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主编:王磊 编委:胡久华 支瑶 魏锐 黄燕宁 陈颖程萍 邓玉华 黄琼 刘东方尹博远
责编:黄琼 尹博远 2010年7月29日(星期四)
举手投票
专家面对面
热点聚焦
用事实说话
作业点
换个角度思考 评
豪言壮语
精要概括
班级评价
信息反馈
在前一期课程简报中,我们共设置
了8个投票问题,涉及课程简报栏目建设、元素化合物教学两方面。经过团队成员的连夜奋战,我们终于对大家的投票做出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题目
统计结果
A34.3% B:47.1%
1、化学课程简报中,对您A.换个角度思考 B.用事实说话C.举:最有启示的栏目是手投票 D.精要概括C:4.3% D:14.3%A10.3% B:38.2%2、目前,您在元素化合物A.偶尔 B. 一般 C.经常 D.:教学中联系实际的情况是每节C:51.5% D:0%A.局部提到物质性质应用 B. 开头和
3、您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结尾联系实际 C.联系实际内容贯A:42.9% B:8.6%
穿整节课 D.联系实际内容贯穿整C10% D38.6%联系实际的通常做法是
::
节课, 并且与物质性质内容关系密切A.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让学生了解物质及其性质的真实存在形态A:26.7% B:6.7%
4、目前,您在元素化合物C.培养学生应用物质性质解决分析实
C:28% D:17.3%教学中联系实际的最主要目际问题的能力
选项
D.使学生建立从生活中获得物质性质
E:21.3%的途径和方法
E. 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生活实际现象和问题
A.从官能团角度认识有机化合物性
质 B. 从有机化合物的结A:23.5% B:10.3%
5、在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
构分析性质
C:13.2% D:52.9%性质的教学中,深广度的基
C.从代表物到一类物质性质 (从乙醇
本要求是
到醇类) D.限于具体物质的主 要性质
6、在必修模块让学生建立
A.非常必要 B. 必要 C.无所A:56.7% B:38.8%
研究物质性质思路与方法,
谓 D.没必要C:0% D:4.5%是否必要
A B. 知道一些A:7.5% B:82.1%
7、您知道研究物质性质的.非常熟悉的是
思路与方法是什么吗?
C.比较迷茫 D.不知道
8、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建A.非常清楚 B. 知道一些立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
C.比较迷茫 D.不知道法,您清楚吗?
C:7.5% D:3%
A:4.5% B:79.1%C:14.9% D:1.5%
从第一题的结果看,大家对课程简报中用事实说话栏目的支持率是最高的,其次是换个角度思考栏目。这说明我们
的老师们很希望课程团队使用更多鲜活的案例来阐述课程改革的过去和今天,以更好地学习身边的榜样。我们团队
在接下来的课程简报中将会结合当天研修的内容,为大家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案例。另外,感谢大家关注课程简报
的同时,在评论区给我们提出一系列好的建议!
2-4题是关于老师们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STS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从结果来看,大多数老师在元素化合物知
识的教学中已经注意到了联系实际,并且一部分老师能够较为熟练的使用这一策略。那么,我们来审视自己,我们
在教学中采用这一策略的目的是什么呢?培养学生应用物质性质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最被大家认可的选项,
培养学生兴趣位列第二。这表明,老师们是愿意让化学课丰富多彩起来的,也期望学生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
能够收获更多,从而喜欢化学学习。我们提醒老师们注意的问题是,课堂中联系实际选择的素材要精,为学生创设
的情境要利于高水平思维活动,要充分挖掘所选择素材的价值,切勿为了联系实际而联系实际。第5题是调查老师们对必修模块有机化学学习的看法,有机化学必修学到什么程度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热议的问
题。从调查结果我们欣喜的看到,有一半以上的老师已经能够较为准确地认识有机化学在必修阶
段的学习目标,那就是在代表物水平上学习。
第6-8题是关于必修阶段研究物质性质思路与方法的建立的价值和老师们对此内容认识的调查。这一内容是新教材
的亮点,大多数老师也认为建立这种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是有必要的,但是绝大部分老师却对此内容并不清
楚,只是初步了解。这就是说,虽然新课程很多理念、内容都被老师们认可,但是老师们却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
应对这一变化。因此,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如何实现将自己认可的东西转化到教学中传递给学生,还有一段
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相信,只要您愿意,我们会陪您一同走过!
今天我们的投票活动继续进行!敬请大家积极参与!
请选择出您最认同的选项。
(1) 是否应该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要学习掌握的具体物质( )A.非常应该 B.应该 C.无所谓 D.不应该
(2) 是否应该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要动手完成的实验内容和数量( )A.非常应该 B.应该 C.无所谓 D.不应该
(3) 实施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您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 )A.课时不足 B.硬件条件差 C.学生基础差 D.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
(4) 到目前为止,我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实施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很迷茫。( )A.同意 B.不同意
(5) 到目前为止,我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 )A.同意 B.不同意
(6) 我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特点,对顺利实施很有信心。( )A.同意 B.不同意
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今天就老师们关心的课时问题采访了王磊教授,听听王
磊教授对于新课程课时设置的考虑和处理建议。
老师普遍认为课时紧张,怎样处理?课时设置的依据是什么?
