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匠心,流光潋滟;巧夺天工,美仑美奂】中国古代饰品鉴赏大全
第一章:簪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说文》:“笄,簪也”。在古代,女子插“笄”,被视为标志成年的人生大事,还需要举行仪式,称为“笄礼”。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簪的材料以骨为主,汉代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在簪头上镶嵌绿松石。唐宋元时期的簪则大量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银簪的制作工艺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盘花是用细银丝编结而成。簪头的雕刻有植物形,动物形,几何形,器物形等,造型多样,其图案多具有吉祥寓意。另外簪头造型做扁平一字型的成为扁方,原为满族妇女用的大簪,也是簪的一种。
一、簪篇
簪的用途有二:
一为安发,
二为固冠。
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 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
华夏男子用簪的历史400年前在血泊中戛然而止,
亡国之人何谈尊严?
第二章
现在只有从白云观道士的装扮上感受到曾经的华夏衣冠了。
唐·金玉呈祥
簪: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
擿:簪中的一种,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称为擿 zhi4。
玉搔头:玉簪的别名“玉搔头”,有一则香艳的故事。传说汉武帝宠爱乐师李延年的妹妹,有一日他顺手从李夫人头上拔下玉簪来搔头,竟惹得其他妃嫔宫女纷纷购买玉簪,一时玉价飞涨。簪子发展到明朝,已经花样百出,不仅样式翻新,质料也层出不穷。
1、金簪
商·金筓
黄金
规格:长27.7厘米,头宽2.9厘米重108.7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此金筓截面为钝三角形,头部较宽,从头至尾逐渐缩小,尾部有长约4毫米的榫状小钉。全身光洁、朴素无纹,造型极为简单、质朴。相对于隋唐以至明清之后所出的各种龙、凤、松、竹、梅、宝石等金簪钗,显得那么简单稚嫩,朴素无华。由此我们能推断出:商代金筓更注重于实用功能,其装饰性稍弱,工艺水平还比较落后,尚停留在简单模仿的初步阶段。
金筓头部约5厘米处有一明显断纹,全身也有许多细小的凹陷,并不是十分光滑。但色泽仍较为明艳。
明·云凤纹金簪
永乐十四年
长15.3cm金簪以金丝垒成卷草纹样衬底,其上用金丝做成立体的如意云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凤凰与云纹皆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
明·螭纹金簪
西元1368-1644长11.8厘米,簪首直径1.2厘米,长11.9厘米,簪首至今1.2厘米。南京中华门外出土。金质。两件,形制相同。簪首作一团身螭。簪针内空,圆形,近簪首处弯曲。通体锤碟出二螭,一螭向下游动,一螭侧身向前攀援,两相呼应,意趣盎然。
明·凤凰形金簪
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长22.3厘米,簪首长9.2厘米,宽6.1厘米;长22.5厘米,簪首长8.9厘米,宽6.2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浦夫人墓出土。金质。共出土一对,系凤冠商的插饰。簪针扁平,弯曲呈勾状,上端弯曲连接簪首。簪首饰凤凰。尖啄,羽冠,丹凤眼,昂首挺胸,两翼外张,振翅欲飞,羽毛层层叠叠,长长的尾羽向上翻飞,双爪伫立祥云之上。云作如意形,其工艺非凡,用细如毫发的金丝和谷粒大的金珠,根据凤凰的各部位特征分段制成。完美地展现了凤凰地造型,代表了明代金银细工的高超水平。
