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十年内战”或“土地革命”。1927—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前敌委员会领导了南昌起义。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克服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撤销了他的领导职务,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领导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后,逐步扩大了根据地。随着斗争的发展,党创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许多红军部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也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从1930年到1931年9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农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
二、三次“围剿”。在此期间,其他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九·一八”
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并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而蒋介石却坚持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的卖国政策,继续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并于1932年6月和1933年10月,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第四、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在周恩来、朱德等的指挥下,粉碎了第四次“围剿”。从1931年1月至1933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共击溃敌军75万,消灭敌军31万余人。但是在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战争中,由于博古等的“左”倾冒险主义领导,结果使红军遭到严重损失,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这时,“左”倾冒险主义者又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使红军继续遭受损失。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党中央召开了扩大的政治局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党和红军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第一方面军和第二、四方面军先后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12月,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2月9日爆发了北平(今北京)学生运动,迅速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掀起了要求停止内战、抗日救亡的强大群众斗争。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十年内战”或“土地革命”。1927—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前敌委员会领导了南昌起义。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克服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撤销了他的领导职务,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领导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后,逐步扩大了根据地。随着斗争的发展,党创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许多红军部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也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从1930年到1931年9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农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
二、三次“围剿”。在此期间,其他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九·一八”
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并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而蒋介石却坚持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的卖国政策,继续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并于1932年6月和1933年10月,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第四、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在周恩来、朱德等的指挥下,粉碎了第四次“围剿”。从1931年1月至1933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共击溃敌军75万,消灭敌军31万余人。但是在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战争中,由于博古等的“左”倾冒险主义领导,结果使红军遭到严重损失,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这时,“左”倾冒险主义者又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使红军继续遭受损失。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党中央召开了扩大的政治局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党和红军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第一方面军和第二、四方面军先后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12月,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2月9日爆发了北平(今北京)学生运动,迅速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掀起了要求停止内战、抗日救亡的强大群众斗争。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