优化方案1:必修1总共36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建议每周3学时,可达到较好
效果。
优化方案2:打通处理必修1、必修2,共72学时,把必修1内容留一章放在必修2,总时间比较平衡。
总学时设置是各学科综合考虑的结果,必修压缩到36学时主要为了给选修、校本课程留出空间。
把握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深广度是一个系统问题 对于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深广度 ,不同层面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有不同的义务和责任。
课程标准规定宏观的问题。课程标准必然是比较宏观的,也就是说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
不
像原来教学大纲那样规定的那么细,那么具体了。课程标准是站在国家层面上,它规定的实际上是学生应知应会的
内容的一些基本方向,基本要求。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来讲,课程标准规定的就是学哪些元素,而不管你具体学什
么化合物,具体学哪些反应,作为全国的标准来讲,只要求八大元素都学了就可以了。其次,课程标准要决定元素
化合物的理性认识的水平,元素化合物主要是在化学1模块中,它的理性认识的基本水平是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
反应和物质分类的这些相关的概念的指导下来进行讨论。把这些综合起来看就知道了元素化合物的理性认识水平应
该是控制在这个位置上,而不是在元素周期律的水平上。在化学2模块,把这些东西重新在物质结构层面上,在得
失电子的水平层面上进行规律的整合和处理,进一步达到元素周期律的认识水平。
教材规定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呈现形式。教材是要在课程标准的依据下靠教材的研发团体形成一种共
识,他们认为这八大元素分别应该选择哪些代表物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是最有价值的,第二是最可能接受的,而且
在相应的学时数下它也是可以教到的。教材要综合考虑代表物的选择问题,甚至要考虑到哪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也
就是每个代表物具体讲什么性质,以什么样的逻辑顺序,以什么样的思路去呈现这些物质。教材还要去规定这些物
质怎么跟三维目标相结合,怎么去呈现。
实验区制定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教材都给实验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作为实验区来讲深广度问题确实
是一个关键,也是决定实施能不能成功的重要因素。很多地区在着手准备实施的时候,就要制定模块学习要求,这
个文件就是解决老师们在具体使用教材,把握课程标准的时候要把握到什么程度。第一,模块学习要求主要是把课
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了细化和拆分,具体到每个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提出来,这样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
比较准确的把握。第二,在模块学习要求里面,还给了学生分组实验的一些要求,这实际上也是帮助老师进行深广度的把握。
教师因材施教。模块学习要求是本地区做的,所以它是比较因地制宜的,这也就是课程标
准、教材要给实验区
留有一定的空间的一个原因。如果都由国家层面规定的很死,实际上大家有条件有机会的学校也就没有发展的余地
了。进一步说其实对于深广度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这要看课时,看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要看必修、选
修整体的功能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等等。对于教师来讲,可以在模块学习要求这个最低限的基础
上,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来把握教学的深广度。
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核心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要体现三个核心观念——分类观、元素观和转化观。这些观念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具有怎样的功能和价值?分类观,是以某种标准为依据,将事物进行分类的思想方法。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让学
生建立分类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分类的思想学习物质及其变化。因为相同类别的物质具有类似的性质,相同
类别的化学反应,具有类似的分析角度和应用价值。
例如,依据物质组成,可以将物质分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同是金属单质,具有类似的性质,大多能够与
非金属单质、酸等物质发生反应。具有这样的认识,遇到一种新的金属,学生就可以从类别的角度预测该金属可能
具有的性质,为学生在探究物质性质中的预测环节提供依据。另外,在知识总结阶段,运用分类的观念,可以将相
同类别的物质进行归纳比较,进一步抓住共性,明确差异,有利于知识的专题化和结构化。例如,在化学1模块复
习中,可以总结四大非金属单质(氯气、硫单质、氮气、硅)性质的异同。同样,如果以某元素的化合价为依据,
可以将含有该元素的物质进行分类,通常具有相同价态的某元素化合物具有类似的性质。例如,同样含有+4价硫元
素的二氧化硫、亚硫酸、亚硫酸钠具有类似的还原性。当学生知道了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够被氧气氧化,他相
应地知道了同样具有+4价硫元素的亚硫酸和亚硫酸钠也具有还原性,能够被氧气氧化。具有了这样的分类观念,只
要学生学习了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就可以迁移到其他含有+4硫元素物质的性质。类似的,还有+2价铁盐
和氢氧化亚铁的性质。只要在教学中开展了+2价铁盐性质的教学,就无需再进行氢氧化亚铁性质的学习了。这样就
做到了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给学生“渔”,而不是“鱼”。这样也避免了一个一个物质的学习,一条一条性质的
学习,实现了一类一类物质性质的学习,解决教学时间紧张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实现了知识的结构化。
“元素观”,具有基本的内涵。梁永平教授认为元素观的内涵为: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按照元素
组成进行分类;化学式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物质间的转化本质是元素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
称;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在化学1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元素观
的具体体现是:(1)建立以某元素为核心的物质家族。看到某个元素,能够想到含有该元素的一堆物质。例如,
看到硫元素,学生应该能够自主想到含有硫元素的常见物质;看到某个物质,能够抓住该物质中的核心元素。例如
看到二氧化硫,能够想到这是含有硫元素的物质。这样做的价值是:建立以元素为核心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知识
结构化。这样当学生学习二氧化硫性质的时候,不是将其作为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认识到这是在学习硫元素物质家
族中一个代表物,为形成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结构奠定基础。
转化充分体现的是物质的性质,是元素化合物的核心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转化,如无机物之间的转
化,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有机物之间的转化;自然界中的转化,实验室的转化;生产生活中的转化等等,相同
价态之间的转化,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转化等。例如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借助炼铁炉中的反应,探讨碳元素
价态间的转化;借助钟乳石形成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探讨碳元素间价态不变的转化;借助化学史实介绍含碳无机化
合物和有机化合物间的转化。通过转化将物质性质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并且体现转化的功能与
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价值,例如,通过
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实现工业制硫酸。雷雨发庄稼,实现了氮元素不同价态的转化。转化主要分为:元素
不同价态间的转化;相同元素价态,不同物质类别间的转化。不同的转化应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原理。两类转化汇
总,形成了以某元素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如图1。
以硫元素为核心的二维知识结构图实现了从单一物质性质到一类物质性质的认识,例如,知识结构图中横向联系的物质具有相似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并且体现了类物物质的一般性质,如酸性氧化物的一般性质,酸的一般性质
等,较好地体现了分类观。图中的连线体现了转化观。该图整体体现了元素观。学生学习完化学1模块八个元素及
其化合物之后,需要建立分别以某个元素为核心的知识结构。
该图还体现了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即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角度预测、分析物质的性质。例如
当学生研究硫单质性质时,可以对其进行分类,从该类别物质通性的角度预测它的性质,分析是否能够与金属单
质、非金属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发生反应;然后分析该物质中核心元素的化合价,预测是否具有氧化性或
还原性,可能与哪些氧化剂或还原剂发生反应,最后通过实验事实或信息资料等途径验证预测,获得硫单质性质的
认识。此外,通过实验事实或资料信息,认识物质的特性。
一个不规则的多面体,从每一个面看,都有不同的形态。同样,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得出不同的结
论。哲学上讲的看事物要一分为二,说的就是这个道
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理。但有时你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面,便下了总结论,这
往往会
一错再错。因此,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会有别样收获。新课程亦是如此,我们就来看看老师们常常抱怨的问题换个角度思考会是怎样的?
