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整理:张墨轩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心理学的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心理学的对象:1.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 2.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3.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的根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心理学研究的类型:1.根据研究时间的延续性上划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2.从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划分,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

3.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划分,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 2.确定研究对象 3.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 4.选择研究方法

5.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实验法

第三章行为动力

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里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特征:对象性 动力性 社会性

需要的种类: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内容: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顺序由低到高,马斯洛认为,七个层次之间是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的,只有当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马斯洛认为,在需要层次的金字塔中,越向下的层次在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越向上的层次在全人口所占比例越小。马斯洛认为,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在全人口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绝大多数人都停留在中间的某一层次。

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需要。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当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基本需要一旦被满足,其需要强度就将会降低,因为个体在某一特定时刻所需要的目的物是有限的。成长需要不但不随其满足而减弱,反而因获得满足而增强,也即在成长需要之下,个体所追求的目的物是有限的。

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具有普遍性。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语言产生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4.马斯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6.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顾及到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的三大基本功能:激活功能 引导功能 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分类:生理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为课题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动机冲突: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里。 动机理论:强化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期望理论 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 2. 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5.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 6.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 7增强自我效能感 8.进行归因训练

第四章 认知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时间上的特征,是指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2.注意的广度 是指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目

3.注意的分配 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

4.注意的转移 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去。 注意品质的培养:1.自我暗示法 2.情景想象法 3.培养间接的兴趣 4.自我奖励法

5.训练听课技巧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受性: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是感受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觉的基本规律:1.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

2.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的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大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

3.感觉的相互作用。分为同一种感觉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类型: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征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2.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它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的运动及静止状态。 包括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幻觉

3.超感知觉与错觉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遗忘规律: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情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的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1.遗忘进程受到时间因素的制约。2.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忘记。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很重要。 增进记忆的方法:

1.直观形象法 2.图表法 3.谐音记忆法 4.归类比较法 5.联想法 6.歌诀法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和概括 4.具体化 问题解决的过程: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迁移作用 2.原型启发 3.定势作用 4.情绪与动力

第五章 情绪

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一、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评价讽刺物对个体需要的符合程度,它是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决定因素。

(1)感觉是诱发情绪的首要条件。个体通过感觉刺激,进行认知体验,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

(2)记忆与对象决定着情绪。情绪的产生与表现需要先前记忆的经验来激活,有时,情绪认知过程中的产生属于记忆恢复现象,它需要记忆参与;同时,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情绪的复杂表现。

(3)注意与思维也决定着情绪的产生与表现。注意能唤醒情绪的产生,思维能影响情绪反应的方式和速度。

二、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认知过程总是伴随着认知体验,认知体验需要情绪体验的参与,情绪影响着认知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1)情绪的动机功能是指情绪能激发人的认知和行动的动机。

(2)情绪的信号功能是指情绪是人的思想意识的自然流露,各种各样的表情都具有一定的信号意义,这种信号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即使在语言互不想通的情况下,凭借表情,人们也是可以交流的。

三、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任何一种情绪都是促使我们采取某种行动的驱动力,是我们在面临各种情景时所固有的能及时拟定的反应计划。

1、情绪与行为的先天关联性可从情绪表现即表情中表现出来,情绪表现是情绪在有机体身上的外显行为。它包括面部表情、语言表情、身段表情。

健康情绪的主要条件

(一)正确的人生追求 (二)宽广的胸襟 (三)理性的适应生活 (四)寻找身边的快乐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智力: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综合有关智力的研究,我们大体可以看出,智力应该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流体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依赖于个体的文化知识经验,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可以具有相似的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的能力,通过个体掌握文化知识经验而形成,受到环境,练习或兴趣等因素影响 影响智力发展的两大因素:1.遗传因素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2.环境与教育是智力发展的决定条件。 比率智商: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中的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称为比率智商。计算公式为:IQ(智商)=MA(智商年龄)/CA(实际年龄)×100 离差智商:是以智力的正态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作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计算公式为:离查智商=100+15Z.

