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读”中丰盈“美”的情感
——《纪晓岚吟诗》说课稿
武汉市江夏区 何彩莲
一、说教学理念
当众说纷纭的语文观冲击着我们的视听,不少老师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困惑,甚至不停地纠结着,但有一点让各位同仁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的重要手段就是读。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只要依标据本,切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好读的方式,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言的积累,形成语文素养,享受学习过程。
二、说教材
《纪晓岚吟诗》这篇课文编在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智慧故事”之首,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物的智慧美,懂得知识是智慧的基础。这篇课文就是围绕文学家纪晓岚吟诗一事,表现出一代才子的机智过人、才华横溢。故事内容有趣,语言浅显,文中有诗的形式特别,景和人的描写生动传神。编者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感情朗读和默读课文的训练,并加强语言的积累,为学生高段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6个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沉静、目不转睛、活蹦乱跳、悠然、绝妙、机智”等词。
2.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古诗能熟读成诵。
3.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的情境,体会纪晓岚的机智,并能受到熏染。
教学重点 :通过充分朗读1、2自然段,感受江景的情趣;诗文对照,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抓住第3自然段读文品诗,体会古诗语言凝练的特点,认识人物的机智与才华。
三、说学情
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能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事件,对这类智慧故事中的人物尤感兴趣,能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意,但在课堂上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来掌握读文方法,达到深层次的品读感悟。我始终牢记《课标》: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语文课堂就要有语文味,语言学习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诗文对照,想象画面;扣词扣句,点拨、感悟。
2.学生学法:朗读想象法、默读勾画圈点法、品读交流法,让学生养成默读精思、潜心涵咏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法和学法往往是相互交融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五、说教学程序
这篇课文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是检查认字读词;读题质疑,整体感知;并训练从段首句中抓
重点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领会文中的内在美。我设计了四个主要环节:
第一个环节:图文结合读 想象自然秋色环境美
从学生感兴趣的画面入手,将带有插图的第1段文字文呈现出来,并这样引导:
1.乾隆皇帝和纪晓岚这对君臣来到江边散步,江边的哪些景物吸引了他们?学生自读找到“落日、光芒、波浪、芦花、水鸭、钟声”这组景物词。
2.再点拨学生给这些让人遐想连篇的景物前加上一个词语,让他们变得更亮丽,如:(红红)的落日 (金色)的光芒 等
在读中充分感受景物特点和描写的优美。
3.再读这段话,想象画面。
这样能将体会景色美与积累语言、学习写景方法、发展想象思维有机融合。 第二个环节:抓住细节读 感受老翁独钓情趣美
这部分内容是诗意中的灵魂所在,老翁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传神,需要在读中体会文字背后的情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1. 默读第二自然段,勾画重点词语。
2. 再引导:
抓“静静地”、“目不转睛”、“一动也不动”体会老渔翁钓鱼时的专注,感受静态美。
抓“晃动”、“突然没入”、“用力拉起”、“钓上”演读体会老渔翁娴熟的钓鱼技术,感受动态美。
抓“活蹦乱跳”、“金色”、“大” 、“拍”、“哈哈大笑”指导朗读,读出钓得大鱼后的喜悦。
3. 然后男女生对接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充分感受老渔翁给秋江带来的生机和情趣,为后面“一人独占一江秋”做有力的铺垫,并潜移默化习得人物描写方法。
第三个环节:诗文对照读 品味词精句妙诗意美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重锤敲打:
1.先找读纪晓岚在此情此景中作出的诗,让学生说说纪晓岚把眼前的哪些景物写进了诗里?从而理清诗与文的对照关系。
2.诗文对照体会“一人独占一江秋”,在感悟时会有难度。
①学生能明白“一人”指的是老渔翁,对于老渔翁独自占有享受的这一江秋景,需要再读1、2自然段来回味。
②体会诗用字绝妙,描写生动传神之处。
深度点拨:这江边不是还有纪晓岚还有乾隆皇帝吗?怎么就说“一人独占”呢?
