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形合VS意合
与汉语相比,英语是语法型结构,其语义跟语法形式密不可分,语言的意义通过形式表达出来。其主要表现之一是,各分句之间的关系大多是通过词汇纽带直接显示出来,即英语是重以形显意,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靠关联词显性连接手段直接表示。
汉语是语义型语言,通常情况下,各分句之间的联系通过逻辑纽带或者语序间接地表现出来,句子成分之间靠隐性连贯。
第二章:主语显著VS话题显著
英语:主语显著,即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结构的最基本语法单位,而且句子一般会有主谓两个语法成分。
汉语:话题显著,即话题和评论为句子结构基本单位。
第三章:被动VS主动
英语:广泛,被动语态可归纳为五种,其中三种不提施动者:施动者不可知或者不宜提出;在上下文中不言自明;由于其他特殊原因。
汉语:被动昌表示强调,或者让用于不愉快,不幸的事情。
(一)音译汉:1)、保留原主语,被动改为主动;(科技论文要客观地对待事物,避免主观臆测,因此要避免用第一二人称,而要求使用第三人称来叙述科技道理,这就造成广泛使用被动语态。当这种被动句不需要或不可能指出施动者的时候,一般译成汉语主动式)
2)、转换为汉语无主句;(一般来说可译为无主句的英语被动句多是描述什么地方发生、存在,或者消失了什么事物的句子。另外,一些表示看法、态度、高姐、要求、好找等的句子,可译成汉语的石洞结构。使动的特点是:通常不提施动者,即为无主句;句中有“使”,“让”等词)
3)、转换为汉语的“施动者+主动式谓语+受动者”等句式;
①施动者+主动式谓语+受动者;
②施动者+把(或,给等)+受动者+主动式谓语;
4)、转换为汉语的判断句;(是、、、、的)
5)、用汉语的“被”、“受”等词表示被动;
(二)汉译英:1)、汉语简化被动语态转换为英语的被动语态;(汉语中常有一些不带施动者及被动的受动者多为物或者有时可以是人和物,这种自然的被动句。译成英语时要转换成被动语态)
2)、汉语中某些解释性句子转化为英语的被动语态;(汉语中凡是着重说明一件事是怎么样的,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的,常用“是、、、的”,“为、、、所”。这种结构的句子常带有一种解释的语气,也属于被动,英译时常用被动语态表示)
3)、汉语的无主句转换为英语的被动语态;
4)、汉语的泛称句转换成为英语习惯被动句;
5)、汉语的完全被动语态转换成为英语的被动语态;(“加以,予以”也译成被动语态)
第四章:物称and人称
英语:选择主语时,采用不能主动发出动作或无生命的事物的词语,即物称(这种旺旺带有拟人的色彩,结构严谨,言简意赅)
汉语:选择主语时,采用能主动发出动作或者有生命的事物做主语,即人称。
·英语的物称主要表现在主语的选择及相关句型上。主语为无灵主语,即无生命的事物,或
用句型It is my hope that、、、而不是直接说I hope that、、、
无灵主语可以是各类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抽象概念、外因和工具等等。英语中的无灵主语若是事物或者是抽象概念,往往把处于宾语位置的名词或代词译成主语。(音译汉)英语中常用名词或者名词词组充当主语。
英语中无灵主语若是表示时间、范围和地点的名词,常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汉译时可译成时间或地点状语。(音译汉)
若是表示外因或工具的词,汉译时可译为表示原因或者方式的状语。
2)、使用非人称It
用来引导作为逻辑主语的短句或者从句
用来构成强调句型
用来指天气、距离、环境等
用来表示一种笼统的情况
3)、使用存在句(There +be、、、,There +某些不及物动词)
4)、使用被动句
汉语人称:
1)使用有灵主语;
2)、使用泛称;(汉语中无法确定人称时,就采用人们,大家等,英译时可换成It is +过去分词,或用被动语态)
3)、使用无主句或者主语省略句。(英译时要把主语补出来)
第五章:静态VS动态
英语:呈现静态,其特征表现在句法方式和词汇方式上的不同,即用非谓语动词(—ed、-ing形式或不定式,以及动词的名词化);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同源形容词,副词及介词短语来替换原词。
