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后的心理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残疾后的心理过程及影响因素

残疾后的心理过程:七大过程

残疾人的心理特征:自卑、孤独、依赖、抱怨、敏感、多疑

影响残疾人的心理因素:残疾人的年龄、残疾的类型与程度、人格、意志品质、经济、教育、伦理习俗

第二节 残疾人相关心理问题及康复方法

认知问题:否认、认同延迟

行为问题:药瘾、酒瘾

视频欣赏:交锋——残疾人心理

1、 焦虑症

紧张、恐慌程度与现实不相称,过分警惕,植物神经功能亢进。

类型:

(1)泛虑症(慢性)

持续的精神紧张,慢性焦虑症,持续半年以上。

表现为:无明确对象的游弋不定的广泛性紧张不安、焦虑、烦躁、提心吊胆、不安预感。

五大症状:心慌、疲惫、神经质、气急、胸痛。此外还有紧张、出冷汗、晕厥、恶心、腹胀、便秘、阳痿、尿频尿急等。主观症状严重,客观症状轻或阴性。

(2)惊恐发作(急性)

每月发作3次以上,每次小于或等于2个小时。多在夜间梦中发生,白天也可出现。患者发作时有濒死感觉、失控,心脏剧烈跳动,胸口憋闷,喉头堵塞感,呼吸苦难。

惊恐----过度呼吸----呼吸性碱中毒(CO2呼出过多造成血液偏碱性)----四肢麻木、口周发麻、面色苍白、腹部坠胀等----更加恐惧

例:汪某,女,25岁,KTV 坐台小姐。近半年来,常常感到有一种莫明其妙的紧张、恐惧。每天至少发作1—2次,每次发作大约3—5分钟。发作时心慌、气急、胸闷、心神不定、

焦躁不安。总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非常痛苦。在朋友的陪伴下,她来到心理咨询门诊,经病史询问及心理测试,诊断为“轻度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以持续性紧张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临床上有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之分。

急性焦虑也称惊恐发作,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突然出现的惊恐、恐惧和紧张不安。常伴有大祸临头感、失去控制感、喉部窒息感和死亡来临感。并出现剧烈的心跳、胸闷、呼吸急促、咽部受阻、站立不稳等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者数分钟,长者可达一小时以上,但一般约为15分钟至半小时。由于发作时有剧烈的心跳和呼吸急促,患者往往去心脏科就诊,但大部分病人心脏检查除窦性心动过速外,均为正常。慢性焦虑也称广泛性焦虑症,常与生活紧张、工作重压、事业受挫、人际关系不良等心理因素有关。常出现心跳、胸闷、气促、头昏、眼花、疲乏、震颤等症状,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噩梦、易惊等常为慢性焦虑的重要特点。这种病人常常就诊于内科各系统门诊,但往往查不出阳性器质性病症。 治疗:

1、支持心理治疗:包括劝慰、鼓励、适当的保证、对患者的躯体症状进行清晰而令人信服的解释。让患者认清自己的躯体症状是功能性的,并非是身体某一器官患有重病,以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从而使轻症患者焦虑得以解除。肌肉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治疗适用于轻度和中度焦虑症,并能起到焦虑情绪自行缓和的效果。

2、药物治疗:常用苯二氮杂卓类药、受体阻剂、多环类抗抑郁剂,如百忧解等。近年来发现阿普唑伦具有良好的抗惊恐发作的作用,且对轻、中度抑郁有效。对于用药剂量较大的患者,在结束治疗撤药时,宜缓慢。

2、 恐惧症

对某种特定事物和情境产生不合理的强烈恐惧,紧张不安,影响生活、工作、学习、社交等。明知道无伤害但无法控制恐惧情绪。

合理恐惧与不合理恐惧

类型:

(1)场所恐惧:

对高处、广场、闭室、黑暗和拥挤场所的恐惧。场所恐惧在恐惧症中占60%。患者怕登高、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排队、购物、看电影等。

(2)社交恐惧

害怕在公共场所被人注意、当众讲话、鞋子、餐厅食堂用餐、去公共厕所等。

常见:对视恐惧、赤面恐惧

林子, 某高校大二学生, 从小性格内向, 不善与人交往.3个月前, 因一次在参加演讲比赛的时候说错话, 而被同学抱怨了几句, 之后就渐渐出现怕与人交往, 怕发言, 怕别人注视自己, 在与男同学交往时出现紧张, 面红, 出汗等症状, 后来发展到怕见人, 怕去上课, 也不敢到一些公共的场合, 严重影响了学习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己也明白这样的状态是不好的, 也尝试着通过有关的心理知识去进行调节, 但因屡试不成功, 只好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 林子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也敢在会上发言了.

