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两篇[必须跨过这道坎]有感

作者:胡皓达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40    更新时间:2007-6-9

读两篇《必须跨过这道坎》有感

今年的高考正逢我国恢复高考30周年。这两天听到的尽是“恢复了高考,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尽管我们劳动人民不在乎春夏秋冬,只要这个“天”是新中国的“天”、人民共和国的“天”,我们就愿与祖国共命运,但的确有人只喜欢春暖花开的季节。《新民晚报》策划推出的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特别活动6月7日拉开帷幕。20位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考生当天走进特设的模拟考场,他们当中既有30年“考龄”的恢复高考首届考生,也有近几年刚刚考入大学的年轻考生,他们要和高考考生同步完成上海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当天的《新民晚报》从这些“考生”的作文中选择了几篇予以刊登。其中两篇青年人写的很值得一读。

一篇是一位2005年考取复旦大学的大二学生写的:

“在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故事里,走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列夫·托尔斯泰选择了“逃出生天”,坐上火车,逃开他早已经习惯了的一切,包括他的家人,他的文字。活在任何的时代,你是否很早便习惯于生活的一切?就像张爱玲小说里的那荒凉的嘲弄与惨白的悲叹,每天遇见相似的人,每天去相似的地方,每天做相似的事,一天与一年、十年便没了区别。海德格尔对这个时代的理解,浓缩在了“遗忘时间”这四个字里,人异化了,人渐渐淡化了自我意识。而托尔斯泰却在生命即将结束前,决绝地跨过这道失落自我的坎。

被遗忘了的时间,这是一道坎,你可否感觉到自己被淹没在川流不息里,失落于高楼林立间,彷徨于日复一日的相似?在物质极度发达、欲望频频作祟诱惑的时代里,是否应当退回到自己曾经清醒的位置,重新认识起“遗忘时间”这道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路上的鸿沟呢?

“学术之独立,思想之自由。”陈寅恪先生用一生的努力与坚守来回应这样(一)道坎,平和、却坚定;投入昆明湖的王国维先生用死亡证明他的清醒,毅然而决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沈从文先生弃文笔而投身研究来跨过这道坎,既慈让、更不折不从,对于自我意识的维系和方式可以有不同,对遗失自我的跨越和反省确是当代人不可回避的话题。

逃出被遗忘的时间,需要勇气,有时更需要代价,但这代价和失去却并不能撼动人类对跨越(这)道坎的决心和意志。“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一生便在斗争里呐喊着国人当摒弃自我意识的遗失和麻木,他愿是一棵野草,即便他也感慨被以怨报德的女娲、庄子;然而他始终在。

也许一时你无法如此深刻地感受那被遗忘了的时间,也许暂且你发现了这道坎却仍想保留原状,但是请正视这道遗忘时间的坎与这个时代,就像年老时回顾自己人生、写出《随想录》的巴老,就像逃出生天的托尔斯泰。

必须跨过这道坎,也许,你无法在海边盖一所房子,却依旧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生命在鲜活地率(律)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也不怕丢面子,我看了两遍也没看懂这位校友要跨的是什么槛,或者说“跨过遗忘时间的这道槛”是什么意思。不过在这篇文章里,倒是能看到复旦的学术香火长明不灭,学生中流行的是张爱玲、陈寅恪、王国维、沈从文,原因也很明了——“独立”——个中含义大家也明白。至于作文引鲁迅的早年作品,而引巴金的晚年作品,一早一晚,我们看来是很具“匠心”,但很难说这是大二同学的刻意布局,不能苛求这位同学读过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的作品和巴金在朝鲜、越南战场的作品嘛。

还有一位2003年考取上海外国语大学、现被美国纽约大学录取的年青人写的作文更是耐看:

“她和我说起三十年前的事时,眼中滴滴泪水分明。

那年,她二十二岁,正是女孩最美丽的年龄。

而二十二岁的我,正坐在饭桌前,一边舀着冰淇淋,一边听她说那年的陈旧往事。记忆对她而言仿佛是蒙着一层薄灰,用手轻轻划过,那块地方即刻清晰。

当年二十二岁的她,背负着资产阶级加反革命的家庭出身。做过国民党高官的父亲早已被迫害致死,母亲曾经纤细的手指也被纺织厂的机器磨出了茧。为了让学音乐的哥哥留在上海,她毅然卷起铺盖,头也不回地踏上去农场的车。

