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 知识点摘录及理解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本章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
2.掌握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认识到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
义建设的艰巨性以及长期性。
3在了解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20世纪初,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和三大发展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是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2)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3)科学社会主义出现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2.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实现方式——无产阶级革命
(1)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
第一,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级的革命;
第三,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
(2) 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方式——暴力和和平
暴力革命是主要方式。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马克思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意义,认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
暴力为主要的基本形式的同时不排除和平过渡,需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情况结合的原则作出判断
(3)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背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 建立: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时期。
主要过程:短暂的和平阶段巩固政权--------引起国内外势力的恐惧仇视,爆发国内外战争---------战争结束,解决战争中留下的经济问题:战时共产主义。
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193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1936年12月,苏联建成社会主义。
(2)苏联模式基本特征:a.经济方面:发展战略: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经济体制: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形成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经济模式。b.政治方面: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
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3)苏联模式的的优缺点: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优点: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
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缺点: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集中过度,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舒服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背景:俄国的成功案例极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二战结束后,一批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2.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的贡献:
(1)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1.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
(1)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
要标志之一;
(2)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
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3) 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
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4) 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5)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
社会。这一目标赋予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镇压阶级敌人的
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
建立和发展公有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防止国外敌人的
侵略和倾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等。
(6)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因: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产阶级的过度;三: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2. 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
家作主。
(2)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3) 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的上层建筑是社
会主义民主。
(4) *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存在一定的历史联系,它吸取了资
本主义民主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同时社会主义民主语资本主义民主
存在根本区别: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
同。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民主的
政治保证,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
一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以及高级阶段
(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的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正在消亡但未完全消亡。 这些观点对我们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指导意义但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与社会现实不吻合。
列宁观点:还属于探索阶段。实行全民所有制阶级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2) 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在实践中的认识,深化和发展:
据各国的实践经验,针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总结概括的一些观点经验: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以及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二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式和条件所决定的;
2.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的规律。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收到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制约等因素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落后的生产力决定要赶上甚至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长期的努力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同资产阶级革命不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而道远。他面临着崇高宏伟而又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各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显示原因。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多样性的特点要求每个国家需要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如何探索:
1. 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注意对于
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2. 必须坚持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3. 必须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大胆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
一切文明成果,但不同于照搬。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曲折性原因: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新社会在开始时比较弱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社会主义
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不会停止,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还需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继续进行更极艰苦的工作和斗争。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济全球化在一定时期内注定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之下,对社会主义国家既是发展经济的机遇,也是巨大而严峻的挑战。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当前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社会矛盾,改革是解决矛盾的最有效
途径。如何改革;
1. 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2.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3. 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4. 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科学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指出了党的阶级性和先进
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但不等同于工人阶
级本身,与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
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
(三)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为了顺利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要求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
2.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学习目标:1.掌握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关于共产社会的主要观点
2 . 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并为之奋斗。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
品极大丰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生产力的高
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适应高度发展的社
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会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
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
式,体现了真正平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在共产主义社会,
阶级将会消亡,国家也将消亡,战争将不复存在,“三大差别”
也必然归于消失,社会与自然实现和谐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主要体现在: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2.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三.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长期性原因: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准备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2.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是长期的一个过程;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失败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以及“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台胞里成熟之前,是绝不会出现的)的含义。
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3.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部分 个人对第六章及第七章知识的理解和总体把握
阅读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后,发现这两章内容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较为详细的介绍。首先,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以及前人的一些思想经验下。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的提出了共产主义这样一个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当然在这个成熟的构想诞生的过程中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历史。而实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实践者又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和高级阶段。第六章的主要内容便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社会主义社会,其中包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再到实践的发展过程,这一部分内容就包括:社会主义诞生历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实现方式---无产阶级革命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伟大尝试,包括失败
但有伟大意义的巴黎公社运动以及成功的俄国十月革命。俄国经过长期而艰苦的斗争后,终于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并率先进行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在当时形成了具有一定先进性的苏联模式,为后来一批又一批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树立典范,于是在苏联的带领下,社会主义实现了有一国祥多过的发展,而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在世界的兴起和发展,在世界格局以及在诸方面对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遏制发挥了重大作用。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核心内容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课本第六章中对无产阶级专政及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然而社会主义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的,针对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社会主义的不断改进内容,课本内容介绍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一些社会主义实践者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观点,社会主义实践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又发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一特性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建设收到比较落后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及顾及环境的制约,再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很漫长等,这些因素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再加上不同的时代和背景,这就又导致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在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道路中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道路便至关重要,课本内容可从总体上总结了找到这样一条道路的方法。同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自身即外界的制约下,社会主义的发展其实是曲折的,自身因素在于,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还尚未成熟,外界因素在于先发展起来的当前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制约,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改进走向辉煌,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手段便是改革,课本也介绍了如何改革的相关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不可或缺的领导核心,第六章第三节内容主要从性质和意义两方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及介绍了如何改进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到的方法。
第七章则主要围绕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介绍,首先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预测立场和方法,使我们学会如何预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通过解释介绍这些经典作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预测,也是我们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致模型有了一定了解,使我们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正是由于其美好,我们将会不断地为之而奋斗,朝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不断前进,这也决定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即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和全人类实现自由解放的根本体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所以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但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憧憬之余,我们必须认识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共产主义必将是长期的一个过程,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社会需要长期的充分的准备才能迈进共产主义,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中国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共产主义的共同愿望,我们作为青少年,未来世界的接班人则应该充实自己,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也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尽快到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 知识点摘录及理解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本章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
