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电图总结
心房心室肥大
1.观察心房电活动应分析P 波。
左房肥大:P 波增宽, 时限≥0.11s ,双峰型(Ι、Ⅱ、aVL );
右房肥大:P 波高尖,幅度≥0.25mV (Ⅱ、Ⅲ、aVF 、V 1);
双心房肥大:P 波增宽, 电压增高。
2.观察心室电活动分析胸导联QRS 波电压。
左心室肥大:左心室高电压:RV 5(RV 6)>2.5mV ;
右心室肥大:电轴右偏,V 1大R 波形态。
双心室肥大:左心室肥大 + 右心室肥大(典型)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1.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
① 缺血型:T 波改变:T 波倒置、尖深、双支对称,称“冠状T ”;
② 损伤型:ST 改变:ST 弓背抬高,形成单向曲线;
③ 坏死型:坏死Q 波出现:Q 波时限≥0.4秒,振幅>R/4。
2.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主要依据:
坏死型Q 波、ST 段抬高及T 波倒置同时出现,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
3.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前间壁:V 1、V 2;
前壁:V 1、V 2、V 3、V 4;
侧壁:Ⅰ、aVL 、V 5、V 6;
下壁:Ⅱ、Ⅲ、aVF 。
窦性心律及心电图特点
1.P 波
方向:Ⅰ、Ⅱ、aVF 、V3-V6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
时限:<0.11s 。
形态:呈锥形,顶端钝圆、光滑,可有小切迹,但峰距<0.04s 。
电压:<0.25mV 。
2.P-R 间期 0.12s ~0.20s 。
3.P-P 间距 匀齐,同导联P-P 间距差值<0.12s 。
4.频率:60~100次/min。
窦性心律失常
1. 窦性心动过速 >100次/min。
2. 窦性心动过缓 <60次/min。
3. 窦性心律不齐 同导联P-P 间距差值≥0.12s 。
4. 窦性静止 较长时间内无窦性P 波出现,常伴有交界区逸搏或室性逸搏。
期前收缩
房性:有P 波,代偿间歇不完全
无P 波
提前出现QRS 波群 交界性:QRS 波群之前有倒置P '波 代偿间歇完全 QRS 波群之后有逆行P '波
室性:无P 波,代偿间歇完全
阵发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 3个或3个以上 (匀齐,突发突止, 房性或交界性 频率150~240次/min 期前收缩 (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早搏,
心室律140~200次/min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尖端扭转多形性室速,
心室律180~250次/min
扑动、颤动
心房扑动:心房率250~350次/min 心房纤颤:P 波消失,小f 波,房率350~600次/min
心室扑动:心室率200~250次/min 心室纤颤:无法辨认QRS-T ,频率200~500次/min
心脏传导阻滞
Ⅱ度Ⅰ型:P-P 间隔逐渐缩短,出现漏搏后至最长(文氏现象)。 窦房传导阻滞
Ⅱ度Ⅱ型:规则窦性心律中有漏搏,长间隙等于正常P-P 间隔整数倍。
房室传导阻滞
P-R 间期 QRS 波群脱落 延长,>0.20s 无
Ⅰ度
不完全性 Ⅰ型 递增 有,循环往复 Ⅱ度Ⅱ型 固定 有,成比例
完全性 Ⅲ度 不定 P与R 各自为政,房率>室率 束支阻滞
左束支阻滞
V 5导联(左胸导联)R 波呈“M ”型或平顶型或升支、降支顿挫、挫折,继发ST-T 改变。 完全性(QRS 时限≥0.12s ); 不完全性(QRS 时限<0.12s )。
右束支阻滞
V 1导联(右胸导联)R 波呈“M ”型或平顶型或升支、降支顿挫、挫折,继发ST-T 改变。 完全性(QRS 时限≥0.12s ); 不完全性(QRS 时限<0.12s )。
异常心电图总结
心房心室肥大
1.观察心房电活动应分析P 波。
左房肥大:P 波增宽, 时限≥0.11s ,双峰型(Ι、Ⅱ、aVL );
右房肥大:P 波高尖,幅度≥0.25mV (Ⅱ、Ⅲ、aVF 、V 1);
双心房肥大:P 波增宽, 电压增高。
2.观察心室电活动分析胸导联QRS 波电压。
左心室肥大:左心室高电压:RV 5(RV 6)>2.5mV ;
右心室肥大:电轴右偏,V 1大R 波形态。
双心室肥大:左心室肥大 + 右心室肥大(典型)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1.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
① 缺血型:T 波改变:T 波倒置、尖深、双支对称,称“冠状T ”;
② 损伤型:ST 改变:ST 弓背抬高,形成单向曲线;
③ 坏死型:坏死Q 波出现:Q 波时限≥0.4秒,振幅>R/4。
2.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主要依据:
坏死型Q 波、ST 段抬高及T 波倒置同时出现,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
3.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前间壁:V 1、V 2;
前壁:V 1、V 2、V 3、V 4;
侧壁:Ⅰ、aVL 、V 5、V 6;
下壁:Ⅱ、Ⅲ、aVF 。
窦性心律及心电图特点
1.P 波
方向:Ⅰ、Ⅱ、aVF 、V3-V6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
时限:<0.11s 。
形态:呈锥形,顶端钝圆、光滑,可有小切迹,但峰距<0.04s 。
电压:<0.25mV 。
2.P-R 间期 0.12s ~0.20s 。
3.P-P 间距 匀齐,同导联P-P 间距差值<0.12s 。
4.频率:60~100次/min。
窦性心律失常
1. 窦性心动过速 >100次/min。
2. 窦性心动过缓 <60次/min。
3. 窦性心律不齐 同导联P-P 间距差值≥0.12s 。
4. 窦性静止 较长时间内无窦性P 波出现,常伴有交界区逸搏或室性逸搏。
期前收缩
房性:有P 波,代偿间歇不完全
无P 波
提前出现QRS 波群 交界性:QRS 波群之前有倒置P '波 代偿间歇完全 QRS 波群之后有逆行P '波
室性:无P 波,代偿间歇完全
阵发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 3个或3个以上 (匀齐,突发突止, 房性或交界性 频率150~240次/min 期前收缩 (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早搏,
心室律140~200次/min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尖端扭转多形性室速,
心室律180~250次/min
扑动、颤动
心房扑动:心房率250~350次/min 心房纤颤:P 波消失,小f 波,房率350~600次/min
心室扑动:心室率200~250次/min 心室纤颤:无法辨认QRS-T ,频率200~500次/min
心脏传导阻滞
Ⅱ度Ⅰ型:P-P 间隔逐渐缩短,出现漏搏后至最长(文氏现象)。 窦房传导阻滞
Ⅱ度Ⅱ型:规则窦性心律中有漏搏,长间隙等于正常P-P 间隔整数倍。
房室传导阻滞
P-R 间期 QRS 波群脱落 延长,>0.20s 无
Ⅰ度
不完全性 Ⅰ型 递增 有,循环往复 Ⅱ度Ⅱ型 固定 有,成比例
完全性 Ⅲ度 不定 P与R 各自为政,房率>室率 束支阻滞
左束支阻滞
V 5导联(左胸导联)R 波呈“M ”型或平顶型或升支、降支顿挫、挫折,继发ST-T 改变。 完全性(QRS 时限≥0.12s ); 不完全性(QRS 时限<0.12s )。
右束支阻滞
V 1导联(右胸导联)R 波呈“M ”型或平顶型或升支、降支顿挫、挫折,继发ST-T 改变。 完全性(QRS 时限≥0.12s ); 不完全性(QRS 时限<0.12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