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汉英文化差异与西湖景点的翻译

  摘 要:旅游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文化交流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旅游景点的汉英翻译是将丰富的中国文化展现在外国友人面前的最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但是在景点翻译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文化差异为依据,对杭州西湖景点的汉英翻译进行分析,并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期达到翻译目的,以便更好地进行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关键词:汉英文化差异 功能翻译理论 西湖景点  一、引言  旅游文本英译原则是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为重点,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因此,译者需要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进行恰当的文化信息处理,体现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针对目前的旅游翻译发展现状,本文尝试从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从文化差异着手,研究西湖景点汉英旅游翻译。  二、旅游景点翻译的研究现状及功能翻译理论  (一)旅游景点翻译与文化  旅游翻译是连接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纽带。目前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外旅游资料的翻译效果不尽如人意。只有既考虑到外国文化又不失中国文化特色的合理翻译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功能翻译理论  诺德认为:“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此外还有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1.德国功能学派及目的论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是当今世界译坛上的重要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赖斯(Reiss)、费米尔(Vermeer),以及曼塔利(M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其中费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功能翻译学派的核心。目的论认为翻译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是有意识的互动活动。  2.文本功能分类说  纽马克将文本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指出“信息型文本”的核心是信息的真实性,“呼唤型文本”的核心是读者层。在翻译后两类文本时,译者应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反应,注重信息的传递效果。为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译文,译者可以改进原文,重组原文的语言结构,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  3.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是功能对等理论的创始人。奈达认为“翻译是在目的语中,首先从意义上、其次从风格上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等值体,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 Taber,2004:12)。”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所谓动态对等翻译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他的翻译理论“以目的语和目的文化为归依,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郭建中,2000)  三、从英汉文化差异着手分析西湖景点的英译  (一)旅游翻译中的汉英文化差异  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互相沟通。译文在译入语语境中能够实现交际功能是翻译的关键之所在。但是,目前汉英旅游翻译中仍然存在大量问题。译者的语言功底在翻译过程中尤为重要——这是不置可否的。然而,造成旅游翻译中错译、误译的不断出现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汉英文化差异。  (二)汉英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景点名称是一类特殊的地名,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文化信息。汉英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典故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多数景点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文化典故都蕴涵丰富的内涵,这无疑给景点翻译造成了障碍。  2.习俗文化方面  习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习俗必然给与人们密切相关的旅游景点打上深深烙印。汉英习俗文化的差异也必然给景点翻译造成一定的障碍。  3.审美文化方面  审美文化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本质原因在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注重逻辑、条理,这体现在文字上便是结构严谨、思维缜密;而汉民族则强调通盘考虑,在文字上的体现则为注重诗情画意、主观色彩浓厚。两者在行文方面大相径庭,这就要求译者在旅游景点翻译中兼顾两者,切不可顾此失彼。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西湖景点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通过功能翻译理论对有代表性的西湖景点翻译进行分析,并希望通过分析提出西湖景点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依据的是目的论,辅之以文本功能分类说和功能对等论。  