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分答时刻
8月21日,第74届雨果奖颁奖典礼在美国堪萨斯城举行,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获得中短篇小说奖,这是继2015年大刘《三体》获奖后,中国作家再次摘得雨果奖。
《北京折叠》描绘了一个阶层固化的北京,空间被分为三层,第三空间是底层劳动者,第二空间是中产阶级,第一空间则是权贵阶层,48小时的时间按照比例分配这三个空间的人:
摘文「折叠城市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by《北京折叠》·郝景芳
三层空间的构思来源于郝景芳的个人经历,写这篇小说时她还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并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北京办公室实习,晚上则会返回到北五环外的城乡结合部,这成为了小说中第一层空间到第三层空间的跌落变换。
白天的实习中,她会接触拉加德这样无需和底层人群接触就可以一句话影响世界经济脉络的人;她的身份是大学生,而且是中国最好学校的高材生,仍然拥有努力就可以突破阶层的上升通道;而夜晚,她会看那些到“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的人,连女儿上幼儿园都困难重重的外地出租车司机是她小说里老刀的原型。
《北京折叠》这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哪里?
郝景芳:最主要的来源是那几年我的实习和工作经历,让我接触比较高端所谓上层有决策能力的人群,也让我接触一些所谓底层生活比较困难的人群,给我的感觉是在这个城市中不同人群相互之间是没有接触的,对于彼此的心理和彼此想的的事情互不了解,这就让我想起一个即使在地理上是同一的但是在时间上和心理层面都是相互隔绝的世界。
至于直接的出发点,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外地户口的出租车司机在讲他们给女儿连夜排队报幼儿园的事情,很艰难。另外我也比较关心垃圾处理的问题。
郝景芳在获奖时的采访时说,不希望自己小说里描绘的世界变为现实。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会变成平的还是加深无法逾越的鸿沟似乎已慢慢有了答案,北京是最显著的代表,其实千年来就是如此。
毕竟,对于郝景芳来说,一个从来都处于社会中上层的人,对下层的人文关怀是否浅尝辄止?对阶级鸿沟的认知到底又有多深?
所以批评者会诟病三个阶层折叠翻转的设定老套,早有《时间机器》《大都会》珠玉在前,然而雨果奖很容易青睐这些反思中国历史和现状的作品,比如《三体》里的文革,和《北京折叠》里的阶层固化。但支持者则认为,雨果奖是由读者投票的奖项,并非所有的读者意识形态口味都如此强烈。
但不论争议如何,郝景芳成为了亚洲首位雨果奖得主,而且是在同组竞争者有斯蒂芬·金的情况下,这足以让中国科幻在世界上受到更多关注。
郝景芳在分答上的简介是经济学者、前天体物理学生,小说作者则排在了这两个身份之后。
她18岁时曾获得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却选择了就读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继续深造,最后却拿了经管学院的博士学位,就职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学习天体物理有什么用?郝景芳:学习天体物理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它不能帮助我们找工作,甚至也不能帮助我们改善现在的生活,但是学天体物理有知识、智慧,了解到宇宙是怎样运行的、人类是处于什么样的宇宙环境,对于我们整个看待世界的思维有很大很大的帮助。
除了《北京折叠》这部与其说是软科幻不如说是现实派的小说,郝景芳好几部作品都与自己这段学习天体物理的经历有关,但她的科幻小说并不过度地依赖技巧构建恢弘的科幻世界,而是更为关注个体:从贫富差距到个体选择。
郝景芳在分答上也曾推荐书籍,两本心理学类书籍让她手不释卷:
来源:分答时刻
8月21日,第74届雨果奖颁奖典礼在美国堪萨斯城举行,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获得中短篇小说奖,这是继2015年大刘《三体》获奖后,中国作家再次摘得雨果奖。
《北京折叠》描绘了一个阶层固化的北京,空间被分为三层,第三空间是底层劳动者,第二空间是中产阶级,第一空间则是权贵阶层,48小时的时间按照比例分配这三个空间的人:
摘文「折叠城市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by《北京折叠》·郝景芳
三层空间的构思来源于郝景芳的个人经历,写这篇小说时她还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并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北京办公室实习,晚上则会返回到北五环外的城乡结合部,这成为了小说中第一层空间到第三层空间的跌落变换。
白天的实习中,她会接触拉加德这样无需和底层人群接触就可以一句话影响世界经济脉络的人;她的身份是大学生,而且是中国最好学校的高材生,仍然拥有努力就可以突破阶层的上升通道;而夜晚,她会看那些到“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的人,连女儿上幼儿园都困难重重的外地出租车司机是她小说里老刀的原型。
《北京折叠》这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哪里?
郝景芳:最主要的来源是那几年我的实习和工作经历,让我接触比较高端所谓上层有决策能力的人群,也让我接触一些所谓底层生活比较困难的人群,给我的感觉是在这个城市中不同人群相互之间是没有接触的,对于彼此的心理和彼此想的的事情互不了解,这就让我想起一个即使在地理上是同一的但是在时间上和心理层面都是相互隔绝的世界。
至于直接的出发点,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外地户口的出租车司机在讲他们给女儿连夜排队报幼儿园的事情,很艰难。另外我也比较关心垃圾处理的问题。
郝景芳在获奖时的采访时说,不希望自己小说里描绘的世界变为现实。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会变成平的还是加深无法逾越的鸿沟似乎已慢慢有了答案,北京是最显著的代表,其实千年来就是如此。
毕竟,对于郝景芳来说,一个从来都处于社会中上层的人,对下层的人文关怀是否浅尝辄止?对阶级鸿沟的认知到底又有多深?
所以批评者会诟病三个阶层折叠翻转的设定老套,早有《时间机器》《大都会》珠玉在前,然而雨果奖很容易青睐这些反思中国历史和现状的作品,比如《三体》里的文革,和《北京折叠》里的阶层固化。但支持者则认为,雨果奖是由读者投票的奖项,并非所有的读者意识形态口味都如此强烈。
但不论争议如何,郝景芳成为了亚洲首位雨果奖得主,而且是在同组竞争者有斯蒂芬·金的情况下,这足以让中国科幻在世界上受到更多关注。
郝景芳在分答上的简介是经济学者、前天体物理学生,小说作者则排在了这两个身份之后。
她18岁时曾获得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却选择了就读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继续深造,最后却拿了经管学院的博士学位,就职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学习天体物理有什么用?郝景芳:学习天体物理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它不能帮助我们找工作,甚至也不能帮助我们改善现在的生活,但是学天体物理有知识、智慧,了解到宇宙是怎样运行的、人类是处于什么样的宇宙环境,对于我们整个看待世界的思维有很大很大的帮助。
除了《北京折叠》这部与其说是软科幻不如说是现实派的小说,郝景芳好几部作品都与自己这段学习天体物理的经历有关,但她的科幻小说并不过度地依赖技巧构建恢弘的科幻世界,而是更为关注个体:从贫富差距到个体选择。
郝景芳在分答上也曾推荐书籍,两本心理学类书籍让她手不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