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散文阅读精选一
一、阅读《精神栖身于茅屋》回答问题。(11分)
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① 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就说说那位
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确实,凡·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
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② 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
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③ 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
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
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1、本文的题目中“精神”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茅屋”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 。
2、第①段中的凡·高和斯宾诺莎都为了“保持思想上的自由”而过着贫困、简单的生活,
但他们又分别为什么而“保持思想上的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划线句“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你补充一个相同类型的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目前,不少人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一片空虚。读完本文后,请结合你的阅
读感悟谈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散文《看海》回答问题. (16分)
看海 李锐
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如愿以偿了。
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
罐装饮料, 装满了各色名牌或非名牌的服装和鞋袜, 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
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 我有点替女儿感到遗憾。
久居闹市, 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对面
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 有水, 有森林, 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
躲开这个“假”字, 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 才带女儿进公园。这时候游人
寥寥。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 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 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
情, 或是什么忽发的奇想。有时我们都停下来, 都不说话。然后, 我问她, :“你看藏经楼现
在好看吗? ”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艳的色彩, 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 晚归的紫燕
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 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
看, 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 女儿提到藏经楼, 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
很孤独。”但我知道, 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 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仔细回想起来, 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吕梁
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 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
没有汽车, 没有电灯, 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 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 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
寒来暑往, 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 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
错杂缤纷。有许多次, 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 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 自
己变成了一株树, 变成了一块石头, 满心的孤独, 如麻的惆怅, 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
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那时候, 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 就觉
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 仿佛一股清风, 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也有一辆汽车, 也有满车的旅游者, 那次
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 你就会觉得突然被
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的外面, 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 你的肉身不
知被留在何处, 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
严的祁连山, 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 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
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 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式上的大
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 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 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的——有的人终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
然朝一片结了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 却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于是, 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 淹没
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
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
的相遇。
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 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
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1、作者带女儿“看海”的目的是什么?(3分)
2、文中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
(4分)
3、下面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3分)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 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
萧瑟, 错杂缤纷。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含义的理解。(3分)
5、生活中你一定有过与大自然相遇的经历,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3分)
议论文散文阅读精选一
一、阅读《精神栖身于茅屋》回答问题。(11分)
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① 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就说说那位
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确实,凡·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
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② 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
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③ 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
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
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1、本文的题目中“精神”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茅屋”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 。
2、第①段中的凡·高和斯宾诺莎都为了“保持思想上的自由”而过着贫困、简单的生活,
但他们又分别为什么而“保持思想上的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划线句“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你补充一个相同类型的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目前,不少人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一片空虚。读完本文后,请结合你的阅
读感悟谈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散文《看海》回答问题. (16分)
看海 李锐
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如愿以偿了。
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
罐装饮料, 装满了各色名牌或非名牌的服装和鞋袜, 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
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 我有点替女儿感到遗憾。
久居闹市, 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对面
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 有水, 有森林, 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
躲开这个“假”字, 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 才带女儿进公园。这时候游人
寥寥。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 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 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
情, 或是什么忽发的奇想。有时我们都停下来, 都不说话。然后, 我问她, :“你看藏经楼现
在好看吗? ”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艳的色彩, 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 晚归的紫燕
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 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
看, 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 女儿提到藏经楼, 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
很孤独。”但我知道, 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 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仔细回想起来, 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吕梁
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 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
没有汽车, 没有电灯, 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 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 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
寒来暑往, 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 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
错杂缤纷。有许多次, 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 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 自
己变成了一株树, 变成了一块石头, 满心的孤独, 如麻的惆怅, 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
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那时候, 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 就觉
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 仿佛一股清风, 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也有一辆汽车, 也有满车的旅游者, 那次
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 你就会觉得突然被
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的外面, 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 你的肉身不
知被留在何处, 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
严的祁连山, 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 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
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 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式上的大
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 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 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的——有的人终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
然朝一片结了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 却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于是, 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 淹没
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
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
的相遇。
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 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
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1、作者带女儿“看海”的目的是什么?(3分)
2、文中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
(4分)
3、下面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3分)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 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
萧瑟, 错杂缤纷。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含义的理解。(3分)
5、生活中你一定有过与大自然相遇的经历,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