目的论主要有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与忠诚原则。从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得知旅游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翻译时要考虑译文的效果,译者必须尽量用译文读者熟悉的语言形式去获取译文预期的效果。而奈达的对等功能理论则要求注重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译者可以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可以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  本族语与目的语在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上存在着天壤之别,在做旅游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能忽略两种语言在旅游文本中的特点。以下仅举有代表性的西湖景点英译,从功能翻译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  1.直译——“龙井问茶”  所谓直译就是以字译字。如果在英语中能找到相应的词而不影响目标语的读者理解,可以采用直译。  “龙井问茶”是新西湖十景中的一景,现在比较一致的译法为“Enjoy Tea at the Dragon Well”。倘若将译文再译为中文则变成了“龙井品茶”,这与“龙井问茶”所表达的效果相差甚远。“龙井问茶”的翻译中“问”字是关键。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茶文化,那“问”字的深远意义就可想而知,它不单单指“品茶”或“赏茶”,此处的“问茶”还暗含着“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根据目的论以及功能对等理论的相关原则,对于“龙井问茶”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即将其翻译为“Experiencing Tea Culture at Dragon Well”。根据文本类型分类说,旅游翻译属于“呼唤型文本”,它对游客有引导作用。因此将其翻译为“Experiencing Tea Culture at Dragon Well”将会激起游客的好奇心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及茶文化的传播。   2.直译+增补——“柳浪闻莺”  增补是翻译时在译文中多增加一些不直接出现在原文本的内容,使译文形象生动,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并更有效地传达原文所表达的思想。  “柳浪闻莺”是西湖旧十景中一景,此处有两个鲜明特色:一是以西湖为景,层次分明;二是自然景色以柳树为主。每当阳春三月,万条柳丝迎风飞扬,犹如碧翠翻腾;烟柳层层,传来莺啼声声。试着想象这样的画面,画面中的杨柳必然是随风而动,并伴有鸣声阵阵。但是现在市面上的英译版本是“Orioles singing in the willows”,虽然译文中提及莺啼声声,也有提及杨柳,但是透过这个译文我们看到的是相对静态的画面,而杨柳随风婆娑、层层叠叠的动感却毫无踪影。笔者认为应将杨柳拟人化才能更好地表达这生动的画面,故可将其改为“Orioles singing in the Waving Willows”。  3.直译+注解——“虎跑梦泉”  “虎跑梦泉”来源于“虎跑泉”,而对其中的“跑”字很多人都会念为上声,与英文中的“Running”相呼应,于是便有了“Tiger Running Spring”之说。殊不知,此处“跑”字为阳平,有“兽用爪刨土”之义。虎跑之名,因梦泉而来。相传唐代高僧性空住在大慈山定慧禅寺内,后因缺水准备迁走。忽然夜里神仙相告:“南岳衡山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日间果见两虎跑翠岩做穴,壁涌出泉水,虎跑梦泉由此得名。现有的译文是“Dreaming of Tiger Spring at Hupao Valley”。笔者认为,将“虎跑”直接音译对外国游客而言是毫无意义的,它仅仅是一些符号的堆积。故通过注解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将其翻译为:“Dreaming of Tiger Spring(The spring was clawed by two tigers)”,这样在中英文的意义传达及读者反应方面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也正符合了功能翻译理论的相关原理。  4.音译+注解——“雷峰夕照”  音译是地名翻译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主要原因在于语际翻译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在目标语中很难找到与源语所表达的意境完全相同的词汇。  其实在西湖景区有很多的景点都采用了这种“音译+注解”的方法。一些蕴涵文化背景的词汇无法通过直译或者别的方法得到传达,译者只能通过音译并对其进行解释的方法来翻译。“雷峰夕照”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它的主要景点是雷峰塔。雷峰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相传它是五代十国时吴越王因黄妃得子而建的。而在我国存在与“雷峰”同音的人民公仆——雷锋。或许外国游客对这位伟大同志的了解会多于对“雷峰塔”的了解。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采取音译的翻译策略,更要对其做一定的解释,否则会引起文化传播的偏差。故笔者在“雷峰夕照”现有翻译的基础做了一些整改,“Leifeng Pagoda in Evening Glow(Leifeng Pagoda is not built because of Comrade Leifeng)”。  5.音译+增补+注解——“苏堤春晓”  “苏堤春晓”是旧西湖十景之一,此景在历史上多被排在西湖十景之首,可见其翻译意义之重大。“苏堤”得名于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苏东坡。苏东坡到杭州任知州时,见西湖草长水涸,便上书皇帝要求疏浚,集民工开挖被淤之西湖,并将挖出的淤泥用于造堤,也就是现在的苏堤。倘若我们仅将其译为“Su Causeway”,或许外国游客会有所迷惘,“Su”的意义何在?“苏堤春晓”现有的翻译是“Spring Dawn at Su Causeway”。笔者认为应在“Su”前增加“Scholar”,一则明确了此处的“Su”是一个形式,二则明确了此人是一位学者。而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对“Scholar Su”进行相应的解释,这样才能在文化传达与读者反应方面都得到较好的效果。