换个角度思考
普遍的观点
深广度到底该由谁来管?!
不同学校的学生,不同类型
的学生,能够要求同一个水平吗?
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多而乱,没有体系。
什么是体系?只有按照族和
周期才算有体系吗?
必修教材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倒是不算难,但是现在
教辅中习题超标问题很严重,导致教学的深广度大大提升。
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教学为
评价服务,还是评价为教学服务?
现在有多个版本化学教材,考试依据哪个版本?
教材编写的依据是什么?考试的标准由谁决定?
今天的研修从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整体认识进入到了基于具体内容——元素化合物的研讨,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问题成为了今天的热点话题。面对这个问题,老师们充满了矛盾:讲得多一些、深一些,课时不允许,学生学
习压
力太大;按课标或教材要求讲,学生能面对将来的高考吗?一时间,众说纷纭,还是让事实说话吧,我们来看看北
京35中(北京市一所教学质量中等偏上的学校)的老师们是如何处理元素化合物内容深广度的。必修1元素化合物教学(以硫及其化合物为例)
背景介绍:硫及其化合物位于人教版教材第四章,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钠、铝、铁、铜、氯、硅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
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核心问题及活动北京市模块学习要求1.在右图中找出含有硫元素的物质能列举硫元素的单质及其化
合物;通过实验认识硫单
2.预测二氧化硫的性质,
质、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物
并设计实验验证
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能
3.通过实验认识浓硫酸的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认
识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性质
关系;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的方法。4.交流讨论:酸雨的形
成、危害与防治
需落实的目标1.具体知识
硫、二氧化硫、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具体反应包括硫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硫与水、碱、氧气的反应、浓硫酸与铜、碳的反应2.核心思路与方法
利用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理论找到含硫物质,预测典型代表物
考试评价题目(摘自西城区模块测试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
题。
(1)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B瓶中盛有品红溶液,观察到品红溶液褪色,这是因为SO2具有 (填选项的字母,下同),C瓶中盛有新制的氯水,观察到氯水褪色,这是因为SO2具有 。 A.氧化性 B.还原性 C.漂白性
(3)D瓶中盛有NaOH溶液,作用是 ,该反应的离子方
程式为 。
(4)充分反应后,小组同学发现铜和硫酸都有剩余。若想使剩余的铜片溶解,可再加
入 (填选项的字母)。A.HNO3 B.NaNO3 C.NaHCO3 D.Na2CO3
学生得分率:87%
必修2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教学(以硫及其化合物为例)
核心问题及活动
1.看到周期表中的符号“S”,你想到什么?
目标
以周期表为平台,以周期律为理论基础,
2.请你解释:实验室中硫化氢溶液长期存放时,梳理核心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会产生浑浊,这是为什么? 应用周期律获得的结论解决实际问题(问3.请你预测:硒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题2)
高考元素化合物复习(以硫及其化合物为例)
核心问题及活动
学生表现
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方法导引:复习元素化合物的思路与方法
角度1:根据物质类别及通性分析
角度2:根据核心元素化合价及氧化还原理论
分析
任务:
1.找到含硫物质
2.梳理硫、二氧化硫、浓硫酸性质
3.按要求实现转化
考试评价题目(摘自西城区2010年高三模拟题)
某小组同学欲研究SO2的性质。
(1)将相关的含硫物质分为如下表所示3组,第2组中物质X的化学式是 。
第1组
S(单质)第2组SO2、X、Na2SO3、
NaHSO3第3组SO3、H2SO4、Na2SO4、NaHSO4
(2)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研究SO2的性质:
(熔点:SO2 -76.1℃,SO3 16.8℃;沸点:SO2 -10℃,SO3 45℃)
①装置I模拟工业生产中SO2催化氧化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 。
②甲同学按I、II、III、IV的顺序连接装置,装置II的作用是 ;装置III中溶液逐渐褪色,生成Mn2+,同时pH降低,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③乙同学按I、II、IV的顺序连接装置,若装置IV中有40 mL 2.5 mol•L-1 NaOH溶液,反应后增重4.8 g,则装置IV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学生得分率:74%
上面的案例叙述了这样一个事实:这样的教学生活,教师是快乐的、满足的,因为能够看到学生的进步;这样
的学习生活,学生是快乐的、满足的,因为能感受的成功的喜悦;授学生以“渔”,学生会把知识
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变“深”、变
“广”。
陶积政 (高中化学 甘肃临夏化学一班)
坚持新教材的深广度
有的人说新教材太简单,有的人说新教材和过去差不
多,有的人说坚持新教材,适当加深难度,有的人说三
版
本综合讲,我觉得都不符合新教材的编排理念,我们用了这么长时间的旧教材,已经习惯了旧教材的编排理念,所
以不容易接受新教材。其实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密切联系初中知识,学生先有认知兴趣,进一步认识,再通过自己
所掌握的知识举一反三,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我们
把所有的理论规律都照搬个学生,不是又回到以前的老师讲学生记忆了吗。
新教材把基本的知识告诉了学生,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有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老师只要能为他们做必要的引导就可
以了。可能我们看不到短期的效果,或者刚开始学生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但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学生的归