农场的生活多艰苦,我不知道。用她的话来说,我这样一个“唯一自己动手的就是开电脑”的女孩,是无法想象她二十二岁生活的。她开过河,插过秧,当过农场灌水员,但无论每天活多重、人多累,她依然坚持晚上学习,弥补没上高中的遗憾。

她那位“资产阶级臭太太”的母亲曾告诫她:别人可以夺去你的钱,你的房子,甚至你的生命,却无法夺去你脑子里的知识。只有知识是永恒的——这句话,她铭记于心。

当农场里别的女孩在休息时间打毛线侃大山时,她一个人悄悄躲在一边如饥似渴地看书。她安静得像只羔羊,可即使如此,她的安静仍然得罪了某些人——在一次公开会上,她辛苦弄来、视为生命的学习资料,被别人当众撕成碎片,像雪花般抛向天空,又像纸钱般洒落在她身上。

她噙着泪,硬忍着没让它掉下来。她告诉自己——必须跨过这道坎。

当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她几乎以冲刺的速度跑到连长办公室打听报名情况,换来的却是连长轻蔑的一笑。早已习以为常的她昂着头走出办公室,她知道这道坎快过去了。

高考分数下来了,意料中的高分。和所有考上的战友一起,她踏上了回上海的车,去进行入学前的体检。

体检过了很久,当同去的人都高高兴兴地走进梦中校园时,她的通知书却迟迟不来。很多年后她才旁敲侧击打听到——由于她报考的是外语类专业,加上出身不好,被硬生生地拦在大学门外……

1977年,她二十二岁,应该是一个正常大学生毕业的年龄了,她却呆呆地坐在坝上,心里的那道坎,挥之不去。

又一次意外发生在第二年。因为农场消息闭塞,上级通知又不到位,当她气喘吁吁跑到考场时,考试已经结束了。

如果生活是许多道坎组成的,对有些人而言,这些坎太高太硬了,每次伸脚企图跨越时,都会被碰得乌青块块,痛不堪言。而这内伤又不能示人,只有自己默默揉着,望着高坎,积攒着下一次尝试的勇气与体力。

黑夜里,她用左手握紧了右手。

1979年,当她再次伸出脚时,她已经不怕绊倒了。“我告诉自己,不行还有第四次、第五次,总会有跨过的那天。”

二十五岁那年,她跨过了这道坎,以全班第三名、女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一所知名大学。

她对我说完了这道坎的故事。当你意识到自己必须跨过这道坎,并做好绊住的准备时,终有一天,你会成功地过去。回头望着走过的路,“百感交加”四个字,都不足以形容你的心情。

因为,三十年后,当我妈妈说起往事时,眼中滴滴泪水分明。”

如果文中写的基本属实,我不能不说,人家资产阶级的纽约大学搞政审就是严格,收的学生不仅出身正,而且觉悟高。

作者的外公“做过国民党高官”,外婆的手指“曾经纤细”。更可贵的是这二老加上作者的母亲都受过“暴政的摧残”。外公“早已被迫害致死”,外婆“曾经纤细的手指也被纺织厂的机器磨出了茧”。母亲被感到了农场,饱受屈辱,高考的几年屡屡受出身的困扰。这些家庭苦难的经历摆到一贯悲天悯人、崇尚自由民主的外国学者那里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啊。