2.掌握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认识到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
义建设的艰巨性以及长期性。
3在了解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20世纪初,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和三大发展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是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2)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3)科学社会主义出现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2.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实现方式——无产阶级革命
(1)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
第一,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级的革命;
第三,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
(2) 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方式——暴力和和平
暴力革命是主要方式。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马克思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意义,认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
暴力为主要的基本形式的同时不排除和平过渡,需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情况结合的原则作出判断
(3)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背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 建立: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时期。
主要过程:短暂的和平阶段巩固政权--------引起国内外势力的恐惧仇视,爆发国内外战争---------战争结束,解决战争中留下的经济问题:战时共产主义。
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193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1936年12月,苏联建成社会主义。
(2)苏联模式基本特征:a.经济方面:发展战略: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经济体制: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形成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经济模式。b.政治方面: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
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3)苏联模式的的优缺点: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优点: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
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缺点: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集中过度,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舒服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背景:俄国的成功案例极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二战结束后,一批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2.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的贡献:
(1)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1.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
(1)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
要标志之一;
(2)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
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3) 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
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4) 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5)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
社会。这一目标赋予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镇压阶级敌人的
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
建立和发展公有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防止国外敌人的
侵略和倾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等。
(6)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因: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产阶级的过度;三: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2. 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
家作主。
(2)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3) 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的上层建筑是社
会主义民主。
(4) *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存在一定的历史联系,它吸取了资
本主义民主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同时社会主义民主语资本主义民主
存在根本区别: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
同。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民主的
政治保证,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
一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以及高级阶段
(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的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正在消亡但未完全消亡。 这些观点对我们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指导意义但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与社会现实不吻合。
列宁观点:还属于探索阶段。实行全民所有制阶级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2) 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在实践中的认识,深化和发展:
据各国的实践经验,针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总结概括的一些观点经验: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以及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二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式和条件所决定的;
2.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的规律。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收到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制约等因素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落后的生产力决定要赶上甚至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长期的努力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同资产阶级革命不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而道远。他面临着崇高宏伟而又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各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显示原因。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多样性的特点要求每个国家需要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如何探索:
1. 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注意对于
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2. 必须坚持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3. 必须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大胆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
一切文明成果,但不同于照搬。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曲折性原因: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新社会在开始时比较弱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社会主义
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不会停止,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还需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继续进行更极艰苦的工作和斗争。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济全球化在一定时期内注定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之下,对社会主义国家既是发展经济的机遇,也是巨大而严峻的挑战。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当前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社会矛盾,改革是解决矛盾的最有效
途径。如何改革;
1. 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2.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3. 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4. 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科学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指出了党的阶级性和先进
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但不等同于工人阶
级本身,与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
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
(三)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为了顺利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要求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
2.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学习目标:1.掌握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关于共产社会的主要观点
2 . 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并为之奋斗。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
品极大丰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生产力的高
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适应高度发展的社
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会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
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
式,体现了真正平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在共产主义社会,
阶级将会消亡,国家也将消亡,战争将不复存在,“三大差别”
也必然归于消失,社会与自然实现和谐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主要体现在: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2.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三.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长期性原因: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准备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2.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是长期的一个过程;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失败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以及“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台胞里成熟之前,是绝不会出现的)的含义。
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3.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部分 个人对第六章及第七章知识的理解和总体把握
阅读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后,发现这两章内容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较为详细的介绍。首先,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以及前人的一些思想经验下。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的提出了共产主义这样一个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当然在这个成熟的构想诞生的过程中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历史。而实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实践者又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和高级阶段。第六章的主要内容便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社会主义社会,其中包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再到实践的发展过程,这一部分内容就包括:社会主义诞生历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实现方式---无产阶级革命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伟大尝试,包括失败
但有伟大意义的巴黎公社运动以及成功的俄国十月革命。俄国经过长期而艰苦的斗争后,终于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并率先进行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在当时形成了具有一定先进性的苏联模式,为后来一批又一批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树立典范,于是在苏联的带领下,社会主义实现了有一国祥多过的发展,而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在世界的兴起和发展,在世界格局以及在诸方面对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遏制发挥了重大作用。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核心内容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课本第六章中对无产阶级专政及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然而社会主义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的,针对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社会主义的不断改进内容,课本内容介绍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一些社会主义实践者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观点,社会主义实践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又发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一特性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建设收到比较落后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及顾及环境的制约,再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很漫长等,这些因素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再加上不同的时代和背景,这就又导致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在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道路中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道路便至关重要,课本内容可从总体上总结了找到这样一条道路的方法。同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自身即外界的制约下,社会主义的发展其实是曲折的,自身因素在于,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还尚未成熟,外界因素在于先发展起来的当前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制约,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改进走向辉煌,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手段便是改革,课本也介绍了如何改革的相关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不可或缺的领导核心,第六章第三节内容主要从性质和意义两方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及介绍了如何改进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到的方法。
第七章则主要围绕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介绍,首先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预测立场和方法,使我们学会如何预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通过解释介绍这些经典作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预测,也是我们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致模型有了一定了解,使我们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正是由于其美好,我们将会不断地为之而奋斗,朝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不断前进,这也决定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即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和全人类实现自由解放的根本体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所以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但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憧憬之余,我们必须认识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共产主义必将是长期的一个过程,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社会需要长期的充分的准备才能迈进共产主义,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中国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共产主义的共同愿望,我们作为青少年,未来世界的接班人则应该充实自己,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也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尽快到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