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理解

浅谈对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理解

作者:陈银利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04期

摘 要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首次被写进十八大报告,成为全党上下的共识,特别是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时代要求之下。法治日益受到重视的进程,体现着我们党对执政理念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于担当,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意味着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要做到宪法法律至上。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核心是要推动理念法治化,关键是要推动权力法治化,根本是要推动市场法治化。

关键词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能力

作者简介:陈银利,中共宿迁市委党校讲师,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153-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法治思维是指以合法性为起点,以公平正义为中心的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具体讲,是指人们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和形成决定的思想活动的过程。法治思维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和态度,而不是人治思维的理念和态度。而法治方式作为方法论,是一种行为准则,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在执行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毋庸置疑,现阶段的中国正面临着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任务,在此重要任务面前,唯有法治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理念和方法。

从深化改革的历程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愈加重视法治国家建设。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首次被写进十八大报告,成为全党上下的共同要求。法治日益受到重视的进程,体现着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执政理念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于担当,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这

也意味着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要做到宪法法律至上。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恰恰是我国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法治理念的具体体现,应当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提升执政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推进发展的要求来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凝聚着发展共识。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成为中国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可以说,我国依然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面对如何发展,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领域内发展路径选择等重大课题,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发展设计了最优路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则是凝聚发展共识的根本。因此,小康社会必然是法治小康,科学发展也必然是法治发展,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其实就是民本思维和民本方式。有别于30年前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得有法可依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都基本纳入法治化轨道。从这一层面来讲发展的成效将更加体现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能力上,以切实保障发展沿着法治化的道路加快前进。干部是关键,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能否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应当成为考核加强其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从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大局来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顺应社会管理的需要。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经济转变、社会转型时期,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大量凸显,群体性事件屡禁不止就是最好的明证,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与此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尚未完全树立,少数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群众正常的利益诉求,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部分诱因。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根本所在。可以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民本思维和民本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是领导干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更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基础保障,根据现阶段群体性事件发展的现状,城镇拆迁利益矛盾的增多以及网络曝光的公开化,强化这方面的能力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法治意味着理性的统治,而人治则难以避免非理性的误区。法治不仅要求依法而治,更重要的是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治思维是社会管理者的基本能力,只有运用法治思维治理国家和社会,执政行为才会具有合法性、稳定性和规范性。从依法办事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境界。运用法治思维,就是运用法理(而不是用政治、道德、经济等因素)思考问题、进行价值判断,依据法律逻辑阐释社会现象、校正社会观念。运用法治方式就是按照法律规则(而不是政治规则、道德规则、经济规则等)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冲突纠纷,遵循法治规律行使权力、治理社会。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只是法律部门掌握法理就行了,其他部门根本不需要法理,还有的领导干部认为会打法律擦边球才是本事。事实上,领导干部只有掌握法律理论、树立法律意识、熟知法律规范,才能真正做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核心是要推动理念法治化。首先要大力弘扬(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诸多矛盾是由利益诉求引发的,有效化解矛盾冲突,必须要运用法律手段(而不是政治手段、道德手段、经济手段等)理性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其次要建立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使社会矛盾冲突在积累爆发之前就得到有效化解。积极构建“大调解”格局,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思想引导和情绪疏导,促进对抗性矛盾向非对抗性矛盾转化。在矛盾化解中,要将群众工作方法与法治理性有机结合,融法、理、情于一体。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关键是要推动权力法治化。法治的基本目标就是控制权力,即确定权力的边界,防止权力滥用。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法治框架内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执法行为和自由裁量,使司法权力的运行更加合乎司法内在规律,既有效接受社会监督、回应群众关切,又能够避免“舆论影响审判”,彰显司法的公正高效权威。同样,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中要做到法治先行,使市场经济由政府主导型向法治主导型转变。市场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中存在的滞后于经济社会的环节,说明法治化程度还需要提高。要建立完善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工作机制,防止钓鱼执法、选择性执法和运动式执法。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根本是要推动市场法治化。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对法治的要求就越强烈。现代市场经济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也是法治不断推进的过程。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调节功能,克服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缺陷,防止经济无序运行。还要运用法律手段来应对国际市场,特别是2015年国门将完全打开,进口关税减免为零的大背景下,要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依法淘汰落后企业,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要依法治理资本市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内幕交易、信息披露不规范等问题。还要构建社会诚信法律保障体系,建立诚信档案制度,依法制裁不诚信行为。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

[2]缪蒂生.法制网-法制日报.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浅谈对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理解

作者:陈银利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04期

摘 要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首次被写进十八大报告,成为全党上下的共识,特别是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时代要求之下。法治日益受到重视的进程,体现着我们党对执政理念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于担当,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意味着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要做到宪法法律至上。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核心是要推动理念法治化,关键是要推动权力法治化,根本是要推动市场法治化。

关键词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能力

作者简介:陈银利,中共宿迁市委党校讲师,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153-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法治思维是指以合法性为起点,以公平正义为中心的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具体讲,是指人们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和形成决定的思想活动的过程。法治思维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和态度,而不是人治思维的理念和态度。而法治方式作为方法论,是一种行为准则,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在执行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毋庸置疑,现阶段的中国正面临着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任务,在此重要任务面前,唯有法治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理念和方法。

