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学生:江娅
学号:20116698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指导老师:钱锋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上年少,政在臣下,南牙、北司互相矛盾。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税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饿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冤句人黄巢亦聚数千人应仙芝。巢少与仙芝皆以私盐为事,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与仙芝攻剽州县,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资治通鉴》 起义大致过程:
乾符元年,黄巢响应当时同为起义军首领的王仙芝,聚众数千人揭竿而起。而此时正值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吏治败坏。自然灾害频频爆发,地方官员兼并土地剥削民众,赋税徭役繁重不堪,人民苦不堪言。而此时起义军的出现使得绝望的民众生出了一丝希望,或者根本不能称之为希望,不过是溺水之人对忽然出现的一根稻草的本能反应,是以追随者众多。却不知不过饮鸩止渴而已。
当时兵士久不习战,节节败退。各大藩镇势力手握兵权却大多持观望态度,【不如留贼,不幸为天子,我不失作功臣】(《新唐书》卷225)朝廷很是被动。此间起义军陆续攻占濮州、曹州、等州县,一时无人能阻。【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
至数万。】(《资治通鉴》卷252)
政府最后采取诱降政策,以权力富贵许之,【乃以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遣中使以告身即蓟州授之】,王仙芝很是欢喜,然黄巢却因官不及己大怒,王仙芝最终因畏众怒而未受命,大掠蓟州,因一时之气以近乎屠城的方式攻陷蓟州。两人分道而去。
此后不久,(乾符五年)王仙芝为曾元裕所诛。【曾元裕奏大破王仙芝于黄梅(于今湖北),杀五万余人,追斩仙芝,传首,余党散去】。尚让帅其余党归附黄巢。
此后黄巢向西进攻洛阳,受阻而转向淮南进攻,渡江后转战江西、浙东、福建,879年攻占广州。黄巢要求唐朝授官予自身,但唐朝的回应并不令他满意(说白了就是嫌官小。。。),故未受。然岭南气候湿热,疾病流行,一年后其西陷桂林,越五岭,攻占潭州、江陵,意欲夺取长安。但于荆门遭遇刘句容伏击,损失惨重,继而转向江南,自采石渡江北上,广明元年(880年)一举攻占洛阳,其年十二月占潼关。唐僖宗逃往汉中,后迁成都。十二月,黄巢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留任四品以下官员,同时也杀戮大批反抗官僚。【唐官三品以上者悉数留任,四品以下位如故】(《资治通鉴》卷254)。太过得意的他并未立时追击逃亡的僖宗。唐僖宗得到喘息的机会后号召各地藩镇联合围攻长安,重新部署兵力,征调沙陀部落李克用骑兵、河西党项部落拓跋思恭兵力,全力夺回长安。而黄巢部下朱温投降唐朝,与唐朝兵将里应外合,黄巢在这次中连续失败,损失惨重。五月,黄巢退出长安,向东方转移。
军队出潼关后,起义军迅速分崩离析,部将纷纷投降。黄巢围攻陈州至中和四年仍然没能攻下,最终被围。突围后退到泰山的狼虎谷,兵败自杀。
对当世影响:
一、对唐王朝的打击
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腐朽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唐朝自此四分五裂,名存实亡。中国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间的过渡往往满是篡位夺权,战火狼烟。一个气数既尽的朝代的衰落往往伴随着新生政权的产生,最后取唐而代之的虽然不是黄巢,但他在朝代的更迭中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对阶级观念的影响
黄巢攻占长安时,晓谕市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并向贫民发放财物。(典型的仇富心理)其没收富家财产,纵容部下杀人,致使唐氏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华轩绣店皆销散,甲地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秦妇吟》)他向中国延续了数百年的阶级观念发出了挑战,后世甚至有言【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通志》南宋郑樵)。这样的说法显然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也多少反映了这次起义对阶级制度和观念的影响。
三、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黄巢起义虽打着农民起义的旗号,披着“革命”的外套,但事实上对当时的百姓来说这场战争无异于雪上加霜,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黄巢靠贩卖私盐发的家,这个利润巨大同时亦高风险的职业使其养成了残忍嗜杀的心性,当然这与他个人天性及其他人生经历有关。他对普通百姓、士人皆曾大开杀戒,攻入长安时便大量杀戮官员,即使对自己部下亦是毫不手软。
