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贞观之治间和谐表现

篇一:第2课 贞观之治 知识总结与梳理

第2

课 贞观之治 知识总结与梳理

1、 隋朝灭亡与唐

朝建立: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

渊(唐高祖)建立

唐朝,后传位于李世民(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

2、 贞观之治局面

的形成原因:

(1) 开明的治国思

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

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军与民的舟水关系,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2) 正确措施和政

策:一、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二、注意戒奢从简,

节制欲望。

三、合并州县,革

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四、任用贤才和虚

心纳谏(房谋杜断、谏臣

魏征)。

3、唐太宗与汉文帝

的共同之处(贞观之治与文景之治对比):

都注意吸取历史经

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4、女皇武则天:我

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继位后改国号为周,继续实行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姚崇、狄仁杰为相),后人评价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5、唐太宗和武则天

的评价: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但其晚年也都大兴土木,劳民

伤财的举动,要客观评价。

篇二:贞观之治的形成

贞观

之治形成

大唐帝国的开创者,

唐高祖李渊,在位9年(武德元年-九年618—626年)。因为武德九

年(626年)六月

四日玄武门事变,李渊提早结束了他的帝王生涯。这年八月八日,他传位

儿子,自己做了太

上皇。他的继位人,就是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年(627年),

大唐灭隋改朝换代

只有九年。战乱中改朝换代,战乱其实尚未完全结束,从战乱中熬过来的

民生,需要将养生

息,在战乱中建立起来的新王朝,百废待兴,需要实施治国大政,显然,

如果继续以动乱和

战争尚武的国策“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是不符实际、不得人心的。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

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即从武力得天下要转型到守成文治天下。 历史成

就了中国历史上的

一代英主。 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出现了一个政治

清明、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大治之世,史称“贞观之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

颂。

一、引论 “贞观之

治”的景象与成就 “贞观之治”的历史原因

“贞观之治”指的

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贞观之治的治世景象,总的来说,就

是社会秩序空前安

定。 《资治通鉴》“贞观四年”记载:“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

不赍粮,取给于道

路焉。”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

有二十九人。贞观

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

们回家办理后事,

明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

回还,无一逃亡。

这一时期,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现象少之又少,

国人心中没有多少

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不易走极端,因

此犯罪的概率也就

相形见少。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历史进取、成就辉煌

的黄金时期。“马牛

布野”,“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意味着当时经济生活的复苏与繁荣;

“无复盗贼,囹圄

常空”,标志着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良好;“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表明

中国当时的生产力

和社会经济实力硬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象征着当时民族关系的和谐和国

际关系的融洽;“儒

学之盛,古者未之有也”,显示出文化事业的兴盛;“去奢省费“官吏多

自清谨”,说明了当

时“君道”与吏治的健全。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贞观之治”确实实现

了天下“大治”:国

家充满朝气,社会充满生机,君臣充满追求,民众充满希望,生活充满

信心,历史充满机

遇! “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李世

民十六岁从军,血

里火里,戎马生涯,以至有一次,因为血染透了战袍,居然回营换装再战。

唐朝打江山,三分

之二以上重大战役是他指挥的,作为军事家,其谋略和战略,是为古代最

杰出的军事统帅,

难有人可以望其项背。 二十七岁时,李世民以军人背景登基,这位军伍

皇帝,却奠定了中

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治盛世格局,这里的奥妙何在?换言之,造就贞观之

治的历史原因是什

么?它对于今天的人们有何种启示? 造就贞观之治的历史原因,历史学

家对此作了诸多研

究,试图总结出造就贞观之治的各种原因和经验。诸如从因果分析,认为

贞观年间,正是隋

唐改朝换代的历史更替时期,其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

争结束,人少地多,

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得以产生的最重要原因。隋朝开创了大运河利

在当时,功在千秋。

隋朝设立的科举制度,是促成贞观吏治改革的先导。等等。这一切,都

是促成贞观之治产

生的历史条件。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以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

端,认识到皇帝要

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

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唐太宗吸取隋亡

的教训,认识到统

治不可过分压榨人民 。 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

善听正确意见。大

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因此,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

赋税劳役,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戒奢从简”,节制、约束自己的享乐欲望。合并州县,革除

“民少吏多”弊政。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如用精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

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等等。正是这一系列治国思想和理念,治国大政和决

策、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当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文化腾达,并以其宽阔的胸襟影响着世界文明。即使在今天,“贞观之治”对现代中国建设和

谐社会的探索依然有可资借鉴之处。 那么,造就“贞观之治”景象的主要经验是什么?今人

可以得到的借鉴与启迪是什么?显然,按照“老生常谈”的研究方法,我们很难认清贞观之

治。历史不应该是流水帐,用什么某种先入为主的观点去解释。 “贞观之治”作为一笔极其

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毫无疑义是我们“从历史中学”,“纵向借鉴”的最佳对象之一。

二、 在历史性的重大社会转型中 李世民的华丽转身

唐朝是中国封建史

上少有的言论自由时代,唐太宗首倡这种开明风气,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鼓励臣民直言

不讳地批评纠正朝延过失,在当时形成了“君臣坐而论道共治天下”的局面。由于积极接纳

批评和监督,保障了初唐到盛唐期间的国策基本上没有重大失误,朝政决策在宽松的言论环

境下得到不断的修正和完善。“打天下”和“坐天下”是有本质差异的。唐太宗曾经多次和大

臣们讨论创业打天下和守成坐天下哪个更难的问题。 大臣魏征认为打天下难,守成更难。历

史上,历代君王,在成功以后,很容易把打天下的成功经验和手段简单地转用于治天下,所

谓“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所谓“以军统政”,只靠行使手中的最高权力,靠行政命令

治理国家,高度集权,高压行政,专制粗暴,将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于国家,结果极大地侵蚀

民生。隋朝历38年灭亡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有鉴于此,治理国家必须转变军国体制,建立

一套比较科学而民主的国家制度,以民为本。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实现自身的转变,从

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武帅转型为文治的皇帝。 天下已定,刀枪入库。历史学家总结了此间宫廷

王权争斗的特征:“狡兔死,走狗烹。”许多帝王为了独揽王权,赶净杀绝打天下时的功臣。

这是一种昔日打天下那种“武力冲动”,是对打天下成功经验的滥用,也表明在守成治天下中

这种类型的君王的无能,不过是继续“武治”罢了。历史证明,以武力夺得政权,又以武治

新政权的王朝,没有一个是不失败灭亡的。天下已定,当然要刀枪入库。唐太宗没有“烹”

开国功臣,而是“烹”自己,革除或者说放弃了这种“武力冲动”。这位年轻的常胜将军,长

于武而短于文,在“马放南山”,天下待治的历史路口,实行了“自我转型”。唐太宗对“文

治天下”有如此清醒的认识,是中国历史的大幸。唐太宗及早地把国家的首要任务从军事转

到了文治,没有玩弄权术和阴谋,不搞整人、“烹”功臣,不折腾,不走弯路。适应历史和实

际对于治国转型的需要,他实现了漂亮的转身,走到了社会必然规律制约的关节点上,正确

把握住了历史的枢机。

三、摒弃法家的帝王理论,建立“正己”的“新帝王学”

唐太宗不认为打下

天下之后,自己坐天下是天经地义的。他对大臣们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

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里的“道”是指政权,“有道”是指政权的合法性。 唐太宗认识

到政权的合法性在于得到百姓的拥护。因此,需要具备慎言谨行、如履薄冰的姿态谨慎执政。

在专制主义的古代,皇帝是“天子”,被粉饰膜拜为“上天的代言人”,成为光明与正义的象

征,具有浓重宗教色彩的真理真神的化身。国家出了事情,就怪罪于臣下,君主永远都是正

确的,即便要意思意思批评一下君王,也不过是帝王“罪己诏”——来个不痛不痒的检讨。

戏剧里有“打龙袍”,就是皇帝犯了法,不能真整他,只能意思

意思打他的衣裳。即便如此,最后翻脸的总还是帝王,“罪己诏”最后总是成了“罪人诏”。

必须指出,这一套,就是法家的帝王理论。唐太宗深知,在集权制度下,皇帝握有最终的决

断权,牵一发而动全身,帝王的一言一行,都会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必须慎之又慎。唐太