Z=(X-x-)/S 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

(一)教育和教学中的智力开发

1.学科教育中的智力开发 2.元认知与智力开发 3.自我效能感与智力开发

(二)特定的智力开发训练

1.波诺的方案

2.“应用智力”方案

3.PIFS方案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作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的六大特征:1.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方案。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的,罕见的,首创的观念和成就。5.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6.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征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的变换。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文化 个体创造力的有无高下和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家庭。 个体的创造力应从小培养。家庭作为个体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影响很大。

学校。学校是培养个体创造力的主要场所。

改革评价机制。人格的丰富多样,智力及创造力水平与类型的差异,决定了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应该多元

1.改革现有课程。

2.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包括坚韧不拔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强烈的成功欲望,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合作精神等。

3.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和直觉思维等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开发个体的创造力,不仅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更应注重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智力激励法(脑风暴法或脑轰炸法)是一种集体创意法,由美国奥斯本发明。

信息交合法。由我国许国泰发明,是一种立体的,动态的,多维的系统构思法,又称“魔法球”。

联想法。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包容联想和因果联想。

综摄法。由美国威廉戈登提出,是通过隐喻,类比等心理机制,调动人们的潜意识,使得变熟悉为陌生。

第七章 人格

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三种人格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所有人都具有这些人格特质,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在这些特质上分别加以比较。

个人特质:是个人所有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

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

(1)首要特质:是指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它在个人特质结构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影响着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

(2)中心特质:是指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的核心成分。

(3)次要特质:是指代表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

(二)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卡尔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表面特质可能会随着环境的该变而改变。 根源特质是指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那些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需要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

(三)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艾森克使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将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进一步聚类,提出外向性和神经质两个基本维度。外向性上得分高者为外向的人,低者为内向的人。神经质上得分高者为情绪不稳定的人,低者为情绪稳定者。第三种维度是精神质。并将其称为三大人格模型。 人格的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人格是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人格培养过程中,既要看到个体的生物遗传的影响,更要看到社会文化的决定作用。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儿童早期经验

5、学校教育因素:“皮格马利翁效应”

6、自我调控因素

上述各因素体现的是人格培养的外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作用的最终环节,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综上所述,在人格的培育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强化: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条件。(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此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增加;负则可能性减少。)

惩罚: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降低的条件。(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 社会学习理论:是当代的一种整合性的人格理论,它试图讲以上有关影响人格形成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察,特别注重环境和认知的交互作用。(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的人格测验

(一)自陈式测验

(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2)艾森克人格问卷

(3)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主要用于心理异常的诊断,在精神医学界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工作中使用较多,也常用于科学。

(4)五因素人格问卷

(二)投射测验

(1)罗夏墨迹测验:评分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第一、部位,即被试反应的是整个墨迹还是部分墨迹;第二、关键点,即影响反应的墨迹特征,是形状、还是颜色,或是明暗、质地等;第三、内容,即被试将墨迹看成什么事物。(被试是测验的人)

(2)主题统觉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和摩根1935年编制的一种投射测验。就是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统觉来解释含义不明的图画。内容包括:(1)图中显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即发生了什么事?(2)什么原因导致此情境的发生?(3)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4)当事人的思想感受如何?

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不可逆性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是按照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多元化的模型,表现在: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发展速率。总体来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儿童期平稳发展,青春期第二个加速期,平稳发展,老年期下降。

4.个体差异

5发展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个体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发展甚至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的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毕生发展观— 基本思想: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2.个体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得。3.个体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4.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包括: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

第三阶段—学前期(3-6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晚上讨厌特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通过生儿育女,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死亡)获得综合的完善感。 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即思维与动作密切联系。

2.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不能很好的区分心理的和物理的现象,思维具有“泛灵论”的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个体的思维具有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以及整体性等特性。儿童是否具有守恒概念是具体运算阶段区别于前运算阶段的主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最大的特点是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着眼于抽象的概念。 语言获得机制:以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用强化来解释语言的获得,认为儿童自发地发出各种声音,近似于成人说话的声音或多或少地得到了成人的奖励或强化,语言就在此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母亲(或另一和主要照料者)亲密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吮吸,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依偎和跟随等行为。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的情感联结,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 人格的发展—

