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建筑不如欧洲石制教堂宏伟高大?

2015-05-21 17:54 系统分类:其他博文 专业分类:建筑设计 浏览数:5015

内容来源:知乎网

转自:《建筑技艺》杂志

知乎上的问题:

前提一:欧洲有许多古代建筑留存至今。 前提二:其中如教堂、宫殿等许多都非常宏伟高大。 问题一:中国古代有无同样宏伟高大的建筑?这样的风格在历史上是否普遍?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问题二:中国这样的建筑为何传世的相对较少?是那些原因造成的?Kane,天下设计,直久必弧,弧久必直。

题主真正想问的,我猜应该是为什么我国的建筑是这么高的: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1.jpg" title="0.webp.jpg"/>

而国外的建筑是这么高的: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2.jpg" title="0.webp (1).jpg"/>

如你们所见,太和殿和科隆大教堂都是很宏伟的,由于科隆大教堂的图片是远距离拍摄,你们甚至会觉得太和殿更宏伟一点。但是实际上,35米的建筑和150米的建筑比高大宏伟,是肯定要吃大亏的。同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像太和殿,观音阁(也被知友提到),祾恩殿这些建筑,单体规模上确实无法和欧洲的教堂相提并论。

我说了这么多,还是没谈到为什么,因为有些话是为了答题,有些话则是为了矫正一些人一看到东西方对比就会盲目出现的爱国主义情绪。有的人答题的时候总是一拍脑门,哦我们国家有过麟德殿,而且很宏伟,就来对题主说:你见识少,我们有麟德殿。但是你们难道不应该再看看欧洲的建筑,是不是在体量上要比麟德殿还要宏伟许多,再来跟题主说这番话呢?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3.jpg" title="0.webp (2).jpg"/>这样体量的建筑,中国3000年也没出过一个(麟德殿也没这么大)。欧洲说遍地都有太夸张,但是要数和它体量差不多的,用十个手指头也不够。

所以从普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建筑的确不如欧洲古代建筑那样高大宏伟。中国除了仅存在了18年的永宁寺塔(147m)以外,我还不知道有第二个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又,除了塔这种边缘建筑外,经常使用的建筑如宫殿,楼阁,庙宇,祠堂,祭坛,民房等,超过20米的都不多了。太和殿35米的高度,还是算上了将近10米的台基高度,实际有使用功能的部分,不过25、6米。与西方动辄100米往上的教堂来比,在体量上确实是小巫见大巫了。

------------正经答题的分割线------------

数量这个词,恰好可以被分为数和量两个单字,用在中西方建筑对比的问题上很恰当。当要求建造一个使用功能复杂,体量庞大的建筑时,中国的匠作们更注重增加数,也就是类似的小型建筑单体,多造一些,水平铺开,贴着地面向四方延伸;西方的建筑师更注重增加量,也就是体量。或水平,或垂直生长,一个单体往往大的惊人。这个结论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对于为什么却很模糊,这就是我这个答案要说明白的问题,但是一开始,还是要把这个现象拿出来,给读者一个直观的印象。否则跳过是不是直接说为什么,我就是耍流氓了。

为了更加形象,就直接引用 @Chilly答案中所提到的几个建筑来说明。

1.巴黎圣母院: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4.jpg" title="0.webp (3).jpg"/>应县木塔的高度(67m)大概和巴黎圣母院(68m)差不多,但是别忘了后者还有120米的进深,关于西方的建筑,尤其是主教堂为什么要建得如此高大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简单的概括成对天堂和神的向往来给外行人解释也未尝不可,但是实际上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如果展开说又是一篇新的长篇大论了,所以这个答案里我会对这些原因做简单地回答,但即便是简单的回答,也要暂且按下不表,放到后面统一解释,不要打我,因为如果放在这里就解释了,会破坏这个答案的逻辑性。现在的重点是形象的比较增加数和增加量的问题。

2.威尼斯总督府: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5.jpg" title="0.webp (4).jpg"/>

看这个建筑的立面可以辨认出这是一座哥特式建筑(感谢知友 @sheeq kudo 的指正,写原答案时我匆匆看了一眼,说成是比萨罗曼式)。它也是靠增加体量来扩展功能的,我们来对比一下同样阶级立场的恭王府: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6.jpg" title="0.webp (5).jpg"/>

外观类似的小型建筑单体,多造一些,水平铺开,贴着地面向四方延伸。

3.法国卢浮宫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7.jpg" title="0.webp (6).jpg"/>