故将翻译改为:“Spring Dawn at Scholar Su’s Causeway(Scholar Su is a famous poet whose name is Su Dongpo)”。  6.意译+改译——“断桥残雪”  改译是指由于文化差异,将可能引起错误引导的词汇换成其他词汇。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上存在的差异,倘若将中文直接翻译成对应的英文,很有可能会引起偏差,甚至会导致意境的完全偏失。  “断桥残雪”现有的翻译有“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Melting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或“Lingering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等等。虽然这些翻译有细微的差别,但都使用了“Broken”一词。而“Broken”一词本身含有残、破之意。而“断桥”虽名为“断桥”却是完整的,并非一座残破之桥。这样的翻译自然会令外国游客心生疑虑,“Broken”的桥为何又是完整无缺的?而对于中国人或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而言,对“断桥”却有另外一番见解。以人蛇至死不渝的爱情为题材的《白蛇传》可谓是家喻户晓,“断桥相会”又是其精彩的一幕。这又给“断桥”增添了一份文化之美。由于“断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英语文化中找一个能与汉语中“断桥”相近似的词确实很难。故笔者认为可对其进行改译,由于断桥上发生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因此将“断桥”译为“Loving Bridge”也未尝不可。  旅游翻译一般应遵照“音译为主,适当意译,照顾通译”的地名翻译原则。如果采用普通地名单一的音译方法,必然不能达到传递等值信息的翻译目的。如果只用音译,对国外读者来说只能是一堆符号,此时可以采用注解的方式来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而意译则描绘了景点的自然景观和地貌特征,向国外友人传递了近似于源文传递给中国游客的文化信息。  四、结语  本文以汉英文化差异为依托,试图通过功能翻译理论对汉英景点翻译进行分析,并指出西湖景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景点翻译势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所言:翻译绝不是字符之间的简单替换,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交流。中文旅游景点英译要实现原文的特定功能,需考虑旅游文本中汉英文化的差异,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从文本特点、读者接受和文化背景三个方面考虑,应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根据功能翻译理论,译者在做旅游景点翻译时应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读者接受为重点。所谓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就是要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激发人们的旅游兴趣;所谓以译文读者接受为重点,就是要充分考虑西方游客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效果出发,对某些信息进行调整,而不必拘泥于原文。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and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4]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5]陈刚.导游翻译中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J].中国翻译,1987,  (3).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7]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0.  [8]陆国飞.旅游景点汉语介绍英译的功能观[J].外语教学,2006,  (5).  (周京励 陈盈盈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摘 要:旅游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文化交流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旅游景点的汉英翻译是将丰富的中国文化展现在外国友人面前的最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但是在景点翻译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文化差异为依据,对杭州西湖景点的汉英翻译进行分析,并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期达到翻译目的,以便更好地进行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关键词:汉英文化差异 功能翻译理论 西湖景点  一、引言  旅游文本英译原则是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为重点,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因此,译者需要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进行恰当的文化信息处理,体现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针对目前的旅游翻译发展现状,本文尝试从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从文化差异着手,研究西湖景点汉英旅游翻译。  二、旅游景点翻译的研究现状及功能翻译理论  (一)旅游景点翻译与文化  旅游翻译是连接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纽带。目前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外旅游资料的翻译效果不尽如人意。只有既考虑到外国文化又不失中国文化特色的合理翻译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功能翻译理论  诺德认为:“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此外还有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1.