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复习资料(必背)
《经济生活》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间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
质承担者,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
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2)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3、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1)利:
①有利于出国旅游或到国外留学。
②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③有利于提高外债偿还能力。
(2)弊:
①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②导致出口导向型企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增加。
③外汇储备贬值。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
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①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
②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③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6、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
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
7、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8、价值决定价格。
9、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1)一般来说,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2)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影响不同。生活必须品价格变动对需求影响小;高档耐用
品价格变动对需求影响大。
(3)商品价格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价格上涨,替代品的需求增加,互补品的需
求减少;价格下降,替代品的需求减少,互补品的需求增加。
10、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分配。
11、影响消费的因素: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收入与物价。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的当前收入、收入预期会
影响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3)主观因素:消费心理、消费观念影响消费。
12、怎样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1)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分配制度、健
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平;加强对经济的调节,稳定物价。
(3)企业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
(4)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3、居民的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2)求异心理;(3)攀比心理;(4)求实心理。
14、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
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
才算最终完成;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4、非公有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在活跃市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扩大就业,吸引外资,增加财政收入,增
强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企业怎么做,答题时所用的知识点)
(1)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要重视产品质量。
(3)面向市场,掌握市场信息,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创立品牌,形成竞争优势
(5)企业要依法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
(6)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8)提高劳动者素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9)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
(10)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6、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自主择业观;(2)竞争就业观;(3)职业平等观;(4)多种方式就业观。
7、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根本措施:发展经济扩大就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劳动
了密集型产业和乡镇企业,扩大就业途径。
(2)国家:党和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3)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就业的调节作用。
(4)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努力增加就业机会。
(5)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8、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党和政府:制定和完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制度,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劳动者:
①要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要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
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④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9、储蓄、国债、股票、保险的优缺点
(1)储蓄:比较安全,风险低,获得利息收益。但收益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2)国债:利息高于存款,安全性高,风险低。
(3)股票:
(4)保险:遇到风险时能得到补偿。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
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
制度保证。
(2)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
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
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5)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
法收入。
(6)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发挥税收、财政在收入调节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
(7)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为公平目标实现奠定基础。
(8)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3、效率与公平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
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二
者有存在矛盾。
4、怎样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
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5、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6、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7、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1)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
致的。
(2)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
界缴纳的而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3)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市场经济的含义、优点:
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优点:通过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市场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
3、如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国家:
①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的缺陷;
②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严格实施市场规则;
③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形成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
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和职业道德,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3)经济活动参加者:应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3)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5、国家宏观调控
(1)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为什么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①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富目标的要求。
②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③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
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3)宏观调控的手段:①经济手段;②法律手段;③行政手段。
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怎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
略抉择。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5)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8、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
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
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使得一国
经济的波动可能殃及其他国家,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
中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9、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于迎接挑战。
10、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1)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在新形势下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
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经营,加快培
育我国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
(4)我国对外开放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5)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政治生活》课本结构及主干知识点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我国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的特点: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广泛性表现: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具有
广泛性、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真实性表现:人民民主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人民
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3、我国对敌专政的必要性、重要性: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专政职能。我国人民民
主专政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依法
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
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公民享有政治自由;公民享有监督权。
5、我国公民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遵守国家宪法与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把握的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表现: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
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
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
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3)公民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我国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当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必要时还
要牺牲个人利益。
7、公民为什么要珍惜民主选举的权利?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公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管
理的基础和标志。
(3)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
国家事务和我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4)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认为“选举与我无关”
的思想,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
(5)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
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11、村民自治的内容:
(1)民主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2)村民通过村民会议民主决策村务。
(3)村民利用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来民主管理村务。
(4)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来民主监督村干部。
12、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
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3)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
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13、民主监督的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是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14、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
公民合法权利。
15、公民怎样行使监督权?
(1)公民要负责有序地行使监督权。
(2)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3)采取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16、公民怎样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1)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3)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政府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政府的工作原则(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政府的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政府为公民求助提供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
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
4、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1)根本原因:由我国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宗旨、原则决定
(2)必要性: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
人民负责的原则。
(3)重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政府加强廉政建设,
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与滥用;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政府怎么依法行政?
(1)根本要求: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
原则。
(2)具体要求:要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3)政府要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监督。
6、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根本原因:由我国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宗旨、原则决定。
(2)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监督的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的好,可以造
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
(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监督的重要性: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
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才能真正做到权
为民所用,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7、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监督?
(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
靠民主,二靠法制。
(2)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包括人大监督,中共监督,政协监督,社会与公民监督,
司法机关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8、政府如何让树立威信?
