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庄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旨在人性的回归,希望人们不要因为求取外物而丧失自我的天性,要全性保真,不以利害丧己,不为仁义丧己。他指出仁义礼法对性命之情的违失,对人心的自然性的违背,多次提到“圣人之过”,对世俗传统价值做出了自己的批判。 关键词 庄子 圣人之过 批判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庄子》一书是其本人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体现,全书的归旨在于唤醒人的自由意识、反对外物对自我的主宰、反对任何外物对人本性的戕害和摧残,他的理想是随顺本性、全性保真,听从自我内心的想法,不被他人的外在的价值判断所蒙蔽,主张人们按照自然的天性去生活以及处理人际关系,顺随自然,不强力求取、不刻意为之,他从人性自然的观点出发,对仁义礼法、纲常伦理以及财富功名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其中多次提到“圣人之过”,“圣人不死,大道不止”等否定非难圣人的话语,对孔子、尧、舜、禹等世所公认的圣人的批评和嘲讽在书中亦是俯拾即是,那么,圣人真有错吗?圣人究竟有何过错?在此本文做一分析阐释。 先对圣人下一定义:圣人是庄子嘲讽的人,与他赞扬的“圣人无名”、“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中的“圣人”不同,这里指那些在现实中有大的作为和名声,被当时统治者标榜出来的圣人、能人,其思想被当时统治者采纳和使用、并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人。 1圣人之过在书中的体现 “夫尧之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徐无鬼》)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情性而复其初。”(《缮性》) “马之知而态至盗者,伯乐之罪也。”(《马蹄》) “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奕圣人之过也。”(《马蹄》) “及至圣人,蹩�为仁,�为义,而天下始疑矣……夫残璞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马蹄》) “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箧》) “绝圣去智,大盗乃止,�玉毁珠,小盗不起……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议论……彼曾、史、杨、墨、师旷、工�、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箧》) “则是上好知之过也……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圣人之过”主要在外篇中出现,庄子指出,圣人祸乱天下,疑惑百姓,毁坏人的素朴本性,罪大恶极,世上有大盗的根本原因就是圣人的存在及其治理天下的错误方法。 2圣人的具体罪过 2.1削性侵德,不通于道 圣人用外物伤残人的本性,剥夺人的灵魂。外物包括礼教提倡的仁义道德、财富功名,智慧机巧、世俗价值等,圣人用这些人性的身外之物警醒和鞭策世人,让人们抛弃自我的天性和本质需要去求取名利、追逐外物、以物易己,让世人困惑不解、戚戚汲汲,“小惑易方,大惑易性”,最终人们在圣人所谓的自强不息中丧失了自己,丢掉了自己的天性,成为异化的人,而不是自然的人,这也就丧失了人生的根本幸福,“适人之适而不适其所适”,彻底沦丧自我而变成他人存在的注脚,这也就不是审美的生活。圣人用礼乐仁义将人类天性扭曲德面目可憎,马本来是自由的,人的种种束缚和驯化却让它的性情变得暴烈、狡猾起来。自然生活中的人本没有什么复杂需求,可一旦受到圣人的“匡正”,大家反而开始追求智巧、竞逐私利起来。推行礼乐仁义的圣人可以说是扭曲人的真性的元凶。 “尧既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大宗师》)“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牧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发非乎?而曾、史是矣”(《骈姆》) “屈折礼乐,�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骈姆》) “有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圣人以身殉天下……其于残身伤性均也……”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 圣人打着仁义的旗号,摧残人性,毁灭人的根本幸福,从此,人不再是完整的人,而是伤残的人、灭裂的人、为外物为他人而活着的人,成了陈规陋俗、礼教文化的俘虏,累于俗,囿于物,成了礼教制度的牺牲品。这和庄子的自由思想背道而驰,“庄子可以说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反对异化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倡个性解放要把人们从宗法制度和礼教文化的束缚下,把人从世俗价值和工具价值中解放出来”。所以他才对世俗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鄙视至极,视名利如粪土,目的就是让人的自然天性得以自由发展,不被改变。 