(1)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2)环境描写题选材的切入口较小,一般为一段文字,有时对散见于小说的环境描写文字作综合性考查。
(3)环境描写题题型具有综合性,它往往将描写手法和作用,或者描写的环境特点、寓意和作用综合考查,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丢分原因:
(1)回答问题比较片面,不少学生只是回答环境的自身作用,不能联系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综合思考。
(2)即使联系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但只答术语,没有针对此篇文章具体分析,泛泛而谈,过于笼统。
(3)没有认真审题,若已提示只从人物等方面思考,那一定只围绕此方面从不同角度详加分析,但有学生还是联系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什么都答。
3.应试策略:
(1)读懂题目。把握环境描写题的三个关键词:特点、手法、作用,清楚考哪一类型;以及是整体上考作用还是对某一方面如人物上的作用。
(2)综合思考。把环境与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内容放在一起考虑。
(3)具体分析。如对人物的作用,要明确指出是映衬某人的某样心情还是烘托某人的某样性格抑或暗示某人的某样命运。
4.答案详解:
《蓑衣》答案:(此列出的是有关倒数第二段的环境描写)
(1)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有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东坛井的陈皮匠》答案: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蘊。
(2)为陈皮旺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这是你的战争》答案:
(1)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表现人物:
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化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以梅衬人)
三、典题精讲
【例1】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16届高三联考调研测试 《鬼姜花》 小岑和小汤两口子,来我温榆斋书房所在的村子,开了家小饭馆。从饭馆窗户望出去,就是田地,晚玉米收割尽了,地边上一丛丛高高的黄花,在秋阳照耀下灿烂悦目。
简析小说第二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秋日农村;
(2)渲染愉悦的气氛;
(3)烘托人物如小岑美好的心灵;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小岑的善良、满虎的转变等作铺垫;
(5)衬托赞扬乐于助人的精神的主题。
考情分析:此题选材的切入口较小,为一段文字,属于最常规的考法。 学情分析:学生已明白解答环境作用题要联系环境本身、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
但解答时往往过于笼统,如只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却不指出具体的时间、地点。
【例2】启东市2015年暑假作业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玉米的馨香》 小说多次提到那片玉米葱葱郁郁,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说明那片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渲染和乐的气氛。
(2)推动情节的发展,让三儿、老乡、乡长、县长在玉米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3)烘托人物如三儿美好的心灵。
考情分析:此题是对散见于小说的环境描写文字作综合性考查,难度有所提高。
学情分析:有学生看到多次就一处处找,每一都细加分析,不能综合联系环境本身、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来作答。 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答案见上)
考情分析:不是一般的问作用,而是具体考察只对人物的作用。此题学情分析:学生会不认真审题,反而会联系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什么都答。
方法指导:关注三要素,这点很重要。
此外连主旨,千万不要忘。
社会和效果,再把点来凑。
多思多琢磨,来把高分拿。
自然环境作用: 设置得较为细致,要具体分析作答。
(1)环境本身:描写景色,点明时间地点,提供活动背景,渲染气氛, 奠定基调。
(2)人物:烘托性格,映衬心情,暗示命运
(3)情节:推动发展,铺垫照应使结构完整,线索
(4)主题:揭示,深化,衬托
(5)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及其表达效果
社会环境作用:
(1)环境本身:概括本身写作内容,提供活动背景,揭示社会关系
(2)人物:交代身份、表现影响性格
(3)情节:同上
(4)主题:同上
(5)表达效果
难点突破:
1.解答环境作用这类题,首先要掌握环境描写的相关知识,其次看它属哪类描写(一般考景物描写),最后认真阅读相关文字,再联系人物、情节、主题作全面而准确的解说。
2.做此类题常见的失误在于许多考生除不能辨清描写手法或不清楚其具体作用外,更多的是在“内容”与具体文本的有机融合上折戟沉沙,只是干瘪地、机械地背写上该描写的概括作用,结果成了油与水的关系。如景物的渲染气氛作用,只写出渲染作用,而不知与具体文段联系写出“它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另外,景物描写的作用很多,作答时遗漏要点。
四.典型例题
2013·山东卷《活着》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1)环境本身:描写景色,点明时间地点,提供活动背景,渲
染气氛, 奠定基调。
(2)人物:烘托性格,映衬心情,暗示命运
(3)情节:推动发展,铺垫照应使结构完整,线索
(4)主题:揭示,深化,衬托
(5)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及其表达效果
社会环境作用:
(1)环境本身:概括本身写作内容,提供活动背景,揭示社会关
系
(2)人物:交代身份、表现影响性格
(3)情节:同上
(4)主题:同上
(5)表达效果
难点突破:
1.解答环境作用这类题,首先要掌握环境描写的相关知识,其次
看它属哪类描写(一般考景物描写),最后认真阅读相关文字,再联系
人物、情节、主题作全面而准确的解说。
2.做此类题常见的失误在于许多考生除不能辨清描写手法或不
清楚其具体作用外,更多的是在“内容”与具体文本的有机融合上折
戟沉沙,只是干瘪地、机械地背写上该描写的概括作用,结果成了油
与水的关系。如景物的渲染气氛作用,只写出渲染作用,而不知与具
体文段联系写出“它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另外,景物描写的作用
很多,作答时遗漏要点。
四.典型例题
2013·山东卷《活着》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
糊,霞光逐渐退去。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2011·江西卷《晚秋》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
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