从深化改革的历程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愈加重视法治国家建设。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首次被写进十八大报告,成为全党上下的共同要求。法治日益受到重视的进程,体现着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执政理念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于担当,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这

也意味着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要做到宪法法律至上。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恰恰是我国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法治理念的具体体现,应当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提升执政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推进发展的要求来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凝聚着发展共识。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成为中国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可以说,我国依然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面对如何发展,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领域内发展路径选择等重大课题,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发展设计了最优路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则是凝聚发展共识的根本。因此,小康社会必然是法治小康,科学发展也必然是法治发展,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其实就是民本思维和民本方式。有别于30年前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得有法可依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都基本纳入法治化轨道。从这一层面来讲发展的成效将更加体现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能力上,以切实保障发展沿着法治化的道路加快前进。干部是关键,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能否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应当成为考核加强其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从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大局来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顺应社会管理的需要。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经济转变、社会转型时期,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大量凸显,群体性事件屡禁不止就是最好的明证,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与此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尚未完全树立,少数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群众正常的利益诉求,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部分诱因。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根本所在。可以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民本思维和民本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是领导干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更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基础保障,根据现阶段群体性事件发展的现状,城镇拆迁利益矛盾的增多以及网络曝光的公开化,强化这方面的能力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法治意味着理性的统治,而人治则难以避免非理性的误区。法治不仅要求依法而治,更重要的是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治思维是社会管理者的基本能力,只有运用法治思维治理国家和社会,执政行为才会具有合法性、稳定性和规范性。从依法办事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境界。运用法治思维,就是运用法理(而不是用政治、道德、经济等因素)思考问题、进行价值判断,依据法律逻辑阐释社会现象、校正社会观念。运用法治方式就是按照法律规则(而不是政治规则、道德规则、经济规则等)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冲突纠纷,遵循法治规律行使权力、治理社会。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只是法律部门掌握法理就行了,其他部门根本不需要法理,还有的领导干部认为会打法律擦边球才是本事。事实上,领导干部只有掌握法律理论、树立法律意识、熟知法律规范,才能真正做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核心是要推动理念法治化。首先要大力弘扬(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诸多矛盾是由利益诉求引发的,有效化解矛盾冲突,必须要运用法律手段(而不是政治手段、道德手段、经济手段等)理性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其次要建立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使社会矛盾冲突在积累爆发之前就得到有效化解。积极构建“大调解”格局,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思想引导和情绪疏导,促进对抗性矛盾向非对抗性矛盾转化。在矛盾化解中,要将群众工作方法与法治理性有机结合,融法、理、情于一体。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关键是要推动权力法治化。法治的基本目标就是控制权力,即确定权力的边界,防止权力滥用。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法治框架内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执法行为和自由裁量,使司法权力的运行更加合乎司法内在规律,既有效接受社会监督、回应群众关切,又能够避免“舆论影响审判”,彰显司法的公正高效权威。同样,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中要做到法治先行,使市场经济由政府主导型向法治主导型转变。市场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中存在的滞后于经济社会的环节,说明法治化程度还需要提高。要建立完善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工作机制,防止钓鱼执法、选择性执法和运动式执法。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根本是要推动市场法治化。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对法治的要求就越强烈。现代市场经济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也是法治不断推进的过程。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调节功能,克服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缺陷,防止经济无序运行。还要运用法律手段来应对国际市场,特别是2015年国门将完全打开,进口关税减免为零的大背景下,要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依法淘汰落后企业,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要依法治理资本市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内幕交易、信息披露不规范等问题。还要构建社会诚信法律保障体系,建立诚信档案制度,依法制裁不诚信行为。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

[2]缪蒂生.法制网-法制日报.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相关文章

  • 缘何以法治方式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 缘何以法治方式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作者:陈金钊 时间:2014-07-30 浏览次数:363 次 [摘要] 运用民主法治的方式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在目前多少有些理想化的成分.我们需要把民主方式与法治方式作适度分离,在形成实施民主的良好的法治环 ...查看


  • 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
  • 之一: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需"内外兼修" 张学群 2015年05月23日10:19 来源:学习时报 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尊崇 ...查看


  • 全县务虚研讨会总结讲话稿
  • 同志们: 今年的务虚研讨会是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阶段举办的一次研讨活动,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推进依法治县工作,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生态发展,建设美丽 ...查看


  •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思考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一重要论述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指明了具体路径.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 ...查看


  • 党员强法治心得体会
  • 党员强法治心得体会(一)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程序思维,它以严守规则为基本要求,强调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 ...查看


  • 强化法治思维 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 □方培虎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的一项新内容,也是对党员干部领导能力的一项新要求 ...查看


  • 谈谈法治中国建设
  • 谈谈法治中国建设 2014-08-12 核心提示:虽然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法制是完备的,还有很多法律需要制定.修改.废除.应该是先立法,后改革,或者改革.立法同步进行.整体上执法状况不良,是下步法治中国建设最难的地方. ...查看


  • 第七章_树立法治观念__尊重法律权威
  •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一.教学内容和目的 教学内容: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 ...查看


  • 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 摘 要 依法治国需要法治思维,在我国的当前的政府的领导之下,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起来了,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校园就能够成为现实.本文结合我学院的现状和我院学生的特点试图解决三个问题,即如何理解法治思维,为什么要培养我院学生的法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