明·凤凰形金插饰
西元1368-1644长18厘米,簪首长6.2厘米,宽4厘米。长17.6厘米,簪首长6.1厘米,宽4.1厘米。1981年南京郊区出土。金质。共出土两件。形制相同,插戴在凤冠马的左右两侧。簪针扁平,近簪顶处弯曲。簪首为一昂首展翅伫立云端的凤凰。采用掐丝,垒丝,焊接等多种分段制成。
明·佛手形金簪
西元1368-1644年 长12.2厘米,簪首长1.2厘米,宽0.7厘米。1976年南京江宁殷巷出土。金质。簪针为圆形,簪首为一佛手。佛手指细长,不见骨节,指甲狭长,五指微曲,拇指,中指,小指指尖翘起,似做拈花状。
明·云凤纹金簪
永乐十四年(西元1416年) 长15.3厘米,簪首长6厘米,宽2.4厘米。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膺绪墓出土。金质。簪顶用金丝盘成立体的如意云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云纹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凤凰身体用状如谷子的金粒交错排列而成,边缘用金丝盘出卷草纹图案。工艺极为讲究。
明•菊花形金簪
西元1368-1644长11.5厘米,簪首边长1.7厘米。1975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金质。簪针针呈方棱形,簪顶用垒丝做成委角方形。其上用细金丝盘成两重花瓣,做成一朵盛开的菊花,工艺精细。
明•莲花形金簪
西元1368-1644长13厘米,簪首长2厘米,宽6厘米。南京太平门外尧化门出土。金质。同处两件,形制相同。簪针委六面方棱形。簪首为两层六瓣莲花,花瓣一仰一覆。以金轮相隔。上层莲花顶端有圆形托,托内镶嵌物已失。簪首与簪针顶部之间为圆柱形,其上饰数道凸弦纹,其下为两层六角形状相叠,莲瓣用垒丝工艺制成。
莲花形金簪的局部
明•凤凰牡丹纹金簪
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长18.4厘米,簪首长8厘米,宽1.5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人墓出土。金质。簪针呈扁平状,簪首用垒丝工艺作出朵朵牡丹,一只凤凰栖息于牡丹丛中。采用盘丝,垒丝,刻丝,焊接等工艺,重重叠叠,极为精细。“凤栖牡丹”隐喻荣华富贵。
明•牡丹形金簪
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长14厘米。簪首宽10.5厘米。1978年南京中华门外戚家山俞通源墓出土。金质。簪针呈扁平装,簪顶用薄金片锤碟出两重牡丹瓣,并用金丝连接,花瓣和叶子上在錾刻出细线纹,层次丰富,形象逼真。
明•云犀纹金簪
1368-1644年长11.7厘米,簪首直径2.4厘米。1975年南京中山门外出土。金质。簪针扁平。簪首作如意云形,上卧一金牛,身披金丝绶带,前蹄腾空,回首翘望。牛首右上方焊一圆形金托,内嵌物已失,为一幅“犀牛望月”图。
明•佛像形金簪
永乐十四年(1416年)长5.8厘米,簪首高2.2厘米,宽1.4厘米。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膺绪墓出土。金质。簪针呈扁平装,簪顶做成一尊佛像。佛像螺髻,着左袒袈裟,作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明•佛字金簪
正统四年(1439年)长10.7厘米,簪首高3.5厘米。1959年南京江宁殷巷沐晟墓出土。金质。簪针呈圆锥形,簪顶用垒丝工艺做出祥云,云下作一圆形,内写“佛”字。
明•婴戏莲纹金钗
西元1368-1644年 长13.6厘米,钗首长3.4厘米,宽3厘米。1963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出土。金质。钗首制成朵云状,其上用锤碟,錾刻,焊接等工艺手法,表现出孩童手捧莲叶嬉戏的主题。莲叶穿孔,可系饰物。婴戏莲纹始于宋代,寓意美好,后代极为流行。