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
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2010·江苏卷《溜索》 自编题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
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
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简析小说第二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16高考语文核按钮单元集训21《定风珠》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
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
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
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
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
新鲜的气息。
小说开头描写了“小镇”的哪些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活着》
(1)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
(2)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
(3)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
(4)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晚秋》
(1)点明季节:秋季,渲染了美好的氛围
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
(2)推动情节发展;照应标题,与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溜索》
(1)写出了怒江峡谷的险峻气势,渲染了雄浑的气氛;
(2)衬托领队和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3)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我”由软弱退缩到战胜艰险的成长张本;
(4)暗含了对大自然雄奇壮美的赞美之情。
《定风珠》
(1)特点:景色秀美(或“山水十分有情趣”);街道古朴(古
色古香);偏僻闭塞。(2分)
(2)作用: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影响屠夫的古朴性情。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的民风淳朴作了伏笔。
衬托赞美淳朴民风、古朴性情的主题。
五、补充知识点
1.在对情节作用的这个点上,要注意若是一段景物描写,倘在开
头或中间要答推动情节发展以及结构上的作用;倘在结尾只答结构上
的作用。
若是散见于小说的环境描写,倘多次出现,要考虑可能是线索。
2.表达效果这个点不要遗漏,有可能是得分点。如吸引读者阅读
兴趣(常在开头),引人深思、含蓄蕴藉(常在结尾)。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考点精讲精练
一、考点说明
此一考点属于现代文阅读2.分析综合C(3)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中的“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这一方面。
二、考题回顾
2015·安徽卷《蓑衣》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2014·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
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
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1.命题特点:
(1)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2)环境描写题选材的切入口较小,一般为一段文字,有时对散见于小说的环境描写文字作综合性考查。
(3)环境描写题题型具有综合性,它往往将描写手法和作用,或者描写的环境特点、寓意和作用综合考查,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丢分原因:
(1)回答问题比较片面,不少学生只是回答环境的自身作用,不能联系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综合思考。
(2)即使联系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但只答术语,没有针对此篇文章具体分析,泛泛而谈,过于笼统。
(3)没有认真审题,若已提示只从人物等方面思考,那一定只围绕此方面从不同角度详加分析,但有学生还是联系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什么都答。
3.应试策略:
(1)读懂题目。把握环境描写题的三个关键词:特点、手法、作用,清楚考哪一类型;以及是整体上考作用还是对某一方面如人物上的作用。
(2)综合思考。把环境与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内容放在一起考虑。
(3)具体分析。如对人物的作用,要明确指出是映衬某人的某样心情还是烘托某人的某样性格抑或暗示某人的某样命运。
4.答案详解:
《蓑衣》答案:(此列出的是有关倒数第二段的环境描写)
(1)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有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东坛井的陈皮匠》答案: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蘊。
(2)为陈皮旺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这是你的战争》答案:
(1)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表现人物:
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化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以梅衬人)
三、典题精讲
【例1】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16届高三联考调研测试 《鬼姜花》 小岑和小汤两口子,来我温榆斋书房所在的村子,开了家小饭馆。从饭馆窗户望出去,就是田地,晚玉米收割尽了,地边上一丛丛高高的黄花,在秋阳照耀下灿烂悦目。
简析小说第二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秋日农村;
(2)渲染愉悦的气氛;
(3)烘托人物如小岑美好的心灵;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小岑的善良、满虎的转变等作铺垫;
(5)衬托赞扬乐于助人的精神的主题。
考情分析:此题选材的切入口较小,为一段文字,属于最常规的考法。 学情分析:学生已明白解答环境作用题要联系环境本身、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
但解答时往往过于笼统,如只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却不指出具体的时间、地点。