宗没有欣赏法家的这套“帝王学”。采取了放弃的姿态。 他把治乱的责任首先咎由皇帝来承

担,提出:“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唐太宗此说,可

以称之为“唐氏新帝王学”: 治国从治君开始,皇帝正人先正己,要以身作则,皇帝要承担

起治乱的责任,以此约束皇权,皇权也必须受审计、监理、约束。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

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这二条,是非常可贵的思想。要换个皇帝在别的朝代讲这番话,那是不可能的。要换个一般

人在别的朝代讲这番话,那就是大逆不道,罪不容诛。 这就是唐太宗摒弃了法家帝王理论的

“新帝王学”。 “新帝王学”不是“作秀”,对自己的政权进行虚伪的宣传或者粉饰。 唐太

宗实际上是身体力行实施着“新帝王学”。在晚年,还将自己治国成功的经验和心得体会撰写

成《帝范》一书传给继承人李治,作为遗训要他遵守。《帝范》所总结的治国成功经验就是“贞

观之治”。《帝范》所撰写的心得体会就是“贞观之治”成功的秘诀。 然而,历史会按照不安

分的轨迹运转,唐太宗以后的历史,果然不按规律,不尽天意,不如人意地脱轨运作了。与

唐太宗这番治国思想“新帝王学”背道而驰、治国运作的正是武则天。她不需要不遵照帝王

自律的《帝范》,命令下属编写了《臣轨》,她的治国思想与唐太宗恰正其反,她崇尚法家,

破坏了唐太宗制定的“新帝王学”所有规矩,开告密之风,以权术治国,《臣轨》是用来约束

臣下的,歌功于己,诿过于臣下,行专制之实。正己与正人,从唐太宗到武则天,治国理念

与差别就在这里。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历史冷冷地,豁然划开了开明与专制的分水岭。

四、“以德治国”的国策和“藏富于民”的政策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吏治清明固然重要,但是更有实际意义的是树立怎样的国策,给今后的国家和社会打什么样

的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627年)后不久,君臣之间就曾经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

讨论。唐太宗在《帝范》中回忆道:当初我对魏征说大乱之后不易大治。魏征不同意我的意

见,认为大乱之后反而容易治理,就像危难当头,人都想求生,怕乱就盼望稳定,希望治理

就容易调教。魏征说的就是“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的道理。 唐太宗还提出了著名的治

国原则 ,那就是“ 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也就是说,统治者怎样对待百姓,百姓就会

怎样对待君主,这是相对相应的,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如果实行以德治国的国

策,就一定会成为文明高尚的泱泱大国。 在座的大臣们都觉得魏征说的是书生之言,按照他

的意见办,国家必定大乱。但是,唐太宗却听进去了。唐太宗于是力排众议,确立“以德治

国”作为基本国策,力行不倦。其实,唐太宗内心并不踏实,他总觉得善人治国,过于儒弱,

珊珊而不达,以泱泱大国,少说也要百把年才能成为文明之邦。因此,他做了长期坚持的思

想准备。但是结果却让他大出意外,只过了短短几年,唐朝就实现了天下大治。 贞观七年,

唐太宗回顾这场决定国家走向的大论战、“宫廷全会”时,这样说:“贞观初,人皆异论,云

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征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

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唐太宗把这个功劳全都归于魏征,说:幸亏有了魏征这位良工,才将

他这块石头雕琢成为美玉。推善与人,真君子也。唐太宗这番表现,倒是让人觉得他本身就

是“以德绥远”的典范。 “以德治国”是个纲,成了当政者常挂在嘴边的话。怎么才能真正

落实于行动之上,而不是流于粉饰太平呢?唐朝是如何做到的呢? 魏征把“以德治国”的核

心问题向唐太宗作了阐述:“君何以名?为君尊天事地,敬社稷,保四国,慈爱万民,薄赋敛,

轻租税,臣亦与焉。”这段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

本思想的经典表述。国家政务千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一条,那就是爱护百姓。怎么做呢?两

个字:轻税。把财富集中于国家,还是“藏富于民”,唐朝是有前车之鉴的。 隋朝是中国历

史上最有为的王朝,短短30多年之间,结束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人口户数翻了一番还多(从

开国时不足400万户,上升至900万户)。修葺北方万里长城,开凿从江南到洛阳、再到幽州

的“之”字形大运河,绵延千里,把中原、河北和江南三大区域紧紧联系在一起,再通往首

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对外则北平突厥,南绥百越,西逐吐谷浑,东征高句丽。隋朝所做的事

情,从国家的角度来说,都是必要的。既然如此,为什么隋朝这个大帝国会轰然倒塌、毁于

一旦呢?市井流传说是由于隋炀帝猎色所致。这可能是在说笑话,未免幼稚和无知了。 中国

古代的税收基本上是人头税,官方勤于清点户口,实质上是为了增税。反过来,老百姓就会

想方设法从官方的户籍上逃匿隐漏。所以,古代户口数从来不准确,户口增减反映的是官方

与百姓的税收之争。隋朝在短短时间内实现户口的倍增,并不是人口繁衍的结果,而是朝廷

严厉税收政策的产物,户口倍增就意味着税收成倍成倍的增加。为了增税,隋朝还实行小户

制,要求子女成年后成婚分家,官方可以增加新的户税。但是,子女都分家,父母就难以老

有所依,这同传统的道德相悖。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朝留下的仓库,经过隋末唐初的动

乱与战争,竟然库存量还能够让唐朝使用五六十年。隋朝38年征收的赋税,够得上全国使用

将近百年。“清仓”盘点出了隋朝的高税率。隋朝的税率之高,着实令人咋舌。 国家兴建的

大型工程,是善是恶,当然不是指有些地方的政绩面子工程。国家既定的大型工程,不仅要

看是否有利于国家,和其眼下、长远利益,还要看其费用,老百姓是否能够承担。超过这个

限度,与民争利,虽善犹恶。 唐太宗君臣总结隋朝覆灭的惨痛教训,指出:“凡理国者,务

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

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不用解读

成现代汉语白话文了,说得多明白!表述得何其深刻! 有鉴于隋朝覆灭的惨痛教训,唐太宗

反其道而行之。唐太宗登基时,按照一户五口的最低标准换算,户数仅剩400万户左右。“损

失人口”将近3000万。换句话说,也就是少收人头税3000万个。唐太宗岂能不知道隋末数

年动乱不可能伤亡百姓过半?如果像隋文帝那样把官吏派到乡村挨户搜查,非要把户数撑大,

3000万完全可以找出来。可是,唐太宗没有这么做,他认了这笔“糊涂账”。真是“难得糊

涂”啊。唐太宗还从法律上限制子女分家,规定父母在,子女分家要处罚。这又是不利于税

收的增加。说白了,唐太宗是在“放水养鱼”。什么“以德治国”、“藏富于民”,这不是喊出

来的,国家是要让利的,是要真金白银做出来的。

五、建设诚信社会

实行并坚持让税政策

国家大幅度让税,

除了与民休息,还有别的目的吗?有,就是通过富民以求建立诚信社会。古人早就说过:“仓

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家让税,是要建立和培育知礼节知荣辱、有礼知耻的文

明社会,并不是鼓励自私自利的物欲横流。 诚信是国家之本,民无信不立,国家更是如此。

诚信的建立必须由国家来带头,来规范。国家失信于民,法律不公正,政策方针朝令夕改,

再好的百姓都会被改造成为刁民。孟子有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

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善待部属,善待百姓,是建立诚信关系的途径。失诚待部属,无

信待百姓,结果高高在上的君王,在部属和老百姓眼里心目中,只不过如同强盗流寇罢了! 唐

太宗的一大长处,是善于和人相处,人脉颇好,得人之盛,很少有人能够望其项背。然而,

新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太宗爱才,但部属中有不少人是从敌营投诚而来的,难免泥沙俱下,

鱼龙混杂。因此,有人向太宗建议要把官吏队伍中的异己分子清除出去。唐太宗犯难了:谁

是异己分子呢?来人献策:由唐太宗组织一批人伪装成谋反、贪污的,分别同这些“可疑异

己”的大臣们接触,引诱他们上钩,这就可以将他们的“异己”真实面目揭露出来。说话的

说得口沫四溅,唐太宗脸色却越绷越紧,最后,唐太宗断然拒绝:

我不能这么做!这么做固然可以暴露异己分子,但同时也让我失信于天下,将来大家都怀疑

我搞阴谋手段,上下相疑,再没有人肯讲真话,国家如何达到大治。君主行诈,却要部下正

直,岂不是源浊而望水清吗?最后,唐太宗郑重宣布:“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

俗。”何等的正派!何等的阳光! 统治者无信,往往是因为大权在握,以为自己怎么做,

下面都无可奈何,失信的根源在于权力的傲慢。唐太宗读项羽事迹后,感叹道:如果项羽进

入秦都咸阳,控制天下之后,懂得实行仁信,谁能够从他手里夺取政权呢?所以,他的灭亡

是咎由自取。 国家的权威不是靠高压和威吓手段来树立,而是靠法律与制度的公正和严明来

保障。是靠统治者正己守信来保证。中国有个坏传统,就是所谓的“治乱世用重典”。统治者

遇到社会问题乃至危机,不能一怒就想到要用重刑震慑,以图立竿见影。所谓的重典就是超

越法律规定加重刑罚,甚至屈打成招,形成疾风暴雨的态势,轰轰烈烈,七斗八斗,折腾得

人人自危,人人怨恨。风雨过后,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问题之草”,故态

复萌,而国家的权威、统治者则失去了法律的信誉,万民看笑话——执政者无能而已! 唐朝

提出“法贵简而能禁,罚贵轻而必行”的原则。刑罚的目的不在于处罚人,而在于禁止邪恶

和触犯法律,所以刑不必重,却要做到“小过不察则无烦苛,大罪不漏则止奸慝,使简而难

犯,宽而能制”。树立国家威信,不靠重刑苛法,而要在平时常抓不懈,依法办事,有法必依,

这就是国家最基本的诚信。

“贞观之治”,这座

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腾达的历史丰碑,以其宽阔的胸襟影响着世

篇三:贞观之治观后感

《贞

观之治》观课报告

近几天我认真欣赏

了研修任务中的六节课,收益颇多。其中潘蕊老师的《贞观之治》我看了多遍,每一遍都有

不一样的收获!现在我就从总体评价、教学环节、重难点处理、教学资源、教育机智五视角,

从观察内容、观察结果、评价反思三方面来分析观察潘老师这节课,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以

观察量化表的形式提交如下:

初中历史课堂观察

量表 (教师教学维度)

讲课人 潘蕊

课题 《贞观之治》

对本节课的知在学习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利用了直观的

识点进行了必音像

资料和材料分析等教学手段,使学

要的整合,来谈生

的学习热情达到高潮

论贞观之治 2.新

授课过程从采取的措施、繁荣的表

2.讲述方式如

何?讲解是否

有效?语言是

否规范?

2.本节课采用现、

衰落的原因几方面大胆整合教材,直接讲解、间接运用大量的影视资料,声音、图片、案渗

透等讲述方例等丰富的教学史料让学生去感受历式,注重抑扬顿史,做到论从史出,便于学

生认知。 3.通过材料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史挫,满怀激情!

料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讲解深入浅出,

有效有趣,语言4.

问题设计有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

规范。 登,对于教

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教师设

依据学生水平,3.

每一篇章是3.第一部分唐计一系列铺垫性的问题,

如何处理的?朝建

立展示材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

分析了唐朝扣一环,

逐步解决大问题,通过由浅入效果怎样? 料,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刚

刚建立社会 萧条局面,及唐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

太宗面对所存既学

到了知识又巧妙的对学生进行了情

在的问题采取感提

升!

的具体措施。但建

议:1.在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与课

件要同步,课后或

课中最好设计一些有教师讲述较多。

第二部分贞观梯度

的相应的练习题,在培养学生能力

之治运用大量的同

时,也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图片、文字资料2.

板块设计能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

和情景剧,逐一但

要注意内容的划分和名称的确

介绍了贞观年定。

我感觉板块二和板块三由于内容

手工业、商业等气

象新”。

方面的繁荣发3.

如果潘老师在授课时注意做好与学生

展情况。特别是的

互动,多设计一些材料,让学生去分

情景剧的设置,析,

老师不要直接说出答案,效果会更

效果非常好。学好。

生有读错字的4.

结束时画面和结束语再生动一些效果现象,老师没给会更好。 以纠正。 反思:1.这次观课

让我认识到,语言在第三部分女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小桥流武则天。智慧树水

还是磅礴大气无疑都应该是课堂的不展示武则天女可或缺,运用史料教材引领学生历史与皇

出现的原因现实结合,效果更好! 及表现,直观,2.板书在整个教学中有画龙点睛之妙,利

于学生理解不可弱化如果能让学生结合板书进行讲和掌握。

篇四:第2课 贞观之治

课题

第2课 “贞观之治” 共 1 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 学习目标

1.分析概括贞观之

治出现的原因及内容,能正确评价唐太宗。

2.了解文成公主入

藏和亲的故事,知道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学习重点:唐太宗

和贞观之治

学习难点:分析贞

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2、 预习指导

自主学习:贞观之

治,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组合作:文成公

主入藏。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及时记录。小组合作讨论,组长记录组

员学习情况,并选

出发言人。

阅读课本内容后,

独立完成预习作业

3、 预习作业

1、唐朝的建立:年,

建立唐朝,定都,他就是。武门之变后,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 继承皇位,他就是历史

上有名的 。

答案:618年;李

渊;长安;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

2、“贞观之治”出

现原因:唐太宗在位期间采取的措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

继续推行 ,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在民族关系上,坚决抵抗外族骚

扰,实行 民

族政策。用人方面:唐太宗还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太宗任用 和 二人(史

称“房谋杜断”)做宰相。

答案:三省六部制;

均田制;开明的;房玄龄;杜如晦

3、“贞观之治”局

面的含义: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太平景象。

历史上称这段时间为“ ”。

答案:贞观之治

1、背景:7世纪初,

吐蕃首领几次派使者到长安求婚,唐太宗决定把 嫁给他。

答案: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二、知识解析及习

知识点一:贞观之

解析:

1、618年,唐朝建

立,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年号贞观,

他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巩固措施,使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唐太宗采取的措

施有:①吸取隋亡的教训;②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③注意“戒奢从简”;④整顿吏治;⑤

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知识点二:文成公

主入藏

解析:

文成公主入藏,嫁

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赢来了唐藏百年和平的局面,两国人民 和睦相处,文成

公主同时带去了唐代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唐代的书籍,增进了两国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

也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和平共处。

习题:

1、中国历史上称唐

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

答案:c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说:“君,舟也;

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是( )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答案:b

3、唐太宗虚心纳谏

的根本目的是( )

a、笼络人才

b、维护封建统治 c、做一代名君 d、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b

4、下列朝代定都长

安的有( )

①西晋 ②西

汉 ③东汉 ④隋朝 ⑤唐朝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④

答案:b

5、“贞观之治”局

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①唐太宗吸取隋亡

教训,减轻人们负担 ②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③开通运河,促进南

北经济交流 ④沿袭和完善隋代的“ 三省六部”制,加强行政职能⑤修订法令,删繁就简,

化重为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b

6、如果你是唐太宗

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 )

①.有幸与魏征、杜

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

②. 唐太宗常常告

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③. 由于唐太宗善

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

④.见证了唐太宗

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

a. ①②③ b. ②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7、“贞观

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 )

的英明统治。

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b

8、 被西藏人民亲

切称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的人是( )。

a. 昭君姑娘 b. 文成公主 c. 则天皇帝 d. 金城公主

答案:b

9、唐太宗曾说:“君,

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普能覆舟。”他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和租庸

调制,保证农民的

土地和生产时间,促进了社会发展。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实质体现了( )

a.道家的“自然无

为” b.儒家的“仁政德治”

c.墨家的“兼爱非

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

答案: b

10、开创了“贞观

之治”社会局面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 b

11、唐太宗曾说: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

农民的土地和时间,促进了社会发展。唐太宗的执行措施实质体现了( )

a 道家的“自然无

为” b 儒家的“仁政德治”c 墨家的“兼爱非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 答案: b

12、唐太宗统治时

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

a.贞观之治 b.文景之治 c.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答案: a

13、中国历史上有

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答案: c

14“贞观之治”中

的“贞观”是( )

a.国号 b.庙

号 c.谥号 d.年号

答案:d

15、我国古代出现

了很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下列的繁荣局面与唐太宗在位时期有关

的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b

16、年号是吉利吉

祥、国泰民安的含义,或是显示皇权的神圣。“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其中用“贞观”作为

年号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b

17、温总理说:“国

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 )

a.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彼知已,百战

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答案:d

18、中国人民大学

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

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b

19、唐太宗吸取“隋

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的教训,

注重( )

a.虚心纳谏

b.轻徭薄赋 c.科举选才 d.微服私访

答案:a

20、小龙在图书馆

借了一本,《贞观政要》。在这本书中,他可以查到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的“治世”史实( )

a、秦始皇 b、

唐太宗 c、唐玄宗 d、明太祖

答案:b

21、唐太宗统治时

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

a.贞观之治

b.文景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a

22、文成公主入藏

的意义?

