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情趣和语言共生思想和文化同长
作者:杨伏旺
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36期
摘要:寓言教学是一种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和开拓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教学活动,借助于简单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浅显的文字,效果十分显著。 关键词:情趣;语言;思想;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2-0009-02
寓言教学有效开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符合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如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走向深刻?水到渠成而不是牵强附会?让寓言真正走向文学的乃至文化的课堂呢?笔者以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螳螂捕蝉》一课为例来谈自己的见解。
一、 解读:让文化在文本中落地
寓言教学要深入浅出,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要正确而精准地把握教材所蕴含的道理。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寓意,教师一定要有发散的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而不是单一的、一元化地理解文本。
初读《螳螂捕蝉》一文,一个智慧的少年,一个固执的吴王,一个深远的故事,一段传奇的历史跃然纸上。灵动的文字平实的文学,丰厚的文化,如何去读懂平民的生存、帝皇的生活,激活学生飞扬的生命?
(一)整体感知:读懂一篇文
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利用寓言故事使棘手的问题得到解决,使我们感受到寓言的力量。讲述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通文采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注意前因后果的交待照应,脉络分明,如果说吴王攻楚是因,那么少年智劝是果;如果说少年智劝是因,那么吴王取消攻楚又是结果。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凸显主题:认识一个智
《螳螂捕蝉》一文,故事集中,人物并不复杂,但人物刻画却不单一,形象丰满。吴王这一角色,王者的霸气一览无余。面对此情此景,该当何去何从?当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一位少年来了,他携着智慧与胆识来了。智慧来自胸有成竹,胆识源于忧国爱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情趣和语言共生思想和文化同长
作者:杨伏旺
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36期
摘要:寓言教学是一种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和开拓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教学活动,借助于简单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浅显的文字,效果十分显著。 关键词:情趣;语言;思想;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2-0009-02
寓言教学有效开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符合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如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走向深刻?水到渠成而不是牵强附会?让寓言真正走向文学的乃至文化的课堂呢?笔者以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螳螂捕蝉》一课为例来谈自己的见解。
一、 解读:让文化在文本中落地
寓言教学要深入浅出,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要正确而精准地把握教材所蕴含的道理。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寓意,教师一定要有发散的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而不是单一的、一元化地理解文本。
初读《螳螂捕蝉》一文,一个智慧的少年,一个固执的吴王,一个深远的故事,一段传奇的历史跃然纸上。灵动的文字平实的文学,丰厚的文化,如何去读懂平民的生存、帝皇的生活,激活学生飞扬的生命?
(一)整体感知:读懂一篇文
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利用寓言故事使棘手的问题得到解决,使我们感受到寓言的力量。讲述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通文采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注意前因后果的交待照应,脉络分明,如果说吴王攻楚是因,那么少年智劝是果;如果说少年智劝是因,那么吴王取消攻楚又是结果。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凸显主题:认识一个智
《螳螂捕蝉》一文,故事集中,人物并不复杂,但人物刻画却不单一,形象丰满。吴王这一角色,王者的霸气一览无余。面对此情此景,该当何去何从?当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一位少年来了,他携着智慧与胆识来了。智慧来自胸有成竹,胆识源于忧国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