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外包组织=CRO+CMO+CSO。医药外包组织已经贯穿到药品生命周期的全流程、其中CRO、CMO、CSO分别服务于医药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三大环节。由于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全球范围内的医药外包仍属于朝阳产业,CRO企业正从传统模式向风险共担模式发展,Frost&Sullivan预计未来五年CAGR预计达12%。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物临床试验自查核查、药审加速推动国内CRO市场向千亿量级发展。新药研发压力推动全球CRO行业腾飞。根据Frost&Sullivan的统计,仅2010年,全球CRO市场就达到214.2亿美元,2017年CRO市场容量将达到430.9亿美元,我们预计未来5年行业CAGR达11%。随着CRO巨头的全球扩张和亚洲地区经济科技的崛起,21世纪CRO产业逐渐向亚洲转移。中国的成本优势和广阔产业前景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在中国快速发展,我们预计2020年中国CRO市场容量达943亿元,CAGR达25%。我们认为国际化、多元化、特异化、深度合作是区分公司竞争力的核心四要素。
CMO能够帮助药企降低成本压力,起到调节产能的作用。另一方面,争抢新药上市时间也对药企的生产能力提出了新要求。CMO市场收益于需求端大量增长,根据Business Insights数据,2011年全球CMO市场达到319亿美元,2017年将达628亿美元,CAGR为12%。新版GMP认证和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的启动,将使国内CMO企业充分享受国内制药需求增长的”蛋糕”。根据Informa的数据,2017年,中国CMO市场容量为22亿美元。联化科技、博腾股份、奥达国际、乐威医药、泓博医药、合全药业等公司依靠其全套工艺开发以及各种规模定制生产的能力在几个药物品种上达到了与国际竞争的水平。
随着“两票制”、“营改增”等最新市场规范政策将推动CSO市场发展。在全球药品市场高度竞争、利润空间受压情况下,药企用于举办学术会议、差旅费用、广告支出等用途的销售费用面临监管和成本的压力,推动全球CSO市场发展。从2009-2015年,全球药品销售外包市场从27亿美元增长至56亿美元,CAGR为12.93%。由于国内药品销售制度处于规范过程中,加之药企控制成本的需要,CSO在国内尚处于引入期。由于独特的本土深耕优势和对外连接渠道优势,目前国内CSO在进口药销售市场作用极为明显。未来国内向大型化和专业化发展的特色CSO将迅速成长。
风险因素。政策出台后对企业创新扶持是否到位的风险、经济下行影响上下游供应链的风险。
市场判断和投资策略:建议把握(1)“质量保证、渠道广泛、特色鲜明”这一投资主线的新三板CRO公司:苑东生物、先路医药、赛德盛、康复得、奥咨达等公司;(2)具备较强产业化能力、拥有高研发能力和强生产储备的CMO企业:泓博医药和乐威医药;(3)有专业化水平和规模化发展潜力的新三板CSO企业:美安医药和皓月医疗。
特别声明
特别提示:
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专业投资机构。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声明: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仅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本资料均摘编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关注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跌可升。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中信证券并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中信研究(原始ID:gh_294e097afc75)是由中信证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若未经中信证券官方核准,其他任何明示或暗示以中信证券名义建立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官方订阅号,订阅人在阅读、使用相关订阅号信息前还请务必向中信证券销售人员或投资顾问进行核实。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订阅人及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中信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中信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报道相关内容”的日常授权。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中信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中信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中信证券的机构销售。
医药外包组织=CRO+CMO+CSO。医药外包组织已经贯穿到药品生命周期的全流程、其中CRO、CMO、CSO分别服务于医药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三大环节。由于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全球范围内的医药外包仍属于朝阳产业,CRO企业正从传统模式向风险共担模式发展,Frost&Sullivan预计未来五年CAGR预计达12%。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物临床试验自查核查、药审加速推动国内CRO市场向千亿量级发展。新药研发压力推动全球CRO行业腾飞。根据Frost&Sullivan的统计,仅2010年,全球CRO市场就达到214.2亿美元,2017年CRO市场容量将达到430.9亿美元,我们预计未来5年行业CAGR达11%。随着CRO巨头的全球扩张和亚洲地区经济科技的崛起,21世纪CRO产业逐渐向亚洲转移。中国的成本优势和广阔产业前景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在中国快速发展,我们预计2020年中国CRO市场容量达943亿元,CAGR达25%。我们认为国际化、多元化、特异化、深度合作是区分公司竞争力的核心四要素。
CMO能够帮助药企降低成本压力,起到调节产能的作用。另一方面,争抢新药上市时间也对药企的生产能力提出了新要求。CMO市场收益于需求端大量增长,根据Business Insights数据,2011年全球CMO市场达到319亿美元,2017年将达628亿美元,CAGR为12%。新版GMP认证和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的启动,将使国内CMO企业充分享受国内制药需求增长的”蛋糕”。根据Informa的数据,2017年,中国CMO市场容量为22亿美元。联化科技、博腾股份、奥达国际、乐威医药、泓博医药、合全药业等公司依靠其全套工艺开发以及各种规模定制生产的能力在几个药物品种上达到了与国际竞争的水平。
随着“两票制”、“营改增”等最新市场规范政策将推动CSO市场发展。在全球药品市场高度竞争、利润空间受压情况下,药企用于举办学术会议、差旅费用、广告支出等用途的销售费用面临监管和成本的压力,推动全球CSO市场发展。从2009-2015年,全球药品销售外包市场从27亿美元增长至56亿美元,CAGR为12.93%。由于国内药品销售制度处于规范过程中,加之药企控制成本的需要,CSO在国内尚处于引入期。由于独特的本土深耕优势和对外连接渠道优势,目前国内CSO在进口药销售市场作用极为明显。未来国内向大型化和专业化发展的特色CSO将迅速成长。
风险因素。政策出台后对企业创新扶持是否到位的风险、经济下行影响上下游供应链的风险。
市场判断和投资策略:建议把握(1)“质量保证、渠道广泛、特色鲜明”这一投资主线的新三板CRO公司:苑东生物、先路医药、赛德盛、康复得、奥咨达等公司;(2)具备较强产业化能力、拥有高研发能力和强生产储备的CMO企业:泓博医药和乐威医药;(3)有专业化水平和规模化发展潜力的新三板CSO企业:美安医药和皓月医疗。
特别声明
特别提示:
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专业投资机构。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声明: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仅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本资料均摘编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关注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跌可升。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中信证券并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中信研究(原始ID:gh_294e097afc75)是由中信证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若未经中信证券官方核准,其他任何明示或暗示以中信证券名义建立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官方订阅号,订阅人在阅读、使用相关订阅号信息前还请务必向中信证券销售人员或投资顾问进行核实。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订阅人及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中信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中信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报道相关内容”的日常授权。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中信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中信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中信证券的机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