(1)政府及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
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保持和谐关系。
(2)政府及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树立为人民服务工作态度、坚持求真务实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工作方法。
(3)政府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全国人大的性质地位: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最高地位。
2、全国人大的权力:全国人大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3、人大的权力: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人大代表的义务:
(1)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
权力。
(2)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活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
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
人民监督。
5、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6、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1)在人大与人民的关系上: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在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人大
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
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7、关于中共的常用知识点:
(1)中共的性质:中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共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共的地位:中共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4)中共的执政方式:中共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5)中共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6)坚持中共领导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中共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
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8、政协的性质: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9、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10、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11、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3、对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问“为什么,怎么做”,答题时常用的知识点:
(1)坚持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少数民族人
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5)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
1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国际组织的作用:
(1)积极作用:许多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国家间的政治、
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
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2)消极作用:有的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操纵,限制其作用的发挥,甚至使其成为推行
霸权、强权的工具。
4、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援助
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5、中国在联合国中地位和作用:中国作为临河过的创始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
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在裁军、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
突等一系列全球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
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7、《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二框 》回答问题时常用的基本观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强
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4)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
较量。
8、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基本目标 对内: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的首要目标。
对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含义 表现)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1)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符合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了时代潮流。
(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中进行。
(4)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
(5)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6)中国有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各种条件。
10、怎么走和平发展道路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3)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有好合作关系,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国家的团结合作。
(4)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5)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经济实力。
《文化生活》课本结构及主干知识点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文化的作用(5个方面,回答主观题时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公民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使公民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
(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①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区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与“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常用欣赏到、感受到、享受了、体验到、领略到、修养、境界等标志词;“增强精神力量”常用增强了、鼓舞着、激励着、振奋了、促进了等标志词。)
2、文化与综合国力
(1)重要性: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3)应对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文化既是民族,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3、文化交流的意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促进外域文化的传入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中外互信,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4、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3)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4)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
5、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爱事业。
(5)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9、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1)必要性: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根本目的、检验标准。
(2)重要性: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0、怎么进行文化的创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的创新基本途径之一: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文化的创新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需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怎样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不同民族文化间要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与合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
(4)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投身群众实践,虚心向群众学习
(5)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中华文化的特征
(1)源远流长(表现):①汉字;②史书典籍
(2)博大精深(表现):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如何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3)我们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
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3、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2)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传承与延续。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还有利于文化多样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4、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1)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①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A、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B、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C、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②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A、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B、要理性爱国,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
C、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D 在当前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
E、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5、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③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④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⑤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⑥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6、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
①立足点: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②主体:人人都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③主要途径:
A、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作用。
B、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D、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奏响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为什么
①文化的作用 (主要强调文化的社会作用和对人的作用)
(地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先进的科学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③人们对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 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⑥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⑦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⑧加强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 文化,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⑩大力发展经济(根本途径),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如何建设社会文化主义文化强国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②必要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③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3、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1)根本任务:培育“四有”新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建设内容: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3)为什么要建设?
①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②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文化的作用
(4)怎样建设?
①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②要以培育 “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任务。
③要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为主要内容。
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⑤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参加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⑤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2)怎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③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5、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联系: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生活与哲学》课本结构及主干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总论:1、2、3课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4、5课);认识论(6课);辩证法(7、8、9、10课)
历史唯物主义:(11、12课)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部分:总论(1、2、3课)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化、理论化。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相互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2)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
①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②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意识。
③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征:三个统一);
唯心主义分为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三部分
一、 唯物论(或辨证的唯物论)(包括4、5课)
包括三观:物质观、意识观、规律观(涉及6个)
1、自然界的物质性
【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类在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意识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又是普遍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尊重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或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第6课)(涉及3个原理)
包括三观:实践观、认识观、真理观
1、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真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
【原理内容】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包括7、8、9、10四课)
有四观: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一)联系观(5个)
1、联系具有普遍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决定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往往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部分的功能及
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5个)
1、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发展的特点)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发展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途径)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或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们要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时,量变要适可而止。
错误倾向:反对两种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4、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发展的原因)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5、辩证的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三)矛盾观(7个)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双方既对又统一的关系。简而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2、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哲的活的灵魂)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矛盾问题的精髓)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①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
5、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错误倾向: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内容】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创新观(2个)
1、辩证否定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它是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①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②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要创新,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11、12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
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的社会意识。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方法论】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3、历史发展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7、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
(2)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个人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8、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与国际组织
(一)国家的本质
1、什么是国家?(从国家的产生来看、从本质来看、从构成要素看)P2
2、什么是国家性质?国家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反映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实行的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按照国家性质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有奴、封、资、社。
3、什么是政体?国体与政体是什么关系?