婴戏莲纹金钗正面
慈菇叶上金蛙的小簪头
明•累丝嵌宝衔珠金凤簪
首都博物馆藏
梅花形金簪
明•皇宫金簪 明朝定陵出土的首饰中,万历皇帝所用金簪多镶嵌宝石、珍珠,簪顶其他附饰较少。孝端皇后所用的金簪,簪顶除装饰花蝶外,多为"福"、"寿"、"万寿"字等。而孝靖皇后所用的首饰,大多以仙人、鸟、兽、虫等为附饰,这也反映了他们之间身份和等级的差别。
孝靖棺内头部出土一对双鸾衔寿果金簪(以下两图都是),顶端为花丝梅花托,花心伸出两条用无芯螺丝做成的花蕊,象弹簧一样,其上站立花丝制作的鸾鸟一对,口系寿果与方胜滴,两只鸾鸟的身和翅膀,用金丝掐制成小卷纹(卷纹丝直径0.18毫米,长0.9毫米)密密堆垒(在炭火捏成的立体造型上,按规律均匀码上各种花丝,焊接后即城为立体造型)而成。鸟尾采用鉴花工艺,中间契筋,两边组丝(錾花的一种技法,錾雕出平行细线效果)。鸟眼用花丝围"松"(将螺丝绕在一根粗丝上,在每个圆圈的对口处剪断放平后,再吹一小珠放在上边焊好即成为"松),经组装焊接做成的双鸾鸟,站在花蕊上,能随时颤动,好象要展翅欲飞一样,十分惹人喜爱。
金丝累的簪子
宋代的首饰制作也影响了当时其他民族,辽国的金簪,颇有中原气质
古代的皇后妃子们出嫁时戴的簪子
葫芦簪
累丝凤鸟纹金簪
唐•龙头簪
2、形态特异的簪子
凤形簪
明•皇宫用簪
明朝定陵出土
镶珠宝宝塔形金簪
靖108,是孝靖皇后棺内出土的又一件佳品。簪顶为如意宝石祥云托起一座金塔,塔为半圆形的喇嘛式圆肚塔,下部设有栏杆,正面开一门,塔顶部有 175相轮(或叫刹),莲瓣形刹座,塔顶饰火焰宝珠,塔中设有一立佛,双手合十。这件金簪做工细致,金塔玲珑剔透,堪称绝品。
楼阁金饰
江西藩王墓中出土
3、镶宝金簪
明•累丝嵌宝石金凤簪
明•累丝嵌宝石人物纹金簪
明•花蝶金簪
北京海淀区董四墓村明墓出土,也是豪华的宮廷之物。
明•累丝镶宝石玉兔衔仙草发簪
明•云凤纹金簪
永乐十四年
长14.1cm,簪体呈扁平状;以金丝垒成卷草纹样衬底,簪头分上下两层,其上用金丝做成立体的如意云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凤凰与云纹皆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下层用垒丝做成。上层焊三花形圆托,中间一圆托镶绿松石,另两托原嵌宝石或珍珠。
明•嵌宝石云形金簪
西元1368-1644 长16厘米,簪首长5.6厘米,宽3.7厘米;长16.2厘米,簪首长5.7厘米,宽3.7厘米。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金质。两件,形状对称。簪针呈扁平装,簪首以舒展自如的云朵构成图案,依宝石形状做成八个圆托,托边缘用金丝织成花瓣一周,托内嵌红宝石,绿松石,水晶和碧玺等宝石,色彩纷呈,富丽华贵。嵌物有遗失。
明•嵌猫睛石花形金簪
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 长11.5厘米,簪首直径3.8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人墓出土。金质,簪针呈圆形,用金丝烧出六个花瓣,中间有一圆形金托,金托,金托周围以金丝做成花蕊,托内嵌一黄色猫睛石。猫睛石又称“猫儿眼”,经光照射可在宝石中央形成一道细长的线柱,极似猫的眼睛。史书记载这种宝石产自南亚诸国,因其罕见而益显贵重。
明•嵌水晶金簪
天启七年(西元1627年) 长11.2厘米,簪首直径2厘米。1974年南京江宁殷巷沐叡墓出土。金质。簪针一端呈长方形,末端为圆形。簪首作出八面形金托,上嵌水晶一颗。水晶经磨面处理后形成形状不同的二十五个面。顶有一平面,底层八面与金托一致。每面都有很好看的折射角度。
明•玛瑙佛手形蜜蜂形金簪
天启七年(1627年)长11厘米,簪首长3厘米,宽3厘米。1974年南京江宁出土两件,形制相同。中间用垒死工艺制成花叶状托,三托顶端为椭圆形托,原应有嵌物,今遗失。三托均嵌玛瑙,中间较大,色橘红,作佛手形,两侧较小,色紫,亦作佛手形。
顶端有一只玛瑙制成的小蜜蜂,形态栩栩如生。“蜂”与“丰”有谐音,寓意风调雨顺,丰收吉庆,流行于明清时期。
明•嵌绿松石花形金簪
