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着重借景抒情的方式
学会运用必备的答题技巧有条理的规范答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
二.诗词引例——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一)给诗题
(05 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
答:描写了城、草、水、树、山、鸟,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的感慨,怀才不遇。(0分)
答:写了自己看到的景色,春天的景物,作者借景抒情。把情感通过草、水、花、鸟表现。(1分)
答:这里抒发了一种伤感之情。通过作者春天看到的景物来表现的,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烘托、反衬。(2分)
(二)存在问题
缺少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储备,答题“踩”不到点上。 脑中有一点诗歌鉴赏术语,但不能准确、规范的运用诗歌鉴赏术语,答题思路很混乱,不易得分。
三. 鉴赏理论指导-----“汝果要学诗,先懂诗家语”
(一)、指出诗词鉴赏的两句话
“汝果要学诗,工夫在诗外”
“汝果要得分,先懂’诗家语’”
(二)、结构图示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方式
借物抒怀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间接抒情 借古抒怀 咏史述怀 借古讽今
因事缘情 借事抒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四、解例题,给参考答案,答题规范要求------“借我慧眼,读懂试卷语”
(一)、给例题参考答案
(1)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四句诗一句一景,通过写城下的茂盛的野草,随意流淌的泉水,无人欣赏落花和鸟鸣,营造出寂静、空旷、荒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感伤之情。 (3)本诗句句是景,但句句含情,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二)概括答题思路
(1)该诗采用了……抒情方式
(2)作者通过写……内容,营造了……氛围,抒发了……感情
(3)起到了……效果或有……好处
(三)万变不离其宗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提问变体:
•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
• 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是否协调
五、高考真题演练
(一)(06年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 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1. 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2. 作者通过写满眼的山林,夕阳残照,和归家的乌鸦这一组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孤寂的氛围。3. 抒发了自己思归之情。
4. 其中,归巢的乌鸦与自己的不能归家形成强烈的对比。
(二)(07江苏卷) 鹧鸪天·送 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1.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 作者翘首远望,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高天浮云远树绵延不绝,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渲染出了一种高远苍凉的氛围。表达了送人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六.布置作业
少年游 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有直接抒情,如“心共马蹄轻”中的“轻”字,体现了环境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
人赏心悦目。
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着重借景抒情的方式
学会运用必备的答题技巧有条理的规范答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
二.诗词引例——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一)给诗题
(05 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
答:描写了城、草、水、树、山、鸟,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的感慨,怀才不遇。(0分)
答:写了自己看到的景色,春天的景物,作者借景抒情。把情感通过草、水、花、鸟表现。(1分)
答:这里抒发了一种伤感之情。通过作者春天看到的景物来表现的,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烘托、反衬。(2分)
(二)存在问题
缺少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储备,答题“踩”不到点上。 脑中有一点诗歌鉴赏术语,但不能准确、规范的运用诗歌鉴赏术语,答题思路很混乱,不易得分。
三. 鉴赏理论指导-----“汝果要学诗,先懂诗家语”
(一)、指出诗词鉴赏的两句话
“汝果要学诗,工夫在诗外”
“汝果要得分,先懂’诗家语’”
(二)、结构图示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方式
借物抒怀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间接抒情 借古抒怀 咏史述怀 借古讽今
因事缘情 借事抒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四、解例题,给参考答案,答题规范要求------“借我慧眼,读懂试卷语”
(一)、给例题参考答案
(1)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四句诗一句一景,通过写城下的茂盛的野草,随意流淌的泉水,无人欣赏落花和鸟鸣,营造出寂静、空旷、荒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感伤之情。 (3)本诗句句是景,但句句含情,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二)概括答题思路
(1)该诗采用了……抒情方式
(2)作者通过写……内容,营造了……氛围,抒发了……感情
(3)起到了……效果或有……好处
(三)万变不离其宗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提问变体:
•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
• 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是否协调
五、高考真题演练
(一)(06年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 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1. 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2. 作者通过写满眼的山林,夕阳残照,和归家的乌鸦这一组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孤寂的氛围。3. 抒发了自己思归之情。
4. 其中,归巢的乌鸦与自己的不能归家形成强烈的对比。
(二)(07江苏卷) 鹧鸪天·送 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1.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 作者翘首远望,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高天浮云远树绵延不绝,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渲染出了一种高远苍凉的氛围。表达了送人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六.布置作业
少年游 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有直接抒情,如“心共马蹄轻”中的“轻”字,体现了环境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
人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