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作中学习 在交流中成长

在合作中学习 在交流中成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

马良小学 张绍翠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节第1课时,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课标要求及本人理解,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使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

2、通过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教具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纸条。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知识迁移,转化法。因为分数与除法有关系,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有意识低复习商不变的规律,为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做好知识铺垫,用学过的旧知迁移到新知,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

2、采用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组织练习等教学策略。

3、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法:指导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课件演示等活动,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4、自主探究,引导概括:先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规律,然后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对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六个环节。

一、预学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首先我为学生带来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

1一块;猴2见了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又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4块,我要4块„„”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3四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饼多吗?

“同学们,你们认为猴王分得公平吗?”引发学生的猜想。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下面的学习目标:

(1)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一折,分别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涂色表示出、、,并比较这几个分数的大小。

(2)观察这几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各是怎样变化的?

(3)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4)根据以上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让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二、互学

(一)小组合作 验证猜想

这只是大家个人的意见,究竟对不对呢?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释疑,统一意见,并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

(二)展示点拨 揭示规律

(1)学生展示(小组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补充、质疑。)

① ==

②比较每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同时乘2;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

③通过观察,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让学生按照自主探究的问题有序交流,总结规律。在这一环节,学生在观察与分析、探索与思考的基础上不断生成新问题,发现并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的整个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点拨:

追问:“相同的数”指哪些数?让学生讨论得出:“0除外”。“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应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样的设计就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评学

(一)巩固反馈

1、自学例2。

2/3 = 2×()/3×4 =()/12

10/24 = 10 ( )/24 ( ) = ( )/12

学生练习---展示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分母、分子是如何变化的?根据什么?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学生学会的老师不包办,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材58页第6题。

3、教材58页第3题。

4、教材58页第4题。通过这几道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说一说下面各式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否正确

5/24=5×2/24÷2=10/12 ( )

4/9=4÷2/9÷3=2/3 ( )

13/18=13+2/18+2=15/20 ( )

在这我设计了同学们在平时做题中容易混淆的问题,提醒同学们今后要注意。

4、想一想:(选择你喜欢的一道题来做)

与1/2相等的分数有多少个?想像一下把手中的正方形的纸无限地平分下去,可得到多少个与1/2相等的分数?

9/24和20/32哪一个数大一些,你能讲出判断的依据吗?

在这我让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后面学习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奠定基础。基础层次题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运用,提高层次题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分层练习以求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体现情感性、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力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学生通过测试评价,都能建立起自信。

(二)课堂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让学生共同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基本性质,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同时增强对迁移推理、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反思这节课的预设与生成,我认为自己努力去做并且做到的有以下几点:

1、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本课的教学没有单纯地让学生硬记知识,而是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开始的猜想到动手验证,再到自主讨论、得出规律,学生亲历了新知获得的每一个环节,知识对于他们不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而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

2、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结合。这节课的探究主体是动手操作、感知几个分数之间大小关系。注重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归纳、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当然动手与动脑也不是单纯地呈现,而是在活动中有机地整合,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思维的成长。

3、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在这节课中,我注重了创设有效的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开课的“分饼故事”、探究过程中的交流,整节课的设计都旨在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得。

反思这节课,与自己的预设也还有一定的距离。

如果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设置与整体调控这方面再考虑得周全一些,再做几个游戏就更好了。

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之路上,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学习、需要提高的,我一定努力做到:做力所能及之事,思力所不及之思!

(二)本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

五、说教学评价

1、教学过程中采用自我、小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发起学生交流的兴趣。

2、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3、学生在发现、体验、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中,自主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合作中学习 在交流中成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

马良小学 张绍翠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节第1课时,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课标要求及本人理解,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使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

2、通过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教具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纸条。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知识迁移,转化法。因为分数与除法有关系,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有意识低复习商不变的规律,为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做好知识铺垫,用学过的旧知迁移到新知,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

2、采用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组织练习等教学策略。

3、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法:指导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课件演示等活动,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4、自主探究,引导概括:先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规律,然后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对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六个环节。

一、预学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首先我为学生带来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

1一块;猴2见了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又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4块,我要4块„„”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3四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饼多吗?

“同学们,你们认为猴王分得公平吗?”引发学生的猜想。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下面的学习目标:

(1)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一折,分别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涂色表示出、、,并比较这几个分数的大小。

(2)观察这几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各是怎样变化的?