(1)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采取的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
(2)国体决定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①国体决定政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③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除国体决定政体外,影响政体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地理环境、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人口素质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
(二)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1、什么是代议制?
①含义: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现代国家,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
②作用:代议制充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原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
③两种不同性质的代议制:(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代议制 经济基础不代议机关代表不同 组织活动原则不作用
同 同
资„代议制 私有制 都有资产阶级代表 权力分立和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统
制衡 治
人大制 公有制 来自人民,受人民监民主集中制 人民当家作主
督
2、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
①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有:决定因素是国体;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
②表现:㈠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㈡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3、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⑪划分标准(依据):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分。
⑫民主共和制
①定义和表现:民主共和制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政体,是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民主政体。其主要表现是在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经过选举产生的。
②基本特征:议会制取代君主制,选举制否定世袭制,任期制代替终身制
③多种形式和运行方式:议会制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等
④民主共和制虽然为现代大多数国家采用,但由于各国国家性质和具体国情不同,实际作用存在重大差异。
⑤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主共和制的比较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在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运用金钱的力量,操纵国家政权,成为少数人的民主;以形式上的民主掩盖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以民主的形式掩盖其国家的阶级性质。所以,民主共和制成为他们有效地管理国家的形式和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是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有效工具。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属于民主共和制。我国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管理形式,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体现了 的国家性质,符合 ,能够保障中国人民真正享有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具有强大的 。P7
⑬君主立宪制
①含义及类型: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中,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但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的一种国家管理形式。包括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②产生的历史原因:一般来说,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或对君主制进行改良的产物。
③实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④典型国家:英国、西班牙、日本、泰国、比利时、瑞典、挪威等。
4、议会制和总统制
(1)划分标准: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②议会制(又称内阁制、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
特征: A 议会为权力中心 B政府总缆国家的行政权力,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C国家元首拥有虚位,无实权。
代表国家:意大利、德国、芬兰、奥地利、印度、新加坡等。
③总统制。
特征: A总统为权力中心 B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C国家元首有实权,同时又是行政首脑。
代表国家: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尼西亚等。
④半总统制特征: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政府中仍设内阁总理,向议会而不向总统负责。这种国家管理形式,既有议会制的特征,又有总统制的特征,被称为半总统制。
代表国家:法国
⑤委员会制特点:委员会制是一种独特的国家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合二为一,议行一体。
代表国家:瑞士是世界上唯一长期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5、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活动和组织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三)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1、什么是国家的结构形式?影响因素有哪些?
⑪定义:国家结构形式就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⑫影响的因素:阶级、民族(一般而言:单一民族——单一制;多民族——联邦制)、经济(通常:不平衡、差异大、缺乏互补性联系性——联邦制)、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人口、领土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⑬类型:依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当代世界各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2、单一制和联邦制
3⑪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统一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在当代中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终究是不能得逞的。 ⑫怎么样维护国家统一
一方面要维护民族的团结,一方面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就要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或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台湾的方针: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②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③胡锦涛主席就新形势下两案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四)国际组织概观
1、国际组织如何分类?①按照成员性质,可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②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③按职能范围,可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2、国际组织有什么作用?
⑪积极作用: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⑫消极作用: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有其局限性。国际组织内部力量对比情况错综复杂,各成员的利益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当成员之间的矛盾激化时,国际组织的能力就受到影响。一些大国依仗实力,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行强权和霸权的工具。
3、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⑪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各种国际组织,主动参与各个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⑫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⑬中国高度重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区域合作,为本地区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⑭中国积极发展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并共同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⑮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和参与各种国际事务,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并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专题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一)英国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特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的主要结构有国王、议会和内阁。英国政体的显著特点是存在君主。①国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承担国家元首等礼仪性职能。②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③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英国君主立宪法制国家的主要机构有国王、议会和内阁。
2、英国立宪制的实质是什么?
英国君主立宪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第一,英王、王室和议会都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效力的;第二,保守党和工党执政都执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
3、内阁与首相(地位和权力见P课本26-27)
(二)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
1、法国有哪些国家机构?它是如何产生的?
(1)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2)总理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3)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国民议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有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参议院由先选举人团选举产生,在行使立法权方面,与国民议会有同等的权力。
2、法国政体是如何运行的?(同法国国家机构的职权)
(1)总统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力,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主要作用,既是国家元首,又行使一定的行政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2)总理领导政府具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实行“行政双头制”(表现P32);(3)议会拥有立法权和监督权,在国家政治体制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法国政体有何特点?