(3)物体恐惧

又叫单纯恐惧。患者恐惧对象为特定物体,如某种动物、昆虫、鲜血、尖锐物品等。

(4)疾病恐惧

3、 强迫症

患者行为不受自主意志的支配,即使行为违反自己的意志却一再身不由己的重复出现该行为,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障碍。

(1)强迫观念

患者强迫自己把思想集中于某事物上或者思考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这些观念并非自愿产生,企图摆脱但无法摆脱。

强迫怀疑: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不必要的怀疑,由焦虑而驱使其反复检查; 强迫回忆:对做过的事情,以至无关紧要的事情,进行反复回忆,或将过去的经历急欲回忆起来,虽然明知道无任何实际意义,但不可克制的非回忆不可。

强迫性穷思竭虑:大多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时间发生的原因进行无效的反复思考。明知道毫无意义和必要,甚至感到荒谬,却难以控制。如思考“一天为什么有24个小时”,“为什么1+1=2而不是等于3”,“为什么桌子叫桌子而不叫椅子”等等。

强迫联想:

强迫意向:不伴随行为但有明显的冲动,害怕自己控制不了而犯错误。

(2)强迫行为

按照某种规则或刻板程序做出重复的动作或活动,由强迫观念引发的外显行为。 强迫洗涤;

强迫检查;

强迫计数;

强迫性仪式动作:如进门左足先跨,向前走两步向后退一步;上床睡觉前,按照规定次序脱衣脱鞋,绕床一周,枕头和床的靠背不能挨着。

原因:

(1)遗传:双亲或同胞中有强迫性格特点和患者有强迫症的,均较对照人群为多。

(2)强迫型人格特点:2/3的强迫症患者具有:拘谨、刻板、追求完美、缺乏灵活性、犹豫、深思熟虑、富有思想、爱钻牛角尖、做事认真仔细、力求准确,有很高的道德水准,过分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十全十美,喜欢整齐、清洁、有条理和秩序。但是总是觉得不完善、不安全,有不确定的感觉。

(2) 有人认为强迫症状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

小林,男,19岁,武汉某高校外语系一年级学生。入学初,他发现自己看到不顺眼的同学就想啐(吐口水) ,不久,他见人就想啐。他明知啐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会引起误解,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但他控制不住自己,见人就不由自主地想啐,这种冲动十分强烈,不啐就浑身不舒服,这使他苦恼不堪,以致不得不整天躲在宿舍里,连课也害怕上。

4、抑郁症

以持久的心情抑郁为特点,对痛苦经历的抑郁反应,其抑郁程度与经历不相符合。 该症以持久的心情抑郁为特点,言谈反映内心的郁闷、孤寂、凄凉和悲哀,感到处处不如意,似乎与世隔绝,丧失了对外界和人际关系的兴趣,闷闷不乐、沮丧、声调平淡、叹息、泪流哭泣、疲乏、头背痛、四肢不定位的不适感,严重者有自杀念头。

原因:

(1)遗传:

有资料报道,家族中有神经症,自杀者多患该症,可能有遗传原因。

(2)心理因素:

生活中遭受的损失、挫折引起的情感失调,自尊心受伤害等。在一定性格基础上发生,如:情绪不稳,多愁善感,依赖心重,处事悲观,内向闭锁,心情忧郁等。另患抑郁症的人身上,常有错误、片面、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观念。

例一是位年方二十一的女大学生。一年级时,她的成绩称得上良好以上。后来她渐渐感到脑子转不动,高兴不起来,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也没有什么信心,总在消沉沮丧中度过,接着学习成绩下降,以至数门功课不及格。同学们发现她经常哭泣,少动,少语,老师发现她情绪低落,认为她患了抑郁症,建议找精神科医生诊治。然而,在同一学校念研究生的哥哥却责备她不争气,否认她有精神病,拒绝让她接受治疗。一周后,她跳楼自杀。

例二也是一位女大学生,第一学期成绩名列前茅,第二学期她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听不进老师在讲什么,记不住事,总是早醒,终日疲乏无力,情绪不佳。她认为自己已无法学习,主动要求回家。回到家里,她向父母诉说自己的抑郁感受,父母却认定是因失恋引起的,打了她一顿。不被理解的她多次跳河又被救起。她母亲这才吓坏了,试着去找精神科医生,医生说是患了抑郁症,其父母方如梦初醒。经过治疗,逐渐恢复正常并复学,以后情况良好。 例三是一位团职转业干部,被安臵在一个小厂当书记。当全家人都随迁之后,发现他渐少语终日沉默,坐立不安,脸色难看,双眼呆滞,像变成了另一个人。家人私下去找精神科医生,医生劝家属立即送他来治疗。家属说刚到一个新单位就住进精神病医院,今后怎么开展工作呢? 要求在家服药治疗。医生再三告诫一定要严防自杀,在一个月之内必须24小时不离人地照看好。第五天,值班的儿子去厕所小便,病人便从四楼窗户跳下去了。一分钟的疏忽引来了终生的遗恨。

5、疑病症

以过分关注自身健康,不切实际的解释躯体征象或感觉异常等,并深信患有严重疾病,而以恐惧不安为特点。

患者常四处求医,迫切要求治疗,虽然多种检查结果与患者的躯体申诉不符,医生的解释和保证往往不能消除患者认为已经患病的先入为主的观念。

致病原因:

(1)家庭长期不和:

工作上种种困难等心理应激因素,使患者将注意力转向自身健康,提高了对自身感觉的敏感性和暗示性。

(2)性格特点:

敏感、多疑、固执、吝啬、谨小慎微,对自己身体健康特别关注和要求十全十美的性格特征是疑病症的性格基础。

他们还常常带有强迫性质,如反复思考而不能摈弃不愉快的观念。

(3)环境因素:

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大家庭的解体与不安,造成生活孤独,心境不良,就容易产生疑病症。

(4)内心的不安全感:

疑病症根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是不安全感的一种转移,对健康与疾病的过分关注,有时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可能的挫折,把挫折归咎于“病”,以此减少心理压力、内疚、自责,避免对自己的能力、才学、人格的怀疑和否认。

实质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精神上的自我保护。

例:(一)一般资料

某男 汉族 17岁 未婚 高三学生 籍贯广东花都 现借住广州亲戚家中,居住条件一般。学习成绩处于中上。6岁时父亲因病早亡,随母亲改嫁,继父带有一女,比自己小1岁。

(二)个人成长史

足月顺产,幼年身体健康,升高中时因学习压力大,一度失眠,升入高中后好转。家庭关系一般,但母亲对其爱护有加。学习刻苦认真,但为人敏感多疑,人际关系不佳。喜欢读书,不爱体育运动。

(三)现病史(或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状况)

自述:去年暑假不小心,踩了家里养的猫的脚后,被猫爪抓伤皮肤,仅有伤痕没有出血,当时我没当一回事。后来有一次感冒去社区卫生所看病,看到有关预防狂犬病的宣传,其中提到被狗或猫咬了会得狂犬病,有几天发病的,也有潜伏十年才发病的。这时我便担心起来,越想越怕,睡不好觉。后来防疫站的医生给我详细地解释后,我当时松了一口气。可春节过后,在杂志上看到有关艾滋病的报道,又担心会得艾滋病,手或脚沾到东西都惟恐是艾滋病人摸过的。有时骑自行车从汽车旁经过,又怕有唾沫飞到自己嘴上,染上艾滋病,精神上非常紧张。家人和同学都劝我不要胡思乱想,但我总是难以自控,一有空就胡思乱想,怀疑自己会被传染上艾滋病,失眠易醒,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虽然多次求医,也做过多次检查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但我总是怀疑这些检查结果是否准确。 独自求诊,表述清晰,资料可靠。

(四)心理测量与医学检查

体查:神志清楚,焦虑神情, HIV(-)

MMPI 测量:Hs 得分69,Pt 得分65分,Si 得分68分。

(五)初步印象与理由

初步临床印象为:疑病症。

理由如下:

1.过分担心自己染病而过度紧张、焦虑,反复求医,不相信医生解释。

2.疑病分高,病态人格分偏高,社会内向分高,提示当事人有人格偏差。

3、紧张有明确对象可与焦虑症鉴别。

疑病症案例---我会不会死?

杜方今年29岁,是一家外企的部门经理,6个月前,住在杜方家对面的一位60多岁的老人家因病去世,虽然听人说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而染病去世,但杜方仍然感到非常害怕,担心自己的身体因为工作而出现问题。近几个月又在报纸和电视中经常看到报道有关现代人因工作压力大,时间紧,缺乏运动等原因,而导致身体免疫力会下降,处于亚健康状态。从此后,杜方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害怕自己年纪轻轻就得病去世,并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很虚弱,觉得自己爬一下楼梯就气喘吁吁,为早日检查,早日治疗,近一个月就多次到医院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情况。但是杜方就是不放心,担心医生不负责任,检查不仔细,不认真,没有查出来。为了证实自己确实“有病”,他去了很多不同的医院进行检查,但结果是一样的,身体很健康,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但杜方更加担心,认为自己可能得了严重的疾病,医生故意隐瞒自己。为此,自己请假在家,买了很多医学类的书籍,自己对照查看,单位领导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建议同事带他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心理专家的诊断, 杜方的情况是属于疑病症。

专业分析:

疑病症是指由于对自己健康过分关注,而固执的怀疑自己患上了某些莫须有的严重疾病,并因此引起烦恼和恐惧的一种神经症。疑病症是由于个人无法应付困难而产生的退缩行为。对健康和疾病的过分关注和烦恼、疑虑,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转移,是逃避矛盾纠纷,逃避现实挫折的一种做法,以便把生活中遭遇到的一切不顺心的事、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挫折和失败归咎于某种或某几种“病”,以减少个人心理上的压力、不安、内疚和自责,避免对自己能力、品质、人格等方面的怀疑和否认及以为可能出现的名誉、地位的损失,从而心安理得。心理专家通过治疗,建议当事人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工作上,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问题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转移对自己“疾病”的过分关注,不要整天围着自己转,对疾病要有一种“随他去”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

消除“疑病”的心理障碍。

6、神经衰弱

以慢性疲劳、情绪不稳、神经功能紊乱,并突出易于兴奋和易于疲劳或衰竭为特点,还伴有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

病前存在持久的情绪紧张或心理压力。

脑力劳动者占大多数。

表现:

(1)精神容易兴奋和精神容易疲劳相结合的各种症状。

前者如联想、回忆增多,难以自控;注意力涣散;感觉过敏;怕吵闹,畏强光等。 由于易兴奋控制不了,故也容易疲劳,用脑稍久就头痛,头昏眼花不能坚持,记忆力差,注意力不能集中,整天糊里糊涂,严重时全身乏力。