卢浮宫经常被用来和故宫对比,因为它们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对于主教堂,卢浮宫作为一个宫廷建筑在体量上是很温和的,在欧洲,一旦建筑不涉及到宗教和神权,它的尺度就会趋于正常,比如威尼斯总督府和卢浮宫。卢浮宫总体只有3层,但是水平方向铺开,体量很大,容纳了所有的功能。

和我们国家同等阶级地位的紫禁城在增量方式上的对比: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8.jpg" title="0.webp (7).jpg"/>

和恭王府一样,外观类似的小型建筑单体,多造一些,水平铺开,贴着地面向四方延伸。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西方是增加量,而我国是增加数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分开谈,因为虽然两者看上去是对立的,但是理由却不能一一对应,如果混在一起说,也没什么逻辑,所以我们分开谈。

首先得回答为什么西方建筑增加量。

四个主要原因:

第一,追求纪念性(或者神性)。上面我说,追求神性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但是一开始还是要肯定追求神性的问题,因为这算是一个重要的内因,我们都知道西方世界的封建时期和我们国家很不一样,他们有教皇和皇帝两个元首,两人地位差不多,有时教皇大,有时皇帝大,但是一般情况是教皇大,皇帝登基还要跑到教皇那加冕才行,所以欧洲最隆重的建筑就是教堂,而教堂要凸显纪念性,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进深和高度上增加体量,若是要钻研为什么体量向上显得有纪念性,我们可以另开一题讨论。因为一解释就要扯到绍塞尔金字塔以及欧洲文明的源头问题,什么事一旦扯到埃及人,就不太好解释了。总之只要知道,在建筑领域,大而简洁的几何形体会散发纪念性。而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如果你想让建筑显得很大,那首先它必须要真的很大才行。

我们来看一看公元118年建造的万神庙的内部空间,高度大概在43m左右,用尺度巨大的单一几何形体表现纪念性:

PS:当时我国还是东汉时期。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9.jpg" title="0.webp (8).jpg"/>第二,古罗马混凝土技术的发明和理论水平的发展。

古罗马,在建筑史上是一个极其变态的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发明了混凝土技术。2000多年前,全世界都用泥土,木头,石头来建房子的时候,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逆天的存在,上面万神庙的穹顶就是用混凝土浇筑的,如果没有混凝土浇筑技术,西方的教堂不可能如此体量庞大。同时几何学的发展也为更复杂的建筑形体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罗马人很早就会画建筑的平立剖和透视图。和今天的施工图别无二致。而我们国家不注重数理科学,就吃了大亏。

第三,西欧建筑结构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西方人在处理建筑结构时的技术发展也使得大体量建筑不断出现。为什么技术好了就要造的高呢?看上去二者并没有逻辑联系,但是如果结合第一个原因(追求纪念性)来看,建筑技术的提高就可以说是教堂建筑越来越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自从君士坦丁堡陷落以来,欧洲建筑技术的恢复和发展使得一种双圆心尖矢券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哥特式的尖顶盛行起来: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10.jpg" title="0.webp (9).jpg"/>

这是一种非常优美的结构形式,好处很多,主要是让主教堂的结构变得轻盈,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和埃及人一样可以另开一题了,而且即便另开一题,也需要结构工程的专业人士来解答,只要知道它让主教堂变得轻盈。变轻了之后,才可以继续增加高度,这不难理解,否则沉重的屋顶会把高高的墙向侧面推到。我们看到的大量哥特式教堂,都是用这种尖矢券的结构支撑的,比如巴黎圣母院,兰斯主教堂,米兰主教堂等等。

而在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其发明的帆拱——鼓座——穹顶的结构体系也传入欧洲。如图: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11.jpg" title="0.webp (10).jpg"/>

这种结构形式是和哥特式教堂完全不同的形式,所以虽说都是所谓的石头建筑,但是结构手法是有天差地别的,这种结构体系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进行改造,结合哥特式的尖券,应用在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上,图上面贴过了,为了你方便,我再贴一次好了: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12.jpg" title="0.webp (11).jpg"/>

这个穹顶的建造是欧洲建筑史的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的标志。而这样的结构形式,建筑想不高大威猛都难。

由于结构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形式的教堂要造的比旧教堂高,才能凸显新结构的优越性。到了圣彼得大教堂的时候,其尺度已经超越了我们国家所有建筑能想象的范围。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13.jpg" title="0.webp (12).jpg"/>

这样的尺度,在我们国家是从没有出现过的,哪怕是最大的麟德殿也没有这么巨大,因为这是神的尺度,是体现崇高感的方式。

第四,西欧环境条件不允许建筑群的出现。中世纪之后的欧洲,没有创造大量建筑群的条件。因为西罗马被日耳曼民族灭亡后,分裂成了一个一个的小领地,城市就那么大,不可能为了一个建筑群而浪费那么多的土地,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民居也都是几层的小楼,都是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至于教堂,更不能造成建筑群的形式。我也想象不出一个建筑群形式的教堂是个什么样子。

