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研究的新境界_读_意识的起源与结构_

出版发行研究

2006年第3期

意识研究的新境界

———读《意识的起源与结构》

●陈

自古以来,对人类意识现象的追问与阐释构成了不同时代思想家在精神领域内苦苦求索的重大主题。由于意识现象的隐蔽性与深邃性,人们对意识现象的认识和解读是异常艰难、痛苦和晦涩的。不同时代的思想家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意识与意识形态研究,但笼罩在意识及意识形态头顶的众多迷雾依然没有被驱散,相反在某些思想家那里,意识几乎就成为了神秘莫测、玄之又玄的代名词。直至今日,关于人类意识的千古之谜还没有得到破解。胡潇先生迎难而上,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撰写了一部45万字的专

汝以成。该书审视继承了前时代思想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果,并充分吸收了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系统论、控制论、神经科学、实验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的最新见解,从精神现象学的视野出发,对意识的起源、结构和本质,以及意识形态的门类和结构,进行了既有理论前瞻性又有现实观照感的思考和探索。该书具有如下特点:

以人类学的视野突破了以往意识研究中停留在社会学视域的局限,将意识现象的说明与阐释推进到人类发生学的深处。作者运用理性的自觉,有意识地克服前人在说明意识的起源时,或脱离实践只讲物种进化或只讲实践而无视人身进化这样两种片面性,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结合人身进化、社会发生史去说明语言、意识、理性思维的生成与发展。作者通过对古人类生成史的追溯,特具新见地说明了人类思想起源

的人类学历程和自然基础。作者这样写道:“思想意识作为人的心理活动或理性精神,在人本意义上,它是相对于人身物质机体并直接受制于人身机体的一种现象、一种能力。”当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不是人身发展消极的、被动的产物,它将作为一种人身神经活动的机能,一种精神因素,一种社会文化的力量,被结合在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和人的社会关系中,并反过来影响着、规定着、推动着人身自然的进步。“人的机体的进化,虽然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产生造成了自然基础,但当人类一旦凭借思想文化及其提供的物质手段来维持生存时,那么人类的劳动肢体的进化便让位于人的大脑、智能、文化的进步。”换句话说,人身自然只是为人的思想意识起源提供了某种生理可能性,而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则要归结为实践的、社会的

著—《意识的起源与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作者抱着一种难以自明的学术兴趣和文化责任,自1980年做研究生论文开始,整整25年来一直关注着人类的意识王国和社会的精神生活世界。艰难困苦,玉

精品书谭

栏目主持:洪

力量。作者坚持从人类的初始出发,去探索意识的发生学机理。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诸如社会心理的形成与变迁,社会心理对于社会意识及其形式化的理路和机制,意识形式分化的社会、意识、文化机理,各社会意识形式及相互之间自变与因变的关系,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反应、表达和反建构机理,都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对意识的主体结构进行了结构学解析。以往我们解读意识,虽然也出现了意识结构分析及其术语,如隐意识与显意识、意识与无意识、文化无意识与机能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等,但意识的主体构成决不止于此。意识既然是大脑对事物的反映,那么,它首先就只能是关于对象的意识,而意识又有反思自身的功能,形成自我意识。由此一来,便形成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两极以及它们彼此的依存、转换关系及实现途径。作者在第二篇第五章就专门探讨了对象与自我的关系,侧重揭示意识的客观内容及其主、客体位势,说明主、客互换的意识机理,进而说明认识的背景与知识结构。在说明意识与自我意识这一思想现象何以能够发生的主体心理条件或精神基础时,作者深刻地提出了“主体在意识中自相主客”的命题,即意识使自己成为自身的异

在,把自己冒充为有别于自身的他者,在思维中超越思维的自身,才能作为知识的知识、作为思维的思维而存在。作者还认为,在意识活动中,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不同的但又可渗透、转换的两种意识方式,因而意识有“思”和“想”的两项活动与精神构成。它们亦应成为意识的主体结构的重要方面。在第二篇第七章里,作者对意识的思维和想象这一层面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理念与形象的意识之相互依存、相互生成和相互转换,说明理性逻辑思维与情景意象思维的各自特质,为理性创造活动和形象构造活动,进而为科学研究与审美创造活动的说明提供意识论的依据。同时,还揭示了意识的人身、心理活动、反映事物之机能的差异。这样,意识的主体结构的解析隐在地为意识的社会化、形式化的门类划分,提供了意识及其主体自身的依据,也先在地确证了社会意识形式化、意识门类的主体性必然,这就为深入说明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构及其认识论差别打下了伏笔和铺垫。

