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马头琴文化

马头琴文化

一、 本作业主旨:介绍、了解马头琴,并且通过马头琴了解草原的

马头琴文化。

二、 本作业实现手段:资料调查,最终写作论文。

三、 本作业设计思想和实施步骤:本论文参照有关报道,和专家的

解读,经过自身的整理加工,最终做出论文。

四、 本作业的创新之处: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教育广大群众注意

民俗文化的传承。

五、 本作业的优点和不足:优点 列举了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名人,

赞颂了他们的功绩。

不足 结构不太完整,逻辑思维不足

马头琴,蒙语称为“morinhuur”,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从某种角度

讲,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甚至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标志。

马头琴原是蒙古族众多乐器当中普通的一件,但是经过20世纪五十年代以桑都仍和张纯华为代表的马头琴演奏家和制琴家的共同努力,马头琴逐渐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而且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成为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象征和标志。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蒙古国申报的马头琴传统音乐得以入选。2005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也被列入其中。

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马头琴就已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又与蒙古族内部和外部的聚散离合以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可以说,马头琴伴随着蒙古族从草原和历史的远处一路走来,其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马头琴不但在一些正式和隆重场合演奏,也出现在民间的婚典仪典和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既可为歌伴奏,亦可独奏曲目。马头琴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民俗传统基础,发挥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等社会功能。

马头琴的传统曲目多从民歌中演化而来,可分为五类:1.原生民歌,如《朱色恋》、《八雅铃》;2.英雄史诗曲牌,如《奔马调》、《打仗调》;3.马步调,即表现马形象的曲调;4.从民歌发展而来的琴曲,如《荷银花》、《莫德烈》等;5.汉族古老曲调,如《普安咒》、《柳青娘》等。

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极受尊崇,已成为蒙古族文化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近几十年来,马头琴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历史上马头琴有四大传统演奏流派,每一种演奏流派都有自己传统的演奏曲目。但时至今日,马头琴传承人日渐

稀少,曲目失传现象严重,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提起马头琴,恐怕不会有人不知道。它那深沉悠扬的旋律,宽广优美的音色不仅在蒙古族各种乐器中独占鳌头,在全国诸多民族乐器中,马头琴也以自己蕴含着的那种塞外草原苍茫辽阔的情致,成为最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民族乐器,并多次在全国器乐演奏中获奖。 马头琴以琴杆上端雕刻的马头得名。最早的马头琴叫作"奚琴',因它起源于东胡的((奚'(即库莫奚)。北宋诗人欧阳修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奚琴本出奚人乐,奚人弹之双泪落'。这"奚琴"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马头琴。后来,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时,马头琴就已经在蒙古人民中广为流传开了。马头琴有梯型,方形、八方形等几种形状。它的共鸣箱的框板用硬质木板做成,箱的两面蒙着马皮或牛皮,马头琴的演奏方法和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夹在琴的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拉奏的。它多用作独奏或自拉自唱。 马头琴之所以能够成为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标志,一方面是因为马头琴的形制、音色、演奏风格、演奏曲目等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蒙古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变迁过程中,代表草原游牧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很多代表草原游牧文化的事物逐渐衰微,而马头琴作为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地位在这种文化变迁过程中逐渐得以凸显和确立。

文化变迁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马头琴到现代马头琴的变迁是整个蒙古族音乐文化,甚至传统文化变迁的缩影。传统马头琴到现代马头琴的变迁折射出蒙古族传统文化变迁的轨迹以及变迁过程中所承载的蒙古人思想、认识、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层面的变化。

传统马头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现代马头琴之前马头琴类乐器的总称。现代马头琴是指20世纪50年代开始改革开始逐渐形成统一和规范的具有现代品

格的马头琴。传统马头琴变迁到现代马头琴是从形制、制作工艺、演奏技法、演奏风格、演奏曲目、象征意义等一系列立体、综合的变迁。其中马头琴的形制和制作工艺变迁是马头琴文化变迁的物质基础;演奏技法和演奏风格的变迁是马头琴文化变迁的主要内容;演奏曲目的变迁是马头琴文化变迁的载体;象征意义的变迁是马头琴文化变迁的文化内涵和外延。