经此点拨,学生顿悟:老渔翁“一拍一呼复一笑”完全沉浸在垂钓之乐中,不觉周围人的存在,他与这美丽的秋景融为一体了。这样就能领会到 “一人独占一江秋”的意境。
③读中学写,悟法。
平时习作中我们可以向文学大师纪晓岚学习,做到用字绝妙,描写生动传神。这样牵引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以学致用,才最有实效。
3.再以这种形式读诗,然后尝试给诗拟题,并完整背诵。
一( )一( )一( ) ,一( )长 竿 一( )钩 。
一( )一( )复 一( ),一( )独 占 一( )。 如此层层推进地读,既理清了课文1、2自然段与文中古诗之间的对应关系,又落实了体会古诗词精句妙的特点。
第四个环节:个性体验读 认识机智过人智慧美
聚焦第3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当场”“必须”这些词中体会乾隆是“故意为难”纪晓岚。
2.然后换位体验,感受人物。
引导学生边读边演:面对乾隆皇帝的故意为难,纪晓岚是“望着江上的渔舟”“来来回回地走”“悠然地吟唱”,一位才华横溢,智慧过人的纪晓岚立在眼前。
过渡:读到这儿你想说点什么?此时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与人物对话,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3.再看乾隆皇帝的评价,让学生自由读第4、5自然段:
特别要引导学生读好皇帝说的话:好!好!好一幅“秋江独钓图” !好一个机智的纪晓岚啊!
①先组织讨论连用四个“好”字的意味。
②然后师生配合读,通过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点拨:听到这首绝妙的七言诗,乾隆皇帝也不由得心生佩服之情,他不禁点头笑道——生读。
再点拨:乾隆皇帝为大清有这样机智过人的人才深感骄傲与自豪,他不禁点头笑道——生再读。
这样不仅让学生准确把握皇帝的情感,还对纪晓岚的智慧美有更深的领悟。
③最后一起带着由衷地称赞与自豪配乐吟诵《秋江独钓图》
六、说预期效果
以上教学程序的四个环节,正如《课标》中要求的:始终凸显一个“读”字,读出层次,读出个性。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能让学生积累精妙语言,习得读文方法,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地融为一体,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七、说板书设计
22 纪晓岚吟诗
好 景
好 情趣
好 诗
好 智慧
课题下方自上而下板书:景、情趣、诗、智慧这四点,并借乾隆皇帝评价的四个“好”字分别加在前面,阶梯式呈现,更富于美感。此板书力图全面、简明将地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重难点。
让学生在“读”中丰盈“美”的情感
——《纪晓岚吟诗》说课稿
武汉市江夏区 何彩莲
一、说教学理念
当众说纷纭的语文观冲击着我们的视听,不少老师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困惑,甚至不停地纠结着,但有一点让各位同仁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的重要手段就是读。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只要依标据本,切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好读的方式,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言的积累,形成语文素养,享受学习过程。
二、说教材
《纪晓岚吟诗》这篇课文编在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智慧故事”之首,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物的智慧美,懂得知识是智慧的基础。这篇课文就是围绕文学家纪晓岚吟诗一事,表现出一代才子的机智过人、才华横溢。故事内容有趣,语言浅显,文中有诗的形式特别,景和人的描写生动传神。编者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感情朗读和默读课文的训练,并加强语言的积累,为学生高段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6个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沉静、目不转睛、活蹦乱跳、悠然、绝妙、机智”等词。
2.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古诗能熟读成诵。
3.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的情境,体会纪晓岚的机智,并能受到熏染。
教学重点 :通过充分朗读1、2自然段,感受江景的情趣;诗文对照,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抓住第3自然段读文品诗,体会古诗语言凝练的特点,认识人物的机智与才华。
三、说学情
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能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事件,对这类智慧故事中的人物尤感兴趣,能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意,但在课堂上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来掌握读文方法,达到深层次的品读感悟。我始终牢记《课标》: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语文课堂就要有语文味,语言学习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诗文对照,想象画面;扣词扣句,点拨、感悟。