家庭出身很关键,但关键还是要看本人的觉悟,刘思扬这种人是不合“学术要求”的。做过国民党高官、曾经手指纤细——作者的妈妈没有忘记他们家庭高贵的血统和因高贵而遭受的苦难,作者的妈妈更没有放弃他们高贵的思维方式,想起做过国民党高官的父亲早已被迫害致死,母亲曾经纤细的手指也被纺织厂的机器磨出了茧,她“眼中滴滴泪水分明”。在她看来,要贵妇人去纺织厂与出身下贱的生来就粗皮老肉的女工们一起工作当然是令人难以忍受的迫害。她铭记于心的是手指曾经纤细的母亲的话:“别人可以夺去你的钱,你的房子,甚至你的生命,却无法夺去你脑子里的知识。只有知识是永恒的”。看看,作者手指曾经纤细的外婆在这么可怜无助的下用词还这么讲究——“夺”,她们从不会想,这钱和房子是怎么来的,她们这群高贵的人有没有直接或间接夺去过下等人的生命。这句话我看不出眼泪,只听出磨牙声和磨刀声。“只有知识是永恒的。”是的,在作者妈妈看来知识只不过是永远维护高等人地位的另一种手段罢了(还有一种是《东方》里的地主谢清斋盘算的让侄女入团、入党、当干部,然后以共产党的名义来收拾“穷鬼”),作者妈妈高考不息,仅仅是为了个人出人头地和家族的复兴,文章丝毫没有掩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作者完全接受了其母亲和其家族的那套思想,应该承认,这篇文章很煽情,作者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在作者即将进入“自由世界”之际,想着家族昔日的辉煌和曾经的苦难,想到今后无论是留在“自由世界”或是回来成为新的“高等华人”,总之前途总是一片光明,家族失去的一切就会重新回来,怎么能不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唏嘘不已,感慨“往事并不如烟”?于是就在《新民晚报》上尽情挥洒了一番,毫不掩饰地代表家族三代人说出了对新中国的观感。就凭这,美国的大学就该以欢迎民主战士的隆重仪式来欢迎这位新生。

敌视新中国、蔑视劳动、读书就是为了出人投地,难道我们的报纸认为这就是“春天”里的值得夸耀、值得上报的美丽花朵吗?如果这就是30年“春天”的结果,那人民宁愿要那能把所有苍蝇冻死的冬天。可喜的是,“春天”毕竟不会只产生饱读张爱玲的人和认为手指不应该被机器磨出茧的人。见到有一位上海高考理科状元立志要成为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吗?见到《恰同学少年》在青少年中引起热烈反响吗?这才是真正春天的讯息。

《必须跨过这道坎》这是个好题目,毛主席带领党和人民跨过了社会主义革命这道坎,这道坎跨得对、跨得及时、必须跨。现在,谁都别想让人民再退回去,绊一交,重新趴在有“永恒的知识”、“手指纤细”的高等人面前。

作者:胡皓达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40    更新时间:2007-6-9

读两篇《必须跨过这道坎》有感

今年的高考正逢我国恢复高考30周年。这两天听到的尽是“恢复了高考,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尽管我们劳动人民不在乎春夏秋冬,只要这个“天”是新中国的“天”、人民共和国的“天”,我们就愿与祖国共命运,但的确有人只喜欢春暖花开的季节。《新民晚报》策划推出的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特别活动6月7日拉开帷幕。20位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考生当天走进特设的模拟考场,他们当中既有30年“考龄”的恢复高考首届考生,也有近几年刚刚考入大学的年轻考生,他们要和高考考生同步完成上海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当天的《新民晚报》从这些“考生”的作文中选择了几篇予以刊登。其中两篇青年人写的很值得一读。

一篇是一位2005年考取复旦大学的大二学生写的:

“在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故事里,走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列夫·托尔斯泰选择了“逃出生天”,坐上火车,逃开他早已经习惯了的一切,包括他的家人,他的文字。活在任何的时代,你是否很早便习惯于生活的一切?就像张爱玲小说里的那荒凉的嘲弄与惨白的悲叹,每天遇见相似的人,每天去相似的地方,每天做相似的事,一天与一年、十年便没了区别。海德格尔对这个时代的理解,浓缩在了“遗忘时间”这四个字里,人异化了,人渐渐淡化了自我意识。而托尔斯泰却在生命即将结束前,决绝地跨过这道失落自我的坎。

被遗忘了的时间,这是一道坎,你可否感觉到自己被淹没在川流不息里,失落于高楼林立间,彷徨于日复一日的相似?在物质极度发达、欲望频频作祟诱惑的时代里,是否应当退回到自己曾经清醒的位置,重新认识起“遗忘时间”这道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路上的鸿沟呢?