再回答为什么我国是增加数:

我想从一些实际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跟你说我们国家的文化就是这样,因为文化,礼制上的内容,你知道的也不比我少,所以我只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谈一下,增加数量比增加体量有哪些优势。也会附带一些礼制和文化的内容。

第一,中华民族没有造高大建筑的动机。西方的教堂别看100多米高,它只有一层,为的是凸显神性,是按着神的尺度设计的。我们不必要这样,因为和西方不同,我们没有要崇拜的神,我们总是祭天,但是这个天,不代表一个具体的偶像,和耶稣不一样。我们有些泛神论的意思。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没有欲望,也没有能力去造一个能容纳天的建筑,要祭天怎么办?

答:最好的纪念碑就是天本身。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14.jpg" title="0.webp (13).jpg"/>

(知友 @谢东方 指出,祈年殿是祁谷之所,而祭天之所在圜丘,也就是上面这个圆形祭坛,其实比祈年殿的视野更棒,更纯粹,所以更换成圜丘的图片)

所以说我们的老祖宗是非常有智慧的,西方人的思维很直,我崇拜上帝,就要造一个接近上帝尺度的房子,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祭天,就造一个小建筑来衬托天的广阔。西方人造房子的智慧体现在技术上,我们的智慧体现在哲学上。把天空变成了建筑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的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西方是和自然搞对立,是意欲征服自然,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我们无法征服自然,我们要融入自然。我们的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一向是很和谐的。

所以如果把天空也作为一个参照物的话,那我们的建筑格局可是要大很多了,因为房子造的再大也是有限的,但是天空却没有尽头。

抛去宗教建筑,其他的建筑也没必要造得高大。最有潜力造得高大的是宫殿,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没有教皇,皇帝最大。所以皇帝是最有造高大建筑的动机的。

但是皇帝想:我造的那么高干嘛呢?

古代没有电梯,不管盖几层,都是要爬楼梯,多层建筑在便捷性上不如单层的建筑好用,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国土资源。而且造一个二层的建筑,也要比造两个单层建筑更贵,更麻烦,不接地气。而且而且,多层的建筑无论召集百官开会,还是做各种文体活动,都不方便。所以单纯为了求高,造一个很多层的宫殿是不划算的。

那么为什么不像西方教堂那样,让宫殿也是一层,然后增加层高呢?

把单层建筑做的很高,是很浪费材料的,所以首先你要有一个把单层建筑做的很高的理由,这个理由一定是为了达到某种场所感,或者说空间效果,教堂为了凸显纪念性,做的很高,空间很神秘压抑,但是政治场所和纪念场所是不同的。皇帝想我还活着呢,你搞得这么纪念性这么强,好像我已经崩了一样。同时,把气氛搞得神秘兮兮也不利于办公。最后,我们的房屋形式也是横向的构图,如果单纯的把墙加高,这个审美的感觉也被破坏了。比如这个: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15.jpg" title="0.webp (14).jpg"/>

尺度会失调,就不和谐了,也不天人合一了,这是不行的。

第二.礼教之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守传统的礼教之制,我们的文化讲究中庸之道,皇家建筑也是中庸的,所谓“百尺为形”,就是说建筑要有个尺度,不能太大,不能太小,要和人的尺度相配合。

而我们建筑在开间数,斗拱跳数,屋顶形式,甚至彩画式样都是分等级的,不能乱造。皇帝之下,没人敢于僭越,造一个比皇家建筑还高大宏伟的房子。所以民间也没有大房子。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建筑是给人用的,西方的教堂是给神用的,意义不同。我国古代的皇家建筑,也很宏伟,但是这个宏伟大多是指群体规模,至于建筑单体,相对西方的教堂,就相当的谦虚了。

第三.受儒家思想影响,建筑艺术在我国地位不高。

梁思成先生曾在《中国建筑史》中感慨:

“古代统治阶级崇尚俭德......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遂使建筑活动以节约单纯为是......匠作之活跃进展,乃受若干影响。”

我国古代建筑学地位不高,是早在孔子的年代就定了基调的。

《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子:“君子不器。”

这对建筑的影响太大了。

儒学认为君子应该求普世之道,不能只满足于学几门手艺,其实是追求一种很偏执的精英文化,读书人就应该以当官从政为志向,否则就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身襟袍未曾开“,等于白活了。不只是建筑方面,这种思维方式使得除了当官以外的所有职业都没法获得前者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比如去南阳看武侯祠和张衡墓的规模,就知道在古代中国,出世从政,成就功名比起其他职业有多麽大的优越性了。