(1)半总统半议会制。在法国政体中,总统处于很高的地位,权力很大,但总统权力受到一些结构性因素的限制:一是尽管总统任命总理,但总理向议会负责;二是议会对总统有直接和间接的监督权;三是总统的重要文件、命令要由总理副署。(2)“左右共治”,是法国政体结构导致的一种特有现象。在法国,往往会出现总统与总理不是一个党派的“左右共治”局面。原因是总统和总理权力来源不同志们。(3)多党制也是法国政体的一个特点。
(三)英法两国政体的差异(见课本P33-34有4点、差异的原因、共同点的表现P36-37有4点)
专题三: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
(一)美国的联邦制
1、美国联邦制有什么特点?联邦制下的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有三个基本特征:
(1)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2)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3)联邦地
位高于州。
2、联邦制有何利弊?(1)从美国联邦制的历史看,联邦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在保持是一个强大、统一国家的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2)联邦制的弊端也很明显,其最大问题是效率不同,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相互扯皮、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全国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与地方性资产阶级集团分享权力,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资产阶级则利用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相互推卸责任。
(二)美国的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P49
1、什么是三权分立?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均衡,按照这种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 制约和平衡)的原则来组织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被称为“三权分立制”。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组建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权力的分立、制约和平衡。
2、如何正确评价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1)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对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其积极作用。
(2)三权分立制的阶级局限性和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P52
第一,阶级局限性。由于广大劳动人民„„。所谓分权与制衡,事实上成为协调资产阶级的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第二,效率低。第三,贯彻难。
总之,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它有效地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广大劳动人民不可能在这种制度下享有真正的民主。
(三)美国的两党制在美国政治生活的表现和实质P45
1、美国两党制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美国两党制主要表现为两大政党通过竞争争夺执政地位。
(1)在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提名本党的总统候选人,最终获胜的党成为执政党,败北的党沦为在野党。(2)在国会选举中,民主党和共和党也分别推出本党候选人,竞争议员议席。
2、美国政党有什么特征?(1)美国政党的主要职能,就是组织选举;(2)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组织均为四个层级的金字塔结构;(3)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没有固定的党纲,也没有约束党员的党纪;(4)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党的组织职能逐渐衰弱。
3、美国政党制度的实质是什么?美国的两党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不管哪个政党执政,都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政策,都不可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1)美国两党在意识形态、阶级基础方面,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都赞同美国现行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2)美国两党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虽有明显差别,但这些政策上的差别,不过是充当着使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3)两党制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保障。(4)从两党制的运行看,美国的竞选是权力和金钱的游戏。
专题四: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考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1)为什么?依据:①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由我国宪法确定的。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③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的意义:①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 ②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 ③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2)怎么样----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①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其表现及其要求:
领导方式: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表现:A、政策法律方面: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 B、人员方面:推荐重要干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C、进行思想宣传 D、坚持依法执政
要求:A、原则:实现党的领导,就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 B、规范关系: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C、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能 D、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党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战略★
(1)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目的:依法治国既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如何做?):①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本质)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严„„;司法机关„„。③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④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
①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需要,既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②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③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有利于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1)为什么要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
(2)如何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各项职权,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赋予的各项职责的权力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还要不断完善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不断完善积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程度和工作制度,以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使人大及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具体要求:①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②加强和改进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工作③密切各级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的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④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等建设⑤进—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总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反对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
专题五:国际组织
(一)《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
联合国广大会员国共同努力,推动联合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使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
(1)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联合国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了了一套庞大、复杂、较为系统的机构即联合国经社系统,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联合国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应继续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推动发展的先驱。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3、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地位:中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也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作用: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①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②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3)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主张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会员国的的共同利益,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发言权,切实维护其利益。
(二)世界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什么?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通过实质性削减关税等措施,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活力的、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性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3、世界贸易组织有何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加强了国际多边贸易体制,深化了国际分工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市场经济的普及,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换。但是,世界贸易组织自身存在的各种矛盾也也制约其作用的发挥。
4、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对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P90
1、欧盟的宗旨是什么?欧盟的宗旨是以共同的方式,实现各成员国共同目标: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1)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2003年中欧达成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标志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逐渐走向成熟。
(2)中国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为什么重视发展与欧盟的关系?欧盟也重视与中国的关系?