人格是指今天有问题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九个维度。1.适应性2.规律性3.活动水平4.趋避性5.反应阈6.反应强度7.心境8.注意分散程度9注意持久性。

家庭对于儿童的影响来自多个方面,包括父母本身的特点,教养观念与方法,亲子间的依恋,家庭结构,环境布置等。

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与反应性。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冷漠型。 父母意识包括父母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

三种主要家庭结构为核心家庭,大家庭,单亲家庭。

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技能,交流经验,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充分的机会。

(四)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环境因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第九章 学习心理 学习:1.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某种稳定的变化。2.学习是学习者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1.主动的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2.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到自我的认知结构中,以便提取应用。强调有意学习。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观。

构建主义的学习观—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的过程。构建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构建,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1.知识观。构建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

2.学生观。构建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3.教师观。构建主义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之影响。

迁移的种类

学习迁移的理论—

早期理论—1.形式训练理论 2.相同要素说 3.概括说 4.关系说

当代迁移理论— 1.认知结构的迁移观 2.构建主义的迁移观

促进迁移的教学—1.改善心智的功能 2.传授基本知识 3.有效的指导 4.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5.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6.设计情境性教学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学习策略的特点: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于学习策略范畴。学习策略是调节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高级认知能力,是平衡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会不会学的标志。

当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三类:1.陈述性知识。2.程序性知识3.策略性知识

学习策略的分类—

1.单瑟洛的二分法。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2.迈克卡的三分法。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3.温斯坦的四分法。包括: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策略,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内部组织化的技能,其功能是调节和控制概念与规则的应用。 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致策略和组织策略。复述策略作用于认知过程的初始阶段,即“选择”“获得”阶段;精致策略主要作用于过渡阶段;组织策略作用于“构建”“综合”阶段,即认知过程的深加工阶段。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本身的活动为对象,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和控制。

(一)元认知结构 : 1.元认知知识 2.元认知体验 3.元认知监控

(二)元认知能力

1.元认知能力的实质:自我监控。

。⑴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⑵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己认识过程的意识。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⑷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⑸向学生提供练习与反

馈的机会。⑹要求学生意识到与学习效果有关的是四个因素。⑺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

(一)训练选择 1.特定性 2.生成性 3.有效的监控 4.个人的效能感

(二)训练的方法

1.采用“感受—自控训练法” 2.采用“控制+监视”的教学技术

3.讲解,示范,练习和反馈相结合的基本教学操作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所具有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学习风格的分类—

⑴环境类要素

⑵情绪类要素

⑶社会性要素

⑷生理性要素

⑴认知风格

⑵情感风格

⑶生理风格

⑴感觉定向

⑵反应风格

⑶思维模式 认知风格—

㈠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是认知过程变量,指向认知过程)

㈡沉思型—冲动型(是反映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 ㈢齐平化型—尖锐化型(用来描述在将信息“吸收”到个人记忆中时表现出的差异。) ㈣整体型—序列型(反映个体在知觉功能上的差异,与个性有重叠)

㈤聚合型—发散型(是智力模型的一部分)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整理:张墨轩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心理学的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心理学的对象:1.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 2.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3.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的根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心理学研究的类型:1.根据研究时间的延续性上划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2.从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划分,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

3.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划分,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 2.确定研究对象 3.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 4.选择研究方法

5.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实验法

第三章行为动力

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里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特征:对象性 动力性 社会性

需要的种类: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内容: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顺序由低到高,马斯洛认为,七个层次之间是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的,只有当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马斯洛认为,在需要层次的金字塔中,越向下的层次在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越向上的层次在全人口所占比例越小。马斯洛认为,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在全人口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绝大多数人都停留在中间的某一层次。

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需要。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当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基本需要一旦被满足,其需要强度就将会降低,因为个体在某一特定时刻所需要的目的物是有限的。成长需要不但不随其满足而减弱,反而因获得满足而增强,也即在成长需要之下,个体所追求的目的物是有限的。

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具有普遍性。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语言产生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4.马斯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6.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顾及到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的三大基本功能:激活功能 引导功能 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分类:生理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为课题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动机冲突: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里。 动机理论:强化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期望理论 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 2. 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5.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 6.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 7增强自我效能感 8.进行归因训练