“学术之独立,思想之自由。”陈寅恪先生用一生的努力与坚守来回应这样(一)道坎,平和、却坚定;投入昆明湖的王国维先生用死亡证明他的清醒,毅然而决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沈从文先生弃文笔而投身研究来跨过这道坎,既慈让、更不折不从,对于自我意识的维系和方式可以有不同,对遗失自我的跨越和反省确是当代人不可回避的话题。

逃出被遗忘的时间,需要勇气,有时更需要代价,但这代价和失去却并不能撼动人类对跨越(这)道坎的决心和意志。“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一生便在斗争里呐喊着国人当摒弃自我意识的遗失和麻木,他愿是一棵野草,即便他也感慨被以怨报德的女娲、庄子;然而他始终在。

也许一时你无法如此深刻地感受那被遗忘了的时间,也许暂且你发现了这道坎却仍想保留原状,但是请正视这道遗忘时间的坎与这个时代,就像年老时回顾自己人生、写出《随想录》的巴老,就像逃出生天的托尔斯泰。

必须跨过这道坎,也许,你无法在海边盖一所房子,却依旧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生命在鲜活地率(律)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也不怕丢面子,我看了两遍也没看懂这位校友要跨的是什么槛,或者说“跨过遗忘时间的这道槛”是什么意思。不过在这篇文章里,倒是能看到复旦的学术香火长明不灭,学生中流行的是张爱玲、陈寅恪、王国维、沈从文,原因也很明了——“独立”——个中含义大家也明白。至于作文引鲁迅的早年作品,而引巴金的晚年作品,一早一晚,我们看来是很具“匠心”,但很难说这是大二同学的刻意布局,不能苛求这位同学读过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的作品和巴金在朝鲜、越南战场的作品嘛。

还有一位2003年考取上海外国语大学、现被美国纽约大学录取的年青人写的作文更是耐看:

“她和我说起三十年前的事时,眼中滴滴泪水分明。

那年,她二十二岁,正是女孩最美丽的年龄。

而二十二岁的我,正坐在饭桌前,一边舀着冰淇淋,一边听她说那年的陈旧往事。记忆对她而言仿佛是蒙着一层薄灰,用手轻轻划过,那块地方即刻清晰。

当年二十二岁的她,背负着资产阶级加反革命的家庭出身。做过国民党高官的父亲早已被迫害致死,母亲曾经纤细的手指也被纺织厂的机器磨出了茧。为了让学音乐的哥哥留在上海,她毅然卷起铺盖,头也不回地踏上去农场的车。

农场的生活多艰苦,我不知道。用她的话来说,我这样一个“唯一自己动手的就是开电脑”的女孩,是无法想象她二十二岁生活的。她开过河,插过秧,当过农场灌水员,但无论每天活多重、人多累,她依然坚持晚上学习,弥补没上高中的遗憾。

她那位“资产阶级臭太太”的母亲曾告诫她:别人可以夺去你的钱,你的房子,甚至你的生命,却无法夺去你脑子里的知识。只有知识是永恒的——这句话,她铭记于心。

当农场里别的女孩在休息时间打毛线侃大山时,她一个人悄悄躲在一边如饥似渴地看书。她安静得像只羔羊,可即使如此,她的安静仍然得罪了某些人——在一次公开会上,她辛苦弄来、视为生命的学习资料,被别人当众撕成碎片,像雪花般抛向天空,又像纸钱般洒落在她身上。

她噙着泪,硬忍着没让它掉下来。她告诉自己——必须跨过这道坎。

当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她几乎以冲刺的速度跑到连长办公室打听报名情况,换来的却是连长轻蔑的一笑。早已习以为常的她昂着头走出办公室,她知道这道坎快过去了。