(3)中欧关系:①中欧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中欧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主张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②中欧各具经济优势,互补性强
③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互尊互信,求同存异,促进政治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互利互惠,平等协商,深化经贸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互鉴互荣,取长补短,扩大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和谐与进步。
高三政治复习资料(必背)
《经济生活》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间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
质承担者,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
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2)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3、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1)利:
①有利于出国旅游或到国外留学。
②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③有利于提高外债偿还能力。
(2)弊:
①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②导致出口导向型企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增加。
③外汇储备贬值。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
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①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
②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③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6、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
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
7、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8、价值决定价格。
9、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1)一般来说,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2)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影响不同。生活必须品价格变动对需求影响小;高档耐用
品价格变动对需求影响大。
(3)商品价格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价格上涨,替代品的需求增加,互补品的需
求减少;价格下降,替代品的需求减少,互补品的需求增加。
10、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分配。
11、影响消费的因素: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收入与物价。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的当前收入、收入预期会
影响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3)主观因素:消费心理、消费观念影响消费。
12、怎样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1)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分配制度、健
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平;加强对经济的调节,稳定物价。
(3)企业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
(4)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3、居民的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2)求异心理;(3)攀比心理;(4)求实心理。
14、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
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
才算最终完成;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4、非公有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在活跃市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扩大就业,吸引外资,增加财政收入,增
强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企业怎么做,答题时所用的知识点)
(1)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要重视产品质量。
(3)面向市场,掌握市场信息,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创立品牌,形成竞争优势
(5)企业要依法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
(6)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8)提高劳动者素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9)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
(10)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6、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自主择业观;(2)竞争就业观;(3)职业平等观;(4)多种方式就业观。
7、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根本措施:发展经济扩大就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劳动
了密集型产业和乡镇企业,扩大就业途径。
(2)国家:党和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3)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就业的调节作用。
(4)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努力增加就业机会。
(5)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8、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党和政府:制定和完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制度,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劳动者:
①要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要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
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④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9、储蓄、国债、股票、保险的优缺点
(1)储蓄:比较安全,风险低,获得利息收益。但收益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2)国债:利息高于存款,安全性高,风险低。
(3)股票:
(4)保险:遇到风险时能得到补偿。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
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
制度保证。
(2)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
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
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5)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
法收入。
(6)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发挥税收、财政在收入调节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
(7)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为公平目标实现奠定基础。
(8)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3、效率与公平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
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二
者有存在矛盾。
4、怎样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
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5、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6、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7、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1)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
致的。
(2)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
界缴纳的而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3)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市场经济的含义、优点:
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优点:通过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市场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
3、如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国家:
①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的缺陷;
②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严格实施市场规则;
③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形成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
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和职业道德,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3)经济活动参加者:应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3)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5、国家宏观调控
(1)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为什么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①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富目标的要求。
②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③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
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3)宏观调控的手段:①经济手段;②法律手段;③行政手段。
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怎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
略抉择。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5)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8、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
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
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使得一国
经济的波动可能殃及其他国家,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
中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9、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于迎接挑战。
10、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1)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在新形势下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
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经营,加快培
育我国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
(4)我国对外开放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5)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政治生活》课本结构及主干知识点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我国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的特点: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广泛性表现: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具有
广泛性、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真实性表现:人民民主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人民
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3、我国对敌专政的必要性、重要性: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专政职能。我国人民民
主专政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依法
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
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公民享有政治自由;公民享有监督权。
5、我国公民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遵守国家宪法与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把握的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表现: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
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
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
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3)公民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我国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当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必要时还
要牺牲个人利益。
7、公民为什么要珍惜民主选举的权利?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公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管
理的基础和标志。
(3)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
国家事务和我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4)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认为“选举与我无关”
的思想,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
(5)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
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11、村民自治的内容:
(1)民主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2)村民通过村民会议民主决策村务。
(3)村民利用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来民主管理村务。
(4)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来民主监督村干部。
12、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
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3)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
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13、民主监督的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是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14、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
公民合法权利。
15、公民怎样行使监督权?
(1)公民要负责有序地行使监督权。
(2)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3)采取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16、公民怎样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1)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3)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政府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政府的工作原则(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政府的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政府为公民求助提供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
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
4、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1)根本原因:由我国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宗旨、原则决定
(2)必要性: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
人民负责的原则。
(3)重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政府加强廉政建设,
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与滥用;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政府怎么依法行政?
(1)根本要求: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
原则。
(2)具体要求:要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3)政府要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监督。
6、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根本原因:由我国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宗旨、原则决定。
(2)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监督的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的好,可以造
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
(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监督的重要性: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
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才能真正做到权
为民所用,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7、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监督?
(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
靠民主,二靠法制。
(2)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包括人大监督,中共监督,政协监督,社会与公民监督,
司法机关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8、政府如何让树立威信?