中国建筑“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一直沿用木材,没有像世界其他民族那样发展石建筑,也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这个结论可以一直推到商周时期。永恒是古代全世界民族都渴求的话题,但中国人显然不这么看,这个思想意识早在3000年前便已经扎根了,《易经》告诉我们没有永恒的事物,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本身,这是异于世界其他民族的哲学观念,更强调此岸,而非彼岸,所以导致了我们民族对待建筑就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能满足今天的需要就好,其他的学科也是如此。

这样的实用主义思维,建筑的身份,就只能是一个工匠活计,所以我们的建筑自秦汉以来3000年不变,只发生过一些细节的变化。地位不高,不被重视,也就难言发展了。

第四.建筑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在技术上,木头想要实现比混凝土还大的跨度是很难的,我们的建筑开间都不大,就是因为木材的强度不够。唐朝是我国巨大建筑井喷的时期,实在是和国力强盛有莫大的关系。唐朝以后,我们的社会整体走了下坡路,皇帝往往都没钱,有的时候也不是不想造大,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到了明朝,材料来源也成了问题,前朝把巨木都砍光了,巨大的木料已经很难找到了,后来的宫殿,所用的柱子都是小木料拼起来的,也就彻底丧失了做大做强的机会。

技术的限制还包括科学水平的落后,我们的物理学,数学都没有足够的发展,工匠也不懂透视法,而且工匠的文化水平低,大多都不识字,识字的士大夫又大多不懂建筑,所以我们很少有建筑理论著作问世。(想想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伯鲁乃列斯基,贝尼尼,达芬奇,太多的全才,他们推动了西欧建筑科学的飞速发展。)千百年来,都使用同一种建筑形式,未曾求变。

所以在通往大体量的道路上,我们的理论发展和技术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建筑单体不如西方建筑高大宏伟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

-----------------------------------------------------

这个答案得到这么多的赞,是我一开始万万没想到的,我刚在评论区和 @Chilly讲,这个问题其实很大很大,如果真要全面论述,恐怕要写一本书了,我也是万万没有能力做到的。在开始提笔的时候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只挑了几个普遍性的观点来解释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东西方建筑在增量方式上的差异,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很局限的。再谈下去,就不是谈建筑,而纯粹是谈文化和哲学了。我把答案的范围尽量保留在建筑领域,不过多的涉及别的原因,因为我现在了解的也都是皮毛,也没能力把所有的问题都谈好。

-----------------------------------------------------

看了评论区的好多回复,以及吵架,我深深地感觉到有些知友对我国传统建筑的看法是有失公允的,尝试去解释,但是发现很困难,索性就不再理睬。放到这里统一说一下。

很多人把我国建筑发展滞后简单归结于技术滞后,说哲学是科学的避难所。这是不客观的,因为建筑技术发展与否,是一件脑袋决定屁股,意识决定行为的事儿。我们的建筑不起眼,根本原因还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后来技术和材料源都跟不上更多的是一种积重难返。但历史上,宋辽之前,只要我们想建高大宏伟的建筑,是可以建的出来的,很多知友都举例说明了这一点。而且拱券技术我们也在汉代就已经有所应用,和古罗马大致同期,这正充分说明了大多数时候,不是我们没能力建,而是受诸多思想因素的限制,没有去建造的动机。我的原答案也是将技术限制作为其中一个原因来解释的。

建筑是复杂的,任何现象都是原因的集合,笼统的说我们技术不如西方先进,难免偏颇了。

2015-05-21 17:54 系统分类:其他博文 专业分类:建筑设计 浏览数:5015

内容来源:知乎网

转自:《建筑技艺》杂志

知乎上的问题:

前提一:欧洲有许多古代建筑留存至今。 前提二:其中如教堂、宫殿等许多都非常宏伟高大。 问题一:中国古代有无同样宏伟高大的建筑?这样的风格在历史上是否普遍?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问题二:中国这样的建筑为何传世的相对较少?是那些原因造成的?Kane,天下设计,直久必弧,弧久必直。

题主真正想问的,我猜应该是为什么我国的建筑是这么高的: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1.jpg" title="0.webp.jpg"/>

而国外的建筑是这么高的: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2.jpg" title="0.webp (1).jpg"/>

如你们所见,太和殿和科隆大教堂都是很宏伟的,由于科隆大教堂的图片是远距离拍摄,你们甚至会觉得太和殿更宏伟一点。但是实际上,35米的建筑和150米的建筑比高大宏伟,是肯定要吃大亏的。同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像太和殿,观音阁(也被知友提到),祾恩殿这些建筑,单体规模上确实无法和欧洲的教堂相提并论。