汉语:呈现动态,用动词比较广泛。
英译汉-----化静为动
1)、英语的名词短语转化为汉语的动词短语或主谓结构;(英语中的名词短语若有动词意义可转化成汉语的动词,或者从表达效果上看也应转化为汉语的动词短语或主谓结构,当一个名词前面有长串的形容词修饰时,也往往要转化成汉语的、、、、、、)
2)、英语的形容词转化为汉语的动词或主谓结构
3)、英语的副词转化为汉语的动词或主谓结构
4)、英语的介词转化为汉语的动词或主谓结构
汉译英-----化动位静
1)、汉语的动词转化为英语的介词(即把不符合英语惯用法而带有韩逾期未的英语句向英语介词转化)
2)、汉语的动词转化为英语的名词
3)、汉语的动词转化为英语的形容词
4)、汉语的动词转化为英语的副词
第六章:“化整为零”VS“化零为整”
英语:化零为整,结构紧凑
汉语:化整为零,简单结构
英译汉:化整为零就是摆脱原文形合结构的束缚,把英语句中由各种连接手段构成的环扣镶
嵌的复杂构架拆散,重新安排为流转自如,明报晓畅,形离神聚的并列短小散句或分立单句。 汉译英:把不受约束的流散型汉语句子转化为受形态约束的,句式严谨的英语句子,在重整过程中要注意各分局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七章:思维方式的转换
汉语:语序结构与思维顺序合拍,语义内容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展开,语序与语义结构体现为:先发生先说,后发生后说;先说明,后概括;先交代细节,后进行总结;先说明原因后说明结果;先说明假设条件,后交代结论。
英语:语言结构思维不同表现为句子语序的安排。往往先表示自己的感受、观点和态度,或者是对事情本身先做出评价,然后在叙述它的来龙去脉,形成句子上先短后长。
英汉两种语言在叙述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句子各有各的思路,主要表现在论述逻辑和叙述逻辑的习惯个倾向性方面。汉语习惯先叙述后表态,英语则相反。
第一章:形合VS意合
与汉语相比,英语是语法型结构,其语义跟语法形式密不可分,语言的意义通过形式表达出来。其主要表现之一是,各分句之间的关系大多是通过词汇纽带直接显示出来,即英语是重以形显意,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靠关联词显性连接手段直接表示。
汉语是语义型语言,通常情况下,各分句之间的联系通过逻辑纽带或者语序间接地表现出来,句子成分之间靠隐性连贯。
第二章:主语显著VS话题显著
英语:主语显著,即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结构的最基本语法单位,而且句子一般会有主谓两个语法成分。
汉语:话题显著,即话题和评论为句子结构基本单位。
第三章:被动VS主动
英语:广泛,被动语态可归纳为五种,其中三种不提施动者:施动者不可知或者不宜提出;在上下文中不言自明;由于其他特殊原因。
汉语:被动昌表示强调,或者让用于不愉快,不幸的事情。
(一)音译汉:1)、保留原主语,被动改为主动;(科技论文要客观地对待事物,避免主观臆测,因此要避免用第一二人称,而要求使用第三人称来叙述科技道理,这就造成广泛使用被动语态。当这种被动句不需要或不可能指出施动者的时候,一般译成汉语主动式)
2)、转换为汉语无主句;(一般来说可译为无主句的英语被动句多是描述什么地方发生、存在,或者消失了什么事物的句子。另外,一些表示看法、态度、高姐、要求、好找等的句子,可译成汉语的石洞结构。使动的特点是:通常不提施动者,即为无主句;句中有“使”,“让”等词)
3)、转换为汉语的“施动者+主动式谓语+受动者”等句式;
①施动者+主动式谓语+受动者;
②施动者+把(或,给等)+受动者+主动式谓语;
4)、转换为汉语的判断句;(是、、、、的)
5)、用汉语的“被”、“受”等词表示被动;
(二)汉译英:1)、汉语简化被动语态转换为英语的被动语态;(汉语中常有一些不带施动者及被动的受动者多为物或者有时可以是人和物,这种自然的被动句。译成英语时要转换成被动语态)