(2)情绪症状

易激惹、烦恼、自控能力减弱、急躁、易激惹、情绪不稳。

易激惹会伤害人际关系,形成恶性循环,持久烦恼,回忆联想的内容几乎都是不痛快的事情,感到焦虑,苦恼。

(3)躯体症状

头晕、头痛或头部紧匝感,紧张性头痛。病程长还可能出现:心动过速、血压偏高/偏低、多汗、肢端发冷、腹胀、腹泻、便秘等。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易惊醒,为多梦所苦。醒后感到不解乏甚至难受,睡眠感丧失,睡眠醒觉节奏紊乱。

以上三组至少要有两组症状出现才能诊断为神经衰弱,仅仅入睡困难则不算。

原因:

(1)生理原因

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具有较高耐受性,紧张工作产生疲劳后,经过适当休息可以恢复,以往多强调工作劳累为主要病因,但实际上,持久的精神紧张、精神压力,伴随的不良情绪才是真正原因,如学习的压力感、工作的紧迫感,及相关的内心矛盾。

(2)性格特点

性格不开朗、心胸狭窄、敏感多疑、胆怯、多愁善感、患得患失、依赖性强。行为表现为主管急躁、自制力差、情绪易波动、自信心不足、犹豫不决思虑过多等。

(3)客观刺激

亲人亡故、家庭不和、失业失败、与同事关系紧张及生活中各种挫折等精神紧张刺激,引发的负性情绪体验,导致大脑皮层神经活动失调而发生。

(4)如感染、中毒、颅脑外伤、产妇大出血、长期失眠或其他削弱机体功能等多种因素,均能助长神经衰弱的发生。

患者及症状:白某,男,20岁,某工科大学大一学生。自进入大学以来,情绪经常不稳定。自本期开学以来常忧郁、苦闷、孤独。学习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下降,成绩不理想。近半年来,夜间盗汗,难入睡,易惊醒。白天头昏,四肢无力,常感胸闷、心悸。

自述:我来自贫困山区。父亲在我几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将我们三个孩子养大。为了我多读些书,哥姐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哥哥近三十岁才成家。姐姐出嫁了,但去年又患了重病,借了几千元医药费,病还未痊愈。现在家中只有60多岁的多病的老母亲。有好多事她干不了,经济状况更不好了。我上大学后,除了亲戚和哥哥给点资助外,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每月只能靠30元贷款维持学习生活。有时要交一些费用时,我就得苦苦地考虑怎么才能交够这份钱,时常被经济问题弄得心神不安。所以,这一年多,我基本上不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很多时间学不进去。这样,我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成绩不理想,又觉得很对不起亲人和家乡父老。由于我是解放以来全村唯一的考上大学的学生,所以在来上大学之前,老乡们特意凑钱给我放了庆祝电影。当时,心里很激动,决心好好学习,还想争取考上研究生。我为如今这种学习状况内疚、忧虑,有时感到自己简直是个低能儿。

为了不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能完成学业,我下决心节衣缩食度过经济难关。我一周只吃一份菜;进大学后没买过新衣服,人长高了,衣服穿上又小又短;班上开展的要花钱的活动,如郊游、生日宴会等,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平时尽量节约几角钱甚至几分钱。可这样一来,有的同学嘲笑我,讥讽我,说我" 农村来的就是小家子气" ," 吝啬" ," 没有小伙子的潇洒气度" 。每当这时,我就只能用苦笑来回答他们。但我感到这是对我的自尊的伤害,人格的侮辱。我心里很气,但也只能苦涩地咽下去。由于我的经济条件差,参加集体活动少,有些同学又指责我不关心集体。我委屈、苦恼、孤独、自卑,常常叹息命运对我不公平。 诊断分析:从白某的病症来看,明显是患有神经衰弱,他的病因源于家境不好,经济拮据,窘困导致生活、学习困难并生了心理上的烦恼,再加上父老乡亲的重负产生的压力和自尊受伤害产生的委屈感、受辱感、不公平感而形成的综合反应。

第一节 残疾后的心理过程及影响因素

残疾后的心理过程:七大过程

残疾人的心理特征:自卑、孤独、依赖、抱怨、敏感、多疑

影响残疾人的心理因素:残疾人的年龄、残疾的类型与程度、人格、意志品质、经济、教育、伦理习俗

第二节 残疾人相关心理问题及康复方法

认知问题:否认、认同延迟

行为问题:药瘾、酒瘾

视频欣赏:交锋——残疾人心理

1、 焦虑症

紧张、恐慌程度与现实不相称,过分警惕,植物神经功能亢进。

类型:

(1)泛虑症(慢性)

持续的精神紧张,慢性焦虑症,持续半年以上。

表现为:无明确对象的游弋不定的广泛性紧张不安、焦虑、烦躁、提心吊胆、不安预感。

五大症状:心慌、疲惫、神经质、气急、胸痛。此外还有紧张、出冷汗、晕厥、恶心、腹胀、便秘、阳痿、尿频尿急等。主观症状严重,客观症状轻或阴性。

(2)惊恐发作(急性)