第四章 认知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时间上的特征,是指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2.注意的广度 是指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目

3.注意的分配 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

4.注意的转移 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去。 注意品质的培养:1.自我暗示法 2.情景想象法 3.培养间接的兴趣 4.自我奖励法

5.训练听课技巧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受性: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是感受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觉的基本规律:1.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

2.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的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大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

3.感觉的相互作用。分为同一种感觉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类型: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征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2.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它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的运动及静止状态。 包括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幻觉

3.超感知觉与错觉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遗忘规律: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情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的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1.遗忘进程受到时间因素的制约。2.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忘记。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很重要。 增进记忆的方法:

1.直观形象法 2.图表法 3.谐音记忆法 4.归类比较法 5.联想法 6.歌诀法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和概括 4.具体化 问题解决的过程: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迁移作用 2.原型启发 3.定势作用 4.情绪与动力

第五章 情绪

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一、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评价讽刺物对个体需要的符合程度,它是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决定因素。

(1)感觉是诱发情绪的首要条件。个体通过感觉刺激,进行认知体验,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

(2)记忆与对象决定着情绪。情绪的产生与表现需要先前记忆的经验来激活,有时,情绪认知过程中的产生属于记忆恢复现象,它需要记忆参与;同时,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情绪的复杂表现。

(3)注意与思维也决定着情绪的产生与表现。注意能唤醒情绪的产生,思维能影响情绪反应的方式和速度。

二、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认知过程总是伴随着认知体验,认知体验需要情绪体验的参与,情绪影响着认知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1)情绪的动机功能是指情绪能激发人的认知和行动的动机。

(2)情绪的信号功能是指情绪是人的思想意识的自然流露,各种各样的表情都具有一定的信号意义,这种信号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即使在语言互不想通的情况下,凭借表情,人们也是可以交流的。

三、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任何一种情绪都是促使我们采取某种行动的驱动力,是我们在面临各种情景时所固有的能及时拟定的反应计划。

1、情绪与行为的先天关联性可从情绪表现即表情中表现出来,情绪表现是情绪在有机体身上的外显行为。它包括面部表情、语言表情、身段表情。

健康情绪的主要条件

(一)正确的人生追求 (二)宽广的胸襟 (三)理性的适应生活 (四)寻找身边的快乐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智力: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综合有关智力的研究,我们大体可以看出,智力应该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流体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依赖于个体的文化知识经验,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可以具有相似的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的能力,通过个体掌握文化知识经验而形成,受到环境,练习或兴趣等因素影响 影响智力发展的两大因素:1.遗传因素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2.环境与教育是智力发展的决定条件。 比率智商: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中的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称为比率智商。计算公式为:IQ(智商)=MA(智商年龄)/CA(实际年龄)×100 离差智商:是以智力的正态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作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计算公式为:离查智商=100+15Z.

Z=(X-x-)/S 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

(一)教育和教学中的智力开发

1.学科教育中的智力开发 2.元认知与智力开发 3.自我效能感与智力开发

(二)特定的智力开发训练

1.波诺的方案

2.“应用智力”方案

3.PIFS方案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作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的六大特征:1.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方案。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的,罕见的,首创的观念和成就。5.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6.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征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的变换。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文化 个体创造力的有无高下和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家庭。 个体的创造力应从小培养。家庭作为个体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影响很大。

学校。学校是培养个体创造力的主要场所。

改革评价机制。人格的丰富多样,智力及创造力水平与类型的差异,决定了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应该多元

1.改革现有课程。

2.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包括坚韧不拔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强烈的成功欲望,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合作精神等。

3.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和直觉思维等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开发个体的创造力,不仅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更应注重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智力激励法(脑风暴法或脑轰炸法)是一种集体创意法,由美国奥斯本发明。

信息交合法。由我国许国泰发明,是一种立体的,动态的,多维的系统构思法,又称“魔法球”。

联想法。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包容联想和因果联想。

综摄法。由美国威廉戈登提出,是通过隐喻,类比等心理机制,调动人们的潜意识,使得变熟悉为陌生。

第七章 人格

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三种人格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所有人都具有这些人格特质,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在这些特质上分别加以比较。