(1)政府及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
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保持和谐关系。
(2)政府及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树立为人民服务工作态度、坚持求真务实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工作方法。
(3)政府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全国人大的性质地位: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最高地位。
2、全国人大的权力:全国人大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3、人大的权力: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人大代表的义务:
(1)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
权力。
(2)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活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
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
人民监督。
5、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6、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1)在人大与人民的关系上: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在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人大
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
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7、关于中共的常用知识点:
(1)中共的性质:中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共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共的地位:中共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4)中共的执政方式:中共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5)中共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6)坚持中共领导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中共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
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8、政协的性质: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9、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10、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11、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3、对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问“为什么,怎么做”,答题时常用的知识点:
(1)坚持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少数民族人
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5)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
1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国际组织的作用:
(1)积极作用:许多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国家间的政治、
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
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2)消极作用:有的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操纵,限制其作用的发挥,甚至使其成为推行
霸权、强权的工具。
4、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援助
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5、中国在联合国中地位和作用:中国作为临河过的创始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
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在裁军、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
突等一系列全球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
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7、《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二框 》回答问题时常用的基本观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强
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4)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
较量。
8、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基本目标 对内: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的首要目标。
对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含义 表现)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1)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符合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了时代潮流。
(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中进行。
(4)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
(5)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6)中国有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各种条件。
10、怎么走和平发展道路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3)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有好合作关系,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国家的团结合作。
(4)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5)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经济实力。
《文化生活》课本结构及主干知识点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文化的作用(5个方面,回答主观题时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公民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使公民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
(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①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区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与“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常用欣赏到、感受到、享受了、体验到、领略到、修养、境界等标志词;“增强精神力量”常用增强了、鼓舞着、激励着、振奋了、促进了等标志词。)
2、文化与综合国力
(1)重要性: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3)应对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文化既是民族,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3、文化交流的意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促进外域文化的传入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中外互信,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4、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3)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4)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
5、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爱事业。
(5)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9、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1)必要性: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根本目的、检验标准。
(2)重要性: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0、怎么进行文化的创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的创新基本途径之一: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文化的创新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需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怎样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不同民族文化间要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与合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
(4)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投身群众实践,虚心向群众学习
(5)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中华文化的特征
(1)源远流长(表现):①汉字;②史书典籍
(2)博大精深(表现):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如何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3)我们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
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3、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2)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传承与延续。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还有利于文化多样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4、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1)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①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A、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B、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C、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②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A、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B、要理性爱国,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
C、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D 在当前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
E、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5、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③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④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⑤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⑥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6、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
①立足点: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②主体:人人都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③主要途径:
A、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作用。
B、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D、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主干知识具体内容
1、奏响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为什么
①文化的作用 (主要强调文化的社会作用和对人的作用)
(地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先进的科学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③人们对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 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⑥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⑦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⑧加强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 文化,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⑩大力发展经济(根本途径),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如何建设社会文化主义文化强国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②必要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③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3、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1)根本任务:培育“四有”新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建设内容: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3)为什么要建设?
①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②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文化的作用
(4)怎样建设?
①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②要以培育 “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任务。
③要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为主要内容。
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⑤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参加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⑤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2)怎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③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5、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联系: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生活与哲学》课本结构及主干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总论:1、2、3课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4、5课);认识论(6课);辩证法(7、8、9、10课)
历史唯物主义:(11、12课)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部分:总论(1、2、3课)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化、理论化。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相互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2)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
①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②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意识。
③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征:三个统一);
唯心主义分为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三部分
一、 唯物论(或辨证的唯物论)(包括4、5课)
包括三观:物质观、意识观、规律观(涉及6个)
1、自然界的物质性
【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类在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意识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又是普遍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尊重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或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第6课)(涉及3个原理)
包括三观:实践观、认识观、真理观
1、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真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
【原理内容】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包括7、8、9、10四课)
有四观: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一)联系观(5个)
1、联系具有普遍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决定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往往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部分的功能及
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5个)
1、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发展的特点)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发展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途径)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或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们要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时,量变要适可而止。
错误倾向:反对两种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4、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发展的原因)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5、辩证的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三)矛盾观(7个)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双方既对又统一的关系。简而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2、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哲的活的灵魂)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矛盾问题的精髓)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①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
5、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错误倾向: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内容】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创新观(2个)
1、辩证否定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它是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①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②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要创新,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11、12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
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的社会意识。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方法论】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3、历史发展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7、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
(2)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个人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8、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与国际组织
(一)国家的本质
1、什么是国家?(从国家的产生来看、从本质来看、从构成要素看)P2
2、什么是国家性质?国家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反映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实行的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按照国家性质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有奴、封、资、社。
3、什么是政体?国体与政体是什么关系?