答案:文成公主入

藏,促进了汉藏两国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密切了汉族和少数民

族的关系。

23、贞观十八年

(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

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请回答: ①.

唐太宗说此话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指出人民力

量的强大。

②.你能否举出历史上“水能覆舟”的两个例子。

答案:秦末农民起

义导致秦朝灭亡,隋末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

——《贞观政要·纳

谏》

——《资治通鉴》

请分析出现以上情

况的原因?

答案:注意吸取隋

朝灭亡的教训;

轻徭薄赋,发展生

产;

皇帝勤于政事,善

于听取意见;

大臣廉洁奉公。

篇五: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教案设计

课题:“贞观之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初一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史实;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

简单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

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史料,小组合作,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3)情感态度价值

观: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认识到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

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

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4)教材分析:本

节课“贞观之治”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二课。可

以说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下启第三课开元盛世,所以

在本单元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可以说繁荣和开放是从“贞观之治”开始的,所以本课

在本单元中也处于重要地位,所以要认真学习。

教学重点:“贞观之

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搜集有关材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

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教学难点:对唐太

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和武则天,掌握评价

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进

行全面评价。)

教学方法:引导阅

读课本,归纳总结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的能力;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史料能力,并树立一切从事实出发的原则;联系实际,

使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贞

观长歌)

师:这是电视剧《贞

观长歌》的主题曲。想一下这首歌在描述谁的统治?(唐太宗)他的统治是什么样子呢?真

的如歌曲描述的那么伟大吗?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

课《贞观之治》。

师:在上节课我们

提到过在隋炀帝统治后期,修大运河,修驰道,三征高丽,导致国内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

所,导致隋末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李渊进入长安,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请大家在课本第7页标出唐朝的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

师:唐高祖退位后李世民登上了皇位。他就是唐太宗,年号为贞观。唐太宗做皇帝的道路不

是一帆风顺的,有谁知道他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呢?

师:李世民是唐高

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反隋和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帮助

父亲稳定了新王朝,被封为秦王。

玄武门事变:李世

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功名日盛,盖过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李建成意识到李世民是自己

皇储的地位的重大威胁,所以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双方展开了夺位之争。最终在唐高祖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引发了玄武门之变。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唐帝国

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门——玄武门附近发动了流血政变,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太子李

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

贞观。历史上将这次流血政变成为“玄武门事变”。

师:李世民当上皇

帝后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治理国家。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朝在隋炀帝的治理下如何

走向灭亡的,从隋末农民战争中他学到了很多东西。

师:我们来看一段

唐太宗的话。请大家看课本第8页中间文本框中的这句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

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师:这句话是什么

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

掀翻。)

师:同学们回答的

很准确,这句话说明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重视人民的力量)除此之外,唐太宗学到

了那些治国思想?请大家阅读课本第8页第一段黑体字,找出答案。

师:在这些治国思

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国家。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八页,从经济、

政治、用人三方面找出唐太宗治国的措施。(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师:通过同学们阅

读课本以及小组讨论,我找一位同学来说说唐太宗在经济方面做了哪些措施?

生:唐太宗在经济

上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师:这位同学总结

的非常好,他在政治上又做了哪些措施,再请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唐太宗政治方

面的措施有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师:这位同学回答

的很对,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使得官吏减少,官吏减少之后,财政支出就会减少,农民所

缴纳的税收就减少,所以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国家安定。

师:唐太宗在用人

上是怎么做的呢?

生:在用人上,唐

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丞相,人称“房

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师:这位同学总结

的很对,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关于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有很多,谁来给大家讲讲

你所了解的有关他俩的故事。

师:这位同学讲的

非常好,可以说正是因为唐太宗虚心纳谏,最终以其气度赢得了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

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国家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两段材料。

师:这两段材料反

映了在唐太宗治理下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变化?

师:通过材料一可

以看出,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了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的景象。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唐朝在唐太宗治理下,出现了庄稼大丰收,社会安定,人民安

居乐业的局面。

师:在唐太宗贞观

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

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因为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

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同学们在这里要注意一下, “贞观之治”不是贞观年间

就已经存在的说法,而是后人对贞观年间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盛况的一种赞称。

师:通过刚才的学

习,同学们对唐太宗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大家能不能谈谈在你们的心中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

皇帝,该如何评价他?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说的都

非常对,评价都比较客观,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在位期间,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贞观之治”。在

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席纳谏,以农为本,减轻徭役,是一位明君。

师:唐太宗时期有

一个嫔妃叫武则天,她后来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前段时间有个电视剧《武

则天》就表现了这一段历史。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讲武则天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武则天登上皇位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唐太宗逝世后,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李治,继位为唐高宗,但他体弱

多病,很少理政,大部分政事都由皇后(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来处理,武则天在理政的过

程中逐渐掌握实权,最后在晚年时候称帝,改年号为周。这就是武则天成为女皇帝的一个大

致经过。)

师:作为我国历史

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又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9正文第二段黑体字找出

答案。(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

师:在武则天死后,

她在自己的陵墓前立了一块无字碑,其用意是:她的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那大家是怎样评

价她的啊?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对武则

天的看法有褒有贬,通过同学们回答,老师认为我们评价武则天应该从政治以及她对历史发

展的贡献来评价,当代文学家郭沫若是这样评价武则天的,说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

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从政治上来看,

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通过本节课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评价,我想同学

们学会了从客观史实以及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来评价历史人物。

四、小结

师:最后我们回过

头来看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单元的《第二课 “贞观之治”》,了解了唐朝

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

世的发扬。常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那么同学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联系自身,

你学到了什么,又从中

获得了什么?

生:回答略

师:听了同学们的

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益良多,老师非常高兴。也希望在以后的历史学习

中,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通过历史学习,提高自身能力,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这节课我

们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巩固。

课后反思:

本节课“贞观之治”

课标要求学生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及武则天的基本史实,学习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

在课标的引领下,我依照课本讲述了三个子目的内容,第一个子目唐朝的建立不是学习的重

点,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然后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唐朝建立的史实。第二个子目“贞观之

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通过史料展示,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对比,是学生

更直观的了解“贞观之治”的形成,通过故事讲述,使同学们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在故事

讲述中更清楚的理解课本内容。在这一子目的讲述中,我采用小组讨论,学生回答的方式,

将课堂还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第

三个子目女皇武则天是本节课的次重点,我通过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

阅读课本学习武则天的政绩内容,最后小组讨论评价武则天,然后进行总结,使学生树立的

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即实事求是。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由课本知识联系学生自身,让学生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自己学到了哪些东西,对本课主题进

行升华,也使学生明白“读史使人明志”的道理,从历史学习中学到切实可用的知识。

因为初中生历史知

识积累较少,所以我主要抓住课本,从课本出发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进行备课,能够更好地

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

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巩固,同时课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能力,思考能力,使学

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篇一:第2课 贞观之治 知识总结与梳理

第2

课 贞观之治 知识总结与梳理

1、 隋朝灭亡与唐

朝建立: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

渊(唐高祖)建立

唐朝,后传位于李世民(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

2、 贞观之治局面

的形成原因:

(1) 开明的治国思

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

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军与民的舟水关系,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2) 正确措施和政

策:一、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二、注意戒奢从简,

节制欲望。

三、合并州县,革

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四、任用贤才和虚

心纳谏(房谋杜断、谏臣

魏征)。

3、唐太宗与汉文帝

的共同之处(贞观之治与文景之治对比):

都注意吸取历史经

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4、女皇武则天:我

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继位后改国号为周,继续实行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姚崇、狄仁杰为相),后人评价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5、唐太宗和武则天