【例2】启东市2015年暑假作业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玉米的馨香》 小说多次提到那片玉米葱葱郁郁,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说明那片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渲染和乐的气氛。
(2)推动情节的发展,让三儿、老乡、乡长、县长在玉米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3)烘托人物如三儿美好的心灵。
考情分析:此题是对散见于小说的环境描写文字作综合性考查,难度有所提高。
学情分析:有学生看到多次就一处处找,每一都细加分析,不能综合联系环境本身、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来作答。 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答案见上)
考情分析:不是一般的问作用,而是具体考察只对人物的作用。此题学情分析:学生会不认真审题,反而会联系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什么都答。
方法指导:关注三要素,这点很重要。
此外连主旨,千万不要忘。
社会和效果,再把点来凑。
多思多琢磨,来把高分拿。
自然环境作用: 设置得较为细致,要具体分析作答。
(1)环境本身:描写景色,点明时间地点,提供活动背景,渲染气氛, 奠定基调。
(2)人物:烘托性格,映衬心情,暗示命运
(3)情节:推动发展,铺垫照应使结构完整,线索
(4)主题:揭示,深化,衬托
(5)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及其表达效果
社会环境作用:
(1)环境本身:概括本身写作内容,提供活动背景,揭示社会关系
(2)人物:交代身份、表现影响性格
(3)情节:同上
(4)主题:同上
(5)表达效果
难点突破:
1.解答环境作用这类题,首先要掌握环境描写的相关知识,其次看它属哪类描写(一般考景物描写),最后认真阅读相关文字,再联系人物、情节、主题作全面而准确的解说。
2.做此类题常见的失误在于许多考生除不能辨清描写手法或不清楚其具体作用外,更多的是在“内容”与具体文本的有机融合上折戟沉沙,只是干瘪地、机械地背写上该描写的概括作用,结果成了油与水的关系。如景物的渲染气氛作用,只写出渲染作用,而不知与具体文段联系写出“它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另外,景物描写的作用很多,作答时遗漏要点。
四.典型例题
2013·山东卷《活着》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1)环境本身:描写景色,点明时间地点,提供活动背景,渲
染气氛, 奠定基调。
(2)人物:烘托性格,映衬心情,暗示命运
(3)情节:推动发展,铺垫照应使结构完整,线索
(4)主题:揭示,深化,衬托
(5)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及其表达效果
社会环境作用:
(1)环境本身:概括本身写作内容,提供活动背景,揭示社会关
系
(2)人物:交代身份、表现影响性格
(3)情节:同上
(4)主题:同上
(5)表达效果
难点突破:
1.解答环境作用这类题,首先要掌握环境描写的相关知识,其次
看它属哪类描写(一般考景物描写),最后认真阅读相关文字,再联系
人物、情节、主题作全面而准确的解说。
2.做此类题常见的失误在于许多考生除不能辨清描写手法或不
清楚其具体作用外,更多的是在“内容”与具体文本的有机融合上折
戟沉沙,只是干瘪地、机械地背写上该描写的概括作用,结果成了油
与水的关系。如景物的渲染气氛作用,只写出渲染作用,而不知与具
体文段联系写出“它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另外,景物描写的作用
很多,作答时遗漏要点。
四.典型例题
2013·山东卷《活着》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
糊,霞光逐渐退去。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2011·江西卷《晚秋》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
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
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
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2010·江苏卷《溜索》 自编题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
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
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简析小说第二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16高考语文核按钮单元集训21《定风珠》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
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
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
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
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
新鲜的气息。
小说开头描写了“小镇”的哪些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活着》
(1)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
(2)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
(3)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
(4)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晚秋》
(1)点明季节:秋季,渲染了美好的氛围
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
(2)推动情节发展;照应标题,与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溜索》
(1)写出了怒江峡谷的险峻气势,渲染了雄浑的气氛;
(2)衬托领队和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3)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我”由软弱退缩到战胜艰险的成长张本;
(4)暗含了对大自然雄奇壮美的赞美之情。
《定风珠》
(1)特点:景色秀美(或“山水十分有情趣”);街道古朴(古
色古香);偏僻闭塞。(2分)
(2)作用: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影响屠夫的古朴性情。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的民风淳朴作了伏笔。
衬托赞美淳朴民风、古朴性情的主题。
五、补充知识点
1.在对情节作用的这个点上,要注意若是一段景物描写,倘在开
头或中间要答推动情节发展以及结构上的作用;倘在结尾只答结构上
的作用。
若是散见于小说的环境描写,倘多次出现,要考虑可能是线索。
2.表达效果这个点不要遗漏,有可能是得分点。如吸引读者阅读
兴趣(常在开头),引人深思、含蓄蕴藉(常在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