德国功能学派及目的论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是当今世界译坛上的重要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赖斯(Reiss)、费米尔(Vermeer),以及曼塔利(M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其中费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功能翻译学派的核心。目的论认为翻译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是有意识的互动活动。  2.文本功能分类说  纽马克将文本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指出“信息型文本”的核心是信息的真实性,“呼唤型文本”的核心是读者层。在翻译后两类文本时,译者应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反应,注重信息的传递效果。为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译文,译者可以改进原文,重组原文的语言结构,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  3.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是功能对等理论的创始人。奈达认为“翻译是在目的语中,首先从意义上、其次从风格上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等值体,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 Taber,2004:12)。”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所谓动态对等翻译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他的翻译理论“以目的语和目的文化为归依,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郭建中,2000)  三、从英汉文化差异着手分析西湖景点的英译  (一)旅游翻译中的汉英文化差异  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互相沟通。译文在译入语语境中能够实现交际功能是翻译的关键之所在。但是,目前汉英旅游翻译中仍然存在大量问题。译者的语言功底在翻译过程中尤为重要——这是不置可否的。然而,造成旅游翻译中错译、误译的不断出现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汉英文化差异。  (二)汉英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景点名称是一类特殊的地名,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文化信息。汉英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典故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多数景点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文化典故都蕴涵丰富的内涵,这无疑给景点翻译造成了障碍。  2.习俗文化方面  习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习俗必然给与人们密切相关的旅游景点打上深深烙印。汉英习俗文化的差异也必然给景点翻译造成一定的障碍。  3.审美文化方面  审美文化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本质原因在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注重逻辑、条理,这体现在文字上便是结构严谨、思维缜密;而汉民族则强调通盘考虑,在文字上的体现则为注重诗情画意、主观色彩浓厚。两者在行文方面大相径庭,这就要求译者在旅游景点翻译中兼顾两者,切不可顾此失彼。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西湖景点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通过功能翻译理论对有代表性的西湖景点翻译进行分析,并希望通过分析提出西湖景点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依据的是目的论,辅之以文本功能分类说和功能对等论。  目的论主要有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与忠诚原则。从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得知旅游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翻译时要考虑译文的效果,译者必须尽量用译文读者熟悉的语言形式去获取译文预期的效果。而奈达的对等功能理论则要求注重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译者可以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可以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  本族语与目的语在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上存在着天壤之别,在做旅游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能忽略两种语言在旅游文本中的特点。以下仅举有代表性的西湖景点英译,从功能翻译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  1.直译——“龙井问茶”  所谓直译就是以字译字。如果在英语中能找到相应的词而不影响目标语的读者理解,可以采用直译。  “龙井问茶”是新西湖十景中的一景,现在比较一致的译法为“Enjoy Tea at the Dragon Well”。倘若将译文再译为中文则变成了“龙井品茶”,这与“龙井问茶”所表达的效果相差甚远。“龙井问茶”的翻译中“问”字是关键。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茶文化,那“问”字的深远意义就可想而知,它不单单指“品茶”或“赏茶”,此处的“问茶”还暗含着“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根据目的论以及功能对等理论的相关原则,对于“龙井问茶”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即将其翻译为“Experiencing Tea Culture at Dragon Well”。