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多重形象分析
就算你没有阅读过《哈姆雷特》原文,那么你一定听说过“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俗语。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理解的一个哈姆雷特形象,的确,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将哈姆雷特这个形象塑造的十分饱满,诸个角色展现的也淋漓尽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能在不知不觉间将读者带入到文章所描写的境界中去,《哈姆雷特》亦是,复仇者、思考者、恋爱者、悲伤者、责任者„„读者总能从他身上找到契合自己性格的某点特征。
哀悼者
我们每天都在被形形色色的困难绊住脚步,有些人称此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在戏剧中冲突需要被放大,于是哀悼者的形象就这样独立凸显出来。
命运带给哈姆莱特的创伤是致命且逐步的。父亲的突然死去是年轻的丹麦王子哀痛的开端,而更让他失望的是母亲竟然“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第一幕第二场),这么快走进了叔父的怀抱。这时的哈姆雷特虽然哀伤失望,但还未流露出对命运的怨恨,与鬼魂的对话将王子的愤怒带到最顶峰。鬼魂极力向他描述了地狱的恐怖煎熬,并且告知了事情的真相。这时的哈姆雷特才恍然大悟命运给了他当头一棒。命运的不公使他充满义愤,"去,去,你娼妇一样的命运!天上的诸神啊!剥去她的权力,不要让她僭窃神明的宝座",借伶人之口,哈姆雷特对命运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但变故带来的并不只有义愤,内心的空虚与艰难大概只有王子自己知道。“在这一种抑郁的心境之下,仿佛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篷,这一个点缀着金黄色的火球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心境决定眼界,内心充满哀伤的哈姆雷特王子已经看不到任何美好的事物。在悲伤气氛的笼罩之下,王子强有力的心境叙述不仅是对死者的哀悼,更是对不公命运的哀悼。哀悼我曾经美好的生活,哀悼我失去的天真品行。
当你感怀春秋时,哈姆雷特的台词无疑是你心灵的写照,明明是那么痛彻心扉,却万万不能抵抗,只有那酣畅淋漓批判不公的台词才也许能真正契合你的心灵。
恋爱者
在一部以复仇为主体的悲剧中,如果缺少了悲伤的爱情,就像大河没有了分支,还是那么壮阔却多了些单调。
在剧本的前两幕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描述作为恋爱者的哈姆雷特的感情,而是通过雷欧提斯和波洛涅斯分别与奥菲利亚的对话中,展现了一个真诚、热烈、专一的恋爱者形象。“父亲,他最近曾经屡次向我表示他的爱情。”“他差不多用尽一切指天誓日的神圣的盟约,证实他的言语。”(第一幕 第三场),如果一切都没有发生,哈姆雷特的爱会依然那么纯净。在一场波洛涅斯刻意安排的会面中,多疑的哈姆雷特确定他们的谈话正在被人监听,但当他问波洛涅斯在哪时,奥菲利亚的回答使哈姆雷特真正失望。“在家里,殿下。”(第三幕第一场),多么讽刺,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一个背叛父亲不顾伦理,一个虚伪无情不顾往昔,“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被背叛的痛苦和必须报仇的现实不得不逼迫哈姆雷特隐藏爱情,“我没有爱过你。”,“进尼姑庵去吧!”,狠心地说出无情的语言,谁说王子的内心没有流血呢?感情不是闸刀,怎能说关就关,但在责任面前,但在复仇面前,王子选择了隐忍。可谁料奥菲利亚终究是成为了复仇的牺牲者,明镜的水流成了美丽姑娘的最后归宿。爱人的死使哈姆雷特终于正视自己的感情,“我爱奥菲利亚。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也抵不过我对她的爱。”他们原本纯洁的爱情由于时事的逼迫,人性弱点的暴露而凋零,
作为爱情者的哈姆雷特是失败的,在爱情与复仇面前他犹豫过矛盾过,最终敌不过仇恨的力量。你是否也曾如哈姆雷特般激情过、憧憬过、失望过„„这是爱情带给我们的感受。
复仇者