蒙古族有许多杰出的马头琴演奏家,他们在继承、发展马头琴艺术上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较著名的就有色拉西、巴拉干和桑都仍等。色拉西是深受蒙古族人民热爱的艺术大师,是科尔沁草原马头琴流派的杰出代表。他祖父和父亲都是演奏马头琴的好手,母亲又是歌唱能手,从小接受音乐洗礼和熏陶,九岁学琴,十岁就能独立演奏一般民歌,十九岁拜有名的马头琴手仁钦为师,勤学苦练,技艺精进,形成自 己的独特演奏风格。色拉西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钻研琴艺上,直到六十一岁才结婚。旧社会,他背着马头琴在草原上流浪,历尽千辛万苦,奏出人民的心声;新社会,他演奏的是绚丽多彩的颂歌,有些乐曲还录了音、灌制成唱片。桑都仍是色拉西的得意门生,他严格地继承了老师的技艺,吸取传统演奏法的优点,创立了一套新型的演奏技法。左手中指的运用为快速演奏提供了方便条件,不仅能演奏传统乐曲,更擅于演奏现代乐曲。他还在马头琴的改革上做出卓越贡献。当代马头琴演奏家有齐·宝力高、李波、布林巴雅尔和达日玛和巴依尔等。桑都仍的学生齐·宝力高,演奏风格热情奔放,雄浑沉实,是内蒙古新一代马头琴学派的杰出代表。1988

年组建了马头琴乐团,培养出许多青年马头琴

2012年12月,央视乡土盛典发榜,齐·宝力高盛装走上舞台,接受“2012乡土文化风采榜年度人物”之殊荣。

齐·宝力高出生在美丽的科尔沁草原上,他13岁就进入内蒙古民族剧团,师从马头琴演奏家桑都愣。齐·宝力高收藏有上百把马头琴,他对这些马头琴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他常说马头琴已变成了自己,自己也变成了马头琴。在他心目中,马头琴就是个神。

“马头琴是有脑袋的乐器。有了脑袋,它就有了五脏;有了五脏,它就有了灵魂;有了灵魂,它就有了神。马头琴的每根马尾都是哲学,因为马头琴是能和天地说话的乐器。”齐·宝力高说。

传统马头琴的音质和音色不清晰、不标准,共鸣箱振动力弱、音域音量小,这些多多少少制约了马头琴艺术的发展。为此,齐·宝力高尝试改造马头琴音鼓。经过改造的马头琴,音质音色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极具穿透力。传统马头琴以独奏为主,不同蒙古族部落的人演奏马头琴的方法也都不一样。齐·宝力高在总结各地马头琴演奏技法的基础上,革新了马头琴演奏技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马头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几十年来,在齐·宝力高的努力下,马头琴从内蒙古大草原走向了全世界。2001年8月,在呼和浩特举办的国际马头琴艺术节上,齐·宝力高率领1000多人演奏《万马奔腾》,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2005年8月,当这首气势磅礴的《万马奔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时,在场的观众都被深深震撼了。2008年8月8日,齐·宝力高带领80名马头琴手共同演绎的《万马奔腾》,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亮相,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马头琴艺术的魅力。

目前,全球马头琴演奏者已逾3万人。多年来,齐·宝力高一直从事马头琴乐曲的创作。

作为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国家级传承人,齐·宝力高在国内外举办马头琴培训

班数百次,培养出众多的马头琴艺术人才,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多达6000多人。 “作为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为蒙古族瑰宝马头琴艺术的发展,为中华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的贡献。”央视赞誉道。

马头琴演奏技法目前普遍采用以“单音演奏法”为基础的方法。由于左手中指的运用,给演奏者提供了技术上的方便,尤其在快速演奏时,更显示出它的优点,同时还吸取了“土尔古特演奏法”和“科尔沁演奏法”的一些优点。既能保持其清楚干净的特点,也能保持其独特的音色,既能不失风格地演奏传统乐曲,也能独出心裁地演绎现代乐曲,大大丰富了马头琴的表现能力。

马头琴是一种演奏技巧颇为复杂的乐器,必须注意各部位正确的互相协调,用弓时右手持弓法虽与二胡相似,但却有差别,由于马头琴是多股尼龙弦,右手要使马头琴发出纯正的乐音,所需的力气要比二胡大的多,同时需要无名指和小指施加不同的压力。现代的马头琴曲中,已引入了小提琴的许多弓法和技法,大大丰富了表现力。马头琴的左手按弦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虎口微张开,拇指微扶琴杆,食指和中指是用指甲盖顶弦,无名指用指尖靠近小指一侧顶弦,小指则从外弦下面用指尖顶弦,同时由于其独特的演奏和特殊的技巧,才会使马头琴音乐别具一格。

