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参考资料:
(一)了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显微镜是由目镜和物镜2个凸透镜成像。物体在物镜一二倍焦距之间使物体呈一个放大的实象,这个实象落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之内。目镜再呈一个放大的虚象,进人眼。 (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1. 机械部分(1)镜座(2)镜柱(3)镜臂 (4)镜筒(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6)镜台(载物台)(7)调节器:①粗调节器(粗准焦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②细调节器(细准焦螺旋):小螺旋称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 2. 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
(1)反光镜(2)集光器(聚光器)①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②光圈(虹彩光圈):在聚光镜下方,由十几张金属薄片组成,其外侧伸出一柄,推动它可调节其开孔的大小,以调节光量。
3. 光学部分(1)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5×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一般装的是10×的目镜。(2)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一般有3-4个物镜,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符号的为高倍镜,最长的刻有“100×”符号的为油镜,此外,在高倍镜和油镜上还常加有一圈不同颜色的线,以示区别。 (三)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1、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放置:显微镜平时存放在柜或箱中,用时从柜中取出,右手紧握镜臂,左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实验台上,镜座后端距桌边1-2寸为宜,便于坐着操作。
(2)对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当转动听到碰叩声时,说明物镜光轴已对准镜筒中心)。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直到视野内的光线均匀明亮为止。
(3)放置玻片标本:取一玻片标本放在镜台上,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推片器弹簧夹夹住,然后旋转推片器螺旋,将所要观察的部位调到通光孔的正中。
(4)调节焦距:以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地上升至物镜距标本片约5毫米处,应注意在上升镜台时,切勿在目镜上观察。一定要从右侧看着镜台上升,以免上升过多,造成镜头或标本片的损坏。然后,两眼同时睁开,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左手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下降,直到视野中出现清晰的物象为止。 2、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镜的观察。
(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 (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调节器的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调节器!) 如果视野的亮度不合适,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调节,如果需要更换玻片标本时,必须顺时针(切勿转错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下降,方可取下玻片标本。 (四)练习用显微镜进行实际观察 (观察写有“上”的标本)
1、将观察到的标本移到视野中央.先移动一下标本,看朝哪个方向移动,这说明了什么? 2、观察写有“上”字的标本.并写下你在视野中看到的图象. 3、变换不同的目镜和物镜进行观察,看看物象有什么变化? 4、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5、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 (五)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1)成像特点:放大倒立的虚像。
(2)放大倍数计算: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镱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长或宽。 (3)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4)低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小、细胞数目多、视野亮。
高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大、细胞数目少、视野暗。 (5)物镜和目镜的判断方法: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
(6)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目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小,镜头短放大倍数大。
物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大,镜头短放大倍数小。 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距离近放大倍数大,距离远放大倍数小。 (7)显微镜的有关性能参数。最重要的性能参数是分辨率,而不是放大倍数。
(8)低倍镜使用过程中,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侧视镜筒,防止镜头撞到玻片。(9)低倍镜找到物像后,换上高倍镜时,观察过程中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