2)、汉语中某些解释性句子转化为英语的被动语态;(汉语中凡是着重说明一件事是怎么样的,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的,常用“是、、、的”,“为、、、所”。这种结构的句子常带有一种解释的语气,也属于被动,英译时常用被动语态表示)
3)、汉语的无主句转换为英语的被动语态;
4)、汉语的泛称句转换成为英语习惯被动句;
5)、汉语的完全被动语态转换成为英语的被动语态;(“加以,予以”也译成被动语态)
第四章:物称and人称
英语:选择主语时,采用不能主动发出动作或无生命的事物的词语,即物称(这种旺旺带有拟人的色彩,结构严谨,言简意赅)
汉语:选择主语时,采用能主动发出动作或者有生命的事物做主语,即人称。
·英语的物称主要表现在主语的选择及相关句型上。主语为无灵主语,即无生命的事物,或
用句型It is my hope that、、、而不是直接说I hope that、、、
无灵主语可以是各类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抽象概念、外因和工具等等。英语中的无灵主语若是事物或者是抽象概念,往往把处于宾语位置的名词或代词译成主语。(音译汉)英语中常用名词或者名词词组充当主语。
英语中无灵主语若是表示时间、范围和地点的名词,常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汉译时可译成时间或地点状语。(音译汉)
若是表示外因或工具的词,汉译时可译为表示原因或者方式的状语。
2)、使用非人称It
用来引导作为逻辑主语的短句或者从句
用来构成强调句型
用来指天气、距离、环境等
用来表示一种笼统的情况
3)、使用存在句(There +be、、、,There +某些不及物动词)
4)、使用被动句
汉语人称:
1)使用有灵主语;
2)、使用泛称;(汉语中无法确定人称时,就采用人们,大家等,英译时可换成It is +过去分词,或用被动语态)
3)、使用无主句或者主语省略句。(英译时要把主语补出来)
第五章:静态VS动态
英语:呈现静态,其特征表现在句法方式和词汇方式上的不同,即用非谓语动词(—ed、-ing形式或不定式,以及动词的名词化);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同源形容词,副词及介词短语来替换原词。
汉语:呈现动态,用动词比较广泛。
英译汉-----化静为动
1)、英语的名词短语转化为汉语的动词短语或主谓结构;(英语中的名词短语若有动词意义可转化成汉语的动词,或者从表达效果上看也应转化为汉语的动词短语或主谓结构,当一个名词前面有长串的形容词修饰时,也往往要转化成汉语的、、、、、、)
2)、英语的形容词转化为汉语的动词或主谓结构
3)、英语的副词转化为汉语的动词或主谓结构
4)、英语的介词转化为汉语的动词或主谓结构
汉译英-----化动位静
1)、汉语的动词转化为英语的介词(即把不符合英语惯用法而带有韩逾期未的英语句向英语介词转化)
2)、汉语的动词转化为英语的名词
3)、汉语的动词转化为英语的形容词
4)、汉语的动词转化为英语的副词
第六章:“化整为零”VS“化零为整”
英语:化零为整,结构紧凑
汉语:化整为零,简单结构
英译汉:化整为零就是摆脱原文形合结构的束缚,把英语句中由各种连接手段构成的环扣镶
嵌的复杂构架拆散,重新安排为流转自如,明报晓畅,形离神聚的并列短小散句或分立单句。 汉译英:把不受约束的流散型汉语句子转化为受形态约束的,句式严谨的英语句子,在重整过程中要注意各分局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七章:思维方式的转换
汉语:语序结构与思维顺序合拍,语义内容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展开,语序与语义结构体现为:先发生先说,后发生后说;先说明,后概括;先交代细节,后进行总结;先说明原因后说明结果;先说明假设条件,后交代结论。
英语:语言结构思维不同表现为句子语序的安排。往往先表示自己的感受、观点和态度,或者是对事情本身先做出评价,然后在叙述它的来龙去脉,形成句子上先短后长。
英汉两种语言在叙述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句子各有各的思路,主要表现在论述逻辑和叙述逻辑的习惯个倾向性方面。汉语习惯先叙述后表态,英语则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