(1)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采取的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
(2)国体决定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①国体决定政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③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除国体决定政体外,影响政体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地理环境、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人口素质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
(二)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1、什么是代议制?
①含义: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现代国家,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
②作用:代议制充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原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
③两种不同性质的代议制:(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代议制 经济基础不代议机关代表不同 组织活动原则不作用
同 同
资„代议制 私有制 都有资产阶级代表 权力分立和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统
制衡 治
人大制 公有制 来自人民,受人民监民主集中制 人民当家作主
督
2、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
①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有:决定因素是国体;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
②表现:㈠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㈡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3、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⑪划分标准(依据):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分。
⑫民主共和制
①定义和表现:民主共和制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政体,是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民主政体。其主要表现是在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经过选举产生的。
②基本特征:议会制取代君主制,选举制否定世袭制,任期制代替终身制
③多种形式和运行方式:议会制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等
④民主共和制虽然为现代大多数国家采用,但由于各国国家性质和具体国情不同,实际作用存在重大差异。
⑤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主共和制的比较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在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运用金钱的力量,操纵国家政权,成为少数人的民主;以形式上的民主掩盖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以民主的形式掩盖其国家的阶级性质。所以,民主共和制成为他们有效地管理国家的形式和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是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有效工具。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属于民主共和制。我国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管理形式,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体现了 的国家性质,符合 ,能够保障中国人民真正享有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具有强大的 。P7
⑬君主立宪制
①含义及类型: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中,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但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的一种国家管理形式。包括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②产生的历史原因:一般来说,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或对君主制进行改良的产物。
③实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④典型国家:英国、西班牙、日本、泰国、比利时、瑞典、挪威等。
4、议会制和总统制
(1)划分标准: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②议会制(又称内阁制、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
特征: A 议会为权力中心 B政府总缆国家的行政权力,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C国家元首拥有虚位,无实权。
代表国家:意大利、德国、芬兰、奥地利、印度、新加坡等。
③总统制。
特征: A总统为权力中心 B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C国家元首有实权,同时又是行政首脑。
代表国家: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尼西亚等。
④半总统制特征: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政府中仍设内阁总理,向议会而不向总统负责。这种国家管理形式,既有议会制的特征,又有总统制的特征,被称为半总统制。
代表国家:法国
⑤委员会制特点:委员会制是一种独特的国家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合二为一,议行一体。
代表国家:瑞士是世界上唯一长期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5、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活动和组织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三)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1、什么是国家的结构形式?影响因素有哪些?
⑪定义:国家结构形式就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⑫影响的因素:阶级、民族(一般而言:单一民族——单一制;多民族——联邦制)、经济(通常:不平衡、差异大、缺乏互补性联系性——联邦制)、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人口、领土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⑬类型:依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当代世界各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2、单一制和联邦制
3⑪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统一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在当代中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终究是不能得逞的。 ⑫怎么样维护国家统一
一方面要维护民族的团结,一方面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就要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或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台湾的方针: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②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③胡锦涛主席就新形势下两案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四)国际组织概观
1、国际组织如何分类?①按照成员性质,可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②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③按职能范围,可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2、国际组织有什么作用?
⑪积极作用: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⑫消极作用: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有其局限性。国际组织内部力量对比情况错综复杂,各成员的利益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当成员之间的矛盾激化时,国际组织的能力就受到影响。一些大国依仗实力,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行强权和霸权的工具。
3、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⑪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各种国际组织,主动参与各个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⑫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⑬中国高度重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区域合作,为本地区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⑭中国积极发展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并共同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⑮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和参与各种国际事务,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并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专题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一)英国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特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的主要结构有国王、议会和内阁。英国政体的显著特点是存在君主。①国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承担国家元首等礼仪性职能。②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③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英国君主立宪法制国家的主要机构有国王、议会和内阁。
2、英国立宪制的实质是什么?
英国君主立宪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第一,英王、王室和议会都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效力的;第二,保守党和工党执政都执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
3、内阁与首相(地位和权力见P课本26-27)
(二)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
1、法国有哪些国家机构?它是如何产生的?
(1)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2)总理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3)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国民议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有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参议院由先选举人团选举产生,在行使立法权方面,与国民议会有同等的权力。
2、法国政体是如何运行的?(同法国国家机构的职权)
(1)总统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力,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主要作用,既是国家元首,又行使一定的行政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2)总理领导政府具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实行“行政双头制”(表现P32);(3)议会拥有立法权和监督权,在国家政治体制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法国政体有何特点?