的评价: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但其晚年也都大兴土木,劳民

伤财的举动,要客观评价。

篇二:贞观之治的形成

贞观

之治形成

大唐帝国的开创者,

唐高祖李渊,在位9年(武德元年-九年618—626年)。因为武德九

年(626年)六月

四日玄武门事变,李渊提早结束了他的帝王生涯。这年八月八日,他传位

儿子,自己做了太

上皇。他的继位人,就是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年(627年),

大唐灭隋改朝换代

只有九年。战乱中改朝换代,战乱其实尚未完全结束,从战乱中熬过来的

民生,需要将养生

息,在战乱中建立起来的新王朝,百废待兴,需要实施治国大政,显然,

如果继续以动乱和

战争尚武的国策“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是不符实际、不得人心的。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

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即从武力得天下要转型到守成文治天下。 历史成

就了中国历史上的

一代英主。 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出现了一个政治

清明、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大治之世,史称“贞观之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

颂。

一、引论 “贞观之

治”的景象与成就 “贞观之治”的历史原因

“贞观之治”指的

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贞观之治的治世景象,总的来说,就

是社会秩序空前安

定。 《资治通鉴》“贞观四年”记载:“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

不赍粮,取给于道

路焉。”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

有二十九人。贞观

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

们回家办理后事,

明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

回还,无一逃亡。

这一时期,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现象少之又少,

国人心中没有多少

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不易走极端,因

此犯罪的概率也就

相形见少。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历史进取、成就辉煌

的黄金时期。“马牛

布野”,“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意味着当时经济生活的复苏与繁荣;

“无复盗贼,囹圄

常空”,标志着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良好;“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表明

中国当时的生产力

和社会经济实力硬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象征着当时民族关系的和谐和国

际关系的融洽;“儒

学之盛,古者未之有也”,显示出文化事业的兴盛;“去奢省费“官吏多

自清谨”,说明了当

时“君道”与吏治的健全。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贞观之治”确实实现

了天下“大治”:国

家充满朝气,社会充满生机,君臣充满追求,民众充满希望,生活充满

信心,历史充满机

遇! “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李世

民十六岁从军,血

里火里,戎马生涯,以至有一次,因为血染透了战袍,居然回营换装再战。

唐朝打江山,三分

之二以上重大战役是他指挥的,作为军事家,其谋略和战略,是为古代最

杰出的军事统帅,

难有人可以望其项背。 二十七岁时,李世民以军人背景登基,这位军伍

皇帝,却奠定了中

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治盛世格局,这里的奥妙何在?换言之,造就贞观之

治的历史原因是什

么?它对于今天的人们有何种启示? 造就贞观之治的历史原因,历史学

家对此作了诸多研

究,试图总结出造就贞观之治的各种原因和经验。诸如从因果分析,认为

贞观年间,正是隋

唐改朝换代的历史更替时期,其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

争结束,人少地多,

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得以产生的最重要原因。隋朝开创了大运河利

在当时,功在千秋。

隋朝设立的科举制度,是促成贞观吏治改革的先导。等等。这一切,都

是促成贞观之治产

生的历史条件。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以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

端,认识到皇帝要

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

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唐太宗吸取隋亡

的教训,认识到统

治不可过分压榨人民 。 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

善听正确意见。大

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因此,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

赋税劳役,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戒奢从简”,节制、约束自己的享乐欲望。合并州县,革除

“民少吏多”弊政。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如用精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

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等等。正是这一系列治国思想和理念,治国大政和决

策、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当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文化腾达,并以其宽阔的胸襟影响着世界文明。即使在今天,“贞观之治”对现代中国建设和

谐社会的探索依然有可资借鉴之处。 那么,造就“贞观之治”景象的主要经验是什么?今人

可以得到的借鉴与启迪是什么?显然,按照“老生常谈”的研究方法,我们很难认清贞观之

治。历史不应该是流水帐,用什么某种先入为主的观点去解释。 “贞观之治”作为一笔极其

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毫无疑义是我们“从历史中学”,“纵向借鉴”的最佳对象之一。

二、 在历史性的重大社会转型中 李世民的华丽转身

唐朝是中国封建史

上少有的言论自由时代,唐太宗首倡这种开明风气,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鼓励臣民直言

不讳地批评纠正朝延过失,在当时形成了“君臣坐而论道共治天下”的局面。由于积极接纳

批评和监督,保障了初唐到盛唐期间的国策基本上没有重大失误,朝政决策在宽松的言论环

境下得到不断的修正和完善。“打天下”和“坐天下”是有本质差异的。唐太宗曾经多次和大

臣们讨论创业打天下和守成坐天下哪个更难的问题。 大臣魏征认为打天下难,守成更难。历

史上,历代君王,在成功以后,很容易把打天下的成功经验和手段简单地转用于治天下,所

谓“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所谓“以军统政”,只靠行使手中的最高权力,靠行政命令

治理国家,高度集权,高压行政,专制粗暴,将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于国家,结果极大地侵蚀

民生。隋朝历38年灭亡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有鉴于此,治理国家必须转变军国体制,建立

一套比较科学而民主的国家制度,以民为本。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实现自身的转变,从

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武帅转型为文治的皇帝。 天下已定,刀枪入库。历史学家总结了此间宫廷

王权争斗的特征:“狡兔死,走狗烹。”许多帝王为了独揽王权,赶净杀绝打天下时的功臣。

这是一种昔日打天下那种“武力冲动”,是对打天下成功经验的滥用,也表明在守成治天下中

这种类型的君王的无能,不过是继续“武治”罢了。历史证明,以武力夺得政权,又以武治

新政权的王朝,没有一个是不失败灭亡的。天下已定,当然要刀枪入库。唐太宗没有“烹”

开国功臣,而是“烹”自己,革除或者说放弃了这种“武力冲动”。这位年轻的常胜将军,长

于武而短于文,在“马放南山”,天下待治的历史路口,实行了“自我转型”。唐太宗对“文

治天下”有如此清醒的认识,是中国历史的大幸。唐太宗及早地把国家的首要任务从军事转

到了文治,没有玩弄权术和阴谋,不搞整人、“烹”功臣,不折腾,不走弯路。适应历史和实

际对于治国转型的需要,他实现了漂亮的转身,走到了社会必然规律制约的关节点上,正确

把握住了历史的枢机。

三、摒弃法家的帝王理论,建立“正己”的“新帝王学”

唐太宗不认为打下

天下之后,自己坐天下是天经地义的。他对大臣们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

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里的“道”是指政权,“有道”是指政权的合法性。 唐太宗认识

到政权的合法性在于得到百姓的拥护。因此,需要具备慎言谨行、如履薄冰的姿态谨慎执政。

在专制主义的古代,皇帝是“天子”,被粉饰膜拜为“上天的代言人”,成为光明与正义的象

征,具有浓重宗教色彩的真理真神的化身。国家出了事情,就怪罪于臣下,君主永远都是正

确的,即便要意思意思批评一下君王,也不过是帝王“罪己诏”——来个不痛不痒的检讨。

戏剧里有“打龙袍”,就是皇帝犯了法,不能真整他,只能意思

意思打他的衣裳。即便如此,最后翻脸的总还是帝王,“罪己诏”最后总是成了“罪人诏”。

必须指出,这一套,就是法家的帝王理论。唐太宗深知,在集权制度下,皇帝握有最终的决

断权,牵一发而动全身,帝王的一言一行,都会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必须慎之又慎。唐太

宗没有欣赏法家的这套“帝王学”。采取了放弃的姿态。 他把治乱的责任首先咎由皇帝来承

担,提出:“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唐太宗此说,可

以称之为“唐氏新帝王学”: 治国从治君开始,皇帝正人先正己,要以身作则,皇帝要承担

起治乱的责任,以此约束皇权,皇权也必须受审计、监理、约束。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

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这二条,是非常可贵的思想。要换个皇帝在别的朝代讲这番话,那是不可能的。要换个一般