根据文本类型分类说,旅游翻译属于“呼唤型文本”,它对游客有引导作用。因此将其翻译为“Experiencing Tea Culture at Dragon Well”将会激起游客的好奇心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及茶文化的传播。   2.直译+增补——“柳浪闻莺”  增补是翻译时在译文中多增加一些不直接出现在原文本的内容,使译文形象生动,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并更有效地传达原文所表达的思想。  “柳浪闻莺”是西湖旧十景中一景,此处有两个鲜明特色:一是以西湖为景,层次分明;二是自然景色以柳树为主。每当阳春三月,万条柳丝迎风飞扬,犹如碧翠翻腾;烟柳层层,传来莺啼声声。试着想象这样的画面,画面中的杨柳必然是随风而动,并伴有鸣声阵阵。但是现在市面上的英译版本是“Orioles singing in the willows”,虽然译文中提及莺啼声声,也有提及杨柳,但是透过这个译文我们看到的是相对静态的画面,而杨柳随风婆娑、层层叠叠的动感却毫无踪影。笔者认为应将杨柳拟人化才能更好地表达这生动的画面,故可将其改为“Orioles singing in the Waving Willows”。  3.直译+注解——“虎跑梦泉”  “虎跑梦泉”来源于“虎跑泉”,而对其中的“跑”字很多人都会念为上声,与英文中的“Running”相呼应,于是便有了“Tiger Running Spring”之说。殊不知,此处“跑”字为阳平,有“兽用爪刨土”之义。虎跑之名,因梦泉而来。相传唐代高僧性空住在大慈山定慧禅寺内,后因缺水准备迁走。忽然夜里神仙相告:“南岳衡山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日间果见两虎跑翠岩做穴,壁涌出泉水,虎跑梦泉由此得名。现有的译文是“Dreaming of Tiger Spring at Hupao Valley”。笔者认为,将“虎跑”直接音译对外国游客而言是毫无意义的,它仅仅是一些符号的堆积。故通过注解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将其翻译为:“Dreaming of Tiger Spring(The spring was clawed by two tigers)”,这样在中英文的意义传达及读者反应方面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也正符合了功能翻译理论的相关原理。  4.音译+注解——“雷峰夕照”  音译是地名翻译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主要原因在于语际翻译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在目标语中很难找到与源语所表达的意境完全相同的词汇。  其实在西湖景区有很多的景点都采用了这种“音译+注解”的方法。一些蕴涵文化背景的词汇无法通过直译或者别的方法得到传达,译者只能通过音译并对其进行解释的方法来翻译。“雷峰夕照”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它的主要景点是雷峰塔。雷峰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相传它是五代十国时吴越王因黄妃得子而建的。而在我国存在与“雷峰”同音的人民公仆——雷锋。或许外国游客对这位伟大同志的了解会多于对“雷峰塔”的了解。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采取音译的翻译策略,更要对其做一定的解释,否则会引起文化传播的偏差。故笔者在“雷峰夕照”现有翻译的基础做了一些整改,“Leifeng Pagoda in Evening Glow(Leifeng Pagoda is not built because of Comrade Leifeng)”。  5.音译+增补+注解——“苏堤春晓”  “苏堤春晓”是旧西湖十景之一,此景在历史上多被排在西湖十景之首,可见其翻译意义之重大。“苏堤”得名于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苏东坡。苏东坡到杭州任知州时,见西湖草长水涸,便上书皇帝要求疏浚,集民工开挖被淤之西湖,并将挖出的淤泥用于造堤,也就是现在的苏堤。倘若我们仅将其译为“Su Causeway”,或许外国游客会有所迷惘,“Su”的意义何在?“苏堤春晓”现有的翻译是“Spring Dawn at Su Causeway”。笔者认为应在“Su”前增加“Scholar”,一则明确了此处的“Su”是一个形式,二则明确了此人是一位学者。而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对“Scholar Su”进行相应的解释,这样才能在文化传达与读者反应方面都得到较好的效果。故将翻译改为:“Spring Dawn at Scholar Su’s Causeway(Scholar Su is a famous poet whose name is Su Dongpo)”。  6.意译+改译——“断桥残雪”  改译是指由于文化差异,将可能引起错误引导的词汇换成其他词汇。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上存在的差异,倘若将中文直接翻译成对应的英文,很有可能会引起偏差,甚至会导致意境的完全偏失。  “断桥残雪”现有的翻译有“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Melting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或“Lingering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等等。虽然这些翻译有细微的差别,但都使用了“Broken”一词。而“Broken”一词本身含有残、破之意。而“断桥”虽名为“断桥”却是完整的,并非一座残破之桥。这样的翻译自然会令外国游客心生疑虑,“Broken”的桥为何又是完整无缺的?而对于中国人或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而言,对“断桥”却有另外一番见解。以人蛇至死不渝的爱情为题材的《白蛇传》可谓是家喻户晓,“断桥相会”又是其精彩的一幕。这又给“断桥”增添了一份文化之美。由于“断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英语文化中找一个能与汉语中“断桥”相近似的词确实很难。故笔者认为可对其进行改译,由于断桥上发生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因此将“断桥”译为“Loving Bridge”也未尝不可。  旅游翻译一般应遵照“音译为主,适当意译,照顾通译”的地名翻译原则。如果采用普通地名单一的音译方法,必然不能达到传递等值信息的翻译目的。如果只用音译,对国外读者来说只能是一堆符号,此时可以采用注解的方式来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而意译则描绘了景点的自然景观和地貌特征,向国外友人传递了近似于源文传递给中国游客的文化信息。  