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虹桥中学初三学年 语文 学科能力练习卷
完成时间 出题人 马婧 审题人 杨光 学生姓名: 班级:
蛇的文化解读
邸永君
(1) 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2)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 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 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 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 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 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已中有蛇神已蛇之尊容。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 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 “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 “打草惊蛇”,比喻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 加之前述“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 “笔走龙蛇”,则 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却美丽善良,表现出国人对无毒蛇类之接纳与认可。西方文化体系《圣经》中,蛇却是引诱人类始祖犯罪之邪恶化身,是对毒蛇害人现实之概括与提炼。蛇集善恶于一身,而对其特性之不同认知与取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蛇富实用价值。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论断。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获进展。
(8)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蛇之 ,皆可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于坎坷。
(选自2013年1月《光明日报》, 有删改。)
9.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蛇具有哪些习性?
10. 研读第(6)段, 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3分)
11、第(4)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2分)
最小的蛇是盲蛇, 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 体重只有数克。
方法:
作用: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 试加以分析。(3分) 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
13. 选文第(8)段横线处要填入能体现蛇精神品质的句子。请将所填句子写在下面, 使前后文意连贯。(3分〉
9、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
10. ①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②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③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 11. 作比较〈1分〉。通过与蚯蚓的比较, 具体突出了盲蛇体形之小, 体重之轻。(1分)
12. 不能删掉〈1分〉。" 不下" 是" 不少于" 的意思, 说明与蛇相关的成语数量不少于70个。如果本掉, 与实际情况不符, 改变了原意, 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13. 可以围绕蛇的顽强、勇敢、进取等方面来写, 内容要积极向上。至少写出三点,
参考示例:生生不息,顽强坚忍; 不畏强敌11. 读语段可知,问题句“蛇助文化演进”是语段的中心句,之后有一些关键语句,如“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它们共同说明了中心句。因此,文段是从这三个角度来说明的。
11. 根据句中的“与 相仿”可知,是作比较,这是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数克”是列数字,因让写一种,所以把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写出来即可。说明的目的是突出蛇的小和轻。
12. 把加线的“不下”去掉读一读,即可比较出不同。“不下”强调不少于,去掉变成了“70个”说法与实际不符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13. 八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可填写上文涉及到的蛇的精神品质,如“自强不息”“顽强”“勇敢”等,从原文中提取或概括均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理解语句关系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本题考查学生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另外,对于说明文语句的理解,一定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否则就可能改变原意,造成曲解。
一般情况下,应尊重原文,回答不能去掉。回答理由时,可把词语去掉再读一下句子,用通顺的语言表述出比较的结果即可。一般从词语的作用、去掉后出现的情况两方面拟答。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和语句,根据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寻找出正确答案。
整体感知文章,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注意语段与前文的关联,把切题的词语或句子提取出来即可。 ,以柔克刚; 逶迤前行,勇者无惧
虺是古代汉族传说中龙的一种,以爬虫类的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出自南朝时期著作《述异记》。
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原始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图腾崇拜,比如中国人的图腾一般为龙,俄罗斯则有熊图腾的崇拜。
哈尔滨市虹桥中学初三学年 语文 学科能力练习卷
完成时间 出题人 马婧 审题人 杨光 学生姓名: 班级:
蛇的文化解读
邸永君
(1) 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2)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 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 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 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 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 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已中有蛇神已蛇之尊容。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 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 “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 “打草惊蛇”,比喻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 加之前述“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 “笔走龙蛇”,则 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却美丽善良,表现出国人对无毒蛇类之接纳与认可。西方文化体系《圣经》中,蛇却是引诱人类始祖犯罪之邪恶化身,是对毒蛇害人现实之概括与提炼。蛇集善恶于一身,而对其特性之不同认知与取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蛇富实用价值。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论断。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获进展。
(8)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蛇之 ,皆可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于坎坷。
(选自2013年1月《光明日报》, 有删改。)
9.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蛇具有哪些习性?
10. 研读第(6)段, 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3分)
11、第(4)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2分)
最小的蛇是盲蛇, 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 体重只有数克。
方法:
作用: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 试加以分析。(3分) 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
13. 选文第(8)段横线处要填入能体现蛇精神品质的句子。请将所填句子写在下面, 使前后文意连贯。(3分〉
9、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
10. ①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②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③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 11. 作比较〈1分〉。通过与蚯蚓的比较, 具体突出了盲蛇体形之小, 体重之轻。(1分)
12. 不能删掉〈1分〉。" 不下" 是" 不少于" 的意思, 说明与蛇相关的成语数量不少于70个。如果本掉, 与实际情况不符, 改变了原意, 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13. 可以围绕蛇的顽强、勇敢、进取等方面来写, 内容要积极向上。至少写出三点,
参考示例:生生不息,顽强坚忍; 不畏强敌11. 读语段可知,问题句“蛇助文化演进”是语段的中心句,之后有一些关键语句,如“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它们共同说明了中心句。因此,文段是从这三个角度来说明的。
11. 根据句中的“与 相仿”可知,是作比较,这是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数克”是列数字,因让写一种,所以把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写出来即可。说明的目的是突出蛇的小和轻。
12. 把加线的“不下”去掉读一读,即可比较出不同。“不下”强调不少于,去掉变成了“70个”说法与实际不符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13. 八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可填写上文涉及到的蛇的精神品质,如“自强不息”“顽强”“勇敢”等,从原文中提取或概括均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理解语句关系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本题考查学生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另外,对于说明文语句的理解,一定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否则就可能改变原意,造成曲解。
一般情况下,应尊重原文,回答不能去掉。回答理由时,可把词语去掉再读一下句子,用通顺的语言表述出比较的结果即可。一般从词语的作用、去掉后出现的情况两方面拟答。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和语句,根据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寻找出正确答案。
整体感知文章,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注意语段与前文的关联,把切题的词语或句子提取出来即可。 ,以柔克刚; 逶迤前行,勇者无惧
虺是古代汉族传说中龙的一种,以爬虫类的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出自南朝时期著作《述异记》。
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原始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图腾崇拜,比如中国人的图腾一般为龙,俄罗斯则有熊图腾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