个人特质:是个人所有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

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

(1)首要特质:是指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它在个人特质结构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影响着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

(2)中心特质:是指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的核心成分。

(3)次要特质:是指代表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

(二)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卡尔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表面特质可能会随着环境的该变而改变。 根源特质是指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那些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需要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

(三)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艾森克使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将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进一步聚类,提出外向性和神经质两个基本维度。外向性上得分高者为外向的人,低者为内向的人。神经质上得分高者为情绪不稳定的人,低者为情绪稳定者。第三种维度是精神质。并将其称为三大人格模型。 人格的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人格是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人格培养过程中,既要看到个体的生物遗传的影响,更要看到社会文化的决定作用。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儿童早期经验

5、学校教育因素:“皮格马利翁效应”

6、自我调控因素

上述各因素体现的是人格培养的外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作用的最终环节,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综上所述,在人格的培育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强化: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条件。(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此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增加;负则可能性减少。)

惩罚: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降低的条件。(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 社会学习理论:是当代的一种整合性的人格理论,它试图讲以上有关影响人格形成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察,特别注重环境和认知的交互作用。(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的人格测验

(一)自陈式测验

(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2)艾森克人格问卷

(3)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主要用于心理异常的诊断,在精神医学界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工作中使用较多,也常用于科学。

(4)五因素人格问卷

(二)投射测验

(1)罗夏墨迹测验:评分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第一、部位,即被试反应的是整个墨迹还是部分墨迹;第二、关键点,即影响反应的墨迹特征,是形状、还是颜色,或是明暗、质地等;第三、内容,即被试将墨迹看成什么事物。(被试是测验的人)

(2)主题统觉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和摩根1935年编制的一种投射测验。就是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统觉来解释含义不明的图画。内容包括:(1)图中显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即发生了什么事?(2)什么原因导致此情境的发生?(3)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4)当事人的思想感受如何?

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不可逆性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是按照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多元化的模型,表现在: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发展速率。总体来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儿童期平稳发展,青春期第二个加速期,平稳发展,老年期下降。

4.个体差异

5发展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个体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发展甚至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的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毕生发展观— 基本思想: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2.个体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得。3.个体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4.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包括: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

第三阶段—学前期(3-6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晚上讨厌特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通过生儿育女,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死亡)获得综合的完善感。 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即思维与动作密切联系。

2.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不能很好的区分心理的和物理的现象,思维具有“泛灵论”的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个体的思维具有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以及整体性等特性。儿童是否具有守恒概念是具体运算阶段区别于前运算阶段的主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最大的特点是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着眼于抽象的概念。 语言获得机制:以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用强化来解释语言的获得,认为儿童自发地发出各种声音,近似于成人说话的声音或多或少地得到了成人的奖励或强化,语言就在此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母亲(或另一和主要照料者)亲密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吮吸,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依偎和跟随等行为。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的情感联结,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 人格的发展—

人格是指今天有问题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九个维度。1.适应性2.规律性3.活动水平4.趋避性5.反应阈6.反应强度7.心境8.注意分散程度9注意持久性。

家庭对于儿童的影响来自多个方面,包括父母本身的特点,教养观念与方法,亲子间的依恋,家庭结构,环境布置等。

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与反应性。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冷漠型。 父母意识包括父母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

三种主要家庭结构为核心家庭,大家庭,单亲家庭。

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技能,交流经验,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充分的机会。

(四)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环境因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第九章 学习心理 学习:1.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某种稳定的变化。2.学习是学习者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1.主动的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2.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到自我的认知结构中,以便提取应用。强调有意学习。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观。

构建主义的学习观—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的过程。构建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构建,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1.知识观。构建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

2.学生观。构建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3.教师观。构建主义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之影响。

迁移的种类

学习迁移的理论—

早期理论—1.形式训练理论 2.相同要素说 3.概括说 4.关系说

当代迁移理论— 1.认知结构的迁移观 2.构建主义的迁移观

促进迁移的教学—1.改善心智的功能 2.传授基本知识 3.有效的指导 4.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5.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6.设计情境性教学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学习策略的特点: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于学习策略范畴。学习策略是调节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高级认知能力,是平衡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会不会学的标志。