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掌握、表达现实生活的社会—意识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讲,弥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破缺,即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更多地关注到了意识形态所反映的现实内容方面,而对反映的形式则

有所忽略。更具体一点地说,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囿于创建唯物史观、实现对古典哲学的革命性转变的需要,主要强调了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而对于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机制及两者之间的互组织关系则没有进行系统的揭示。这个理论破缺导致了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青年人的误解和敌方阵营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唯物史观的肆意歪曲。作者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并克服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带来的理论建构的困难,深入探讨研究了意识形态反映现实生活的具体方式、方法、途径和机理。

《意识的起源与结构》体现了思维发散性与高度的理论建构的自觉性和深刻性的结合,是当代意识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没有研究到的问题,如当代科学技术的勃兴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如对全球化条件下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语焉不详。指出这些,决非要否认作者在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卓越努力和精彩建树。相反,旨在说明,作者对于意识问题研究给我们所提供的丰厚思维果实,是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取得的。他所遇到的难点不仅属于他本人,也属于那些勇于思考的人。

(本文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出版发行研究

2006年第3期

意识研究的新境界

———读《意识的起源与结构》

●陈

自古以来,对人类意识现象的追问与阐释构成了不同时代思想家在精神领域内苦苦求索的重大主题。由于意识现象的隐蔽性与深邃性,人们对意识现象的认识和解读是异常艰难、痛苦和晦涩的。不同时代的思想家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意识与意识形态研究,但笼罩在意识及意识形态头顶的众多迷雾依然没有被驱散,相反在某些思想家那里,意识几乎就成为了神秘莫测、玄之又玄的代名词。直至今日,关于人类意识的千古之谜还没有得到破解。胡潇先生迎难而上,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撰写了一部45万字的专

汝以成。该书审视继承了前时代思想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果,并充分吸收了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系统论、控制论、神经科学、实验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的最新见解,从精神现象学的视野出发,对意识的起源、结构和本质,以及意识形态的门类和结构,进行了既有理论前瞻性又有现实观照感的思考和探索。该书具有如下特点:

以人类学的视野突破了以往意识研究中停留在社会学视域的局限,将意识现象的说明与阐释推进到人类发生学的深处。作者运用理性的自觉,有意识地克服前人在说明意识的起源时,或脱离实践只讲物种进化或只讲实践而无视人身进化这样两种片面性,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结合人身进化、社会发生史去说明语言、意识、理性思维的生成与发展。作者通过对古人类生成史的追溯,特具新见地说明了人类思想起源

的人类学历程和自然基础。作者这样写道:“思想意识作为人的心理活动或理性精神,在人本意义上,它是相对于人身物质机体并直接受制于人身机体的一种现象、一种能力。”当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不是人身发展消极的、被动的产物,它将作为一种人身神经活动的机能,一种精神因素,一种社会文化的力量,被结合在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和人的社会关系中,并反过来影响着、规定着、推动着人身自然的进步。“人的机体的进化,虽然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产生造成了自然基础,但当人类一旦凭借思想文化及其提供的物质手段来维持生存时,那么人类的劳动肢体的进化便让位于人的大脑、智能、文化的进步。”换句话说,人身自然只是为人的思想意识起源提供了某种生理可能性,而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则要归结为实践的、社会的

著—《意识的起源与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作者抱着一种难以自明的学术兴趣和文化责任,自1980年做研究生论文开始,整整25年来一直关注着人类的意识王国和社会的精神生活世界。艰难困苦,玉