圣人所教化出来的人,为他人而生活,为外物所拘囿,“为人太多,自为太少”,置自己生命不顾,自苦自累以效仿圣贤,最终,他们未成圣贤,却伤身残性、人格破裂,生活痛苦不堪、喜乐全无,葬送了自己。禹为大圣,形劳天下,“腓无�,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因为圣人树立了一个个光伟的榜样,并依此劝导世人。 “世之所谓贤士,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舜论之,皆以利惑其真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这就是圣人教化造成的后果――世人殉名殉利、丧己害己、不念本养寿命。 杨朱曰:“天下至极美归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恶归之桀、纣,然而舜耕于河阳,陶于雷泽,四体不得暂安,口腹不得美厚,父母之所不爱,弟妹之所不亲……禅位于禹,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穷毒者也……禹篡业事雠,惟荒土功,子产不字,过门不入,身体偏枯,手足胼胝。及至舜禅,卑宫室,美绂冕,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忧苦者也……凡彼四圣者,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列子同属道家,主张“重己”、“贵生”,不以外物累己,与庄子是一致的,也认为圣人抛弃了人生欢乐、自求其苦,身殉名利,是一种可悲的生存,丧失了人生的根本意义和幸福。 “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列子杨朱)圣人重治外,所以常常身心疲惫交苦,而做事未必成功;至人真人则重治内,回归自我,所以顺性畅达,真性得到保全,适其所适,做事未必不如人意。 至人顺性,大道自然,“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圣人教给人们的并非顺随万物、任由自然、达生养生,而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逆性而为,为仁义为名利为智巧不惜一切代价去迎合外物,这带来了虚假的仁义粉饰的太平,使人悖反天命、逐于物、累于俗而不能游于逍遥之境。 2.2堙灭个性,扼杀美感 朱光潜说美是无为的有为,这可以说是来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美的本质是自然无为,是“天放”、天成,是事物天性的自由舒展,契合于“大道”,摆脱外物对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境界。 庄子所推崇的,是素朴自然之美,“法天贵真”,美必须是真实无伪的东西,必须符合人的自然之性,也就是要符合于人的本质自由发展的要求。《秋水》中他以牛马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美是“天”而不是“人”,可是圣人则不一样,“残纯朴、毁白玉、废道德、离性情、乱无声、乱六律”,“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缝衣浅带,矫言伪行,欲求富贵”,圣人造成的是素朴之美、天放之美的毁灭,代之以矫饰与刻意。用仁义利害等外物将人束缚,使人湛于人伪而蔽于天性,蒙于俗思而遗其真性,当然也就没有任何的美感可言。 美在无为,是无求于他物的,可是圣人有为,圣人总是汲汲于作为,一定要求作出一番大事业,不安于命、孜孜以求功名富贵,所以很容易为俗所累,为外物而残毁天性。圣人特推崇智巧,看重仁义礼法,以致使人以物易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自由,扭曲了天性。而且圣人之道,为外物而非为己,关乎利害得失,追随外物而不是任由己性,是他由而非自由,显然这不是审美的,审美是功利和利害的忘却,所以圣人之道是美的摧残者、毁灭者。 圣人造成了权威主义和偶像崇拜的风气,人们在圣人的权威笼罩下,附庸于圣人,效仿他们的做法,听命于圣人之言,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判断,造成个性泯灭,所以,“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议论……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也……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工�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只有消除了圣人的权威影响,才能释放人的独创性,使人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美感。圣人创立的各种规则标准,容易成为压抑人自由思想的枷锁,从而丧失独创性,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解除圣人规则教条的影响,回到原初空明无碍的心境,才能保持自我的纯洁本性,也才可能有美感。 “缮性于俗学,以复求其初;滑欲于俗学,以求至其明;谓之蔽蒙之民”(《缮性》)圣人用以教化世人的那一套方法学说,可以说是俗思俗学,本末倒置之学,人类在它的浸染之下逐渐“丧己于物、失性于俗”,丧失自己的本质规定性,成为其所不是者,而不是其所是者。圣人之过,可谓大矣! 2.3�俞仁义,祸乱天下 “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箧》) “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夫禽贪者器。”