纳水平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提高,学生自己学到的东西比你讲解的要更全面更系统。因此我认为放弃旧教
材以规律为核心的编排理念,坚持新教材的深广度,坚持新教材的编排规律,不要多加内容和难度,而要多引导学
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的方法。
胡久华(课程专家/团队)点评: 陶老师的分析有观点、有论述,立场鲜明,阐述充分,非常好!在实施化学
1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中正文的深广度为基本要求(教材正文中的化学方程式是基本要求
的),非常重要,是控制教学内容深广度的一个重要依据。但要注意区分教材中哪些内容是基本要求的,要
求学生掌握的,哪些内容不作为基本要求。换句话说,教材中的所有内容,不都是要求开展教学活动的,特
别是有些内容在选修模块才作为基本要求,在必修模块是为了拓展学生视野,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资源。
作者: 杨杰 (高中化学 甘肃天水化学二班 )
把脉新课程体系,方法因地制宜
作业节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元素观。通过创设情景素材,以元素为线索。
2、转化观(如:价态观)通过元素形成不同物质的相互转化,归纳性质。
如:硫元素,通过价态转化线索,研究物质转化,从而研究各物质的性质应用。
3、物质分类观。以物质分类为线索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
4、善于应用:“从自然界(生活)——实验室——工业应用(社会)”的研究模式。
5、善于领略不同的教材结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在的研究元素的思路和方法。如:氯元素学习思路不同于硫元素。硅元素的学习从材料切入等。
作业链接:http://2010.cersp.com/article/browse/54607.jspx
陈颖点评:老师的学习心态非常积极,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对专题学习内容归纳的很全面、很精炼,尤其是
对元素观等核心观念在教学中落实的具体实施策略,总结得非常到位,并且具有可操作性。但老师提出的元
素化合物内容在课堂上要尽可能拓展一边应对高考推断题,这点我不认同。首先,新课程高考说明是在课标
出台之后制定的,即高考要求与课表要求是一致的,其次,各实验区的高考方案是建立在高考说明基础上
的,其要求也与课标一致。再者,我们可以参看各实验区已有的新课程高考试题,其中元素化合物的考题在
知识考查上不会超出新课程高考方案的要求,但更侧重对学科核心思想和能力方法的考查,所以如果我们在
教学中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大纲要求一味的拓展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方法的训练,反而对学生的应试是
不利的。
(四川广元化学一班 贺兵)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支持观点四:“把新教材正文中的内容作为基本要求,在有时间和学生能够掌握
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延伸”。这样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教学内容最大化,效果最优化,让学
习知识面更广,以应对可能还要继续追求的高考GDP.(不是我追求的,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
邓玉华 点评: 你的想法很有代表性!那你有没有想过做一棵大树呢?就是那种风吹过只感到风的轻拂而
不被刮倒的参天大树?
叶克祥 (高中化学 贵州六盘水盘县化学一班 ) 针对观点1,我认为知识是没有难易之分的,俗话说“难者不
会,会者不难”,知识的难易程度与学生实际认知程度是相对应的。对教师是否需要补充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注重
考虑学生的“第二发展区”,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结合新课程标准适当补充。针对观点2,我不同意这种观
点,新课程教学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方法的培养,在新课标中,也弱化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这一切都提示
我们,不能再照搬照套老课标对原有教学内容深广度的要求。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之
一。针对观点3,将三个版本教材内容全讲了,显的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其实纵观三个版本的教材,它们都各具特
色,自成一体。我们如果都讲了,不仅得不到“大而全”的教学效果,而恰恰相反,这样的教法,最终可能就是一
个“四不象”的结局,让学生无所适从。针对观点4,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在有时间和学生能够掌握的基础上
可以适当延伸”正体现我们教学中必要“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
支瑶点评:首先感谢您对今天的作业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发表了对这些问题最真实的看法,也比较赞同您的
观点。其次,有一点与您的意见不同,新课程并没有降低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只是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
态度价值观,只是让某些内容的深度、广度从必修到选修逐级递进、螺旋上升。
专题二的培训目的,主要是使大家了解高中化学新课
程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内容的特点和知识体系,了解具
体
内容在教材中的组织和呈现;进而初步掌握必修模块元
素化合物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为大家顺利实施奠定
良好
基础。
到目前为止,您能否用概括性的语言说明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能否明确元素观、分类
观和转化观的含义及教学实现?能否依据这些认识,对某个元素化合物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指出哪些地方符合要
求,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是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期望大家达到的程度。本专题的精要概括如下图所示。
该图展示了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特别重要的是,将这些内容要素,依据教学
设计的要素进行了总结。也就是说,进行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要进行以下方面工作:分
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析课标与教材→
界
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驱动问题与情境素材→设计教学效果评价。
在近两天的研修中,以下班级作业上交率高,完成质
量较好,化学课程团队特提出表扬!