我说了这么多,还是没谈到为什么,因为有些话是为了答题,有些话则是为了矫正一些人一看到东西方对比就会盲目出现的爱国主义情绪。有的人答题的时候总是一拍脑门,哦我们国家有过麟德殿,而且很宏伟,就来对题主说:你见识少,我们有麟德殿。但是你们难道不应该再看看欧洲的建筑,是不是在体量上要比麟德殿还要宏伟许多,再来跟题主说这番话呢?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3.jpg" title="0.webp (2).jpg"/>这样体量的建筑,中国3000年也没出过一个(麟德殿也没这么大)。欧洲说遍地都有太夸张,但是要数和它体量差不多的,用十个手指头也不够。

所以从普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建筑的确不如欧洲古代建筑那样高大宏伟。中国除了仅存在了18年的永宁寺塔(147m)以外,我还不知道有第二个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又,除了塔这种边缘建筑外,经常使用的建筑如宫殿,楼阁,庙宇,祠堂,祭坛,民房等,超过20米的都不多了。太和殿35米的高度,还是算上了将近10米的台基高度,实际有使用功能的部分,不过25、6米。与西方动辄100米往上的教堂来比,在体量上确实是小巫见大巫了。

------------正经答题的分割线------------

数量这个词,恰好可以被分为数和量两个单字,用在中西方建筑对比的问题上很恰当。当要求建造一个使用功能复杂,体量庞大的建筑时,中国的匠作们更注重增加数,也就是类似的小型建筑单体,多造一些,水平铺开,贴着地面向四方延伸;西方的建筑师更注重增加量,也就是体量。或水平,或垂直生长,一个单体往往大的惊人。这个结论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对于为什么却很模糊,这就是我这个答案要说明白的问题,但是一开始,还是要把这个现象拿出来,给读者一个直观的印象。否则跳过是不是直接说为什么,我就是耍流氓了。

为了更加形象,就直接引用 @Chilly答案中所提到的几个建筑来说明。

1.巴黎圣母院: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4.jpg" title="0.webp (3).jpg"/>应县木塔的高度(67m)大概和巴黎圣母院(68m)差不多,但是别忘了后者还有120米的进深,关于西方的建筑,尤其是主教堂为什么要建得如此高大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简单的概括成对天堂和神的向往来给外行人解释也未尝不可,但是实际上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如果展开说又是一篇新的长篇大论了,所以这个答案里我会对这些原因做简单地回答,但即便是简单的回答,也要暂且按下不表,放到后面统一解释,不要打我,因为如果放在这里就解释了,会破坏这个答案的逻辑性。现在的重点是形象的比较增加数和增加量的问题。

2.威尼斯总督府: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5.jpg" title="0.webp (4).jpg"/>

看这个建筑的立面可以辨认出这是一座哥特式建筑(感谢知友 @sheeq kudo 的指正,写原答案时我匆匆看了一眼,说成是比萨罗曼式)。它也是靠增加体量来扩展功能的,我们来对比一下同样阶级立场的恭王府: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6.jpg" title="0.webp (5).jpg"/>

外观类似的小型建筑单体,多造一些,水平铺开,贴着地面向四方延伸。

3.法国卢浮宫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7.jpg" title="0.webp (6).jpg"/>

卢浮宫经常被用来和故宫对比,因为它们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对于主教堂,卢浮宫作为一个宫廷建筑在体量上是很温和的,在欧洲,一旦建筑不涉及到宗教和神权,它的尺度就会趋于正常,比如威尼斯总督府和卢浮宫。卢浮宫总体只有3层,但是水平方向铺开,体量很大,容纳了所有的功能。

和我们国家同等阶级地位的紫禁城在增量方式上的对比: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8.jpg" title="0.webp (7).jpg"/>

和恭王府一样,外观类似的小型建筑单体,多造一些,水平铺开,贴着地面向四方延伸。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西方是增加量,而我国是增加数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分开谈,因为虽然两者看上去是对立的,但是理由却不能一一对应,如果混在一起说,也没什么逻辑,所以我们分开谈。

首先得回答为什么西方建筑增加量。

四个主要原因:

第一,追求纪念性(或者神性)。上面我说,追求神性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但是一开始还是要肯定追求神性的问题,因为这算是一个重要的内因,我们都知道西方世界的封建时期和我们国家很不一样,他们有教皇和皇帝两个元首,两人地位差不多,有时教皇大,有时皇帝大,但是一般情况是教皇大,皇帝登基还要跑到教皇那加冕才行,所以欧洲最隆重的建筑就是教堂,而教堂要凸显纪念性,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进深和高度上增加体量,若是要钻研为什么体量向上显得有纪念性,我们可以另开一题讨论。因为一解释就要扯到绍塞尔金字塔以及欧洲文明的源头问题,什么事一旦扯到埃及人,就不太好解释了。总之只要知道,在建筑领域,大而简洁的几何形体会散发纪念性。而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如果你想让建筑显得很大,那首先它必须要真的很大才行。

我们来看一看公元118年建造的万神庙的内部空间,高度大概在43m左右,用尺度巨大的单一几何形体表现纪念性:

PS:当时我国还是东汉时期。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9.jpg" title="0.webp (8).jpg"/>第二,古罗马混凝土技术的发明和理论水平的发展。

古罗马,在建筑史上是一个极其变态的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发明了混凝土技术。2000多年前,全世界都用泥土,木头,石头来建房子的时候,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逆天的存在,上面万神庙的穹顶就是用混凝土浇筑的,如果没有混凝土浇筑技术,西方的教堂不可能如此体量庞大。同时几何学的发展也为更复杂的建筑形体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罗马人很早就会画建筑的平立剖和透视图。和今天的施工图别无二致。而我们国家不注重数理科学,就吃了大亏。

第三,西欧建筑结构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西方人在处理建筑结构时的技术发展也使得大体量建筑不断出现。为什么技术好了就要造的高呢?看上去二者并没有逻辑联系,但是如果结合第一个原因(追求纪念性)来看,建筑技术的提高就可以说是教堂建筑越来越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自从君士坦丁堡陷落以来,欧洲建筑技术的恢复和发展使得一种双圆心尖矢券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哥特式的尖顶盛行起来: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10.jpg" title="0.webp (9).jpg"/>

这是一种非常优美的结构形式,好处很多,主要是让主教堂的结构变得轻盈,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和埃及人一样可以另开一题了,而且即便另开一题,也需要结构工程的专业人士来解答,只要知道它让主教堂变得轻盈。变轻了之后,才可以继续增加高度,这不难理解,否则沉重的屋顶会把高高的墙向侧面推到。我们看到的大量哥特式教堂,都是用这种尖矢券的结构支撑的,比如巴黎圣母院,兰斯主教堂,米兰主教堂等等。

而在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其发明的帆拱——鼓座——穹顶的结构体系也传入欧洲。如图: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11.jpg" title="0.webp (10).jpg"/>

这种结构形式是和哥特式教堂完全不同的形式,所以虽说都是所谓的石头建筑,但是结构手法是有天差地别的,这种结构体系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进行改造,结合哥特式的尖券,应用在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上,图上面贴过了,为了你方便,我再贴一次好了: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12.jpg" title="0.webp (11).jpg"/>

这个穹顶的建造是欧洲建筑史的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的标志。而这样的结构形式,建筑想不高大威猛都难。

由于结构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形式的教堂要造的比旧教堂高,才能凸显新结构的优越性。到了圣彼得大教堂的时候,其尺度已经超越了我们国家所有建筑能想象的范围。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13.jpg" title="0.webp (12).jpg"/>

这样的尺度,在我们国家是从没有出现过的,哪怕是最大的麟德殿也没有这么巨大,因为这是神的尺度,是体现崇高感的方式。

第四,西欧环境条件不允许建筑群的出现。中世纪之后的欧洲,没有创造大量建筑群的条件。因为西罗马被日耳曼民族灭亡后,分裂成了一个一个的小领地,城市就那么大,不可能为了一个建筑群而浪费那么多的土地,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民居也都是几层的小楼,都是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至于教堂,更不能造成建筑群的形式。我也想象不出一个建筑群形式的教堂是个什么样子。

再回答为什么我国是增加数:

我想从一些实际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跟你说我们国家的文化就是这样,因为文化,礼制上的内容,你知道的也不比我少,所以我只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谈一下,增加数量比增加体量有哪些优势。也会附带一些礼制和文化的内容。

第一,中华民族没有造高大建筑的动机。西方的教堂别看100多米高,它只有一层,为的是凸显神性,是按着神的尺度设计的。我们不必要这样,因为和西方不同,我们没有要崇拜的神,我们总是祭天,但是这个天,不代表一个具体的偶像,和耶稣不一样。我们有些泛神论的意思。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没有欲望,也没有能力去造一个能容纳天的建筑,要祭天怎么办?