2.学生学法:朗读想象法、默读勾画圈点法、品读交流法,让学生养成默读精思、潜心涵咏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法和学法往往是相互交融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五、说教学程序
这篇课文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是检查认字读词;读题质疑,整体感知;并训练从段首句中抓
重点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领会文中的内在美。我设计了四个主要环节:
第一个环节:图文结合读 想象自然秋色环境美
从学生感兴趣的画面入手,将带有插图的第1段文字文呈现出来,并这样引导:
1.乾隆皇帝和纪晓岚这对君臣来到江边散步,江边的哪些景物吸引了他们?学生自读找到“落日、光芒、波浪、芦花、水鸭、钟声”这组景物词。
2.再点拨学生给这些让人遐想连篇的景物前加上一个词语,让他们变得更亮丽,如:(红红)的落日 (金色)的光芒 等
在读中充分感受景物特点和描写的优美。
3.再读这段话,想象画面。
这样能将体会景色美与积累语言、学习写景方法、发展想象思维有机融合。 第二个环节:抓住细节读 感受老翁独钓情趣美
这部分内容是诗意中的灵魂所在,老翁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传神,需要在读中体会文字背后的情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1. 默读第二自然段,勾画重点词语。
2. 再引导:
抓“静静地”、“目不转睛”、“一动也不动”体会老渔翁钓鱼时的专注,感受静态美。
抓“晃动”、“突然没入”、“用力拉起”、“钓上”演读体会老渔翁娴熟的钓鱼技术,感受动态美。
抓“活蹦乱跳”、“金色”、“大” 、“拍”、“哈哈大笑”指导朗读,读出钓得大鱼后的喜悦。
3. 然后男女生对接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充分感受老渔翁给秋江带来的生机和情趣,为后面“一人独占一江秋”做有力的铺垫,并潜移默化习得人物描写方法。
第三个环节:诗文对照读 品味词精句妙诗意美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重锤敲打:
1.先找读纪晓岚在此情此景中作出的诗,让学生说说纪晓岚把眼前的哪些景物写进了诗里?从而理清诗与文的对照关系。
2.诗文对照体会“一人独占一江秋”,在感悟时会有难度。
①学生能明白“一人”指的是老渔翁,对于老渔翁独自占有享受的这一江秋景,需要再读1、2自然段来回味。
②体会诗用字绝妙,描写生动传神之处。
深度点拨:这江边不是还有纪晓岚还有乾隆皇帝吗?怎么就说“一人独占”呢?
经此点拨,学生顿悟:老渔翁“一拍一呼复一笑”完全沉浸在垂钓之乐中,不觉周围人的存在,他与这美丽的秋景融为一体了。这样就能领会到 “一人独占一江秋”的意境。
③读中学写,悟法。
平时习作中我们可以向文学大师纪晓岚学习,做到用字绝妙,描写生动传神。这样牵引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以学致用,才最有实效。
3.再以这种形式读诗,然后尝试给诗拟题,并完整背诵。
一( )一( )一( ) ,一( )长 竿 一( )钩 。
一( )一( )复 一( ),一( )独 占 一( )。 如此层层推进地读,既理清了课文1、2自然段与文中古诗之间的对应关系,又落实了体会古诗词精句妙的特点。
第四个环节:个性体验读 认识机智过人智慧美
聚焦第3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当场”“必须”这些词中体会乾隆是“故意为难”纪晓岚。
2.然后换位体验,感受人物。
引导学生边读边演:面对乾隆皇帝的故意为难,纪晓岚是“望着江上的渔舟”“来来回回地走”“悠然地吟唱”,一位才华横溢,智慧过人的纪晓岚立在眼前。
过渡:读到这儿你想说点什么?此时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与人物对话,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3.再看乾隆皇帝的评价,让学生自由读第4、5自然段:
特别要引导学生读好皇帝说的话:好!好!好一幅“秋江独钓图” !好一个机智的纪晓岚啊!
①先组织讨论连用四个“好”字的意味。
②然后师生配合读,通过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点拨:听到这首绝妙的七言诗,乾隆皇帝也不由得心生佩服之情,他不禁点头笑道——生读。
再点拨:乾隆皇帝为大清有这样机智过人的人才深感骄傲与自豪,他不禁点头笑道——生再读。
这样不仅让学生准确把握皇帝的情感,还对纪晓岚的智慧美有更深的领悟。
③最后一起带着由衷地称赞与自豪配乐吟诵《秋江独钓图》
六、说预期效果
以上教学程序的四个环节,正如《课标》中要求的:始终凸显一个“读”字,读出层次,读出个性。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能让学生积累精妙语言,习得读文方法,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地融为一体,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七、说板书设计
22 纪晓岚吟诗
好 景
好 情趣
好 诗
好 智慧
课题下方自上而下板书:景、情趣、诗、智慧这四点,并借乾隆皇帝评价的四个“好”字分别加在前面,阶梯式呈现,更富于美感。此板书力图全面、简明将地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