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蛋白质的鉴定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 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 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 min左右。
用于鉴定淀粉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淀粉的材料,颜色比较浅,易观察。如:马铃薯。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参考材料:
观察叶绿体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用的葫芦藓必须提前准备。从阴面潮湿的墙根、林地、花房的花盆土表可以找到葫芦藓。将它连根铲起,带土栽在花盆内,放在阴面,要经常洒水,保持湿润。
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用的黑藻应该提前到池塘或小河中捞取,采集后放在实验室的养鱼缸中,让它继续生长。
黑藻是淡水沉水草本植物,根入泥,叶短,3~4片叶轮生(图2-6)。有冬芽,生小枝顶端,芽的苞叶卵状披针形至线形,排列紧密,可进行营养繁殖。夏季采集到以后,可以一年四季连续培养。春天时,其冬芽伸展,一个月之后,茎可伸出,并长出较多的叶。
观察细胞质流动的代替实验材料 观察细胞质流动的材料,如果找不到黑藻,可用以下材料代替:
①紫鸭跖草雄蕊的花丝表皮毛;
②鸭跖草的蓝色花瓣,观察韧皮部筛管细胞中的细胞质流动; ③向日葵舌状花花冠的表皮; ④万寿菊管状花的花瓣表皮;
⑤新鲜大白菜内层叶片宽大中脉处的表皮; ⑥黄瓜嫩茎的表皮毛; ⑦小麦的根毛。
1.植物体 2.叶(放大) 3.雄花 4.雌花 5.种子 使用上述实验材料时,实验课前教师应该对
实验用的植株浇足水分。如果是在野外采集的,则应将采集到的实验材料放在塑料袋内,扎紧袋口,以防止水分散失过快。在使用植物的表皮或表皮毛观察细胞质流动时,视野应调暗些。
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参考资料: 替代方案
材料:新鲜的绿色叶片(如菠菜叶、朱槿叶等)
用具:吸水纸,定性滤纸,小烧杯,培养皿盖,垫板,硬币,量筒。 试剂:层析液 操作要点: 1.制备滤纸条
取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长6 cm左右、宽1 cm左右的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距这一端1 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横线。 2.获取色素线 (1)取一片新鲜的绿色叶片。
(2)将垫板放在实验台上,把吸水纸铺在垫板上,将制备好的滤纸条放在吸水纸上。 (3)把叶片放在滤纸条上,用硬币的侧缘对准滤纸条上的铅笔细线滚压叶片,反复多次,直到在滤纸条上出现一条深绿色的色素线。 3.分离光合色素
将3 mL层析液倒入小烧杯,将滤纸条有色素线的一端向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不要让色素线浸入层析液中,不要让滤纸条贴在烧杯壁上。用培养皿盖盖在烧杯上。 4.观察结果
10 min左右取出滤纸条。待其干燥后,观察分离出的色素带有几条,分别呈什么颜色,并做好记录。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细胞大小和物质运输的关系
实验记录表: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参考资料:
(一)了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显微镜是由目镜和物镜2个凸透镜成像。物体在物镜一二倍焦距之间使物体呈一个放大的实象,这个实象落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之内。目镜再呈一个放大的虚象,进人眼。 (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1. 机械部分(1)镜座(2)镜柱(3)镜臂 (4)镜筒(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6)镜台(载物台)(7)调节器:①粗调节器(粗准焦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②细调节器(细准焦螺旋):小螺旋称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 2. 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
(1)反光镜(2)集光器(聚光器)①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②光圈(虹彩光圈):在聚光镜下方,由十几张金属薄片组成,其外侧伸出一柄,推动它可调节其开孔的大小,以调节光量。
3. 光学部分(1)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5×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一般装的是10×的目镜。(2)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一般有3-4个物镜,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符号的为高倍镜,最长的刻有“100×”符号的为油镜,此外,在高倍镜和油镜上还常加有一圈不同颜色的线,以示区别。 (三)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1、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放置:显微镜平时存放在柜或箱中,用时从柜中取出,右手紧握镜臂,左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实验台上,镜座后端距桌边1-2寸为宜,便于坐着操作。
(2)对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当转动听到碰叩声时,说明物镜光轴已对准镜筒中心)。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直到视野内的光线均匀明亮为止。
(3)放置玻片标本:取一玻片标本放在镜台上,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推片器弹簧夹夹住,然后旋转推片器螺旋,将所要观察的部位调到通光孔的正中。
(4)调节焦距:以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地上升至物镜距标本片约5毫米处,应注意在上升镜台时,切勿在目镜上观察。一定要从右侧看着镜台上升,以免上升过多,造成镜头或标本片的损坏。然后,两眼同时睁开,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左手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下降,直到视野中出现清晰的物象为止。 2、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镜的观察。
