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
·
故事
·
发现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纪录中医”
简介
从古至今,中国人面对死亡的威胁、疾病的侵袭,遭遇瘟疫、灾难,千万人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时,是那些国之大医,他们原创性地创新中国医学,书写经典,拯救黎民苍生于水深火热。在朱丹溪生活的元朝,江南一带的医师治病习惯照搬宋政府颁布的《和剂局方》,缺乏研究与创新,大部分医生医术水平低下。朱丹溪在继父亲因病离去,再次面临母亲病重,而医生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愤而学医,终成一代名医。
朱丹溪
朱丹溪
名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
朱丹溪医术精湛,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家道中落,体味人情冷暖
1281年11月28日,朱丹溪出生于浙江义乌丹溪。朱丹溪的父亲是读书人,祖父是进士,母亲戚氏祖上是宋朝时的官员,所以朱丹溪童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朱丹溪14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朱丹溪和两个弟弟都还年幼,全家靠母亲戚氏一人支撑。朱丹溪父亲在的时候的那些朋友,在朱丹溪父亲去世之后都纷纷离去,小小年纪的朱丹溪体味到了人情冷暖。
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从“不肯屈之人下”。在朱丹溪年满20岁的时候,成为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相当于现在的村支部书记)。他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因而深得民众的拥护,连官府都忌他三分。
朱丹溪30多岁时,母亲患病,而“诸医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阙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千里求师,屡次被拒
故事出处
“蒙叱骂者五七次”——《格致余论》元·朱丹溪
“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明·宋濂
罗知悌
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
罗知悌是江南高僧荆山浮屠的学生,而荆山浮屠是史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的学生。罗知悌虽然是刘完素的学生,但他也旁通金元四大家中的另外两位张从正、李东垣的学说,是当时的集大成者。
朱丹溪36岁时,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过了4年,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朱丹溪40多岁的时候,千里迢迢四处寻访名师,他先后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宛陵(今安徽宣城),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老师的人。
后来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朱丹溪在听说了罗知悌的学识后,立刻决定,就跟这位高人学了。于是他立刻启程,前往罗知悌所在的杭州。但是,想跟大师学习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朱丹溪来到了罗知悌的宅门前,请门人向里通报。
门人向里面通报,有个朱丹溪想来学医。罗知悌回答很干脆,两个字:不见。朱丹溪只好退下。如果你以为朱丹溪会就这样算了那就错了。他决定明天再来。
此时朱丹溪44岁。第二天,照例通报。罗知悌的回答还是两个字:不见。如此通报了十余次,连罗知悌的宅门都没让进。
这一天,朱丹溪又来到了罗知悌的大门口,看大门的都给他脸色看了,朱丹溪不厌其烦:麻烦您再给通报一次吧。看门人:去!快滚开!但朱丹溪还是每天以拜谒的姿势拱立在大门口。
如果是我,被骂一次可能就没有勇气再去第二次了,可是朱丹溪却能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坚定的义无反顾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或许这就是大家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吧。
皇天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罗知悌的大门终于向朱丹溪敞开了。
罗知悌也非不近人情之人,他只是通过这种不理不睬、拒之门外的态度,筛选掉那些不虔诚、意志不坚定的人。正所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腊梅扑鼻香”。朱震亨经受住了考验,付出了代价,而上天回报给他的,也真的是精彩纷呈的一片天地。
罗知悌对朱丹溪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朱丹溪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即'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半后,罗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朱丹溪济世救人,为百姓治病,数年后,'声誉顿著'。至正十八年(1358年)夏,一代医学宗师朱丹溪与世长辞,终年78岁,葬于义乌东朱之郭头庵。
3
学说内容