每月发作3次以上,每次小于或等于2个小时。多在夜间梦中发生,白天也可出现。患者发作时有濒死感觉、失控,心脏剧烈跳动,胸口憋闷,喉头堵塞感,呼吸苦难。

惊恐----过度呼吸----呼吸性碱中毒(CO2呼出过多造成血液偏碱性)----四肢麻木、口周发麻、面色苍白、腹部坠胀等----更加恐惧

例:汪某,女,25岁,KTV 坐台小姐。近半年来,常常感到有一种莫明其妙的紧张、恐惧。每天至少发作1—2次,每次发作大约3—5分钟。发作时心慌、气急、胸闷、心神不定、

焦躁不安。总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非常痛苦。在朋友的陪伴下,她来到心理咨询门诊,经病史询问及心理测试,诊断为“轻度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以持续性紧张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临床上有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之分。

急性焦虑也称惊恐发作,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突然出现的惊恐、恐惧和紧张不安。常伴有大祸临头感、失去控制感、喉部窒息感和死亡来临感。并出现剧烈的心跳、胸闷、呼吸急促、咽部受阻、站立不稳等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者数分钟,长者可达一小时以上,但一般约为15分钟至半小时。由于发作时有剧烈的心跳和呼吸急促,患者往往去心脏科就诊,但大部分病人心脏检查除窦性心动过速外,均为正常。慢性焦虑也称广泛性焦虑症,常与生活紧张、工作重压、事业受挫、人际关系不良等心理因素有关。常出现心跳、胸闷、气促、头昏、眼花、疲乏、震颤等症状,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噩梦、易惊等常为慢性焦虑的重要特点。这种病人常常就诊于内科各系统门诊,但往往查不出阳性器质性病症。 治疗:

1、支持心理治疗:包括劝慰、鼓励、适当的保证、对患者的躯体症状进行清晰而令人信服的解释。让患者认清自己的躯体症状是功能性的,并非是身体某一器官患有重病,以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从而使轻症患者焦虑得以解除。肌肉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治疗适用于轻度和中度焦虑症,并能起到焦虑情绪自行缓和的效果。

2、药物治疗:常用苯二氮杂卓类药、受体阻剂、多环类抗抑郁剂,如百忧解等。近年来发现阿普唑伦具有良好的抗惊恐发作的作用,且对轻、中度抑郁有效。对于用药剂量较大的患者,在结束治疗撤药时,宜缓慢。

2、 恐惧症

对某种特定事物和情境产生不合理的强烈恐惧,紧张不安,影响生活、工作、学习、社交等。明知道无伤害但无法控制恐惧情绪。

合理恐惧与不合理恐惧

类型:

(1)场所恐惧:

对高处、广场、闭室、黑暗和拥挤场所的恐惧。场所恐惧在恐惧症中占60%。患者怕登高、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排队、购物、看电影等。

(2)社交恐惧

害怕在公共场所被人注意、当众讲话、鞋子、餐厅食堂用餐、去公共厕所等。

常见:对视恐惧、赤面恐惧

林子, 某高校大二学生, 从小性格内向, 不善与人交往.3个月前, 因一次在参加演讲比赛的时候说错话, 而被同学抱怨了几句, 之后就渐渐出现怕与人交往, 怕发言, 怕别人注视自己, 在与男同学交往时出现紧张, 面红, 出汗等症状, 后来发展到怕见人, 怕去上课, 也不敢到一些公共的场合, 严重影响了学习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己也明白这样的状态是不好的, 也尝试着通过有关的心理知识去进行调节, 但因屡试不成功, 只好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 林子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也敢在会上发言了.

(3)物体恐惧

又叫单纯恐惧。患者恐惧对象为特定物体,如某种动物、昆虫、鲜血、尖锐物品等。

(4)疾病恐惧

3、 强迫症

患者行为不受自主意志的支配,即使行为违反自己的意志却一再身不由己的重复出现该行为,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障碍。

(1)强迫观念

患者强迫自己把思想集中于某事物上或者思考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这些观念并非自愿产生,企图摆脱但无法摆脱。

强迫怀疑: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不必要的怀疑,由焦虑而驱使其反复检查; 强迫回忆:对做过的事情,以至无关紧要的事情,进行反复回忆,或将过去的经历急欲回忆起来,虽然明知道无任何实际意义,但不可克制的非回忆不可。

强迫性穷思竭虑:大多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时间发生的原因进行无效的反复思考。明知道毫无意义和必要,甚至感到荒谬,却难以控制。如思考“一天为什么有24个小时”,“为什么1+1=2而不是等于3”,“为什么桌子叫桌子而不叫椅子”等等。

强迫联想:

强迫意向:不伴随行为但有明显的冲动,害怕自己控制不了而犯错误。

(2)强迫行为

按照某种规则或刻板程序做出重复的动作或活动,由强迫观念引发的外显行为。 强迫洗涤;

强迫检查;

强迫计数;

强迫性仪式动作:如进门左足先跨,向前走两步向后退一步;上床睡觉前,按照规定次序脱衣脱鞋,绕床一周,枕头和床的靠背不能挨着。

原因:

(1)遗传:双亲或同胞中有强迫性格特点和患者有强迫症的,均较对照人群为多。

(2)强迫型人格特点:2/3的强迫症患者具有:拘谨、刻板、追求完美、缺乏灵活性、犹豫、深思熟虑、富有思想、爱钻牛角尖、做事认真仔细、力求准确,有很高的道德水准,过分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十全十美,喜欢整齐、清洁、有条理和秩序。但是总是觉得不完善、不安全,有不确定的感觉。

(2) 有人认为强迫症状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

小林,男,19岁,武汉某高校外语系一年级学生。入学初,他发现自己看到不顺眼的同学就想啐(吐口水) ,不久,他见人就想啐。他明知啐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会引起误解,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但他控制不住自己,见人就不由自主地想啐,这种冲动十分强烈,不啐就浑身不舒服,这使他苦恼不堪,以致不得不整天躲在宿舍里,连课也害怕上。

4、抑郁症

以持久的心情抑郁为特点,对痛苦经历的抑郁反应,其抑郁程度与经历不相符合。 该症以持久的心情抑郁为特点,言谈反映内心的郁闷、孤寂、凄凉和悲哀,感到处处不如意,似乎与世隔绝,丧失了对外界和人际关系的兴趣,闷闷不乐、沮丧、声调平淡、叹息、泪流哭泣、疲乏、头背痛、四肢不定位的不适感,严重者有自杀念头。

原因:

(1)遗传:

有资料报道,家族中有神经症,自杀者多患该症,可能有遗传原因。

(2)心理因素:

生活中遭受的损失、挫折引起的情感失调,自尊心受伤害等。在一定性格基础上发生,如:情绪不稳,多愁善感,依赖心重,处事悲观,内向闭锁,心情忧郁等。另患抑郁症的人身上,常有错误、片面、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观念。

例一是位年方二十一的女大学生。一年级时,她的成绩称得上良好以上。后来她渐渐感到脑子转不动,高兴不起来,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也没有什么信心,总在消沉沮丧中度过,接着学习成绩下降,以至数门功课不及格。同学们发现她经常哭泣,少动,少语,老师发现她情绪低落,认为她患了抑郁症,建议找精神科医生诊治。然而,在同一学校念研究生的哥哥却责备她不争气,否认她有精神病,拒绝让她接受治疗。一周后,她跳楼自杀。

例二也是一位女大学生,第一学期成绩名列前茅,第二学期她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听不进老师在讲什么,记不住事,总是早醒,终日疲乏无力,情绪不佳。她认为自己已无法学习,主动要求回家。回到家里,她向父母诉说自己的抑郁感受,父母却认定是因失恋引起的,打了她一顿。不被理解的她多次跳河又被救起。她母亲这才吓坏了,试着去找精神科医生,医生说是患了抑郁症,其父母方如梦初醒。经过治疗,逐渐恢复正常并复学,以后情况良好。 例三是一位团职转业干部,被安臵在一个小厂当书记。当全家人都随迁之后,发现他渐少语终日沉默,坐立不安,脸色难看,双眼呆滞,像变成了另一个人。家人私下去找精神科医生,医生劝家属立即送他来治疗。家属说刚到一个新单位就住进精神病医院,今后怎么开展工作呢? 要求在家服药治疗。医生再三告诫一定要严防自杀,在一个月之内必须24小时不离人地照看好。第五天,值班的儿子去厕所小便,病人便从四楼窗户跳下去了。一分钟的疏忽引来了终生的遗恨。

5、疑病症

以过分关注自身健康,不切实际的解释躯体征象或感觉异常等,并深信患有严重疾病,而以恐惧不安为特点。

患者常四处求医,迫切要求治疗,虽然多种检查结果与患者的躯体申诉不符,医生的解释和保证往往不能消除患者认为已经患病的先入为主的观念。

致病原因:

(1)家庭长期不和:

工作上种种困难等心理应激因素,使患者将注意力转向自身健康,提高了对自身感觉的敏感性和暗示性。

(2)性格特点:

敏感、多疑、固执、吝啬、谨小慎微,对自己身体健康特别关注和要求十全十美的性格特征是疑病症的性格基础。

他们还常常带有强迫性质,如反复思考而不能摈弃不愉快的观念。

(3)环境因素:

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大家庭的解体与不安,造成生活孤独,心境不良,就容易产生疑病症。

(4)内心的不安全感:

疑病症根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是不安全感的一种转移,对健康与疾病的过分关注,有时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可能的挫折,把挫折归咎于“病”,以此减少心理压力、内疚、自责,避免对自己的能力、才学、人格的怀疑和否认。

实质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精神上的自我保护。

例:(一)一般资料

某男 汉族 17岁 未婚 高三学生 籍贯广东花都 现借住广州亲戚家中,居住条件一般。学习成绩处于中上。6岁时父亲因病早亡,随母亲改嫁,继父带有一女,比自己小1岁。