正德十二年(1517年)长11.5厘米,簪首直径3.8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人墓出土。金质。
簪针呈圆形。簪顶作花形,用近似绕出六个花瓣,中间有一圆形金托,金托周围以金丝做出花蕊,托内嵌一绿松石。
嵌祖母绿金簪
金镶珠宝松鼠簪
长13.5cm,宽2cm。簪金质,两端各嵌饰红宝石1粒,较粗的一端錾雕出松鼠和树枝的形状,并嵌碧玺1粒、珍珠2粒。此金簪造型简洁,构思巧妙,在清宫金镶宝石簪中属于较为简洁的一种。
双层蝴蝶金簪
靖100,造型新颖别致,顶部焊接一花丝蝴蝶,蝴蝶采用双层翅膀,底层用花丝平填小卷纹,上层用细花丝掐出轮廓线和纹路焊在金片上,用不同的工艺手法表现了蝶翅上多层次的富丽色彩,形成了一明一暗,一花一素的对比效果。两蝶须用金丝缠绕成弹簧形,在其顶端各穿系珍珠一颗,蝶背镶嵌红宝石,蝴蝶似在翩翩起舞,优美活泼,给人以展翅飞翔之感。可惜只有黑白的图片。
4、嵌宝簪
明•皇宫嵌宝簪明朝定陵出土孝端后,棺内西端出土五件镶宝玉"佛"字金簪,在其顶部饰一白玉"佛"字,佛字下部与白玉花形座相连,字中心镶嵌宝石。
孝端皇后首饰中的珠石网坠白玉环花卧龙点翠金簪,是同类首饰中的精品。簪身呈半圆弧锥形,顶部有一直立花朵和金托相连,金托上又置亚腰形白玉镂空缠枝牡丹花托,周围系有珍珠,宝石编缀成菱形格网状的网坠,玉托上装饰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白玉牡丹花嵌宝石,其间插置有花丝制作的花卉、翠云等,共同组成底座。上层置一蹲龙,昂首翘尾,上系宝石滴,额部及二目嵌猫睛石及红宝石,龙的旁边置一绿玉描金火珠,火珠中心系一珍珠,整个簪顶组成优美的龙戏珠立体造型,全簪共嵌宝石八十一块,珍珠一百零七颗,簪造型独特,装饰富丽。
镶宝玉"寿"字金簪
孝112.5,出土于孝端棺内,顶部附有白玉"寿"字花形玉饰,其上在金托上嵌有红、蓝、绿宝石及猫睛石,在簪背面中部刻有铭文"万历戊午年造"六字
5、骨笄
商•骨笄
上海博物馆藏 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独具匠心,流光潋滟;巧夺天工,美仑美奂】中国古代饰品鉴赏大全
第一章:簪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说文》:“笄,簪也”。在古代,女子插“笄”,被视为标志成年的人生大事,还需要举行仪式,称为“笄礼”。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簪的材料以骨为主,汉代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在簪头上镶嵌绿松石。唐宋元时期的簪则大量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银簪的制作工艺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盘花是用细银丝编结而成。簪头的雕刻有植物形,动物形,几何形,器物形等,造型多样,其图案多具有吉祥寓意。另外簪头造型做扁平一字型的成为扁方,原为满族妇女用的大簪,也是簪的一种。
一、簪篇
簪的用途有二:
一为安发,
二为固冠。
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 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
华夏男子用簪的历史400年前在血泊中戛然而止,
亡国之人何谈尊严?
第二章
现在只有从白云观道士的装扮上感受到曾经的华夏衣冠了。
唐·金玉呈祥
簪: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
擿:簪中的一种,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称为擿 zhi4。
玉搔头:玉簪的别名“玉搔头”,有一则香艳的故事。传说汉武帝宠爱乐师李延年的妹妹,有一日他顺手从李夫人头上拔下玉簪来搔头,竟惹得其他妃嫔宫女纷纷购买玉簪,一时玉价飞涨。簪子发展到明朝,已经花样百出,不仅样式翻新,质料也层出不穷。