1.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由此引伸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故主张顺应阴阳之理,提倡男三十、女二十而后娶嫁,把理学的'主静'、'收心'、'养心'说与《内经》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说结合起来,用澄心静虑的方法防遏相火妄动。
2.相火论
相火为肝肾二脏专司,分属于心包、膀胱、三焦、胆诸腑。相火有常有变,常态属生理性相火,至关重要,'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如相火越位而妄动,则伤阴耗精,变生多种疾病。针对这种内生火热,主张应用滋阴降火的治疗方法。
3.对《局方》的见解
在《局方发挥》中集中地批评了宋代官方颁布的《和剂局方》和宋元之际崇奉《局方》形成的'《局方》之学'。指出《局方》忽视辨证,'一切认为寒冷',滥用温热香燥药物和'一方通治诸病'的危害。主张临病制方,反对不问病由据证验方的医疗风气。
4.气血痰郁辨证治疗
在杂病治疗中,朱丹溪广泛应用气血痰郁辨证方法,尤其对郁证病机的阐发和痰证证治的论述,均较前人深入。
5.治疗中注意顾护正气,慎用汗、吐、下等攻法
6.以节欲为中心的养生学思想
主张节饮食、戒色欲,反对服食丹药。
4
部分作品简介
《格致余论》
《格致余论》成书于元至元七年(公元1347年),因“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而得名。共收医论42篇,该书以“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为中心内容,集中反映了朱氏的学术观点,阐述了相火与人身的关系,提出保护阴血为摄生之本,列色欲、茹淡、饮食诸论,强调饮食起居的重要性。在杂病论治方面,朱氏于书中也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局方发挥》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不载病源,只在各方之下条列证候,“立法简便,而未能变通”,因对该书成药配伍使用原则与辨证论治问题“一一为之辨论”,共30余题。采取对答形式,对恣用《局方》所造成的弊端进行批判,列举许多病证如诸气、诸饮、呕吐、吞酸、噎膈、血证等,剖析病理,指出误投香燥之害,从中突出了作者重视护养阴血的基本观点。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是一部综合性医书,本书并非朱氏自撰,由他的学生根据其学术经验和平素所述纂辑而成。全书比较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以及气、血、痰、郁诸病治疗见解和丰富经验,其临床治疗虽重视补阳,但不拘泥专方、治法也比较灵活机变。是一部研究内科杂病和朱氏学说的重要著作。
《金匮钩玄》
综合性医书,全书共三卷。卷一、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卷三为妇人、小儿病证。
END
(づ ̄3 ̄)づ╭?~
纪录
·
故事
·
发现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纪录中医”
简介
从古至今,中国人面对死亡的威胁、疾病的侵袭,遭遇瘟疫、灾难,千万人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时,是那些国之大医,他们原创性地创新中国医学,书写经典,拯救黎民苍生于水深火热。在朱丹溪生活的元朝,江南一带的医师治病习惯照搬宋政府颁布的《和剂局方》,缺乏研究与创新,大部分医生医术水平低下。朱丹溪在继父亲因病离去,再次面临母亲病重,而医生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愤而学医,终成一代名医。
朱丹溪
朱丹溪
名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
朱丹溪医术精湛,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家道中落,体味人情冷暖
1281年11月28日,朱丹溪出生于浙江义乌丹溪。朱丹溪的父亲是读书人,祖父是进士,母亲戚氏祖上是宋朝时的官员,所以朱丹溪童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朱丹溪14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朱丹溪和两个弟弟都还年幼,全家靠母亲戚氏一人支撑。朱丹溪父亲在的时候的那些朋友,在朱丹溪父亲去世之后都纷纷离去,小小年纪的朱丹溪体味到了人情冷暖。
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从“不肯屈之人下”。在朱丹溪年满20岁的时候,成为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相当于现在的村支部书记)。他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因而深得民众的拥护,连官府都忌他三分。
朱丹溪30多岁时,母亲患病,而“诸医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阙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千里求师,屡次被拒
故事出处
“蒙叱骂者五七次”——《格致余论》元·朱丹溪
“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明·宋濂
罗知悌
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
罗知悌是江南高僧荆山浮屠的学生,而荆山浮屠是史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的学生。罗知悌虽然是刘完素的学生,但他也旁通金元四大家中的另外两位张从正、李东垣的学说,是当时的集大成者。