马头琴的几种特殊演奏技巧,如:“潮尔演奏技法”、“装饰音奏法”、“四胡技法”、“传统泛音技法”等也常在单音演奏法中使用。“潮尔演奏技法”又称双音奏法,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马头琴演奏法,善于以外弦空弦的持续低音形成一种二声部效果。“潮尔”原本是一种宫廷颂歌里粗犷而浑厚的持续低音的演唱形式。这种歌唱形式不仅增加了其庄严肃穆的气氛,而且以持续低音牢固坚实地表明了其调式特性,同起伏跌荡的旋律形成对比。如果说旋律是在广阔自由的时空中展

开的,使人感受到一种广袤的长天那样宽广,那么这种深厚粗犷的持续音型的低声部就象坚实的地平线一样始终伴随着跌荡起伏的旋律,充满了叙事、咏叹和悠远、辽阔的格调,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完美统一”的境界和庄严肃穆的情境。笔者认为,这与其民族成长的历史、变迁、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马头琴不再是神话和传说,它走进牧人的生活。在草原上,篝火点燃,不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当马头琴拉响的时候,他们会把美丽的古老传说给你讲到天亮……

马头琴文化

一、 本作业主旨:介绍、了解马头琴,并且通过马头琴了解草原的

马头琴文化。

二、 本作业实现手段:资料调查,最终写作论文。

三、 本作业设计思想和实施步骤:本论文参照有关报道,和专家的

解读,经过自身的整理加工,最终做出论文。

四、 本作业的创新之处: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教育广大群众注意

民俗文化的传承。

五、 本作业的优点和不足:优点 列举了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名人,

赞颂了他们的功绩。

不足 结构不太完整,逻辑思维不足

马头琴,蒙语称为“morinhuur”,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从某种角度

讲,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甚至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标志。

马头琴原是蒙古族众多乐器当中普通的一件,但是经过20世纪五十年代以桑都仍和张纯华为代表的马头琴演奏家和制琴家的共同努力,马头琴逐渐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而且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成为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象征和标志。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蒙古国申报的马头琴传统音乐得以入选。2005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也被列入其中。

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马头琴就已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又与蒙古族内部和外部的聚散离合以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可以说,马头琴伴随着蒙古族从草原和历史的远处一路走来,其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马头琴不但在一些正式和隆重场合演奏,也出现在民间的婚典仪典和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既可为歌伴奏,亦可独奏曲目。马头琴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民俗传统基础,发挥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等社会功能。

马头琴的传统曲目多从民歌中演化而来,可分为五类:1.原生民歌,如《朱色恋》、《八雅铃》;2.英雄史诗曲牌,如《奔马调》、《打仗调》;3.马步调,即表现马形象的曲调;4.从民歌发展而来的琴曲,如《荷银花》、《莫德烈》等;5.汉族古老曲调,如《普安咒》、《柳青娘》等。

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极受尊崇,已成为蒙古族文化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近几十年来,马头琴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历史上马头琴有四大传统演奏流派,每一种演奏流派都有自己传统的演奏曲目。但时至今日,马头琴传承人日渐

稀少,曲目失传现象严重,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提起马头琴,恐怕不会有人不知道。它那深沉悠扬的旋律,宽广优美的音色不仅在蒙古族各种乐器中独占鳌头,在全国诸多民族乐器中,马头琴也以自己蕴含着的那种塞外草原苍茫辽阔的情致,成为最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民族乐器,并多次在全国器乐演奏中获奖。 马头琴以琴杆上端雕刻的马头得名。最早的马头琴叫作"奚琴',因它起源于东胡的((奚'(即库莫奚)。北宋诗人欧阳修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奚琴本出奚人乐,奚人弹之双泪落'。这"奚琴"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马头琴。后来,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时,马头琴就已经在蒙古人民中广为流传开了。马头琴有梯型,方形、八方形等几种形状。它的共鸣箱的框板用硬质木板做成,箱的两面蒙着马皮或牛皮,马头琴的演奏方法和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夹在琴的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拉奏的。它多用作独奏或自拉自唱。 马头琴之所以能够成为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标志,一方面是因为马头琴的形制、音色、演奏风格、演奏曲目等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蒙古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变迁过程中,代表草原游牧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很多代表草原游牧文化的事物逐渐衰微,而马头琴作为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地位在这种文化变迁过程中逐渐得以凸显和确立。

文化变迁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马头琴到现代马头琴的变迁是整个蒙古族音乐文化,甚至传统文化变迁的缩影。传统马头琴到现代马头琴的变迁折射出蒙古族传统文化变迁的轨迹以及变迁过程中所承载的蒙古人思想、认识、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层面的变化。