四、结语  本文以汉英文化差异为依托,试图通过功能翻译理论对汉英景点翻译进行分析,并指出西湖景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景点翻译势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所言:翻译绝不是字符之间的简单替换,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交流。中文旅游景点英译要实现原文的特定功能,需考虑旅游文本中汉英文化的差异,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从文本特点、读者接受和文化背景三个方面考虑,应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根据功能翻译理论,译者在做旅游景点翻译时应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读者接受为重点。所谓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就是要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激发人们的旅游兴趣;所谓以译文读者接受为重点,就是要充分考虑西方游客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效果出发,对某些信息进行调整,而不必拘泥于原文。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and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4]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5]陈刚.导游翻译中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J].中国翻译,1987,  (3).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7]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0.  [8]陆国飞.旅游景点汉语介绍英译的功能观[J].外语教学,2006,  (5).  (周京励 陈盈盈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相关文章

  • 论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方法--以西湖十景为例
  • 论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方法 --以西湖十景为例 摘要:翻译涉及一切有关连接的建立--把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和语言连接起来,为无限的物品交流.技术交流和思想交流创造条件.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迅猛进程使得国家与国家间的往来日益紧密,来华旅游人数 ...查看


  • 旅游翻译材料
  • 第一篇 归化与异化的动态统一与旅游文化翻译 [摘 要] 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并不是互相排 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旅游翻译实践中, 两者的统一并非平分秋色, 而是依翻译的目的.文本类型的不同而显示为现实的.具 ...查看


  • 从自然主义角度分析[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查看


  • 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
  •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年第2期・语言学理论与研究- 公示语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是具有规中所体现的信息状态是汉英公示语翻译中体现功范.调节.制约.信息等功能的公共场所公示用语,能特色.词汇的词性选择和使用的决定性因素.而更 ...查看


  • 外宣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特点和策略
  • 黑罴篇嚣探焉蕊W 理论广角 外宣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特点和策略 梁月倩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本文对外宣旅游汉英翻译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汉英不同的语言习俗对旅游材料的英译影响深刻,并提出旅游资料汉 ...查看


  • 怎样翻译旅游文本
  • 第30卷第3期2009年6月 闽江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 I N J I A NG UN I V ERSI TY Vol . 30No . 3 Jun . 2009 旅游文本的翻译 陈白璧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外语 ...查看


  • 邯郸市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研究
  • 摘 要: 随着邯郸经济的发展,统一.规范的公示语汉英翻译在城市良好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通过综述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和实践现状,提出在翻译理论指导下,政府调动研究个人.团体与权威媒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力量,探索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的新模式 ...查看


  • 以五大连池景区为例,谈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 本文立足于功能翻译理论,对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内的中英文公示语文本进行收集.整理,对出现问题的汉语公示语及英语译文校译并分析,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文章选择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内的中英文公示语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扩大 ...查看


  • 中西方价值观对比研究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析 30 31 32 33 34 35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