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教案

7雷电颂

郭沫若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了解作品背景是把握本文的前提。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朗读理解内容与思想

2、体会象征含义,学习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课文的思想内容,象征含义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端午节的由来你知道吗?——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 作者介绍:

1、郭沫若: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2、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却被张仪、南后之流卑鄙地陷害,连遭放逐。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仍然关注祖国和人民。后楚国首都郢为秦兵所破,自投汩罗江而死。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爱国诗人。

屈原的伟大人格深深感染着无数后人,比如汉代的政论家贾谊写过《惜誓》《吊屈原赋》,现代诗人郭沫若也是对他无比敬仰的一位,他创作了五幕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他具有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3、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及全剧梗概。

(1)、教师说明《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2)、全剧分为五幕

“橘颂”---“受诬”--- “招魂”---“被囚”---“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3)、老师先介绍《屈原》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为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三、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

2、戏剧知识: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属于综合艺术。 剧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台词又可分为对白,独白和旁白。《雷电颂》是人物的内心独白。

舞台说明: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

外貌――戴有刑具、系有长链、穿着囚衣、披散头发 受到迫害坚持真理 屈原

动作――伫立睥睨、目含怒火、两手同举、曲拳于胸 满腔愤怒坚贞不屈 时间-午夜刚过去,黎明未到来最黑暗的时候。

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

环境-殿内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外面雷电交加,狂风大作。

3、结构分析: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4、《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内心 独白。也是一篇散文诗。

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 、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的表现方法。

5、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6、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神鬼象征了现实中的种种黑暗势力。诗人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表现了诗人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

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四、写作特色:

1、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

自然景象(风雷电)上天入地,呼风唤雷

殿内环境(神像)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力量。

物同人化――屈原(雄浑壮阔气势磅礴)

2、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1)、概念----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

(2)、作用----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风雷电”的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人民群众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 ----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土偶木梗的群像 ----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例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这些语句,兼用拟人、呼告、排比;

“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风、雷、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等语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

作用: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好像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往能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五、小结

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典型。

六、对比阅读,与以前学过的《静夜》《天下的街市》对比,说说本文诗作的特色《诗两首》是在案头供人吟读的小诗,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写鲛人泣珠的传说,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面对浩瀚的宇宙时对理想境界的朦胧的向往。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像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而《雷电颂》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不再是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方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七、拓展延伸

1、在教师指导下课外阅读有关屈原及介绍的作品。如《楚辞》其中有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

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等

2、阅读郭沫若的其它剧作。

7雷电颂

郭沫若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了解作品背景是把握本文的前提。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朗读理解内容与思想

2、体会象征含义,学习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课文的思想内容,象征含义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端午节的由来你知道吗?——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 作者介绍:

1、郭沫若: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2、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却被张仪、南后之流卑鄙地陷害,连遭放逐。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仍然关注祖国和人民。后楚国首都郢为秦兵所破,自投汩罗江而死。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爱国诗人。

屈原的伟大人格深深感染着无数后人,比如汉代的政论家贾谊写过《惜誓》《吊屈原赋》,现代诗人郭沫若也是对他无比敬仰的一位,他创作了五幕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他具有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3、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及全剧梗概。

(1)、教师说明《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2)、全剧分为五幕

“橘颂”---“受诬”--- “招魂”---“被囚”---“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3)、老师先介绍《屈原》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为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三、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

2、戏剧知识: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属于综合艺术。 剧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台词又可分为对白,独白和旁白。《雷电颂》是人物的内心独白。

舞台说明: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

外貌――戴有刑具、系有长链、穿着囚衣、披散头发 受到迫害坚持真理 屈原

动作――伫立睥睨、目含怒火、两手同举、曲拳于胸 满腔愤怒坚贞不屈 时间-午夜刚过去,黎明未到来最黑暗的时候。

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

环境-殿内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外面雷电交加,狂风大作。

3、结构分析: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4、《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内心 独白。也是一篇散文诗。

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 、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的表现方法。