朱丹溪36岁时,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过了4年,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朱丹溪40多岁的时候,千里迢迢四处寻访名师,他先后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宛陵(今安徽宣城),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老师的人。
后来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朱丹溪在听说了罗知悌的学识后,立刻决定,就跟这位高人学了。于是他立刻启程,前往罗知悌所在的杭州。但是,想跟大师学习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朱丹溪来到了罗知悌的宅门前,请门人向里通报。
门人向里面通报,有个朱丹溪想来学医。罗知悌回答很干脆,两个字:不见。朱丹溪只好退下。如果你以为朱丹溪会就这样算了那就错了。他决定明天再来。
此时朱丹溪44岁。第二天,照例通报。罗知悌的回答还是两个字:不见。如此通报了十余次,连罗知悌的宅门都没让进。
这一天,朱丹溪又来到了罗知悌的大门口,看大门的都给他脸色看了,朱丹溪不厌其烦:麻烦您再给通报一次吧。看门人:去!快滚开!但朱丹溪还是每天以拜谒的姿势拱立在大门口。
如果是我,被骂一次可能就没有勇气再去第二次了,可是朱丹溪却能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坚定的义无反顾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或许这就是大家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吧。
皇天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罗知悌的大门终于向朱丹溪敞开了。
罗知悌也非不近人情之人,他只是通过这种不理不睬、拒之门外的态度,筛选掉那些不虔诚、意志不坚定的人。正所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腊梅扑鼻香”。朱震亨经受住了考验,付出了代价,而上天回报给他的,也真的是精彩纷呈的一片天地。
罗知悌对朱丹溪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朱丹溪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即'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半后,罗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朱丹溪济世救人,为百姓治病,数年后,'声誉顿著'。至正十八年(1358年)夏,一代医学宗师朱丹溪与世长辞,终年78岁,葬于义乌东朱之郭头庵。
3
学说内容
1.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由此引伸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故主张顺应阴阳之理,提倡男三十、女二十而后娶嫁,把理学的'主静'、'收心'、'养心'说与《内经》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说结合起来,用澄心静虑的方法防遏相火妄动。
2.相火论
相火为肝肾二脏专司,分属于心包、膀胱、三焦、胆诸腑。相火有常有变,常态属生理性相火,至关重要,'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如相火越位而妄动,则伤阴耗精,变生多种疾病。针对这种内生火热,主张应用滋阴降火的治疗方法。
3.对《局方》的见解
在《局方发挥》中集中地批评了宋代官方颁布的《和剂局方》和宋元之际崇奉《局方》形成的'《局方》之学'。指出《局方》忽视辨证,'一切认为寒冷',滥用温热香燥药物和'一方通治诸病'的危害。主张临病制方,反对不问病由据证验方的医疗风气。
4.气血痰郁辨证治疗
在杂病治疗中,朱丹溪广泛应用气血痰郁辨证方法,尤其对郁证病机的阐发和痰证证治的论述,均较前人深入。
5.治疗中注意顾护正气,慎用汗、吐、下等攻法
6.以节欲为中心的养生学思想
主张节饮食、戒色欲,反对服食丹药。
4
部分作品简介
《格致余论》
《格致余论》成书于元至元七年(公元1347年),因“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而得名。共收医论42篇,该书以“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为中心内容,集中反映了朱氏的学术观点,阐述了相火与人身的关系,提出保护阴血为摄生之本,列色欲、茹淡、饮食诸论,强调饮食起居的重要性。在杂病论治方面,朱氏于书中也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局方发挥》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不载病源,只在各方之下条列证候,“立法简便,而未能变通”,因对该书成药配伍使用原则与辨证论治问题“一一为之辨论”,共30余题。采取对答形式,对恣用《局方》所造成的弊端进行批判,列举许多病证如诸气、诸饮、呕吐、吞酸、噎膈、血证等,剖析病理,指出误投香燥之害,从中突出了作者重视护养阴血的基本观点。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是一部综合性医书,本书并非朱氏自撰,由他的学生根据其学术经验和平素所述纂辑而成。全书比较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以及气、血、痰、郁诸病治疗见解和丰富经验,其临床治疗虽重视补阳,但不拘泥专方、治法也比较灵活机变。是一部研究内科杂病和朱氏学说的重要著作。
《金匮钩玄》
综合性医书,全书共三卷。卷一、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卷三为妇人、小儿病证。
END
(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