1、金簪
商·金筓
黄金
规格:长27.7厘米,头宽2.9厘米重108.7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此金筓截面为钝三角形,头部较宽,从头至尾逐渐缩小,尾部有长约4毫米的榫状小钉。全身光洁、朴素无纹,造型极为简单、质朴。相对于隋唐以至明清之后所出的各种龙、凤、松、竹、梅、宝石等金簪钗,显得那么简单稚嫩,朴素无华。由此我们能推断出:商代金筓更注重于实用功能,其装饰性稍弱,工艺水平还比较落后,尚停留在简单模仿的初步阶段。
金筓头部约5厘米处有一明显断纹,全身也有许多细小的凹陷,并不是十分光滑。但色泽仍较为明艳。
明·云凤纹金簪
永乐十四年
长15.3cm金簪以金丝垒成卷草纹样衬底,其上用金丝做成立体的如意云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凤凰与云纹皆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
明·螭纹金簪
西元1368-1644长11.8厘米,簪首直径1.2厘米,长11.9厘米,簪首至今1.2厘米。南京中华门外出土。金质。两件,形制相同。簪首作一团身螭。簪针内空,圆形,近簪首处弯曲。通体锤碟出二螭,一螭向下游动,一螭侧身向前攀援,两相呼应,意趣盎然。
明·凤凰形金簪
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长22.3厘米,簪首长9.2厘米,宽6.1厘米;长22.5厘米,簪首长8.9厘米,宽6.2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浦夫人墓出土。金质。共出土一对,系凤冠商的插饰。簪针扁平,弯曲呈勾状,上端弯曲连接簪首。簪首饰凤凰。尖啄,羽冠,丹凤眼,昂首挺胸,两翼外张,振翅欲飞,羽毛层层叠叠,长长的尾羽向上翻飞,双爪伫立祥云之上。云作如意形,其工艺非凡,用细如毫发的金丝和谷粒大的金珠,根据凤凰的各部位特征分段制成。完美地展现了凤凰地造型,代表了明代金银细工的高超水平。
明·凤凰形金插饰
西元1368-1644长18厘米,簪首长6.2厘米,宽4厘米。长17.6厘米,簪首长6.1厘米,宽4.1厘米。1981年南京郊区出土。金质。共出土两件。形制相同,插戴在凤冠马的左右两侧。簪针扁平,近簪顶处弯曲。簪首为一昂首展翅伫立云端的凤凰。采用掐丝,垒丝,焊接等多种分段制成。
明·佛手形金簪
西元1368-1644年 长12.2厘米,簪首长1.2厘米,宽0.7厘米。1976年南京江宁殷巷出土。金质。簪针为圆形,簪首为一佛手。佛手指细长,不见骨节,指甲狭长,五指微曲,拇指,中指,小指指尖翘起,似做拈花状。
明·云凤纹金簪
永乐十四年(西元1416年) 长15.3厘米,簪首长6厘米,宽2.4厘米。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膺绪墓出土。金质。簪顶用金丝盘成立体的如意云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云纹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凤凰身体用状如谷子的金粒交错排列而成,边缘用金丝盘出卷草纹图案。工艺极为讲究。
明•菊花形金簪
西元1368-1644长11.5厘米,簪首边长1.7厘米。1975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金质。簪针针呈方棱形,簪顶用垒丝做成委角方形。其上用细金丝盘成两重花瓣,做成一朵盛开的菊花,工艺精细。
明•莲花形金簪
西元1368-1644长13厘米,簪首长2厘米,宽6厘米。南京太平门外尧化门出土。金质。同处两件,形制相同。簪针委六面方棱形。簪首为两层六瓣莲花,花瓣一仰一覆。以金轮相隔。上层莲花顶端有圆形托,托内镶嵌物已失。簪首与簪针顶部之间为圆柱形,其上饰数道凸弦纹,其下为两层六角形状相叠,莲瓣用垒丝工艺制成。
莲花形金簪的局部
明•凤凰牡丹纹金簪