传统马头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现代马头琴之前马头琴类乐器的总称。现代马头琴是指20世纪50年代开始改革开始逐渐形成统一和规范的具有现代品

格的马头琴。传统马头琴变迁到现代马头琴是从形制、制作工艺、演奏技法、演奏风格、演奏曲目、象征意义等一系列立体、综合的变迁。其中马头琴的形制和制作工艺变迁是马头琴文化变迁的物质基础;演奏技法和演奏风格的变迁是马头琴文化变迁的主要内容;演奏曲目的变迁是马头琴文化变迁的载体;象征意义的变迁是马头琴文化变迁的文化内涵和外延。

蒙古族有许多杰出的马头琴演奏家,他们在继承、发展马头琴艺术上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较著名的就有色拉西、巴拉干和桑都仍等。色拉西是深受蒙古族人民热爱的艺术大师,是科尔沁草原马头琴流派的杰出代表。他祖父和父亲都是演奏马头琴的好手,母亲又是歌唱能手,从小接受音乐洗礼和熏陶,九岁学琴,十岁就能独立演奏一般民歌,十九岁拜有名的马头琴手仁钦为师,勤学苦练,技艺精进,形成自 己的独特演奏风格。色拉西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钻研琴艺上,直到六十一岁才结婚。旧社会,他背着马头琴在草原上流浪,历尽千辛万苦,奏出人民的心声;新社会,他演奏的是绚丽多彩的颂歌,有些乐曲还录了音、灌制成唱片。桑都仍是色拉西的得意门生,他严格地继承了老师的技艺,吸取传统演奏法的优点,创立了一套新型的演奏技法。左手中指的运用为快速演奏提供了方便条件,不仅能演奏传统乐曲,更擅于演奏现代乐曲。他还在马头琴的改革上做出卓越贡献。当代马头琴演奏家有齐·宝力高、李波、布林巴雅尔和达日玛和巴依尔等。桑都仍的学生齐·宝力高,演奏风格热情奔放,雄浑沉实,是内蒙古新一代马头琴学派的杰出代表。1988

年组建了马头琴乐团,培养出许多青年马头琴

2012年12月,央视乡土盛典发榜,齐·宝力高盛装走上舞台,接受“2012乡土文化风采榜年度人物”之殊荣。

齐·宝力高出生在美丽的科尔沁草原上,他13岁就进入内蒙古民族剧团,师从马头琴演奏家桑都愣。齐·宝力高收藏有上百把马头琴,他对这些马头琴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他常说马头琴已变成了自己,自己也变成了马头琴。在他心目中,马头琴就是个神。

“马头琴是有脑袋的乐器。有了脑袋,它就有了五脏;有了五脏,它就有了灵魂;有了灵魂,它就有了神。马头琴的每根马尾都是哲学,因为马头琴是能和天地说话的乐器。”齐·宝力高说。

传统马头琴的音质和音色不清晰、不标准,共鸣箱振动力弱、音域音量小,这些多多少少制约了马头琴艺术的发展。为此,齐·宝力高尝试改造马头琴音鼓。经过改造的马头琴,音质音色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极具穿透力。传统马头琴以独奏为主,不同蒙古族部落的人演奏马头琴的方法也都不一样。齐·宝力高在总结各地马头琴演奏技法的基础上,革新了马头琴演奏技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马头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几十年来,在齐·宝力高的努力下,马头琴从内蒙古大草原走向了全世界。2001年8月,在呼和浩特举办的国际马头琴艺术节上,齐·宝力高率领1000多人演奏《万马奔腾》,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2005年8月,当这首气势磅礴的《万马奔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时,在场的观众都被深深震撼了。2008年8月8日,齐·宝力高带领80名马头琴手共同演绎的《万马奔腾》,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亮相,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马头琴艺术的魅力。

目前,全球马头琴演奏者已逾3万人。多年来,齐·宝力高一直从事马头琴乐曲的创作。

作为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国家级传承人,齐·宝力高在国内外举办马头琴培训

班数百次,培养出众多的马头琴艺术人才,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多达6000多人。 “作为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为蒙古族瑰宝马头琴艺术的发展,为中华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的贡献。”央视赞誉道。

马头琴演奏技法目前普遍采用以“单音演奏法”为基础的方法。由于左手中指的运用,给演奏者提供了技术上的方便,尤其在快速演奏时,更显示出它的优点,同时还吸取了“土尔古特演奏法”和“科尔沁演奏法”的一些优点。既能保持其清楚干净的特点,也能保持其独特的音色,既能不失风格地演奏传统乐曲,也能独出心裁地演绎现代乐曲,大大丰富了马头琴的表现能力。