贵州黔南化学二班 贵州黔南化学三班 贵州安顺化学
一班 贵州安顺化学三班
重庆丰都化学一班 重庆垫江化学一班 重庆忠县化学
一班 四川广元化学一班
四川遂宁化学一班 四川遂宁化学二班 四川内江化学一班 重庆铜梁化学一班
重庆大足化学一班 重庆北培化学一班 重庆开县化学一班 重庆万州化学一班
重庆渝中化学一班 四川雅安化学一班 贵州贵阳化学二班 贵州贵阳化学二班
贵州遵义化学三班 贵州遵义化学四班 重庆秀山化学一班 重庆酉阳化学一班
重庆酉阳化学二班 贵州六盘水盘县化学一班
2010.cersp.com
http://2010.cersp.com/article/browse/66202.jspx
http://goo.gl/ffgS
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主编:王磊 编委:胡久华 支瑶 魏锐 黄燕宁 陈颖程萍 邓玉华 黄琼 刘东方尹博远
责编:黄琼 尹博远 2010年7月29日(星期四)
举手投票
专家面对面
热点聚焦
用事实说话
作业点
换个角度思考 评
豪言壮语
精要概括
班级评价
信息反馈
在前一期课程简报中,我们共设置
了8个投票问题,涉及课程简报栏目建设、元素化合物教学两方面。经过团队成员的连夜奋战,我们终于对大家的投票做出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题目
统计结果
A34.3% B:47.1%
1、化学课程简报中,对您A.换个角度思考 B.用事实说话C.举:最有启示的栏目是手投票 D.精要概括C:4.3% D:14.3%A10.3% B:38.2%2、目前,您在元素化合物A.偶尔 B. 一般 C.经常 D.:教学中联系实际的情况是每节C:51.5% D:0%A.局部提到物质性质应用 B. 开头和
3、您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结尾联系实际 C.联系实际内容贯A:42.9% B:8.6%
穿整节课 D.联系实际内容贯穿整C10% D38.6%联系实际的通常做法是
::
节课, 并且与物质性质内容关系密切A.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让学生了解物质及其性质的真实存在形态A:26.7% B:6.7%
4、目前,您在元素化合物C.培养学生应用物质性质解决分析实
C:28% D:17.3%教学中联系实际的最主要目际问题的能力
选项
D.使学生建立从生活中获得物质性质
E:21.3%的途径和方法
E. 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生活实际现象和问题
A.从官能团角度认识有机化合物性
质 B. 从有机化合物的结A:23.5% B:10.3%
5、在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
构分析性质
C:13.2% D:52.9%性质的教学中,深广度的基
C.从代表物到一类物质性质 (从乙醇
本要求是
到醇类) D.限于具体物质的主 要性质
6、在必修模块让学生建立
A.非常必要 B. 必要 C.无所A:56.7% B:38.8%
研究物质性质思路与方法,
谓 D.没必要C:0% D:4.5%是否必要
A B. 知道一些A:7.5% B:82.1%
7、您知道研究物质性质的.非常熟悉的是
思路与方法是什么吗?
C.比较迷茫 D.不知道
8、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建A.非常清楚 B. 知道一些立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
C.比较迷茫 D.不知道法,您清楚吗?
C:7.5% D:3%
A:4.5% B:79.1%C:14.9% D:1.5%
从第一题的结果看,大家对课程简报中用事实说话栏目的支持率是最高的,其次是换个角度思考栏目。这说明我们
的老师们很希望课程团队使用更多鲜活的案例来阐述课程改革的过去和今天,以更好地学习身边的榜样。我们团队
在接下来的课程简报中将会结合当天研修的内容,为大家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案例。另外,感谢大家关注课程简报
的同时,在评论区给我们提出一系列好的建议!
2-4题是关于老师们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STS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从结果来看,大多数老师在元素化合物知
识的教学中已经注意到了联系实际,并且一部分老师能够较为熟练的使用这一策略。那么,我们来审视自己,我们
在教学中采用这一策略的目的是什么呢?培养学生应用物质性质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最被大家认可的选项,
培养学生兴趣位列第二。这表明,老师们是愿意让化学课丰富多彩起来的,也期望学生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
能够收获更多,从而喜欢化学学习。我们提醒老师们注意的问题是,课堂中联系实际选择的素材要精,为学生创设
的情境要利于高水平思维活动,要充分挖掘所选择素材的价值,切勿为了联系实际而联系实际。第5题是调查老师们对必修模块有机化学学习的看法,有机化学必修学到什么程度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热议的问
题。从调查结果我们欣喜的看到,有一半以上的老师已经能够较为准确地认识有机化学在必修阶
段的学习目标,那就是在代表物水平上学习。
第6-8题是关于必修阶段研究物质性质思路与方法的建立的价值和老师们对此内容认识的调查。这一内容是新教材
的亮点,大多数老师也认为建立这种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是有必要的,但是绝大部分老师却对此内容并不清
楚,只是初步了解。这就是说,虽然新课程很多理念、内容都被老师们认可,但是老师们却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
应对这一变化。因此,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如何实现将自己认可的东西转化到教学中传递给学生,还有一段
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相信,只要您愿意,我们会陪您一同走过!
今天我们的投票活动继续进行!敬请大家积极参与!
请选择出您最认同的选项。
(1) 是否应该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要学习掌握的具体物质( )A.非常应该 B.应该 C.无所谓 D.不应该
(2) 是否应该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要动手完成的实验内容和数量( )A.非常应该 B.应该 C.无所谓 D.不应该
(3) 实施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您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 )A.课时不足 B.硬件条件差 C.学生基础差 D.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
(4) 到目前为止,我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实施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很迷茫。( )A.同意 B.不同意
(5) 到目前为止,我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 )A.同意 B.不同意
(6) 我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特点,对顺利实施很有信心。( )A.同意 B.不同意
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今天就老师们关心的课时问题采访了王磊教授,听听王
磊教授对于新课程课时设置的考虑和处理建议。
老师普遍认为课时紧张,怎样处理?课时设置的依据是什么?