当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三类:1.陈述性知识。2.程序性知识3.策略性知识

学习策略的分类—

1.单瑟洛的二分法。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2.迈克卡的三分法。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3.温斯坦的四分法。包括: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策略,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内部组织化的技能,其功能是调节和控制概念与规则的应用。 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致策略和组织策略。复述策略作用于认知过程的初始阶段,即“选择”“获得”阶段;精致策略主要作用于过渡阶段;组织策略作用于“构建”“综合”阶段,即认知过程的深加工阶段。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本身的活动为对象,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和控制。

(一)元认知结构 : 1.元认知知识 2.元认知体验 3.元认知监控

(二)元认知能力

1.元认知能力的实质:自我监控。

。⑴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⑵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己认识过程的意识。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⑷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⑸向学生提供练习与反

馈的机会。⑹要求学生意识到与学习效果有关的是四个因素。⑺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

(一)训练选择 1.特定性 2.生成性 3.有效的监控 4.个人的效能感

(二)训练的方法

1.采用“感受—自控训练法” 2.采用“控制+监视”的教学技术

3.讲解,示范,练习和反馈相结合的基本教学操作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所具有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学习风格的分类—

⑴环境类要素

⑵情绪类要素

⑶社会性要素

⑷生理性要素

⑴认知风格

⑵情感风格

⑶生理风格

⑴感觉定向

⑵反应风格

⑶思维模式 认知风格—

㈠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是认知过程变量,指向认知过程)

㈡沉思型—冲动型(是反映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 ㈢齐平化型—尖锐化型(用来描述在将信息“吸收”到个人记忆中时表现出的差异。) ㈣整体型—序列型(反映个体在知觉功能上的差异,与个性有重叠)

㈤聚合型—发散型(是智力模型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 [学前教育史]考试大纲(精选)
  • <学前教育史>考试大纲 公共事业与教育系 李金艳 一.考核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考纲在列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更 ...查看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独立本科段) 专业编号 040102 本专业由华东师范大学主考,面向社会开考. 本专业为独立本科段学历层次. 专业基本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 ...查看


  •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重点摘读
  •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 重点摘读 1. 自2013年起我省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我省将于今年下半年参加试点. 2. 颁发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 3. 笔试主要考核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是否具备相应的教育 ...查看


  • 2016年广西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指南
  • 2016年广西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指南 通过最新广西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上半年广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2016年1月13-19日,笔试时间:3月12日.笔试科目包括:<综合素质>(幼/中/小学). ...查看


  • 第一次报考一级建造师看书顺序.方法.重点
  • 大家网校--学派网 第一次报考一级建造师看书顺序.方法.重点 2013年一级建造师考试时间为2013年9月14日.15日.学派网教育预测2013年一级建造师考试网上报名时间为:2013年5月底-6月初.注册一级建造师考试的难度相对二级建造师 ...查看


  • 中国一些大学翻译硕士
  •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 1951 年 10 月 16 日,是以大夏大学( 1924 年).光华大学( 1925 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 195 ...查看


  • 高考监考培训总结
  • 2013年高考监考培训总结 一年一度的国家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考试即将来临,根据城固县教育体育局的安排部署,2013年高考抽调我校部分教师参加监考.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责任,熟悉考务程序,严明组织纪律,规范工作行为,保证我校教师担负的高考 ...查看


  • [风险管理]教学大纲
  • <风险管理>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落实宪法规定的"鼓励自学成才"的重要措施,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也是造 ...查看


  • 江苏自考中学历史教育学教材大纲
  • 28221 中学历史教育学 江苏教育学院编 第一章 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建构 一.考试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知道建构和选择历史教学模式应首先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历史课堂教学应具有基础性.民主性.活动性和层次性等基本特征.还要注意在建模和运 ...查看


  • 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硕士
  • 1.7上午政治不多说 1.7下午的翻硕英语 第一题20个单选30分 难度还行 主要是单词要背好了 第二部分是阅读5篇40分 前三篇是15个选择 很简单~~第四篇根据阅读给了两句话要让判断正误 True ,False or Not given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