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下列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首咏史诗,“丞相”即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
“自春色”“空好音”中的“自”与“空”可以互训,即“自”可以解释为“空”,“空”可以解释为“自”。
C.
“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
D.
“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向往之意。
B.
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茸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
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
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民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3)
品读诗歌要找出能表现诗中基调的关键词。谈谈你对诗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两个意象的理解。
(4)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5)
杜甫一生写过多首有关诸葛亮的诗,有人认为他写诸葛亮不是为咏史而咏史,而是寄寓着自己的感慨,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答案:
答案:1.C;2.B;
解析:
(1)
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支撑困难局面,并非“东汉”与“蜀汉”。
(2)
由近及远,写草绿莺啼美景又有谁来观瞻和欣赏呢?此句主旨是写诗人的感叹。
(3)
一在强调“春色”之怡目,一在渲染“好音”之悦耳。然诗人用一个“自”、一个“空”,竟然就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成了情语。它传达了诗人特殊的感受:盎然的春色固然美好诱人,然而丞相祠堂却是如此凄凉寂寞,要不怎么满目是草?可见少有人来。
(4)
“诗眼”分别是“自”和“空”。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着一“自”字和“空”字,便凄凉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体验到诗人表现出来的伤感叹惋的情调。
(5)
答案: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他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他写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他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解析:这首诗的“起联”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一方面暗示出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同世却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后面的赞颂、痛惜之辞预为伏笔。“颔联”两句则进而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庙周围景物的细部。“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静于动,寄情于景,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练、警策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尾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下列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首咏史诗,“丞相”即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
“自春色”“空好音”中的“自”与“空”可以互训,即“自”可以解释为“空”,“空”可以解释为“自”。
C.
“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
D.
“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向往之意。
B.
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茸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
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
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民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3)
品读诗歌要找出能表现诗中基调的关键词。谈谈你对诗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两个意象的理解。
(4)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5)
杜甫一生写过多首有关诸葛亮的诗,有人认为他写诸葛亮不是为咏史而咏史,而是寄寓着自己的感慨,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答案:
答案:1.C;2.B;
解析:
(1)
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支撑困难局面,并非“东汉”与“蜀汉”。
(2)
由近及远,写草绿莺啼美景又有谁来观瞻和欣赏呢?此句主旨是写诗人的感叹。
(3)
一在强调“春色”之怡目,一在渲染“好音”之悦耳。然诗人用一个“自”、一个“空”,竟然就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成了情语。它传达了诗人特殊的感受:盎然的春色固然美好诱人,然而丞相祠堂却是如此凄凉寂寞,要不怎么满目是草?可见少有人来。
(4)
“诗眼”分别是“自”和“空”。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着一“自”字和“空”字,便凄凉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体验到诗人表现出来的伤感叹惋的情调。
(5)
答案: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他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他写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他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解析:这首诗的“起联”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一方面暗示出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同世却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后面的赞颂、痛惜之辞预为伏笔。“颔联”两句则进而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庙周围景物的细部。“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静于动,寄情于景,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练、警策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尾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