(二)个人成长史

足月顺产,幼年身体健康,升高中时因学习压力大,一度失眠,升入高中后好转。家庭关系一般,但母亲对其爱护有加。学习刻苦认真,但为人敏感多疑,人际关系不佳。喜欢读书,不爱体育运动。

(三)现病史(或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状况)

自述:去年暑假不小心,踩了家里养的猫的脚后,被猫爪抓伤皮肤,仅有伤痕没有出血,当时我没当一回事。后来有一次感冒去社区卫生所看病,看到有关预防狂犬病的宣传,其中提到被狗或猫咬了会得狂犬病,有几天发病的,也有潜伏十年才发病的。这时我便担心起来,越想越怕,睡不好觉。后来防疫站的医生给我详细地解释后,我当时松了一口气。可春节过后,在杂志上看到有关艾滋病的报道,又担心会得艾滋病,手或脚沾到东西都惟恐是艾滋病人摸过的。有时骑自行车从汽车旁经过,又怕有唾沫飞到自己嘴上,染上艾滋病,精神上非常紧张。家人和同学都劝我不要胡思乱想,但我总是难以自控,一有空就胡思乱想,怀疑自己会被传染上艾滋病,失眠易醒,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虽然多次求医,也做过多次检查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但我总是怀疑这些检查结果是否准确。 独自求诊,表述清晰,资料可靠。

(四)心理测量与医学检查

体查:神志清楚,焦虑神情, HIV(-)

MMPI 测量:Hs 得分69,Pt 得分65分,Si 得分68分。

(五)初步印象与理由

初步临床印象为:疑病症。

理由如下:

1.过分担心自己染病而过度紧张、焦虑,反复求医,不相信医生解释。

2.疑病分高,病态人格分偏高,社会内向分高,提示当事人有人格偏差。

3、紧张有明确对象可与焦虑症鉴别。

疑病症案例---我会不会死?

杜方今年29岁,是一家外企的部门经理,6个月前,住在杜方家对面的一位60多岁的老人家因病去世,虽然听人说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而染病去世,但杜方仍然感到非常害怕,担心自己的身体因为工作而出现问题。近几个月又在报纸和电视中经常看到报道有关现代人因工作压力大,时间紧,缺乏运动等原因,而导致身体免疫力会下降,处于亚健康状态。从此后,杜方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害怕自己年纪轻轻就得病去世,并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很虚弱,觉得自己爬一下楼梯就气喘吁吁,为早日检查,早日治疗,近一个月就多次到医院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情况。但是杜方就是不放心,担心医生不负责任,检查不仔细,不认真,没有查出来。为了证实自己确实“有病”,他去了很多不同的医院进行检查,但结果是一样的,身体很健康,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但杜方更加担心,认为自己可能得了严重的疾病,医生故意隐瞒自己。为此,自己请假在家,买了很多医学类的书籍,自己对照查看,单位领导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建议同事带他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心理专家的诊断, 杜方的情况是属于疑病症。

专业分析:

疑病症是指由于对自己健康过分关注,而固执的怀疑自己患上了某些莫须有的严重疾病,并因此引起烦恼和恐惧的一种神经症。疑病症是由于个人无法应付困难而产生的退缩行为。对健康和疾病的过分关注和烦恼、疑虑,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转移,是逃避矛盾纠纷,逃避现实挫折的一种做法,以便把生活中遭遇到的一切不顺心的事、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挫折和失败归咎于某种或某几种“病”,以减少个人心理上的压力、不安、内疚和自责,避免对自己能力、品质、人格等方面的怀疑和否认及以为可能出现的名誉、地位的损失,从而心安理得。心理专家通过治疗,建议当事人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工作上,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问题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转移对自己“疾病”的过分关注,不要整天围着自己转,对疾病要有一种“随他去”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

消除“疑病”的心理障碍。

6、神经衰弱

以慢性疲劳、情绪不稳、神经功能紊乱,并突出易于兴奋和易于疲劳或衰竭为特点,还伴有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

病前存在持久的情绪紧张或心理压力。

脑力劳动者占大多数。

表现:

(1)精神容易兴奋和精神容易疲劳相结合的各种症状。

前者如联想、回忆增多,难以自控;注意力涣散;感觉过敏;怕吵闹,畏强光等。 由于易兴奋控制不了,故也容易疲劳,用脑稍久就头痛,头昏眼花不能坚持,记忆力差,注意力不能集中,整天糊里糊涂,严重时全身乏力。

(2)情绪症状

易激惹、烦恼、自控能力减弱、急躁、易激惹、情绪不稳。

易激惹会伤害人际关系,形成恶性循环,持久烦恼,回忆联想的内容几乎都是不痛快的事情,感到焦虑,苦恼。

(3)躯体症状

头晕、头痛或头部紧匝感,紧张性头痛。病程长还可能出现:心动过速、血压偏高/偏低、多汗、肢端发冷、腹胀、腹泻、便秘等。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易惊醒,为多梦所苦。醒后感到不解乏甚至难受,睡眠感丧失,睡眠醒觉节奏紊乱。

以上三组至少要有两组症状出现才能诊断为神经衰弱,仅仅入睡困难则不算。

原因:

(1)生理原因

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具有较高耐受性,紧张工作产生疲劳后,经过适当休息可以恢复,以往多强调工作劳累为主要病因,但实际上,持久的精神紧张、精神压力,伴随的不良情绪才是真正原因,如学习的压力感、工作的紧迫感,及相关的内心矛盾。

(2)性格特点

性格不开朗、心胸狭窄、敏感多疑、胆怯、多愁善感、患得患失、依赖性强。行为表现为主管急躁、自制力差、情绪易波动、自信心不足、犹豫不决思虑过多等。

(3)客观刺激

亲人亡故、家庭不和、失业失败、与同事关系紧张及生活中各种挫折等精神紧张刺激,引发的负性情绪体验,导致大脑皮层神经活动失调而发生。

(4)如感染、中毒、颅脑外伤、产妇大出血、长期失眠或其他削弱机体功能等多种因素,均能助长神经衰弱的发生。

患者及症状:白某,男,20岁,某工科大学大一学生。自进入大学以来,情绪经常不稳定。自本期开学以来常忧郁、苦闷、孤独。学习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下降,成绩不理想。近半年来,夜间盗汗,难入睡,易惊醒。白天头昏,四肢无力,常感胸闷、心悸。

自述:我来自贫困山区。父亲在我几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将我们三个孩子养大。为了我多读些书,哥姐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哥哥近三十岁才成家。姐姐出嫁了,但去年又患了重病,借了几千元医药费,病还未痊愈。现在家中只有60多岁的多病的老母亲。有好多事她干不了,经济状况更不好了。我上大学后,除了亲戚和哥哥给点资助外,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每月只能靠30元贷款维持学习生活。有时要交一些费用时,我就得苦苦地考虑怎么才能交够这份钱,时常被经济问题弄得心神不安。所以,这一年多,我基本上不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很多时间学不进去。这样,我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成绩不理想,又觉得很对不起亲人和家乡父老。由于我是解放以来全村唯一的考上大学的学生,所以在来上大学之前,老乡们特意凑钱给我放了庆祝电影。当时,心里很激动,决心好好学习,还想争取考上研究生。我为如今这种学习状况内疚、忧虑,有时感到自己简直是个低能儿。

为了不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能完成学业,我下决心节衣缩食度过经济难关。我一周只吃一份菜;进大学后没买过新衣服,人长高了,衣服穿上又小又短;班上开展的要花钱的活动,如郊游、生日宴会等,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平时尽量节约几角钱甚至几分钱。可这样一来,有的同学嘲笑我,讥讽我,说我" 农村来的就是小家子气" ," 吝啬" ," 没有小伙子的潇洒气度" 。每当这时,我就只能用苦笑来回答他们。但我感到这是对我的自尊的伤害,人格的侮辱。我心里很气,但也只能苦涩地咽下去。由于我的经济条件差,参加集体活动少,有些同学又指责我不关心集体。我委屈、苦恼、孤独、自卑,常常叹息命运对我不公平。 诊断分析:从白某的病症来看,明显是患有神经衰弱,他的病因源于家境不好,经济拮据,窘困导致生活、学习困难并生了心理上的烦恼,再加上父老乡亲的重负产生的压力和自尊受伤害产生的委屈感、受辱感、不公平感而形成的综合反应。


相关文章

  •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
  •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 第 1 节: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的概念(教程第169页) 知识点: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解(领会) 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十条标准:(识记)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评估自己 ...查看


  • 社会工作者考试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模拟冲刺题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这一过程称为( ). A.结案 B.转介 C.接案 D.转案 E.预估 2.由政府.法院或其他部门或个人将需要协助的服务对象转介给社会工 ...查看


  • 医科大学[康复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 1. 康复: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以减少病.伤.残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功 能障碍,发挥病.伤.残者的最高潜能,时期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2. 康复的对象:是残疾人. 3. 全面康复包括:医学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职业康复 ...查看


  • 残疾人旅游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一.残疾人参与旅游和游憩活动的意义研究 二.国外残疾人旅游需求方面的研究 1.残疾人参与旅游的障碍研究际 Smith 把残疾人旅游障碍分为3组:内在的(intrinsic).环境的(environmental)和交 ...查看


  • 2013年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模拟试题(1)
  • 2013年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模拟试题(1) 一.单选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60小题,每题1分.) 第1题老年社会工作者小兰所在的社区中,有位徐大爷一直患有高血压,某日突发脑梗塞,送到医院时就 ...查看


  • 康复医学导论复习要点
  • 康复医学导论复习要点 1.康复的定义:康复是指综合的.协调的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和社会功能障碍,使病.伤.残者重返社会. 2.残疾的定义: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等各种原因造成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 ...查看


  • 各年理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 各年理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护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化,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正在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但思想工作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的复杂,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个日益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卫生,不患心理疾病,以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事 ...查看


  • 护理心理学试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 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确认叫做( B ) A .再现 B .再认 C .识记 D .保持 2.心理过程指的 ...查看


  • 各类残疾人的定义及有哪些康复需求
  • 各类残疾人的定义及有哪些康复需求 大部分残疾人可通过康复治疗或训练,使自身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最大程度的回归社会.这些年,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创建社区康复指导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