答:最好的纪念碑就是天本身。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14.jpg" title="0.webp (13).jpg"/>

(知友 @谢东方 指出,祈年殿是祁谷之所,而祭天之所在圜丘,也就是上面这个圆形祭坛,其实比祈年殿的视野更棒,更纯粹,所以更换成圜丘的图片)

所以说我们的老祖宗是非常有智慧的,西方人的思维很直,我崇拜上帝,就要造一个接近上帝尺度的房子,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祭天,就造一个小建筑来衬托天的广阔。西方人造房子的智慧体现在技术上,我们的智慧体现在哲学上。把天空变成了建筑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的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西方是和自然搞对立,是意欲征服自然,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我们无法征服自然,我们要融入自然。我们的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一向是很和谐的。

所以如果把天空也作为一个参照物的话,那我们的建筑格局可是要大很多了,因为房子造的再大也是有限的,但是天空却没有尽头。

抛去宗教建筑,其他的建筑也没必要造得高大。最有潜力造得高大的是宫殿,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没有教皇,皇帝最大。所以皇帝是最有造高大建筑的动机的。

但是皇帝想:我造的那么高干嘛呢?

古代没有电梯,不管盖几层,都是要爬楼梯,多层建筑在便捷性上不如单层的建筑好用,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国土资源。而且造一个二层的建筑,也要比造两个单层建筑更贵,更麻烦,不接地气。而且而且,多层的建筑无论召集百官开会,还是做各种文体活动,都不方便。所以单纯为了求高,造一个很多层的宫殿是不划算的。

那么为什么不像西方教堂那样,让宫殿也是一层,然后增加层高呢?

把单层建筑做的很高,是很浪费材料的,所以首先你要有一个把单层建筑做的很高的理由,这个理由一定是为了达到某种场所感,或者说空间效果,教堂为了凸显纪念性,做的很高,空间很神秘压抑,但是政治场所和纪念场所是不同的。皇帝想我还活着呢,你搞得这么纪念性这么强,好像我已经崩了一样。同时,把气氛搞得神秘兮兮也不利于办公。最后,我们的房屋形式也是横向的构图,如果单纯的把墙加高,这个审美的感觉也被破坏了。比如这个:

  <img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615/86198568_15.jpg" title="0.webp (14).jpg"/>

尺度会失调,就不和谐了,也不天人合一了,这是不行的。

第二.礼教之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守传统的礼教之制,我们的文化讲究中庸之道,皇家建筑也是中庸的,所谓“百尺为形”,就是说建筑要有个尺度,不能太大,不能太小,要和人的尺度相配合。

而我们建筑在开间数,斗拱跳数,屋顶形式,甚至彩画式样都是分等级的,不能乱造。皇帝之下,没人敢于僭越,造一个比皇家建筑还高大宏伟的房子。所以民间也没有大房子。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建筑是给人用的,西方的教堂是给神用的,意义不同。我国古代的皇家建筑,也很宏伟,但是这个宏伟大多是指群体规模,至于建筑单体,相对西方的教堂,就相当的谦虚了。

第三.受儒家思想影响,建筑艺术在我国地位不高。

梁思成先生曾在《中国建筑史》中感慨:

“古代统治阶级崇尚俭德......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遂使建筑活动以节约单纯为是......匠作之活跃进展,乃受若干影响。”

我国古代建筑学地位不高,是早在孔子的年代就定了基调的。

《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子:“君子不器。”

这对建筑的影响太大了。

儒学认为君子应该求普世之道,不能只满足于学几门手艺,其实是追求一种很偏执的精英文化,读书人就应该以当官从政为志向,否则就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身襟袍未曾开“,等于白活了。不只是建筑方面,这种思维方式使得除了当官以外的所有职业都没法获得前者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比如去南阳看武侯祠和张衡墓的规模,就知道在古代中国,出世从政,成就功名比起其他职业有多麽大的优越性了。

中国建筑“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一直沿用木材,没有像世界其他民族那样发展石建筑,也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这个结论可以一直推到商周时期。永恒是古代全世界民族都渴求的话题,但中国人显然不这么看,这个思想意识早在3000年前便已经扎根了,《易经》告诉我们没有永恒的事物,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本身,这是异于世界其他民族的哲学观念,更强调此岸,而非彼岸,所以导致了我们民族对待建筑就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能满足今天的需要就好,其他的学科也是如此。

