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分析三民主义的提出是如何体现孙中山救国主张的。
3.探究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比较其与中共民主纲领的异同。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① 1.背景
(1)社会状况:19 (2)阶级状况: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实践状况:各种不同的救国主张或方案屡屡碰壁。
(4)个人转变:上书未果,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毅然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2.提出
(1)1905 (2)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②
(1)性质: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2)进步性
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3)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③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辛亥革命
(1)过程:1911 (2)意义:辛亥革命的成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 (2) (3)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1) (2) (3)启示:孙中山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为救国必须寻找新途径、新力量。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④ 1.原因
(1)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斗争均以失败告终。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3) 2.标志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
义。
3.内容
(1) (2)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评价 (1)进步性
①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②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2) 5.影响
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①[阐释] 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1)孙中山把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等同于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类比成美国的“民有、民治、民享”。
(2)民生主义的思想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启迪。即把民生主义归结为“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并对“天下为公”十分赞赏,把“大同”视作自己的“理想国”。
(3)孙中山还信奉进化论,欣赏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思想,盛赞马克思的《资本论》。
②[辨析]
(1)“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并非倾向社会主义。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节制资本”目的是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有关民生的问题。
(2)“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指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非平分土地,而平分土地触及到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③[点拨]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④[思考] 新三民主义的“新”体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内容新:新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新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要“节制资本”、颁布劳工法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
思想新:它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思考] 毛泽东说:“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灵魂,新三民主义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点拨]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和具体体现,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的方
法、手段。两者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依托。
[核心必记]
1.不同点
(1)都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都将“民族”“民权”“民生”相结合,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以民权为核心。 (3)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史料印证]
[对点巩固]
1.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致开幕词:“国民党人„„其所恃为后盾者实
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指( )
A .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 .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C .革命的进程和方式 D .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解析:选D 由1924年“国民党一大”可知,此时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由“国民党人„„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可以判断孙中山革命的依靠力量变化;由“盖民族主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可知孙中山对革命对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因此,D 项正确。
[核心必记]
1.三民主义: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民生富裕的愿望,一度成为中国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
(1)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广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动摇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2)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并制定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3)在三民主义的影响下,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然而,由于旧三民主义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旧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2.新三民主义
(1)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壮大了革命的力量。
(2)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指导,国共两党进行了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势力。
[史料印证]
2.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熔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指( )
A .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 B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C .康梁的维新思想
D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解析:选B 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题干中“熔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不符,排除A 项;康梁的维新思想并没有“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排除C 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且此时毛泽东正值壮年,与题干中“毕生心血”不符,排除D 项;新三民主义无论是时间、内容以及作用等都与题意相符,B 项正确。
[随堂达标验收]
题组一 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谈到:“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可见,他主张(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共和主义
解析:选B “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反映出孙中山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这属于民权主义的含义。
2.中华民国国歌唱道:“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 )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解析:选C “吾党所宗”的核心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国。
3.孙中山主张:“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下列各项中,着重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解析:选D 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 4.1905年孙中山将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指导革命实践的表现有( )
①是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④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④
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错误;④属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选A 。
题组二 新三民主义
5.新三民主义被称为“革命的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的“新”主要表现在( )
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④承认“耕者有其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
解析:选B ①④分别是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内容,不属于民族主义方面,故排除①④。
6.新三民主义指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这一观点在当时最主要的影响是( )
A .加快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 B .推动国民革命的开展 C .促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 .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B 题干材料主要说明新三民主义将民生主义与照顾工农的政策相结合,必将调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参与国民革命。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 。A 、D 不是最主要的影响;C 夸大了新三民主义的作用。
7.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与这个遗嘱的原则一致的主张是( )
A .兴中会纲领 B .同盟会纲领 C .三大政策 D .新三民主义
解析:选C 材料中“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反映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A 、B 两项与“积四十年之经验”不符;D 项主张在于反帝反军阀,进行北伐战争。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分析三民主义的提出是如何体现孙中山救国主张的。
