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以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格局下,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体制和机制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激励资源、激励机制的不同环节及不同激励机制之间缺乏有机整合等问题。 人才激励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激励机制和人才奖励政策缺乏体制整合,难以形成合力。 受传统体制约束,我国对专业人才的管理体制较多沿袭了部门归口管理的原则,虽然一定程度上符合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但在强调跨学科复合型发展、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显然不合时宜。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激励和使用,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出台了各自的政策,然而,他们之间缺乏有机的相互整合,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缺乏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统筹规划,缺乏人才有序流动的机制保障,存在着盲目引进、相互攀比的现象,没有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尚未形成人才激励的合力。同时,在具体激励机制和人才奖励政策的执行中,重门户、看出身、任人唯亲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大大削弱了现有政策措施的效果。 激励机制的不同环节缺乏系统整合,激励效果没有最大化 目前,我国人才激励中存在着一些环节性的缺陷,明显影响了激励效果,归纳起来包括:第一,较多强调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不足。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当前超过50%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对个人收入水平表示基本满意,但参与社会事务期望的满足率较低,反映了人才在社会使命感方面的激励不足。第二,激励措施较多体现在引进过程中,在提供良好工作条件和职业空间方面明显欠缺,调查表明,人才最为关注的政策支持是工作方式、工作条件,如果不能创造有利于人才价值实现的环境,单靠高额的物质激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第三,人才的引进和使用过程中,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能力、业绩评价机制。如何选定急需引进的人才、如何评判人才的工作业绩,是针对性实施奖励的客观基础。 不同性质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机整合,总体激励力度不足 目前,广泛采取的是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的激励体系,这固然与科研资金紧缺、人才待遇较低的背景有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精神激励的手段相对单一,层次较少,覆盖面有限。第二,鼓励人才创业的产权激励机制还刚刚起步,对人才创业过程中的股权激励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第三,在引入市场竞争、建立市场竞争激励机制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个别省份开始提出通过市场竞争激励人才创造性的思路。 人才激励机制整合的思路 针对人才激励机制存在的现实问题,充分整合现有激励政策和资源,充分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激励理论,既充分考虑人类行为的经济性,又深入分析其行为动机,把激励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来充分考虑不同激励环节、不同激励手段的有机组合,实现激励效果的最大化。 推动人才管理体制从行政型到经济型的转变,实现对人才激励资源的整合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点推进:第一,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组织、人事、劳动、中介等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组织管理格局。第二,加强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宏观管理和战略调控,做好人才的需求预测和合理规划,强调人才配置行政性手段与经济性手段有机结合,重点配置国家战略性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第三,把人才激励政策与国家宏观人才战略规划紧密结合,从全局出发有机整合人才激励资源,建立国家地方分层次、各个部门相补充的激励体系。 强调多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建立人才的整合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最为核心的一点是针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和发展诉求,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最大程度地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潜能,实现所谓的“整合激励”。 整合激励基于最大化人才绩效,在人才选拔、配置、评价、奖惩的各个环节中综合运用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职业发展激励、产权激励和市场竞争激励等各种手段,力求满足人才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需求,是一种科学的激励体系。为实现对人才的整合激励,需着重从以下人手: 第一,强调精神激励的多元化,以建立人才市场为发展方向。多元化的人才精神激励内容既包括各种层次的政府人才奖励、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新闻舆论的广泛宣传,也包括人才市场的声誉激励。第二,完善产权激励和市场竞争激励,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作为物质激励的重要补充,产权激励可将人才“固化”并实现激励的内在化,在鼓励人才创业和成果转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应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把市场竞争作为评判人才绩效的外部条件,起到优胜劣汰的激励作用。第三,强化职业发展激励,推动人才实现个人价值。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大力选拔培养青年拔尖人才;改善人才工作环境,增加在资金、项目、科研合作等方面的投入;完善人才的评价、选拔和使用政策,推动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主的人才开发与管理制度。 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整合社会力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关系着国家重大战略利益,因而有必要整合社会力量参与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企业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参与的人才奖励体制。引入企业、非政府民间组织参与到人才奖励之中,有利于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也能够通过各种奖励之间的有序竞争推动人才评价规则的完善。 第二,引入人才中介组织参与到人才选拔、聘用,培训、评价、服务的各个环节,优化、规范人才激励机制。人才中介组织作为专业性非营利组织,其行为一般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客观性,具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业务规范,有可能起到优化和规范激励机制的作用。在美国,人力资源行业管理协会是典型的非营利民间组织,通过多种途径为会员提供信息咨询、交流、培训等,并代表会员利益游说议会或政府,影响通过或修正某些法案。目前,我国的人才资源中介机构不够健全,多依附于政府,组织结构和功能还很不完善。随着政府职能转型的深化,应实现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与人才中介服务职能的分离,推进人才中介机构的市场化、产业化,推动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加快人才的选聘,培训,流动、评价等的产业化进程,制定相应行业规则和业务标准,实现人才激励的规范化、标准化。 作者单位 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