(《徐无鬼》)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箧》) 圣人创立的仁义礼法被伪善者利用,成为他们盗取天下、为害民众的工具。圣人只不过是为天下大乱做了准备,是大盗的帮凶,最终造成社会伪善混乱的局面。社会本来是不错的,可经一经圣人之手就混乱不堪。 圣人好知(智),这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弓弩毕弋机辟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辨矣……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矣,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谆谆之意,谆谆已乱天下矣” (《�箧》)圣人好知,造成了人们弱于德,强于物,急功近利,破坏了原本淳朴的人性,导致人们钻营投机、揣摩利害,精于算计而远离大道。破坏了社会的和谐淳朴状态。从某个角度上说,庄子对圣人的批判,是对当时整个文明异化的反思与批判,“是对儒家仁义礼法做出了自己的价值转换和价值重估”,是对人审美生存的渴望。 “至言去言,至为无为”,最高深的言论要摒弃语言,最卓绝的行为要无所作为,无为才能清宁,无为是道家的基本主张,庄子批判否定圣人,主张废弃圣人之道,回到自然素朴的本原状态,使天下自然而治,这种政治观点是他无为思想的体现,齐贵贱、等贤愚、同美恶,“历与西施,道通为一”,他反对将事物区别划分、追求有用的价值观,希望事物各任其性、得其所待,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无为而治,不治而安。而圣人是“有”,有是非、有利害、有求于世,“福生于无为,而患起于多欲”,正是这种“有”滋生了人们的无止欲望,好争之心,以致损害了人的完整德性,遗患无穷。圣人动辄“兼济天下”、“尚贤尚同”等强烈的对外求取精神,这种人生态度是恶业之始,邪僻之源。 庄子对圣人的批判充分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想、愿望、关切与追求,在他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性的自由、解放与平等精神,以及人生艺术化生存的审美理想。 参考文献 [1] 王诒卿.庄子精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 谢祥皓.庄子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87. [3] 陈才俊编.列子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 [4] 黄山文化书院编.庄子与中国文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摘 要 《庄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旨在人性的回归,希望人们不要因为求取外物而丧失自我的天性,要全性保真,不以利害丧己,不为仁义丧己。他指出仁义礼法对性命之情的违失,对人心的自然性的违背,多次提到“圣人之过”,对世俗传统价值做出了自己的批判。 关键词 庄子 圣人之过 批判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庄子》一书是其本人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体现,全书的归旨在于唤醒人的自由意识、反对外物对自我的主宰、反对任何外物对人本性的戕害和摧残,他的理想是随顺本性、全性保真,听从自我内心的想法,不被他人的外在的价值判断所蒙蔽,主张人们按照自然的天性去生活以及处理人际关系,顺随自然,不强力求取、不刻意为之,他从人性自然的观点出发,对仁义礼法、纲常伦理以及财富功名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其中多次提到“圣人之过”,“圣人不死,大道不止”等否定非难圣人的话语,对孔子、尧、舜、禹等世所公认的圣人的批评和嘲讽在书中亦是俯拾即是,那么,圣人真有错吗?圣人究竟有何过错?在此本文做一分析阐释。 先对圣人下一定义:圣人是庄子嘲讽的人,与他赞扬的“圣人无名”、“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中的“圣人”不同,这里指那些在现实中有大的作为和名声,被当时统治者标榜出来的圣人、能人,其思想被当时统治者采纳和使用、并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人。 1圣人之过在书中的体现 “夫尧之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徐无鬼》)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情性而复其初。”(《缮性》) “马之知而态至盗者,伯乐之罪也。”(《马蹄》) “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奕圣人之过也。”(《马蹄》) “及至圣人,蹩�为仁,�为义,而天下始疑矣……夫残璞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马蹄》) “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箧》) “绝圣去智,大盗乃止,�玉毁珠,小盗不起……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议论……彼曾、史、杨、墨、师旷、工�、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箧》) “则是上好知之过也……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圣人之过”主要在外篇中出现,庄子指出,圣人祸乱天下,疑惑百姓,毁坏人的素朴本性,罪大恶极,世上有大盗的根本原因就是圣人的存在及其治理天下的错误方法。 