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系列(二)”,介绍了RPN体系的设计原理和调试方法,以及如何判断一个RPN体系是否合理实用。
下面是我开发的一个风险评价RPN体系,包括其开发过程的详细描述。2012年以来,该体系的不同版本,在我服务过的企业内使用,得到实践证明。
这个体系的确认(验证)报告摘要,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发布。
风险评价体系的定义
(1)本体系适用于非无菌原料药或制剂厂家。
(2)RPN值 = 风险影响程度(S)x风险出现概率(O)x不可探测度(D)
RPN是Risk Priority Number(风险优先数)的缩写。
(3)S、O和D的赋值定义。
赋值
影响程度(S)
1
对成品质量基本没有负面影响,同时对工艺坚固性没有负面影响,同时对质量体系的坚固性的负面影响轻微。
2
对成品质量基本没有负面影响,同时对工艺坚固性基本没有负面影响,同时对质量体系的坚固性有较低负面影响。
4
对成品质量没有实质性负面影响,同时对工艺坚固性可能有一定负面影响,或者对质量体系的坚固性有一定负面影响。
8
对成品质量可能有负面影响,或者对工艺可能有关键负面影响,或者对质量体系的坚固性有关键负面影响。
赋值
出现概率(O)
不可探测度(D)
1
很少出现(优选定量计算风险的概率,定义为不高于1%;如果无法定量计算风险的概率,定义为出现频次平均每年约1-2次)
错误非常明显,一旦出错,错误显而易见,或者操作无法进行下去。
2
偶尔出现(优选定量计算风险的概率,定义为约1-3%;如果无法定量计算风险的概率,定义为出现频次平均每季度约1-2次)
错误明显,可以在操作中、或者使用前/使用后检查中发现,或者在每批进行的QC检测中发现。
3
有一定出现概率(优选定量计算风险的概率,定义为约4-8%;如果无法定量计算风险的概率,定义为出现频次平均每月约1-2次)
可以被QA/部门日常检查发现,或者被周期性的QC检测发现。
4
出现概率较高(概率或者出现频次高于以上的风险)
几乎不可能被日常检查或者检测发现。
4. 风险控制目标
4.1 RPN值应控制≦18,如有可能,应尽量降低RPN值,最佳值≦12。
4.2 如果采取措施后,风险被消除,则不再计算RPN值。
4.3 如果有无法控制在≦18的风险,应提请质量会议,审核决定如何控制到≦18,或者是否接受该风险。必要时,可起草专题报告。
风险评价体系的开发过程
(一)影响程度(S)赋值表的开发
为增加高影响风险和低影响风险之间的分离度,采用等比序列1,2,4,8。
影响程度包括三个维度:成品质量,工艺坚固性,质量体系坚固性。下表是非限制性的举例。
某个风险,如果同时对不同维度都有影响,那么取影响最高的维度的赋值。
维度1:成品质量
4 - 成品包装方面,有不影响产品质量、客户使用和运输安全的缺陷。
8 - 成品质量不合格。
出现可能影响客户使用产品的缺陷。如污染、稳定性下降、说明书错误、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受损,等等。
维度2:工艺坚固性
1 - 对工艺没有实质性影响的仪器故障或设备故障。
2 - 生产、物流、维护方面的次要偏差或者法规检查次要缺陷。
上游工艺参数超标,但是没有导致中间体不合格。
4 - 生产、物流、维护方面的主要偏差或者法规检查主要缺陷。
中间体不合格。
趋势分析中发现的中间体质量下降。
8 - 生产、物流、维护方面的关键偏差或者法规检查关键缺陷。
工艺验证失败。
趋势分析中发现的成品质量明显下降。
维度3:质量体系坚固性和数据完整性
1 - SOP描述不够明确,但是不会导致操作失误。
笔误或者没有实质影响的数据转抄错误
2 - 检测、质量体系或其它GMP相关过程的次要偏差或者法规检查次要缺陷。
没有遵守SOP的非关键条款。
数据完整性控制方面的次要缺陷。
4 - 检测、质量体系或其它GMP相关过程的主要偏差或者法规检查主要缺陷。
数据完整性缺乏控制,但是没有影响数据有效性。
8 - 检测、质量体系或其它GMP相关过程的关键偏差或者法规检查关键缺陷。
数据完整性控制方面的关键缺陷。
数据造假。
(二)出现概率(O)和不可探测度(D)赋值表的开发
使用业内常用的赋值级别。
(三)风险耐受度的开发和定义
根据S、O、D的赋值规定,RPN可能有4x4x4=64个组合。评估每个组合是否可接受:
是
否
边缘值
(处于可以接受的边缘,如果资源允许,应当进一步降低)
S
O
D
RPN
是否接受?
