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阅读思维过程

《杨氏之子》——阅读思维过程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篇关于一户姓杨人家儿子的故事,翻开小学的教材后,才发现这原来是一篇“文言文”,我觉得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会很枯燥,但是当我粗略的看了一遍之后,发现这的确是让小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好文章。

这篇文言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虽然很简短,只有短短的五句话,但行文却很风趣、机智。

首先,我把这篇文言文进行了断句,朗读一遍,这可以帮助对于这篇文言文的理解,也是阅读的基础。我觉得学习本文的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接着我逐字逐句的对这篇文言文进行了翻译:题目“杨氏之子”,“杨氏”:姓杨的人家,“之”是“的”的意思,“子”是儿子的意思,所以题目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第一句“梁国杨氏子,甚聪慧。”“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甚”:非常;“惠”:同“慧”、智慧的意思,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第二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是拜见的意思;“乃”:就,于是。翻译后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于是叫他出来迎接客人。”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设”,摆放、摆设;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就摆放了杨梅”。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示”:给······看;“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第五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夫子”:就是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不加思索地答道“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把整篇文言文翻译完后,我开始对文章的意思进行了分析:第一句点名了主人公以及他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也衬托出了他儿时的聪慧。第二句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并且还可以看出孔君平很有礼貌。第三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出主语,但联系上下文就自然知道,是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第四、五两句是全文的重点,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于,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真正阅读完这篇文言文之后,我觉得这篇文章很适合小学生学习,既能够让学生接触文言文,而且也比较简单易懂,这篇文章的机智与幽默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

《杨氏之子》——阅读思维过程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篇关于一户姓杨人家儿子的故事,翻开小学的教材后,才发现这原来是一篇“文言文”,我觉得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会很枯燥,但是当我粗略的看了一遍之后,发现这的确是让小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好文章。

这篇文言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虽然很简短,只有短短的五句话,但行文却很风趣、机智。

首先,我把这篇文言文进行了断句,朗读一遍,这可以帮助对于这篇文言文的理解,也是阅读的基础。我觉得学习本文的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接着我逐字逐句的对这篇文言文进行了翻译:题目“杨氏之子”,“杨氏”:姓杨的人家,“之”是“的”的意思,“子”是儿子的意思,所以题目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第一句“梁国杨氏子,甚聪慧。”“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甚”:非常;“惠”:同“慧”、智慧的意思,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第二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是拜见的意思;“乃”:就,于是。翻译后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于是叫他出来迎接客人。”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设”,摆放、摆设;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就摆放了杨梅”。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示”:给······看;“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第五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夫子”:就是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不加思索地答道“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把整篇文言文翻译完后,我开始对文章的意思进行了分析:第一句点名了主人公以及他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也衬托出了他儿时的聪慧。第二句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并且还可以看出孔君平很有礼貌。第三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出主语,但联系上下文就自然知道,是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第四、五两句是全文的重点,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于,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真正阅读完这篇文言文之后,我觉得这篇文章很适合小学生学习,既能够让学生接触文言文,而且也比较简单易懂,这篇文章的机智与幽默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


相关文章

  • 经典诵读说课稿
  • <杨氏之子>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 ...查看


  • [杨氏之子]的评课稿
  • <杨氏之子>的评课稿 吴亚男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 ...查看


  • 杨氏之子20140308优质课评选
  •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用这些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 ...查看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复习计划五年级语文教案
  • 五年级第十册语文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1.明确复习课的目的.复习课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过的知识,使遗忘的内容得以重现,薄弱环节得以巩固,涵盖着全部教学内容 . 2.复习课过程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进步与成功,会让他们更有复习 ...查看


  •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谢美霞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的男孩机智聪慧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 ...查看


  • 10 杨氏之子 1
  •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 ...查看


  •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 (二)研读: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师: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写了他什么事啊? 师简介君平,君平是当时的廷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ppt) 师:谁来完整的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 ...查看


  • [杨氏之子]导学案
  • <杨氏之子>导学案 课题 : 主备人 : 课时: 备课组组长 : 审核人: 备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能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3.能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查看


  •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
  •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杜西亭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它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语言幽默且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但对于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