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长18.4厘米,簪首长8厘米,宽1.5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人墓出土。金质。簪针呈扁平状,簪首用垒丝工艺作出朵朵牡丹,一只凤凰栖息于牡丹丛中。采用盘丝,垒丝,刻丝,焊接等工艺,重重叠叠,极为精细。“凤栖牡丹”隐喻荣华富贵。
明•牡丹形金簪
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长14厘米。簪首宽10.5厘米。1978年南京中华门外戚家山俞通源墓出土。金质。簪针呈扁平装,簪顶用薄金片锤碟出两重牡丹瓣,并用金丝连接,花瓣和叶子上在錾刻出细线纹,层次丰富,形象逼真。
明•云犀纹金簪
1368-1644年长11.7厘米,簪首直径2.4厘米。1975年南京中山门外出土。金质。簪针扁平。簪首作如意云形,上卧一金牛,身披金丝绶带,前蹄腾空,回首翘望。牛首右上方焊一圆形金托,内嵌物已失,为一幅“犀牛望月”图。
明•佛像形金簪
永乐十四年(1416年)长5.8厘米,簪首高2.2厘米,宽1.4厘米。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膺绪墓出土。金质。簪针呈扁平装,簪顶做成一尊佛像。佛像螺髻,着左袒袈裟,作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明•佛字金簪
正统四年(1439年)长10.7厘米,簪首高3.5厘米。1959年南京江宁殷巷沐晟墓出土。金质。簪针呈圆锥形,簪顶用垒丝工艺做出祥云,云下作一圆形,内写“佛”字。
明•婴戏莲纹金钗
西元1368-1644年 长13.6厘米,钗首长3.4厘米,宽3厘米。1963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出土。金质。钗首制成朵云状,其上用锤碟,錾刻,焊接等工艺手法,表现出孩童手捧莲叶嬉戏的主题。莲叶穿孔,可系饰物。婴戏莲纹始于宋代,寓意美好,后代极为流行。
婴戏莲纹金钗正面
慈菇叶上金蛙的小簪头
明•累丝嵌宝衔珠金凤簪
首都博物馆藏
梅花形金簪
明•皇宫金簪 明朝定陵出土的首饰中,万历皇帝所用金簪多镶嵌宝石、珍珠,簪顶其他附饰较少。孝端皇后所用的金簪,簪顶除装饰花蝶外,多为"福"、"寿"、"万寿"字等。而孝靖皇后所用的首饰,大多以仙人、鸟、兽、虫等为附饰,这也反映了他们之间身份和等级的差别。
孝靖棺内头部出土一对双鸾衔寿果金簪(以下两图都是),顶端为花丝梅花托,花心伸出两条用无芯螺丝做成的花蕊,象弹簧一样,其上站立花丝制作的鸾鸟一对,口系寿果与方胜滴,两只鸾鸟的身和翅膀,用金丝掐制成小卷纹(卷纹丝直径0.18毫米,长0.9毫米)密密堆垒(在炭火捏成的立体造型上,按规律均匀码上各种花丝,焊接后即城为立体造型)而成。鸟尾采用鉴花工艺,中间契筋,两边组丝(錾花的一种技法,錾雕出平行细线效果)。鸟眼用花丝围"松"(将螺丝绕在一根粗丝上,在每个圆圈的对口处剪断放平后,再吹一小珠放在上边焊好即成为"松),经组装焊接做成的双鸾鸟,站在花蕊上,能随时颤动,好象要展翅欲飞一样,十分惹人喜爱。
金丝累的簪子
宋代的首饰制作也影响了当时其他民族,辽国的金簪,颇有中原气质
古代的皇后妃子们出嫁时戴的簪子
葫芦簪
累丝凤鸟纹金簪
唐•龙头簪
2、形态特异的簪子
凤形簪
明•皇宫用簪
明朝定陵出土
镶珠宝宝塔形金簪
靖108,是孝靖皇后棺内出土的又一件佳品。簪顶为如意宝石祥云托起一座金塔,塔为半圆形的喇嘛式圆肚塔,下部设有栏杆,正面开一门,塔顶部有 175相轮(或叫刹),莲瓣形刹座,塔顶饰火焰宝珠,塔中设有一立佛,双手合十。这件金簪做工细致,金塔玲珑剔透,堪称绝品。
楼阁金饰
江西藩王墓中出土
3、镶宝金簪
明•累丝嵌宝石金凤簪
明•累丝嵌宝石人物纹金簪
明•花蝶金簪
北京海淀区董四墓村明墓出土,也是豪华的宮廷之物。
明•累丝镶宝石玉兔衔仙草发簪
明•云凤纹金簪
永乐十四年
长14.1cm,簪体呈扁平状;以金丝垒成卷草纹样衬底,簪头分上下两层,其上用金丝做成立体的如意云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凤凰与云纹皆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下层用垒丝做成。上层焊三花形圆托,中间一圆托镶绿松石,另两托原嵌宝石或珍珠。