优化方案1:必修1总共36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建议每周3学时,可达到较好
效果。
优化方案2:打通处理必修1、必修2,共72学时,把必修1内容留一章放在必修2,总时间比较平衡。
总学时设置是各学科综合考虑的结果,必修压缩到36学时主要为了给选修、校本课程留出空间。
把握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深广度是一个系统问题 对于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深广度 ,不同层面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有不同的义务和责任。
课程标准规定宏观的问题。课程标准必然是比较宏观的,也就是说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
不
像原来教学大纲那样规定的那么细,那么具体了。课程标准是站在国家层面上,它规定的实际上是学生应知应会的
内容的一些基本方向,基本要求。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来讲,课程标准规定的就是学哪些元素,而不管你具体学什
么化合物,具体学哪些反应,作为全国的标准来讲,只要求八大元素都学了就可以了。其次,课程标准要决定元素
化合物的理性认识的水平,元素化合物主要是在化学1模块中,它的理性认识的基本水平是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
反应和物质分类的这些相关的概念的指导下来进行讨论。把这些综合起来看就知道了元素化合物的理性认识水平应
该是控制在这个位置上,而不是在元素周期律的水平上。在化学2模块,把这些东西重新在物质结构层面上,在得
失电子的水平层面上进行规律的整合和处理,进一步达到元素周期律的认识水平。
教材规定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呈现形式。教材是要在课程标准的依据下靠教材的研发团体形成一种共
识,他们认为这八大元素分别应该选择哪些代表物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是最有价值的,第二是最可能接受的,而且
在相应的学时数下它也是可以教到的。教材要综合考虑代表物的选择问题,甚至要考虑到哪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也
就是每个代表物具体讲什么性质,以什么样的逻辑顺序,以什么样的思路去呈现这些物质。教材还要去规定这些物
质怎么跟三维目标相结合,怎么去呈现。
实验区制定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教材都给实验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作为实验区来讲深广度问题确实
是一个关键,也是决定实施能不能成功的重要因素。很多地区在着手准备实施的时候,就要制定模块学习要求,这
个文件就是解决老师们在具体使用教材,把握课程标准的时候要把握到什么程度。第一,模块学习要求主要是把课
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了细化和拆分,具体到每个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提出来,这样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
比较准确的把握。第二,在模块学习要求里面,还给了学生分组实验的一些要求,这实际上也是帮助老师进行深广度的把握。
教师因材施教。模块学习要求是本地区做的,所以它是比较因地制宜的,这也就是课程标
准、教材要给实验区
留有一定的空间的一个原因。如果都由国家层面规定的很死,实际上大家有条件有机会的学校也就没有发展的余地
了。进一步说其实对于深广度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这要看课时,看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要看必修、选
修整体的功能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等等。对于教师来讲,可以在模块学习要求这个最低限的基础
上,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来把握教学的深广度。
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核心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要体现三个核心观念——分类观、元素观和转化观。这些观念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具有怎样的功能和价值?分类观,是以某种标准为依据,将事物进行分类的思想方法。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让学
生建立分类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分类的思想学习物质及其变化。因为相同类别的物质具有类似的性质,相同
类别的化学反应,具有类似的分析角度和应用价值。
例如,依据物质组成,可以将物质分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同是金属单质,具有类似的性质,大多能够与
非金属单质、酸等物质发生反应。具有这样的认识,遇到一种新的金属,学生就可以从类别的角度预测该金属可能
具有的性质,为学生在探究物质性质中的预测环节提供依据。另外,在知识总结阶段,运用分类的观念,可以将相
同类别的物质进行归纳比较,进一步抓住共性,明确差异,有利于知识的专题化和结构化。例如,在化学1模块复
习中,可以总结四大非金属单质(氯气、硫单质、氮气、硅)性质的异同。同样,如果以某元素的化合价为依据,
可以将含有该元素的物质进行分类,通常具有相同价态的某元素化合物具有类似的性质。例如,同样含有+4价硫元
素的二氧化硫、亚硫酸、亚硫酸钠具有类似的还原性。当学生知道了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够被氧气氧化,他相
应地知道了同样具有+4价硫元素的亚硫酸和亚硫酸钠也具有还原性,能够被氧气氧化。具有了这样的分类观念,只
要学生学习了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就可以迁移到其他含有+4硫元素物质的性质。类似的,还有+2价铁盐
和氢氧化亚铁的性质。只要在教学中开展了+2价铁盐性质的教学,就无需再进行氢氧化亚铁性质的学习了。这样就
做到了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给学生“渔”,而不是“鱼”。这样也避免了一个一个物质的学习,一条一条性质的
学习,实现了一类一类物质性质的学习,解决教学时间紧张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实现了知识的结构化。
“元素观”,具有基本的内涵。梁永平教授认为元素观的内涵为: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按照元素
组成进行分类;化学式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物质间的转化本质是元素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
称;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在化学1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元素观
的具体体现是:(1)建立以某元素为核心的物质家族。看到某个元素,能够想到含有该元素的一堆物质。例如,
看到硫元素,学生应该能够自主想到含有硫元素的常见物质;看到某个物质,能够抓住该物质中的核心元素。例如
看到二氧化硫,能够想到这是含有硫元素的物质。这样做的价值是:建立以元素为核心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知识
结构化。这样当学生学习二氧化硫性质的时候,不是将其作为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认识到这是在学习硫元素物质家
族中一个代表物,为形成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结构奠定基础。
转化充分体现的是物质的性质,是元素化合物的核心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转化,如无机物之间的转
化,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有机物之间的转化;自然界中的转化,实验室的转化;生产生活中的转化等等,相同
价态之间的转化,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转化等。例如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借助炼铁炉中的反应,探讨碳元素
价态间的转化;借助钟乳石形成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探讨碳元素间价态不变的转化;借助化学史实介绍含碳无机化
合物和有机化合物间的转化。通过转化将物质性质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并且体现转化的功能与
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价值,例如,通过
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实现工业制硫酸。雷雨发庄稼,实现了氮元素不同价态的转化。转化主要分为:元素
不同价态间的转化;相同元素价态,不同物质类别间的转化。不同的转化应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原理。两类转化汇
总,形成了以某元素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如图1。
以硫元素为核心的二维知识结构图实现了从单一物质性质到一类物质性质的认识,例如,知识结构图中横向联系的物质具有相似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并且体现了类物物质的一般性质,如酸性氧化物的一般性质,酸的一般性质
等,较好地体现了分类观。图中的连线体现了转化观。该图整体体现了元素观。学生学习完化学1模块八个元素及
其化合物之后,需要建立分别以某个元素为核心的知识结构。
该图还体现了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即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角度预测、分析物质的性质。例如
当学生研究硫单质性质时,可以对其进行分类,从该类别物质通性的角度预测它的性质,分析是否能够与金属单
质、非金属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发生反应;然后分析该物质中核心元素的化合价,预测是否具有氧化性或
还原性,可能与哪些氧化剂或还原剂发生反应,最后通过实验事实或信息资料等途径验证预测,获得硫单质性质的
认识。此外,通过实验事实或资料信息,认识物质的特性。
一个不规则的多面体,从每一个面看,都有不同的形态。同样,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得出不同的结
论。哲学上讲的看事物要一分为二,说的就是这个道
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理。但有时你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面,便下了总结论,这
往往会
一错再错。因此,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会有别样收获。新课程亦是如此,我们就来看看老师们常常抱怨的问题换个角度思考会是怎样的?
