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课堂偶发事件引发的对作文教学的思考
德昌一小 周云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多姿多彩,深受学生欢迎。然而,作文教学该怎样改革,却让多数语文老师感到头疼,我也曾经为此绞尽脑汁,想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在处理一次偶发的课堂事件时,我随机应变,意外地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收获。
今年初秋的一天,语文课上,我正讲得眉飞色舞,却发现教室后面有轻微的骚动: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盯着一个地方,看得津津有味。我有点恼火,停下来问:“你们几个在看什么?”有个男生指着地上说:“老师,这里有只壁虎,我们在观察呢!”我正要发火,突然脑子里一个火花闪过:这说不定会是一个很好的作文素材呢!于是,我放下课本,走下讲台,对学生说:“先不讲课了,我们大家一起来欢迎这位不速之客吧。”学生原以为我是在嘲讽他们,刚才正看壁虎的几个学生马上坐好了,见我真的走到壁虎身边蹲下身子去看,他们都变得很兴奋,纷纷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拿来一张纸,把小壁虎放上去,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观察壁虎的外形,看它怎样走路。有的学生翻出了词典查找资料,还有的边观察边做记录。下午的作文课,我告诉学生作文主题是写上午发生的事,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以这件事为素材,自己选择写作角度。学生听了都很兴奋,并且破天荒地在下课时全部完成了作文。有的写的是介绍性的作文,观察壁虎的外形,还结合了生物知识;有的写了记叙文,说教室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大家都很欢迎它,因为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善待它;还有的学生就这件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老师对这件事处理得好,这样的语文课他们非常喜欢上,等等。这次作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之后,我打开了新的思路。以往的作文课,大都是在按课程表安排的作文课上,给出一个题目或提出相关要求,然后简单告诉学生一些写作注意的事项,剩下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冥思苦想、完成任务。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往往是陈词滥调,要么大量摘录课文的优美词句,要么空洞无物,毫无创意。这次尝试让我有了新的想法,即要善于抓住机会并创设情境,打破常规课堂教学的框架,让学生写自己的所想,诉自己的真情。
随后,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是否行得通,我有意识地进行了多次尝试。 秋天,操场上的黄角树上的黄角子成熟了,树叶变黄了,旁人还没有察觉,学生却发现了。于是在作文课上,我带学生观察黄角树。学生的灵感一时迸发。有的说纷飞的落叶像邮票,马上有人反对,说应该是像小船,还有说像黄色的蝴蝶和小鸟,等等。待学生的思路打开之后,我就进一步引导,问他们有没有听到什么,学生马上议论纷纷,说这些落叶在说悄悄话。我抓住时机再次启发:闭上眼睛想想落叶们在说什么呢?这下学生更是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它们在向树妈妈告别,有的说它们在向小朋友们报信,还有的说它们在唱歌等。于是这一篇作文,充满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我第一次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原来竟如此丰富。 之后,我一直在想,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是否只有文字练习这一条途径呢?而另外的一次机会又让我做了一次新的尝试。
一次口语交际课,要求学生夸夸我的同学,很多学生说不清楚。我灵机一动:不妨让学生设计成谜语,让同学们了解优点猜同学,这样会让学生更感兴趣。我首先做了一次示范,于是同学们欢呼雀跃,都争着打谜语,很快,学生都交上来
了自己精心编写的谜语,多数学生都把要表扬的同学的优点写得很清楚。然后,我又带领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小游戏:让每个学生准备5张小纸条,然后分别写下自己所熟悉的五个同学(限制在本班内)的名字。接下来,郑重思考该同学的优点,然后极客观地把这些优点通过文字的方式展示出来。我给同学们说,不要受时间限制,老师可以给大家一个宽裕的时间,但一定要有一个认真而客观的态度。大约过了十分钟之后,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地写好了。我要求他们分别交到讲台上来,在作一整理之后,又一一发给了被写到名字的同学的手里。我要求被念到名字的同学,都要到讲台上来领取这张写着自己闪光点的纸条。有的同学居然来了五六次,多的达到十余次,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受表扬的兴奋与快乐。这节课的内容虽不多,但时间却持续到了下课后的三四分钟。
第二节课,我要求同学们自由写作。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我要求学生写作之前,有些同学就已经急不可耐地拿起本子来一吐为快了。这次作文课,我额外的收获是:学生的作文速度有了一次很大的提升。在半个小时之内,就有六名同学把作文交上来了;30至40分钟之间又交了25本,到下课时,53名同学中,就仅剩下四五位同学没有完成了。这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使我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其实,写作的思路一打开,要写成一篇作文来不算是难事。最关键的一点,也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比较困惑的问题在于,感到没什么东西可写,拿到题目后无从下手,即缺乏写作的灵感。我不禁又想到了自己读过的一本书中的一句话,大意是:父母的一个小小举动,就会让孩子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感受。老师之于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老师只要稍微花费一点心思,就可以让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泛起涟漪,引发出他们的思考,就会为他们的写作带来灵感。
如此训练几次之后,学生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甚至有学生提出要帮我改作文,我答应了他们。学生们高兴坏了。原本我还担心学生不会批改,出乎我意料的是,她们改得很认真,拿不准的字就查字典,搞不懂的地方就举手发问,遇到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还争论一番,评语也写得很全面、很认真。等大家把批改好的作文交上来后,我吃惊地看到,一些平常对写作很反感的学生在批改别人作文时都很用心。
这就是我在写作教学的一些思考。在我的观念里:兴趣是写作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兴趣,那他就能写好文章。但是光有兴趣也是不够,还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帮助。只有方方面面的结合才能产生出好文章。
2010.01.05