明•嵌宝石云形金簪
西元1368-1644 长16厘米,簪首长5.6厘米,宽3.7厘米;长16.2厘米,簪首长5.7厘米,宽3.7厘米。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金质。两件,形状对称。簪针呈扁平装,簪首以舒展自如的云朵构成图案,依宝石形状做成八个圆托,托边缘用金丝织成花瓣一周,托内嵌红宝石,绿松石,水晶和碧玺等宝石,色彩纷呈,富丽华贵。嵌物有遗失。
明•嵌猫睛石花形金簪
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 长11.5厘米,簪首直径3.8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人墓出土。金质,簪针呈圆形,用金丝烧出六个花瓣,中间有一圆形金托,金托,金托周围以金丝做成花蕊,托内嵌一黄色猫睛石。猫睛石又称“猫儿眼”,经光照射可在宝石中央形成一道细长的线柱,极似猫的眼睛。史书记载这种宝石产自南亚诸国,因其罕见而益显贵重。
明•嵌水晶金簪
天启七年(西元1627年) 长11.2厘米,簪首直径2厘米。1974年南京江宁殷巷沐叡墓出土。金质。簪针一端呈长方形,末端为圆形。簪首作出八面形金托,上嵌水晶一颗。水晶经磨面处理后形成形状不同的二十五个面。顶有一平面,底层八面与金托一致。每面都有很好看的折射角度。
明•玛瑙佛手形蜜蜂形金簪
天启七年(1627年)长11厘米,簪首长3厘米,宽3厘米。1974年南京江宁出土两件,形制相同。中间用垒死工艺制成花叶状托,三托顶端为椭圆形托,原应有嵌物,今遗失。三托均嵌玛瑙,中间较大,色橘红,作佛手形,两侧较小,色紫,亦作佛手形。
顶端有一只玛瑙制成的小蜜蜂,形态栩栩如生。“蜂”与“丰”有谐音,寓意风调雨顺,丰收吉庆,流行于明清时期。
明•嵌绿松石花形金簪
正德十二年(1517年)长11.5厘米,簪首直径3.8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人墓出土。金质。
簪针呈圆形。簪顶作花形,用近似绕出六个花瓣,中间有一圆形金托,金托周围以金丝做出花蕊,托内嵌一绿松石。
嵌祖母绿金簪
金镶珠宝松鼠簪
长13.5cm,宽2cm。簪金质,两端各嵌饰红宝石1粒,较粗的一端錾雕出松鼠和树枝的形状,并嵌碧玺1粒、珍珠2粒。此金簪造型简洁,构思巧妙,在清宫金镶宝石簪中属于较为简洁的一种。
双层蝴蝶金簪
靖100,造型新颖别致,顶部焊接一花丝蝴蝶,蝴蝶采用双层翅膀,底层用花丝平填小卷纹,上层用细花丝掐出轮廓线和纹路焊在金片上,用不同的工艺手法表现了蝶翅上多层次的富丽色彩,形成了一明一暗,一花一素的对比效果。两蝶须用金丝缠绕成弹簧形,在其顶端各穿系珍珠一颗,蝶背镶嵌红宝石,蝴蝶似在翩翩起舞,优美活泼,给人以展翅飞翔之感。可惜只有黑白的图片。
4、嵌宝簪
明•皇宫嵌宝簪明朝定陵出土孝端后,棺内西端出土五件镶宝玉"佛"字金簪,在其顶部饰一白玉"佛"字,佛字下部与白玉花形座相连,字中心镶嵌宝石。
孝端皇后首饰中的珠石网坠白玉环花卧龙点翠金簪,是同类首饰中的精品。簪身呈半圆弧锥形,顶部有一直立花朵和金托相连,金托上又置亚腰形白玉镂空缠枝牡丹花托,周围系有珍珠,宝石编缀成菱形格网状的网坠,玉托上装饰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白玉牡丹花嵌宝石,其间插置有花丝制作的花卉、翠云等,共同组成底座。上层置一蹲龙,昂首翘尾,上系宝石滴,额部及二目嵌猫睛石及红宝石,龙的旁边置一绿玉描金火珠,火珠中心系一珍珠,整个簪顶组成优美的龙戏珠立体造型,全簪共嵌宝石八十一块,珍珠一百零七颗,簪造型独特,装饰富丽。
镶宝玉"寿"字金簪
孝112.5,出土于孝端棺内,顶部附有白玉"寿"字花形玉饰,其上在金托上嵌有红、蓝、绿宝石及猫睛石,在簪背面中部刻有铭文"万历戊午年造"六字
5、骨笄
商•骨笄
上海博物馆藏 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