换个角度思考
普遍的观点
深广度到底该由谁来管?!
不同学校的学生,不同类型
的学生,能够要求同一个水平吗?
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多而乱,没有体系。
什么是体系?只有按照族和
周期才算有体系吗?
必修教材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倒是不算难,但是现在
教辅中习题超标问题很严重,导致教学的深广度大大提升。
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教学为
评价服务,还是评价为教学服务?
现在有多个版本化学教材,考试依据哪个版本?
教材编写的依据是什么?考试的标准由谁决定?
今天的研修从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整体认识进入到了基于具体内容——元素化合物的研讨,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问题成为了今天的热点话题。面对这个问题,老师们充满了矛盾:讲得多一些、深一些,课时不允许,学生学
习压
力太大;按课标或教材要求讲,学生能面对将来的高考吗?一时间,众说纷纭,还是让事实说话吧,我们来看看北
京35中(北京市一所教学质量中等偏上的学校)的老师们是如何处理元素化合物内容深广度的。必修1元素化合物教学(以硫及其化合物为例)
背景介绍:硫及其化合物位于人教版教材第四章,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钠、铝、铁、铜、氯、硅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
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核心问题及活动北京市模块学习要求1.在右图中找出含有硫元素的物质能列举硫元素的单质及其化
合物;通过实验认识硫单
2.预测二氧化硫的性质,
质、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物
并设计实验验证
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能
3.通过实验认识浓硫酸的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认
识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性质
关系;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的方法。4.交流讨论:酸雨的形
成、危害与防治
需落实的目标1.具体知识
硫、二氧化硫、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具体反应包括硫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硫与水、碱、氧气的反应、浓硫酸与铜、碳的反应2.核心思路与方法
利用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理论找到含硫物质,预测典型代表物
考试评价题目(摘自西城区模块测试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
题。
(1)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B瓶中盛有品红溶液,观察到品红溶液褪色,这是因为SO2具有 (填选项的字母,下同),C瓶中盛有新制的氯水,观察到氯水褪色,这是因为SO2具有 。 A.氧化性 B.还原性 C.漂白性
(3)D瓶中盛有NaOH溶液,作用是 ,该反应的离子方
程式为 。
(4)充分反应后,小组同学发现铜和硫酸都有剩余。若想使剩余的铜片溶解,可再加
入 (填选项的字母)。A.HNO3 B.NaNO3 C.NaHCO3 D.Na2CO3
学生得分率:87%
必修2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教学(以硫及其化合物为例)
核心问题及活动
1.看到周期表中的符号“S”,你想到什么?
目标
以周期表为平台,以周期律为理论基础,
2.请你解释:实验室中硫化氢溶液长期存放时,梳理核心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会产生浑浊,这是为什么? 应用周期律获得的结论解决实际问题(问3.请你预测:硒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题2)
高考元素化合物复习(以硫及其化合物为例)
核心问题及活动
学生表现
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方法导引:复习元素化合物的思路与方法
角度1:根据物质类别及通性分析
角度2:根据核心元素化合价及氧化还原理论
分析
任务:
1.找到含硫物质
2.梳理硫、二氧化硫、浓硫酸性质
3.按要求实现转化
考试评价题目(摘自西城区2010年高三模拟题)
某小组同学欲研究SO2的性质。
(1)将相关的含硫物质分为如下表所示3组,第2组中物质X的化学式是 。
第1组
S(单质)第2组SO2、X、Na2SO3、
NaHSO3第3组SO3、H2SO4、Na2SO4、NaHSO4
(2)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研究SO2的性质:
(熔点:SO2 -76.1℃,SO3 16.8℃;沸点:SO2 -10℃,SO3 45℃)
①装置I模拟工业生产中SO2催化氧化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 。
②甲同学按I、II、III、IV的顺序连接装置,装置II的作用是 ;装置III中溶液逐渐褪色,生成Mn2+,同时pH降低,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③乙同学按I、II、IV的顺序连接装置,若装置IV中有40 mL 2.5 mol•L-1 NaOH溶液,反应后增重4.8 g,则装置IV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学生得分率:74%
上面的案例叙述了这样一个事实:这样的教学生活,教师是快乐的、满足的,因为能够看到学生的进步;这样
的学习生活,学生是快乐的、满足的,因为能感受的成功的喜悦;授学生以“渔”,学生会把知识
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变“深”、变
“广”。
陶积政 (高中化学 甘肃临夏化学一班)
坚持新教材的深广度
有的人说新教材太简单,有的人说新教材和过去差不
多,有的人说坚持新教材,适当加深难度,有的人说三
版
本综合讲,我觉得都不符合新教材的编排理念,我们用了这么长时间的旧教材,已经习惯了旧教材的编排理念,所
以不容易接受新教材。其实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密切联系初中知识,学生先有认知兴趣,进一步认识,再通过自己
所掌握的知识举一反三,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我们
把所有的理论规律都照搬个学生,不是又回到以前的老师讲学生记忆了吗。
新教材把基本的知识告诉了学生,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有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老师只要能为他们做必要的引导就可
以了。可能我们看不到短期的效果,或者刚开始学生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但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学生的归
纳水平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提高,学生自己学到的东西比你讲解的要更全面更系统。因此我认为放弃旧教
材以规律为核心的编排理念,坚持新教材的深广度,坚持新教材的编排规律,不要多加内容和难度,而要多引导学
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的方法。