一个以复仇为主线的故事,主人公不仅是复仇者。遭遇变故后的哈姆雷特,一方面坚定信念要报仇,一方面却平凡抱怨着命运的不公。“丹麦是一所牢狱。”它锁住了生活的轨迹,成为了命运的侩子手。然而,背负着复仇大任的哈姆雷特显然不适合拥有这样的情绪,人类不能使他发生兴趣,“却像一个下流的女人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于是,他开始变的激进了,“生存还是毁灭”,对于命运哈姆雷特选择了最极端的两种方式,非此即彼完全没有调和的可能。在现实的摧毁下,哈姆雷特陷入了近似疯狂的自我世界中,命运已使他失去耐心,在一定程度上讲,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就是反抗命运,反抗那个给他、给世界上带来苦难的、不可抗拒的命运。如若将全文的基调定为对命运的反抗,哈姆雷特的悲剧就是注定的,而事实也如此。
借装疯和演戏,哈姆雷特开始了他的复仇之旅。不可怀疑装疯是一种很好伪装自己的方式,疯疯癫癫的哈姆雷特不仅将自己遭遇打击后悲伤的形象突显出来,更是向世人暗示公共政治的舞台上自己已构不成任何威胁,由此打消敌人的戒心。可坏就坏在“疯过了头”,也许藏在内心的悲愤已抵挡不住外表的伪装,反而引起了敌人的警惕。装疯失败,但戏中戏的完美演绎成功刺激了克劳狄斯,哈姆雷特迎来他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哈姆雷特终究又败给了命运,他认为上天无法判清善恶,骨子里犹豫清高的人文主义思想使他错失良机。
在剧目最后一场,命运终究是青睐了我们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无意中发现克劳狄斯要谋害他的阴谋诡计,愤怒的王子终于报仇成功了么?也许是的,克劳狄斯终于死在了自己的剑下;也许不是,母亲和自己也一并死去了。思想为大的哈姆雷特终究是没有“逃”过命运,海上之旅消除了他的愤世嫉俗,但他认为自己的重生是命运使然,一切皆在天命。“准备好就是了。”王子也许预想过他的结局,准备好,剩下的就是听天由命了。从这种悲观的情绪中我们不难发现,哈姆雷特已对自己彻底绝望,只能听任天命。
我们也曾想过拔剑直指慷慨激昂,我们也曾想过乘风破浪挥斥方遒,当内心的火焰被现实无情熄灭时,当高昂的斗志被冰冷的海水狠狠拍打,听天有命成了我们最后的希望。
无疑,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我们看到的都是负面的自己,情绪低落哀悼生活、感情受挫绝望现实、斗志失败归结命运„„他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了人性的灰色面,当我们面对这面镜子,当我们批判镜子里的哈姆雷特时,我们会豁然清醒,看,这不也是我自己?知荣辱,明得失,哈姆雷特告诉我们这才是真正的自己。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多重形象分析
就算你没有阅读过《哈姆雷特》原文,那么你一定听说过“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俗语。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理解的一个哈姆雷特形象,的确,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将哈姆雷特这个形象塑造的十分饱满,诸个角色展现的也淋漓尽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能在不知不觉间将读者带入到文章所描写的境界中去,《哈姆雷特》亦是,复仇者、思考者、恋爱者、悲伤者、责任者„„读者总能从他身上找到契合自己性格的某点特征。
哀悼者
我们每天都在被形形色色的困难绊住脚步,有些人称此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在戏剧中冲突需要被放大,于是哀悼者的形象就这样独立凸显出来。
命运带给哈姆莱特的创伤是致命且逐步的。父亲的突然死去是年轻的丹麦王子哀痛的开端,而更让他失望的是母亲竟然“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第一幕第二场),这么快走进了叔父的怀抱。这时的哈姆雷特虽然哀伤失望,但还未流露出对命运的怨恨,与鬼魂的对话将王子的愤怒带到最顶峰。鬼魂极力向他描述了地狱的恐怖煎熬,并且告知了事情的真相。这时的哈姆雷特才恍然大悟命运给了他当头一棒。命运的不公使他充满义愤,"去,去,你娼妇一样的命运!天上的诸神啊!剥去她的权力,不要让她僭窃神明的宝座",借伶人之口,哈姆雷特对命运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但变故带来的并不只有义愤,内心的空虚与艰难大概只有王子自己知道。“在这一种抑郁的心境之下,仿佛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篷,这一个点缀着金黄色的火球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心境决定眼界,内心充满哀伤的哈姆雷特王子已经看不到任何美好的事物。在悲伤气氛的笼罩之下,王子强有力的心境叙述不仅是对死者的哀悼,更是对不公命运的哀悼。哀悼我曾经美好的生活,哀悼我失去的天真品行。