人在别的朝代讲这番话,那就是大逆不道,罪不容诛。 这就是唐太宗摒弃了法家帝王理论的

“新帝王学”。 “新帝王学”不是“作秀”,对自己的政权进行虚伪的宣传或者粉饰。 唐太

宗实际上是身体力行实施着“新帝王学”。在晚年,还将自己治国成功的经验和心得体会撰写

成《帝范》一书传给继承人李治,作为遗训要他遵守。《帝范》所总结的治国成功经验就是“贞

观之治”。《帝范》所撰写的心得体会就是“贞观之治”成功的秘诀。 然而,历史会按照不安

分的轨迹运转,唐太宗以后的历史,果然不按规律,不尽天意,不如人意地脱轨运作了。与

唐太宗这番治国思想“新帝王学”背道而驰、治国运作的正是武则天。她不需要不遵照帝王

自律的《帝范》,命令下属编写了《臣轨》,她的治国思想与唐太宗恰正其反,她崇尚法家,

破坏了唐太宗制定的“新帝王学”所有规矩,开告密之风,以权术治国,《臣轨》是用来约束

臣下的,歌功于己,诿过于臣下,行专制之实。正己与正人,从唐太宗到武则天,治国理念

与差别就在这里。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历史冷冷地,豁然划开了开明与专制的分水岭。

四、“以德治国”的国策和“藏富于民”的政策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吏治清明固然重要,但是更有实际意义的是树立怎样的国策,给今后的国家和社会打什么样

的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627年)后不久,君臣之间就曾经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

讨论。唐太宗在《帝范》中回忆道:当初我对魏征说大乱之后不易大治。魏征不同意我的意

见,认为大乱之后反而容易治理,就像危难当头,人都想求生,怕乱就盼望稳定,希望治理

就容易调教。魏征说的就是“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的道理。 唐太宗还提出了著名的治

国原则 ,那就是“ 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也就是说,统治者怎样对待百姓,百姓就会

怎样对待君主,这是相对相应的,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如果实行以德治国的国

策,就一定会成为文明高尚的泱泱大国。 在座的大臣们都觉得魏征说的是书生之言,按照他

的意见办,国家必定大乱。但是,唐太宗却听进去了。唐太宗于是力排众议,确立“以德治

国”作为基本国策,力行不倦。其实,唐太宗内心并不踏实,他总觉得善人治国,过于儒弱,

珊珊而不达,以泱泱大国,少说也要百把年才能成为文明之邦。因此,他做了长期坚持的思

想准备。但是结果却让他大出意外,只过了短短几年,唐朝就实现了天下大治。 贞观七年,

唐太宗回顾这场决定国家走向的大论战、“宫廷全会”时,这样说:“贞观初,人皆异论,云

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征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

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唐太宗把这个功劳全都归于魏征,说:幸亏有了魏征这位良工,才将

他这块石头雕琢成为美玉。推善与人,真君子也。唐太宗这番表现,倒是让人觉得他本身就

是“以德绥远”的典范。 “以德治国”是个纲,成了当政者常挂在嘴边的话。怎么才能真正

落实于行动之上,而不是流于粉饰太平呢?唐朝是如何做到的呢? 魏征把“以德治国”的核

心问题向唐太宗作了阐述:“君何以名?为君尊天事地,敬社稷,保四国,慈爱万民,薄赋敛,

轻租税,臣亦与焉。”这段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

本思想的经典表述。国家政务千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一条,那就是爱护百姓。怎么做呢?两

个字:轻税。把财富集中于国家,还是“藏富于民”,唐朝是有前车之鉴的。 隋朝是中国历

史上最有为的王朝,短短30多年之间,结束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人口户数翻了一番还多(从

开国时不足400万户,上升至900万户)。修葺北方万里长城,开凿从江南到洛阳、再到幽州

的“之”字形大运河,绵延千里,把中原、河北和江南三大区域紧紧联系在一起,再通往首

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对外则北平突厥,南绥百越,西逐吐谷浑,东征高句丽。隋朝所做的事

情,从国家的角度来说,都是必要的。既然如此,为什么隋朝这个大帝国会轰然倒塌、毁于

一旦呢?市井流传说是由于隋炀帝猎色所致。这可能是在说笑话,未免幼稚和无知了。 中国

古代的税收基本上是人头税,官方勤于清点户口,实质上是为了增税。反过来,老百姓就会

想方设法从官方的户籍上逃匿隐漏。所以,古代户口数从来不准确,户口增减反映的是官方

与百姓的税收之争。隋朝在短短时间内实现户口的倍增,并不是人口繁衍的结果,而是朝廷

严厉税收政策的产物,户口倍增就意味着税收成倍成倍的增加。为了增税,隋朝还实行小户

制,要求子女成年后成婚分家,官方可以增加新的户税。但是,子女都分家,父母就难以老

有所依,这同传统的道德相悖。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朝留下的仓库,经过隋末唐初的动

乱与战争,竟然库存量还能够让唐朝使用五六十年。隋朝38年征收的赋税,够得上全国使用

将近百年。“清仓”盘点出了隋朝的高税率。隋朝的税率之高,着实令人咋舌。 国家兴建的

大型工程,是善是恶,当然不是指有些地方的政绩面子工程。国家既定的大型工程,不仅要

看是否有利于国家,和其眼下、长远利益,还要看其费用,老百姓是否能够承担。超过这个

限度,与民争利,虽善犹恶。 唐太宗君臣总结隋朝覆灭的惨痛教训,指出:“凡理国者,务

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

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不用解读

成现代汉语白话文了,说得多明白!表述得何其深刻! 有鉴于隋朝覆灭的惨痛教训,唐太宗

反其道而行之。唐太宗登基时,按照一户五口的最低标准换算,户数仅剩400万户左右。“损

失人口”将近3000万。换句话说,也就是少收人头税3000万个。唐太宗岂能不知道隋末数

年动乱不可能伤亡百姓过半?如果像隋文帝那样把官吏派到乡村挨户搜查,非要把户数撑大,

3000万完全可以找出来。可是,唐太宗没有这么做,他认了这笔“糊涂账”。真是“难得糊

涂”啊。唐太宗还从法律上限制子女分家,规定父母在,子女分家要处罚。这又是不利于税

收的增加。说白了,唐太宗是在“放水养鱼”。什么“以德治国”、“藏富于民”,这不是喊出

来的,国家是要让利的,是要真金白银做出来的。

五、建设诚信社会

实行并坚持让税政策

国家大幅度让税,

除了与民休息,还有别的目的吗?有,就是通过富民以求建立诚信社会。古人早就说过:“仓

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家让税,是要建立和培育知礼节知荣辱、有礼知耻的文

明社会,并不是鼓励自私自利的物欲横流。 诚信是国家之本,民无信不立,国家更是如此。

诚信的建立必须由国家来带头,来规范。国家失信于民,法律不公正,政策方针朝令夕改,

再好的百姓都会被改造成为刁民。孟子有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

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善待部属,善待百姓,是建立诚信关系的途径。失诚待部属,无

信待百姓,结果高高在上的君王,在部属和老百姓眼里心目中,只不过如同强盗流寇罢了! 唐

太宗的一大长处,是善于和人相处,人脉颇好,得人之盛,很少有人能够望其项背。然而,

新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太宗爱才,但部属中有不少人是从敌营投诚而来的,难免泥沙俱下,

鱼龙混杂。因此,有人向太宗建议要把官吏队伍中的异己分子清除出去。唐太宗犯难了:谁

是异己分子呢?来人献策:由唐太宗组织一批人伪装成谋反、贪污的,分别同这些“可疑异

己”的大臣们接触,引诱他们上钩,这就可以将他们的“异己”真实面目揭露出来。说话的

说得口沫四溅,唐太宗脸色却越绷越紧,最后,唐太宗断然拒绝:

我不能这么做!这么做固然可以暴露异己分子,但同时也让我失信于天下,将来大家都怀疑

我搞阴谋手段,上下相疑,再没有人肯讲真话,国家如何达到大治。君主行诈,却要部下正

直,岂不是源浊而望水清吗?最后,唐太宗郑重宣布:“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

俗。”何等的正派!何等的阳光! 统治者无信,往往是因为大权在握,以为自己怎么做,

下面都无可奈何,失信的根源在于权力的傲慢。唐太宗读项羽事迹后,感叹道:如果项羽进

入秦都咸阳,控制天下之后,懂得实行仁信,谁能够从他手里夺取政权呢?所以,他的灭亡

是咎由自取。 国家的权威不是靠高压和威吓手段来树立,而是靠法律与制度的公正和严明来

保障。是靠统治者正己守信来保证。中国有个坏传统,就是所谓的“治乱世用重典”。统治者

遇到社会问题乃至危机,不能一怒就想到要用重刑震慑,以图立竿见影。所谓的重典就是超

越法律规定加重刑罚,甚至屈打成招,形成疾风暴雨的态势,轰轰烈烈,七斗八斗,折腾得

人人自危,人人怨恨。风雨过后,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问题之草”,故态

复萌,而国家的权威、统治者则失去了法律的信誉,万民看笑话——执政者无能而已! 唐朝

提出“法贵简而能禁,罚贵轻而必行”的原则。刑罚的目的不在于处罚人,而在于禁止邪恶

和触犯法律,所以刑不必重,却要做到“小过不察则无烦苛,大罪不漏则止奸慝,使简而难

犯,宽而能制”。树立国家威信,不靠重刑苛法,而要在平时常抓不懈,依法办事,有法必依,

这就是国家最基本的诚信。

“贞观之治”,这座

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腾达的历史丰碑,以其宽阔的胸襟影响着世

篇三:贞观之治观后感

《贞

观之治》观课报告

近几天我认真欣赏

了研修任务中的六节课,收益颇多。其中潘蕊老师的《贞观之治》我看了多遍,每一遍都有

不一样的收获!现在我就从总体评价、教学环节、重难点处理、教学资源、教育机智五视角,

从观察内容、观察结果、评价反思三方面来分析观察潘老师这节课,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以

观察量化表的形式提交如下:

初中历史课堂观察

量表 (教师教学维度)

讲课人 潘蕊

课题 《贞观之治》

对本节课的知在学习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利用了直观的

识点进行了必音像

资料和材料分析等教学手段,使学

要的整合,来谈生

的学习热情达到高潮

论贞观之治 2.新

授课过程从采取的措施、繁荣的表

2.讲述方式如

何?讲解是否

有效?语言是

否规范?

2.本节课采用现、

衰落的原因几方面大胆整合教材,直接讲解、间接运用大量的影视资料,声音、图片、案渗

透等讲述方例等丰富的教学史料让学生去感受历式,注重抑扬顿史,做到论从史出,便于学

生认知。 3.通过材料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史挫,满怀激情!

料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讲解深入浅出,

有效有趣,语言4.

问题设计有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

规范。 登,对于教

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教师设

依据学生水平,3.

每一篇章是3.第一部分唐计一系列铺垫性的问题,

如何处理的?朝建

立展示材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

分析了唐朝扣一环,

逐步解决大问题,通过由浅入效果怎样? 料,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刚

刚建立社会 萧条局面,及唐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

太宗面对所存既学

到了知识又巧妙的对学生进行了情

在的问题采取感提

升!

的具体措施。但建

议:1.在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与课

件要同步,课后或

课中最好设计一些有教师讲述较多。

第二部分贞观梯度

的相应的练习题,在培养学生能力

之治运用大量的同

时,也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图片、文字资料2.

板块设计能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

和情景剧,逐一但

要注意内容的划分和名称的确

介绍了贞观年定。

我感觉板块二和板块三由于内容

手工业、商业等气

象新”。

方面的繁荣发3.

如果潘老师在授课时注意做好与学生

展情况。特别是的

互动,多设计一些材料,让学生去分

情景剧的设置,析,

老师不要直接说出答案,效果会更

效果非常好。学好。

生有读错字的4.

结束时画面和结束语再生动一些效果现象,老师没给会更好。 以纠正。 反思:1.这次观课

让我认识到,语言在第三部分女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小桥流武则天。智慧树水

还是磅礴大气无疑都应该是课堂的不展示武则天女可或缺,运用史料教材引领学生历史与皇

出现的原因现实结合,效果更好! 及表现,直观,2.板书在整个教学中有画龙点睛之妙,利

于学生理解不可弱化如果能让学生结合板书进行讲和掌握。

篇四:第2课 贞观之治

课题

第2课 “贞观之治” 共 1 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 学习目标

1.分析概括贞观之

治出现的原因及内容,能正确评价唐太宗。

2.了解文成公主入

藏和亲的故事,知道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学习重点:唐太宗

和贞观之治

学习难点:分析贞

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2、 预习指导

自主学习:贞观之

治,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组合作:文成公

主入藏。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及时记录。小组合作讨论,组长记录组

员学习情况,并选

出发言人。

阅读课本内容后,

独立完成预习作业

3、 预习作业

1、唐朝的建立:年,

建立唐朝,定都,他就是。武门之变后,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 继承皇位,他就是历史

上有名的 。

答案:618年;李

渊;长安;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

2、“贞观之治”出

现原因:唐太宗在位期间采取的措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

继续推行 ,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在民族关系上,坚决抵抗外族骚

扰,实行 民

族政策。用人方面:唐太宗还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太宗任用 和 二人(史

称“房谋杜断”)做宰相。

答案:三省六部制;

均田制;开明的;房玄龄;杜如晦

3、“贞观之治”局

面的含义: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太平景象。

历史上称这段时间为“ ”。

答案:贞观之治

1、背景:7世纪初,

吐蕃首领几次派使者到长安求婚,唐太宗决定把 嫁给他。

答案: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二、知识解析及习

知识点一:贞观之

解析:

1、618年,唐朝建

立,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年号贞观,

他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巩固措施,使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唐太宗采取的措

施有:①吸取隋亡的教训;②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③注意“戒奢从简”;④整顿吏治;⑤

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知识点二:文成公

主入藏

解析:

文成公主入藏,嫁

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赢来了唐藏百年和平的局面,两国人民 和睦相处,文成

公主同时带去了唐代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唐代的书籍,增进了两国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

也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和平共处。

习题:

1、中国历史上称唐

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

答案:c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说:“君,舟也;

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是( )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答案:b

3、唐太宗虚心纳谏

的根本目的是( )

a、笼络人才

b、维护封建统治 c、做一代名君 d、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b

4、下列朝代定都长

安的有( )

①西晋 ②西

汉 ③东汉 ④隋朝 ⑤唐朝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④

答案:b

5、“贞观之治”局

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①唐太宗吸取隋亡

教训,减轻人们负担 ②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③开通运河,促进南

北经济交流 ④沿袭和完善隋代的“ 三省六部”制,加强行政职能⑤修订法令,删繁就简,

化重为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b

6、如果你是唐太宗

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 )

①.有幸与魏征、杜

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

②. 唐太宗常常告

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③. 由于唐太宗善

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

④.见证了唐太宗

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

a. ①②③ b. ②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7、“贞观

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 )

的英明统治。

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b

8、 被西藏人民亲

切称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的人是( )。

a. 昭君姑娘 b. 文成公主 c. 则天皇帝 d. 金城公主

答案:b

9、唐太宗曾说:“君,

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普能覆舟。”他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和租庸

调制,保证农民的

土地和生产时间,促进了社会发展。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实质体现了( )

a.道家的“自然无

为” b.儒家的“仁政德治”

c.墨家的“兼爱非

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

答案: b

10、开创了“贞观

之治”社会局面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 b

11、唐太宗曾说: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

农民的土地和时间,促进了社会发展。唐太宗的执行措施实质体现了( )

a 道家的“自然无

为” b 儒家的“仁政德治”c 墨家的“兼爱非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 答案: b

12、唐太宗统治时

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

a.贞观之治 b.文景之治 c.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答案: a

13、中国历史上有

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答案: c

14“贞观之治”中

的“贞观”是( )

a.国号 b.庙

号 c.谥号 d.年号

答案:d

15、我国古代出现

了很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下列的繁荣局面与唐太宗在位时期有关

的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b

16、年号是吉利吉

祥、国泰民安的含义,或是显示皇权的神圣。“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其中用“贞观”作为

年号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b

17、温总理说:“国

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 )

a.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彼知已,百战

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答案:d

18、中国人民大学

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

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b

19、唐太宗吸取“隋

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的教训,

注重( )

a.虚心纳谏

b.轻徭薄赋 c.科举选才 d.微服私访

答案:a

20、小龙在图书馆

借了一本,《贞观政要》。在这本书中,他可以查到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的“治世”史实( )

a、秦始皇 b、

唐太宗 c、唐玄宗 d、明太祖

答案:b

21、唐太宗统治时

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

a.贞观之治

b.文景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a

22、文成公主入藏

的意义?