1
1
1
1
是
1
1
2
2
是
1
1
3
3
是
1
1
4
4
是
1
2
1
2
是
1
2
2
4
是
1
2
3
6
是
1
2
4
8
是
1
3
1
3
是
1
3
2
6
是
1
3
3
9
是
1
3
4
12
是
1
4
1
4
是
1
4
2
8
是
1
4
3
12
是
1
4
4
16
边缘值
2
1
1
2
是
2
1
2
4
是
2
1
3
6
是
2
1
4
8
是
2
2
1
4
是
2
2
2
8
是
2
2
3
12
是
2
2
4
16
边缘值
2
3
1
6
是
2
3
2
12
是
2
3
3
18
边缘值
2
3
4
24
否
2
4
1
8
是
2
4
2
16
边缘值
2
4
3
24
否
2
4
4
32
否
4
1
1
4
是
4
1
2
8
是
4
1
3
12
是
4
1
4
16
边缘值
4
2
1
8
是
4
2
2
16
是
4
2
3
24
否
4
2
4
32
否
4
3
1
12
是
4
3
2
24
否
4
3
3
36
否
4
3
4
48
否
4
4
1
16
边缘值
4
4
2
32
否
4
4
3
48
否
4
4
4
64
否
8
1
1
8
是
8
1
2
16
是
8
1
3
24
否
8
1
4
32
否
8
2
1
16
边缘值
8
2
2
32
否
8
2
3
48
否
8
2
4
64
否
8
3
1
24
否
8
3
2
48
否
8
3
3
72
否
8
3
4
96
否
8
4
1
32
否
8
4
2
64
否
8
4
3
96
否
8
4
4
128
否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RPN≦12的风险,都是可以接受的;12以上的RPN是16和18,有的可以接受,有的处在可以承受的边缘;大于18的RPN值,都是不可以接受的。RPN为16和18的情况:
S
O
D
RPN
是否接受?
1
4
4
16
边缘值
2
2
4
16
边缘值
2
3
3
18
边缘值
2
4
2
16
边缘值
4
1
4
16
是
4
2
2
16
是
4
4
1
16
边缘值
8
1
2
16
是
8
2
1
16
边缘值
因此,将风险耐受度定义为“RPN值应控制≦18,如有可能,应尽量降低RPN值,最佳值≦12”。
某些风险控制措施,可以完全消除风险的根源,或者将风险转移成其它风险。对于这种风险,应该不再计算RPN值。例如,某个工艺中间体有时出现水分超标,分析发现,该中间体下一步工艺还需要投入水,测水分没有意义;因此,取消中间体的水分检测,该风险即被消除。再比如,不同产品共生产线有共线污染风险,使用专用生产线后,该共线污染风险被消除。
有极少数RPN值超过风险耐受度、但又必须接受的情况。例如,某个产品,上游中间体每一轮生产的前两批,需要找准条件,容易出现不合格中间体批次(RPN=SxOxD=4x3x2=24),由于技术上的限制,该风险无法降低。再比如,非无菌原料药的微生物污染风险,赋值RPN= SxOxD=8x1x3=24。对于这类风险,应当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评估和批准。
----------(正文结束)-----------
“风险管理系列(二)”,介绍了RPN体系的设计原理和调试方法,以及如何判断一个RPN体系是否合理实用。
下面是我开发的一个风险评价RPN体系,包括其开发过程的详细描述。2012年以来,该体系的不同版本,在我服务过的企业内使用,得到实践证明。
这个体系的确认(验证)报告摘要,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发布。
风险评价体系的定义
(1)本体系适用于非无菌原料药或制剂厂家。
(2)RPN值 = 风险影响程度(S)x风险出现概率(O)x不可探测度(D)