5、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6、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神鬼象征了现实中的种种黑暗势力。诗人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表现了诗人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

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四、写作特色:

1、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

自然景象(风雷电)上天入地,呼风唤雷

殿内环境(神像)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力量。

物同人化――屈原(雄浑壮阔气势磅礴)

2、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1)、概念----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

(2)、作用----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风雷电”的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人民群众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 ----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土偶木梗的群像 ----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例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这些语句,兼用拟人、呼告、排比;

“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风、雷、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等语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

作用: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好像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往能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五、小结

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典型。

六、对比阅读,与以前学过的《静夜》《天下的街市》对比,说说本文诗作的特色《诗两首》是在案头供人吟读的小诗,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写鲛人泣珠的传说,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面对浩瀚的宇宙时对理想境界的朦胧的向往。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像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而《雷电颂》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不再是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方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七、拓展延伸

1、在教师指导下课外阅读有关屈原及介绍的作品。如《楚辞》其中有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

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等

2、阅读郭沫若的其它剧作。


相关文章

  • 防雷电及灾害性天气教案
  • 防雷电及灾害性天气教案 徐晓蕙 活动目标: 1.使学生了解暑假中应注意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使学生了解雷电知识和雷电的危害性. 3.教育学生学会如何防雷电. 4.锻炼学生对事情的判断能力和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实 ...查看


  •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大班上学期安全教案[如何防雷电]
  •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学会如何防雷电. 2.锻炼幼儿对事情的判断能力和想像力,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如何防雷电>;躲雷雨闪电的情景场地布置(即游戏场地):大树一棵.电线杆一条,房子一座,雨的形成:用银色的包装 ...查看


  • 预防雷电主题班队课教案
  • 预防雷电主题班队课教案 山盆小学 六(2)班 教育目标:为了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管理,让学生学会预防雷电袭击的知识. 教育过程: 师:在雷雨天气,里,我们更应该注意上学来回路上的安全.不能用雨伞遮档掉自己的视线,更应看清路旁来回穿梭的汽车.摩托 ...查看


  • 小学生防雷电安全教案
  • 小学生防雷电安全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读新闻.抢答形式引起同学们对防雷安全的重视. 2.通过本次教学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基本的防雷知识,学会在雷雨天防范措施. 课前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雷击事故的新闻. 2.了解一些基本的防雷击 ...查看


  •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危险的雷电
  •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打雷是自然现象,提高幼儿预防雷电伤害的意识.幼1家 2.使幼儿初步了解雷电的形成和危害,掌握防止雷电伤害的基本知识. 活动准备: 1.事先师生.家长共同收集有关雷电知识的资料. 2.教学挂图:<雷电的产生&g ...查看


  • "防震"主题班会教案
  • "防震"主题班会教案 七年二班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震等特大灾害的预防知识,增强自我预防意识 2.增强对地震等特大灾害的认识,掌握应急自救方法提高在地 震等特大自然灾害逃生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 ...查看


  • 雷电颂教案 1
  • 雷电颂教案 郭沫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 ⑵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⑶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⑴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 ...查看


  •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打雷下雨时
  • 幼儿园大班夏天安全教案:打雷下雨时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了解雷电的危害性. 2.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掌握防止雷电伤害的基本常识. 活动准备: 1.事先师生.家长共同收集有关雷电知识的资料. 2.电视图 ...查看


  •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如何防雷电 如何安全用电
  • 设计思路: 随着自然环境的污染,自然灾害也随之增多.其中雷电的安全事故现象也有发生.家居的危险用电事故也有发生,并且多是幼儿事故.让幼儿从小就认识如何防雷电和在家时如何安全用电,是我们教师必不可少的教育工作.于是,特此设计了此活动. 安全知 ...查看


  • 幼儿园中班安全教案:[如何防雷电]
  • 活动目标: 1. 使幼儿知道雷电的危害时的一些应对办法. 2. 锻炼幼儿对事情的判断能力和想像力,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课件<如何防雷电> 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导入: 今天,小芳小朋友邀请我们到她家去做客,现在,我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