当你感怀春秋时,哈姆雷特的台词无疑是你心灵的写照,明明是那么痛彻心扉,却万万不能抵抗,只有那酣畅淋漓批判不公的台词才也许能真正契合你的心灵。
恋爱者
在一部以复仇为主体的悲剧中,如果缺少了悲伤的爱情,就像大河没有了分支,还是那么壮阔却多了些单调。
在剧本的前两幕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描述作为恋爱者的哈姆雷特的感情,而是通过雷欧提斯和波洛涅斯分别与奥菲利亚的对话中,展现了一个真诚、热烈、专一的恋爱者形象。“父亲,他最近曾经屡次向我表示他的爱情。”“他差不多用尽一切指天誓日的神圣的盟约,证实他的言语。”(第一幕 第三场),如果一切都没有发生,哈姆雷特的爱会依然那么纯净。在一场波洛涅斯刻意安排的会面中,多疑的哈姆雷特确定他们的谈话正在被人监听,但当他问波洛涅斯在哪时,奥菲利亚的回答使哈姆雷特真正失望。“在家里,殿下。”(第三幕第一场),多么讽刺,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一个背叛父亲不顾伦理,一个虚伪无情不顾往昔,“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被背叛的痛苦和必须报仇的现实不得不逼迫哈姆雷特隐藏爱情,“我没有爱过你。”,“进尼姑庵去吧!”,狠心地说出无情的语言,谁说王子的内心没有流血呢?感情不是闸刀,怎能说关就关,但在责任面前,但在复仇面前,王子选择了隐忍。可谁料奥菲利亚终究是成为了复仇的牺牲者,明镜的水流成了美丽姑娘的最后归宿。爱人的死使哈姆雷特终于正视自己的感情,“我爱奥菲利亚。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也抵不过我对她的爱。”他们原本纯洁的爱情由于时事的逼迫,人性弱点的暴露而凋零,
作为爱情者的哈姆雷特是失败的,在爱情与复仇面前他犹豫过矛盾过,最终敌不过仇恨的力量。你是否也曾如哈姆雷特般激情过、憧憬过、失望过„„这是爱情带给我们的感受。
复仇者
一个以复仇为主线的故事,主人公不仅是复仇者。遭遇变故后的哈姆雷特,一方面坚定信念要报仇,一方面却平凡抱怨着命运的不公。“丹麦是一所牢狱。”它锁住了生活的轨迹,成为了命运的侩子手。然而,背负着复仇大任的哈姆雷特显然不适合拥有这样的情绪,人类不能使他发生兴趣,“却像一个下流的女人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于是,他开始变的激进了,“生存还是毁灭”,对于命运哈姆雷特选择了最极端的两种方式,非此即彼完全没有调和的可能。在现实的摧毁下,哈姆雷特陷入了近似疯狂的自我世界中,命运已使他失去耐心,在一定程度上讲,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就是反抗命运,反抗那个给他、给世界上带来苦难的、不可抗拒的命运。如若将全文的基调定为对命运的反抗,哈姆雷特的悲剧就是注定的,而事实也如此。
借装疯和演戏,哈姆雷特开始了他的复仇之旅。不可怀疑装疯是一种很好伪装自己的方式,疯疯癫癫的哈姆雷特不仅将自己遭遇打击后悲伤的形象突显出来,更是向世人暗示公共政治的舞台上自己已构不成任何威胁,由此打消敌人的戒心。可坏就坏在“疯过了头”,也许藏在内心的悲愤已抵挡不住外表的伪装,反而引起了敌人的警惕。装疯失败,但戏中戏的完美演绎成功刺激了克劳狄斯,哈姆雷特迎来他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哈姆雷特终究又败给了命运,他认为上天无法判清善恶,骨子里犹豫清高的人文主义思想使他错失良机。
在剧目最后一场,命运终究是青睐了我们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无意中发现克劳狄斯要谋害他的阴谋诡计,愤怒的王子终于报仇成功了么?也许是的,克劳狄斯终于死在了自己的剑下;也许不是,母亲和自己也一并死去了。思想为大的哈姆雷特终究是没有“逃”过命运,海上之旅消除了他的愤世嫉俗,但他认为自己的重生是命运使然,一切皆在天命。“准备好就是了。”王子也许预想过他的结局,准备好,剩下的就是听天由命了。从这种悲观的情绪中我们不难发现,哈姆雷特已对自己彻底绝望,只能听任天命。
我们也曾想过拔剑直指慷慨激昂,我们也曾想过乘风破浪挥斥方遒,当内心的火焰被现实无情熄灭时,当高昂的斗志被冰冷的海水狠狠拍打,听天有命成了我们最后的希望。
无疑,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我们看到的都是负面的自己,情绪低落哀悼生活、感情受挫绝望现实、斗志失败归结命运„„他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了人性的灰色面,当我们面对这面镜子,当我们批判镜子里的哈姆雷特时,我们会豁然清醒,看,这不也是我自己?知荣辱,明得失,哈姆雷特告诉我们这才是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