3.探究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比较其与中共民主纲领的异同。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① 1.背景
(1)社会状况:19 (2)阶级状况: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实践状况:各种不同的救国主张或方案屡屡碰壁。
(4)个人转变:上书未果,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毅然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2.提出
(1)1905 (2)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②
(1)性质: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2)进步性
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3)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③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辛亥革命
(1)过程:1911 (2)意义:辛亥革命的成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 (2) (3)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1) (2) (3)启示:孙中山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为救国必须寻找新途径、新力量。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④ 1.原因
(1)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斗争均以失败告终。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3) 2.标志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
义。
3.内容
(1) (2)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评价 (1)进步性
①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②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2) 5.影响
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①[阐释] 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1)孙中山把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等同于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类比成美国的“民有、民治、民享”。
(2)民生主义的思想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启迪。即把民生主义归结为“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并对“天下为公”十分赞赏,把“大同”视作自己的“理想国”。
(3)孙中山还信奉进化论,欣赏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思想,盛赞马克思的《资本论》。
②[辨析]
(1)“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并非倾向社会主义。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节制资本”目的是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有关民生的问题。
(2)“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指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非平分土地,而平分土地触及到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③[点拨]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④[思考] 新三民主义的“新”体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内容新:新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新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要“节制资本”、颁布劳工法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
思想新:它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思考] 毛泽东说:“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灵魂,新三民主义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点拨]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和具体体现,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的方
法、手段。两者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依托。
[核心必记]
1.不同点
(1)都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都将“民族”“民权”“民生”相结合,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以民权为核心。 (3)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史料印证]
[对点巩固]
1.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致开幕词:“国民党人„„其所恃为后盾者实
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指( )
A .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 .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C .革命的进程和方式 D .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解析:选D 由1924年“国民党一大”可知,此时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由“国民党人„„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可以判断孙中山革命的依靠力量变化;由“盖民族主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可知孙中山对革命对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因此,D 项正确。
[核心必记]
1.三民主义: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民生富裕的愿望,一度成为中国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
(1)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广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动摇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2)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并制定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3)在三民主义的影响下,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然而,由于旧三民主义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旧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2.新三民主义
(1)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壮大了革命的力量。
(2)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指导,国共两党进行了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势力。
[史料印证]
2.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熔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指( )
A .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 B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C .康梁的维新思想
D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解析:选B 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题干中“熔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不符,排除A 项;康梁的维新思想并没有“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排除C 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且此时毛泽东正值壮年,与题干中“毕生心血”不符,排除D 项;新三民主义无论是时间、内容以及作用等都与题意相符,B 项正确。
[随堂达标验收]
题组一 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谈到:“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可见,他主张(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共和主义
解析:选B “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反映出孙中山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这属于民权主义的含义。
2.中华民国国歌唱道:“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 )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解析:选C “吾党所宗”的核心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国。
3.孙中山主张:“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下列各项中,着重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解析:选D 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 4.1905年孙中山将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指导革命实践的表现有( )
①是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④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④
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错误;④属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选A 。
题组二 新三民主义
5.新三民主义被称为“革命的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的“新”主要表现在( )
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④承认“耕者有其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
解析:选B ①④分别是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内容,不属于民族主义方面,故排除①④。
6.新三民主义指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这一观点在当时最主要的影响是( )
A .加快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 B .推动国民革命的开展 C .促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 .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B 题干材料主要说明新三民主义将民生主义与照顾工农的政策相结合,必将调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参与国民革命。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 。A 、D 不是最主要的影响;C 夸大了新三民主义的作用。
7.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与这个遗嘱的原则一致的主张是( )
A .兴中会纲领 B .同盟会纲领 C .三大政策 D .新三民主义
解析:选C 材料中“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反映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A 、B 两项与“积四十年之经验”不符;D 项主张在于反帝反军阀,进行北伐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