2圣人的具体罪过 2.1削性侵德,不通于道 圣人用外物伤残人的本性,剥夺人的灵魂。外物包括礼教提倡的仁义道德、财富功名,智慧机巧、世俗价值等,圣人用这些人性的身外之物警醒和鞭策世人,让人们抛弃自我的天性和本质需要去求取名利、追逐外物、以物易己,让世人困惑不解、戚戚汲汲,“小惑易方,大惑易性”,最终人们在圣人所谓的自强不息中丧失了自己,丢掉了自己的天性,成为异化的人,而不是自然的人,这也就丧失了人生的根本幸福,“适人之适而不适其所适”,彻底沦丧自我而变成他人存在的注脚,这也就不是审美的生活。圣人用礼乐仁义将人类天性扭曲德面目可憎,马本来是自由的,人的种种束缚和驯化却让它的性情变得暴烈、狡猾起来。自然生活中的人本没有什么复杂需求,可一旦受到圣人的“匡正”,大家反而开始追求智巧、竞逐私利起来。推行礼乐仁义的圣人可以说是扭曲人的真性的元凶。 “尧既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大宗师》)“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牧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发非乎?而曾、史是矣”(《骈姆》) “屈折礼乐,�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骈姆》) “有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圣人以身殉天下……其于残身伤性均也……”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 圣人打着仁义的旗号,摧残人性,毁灭人的根本幸福,从此,人不再是完整的人,而是伤残的人、灭裂的人、为外物为他人而活着的人,成了陈规陋俗、礼教文化的俘虏,累于俗,囿于物,成了礼教制度的牺牲品。这和庄子的自由思想背道而驰,“庄子可以说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反对异化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倡个性解放要把人们从宗法制度和礼教文化的束缚下,把人从世俗价值和工具价值中解放出来”。所以他才对世俗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鄙视至极,视名利如粪土,目的就是让人的自然天性得以自由发展,不被改变。 圣人所教化出来的人,为他人而生活,为外物所拘囿,“为人太多,自为太少”,置自己生命不顾,自苦自累以效仿圣贤,最终,他们未成圣贤,却伤身残性、人格破裂,生活痛苦不堪、喜乐全无,葬送了自己。禹为大圣,形劳天下,“腓无�,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因为圣人树立了一个个光伟的榜样,并依此劝导世人。 “世之所谓贤士,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舜论之,皆以利惑其真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这就是圣人教化造成的后果――世人殉名殉利、丧己害己、不念本养寿命。 杨朱曰:“天下至极美归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恶归之桀、纣,然而舜耕于河阳,陶于雷泽,四体不得暂安,口腹不得美厚,父母之所不爱,弟妹之所不亲……禅位于禹,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穷毒者也……禹篡业事雠,惟荒土功,子产不字,过门不入,身体偏枯,手足胼胝。及至舜禅,卑宫室,美绂冕,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忧苦者也……凡彼四圣者,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列子同属道家,主张“重己”、“贵生”,不以外物累己,与庄子是一致的,也认为圣人抛弃了人生欢乐、自求其苦,身殉名利,是一种可悲的生存,丧失了人生的根本意义和幸福。 “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列子杨朱)圣人重治外,所以常常身心疲惫交苦,而做事未必成功;至人真人则重治内,回归自我,所以顺性畅达,真性得到保全,适其所适,做事未必不如人意。 至人顺性,大道自然,“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圣人教给人们的并非顺随万物、任由自然、达生养生,而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逆性而为,为仁义为名利为智巧不惜一切代价去迎合外物,这带来了虚假的仁义粉饰的太平,使人悖反天命、逐于物、累于俗而不能游于逍遥之境。 2.2堙灭个性,扼杀美感 朱光潜说美是无为的有为,这可以说是来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美的本质是自然无为,是“天放”、天成,是事物天性的自由舒展,契合于“大道”,摆脱外物对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境界。 庄子所推崇的,是素朴自然之美,“法天贵真”,美必须是真实无伪的东西,必须符合人的自然之性,也就是要符合于人的本质自由发展的要求。