(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 (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调节器的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调节器!) 如果视野的亮度不合适,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调节,如果需要更换玻片标本时,必须顺时针(切勿转错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下降,方可取下玻片标本。 (四)练习用显微镜进行实际观察 (观察写有“上”的标本)
1、将观察到的标本移到视野中央.先移动一下标本,看朝哪个方向移动,这说明了什么? 2、观察写有“上”字的标本.并写下你在视野中看到的图象. 3、变换不同的目镜和物镜进行观察,看看物象有什么变化? 4、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5、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 (五)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1)成像特点:放大倒立的虚像。
(2)放大倍数计算: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镱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长或宽。 (3)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4)低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小、细胞数目多、视野亮。
高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大、细胞数目少、视野暗。 (5)物镜和目镜的判断方法: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
(6)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目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小,镜头短放大倍数大。
物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大,镜头短放大倍数小。 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距离近放大倍数大,距离远放大倍数小。 (7)显微镜的有关性能参数。最重要的性能参数是分辨率,而不是放大倍数。
(8)低倍镜使用过程中,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侧视镜筒,防止镜头撞到玻片。(9)低倍镜找到物像后,换上高倍镜时,观察过程中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
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蛋白质的鉴定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 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 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 min左右。
用于鉴定淀粉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淀粉的材料,颜色比较浅,易观察。如:马铃薯。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参考材料:
观察叶绿体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用的葫芦藓必须提前准备。从阴面潮湿的墙根、林地、花房的花盆土表可以找到葫芦藓。将它连根铲起,带土栽在花盆内,放在阴面,要经常洒水,保持湿润。
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用的黑藻应该提前到池塘或小河中捞取,采集后放在实验室的养鱼缸中,让它继续生长。
黑藻是淡水沉水草本植物,根入泥,叶短,3~4片叶轮生(图2-6)。有冬芽,生小枝顶端,芽的苞叶卵状披针形至线形,排列紧密,可进行营养繁殖。夏季采集到以后,可以一年四季连续培养。春天时,其冬芽伸展,一个月之后,茎可伸出,并长出较多的叶。
观察细胞质流动的代替实验材料 观察细胞质流动的材料,如果找不到黑藻,可用以下材料代替:
①紫鸭跖草雄蕊的花丝表皮毛;
②鸭跖草的蓝色花瓣,观察韧皮部筛管细胞中的细胞质流动; ③向日葵舌状花花冠的表皮; ④万寿菊管状花的花瓣表皮;
⑤新鲜大白菜内层叶片宽大中脉处的表皮; ⑥黄瓜嫩茎的表皮毛; ⑦小麦的根毛。
1.植物体 2.叶(放大) 3.雄花 4.雌花 5.种子 使用上述实验材料时,实验课前教师应该对
实验用的植株浇足水分。如果是在野外采集的,则应将采集到的实验材料放在塑料袋内,扎紧袋口,以防止水分散失过快。在使用植物的表皮或表皮毛观察细胞质流动时,视野应调暗些。
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参考资料: 替代方案
材料:新鲜的绿色叶片(如菠菜叶、朱槿叶等)
用具:吸水纸,定性滤纸,小烧杯,培养皿盖,垫板,硬币,量筒。 试剂:层析液 操作要点: 1.制备滤纸条
取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长6 cm左右、宽1 cm左右的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距这一端1 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横线。 2.获取色素线 (1)取一片新鲜的绿色叶片。
(2)将垫板放在实验台上,把吸水纸铺在垫板上,将制备好的滤纸条放在吸水纸上。 (3)把叶片放在滤纸条上,用硬币的侧缘对准滤纸条上的铅笔细线滚压叶片,反复多次,直到在滤纸条上出现一条深绿色的色素线。 3.分离光合色素
将3 mL层析液倒入小烧杯,将滤纸条有色素线的一端向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不要让色素线浸入层析液中,不要让滤纸条贴在烧杯壁上。用培养皿盖盖在烧杯上。 4.观察结果
10 min左右取出滤纸条。待其干燥后,观察分离出的色素带有几条,分别呈什么颜色,并做好记录。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细胞大小和物质运输的关系
实验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