RPN是Risk Priority Number(风险优先数)的缩写。
(3)S、O和D的赋值定义。
赋值
影响程度(S)
1
对成品质量基本没有负面影响,同时对工艺坚固性没有负面影响,同时对质量体系的坚固性的负面影响轻微。
2
对成品质量基本没有负面影响,同时对工艺坚固性基本没有负面影响,同时对质量体系的坚固性有较低负面影响。
4
对成品质量没有实质性负面影响,同时对工艺坚固性可能有一定负面影响,或者对质量体系的坚固性有一定负面影响。
8
对成品质量可能有负面影响,或者对工艺可能有关键负面影响,或者对质量体系的坚固性有关键负面影响。
赋值
出现概率(O)
不可探测度(D)
1
很少出现(优选定量计算风险的概率,定义为不高于1%;如果无法定量计算风险的概率,定义为出现频次平均每年约1-2次)
错误非常明显,一旦出错,错误显而易见,或者操作无法进行下去。
2
偶尔出现(优选定量计算风险的概率,定义为约1-3%;如果无法定量计算风险的概率,定义为出现频次平均每季度约1-2次)
错误明显,可以在操作中、或者使用前/使用后检查中发现,或者在每批进行的QC检测中发现。
3
有一定出现概率(优选定量计算风险的概率,定义为约4-8%;如果无法定量计算风险的概率,定义为出现频次平均每月约1-2次)
可以被QA/部门日常检查发现,或者被周期性的QC检测发现。
4
出现概率较高(概率或者出现频次高于以上的风险)
几乎不可能被日常检查或者检测发现。
4. 风险控制目标
4.1 RPN值应控制≦18,如有可能,应尽量降低RPN值,最佳值≦12。
4.2 如果采取措施后,风险被消除,则不再计算RPN值。
4.3 如果有无法控制在≦18的风险,应提请质量会议,审核决定如何控制到≦18,或者是否接受该风险。必要时,可起草专题报告。
风险评价体系的开发过程
(一)影响程度(S)赋值表的开发
为增加高影响风险和低影响风险之间的分离度,采用等比序列1,2,4,8。
影响程度包括三个维度:成品质量,工艺坚固性,质量体系坚固性。下表是非限制性的举例。
某个风险,如果同时对不同维度都有影响,那么取影响最高的维度的赋值。
维度1:成品质量
4 - 成品包装方面,有不影响产品质量、客户使用和运输安全的缺陷。
8 - 成品质量不合格。
出现可能影响客户使用产品的缺陷。如污染、稳定性下降、说明书错误、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受损,等等。
维度2:工艺坚固性
1 - 对工艺没有实质性影响的仪器故障或设备故障。
2 - 生产、物流、维护方面的次要偏差或者法规检查次要缺陷。
上游工艺参数超标,但是没有导致中间体不合格。
4 - 生产、物流、维护方面的主要偏差或者法规检查主要缺陷。
中间体不合格。
趋势分析中发现的中间体质量下降。
8 - 生产、物流、维护方面的关键偏差或者法规检查关键缺陷。
工艺验证失败。
趋势分析中发现的成品质量明显下降。
维度3:质量体系坚固性和数据完整性
1 - SOP描述不够明确,但是不会导致操作失误。
笔误或者没有实质影响的数据转抄错误
2 - 检测、质量体系或其它GMP相关过程的次要偏差或者法规检查次要缺陷。
没有遵守SOP的非关键条款。
数据完整性控制方面的次要缺陷。
4 - 检测、质量体系或其它GMP相关过程的主要偏差或者法规检查主要缺陷。
数据完整性缺乏控制,但是没有影响数据有效性。
8 - 检测、质量体系或其它GMP相关过程的关键偏差或者法规检查关键缺陷。
数据完整性控制方面的关键缺陷。
数据造假。
(二)出现概率(O)和不可探测度(D)赋值表的开发
使用业内常用的赋值级别。
(三)风险耐受度的开发和定义
根据S、O、D的赋值规定,RPN可能有4x4x4=64个组合。评估每个组合是否可接受:
是
否
边缘值
(处于可以接受的边缘,如果资源允许,应当进一步降低)
S
O
D
RPN
是否接受?