高考分数下来了,意料中的高分。和所有考上的战友一起,她踏上了回上海的车,去进行入学前的体检。

体检过了很久,当同去的人都高高兴兴地走进梦中校园时,她的通知书却迟迟不来。很多年后她才旁敲侧击打听到——由于她报考的是外语类专业,加上出身不好,被硬生生地拦在大学门外……

1977年,她二十二岁,应该是一个正常大学生毕业的年龄了,她却呆呆地坐在坝上,心里的那道坎,挥之不去。

又一次意外发生在第二年。因为农场消息闭塞,上级通知又不到位,当她气喘吁吁跑到考场时,考试已经结束了。

如果生活是许多道坎组成的,对有些人而言,这些坎太高太硬了,每次伸脚企图跨越时,都会被碰得乌青块块,痛不堪言。而这内伤又不能示人,只有自己默默揉着,望着高坎,积攒着下一次尝试的勇气与体力。

黑夜里,她用左手握紧了右手。

1979年,当她再次伸出脚时,她已经不怕绊倒了。“我告诉自己,不行还有第四次、第五次,总会有跨过的那天。”

二十五岁那年,她跨过了这道坎,以全班第三名、女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一所知名大学。

她对我说完了这道坎的故事。当你意识到自己必须跨过这道坎,并做好绊住的准备时,终有一天,你会成功地过去。回头望着走过的路,“百感交加”四个字,都不足以形容你的心情。

因为,三十年后,当我妈妈说起往事时,眼中滴滴泪水分明。”

如果文中写的基本属实,我不能不说,人家资产阶级的纽约大学搞政审就是严格,收的学生不仅出身正,而且觉悟高。

作者的外公“做过国民党高官”,外婆的手指“曾经纤细”。更可贵的是这二老加上作者的母亲都受过“暴政的摧残”。外公“早已被迫害致死”,外婆“曾经纤细的手指也被纺织厂的机器磨出了茧”。母亲被感到了农场,饱受屈辱,高考的几年屡屡受出身的困扰。这些家庭苦难的经历摆到一贯悲天悯人、崇尚自由民主的外国学者那里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啊。

家庭出身很关键,但关键还是要看本人的觉悟,刘思扬这种人是不合“学术要求”的。做过国民党高官、曾经手指纤细——作者的妈妈没有忘记他们家庭高贵的血统和因高贵而遭受的苦难,作者的妈妈更没有放弃他们高贵的思维方式,想起做过国民党高官的父亲早已被迫害致死,母亲曾经纤细的手指也被纺织厂的机器磨出了茧,她“眼中滴滴泪水分明”。在她看来,要贵妇人去纺织厂与出身下贱的生来就粗皮老肉的女工们一起工作当然是令人难以忍受的迫害。她铭记于心的是手指曾经纤细的母亲的话:“别人可以夺去你的钱,你的房子,甚至你的生命,却无法夺去你脑子里的知识。只有知识是永恒的”。看看,作者手指曾经纤细的外婆在这么可怜无助的下用词还这么讲究——“夺”,她们从不会想,这钱和房子是怎么来的,她们这群高贵的人有没有直接或间接夺去过下等人的生命。这句话我看不出眼泪,只听出磨牙声和磨刀声。“只有知识是永恒的。”是的,在作者妈妈看来知识只不过是永远维护高等人地位的另一种手段罢了(还有一种是《东方》里的地主谢清斋盘算的让侄女入团、入党、当干部,然后以共产党的名义来收拾“穷鬼”),作者妈妈高考不息,仅仅是为了个人出人头地和家族的复兴,文章丝毫没有掩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作者完全接受了其母亲和其家族的那套思想,应该承认,这篇文章很煽情,作者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在作者即将进入“自由世界”之际,想着家族昔日的辉煌和曾经的苦难,想到今后无论是留在“自由世界”或是回来成为新的“高等华人”,总之前途总是一片光明,家族失去的一切就会重新回来,怎么能不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唏嘘不已,感慨“往事并不如烟”?于是就在《新民晚报》上尽情挥洒了一番,毫不掩饰地代表家族三代人说出了对新中国的观感。就凭这,美国的大学就该以欢迎民主战士的隆重仪式来欢迎这位新生。