在当前以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格局下,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体制和机制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激励资源、激励机制的不同环节及不同激励机制之间缺乏有机整合等问题。 人才激励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激励机制和人才奖励政策缺乏体制整合,难以形成合力。 受传统体制约束,我国对专业人才的管理体制较多沿袭了部门归口管理的原则,虽然一定程度上符合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但在强调跨学科复合型发展、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显然不合时宜。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激励和使用,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出台了各自的政策,然而,他们之间缺乏有机的相互整合,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缺乏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统筹规划,缺乏人才有序流动的机制保障,存在着盲目引进、相互攀比的现象,没有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尚未形成人才激励的合力。同时,在具体激励机制和人才奖励政策的执行中,重门户、看出身、任人唯亲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大大削弱了现有政策措施的效果。 激励机制的不同环节缺乏系统整合,激励效果没有最大化 目前,我国人才激励中存在着一些环节性的缺陷,明显影响了激励效果,归纳起来包括:第一,较多强调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不足。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当前超过50%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对个人收入水平表示基本满意,但参与社会事务期望的满足率较低,反映了人才在社会使命感方面的激励不足。第二,激励措施较多体现在引进过程中,在提供良好工作条件和职业空间方面明显欠缺,调查表明,人才最为关注的政策支持是工作方式、工作条件,如果不能创造有利于人才价值实现的环境,单靠高额的物质激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第三,人才的引进和使用过程中,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能力、业绩评价机制。如何选定急需引进的人才、如何评判人才的工作业绩,是针对性实施奖励的客观基础。 不同性质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机整合,总体激励力度不足 目前,广泛采取的是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的激励体系,这固然与科研资金紧缺、人才待遇较低的背景有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精神激励的手段相对单一,层次较少,覆盖面有限。第二,鼓励人才创业的产权激励机制还刚刚起步,对人才创业过程中的股权激励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第三,在引入市场竞争、建立市场竞争激励机制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个别省份开始提出通过市场竞争激励人才创造性的思路。 人才激励机制整合的思路 针对人才激励机制存在的现实问题,充分整合现有激励政策和资源,充分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激励理论,既充分考虑人类行为的经济性,又深入分析其行为动机,把激励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来充分考虑不同激励环节、不同激励手段的有机组合,实现激励效果的最大化。 推动人才管理体制从行政型到经济型的转变,实现对人才激励资源的整合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点推进:第一,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组织、人事、劳动、中介等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组织管理格局。第二,加强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宏观管理和战略调控,做好人才的需求预测和合理规划,强调人才配置行政性手段与经济性手段有机结合,重点配置国家战略性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第三,把人才激励政策与国家宏观人才战略规划紧密结合,从全局出发有机整合人才激励资源,建立国家地方分层次、各个部门相补充的激励体系。 强调多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建立人才的整合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最为核心的一点是针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和发展诉求,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最大程度地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潜能,实现所谓的“整合激励”。 整合激励基于最大化人才绩效,在人才选拔、配置、评价、奖惩的各个环节中综合运用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职业发展激励、产权激励和市场竞争激励等各种手段,力求满足人才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需求,是一种科学的激励体系。为实现对人才的整合激励,需着重从以下人手: 第一,强调精神激励的多元化,以建立人才市场为发展方向。多元化的人才精神激励内容既包括各种层次的政府人才奖励、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新闻舆论的广泛宣传,也包括人才市场的声誉激励。第二,完善产权激励和市场竞争激励,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作为物质激励的重要补充,产权激励可将人才“固化”并实现激励的内在化,在鼓励人才创业和成果转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应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把市场竞争作为评判人才绩效的外部条件,起到优胜劣汰的激励作用。第三,强化职业发展激励,推动人才实现个人价值。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大力选拔培养青年拔尖人才;改善人才工作环境,增加在资金、项目、科研合作等方面的投入;完善人才的评价、选拔和使用政策,推动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主的人才开发与管理制度。 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整合社会力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关系着国家重大战略利益,因而有必要整合社会力量参与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企业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参与的人才奖励体制。引入企业、非政府民间组织参与到人才奖励之中,有利于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也能够通过各种奖励之间的有序竞争推动人才评价规则的完善。 第二,引入人才中介组织参与到人才选拔、聘用,培训、评价、服务的各个环节,优化、规范人才激励机制。人才中介组织作为专业性非营利组织,其行为一般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客观性,具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业务规范,有可能起到优化和规范激励机制的作用。在美国,人力资源行业管理协会是典型的非营利民间组织,通过多种途径为会员提供信息咨询、交流、培训等,并代表会员利益游说议会或政府,影响通过或修正某些法案。目前,我国的人才资源中介机构不够健全,多依附于政府,组织结构和功能还很不完善。随着政府职能转型的深化,应实现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与人才中介服务职能的分离,推进人才中介机构的市场化、产业化,推动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加快人才的选聘,培训,流动、评价等的产业化进程,制定相应行业规则和业务标准,实现人才激励的规范化、标准化。 作者单位 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