1
1
1
1
是
1
1
2
2
是
1
1
3
3
是
1
1
4
4
是
1
2
1
2
是
1
2
2
4
是
1
2
3
6
是
1
2
4
8
是
1
3
1
3
是
1
3
2
6
是
1
3
3
9
是
1
3
4
12
是
1
4
1
4
是
1
4
2
8
是
1
4
3
12
是
1
4
4
16
边缘值
2
1
1
2
是
2
1
2
4
是
2
1
3
6
是
2
1
4
8
是
2
2
1
4
是
2
2
2
8
是
2
2
3
12
是
2
2
4
16
边缘值
2
3
1
6
是
2
3
2
12
是
2
3
3
18
边缘值
2
3
4
24
否
2
4
1
8
是
2
4
2
16
边缘值
2
4
3
24
否
2
4
4
32
否
4
1
1
4
是
4
1
2
8
是
4
1
3
12
是
4
1
4
16
边缘值
4
2
1
8
是
4
2
2
16
是
4
2
3
24
否
4
2
4
32
否
4
3
1
12
是
4
3
2
24
否
4
3
3
36
否
4
3
4
48
否
4
4
1
16
边缘值
4
4
2
32
否
4
4
3
48
否
4
4
4
64
否
8
1
1
8
是
8
1
2
16
是
8
1
3
24
否
8
1
4
32
否
8
2
1
16
边缘值
8
2
2
32
否
8
2
3
48
否
8
2
4
64
否
8
3
1
24
否
8
3
2
48
否
8
3
3
72
否
8
3
4
96
否
8
4
1
32
否
8
4
2
64
否
8
4
3
96
否
8
4
4
128
否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RPN≦12的风险,都是可以接受的;12以上的RPN是16和18,有的可以接受,有的处在可以承受的边缘;大于18的RPN值,都是不可以接受的。RPN为16和18的情况:
S
O
D
RPN
是否接受?
1
4
4
16
边缘值
2
2
4
16
边缘值
2
3
3
18
边缘值
2
4
2
16
边缘值
4
1
4
16
是
4
2
2
16
是
4
4
1
16
边缘值
8
1
2
16
是
8
2
1
16
边缘值
因此,将风险耐受度定义为“RPN值应控制≦18,如有可能,应尽量降低RPN值,最佳值≦12”。
某些风险控制措施,可以完全消除风险的根源,或者将风险转移成其它风险。对于这种风险,应该不再计算RPN值。例如,某个工艺中间体有时出现水分超标,分析发现,该中间体下一步工艺还需要投入水,测水分没有意义;因此,取消中间体的水分检测,该风险即被消除。再比如,不同产品共生产线有共线污染风险,使用专用生产线后,该共线污染风险被消除。
有极少数RPN值超过风险耐受度、但又必须接受的情况。例如,某个产品,上游中间体每一轮生产的前两批,需要找准条件,容易出现不合格中间体批次(RPN=SxOxD=4x3x2=24),由于技术上的限制,该风险无法降低。再比如,非无菌原料药的微生物污染风险,赋值RPN= SxOxD=8x1x3=24。对于这类风险,应当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评估和批准。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