(1)半总统半议会制。在法国政体中,总统处于很高的地位,权力很大,但总统权力受到一些结构性因素的限制:一是尽管总统任命总理,但总理向议会负责;二是议会对总统有直接和间接的监督权;三是总统的重要文件、命令要由总理副署。(2)“左右共治”,是法国政体结构导致的一种特有现象。在法国,往往会出现总统与总理不是一个党派的“左右共治”局面。原因是总统和总理权力来源不同志们。(3)多党制也是法国政体的一个特点。
(三)英法两国政体的差异(见课本P33-34有4点、差异的原因、共同点的表现P36-37有4点)
专题三: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
(一)美国的联邦制
1、美国联邦制有什么特点?联邦制下的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有三个基本特征:
(1)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2)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3)联邦地
位高于州。
2、联邦制有何利弊?(1)从美国联邦制的历史看,联邦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在保持是一个强大、统一国家的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2)联邦制的弊端也很明显,其最大问题是效率不同,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相互扯皮、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全国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与地方性资产阶级集团分享权力,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资产阶级则利用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相互推卸责任。
(二)美国的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P49
1、什么是三权分立?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均衡,按照这种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 制约和平衡)的原则来组织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被称为“三权分立制”。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组建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权力的分立、制约和平衡。
2、如何正确评价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1)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对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其积极作用。
(2)三权分立制的阶级局限性和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P52
第一,阶级局限性。由于广大劳动人民„„。所谓分权与制衡,事实上成为协调资产阶级的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第二,效率低。第三,贯彻难。
总之,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它有效地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广大劳动人民不可能在这种制度下享有真正的民主。
(三)美国的两党制在美国政治生活的表现和实质P45
1、美国两党制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美国两党制主要表现为两大政党通过竞争争夺执政地位。
(1)在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提名本党的总统候选人,最终获胜的党成为执政党,败北的党沦为在野党。(2)在国会选举中,民主党和共和党也分别推出本党候选人,竞争议员议席。
2、美国政党有什么特征?(1)美国政党的主要职能,就是组织选举;(2)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组织均为四个层级的金字塔结构;(3)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没有固定的党纲,也没有约束党员的党纪;(4)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党的组织职能逐渐衰弱。
3、美国政党制度的实质是什么?美国的两党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不管哪个政党执政,都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政策,都不可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1)美国两党在意识形态、阶级基础方面,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都赞同美国现行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2)美国两党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虽有明显差别,但这些政策上的差别,不过是充当着使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3)两党制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保障。(4)从两党制的运行看,美国的竞选是权力和金钱的游戏。
专题四: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考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1)为什么?依据:①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由我国宪法确定的。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③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的意义:①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 ②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 ③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2)怎么样----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①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其表现及其要求:
领导方式: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表现:A、政策法律方面: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 B、人员方面:推荐重要干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C、进行思想宣传 D、坚持依法执政
要求:A、原则:实现党的领导,就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 B、规范关系: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C、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能 D、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党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战略★
(1)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目的:依法治国既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如何做?):①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本质)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严„„;司法机关„„。③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④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
①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需要,既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②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③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有利于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1)为什么要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
(2)如何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各项职权,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赋予的各项职责的权力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还要不断完善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不断完善积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程度和工作制度,以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使人大及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具体要求:①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②加强和改进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工作③密切各级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的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④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等建设⑤进—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总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反对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
专题五:国际组织
(一)《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
联合国广大会员国共同努力,推动联合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使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
(1)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联合国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了了一套庞大、复杂、较为系统的机构即联合国经社系统,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联合国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应继续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推动发展的先驱。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3、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地位:中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也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作用: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①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②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3)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主张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会员国的的共同利益,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发言权,切实维护其利益。
(二)世界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什么?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通过实质性削减关税等措施,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活力的、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性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3、世界贸易组织有何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加强了国际多边贸易体制,深化了国际分工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市场经济的普及,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换。但是,世界贸易组织自身存在的各种矛盾也也制约其作用的发挥。
4、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对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P90
1、欧盟的宗旨是什么?欧盟的宗旨是以共同的方式,实现各成员国共同目标: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1)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2003年中欧达成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标志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逐渐走向成熟。
(2)中国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为什么重视发展与欧盟的关系?欧盟也重视与中国的关系?
(3)中欧关系:①中欧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中欧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主张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②中欧各具经济优势,互补性强
③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互尊互信,求同存异,促进政治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互利互惠,平等协商,深化经贸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互鉴互荣,取长补短,扩大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