答案:文成公主入

藏,促进了汉藏两国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密切了汉族和少数民

族的关系。

23、贞观十八年

(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

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请回答: ①.

唐太宗说此话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指出人民力

量的强大。

②.你能否举出历史上“水能覆舟”的两个例子。

答案:秦末农民起

义导致秦朝灭亡,隋末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

——《贞观政要·纳

谏》

——《资治通鉴》

请分析出现以上情

况的原因?

答案:注意吸取隋

朝灭亡的教训;

轻徭薄赋,发展生

产;

皇帝勤于政事,善

于听取意见;

大臣廉洁奉公。

篇五: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教案设计

课题:“贞观之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初一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史实;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

简单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

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史料,小组合作,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3)情感态度价值

观: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认识到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

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

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4)教材分析:本

节课“贞观之治”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二课。可

以说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下启第三课开元盛世,所以

在本单元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可以说繁荣和开放是从“贞观之治”开始的,所以本课

在本单元中也处于重要地位,所以要认真学习。

教学重点:“贞观之

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搜集有关材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

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教学难点:对唐太

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和武则天,掌握评价

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进

行全面评价。)

教学方法:引导阅

读课本,归纳总结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的能力;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史料能力,并树立一切从事实出发的原则;联系实际,

使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贞

观长歌)

师:这是电视剧《贞

观长歌》的主题曲。想一下这首歌在描述谁的统治?(唐太宗)他的统治是什么样子呢?真

的如歌曲描述的那么伟大吗?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

课《贞观之治》。

师:在上节课我们

提到过在隋炀帝统治后期,修大运河,修驰道,三征高丽,导致国内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

所,导致隋末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李渊进入长安,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请大家在课本第7页标出唐朝的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

师:唐高祖退位后李世民登上了皇位。他就是唐太宗,年号为贞观。唐太宗做皇帝的道路不

是一帆风顺的,有谁知道他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呢?

师:李世民是唐高

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反隋和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帮助

父亲稳定了新王朝,被封为秦王。

玄武门事变:李世

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功名日盛,盖过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李建成意识到李世民是自己

皇储的地位的重大威胁,所以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双方展开了夺位之争。最终在唐高祖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引发了玄武门之变。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唐帝国

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门——玄武门附近发动了流血政变,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太子李

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

贞观。历史上将这次流血政变成为“玄武门事变”。

师:李世民当上皇

帝后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治理国家。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朝在隋炀帝的治理下如何

走向灭亡的,从隋末农民战争中他学到了很多东西。

师:我们来看一段

唐太宗的话。请大家看课本第8页中间文本框中的这句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

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师:这句话是什么

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

掀翻。)

师:同学们回答的

很准确,这句话说明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重视人民的力量)除此之外,唐太宗学到

了那些治国思想?请大家阅读课本第8页第一段黑体字,找出答案。

师:在这些治国思

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国家。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八页,从经济、

政治、用人三方面找出唐太宗治国的措施。(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师:通过同学们阅

读课本以及小组讨论,我找一位同学来说说唐太宗在经济方面做了哪些措施?

生:唐太宗在经济

上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师:这位同学总结

的非常好,他在政治上又做了哪些措施,再请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唐太宗政治方

面的措施有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师:这位同学回答

的很对,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使得官吏减少,官吏减少之后,财政支出就会减少,农民所

缴纳的税收就减少,所以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国家安定。

师:唐太宗在用人

上是怎么做的呢?

生:在用人上,唐

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丞相,人称“房

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师:这位同学总结

的很对,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关于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有很多,谁来给大家讲讲

你所了解的有关他俩的故事。

师:这位同学讲的

非常好,可以说正是因为唐太宗虚心纳谏,最终以其气度赢得了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

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国家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两段材料。

师:这两段材料反

映了在唐太宗治理下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变化?

师:通过材料一可

以看出,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了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的景象。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唐朝在唐太宗治理下,出现了庄稼大丰收,社会安定,人民安

居乐业的局面。

师:在唐太宗贞观

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

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因为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

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同学们在这里要注意一下, “贞观之治”不是贞观年间

就已经存在的说法,而是后人对贞观年间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盛况的一种赞称。

师:通过刚才的学

习,同学们对唐太宗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大家能不能谈谈在你们的心中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

皇帝,该如何评价他?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说的都

非常对,评价都比较客观,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在位期间,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贞观之治”。在

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席纳谏,以农为本,减轻徭役,是一位明君。

师:唐太宗时期有

一个嫔妃叫武则天,她后来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前段时间有个电视剧《武

则天》就表现了这一段历史。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讲武则天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武则天登上皇位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唐太宗逝世后,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李治,继位为唐高宗,但他体弱

多病,很少理政,大部分政事都由皇后(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来处理,武则天在理政的过

程中逐渐掌握实权,最后在晚年时候称帝,改年号为周。这就是武则天成为女皇帝的一个大

致经过。)

师:作为我国历史

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又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9正文第二段黑体字找出

答案。(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

师:在武则天死后,

她在自己的陵墓前立了一块无字碑,其用意是:她的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那大家是怎样评

价她的啊?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对武则

天的看法有褒有贬,通过同学们回答,老师认为我们评价武则天应该从政治以及她对历史发

展的贡献来评价,当代文学家郭沫若是这样评价武则天的,说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

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从政治上来看,

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通过本节课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评价,我想同学

们学会了从客观史实以及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来评价历史人物。

四、小结

师:最后我们回过

头来看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单元的《第二课 “贞观之治”》,了解了唐朝

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

世的发扬。常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那么同学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联系自身,

你学到了什么,又从中

获得了什么?

生:回答略

师:听了同学们的

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益良多,老师非常高兴。也希望在以后的历史学习

中,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通过历史学习,提高自身能力,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这节课我

们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巩固。

课后反思:

本节课“贞观之治”

课标要求学生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及武则天的基本史实,学习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

在课标的引领下,我依照课本讲述了三个子目的内容,第一个子目唐朝的建立不是学习的重

点,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然后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唐朝建立的史实。第二个子目“贞观之

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通过史料展示,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对比,是学生

更直观的了解“贞观之治”的形成,通过故事讲述,使同学们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在故事

讲述中更清楚的理解课本内容。在这一子目的讲述中,我采用小组讨论,学生回答的方式,

将课堂还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第

三个子目女皇武则天是本节课的次重点,我通过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

阅读课本学习武则天的政绩内容,最后小组讨论评价武则天,然后进行总结,使学生树立的

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即实事求是。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由课本知识联系学生自身,让学生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自己学到了哪些东西,对本课主题进

行升华,也使学生明白“读史使人明志”的道理,从历史学习中学到切实可用的知识。

因为初中生历史知

识积累较少,所以我主要抓住课本,从课本出发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进行备课,能够更好地

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

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巩固,同时课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能力,思考能力,使学

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相关文章

  •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随从天子作战. (3)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商周 ...查看


  • 高考历史热点话题
  • 高考历史热点话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甘肃省临夏中学 王鹏 [热点聚焦] 2006年10月8-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 ...查看


  • 贞观之治的形成
  • 贞观之治形成 大唐帝国的开创者,唐高祖李渊,在位9年(武德元年-九年618-626年).因为武德九 年(626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事变,李渊提早结束了他的帝王生涯.这年八月八日,他传位 儿子,自己做了太上皇.他的继位人,就是太宗李世民. 唐太 ...查看


  • [开元盛世]说课稿
  • <开元盛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开元之治>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开元之治"."盛世经济的繁荣" ...查看


  •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5课
  • 15课 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性,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查看


  • 初一历史导学案
  • 初一历史导学案 学 校 长沙市第十二中学 姓 名 李 钢 志 学 科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学 期 二0一二年上学期 学习目标] 长沙市第十二中学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 1.掌握隋朝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2. ...查看


  • 中国政府应采取什么措施改善民生
  • 旅游091班 王娟娟 学号:5405109035 中国政府应采取什么措施改善民生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 ...查看


  • 热点专题:春天,我们开启新的征程──两会
  • 热点专题:春天,我们开启新的征程──两会 [热点综述] 1.2008年3月3日,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迎来了又一次历史性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贾庆林代表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 ...查看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点解读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点解读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历史上大的统一:秦统一:589年隋统一:元朝统一(蒙古族) 大运河的开通:(1)时间:605年 (2)三个地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诼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