这样的实用主义思维,建筑的身份,就只能是一个工匠活计,所以我们的建筑自秦汉以来3000年不变,只发生过一些细节的变化。地位不高,不被重视,也就难言发展了。

第四.建筑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在技术上,木头想要实现比混凝土还大的跨度是很难的,我们的建筑开间都不大,就是因为木材的强度不够。唐朝是我国巨大建筑井喷的时期,实在是和国力强盛有莫大的关系。唐朝以后,我们的社会整体走了下坡路,皇帝往往都没钱,有的时候也不是不想造大,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到了明朝,材料来源也成了问题,前朝把巨木都砍光了,巨大的木料已经很难找到了,后来的宫殿,所用的柱子都是小木料拼起来的,也就彻底丧失了做大做强的机会。

技术的限制还包括科学水平的落后,我们的物理学,数学都没有足够的发展,工匠也不懂透视法,而且工匠的文化水平低,大多都不识字,识字的士大夫又大多不懂建筑,所以我们很少有建筑理论著作问世。(想想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伯鲁乃列斯基,贝尼尼,达芬奇,太多的全才,他们推动了西欧建筑科学的飞速发展。)千百年来,都使用同一种建筑形式,未曾求变。

所以在通往大体量的道路上,我们的理论发展和技术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建筑单体不如西方建筑高大宏伟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

-----------------------------------------------------

这个答案得到这么多的赞,是我一开始万万没想到的,我刚在评论区和 @Chilly讲,这个问题其实很大很大,如果真要全面论述,恐怕要写一本书了,我也是万万没有能力做到的。在开始提笔的时候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只挑了几个普遍性的观点来解释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东西方建筑在增量方式上的差异,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很局限的。再谈下去,就不是谈建筑,而纯粹是谈文化和哲学了。我把答案的范围尽量保留在建筑领域,不过多的涉及别的原因,因为我现在了解的也都是皮毛,也没能力把所有的问题都谈好。

-----------------------------------------------------

看了评论区的好多回复,以及吵架,我深深地感觉到有些知友对我国传统建筑的看法是有失公允的,尝试去解释,但是发现很困难,索性就不再理睬。放到这里统一说一下。

很多人把我国建筑发展滞后简单归结于技术滞后,说哲学是科学的避难所。这是不客观的,因为建筑技术发展与否,是一件脑袋决定屁股,意识决定行为的事儿。我们的建筑不起眼,根本原因还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后来技术和材料源都跟不上更多的是一种积重难返。但历史上,宋辽之前,只要我们想建高大宏伟的建筑,是可以建的出来的,很多知友都举例说明了这一点。而且拱券技术我们也在汉代就已经有所应用,和古罗马大致同期,这正充分说明了大多数时候,不是我们没能力建,而是受诸多思想因素的限制,没有去建造的动机。我的原答案也是将技术限制作为其中一个原因来解释的。

建筑是复杂的,任何现象都是原因的集合,笼统的说我们技术不如西方先进,难免偏颇了。


相关文章

  • 东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 东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由于原始人类地域的隔绝,使得他们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 ...查看


  • 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
  • 历史组文化遗产与旅游讲义 吕霞 第一课: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 一.吉罗马的象征--大斗兽场 古罗马城濒临意大利的台伯河畔,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时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取代了罗马共和国 ...查看


  • 哥特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
  • 哥特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 (2007-05-01 09:37:33) 转载▼ 标签: 哥特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 分类: 哥特艺术 哥特建筑的起源是法国.一般认为 ...查看


  •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
  •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以笔者的管见,大约有如下几种可能. "材料决定说"和"技术决定说"都难以成立 事实上,要想真正说清楚中 ...查看


  • 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经典作品
  • 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经典作品分析 在建筑风格多样化的今天,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历程是曲折而又漫长的,其中涌现出不少的经典建筑,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风格的象征,也可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同时还极大的影响着后续的建筑风格,它们是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建筑设 ...查看


  • 外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大全
  • 第一章 原始,古代美术 1. 古埃及美术有什么特点?P9 1. 埃及美术是为法老与少数贵族服务的,它的作用是歌颂王权,巩固奴隶主国家的政权,强调等级制度.这种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规模宏伟. 2. 为了神话法老和贵族,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又必须 ...查看


  • 第18课 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
  •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在前面的一课中,学生们对建筑这一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对建筑艺术的表现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开始探寻如何科学地评价和欣赏一座建筑.然而,专业水准欣赏眼光的培养.艺术品位和审美修养的提高,都是要建立在对大量作品的认 ...查看


  • 中西方城市形态之比较
  • 中西方城市形态之比较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ity Shape 秦 洛 峰 Qin Luofeng 中图分类号 TU-09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6 ...查看


  • 论哥特式教堂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产生之原因
  • 论哥特式教堂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产生之原因 On the Cause of Emergence of Stained-Glass Window in Gothic Churches 周 志/张夫也 Zhou Zhi/Zhang Fuye 内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