(3)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4)根据以上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让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二、互学

(一)小组合作 验证猜想

这只是大家个人的意见,究竟对不对呢?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释疑,统一意见,并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

(二)展示点拨 揭示规律

(1)学生展示(小组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补充、质疑。)

① ==

②比较每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同时乘2;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

③通过观察,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让学生按照自主探究的问题有序交流,总结规律。在这一环节,学生在观察与分析、探索与思考的基础上不断生成新问题,发现并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的整个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点拨:

追问:“相同的数”指哪些数?让学生讨论得出:“0除外”。“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应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样的设计就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评学

(一)巩固反馈

1、自学例2。

2/3 = 2×()/3×4 =()/12

10/24 = 10 ( )/24 ( ) = ( )/12

学生练习---展示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分母、分子是如何变化的?根据什么?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学生学会的老师不包办,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材58页第6题。

3、教材58页第3题。

4、教材58页第4题。通过这几道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说一说下面各式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否正确

5/24=5×2/24÷2=10/12 ( )

4/9=4÷2/9÷3=2/3 ( )

13/18=13+2/18+2=15/20 ( )

在这我设计了同学们在平时做题中容易混淆的问题,提醒同学们今后要注意。

4、想一想:(选择你喜欢的一道题来做)

与1/2相等的分数有多少个?想像一下把手中的正方形的纸无限地平分下去,可得到多少个与1/2相等的分数?

9/24和20/32哪一个数大一些,你能讲出判断的依据吗?

在这我让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后面学习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奠定基础。基础层次题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运用,提高层次题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分层练习以求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体现情感性、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力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学生通过测试评价,都能建立起自信。

(二)课堂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让学生共同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基本性质,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同时增强对迁移推理、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反思这节课的预设与生成,我认为自己努力去做并且做到的有以下几点:

1、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本课的教学没有单纯地让学生硬记知识,而是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开始的猜想到动手验证,再到自主讨论、得出规律,学生亲历了新知获得的每一个环节,知识对于他们不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而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

2、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结合。这节课的探究主体是动手操作、感知几个分数之间大小关系。注重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归纳、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当然动手与动脑也不是单纯地呈现,而是在活动中有机地整合,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思维的成长。

3、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在这节课中,我注重了创设有效的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开课的“分饼故事”、探究过程中的交流,整节课的设计都旨在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得。

反思这节课,与自己的预设也还有一定的距离。

如果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设置与整体调控这方面再考虑得周全一些,再做几个游戏就更好了。

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之路上,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学习、需要提高的,我一定努力做到:做力所能及之事,思力所不及之思!

(二)本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

五、说教学评价

1、教学过程中采用自我、小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发起学生交流的兴趣。

2、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3、学生在发现、体验、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中,自主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关文章

  • 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 在合作中学习 在竞争中成长 南湖三小 唐晓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的新型的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学习手段的实践性,以其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得到学生的喜爱,在这门课程中,知识的学习由教师的传授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作业也有一本本书面形 ...查看


  • 日照第一中学电视专题片解说稿脚本
  • 电视专题片脚本 海纳百川 追求卓越 --昂扬奋进的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序 幕 汲取海的精华,汇聚山的精神,在风雨沧桑中前行,在砥砺求索中奋进.海纳百川,是她宽容博大的海洋精神:追求卓越,是她志存高远的高山气魄.这就是底蕴深厚.生机盎然的历史 ...查看


  • 基本素质发展云南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
  • 基本素质发展云南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 基本素质发展(高一年级) 一.公民素养个人发展目标--有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有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尊敬师长,礼貌待人,主动.积极.健康地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掌握生活常 ...查看


  •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其策略
  •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了重新的认识.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如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衔接出现问题,将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也会影响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入手,探讨解决 ...查看


  • 阳光心态,健康成长--从教师的职责帮助中学生拥有美好中学生活
  • 阳光心态,健康成长 --从教师的职责论帮助中学生拥有美好中学生活 罗定市黎少中学 谢少珍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关系到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心态与人格等德育问题日益被教育界所关注,本文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出发,围绕教师的职责,重点讨论教师的模范 ...查看


  • 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总结
  • 宁海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总结教育工作最根本和最关键的环节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休戚相关.教育的永恒话题就是建设优质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就学生的成长幸福.学校.教师和学生组成了一个教育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三者相辅相成, ...查看


  • 家长会邀请函范文(共9篇)
  • 篇一:学生家长会邀请函范例 学生家长会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我们深知:学生每一张笑脸都承载着各位家长的殷切希望和美好憧憬: 我们深知:学校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家长的关注与付出: 时 间 地 点 教务处 9:20---10:20 学生食堂三 ...查看


  • 指导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实践与思考
  • 摘 要: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初中生智力的开发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有其特殊的重要重义. 关键词: 初中生人际交往 指导 思考与实践 一.引言 一个人只有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更好地 ...查看


  • 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作用
  • 浅析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作用 广河县回民第二中学(731301) 吕国梁 [关键词] 音乐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声音音响 全面高素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通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