胡久华(课程专家/团队)点评: 陶老师的分析有观点、有论述,立场鲜明,阐述充分,非常好!在实施化学
1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中正文的深广度为基本要求(教材正文中的化学方程式是基本要求
的),非常重要,是控制教学内容深广度的一个重要依据。但要注意区分教材中哪些内容是基本要求的,要
求学生掌握的,哪些内容不作为基本要求。换句话说,教材中的所有内容,不都是要求开展教学活动的,特
别是有些内容在选修模块才作为基本要求,在必修模块是为了拓展学生视野,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资源。
作者: 杨杰 (高中化学 甘肃天水化学二班 )
把脉新课程体系,方法因地制宜
作业节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元素观。通过创设情景素材,以元素为线索。
2、转化观(如:价态观)通过元素形成不同物质的相互转化,归纳性质。
如:硫元素,通过价态转化线索,研究物质转化,从而研究各物质的性质应用。
3、物质分类观。以物质分类为线索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
4、善于应用:“从自然界(生活)——实验室——工业应用(社会)”的研究模式。
5、善于领略不同的教材结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在的研究元素的思路和方法。如:氯元素学习思路不同于硫元素。硅元素的学习从材料切入等。
作业链接:http://2010.cersp.com/article/browse/54607.jspx
陈颖点评:老师的学习心态非常积极,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对专题学习内容归纳的很全面、很精炼,尤其是
对元素观等核心观念在教学中落实的具体实施策略,总结得非常到位,并且具有可操作性。但老师提出的元
素化合物内容在课堂上要尽可能拓展一边应对高考推断题,这点我不认同。首先,新课程高考说明是在课标
出台之后制定的,即高考要求与课表要求是一致的,其次,各实验区的高考方案是建立在高考说明基础上
的,其要求也与课标一致。再者,我们可以参看各实验区已有的新课程高考试题,其中元素化合物的考题在
知识考查上不会超出新课程高考方案的要求,但更侧重对学科核心思想和能力方法的考查,所以如果我们在
教学中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大纲要求一味的拓展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方法的训练,反而对学生的应试是
不利的。
(四川广元化学一班 贺兵)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支持观点四:“把新教材正文中的内容作为基本要求,在有时间和学生能够掌握
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延伸”。这样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教学内容最大化,效果最优化,让学
习知识面更广,以应对可能还要继续追求的高考GDP.(不是我追求的,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
邓玉华 点评: 你的想法很有代表性!那你有没有想过做一棵大树呢?就是那种风吹过只感到风的轻拂而
不被刮倒的参天大树?
叶克祥 (高中化学 贵州六盘水盘县化学一班 ) 针对观点1,我认为知识是没有难易之分的,俗话说“难者不
会,会者不难”,知识的难易程度与学生实际认知程度是相对应的。对教师是否需要补充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注重
考虑学生的“第二发展区”,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结合新课程标准适当补充。针对观点2,我不同意这种观
点,新课程教学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方法的培养,在新课标中,也弱化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这一切都提示
我们,不能再照搬照套老课标对原有教学内容深广度的要求。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之
一。针对观点3,将三个版本教材内容全讲了,显的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其实纵观三个版本的教材,它们都各具特
色,自成一体。我们如果都讲了,不仅得不到“大而全”的教学效果,而恰恰相反,这样的教法,最终可能就是一
个“四不象”的结局,让学生无所适从。针对观点4,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在有时间和学生能够掌握的基础上
可以适当延伸”正体现我们教学中必要“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
支瑶点评:首先感谢您对今天的作业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发表了对这些问题最真实的看法,也比较赞同您的
观点。其次,有一点与您的意见不同,新课程并没有降低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只是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
态度价值观,只是让某些内容的深度、广度从必修到选修逐级递进、螺旋上升。
专题二的培训目的,主要是使大家了解高中化学新课
程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内容的特点和知识体系,了解具
体
内容在教材中的组织和呈现;进而初步掌握必修模块元
素化合物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为大家顺利实施奠定
良好
基础。
到目前为止,您能否用概括性的语言说明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能否明确元素观、分类
观和转化观的含义及教学实现?能否依据这些认识,对某个元素化合物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指出哪些地方符合要
求,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是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期望大家达到的程度。本专题的精要概括如下图所示。
该图展示了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特别重要的是,将这些内容要素,依据教学
设计的要素进行了总结。也就是说,进行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要进行以下方面工作:分
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析课标与教材→
界
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驱动问题与情境素材→设计教学效果评价。
在近两天的研修中,以下班级作业上交率高,完成质
量较好,化学课程团队特提出表扬!
贵州黔南化学二班 贵州黔南化学三班 贵州安顺化学
一班 贵州安顺化学三班
重庆丰都化学一班 重庆垫江化学一班 重庆忠县化学
一班 四川广元化学一班
四川遂宁化学一班 四川遂宁化学二班 四川内江化学一班 重庆铜梁化学一班
重庆大足化学一班 重庆北培化学一班 重庆开县化学一班 重庆万州化学一班
重庆渝中化学一班 四川雅安化学一班 贵州贵阳化学二班 贵州贵阳化学二班
贵州遵义化学三班 贵州遵义化学四班 重庆秀山化学一班 重庆酉阳化学一班
重庆酉阳化学二班 贵州六盘水盘县化学一班
2010.cersp.com
http://2010.cersp.com/article/browse/66202.jspx
http://goo.gl/ff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