《秋水》中他以牛马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美是“天”而不是“人”,可是圣人则不一样,“残纯朴、毁白玉、废道德、离性情、乱无声、乱六律”,“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缝衣浅带,矫言伪行,欲求富贵”,圣人造成的是素朴之美、天放之美的毁灭,代之以矫饰与刻意。用仁义利害等外物将人束缚,使人湛于人伪而蔽于天性,蒙于俗思而遗其真性,当然也就没有任何的美感可言。 美在无为,是无求于他物的,可是圣人有为,圣人总是汲汲于作为,一定要求作出一番大事业,不安于命、孜孜以求功名富贵,所以很容易为俗所累,为外物而残毁天性。圣人特推崇智巧,看重仁义礼法,以致使人以物易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自由,扭曲了天性。而且圣人之道,为外物而非为己,关乎利害得失,追随外物而不是任由己性,是他由而非自由,显然这不是审美的,审美是功利和利害的忘却,所以圣人之道是美的摧残者、毁灭者。 圣人造成了权威主义和偶像崇拜的风气,人们在圣人的权威笼罩下,附庸于圣人,效仿他们的做法,听命于圣人之言,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判断,造成个性泯灭,所以,“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议论……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也……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工�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只有消除了圣人的权威影响,才能释放人的独创性,使人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美感。圣人创立的各种规则标准,容易成为压抑人自由思想的枷锁,从而丧失独创性,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解除圣人规则教条的影响,回到原初空明无碍的心境,才能保持自我的纯洁本性,也才可能有美感。 “缮性于俗学,以复求其初;滑欲于俗学,以求至其明;谓之蔽蒙之民”(《缮性》)圣人用以教化世人的那一套方法学说,可以说是俗思俗学,本末倒置之学,人类在它的浸染之下逐渐“丧己于物、失性于俗”,丧失自己的本质规定性,成为其所不是者,而不是其所是者。圣人之过,可谓大矣! 2.3�俞仁义,祸乱天下 “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箧》) “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夫禽贪者器。”(《徐无鬼》)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箧》) 圣人创立的仁义礼法被伪善者利用,成为他们盗取天下、为害民众的工具。圣人只不过是为天下大乱做了准备,是大盗的帮凶,最终造成社会伪善混乱的局面。社会本来是不错的,可经一经圣人之手就混乱不堪。 圣人好知(智),这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弓弩毕弋机辟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辨矣……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矣,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谆谆之意,谆谆已乱天下矣” (《�箧》)圣人好知,造成了人们弱于德,强于物,急功近利,破坏了原本淳朴的人性,导致人们钻营投机、揣摩利害,精于算计而远离大道。破坏了社会的和谐淳朴状态。从某个角度上说,庄子对圣人的批判,是对当时整个文明异化的反思与批判,“是对儒家仁义礼法做出了自己的价值转换和价值重估”,是对人审美生存的渴望。 “至言去言,至为无为”,最高深的言论要摒弃语言,最卓绝的行为要无所作为,无为才能清宁,无为是道家的基本主张,庄子批判否定圣人,主张废弃圣人之道,回到自然素朴的本原状态,使天下自然而治,这种政治观点是他无为思想的体现,齐贵贱、等贤愚、同美恶,“历与西施,道通为一”,他反对将事物区别划分、追求有用的价值观,希望事物各任其性、得其所待,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无为而治,不治而安。而圣人是“有”,有是非、有利害、有求于世,“福生于无为,而患起于多欲”,正是这种“有”滋生了人们的无止欲望,好争之心,以致损害了人的完整德性,遗患无穷。圣人动辄“兼济天下”、“尚贤尚同”等强烈的对外求取精神,这种人生态度是恶业之始,邪僻之源。 庄子对圣人的批判充分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想、愿望、关切与追求,在他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性的自由、解放与平等精神,以及人生艺术化生存的审美理想。 参考文献 [1] 王诒卿.庄子精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 谢祥皓.庄子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87. [3] 陈才俊编.列子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 [4] 黄山文化书院编.庄子与中国文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