敌视新中国、蔑视劳动、读书就是为了出人投地,难道我们的报纸认为这就是“春天”里的值得夸耀、值得上报的美丽花朵吗?如果这就是30年“春天”的结果,那人民宁愿要那能把所有苍蝇冻死的冬天。可喜的是,“春天”毕竟不会只产生饱读张爱玲的人和认为手指不应该被机器磨出茧的人。见到有一位上海高考理科状元立志要成为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吗?见到《恰同学少年》在青少年中引起热烈反响吗?这才是真正春天的讯息。

《必须跨过这道坎》这是个好题目,毛主席带领党和人民跨过了社会主义革命这道坎,这道坎跨得对、跨得及时、必须跨。现在,谁都别想让人民再退回去,绊一交,重新趴在有“永恒的知识”、“手指纤细”的高等人面前。


相关文章

  • 议论文的结构 1
  • 议论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 内容解读 高考考纲关于作文基础等级的第四条要求是"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本次作文训练重在训练议论文的结构方式."结构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一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要做到这点 ...查看


  • 必须跨过这道坎1
  • 必 须 跨 过 这 道 坎 屡次失败时,你会沮丧;没有过人的才华时,你会自卑;不被身边的人重视时,或许你又会失望厖你会质疑:为何我如此不完美? 或许,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并跨过一道坎:不完美.发现相对论,推翻了牛颐经典力学的爱因斯坦,或许每个人 ...查看


  • 必须跨过这道坎 2
  • 必须跨过这道坎 每个人都是折翼的天使,飘落人间.我们在人间行走,且行且成长.成长之路一如人世间林林总总的道路,两岸是怡人的风景,脚下是坎坷的路途. 道路曲折,前方总是未知.在不远处每一道道关卡等待着我们跨越.为了心底澄澈而坚定的梦,我们只有 ...查看


  • 必须跨过这道坎
  • 一. 生字新词 芜( )湖 荻( )港 泄( )气 锐不可当( ) 殷( )切 溃 ( )退 督( )战 莽( ) 歼( )灭 绥( ) 遏( ) 制 禧( ) 要塞( ) 阌( ) 聿( ) 濂( )寒噤( ) 趴 在( ) 蹿( ) 张 ...查看


  • 叙事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作文
  • 记得是小的时候我很害怕在夜间出门.每当太阳的最后一线光明被黑暗吞噬的时候就一味着我噩梦的开始,因为母亲知道我怕黑夜,所以母亲要帮我跨过惧怕黑夜这道坎. 一天夜里母亲让我去倒垃圾,我偷偷的望了望窗外向母亲说了不字,尽管我看窗外的动作是那样的小 ...查看


  • 议论文要有理有据
  • 议论文要有理有据 --议论文材料的运用(一)(教学简案) 武钢三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陈绪国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选取事例要精当. 2运用事例要得法. [过程与方法] 由课内到课外,形成规律,培养学生精当运用事例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 ...查看


  • 跨过那道坎
  • 跨过那道坎 我喜欢,在夕阳欲落未落之时,拾级而上,去山顶聆听百鸟啾啾,观望雾隐江流.如此静坐,直到黑色的天幕将我笼罩在这夜的深处. 睁开眼,我仍坐在写着"距中考××天"的教室,窗外依旧是一片灰色的绿. 父母说,你初三了, ...查看


  • 迈过那道坎
  • 迈过那道坎 ①记得是小时候我很害怕在夜间出门.每当太阳的最后一线光明被黑暗吞噬的时候就意味着我圆梦的开始,因为母亲知道我怕黑夜,所以母亲要帮我跨过惧怕黑夜这道坎. ②一天夜里母亲让我去倒垃圾,我偷偷的望了望窗外向母亲说了不字,尽管我看窗外的 ...查看


  • 作文序列训练(三)??开头
  • 作文序列训练(三)  开头 [技法点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文也是这样,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不仅写起来顺手,而且还可使全文生辉,同时它还有"先入为主"的功效,能给阅卷老师一个很好的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