马头琴是一种演奏技巧颇为复杂的乐器,必须注意各部位正确的互相协调,用弓时右手持弓法虽与二胡相似,但却有差别,由于马头琴是多股尼龙弦,右手要使马头琴发出纯正的乐音,所需的力气要比二胡大的多,同时需要无名指和小指施加不同的压力。现代的马头琴曲中,已引入了小提琴的许多弓法和技法,大大丰富了表现力。马头琴的左手按弦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虎口微张开,拇指微扶琴杆,食指和中指是用指甲盖顶弦,无名指用指尖靠近小指一侧顶弦,小指则从外弦下面用指尖顶弦,同时由于其独特的演奏和特殊的技巧,才会使马头琴音乐别具一格。

马头琴的几种特殊演奏技巧,如:“潮尔演奏技法”、“装饰音奏法”、“四胡技法”、“传统泛音技法”等也常在单音演奏法中使用。“潮尔演奏技法”又称双音奏法,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马头琴演奏法,善于以外弦空弦的持续低音形成一种二声部效果。“潮尔”原本是一种宫廷颂歌里粗犷而浑厚的持续低音的演唱形式。这种歌唱形式不仅增加了其庄严肃穆的气氛,而且以持续低音牢固坚实地表明了其调式特性,同起伏跌荡的旋律形成对比。如果说旋律是在广阔自由的时空中展

开的,使人感受到一种广袤的长天那样宽广,那么这种深厚粗犷的持续音型的低声部就象坚实的地平线一样始终伴随着跌荡起伏的旋律,充满了叙事、咏叹和悠远、辽阔的格调,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完美统一”的境界和庄严肃穆的情境。笔者认为,这与其民族成长的历史、变迁、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马头琴不再是神话和传说,它走进牧人的生活。在草原上,篝火点燃,不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当马头琴拉响的时候,他们会把美丽的古老传说给你讲到天亮……


相关文章

  • 异彩纷呈的红山文化节
  • 赤峰市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的发祥地和命名地.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赤峰市努力打造红山文化品牌,近年来成功举办了四届红山文化节,组织开展了文艺演出.历史文化.群众文体.经贸会展.旅游观光等六大类90多项活动,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取得了 ...查看


  • 综述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
  • 综述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马头琴 班级:11448 学号:1144824 姓名:张霜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世代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诸多草原都留有蒙古族牧民的印记,因而,被誉为&qu ...查看


  • [转载]少数民族音乐论文
  • 蓝蓝天上白云飘 ---记蒙古族的音乐特色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每当我们想起这首歌的时候,浮现在我们眼前的首先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景象,在这样浩荡的图画里有一种声音就象风儿一样飘荡在我们耳边.这种悠长的声调 ...查看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 湘版高中音乐鉴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 份.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 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 长江等大河流域 ...查看


  • 蒙古导游词
  • 中文导游词:内蒙古地方民族特色导游词 一.内蒙古的盟.旗.苏木.嘎查.艾力 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现为9个自治区直辖市(地级).3个盟(地级).11个县级市 (含2个市委书记为副地级干部的自治区计划单列市).21个地级市直辖区(县级).17 ...查看


  • 音乐教师外出听课培训心得体会-周卫军
  • 赴内蒙培训听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德令哈市民族联校-周卫军 11月3 日,我校校长巴特尔同志及教研室图亚老师的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德令哈市教育局组织的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及鄂尔多斯蒙古族学校培训活动.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quo ...查看


  • 内蒙古简介
  • 内蒙古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地区,自治区东邻黑.吉.辽3省,西与甘.宁接壤,南靠冀.晋.陕3省,北部和东北部分别与蒙古.俄罗斯交界,国境线长4200多公里.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居第3位.首府呼和浩特市. 成吉思 ...查看


  • 万马奔腾-教案
  • 欣赏乐曲<万马奔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音版六年级 [主题背景] <万马奔腾>是人音版六年级第二单元<草原牧歌>是的一首欣赏曲目,是一首由蒙古族演奏家齐·宝力高创作的一首马头琴独奏曲. 教学目标: 1.通 ...查看


  • 万马奔腾教案 1
  • [教学案例] 欣赏乐曲<万马奔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音版六年级 [主题背景] <万马奔腾>是人音版六年级第二单元<草原牧歌>是的一首欣赏曲目,是一首由蒙古族演奏家齐·宝力高创作的一首马头琴独奏曲. 教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