一次课堂偶发事件引发的对作文教学的思考
德昌一小 周云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多姿多彩,深受学生欢迎。然而,作文教学该怎样改革,却让多数语文老师感到头疼,我也曾经为此绞尽脑汁,想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在处理一次偶发的课堂事件时,我随机应变,意外地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收获。
今年初秋的一天,语文课上,我正讲得眉飞色舞,却发现教室后面有轻微的骚动: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盯着一个地方,看得津津有味。我有点恼火,停下来问:“你们几个在看什么?”有个男生指着地上说:“老师,这里有只壁虎,我们在观察呢!”我正要发火,突然脑子里一个火花闪过:这说不定会是一个很好的作文素材呢!于是,我放下课本,走下讲台,对学生说:“先不讲课了,我们大家一起来欢迎这位不速之客吧。”学生原以为我是在嘲讽他们,刚才正看壁虎的几个学生马上坐好了,见我真的走到壁虎身边蹲下身子去看,他们都变得很兴奋,纷纷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拿来一张纸,把小壁虎放上去,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观察壁虎的外形,看它怎样走路。有的学生翻出了词典查找资料,还有的边观察边做记录。下午的作文课,我告诉学生作文主题是写上午发生的事,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以这件事为素材,自己选择写作角度。学生听了都很兴奋,并且破天荒地在下课时全部完成了作文。有的写的是介绍性的作文,观察壁虎的外形,还结合了生物知识;有的写了记叙文,说教室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大家都很欢迎它,因为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善待它;还有的学生就这件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老师对这件事处理得好,这样的语文课他们非常喜欢上,等等。这次作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之后,我打开了新的思路。以往的作文课,大都是在按课程表安排的作文课上,给出一个题目或提出相关要求,然后简单告诉学生一些写作注意的事项,剩下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冥思苦想、完成任务。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往往是陈词滥调,要么大量摘录课文的优美词句,要么空洞无物,毫无创意。这次尝试让我有了新的想法,即要善于抓住机会并创设情境,打破常规课堂教学的框架,让学生写自己的所想,诉自己的真情。
随后,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是否行得通,我有意识地进行了多次尝试。 秋天,操场上的黄角树上的黄角子成熟了,树叶变黄了,旁人还没有察觉,学生却发现了。于是在作文课上,我带学生观察黄角树。学生的灵感一时迸发。有的说纷飞的落叶像邮票,马上有人反对,说应该是像小船,还有说像黄色的蝴蝶和小鸟,等等。待学生的思路打开之后,我就进一步引导,问他们有没有听到什么,学生马上议论纷纷,说这些落叶在说悄悄话。我抓住时机再次启发:闭上眼睛想想落叶们在说什么呢?这下学生更是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它们在向树妈妈告别,有的说它们在向小朋友们报信,还有的说它们在唱歌等。于是这一篇作文,充满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我第一次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原来竟如此丰富。 之后,我一直在想,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是否只有文字练习这一条途径呢?而另外的一次机会又让我做了一次新的尝试。
一次口语交际课,要求学生夸夸我的同学,很多学生说不清楚。我灵机一动:不妨让学生设计成谜语,让同学们了解优点猜同学,这样会让学生更感兴趣。我首先做了一次示范,于是同学们欢呼雀跃,都争着打谜语,很快,学生都交上来
了自己精心编写的谜语,多数学生都把要表扬的同学的优点写得很清楚。然后,我又带领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小游戏:让每个学生准备5张小纸条,然后分别写下自己所熟悉的五个同学(限制在本班内)的名字。接下来,郑重思考该同学的优点,然后极客观地把这些优点通过文字的方式展示出来。我给同学们说,不要受时间限制,老师可以给大家一个宽裕的时间,但一定要有一个认真而客观的态度。大约过了十分钟之后,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地写好了。我要求他们分别交到讲台上来,在作一整理之后,又一一发给了被写到名字的同学的手里。我要求被念到名字的同学,都要到讲台上来领取这张写着自己闪光点的纸条。有的同学居然来了五六次,多的达到十余次,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受表扬的兴奋与快乐。这节课的内容虽不多,但时间却持续到了下课后的三四分钟。
第二节课,我要求同学们自由写作。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我要求学生写作之前,有些同学就已经急不可耐地拿起本子来一吐为快了。这次作文课,我额外的收获是:学生的作文速度有了一次很大的提升。在半个小时之内,就有六名同学把作文交上来了;30至40分钟之间又交了25本,到下课时,53名同学中,就仅剩下四五位同学没有完成了。这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使我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其实,写作的思路一打开,要写成一篇作文来不算是难事。最关键的一点,也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比较困惑的问题在于,感到没什么东西可写,拿到题目后无从下手,即缺乏写作的灵感。我不禁又想到了自己读过的一本书中的一句话,大意是:父母的一个小小举动,就会让孩子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感受。老师之于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老师只要稍微花费一点心思,就可以让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泛起涟漪,引发出他们的思考,就会为他们的写作带来灵感。
如此训练几次之后,学生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甚至有学生提出要帮我改作文,我答应了他们。学生们高兴坏了。原本我还担心学生不会批改,出乎我意料的是,她们改得很认真,拿不准的字就查字典,搞不懂的地方就举手发问,遇到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还争论一番,评语也写得很全面、很认真。等大家把批改好的作文交上来后,我吃惊地看到,一些平常对写作很反感的学生在批改别人作文时都很用心。
这就是我在写作教学的一些思考。在我的观念里:兴趣是写作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兴趣,那他就能写好文章。但是光有兴趣也是不够,还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帮助。只有方方面面的结合才能产生出好文章。
20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