精品书谭

栏目主持:洪

力量。作者坚持从人类的初始出发,去探索意识的发生学机理。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诸如社会心理的形成与变迁,社会心理对于社会意识及其形式化的理路和机制,意识形式分化的社会、意识、文化机理,各社会意识形式及相互之间自变与因变的关系,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反应、表达和反建构机理,都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对意识的主体结构进行了结构学解析。以往我们解读意识,虽然也出现了意识结构分析及其术语,如隐意识与显意识、意识与无意识、文化无意识与机能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等,但意识的主体构成决不止于此。意识既然是大脑对事物的反映,那么,它首先就只能是关于对象的意识,而意识又有反思自身的功能,形成自我意识。由此一来,便形成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两极以及它们彼此的依存、转换关系及实现途径。作者在第二篇第五章就专门探讨了对象与自我的关系,侧重揭示意识的客观内容及其主、客体位势,说明主、客互换的意识机理,进而说明认识的背景与知识结构。在说明意识与自我意识这一思想现象何以能够发生的主体心理条件或精神基础时,作者深刻地提出了“主体在意识中自相主客”的命题,即意识使自己成为自身的异

在,把自己冒充为有别于自身的他者,在思维中超越思维的自身,才能作为知识的知识、作为思维的思维而存在。作者还认为,在意识活动中,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不同的但又可渗透、转换的两种意识方式,因而意识有“思”和“想”的两项活动与精神构成。它们亦应成为意识的主体结构的重要方面。在第二篇第七章里,作者对意识的思维和想象这一层面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理念与形象的意识之相互依存、相互生成和相互转换,说明理性逻辑思维与情景意象思维的各自特质,为理性创造活动和形象构造活动,进而为科学研究与审美创造活动的说明提供意识论的依据。同时,还揭示了意识的人身、心理活动、反映事物之机能的差异。这样,意识的主体结构的解析隐在地为意识的社会化、形式化的门类划分,提供了意识及其主体自身的依据,也先在地确证了社会意识形式化、意识门类的主体性必然,这就为深入说明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构及其认识论差别打下了伏笔和铺垫。

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掌握、表达现实生活的社会—意识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讲,弥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破缺,即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更多地关注到了意识形态所反映的现实内容方面,而对反映的形式则

有所忽略。更具体一点地说,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囿于创建唯物史观、实现对古典哲学的革命性转变的需要,主要强调了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而对于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机制及两者之间的互组织关系则没有进行系统的揭示。这个理论破缺导致了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青年人的误解和敌方阵营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唯物史观的肆意歪曲。作者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并克服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带来的理论建构的困难,深入探讨研究了意识形态反映现实生活的具体方式、方法、途径和机理。

《意识的起源与结构》体现了思维发散性与高度的理论建构的自觉性和深刻性的结合,是当代意识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没有研究到的问题,如当代科学技术的勃兴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如对全球化条件下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语焉不详。指出这些,决非要否认作者在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卓越努力和精彩建树。相反,旨在说明,作者对于意识问题研究给我们所提供的丰厚思维果实,是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取得的。他所遇到的难点不仅属于他本人,也属于那些勇于思考的人。

(本文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相关文章

  • 室内设计的起源
  • 室内设计的起源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 ...查看


  •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第四章V1
  • 11第四章 外来冲击与中国近代传统 汤因比用挑战与回应来解释文明的兴起,认为挑战强度的不足或过于猛烈均不利于文明的成长,唯有强度适中最有利于创造文明.也许,用这种方法分析文明起源过于简单化了.但是,当一种文化传统已充分成熟后,外来冲击可以帮 ...查看


  • 伦理学基本问题新探
  • 基本资料 伦理学基本问题新探 作者: 孔润年著 出版社: 出版年: 2008.8 页数: 定价: 38 装帧: ISAN: 书  目: 举报失效目录 超星 前言 第一章 伦理学引论 一.什么是"伦理"和"道德& ...查看


  • 艺术学概论复习资料
  • 艺术学概论(本)复习资料 一.解释概念 1.主观精神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其理论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康德.尼采等人. 2.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 ...查看


  • 2015版思修第四章
  •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大学生熟悉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历史发展,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及其时代意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 ...查看


  • 美学复习资料) 1
  • 第一章 绪论 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 (Aestetica)在 ...查看


  • 马克思主义为何不过时
  • 马列文论复习题纲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 一.奠基之作:<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二.艺术的定位:意识形态.三.艺术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点 一.<手稿>美学思想 1. "劳动创造了美&q ...查看


  • 长句变短句学案(附答案)
  • 长句变短句 一.长句与短句的定义与作用 长句:指用词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它的修饰语(定语.状语)多,并列成分多,或者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 长句变短句,首先要认清长句的特点.长句的特点一般有三:-是修饰语(定语.状语) 多,二是并列成分 ...查看


  •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
  • 第一章 绪论 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在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