【贼露宿霸上,调知官军不整,且诸军不相继,引兵还袭之,自诸门分入,大战长安中,宗楚、弘夫死,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这一次黄巢恨城民协助官军,于是纵兵屠杀,血流成河,谓之“洗城”。 进攻陈郡的时候因粮草供应不济竟以人肉作军粮。
【[黄巢]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旧唐书》卷150下)
据史书,他【围陈州,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而要养活自己的文武百官,和数万名为他打陈州的起义将士,持续三百天,按最保守的估计,至少得吃掉十倍于张巡守睢阳城时的被食人数。 【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由此可见,这样的灾难早已不只是灾难,而是当世百姓心头的噩梦,民众深受其害。较之人性的可怕,所谓魑魅魍魉,皆不过是哄小儿的胡话罢了。
历史意义: 从农民战争的角度来看,唐末农民起义队伍第一次提出“平均”口号。它是在土地制度演变过程中,贫富进一步分化的情况下出现的,这一口号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地主经济,这就标志着古代农民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但由于民众所受封建思想的熏陶,很难在重重桎梏中真正突破。此次农民起义未能达成的终点其实也不过是,起义将领将唐王朝推翻然后自己做皇帝,这几乎是中国古代所有农民起义的通病和致命点。带着根深蒂固的思想囚笼,作为国家数量最大,生活最困苦的人群,他们“永远”不能摆脱封建制度的统治和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即使所谓太平盛世,也不过是剥削较乱世与朝代末期稍轻而已。苦难和剥削在千百年的沉淀后,往往只要它稍微减轻一点便是了民心所向,却少有人记得其实那些苦难和压迫原本便不该被加诸于身。
而农民起义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少数人自社会的最底层一跃而跻身权力中心,一步一步淡忘初衷,血流过后,能博得几年粉饰太平。兴亡百姓苦,然后一次又一次的持续恶性循环罢了。 所以个人认为它对人民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的促进作用实在有限,历史意义也不可谓重大。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学生:江娅
学号:20116698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指导老师:钱锋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上年少,政在臣下,南牙、北司互相矛盾。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税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饿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冤句人黄巢亦聚数千人应仙芝。巢少与仙芝皆以私盐为事,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与仙芝攻剽州县,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资治通鉴》 起义大致过程:
乾符元年,黄巢响应当时同为起义军首领的王仙芝,聚众数千人揭竿而起。而此时正值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吏治败坏。自然灾害频频爆发,地方官员兼并土地剥削民众,赋税徭役繁重不堪,人民苦不堪言。而此时起义军的出现使得绝望的民众生出了一丝希望,或者根本不能称之为希望,不过是溺水之人对忽然出现的一根稻草的本能反应,是以追随者众多。却不知不过饮鸩止渴而已。
当时兵士久不习战,节节败退。各大藩镇势力手握兵权却大多持观望态度,【不如留贼,不幸为天子,我不失作功臣】(《新唐书》卷225)朝廷很是被动。此间起义军陆续攻占濮州、曹州、等州县,一时无人能阻。【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
至数万。】(《资治通鉴》卷252)
政府最后采取诱降政策,以权力富贵许之,【乃以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遣中使以告身即蓟州授之】,王仙芝很是欢喜,然黄巢却因官不及己大怒,王仙芝最终因畏众怒而未受命,大掠蓟州,因一时之气以近乎屠城的方式攻陷蓟州。两人分道而去。
此后不久,(乾符五年)王仙芝为曾元裕所诛。【曾元裕奏大破王仙芝于黄梅(于今湖北),杀五万余人,追斩仙芝,传首,余党散去】。尚让帅其余党归附黄巢。
此后黄巢向西进攻洛阳,受阻而转向淮南进攻,渡江后转战江西、浙东、福建,879年攻占广州。黄巢要求唐朝授官予自身,但唐朝的回应并不令他满意(说白了就是嫌官小。。。),故未受。然岭南气候湿热,疾病流行,一年后其西陷桂林,越五岭,攻占潭州、江陵,意欲夺取长安。但于荆门遭遇刘句容伏击,损失惨重,继而转向江南,自采石渡江北上,广明元年(880年)一举攻占洛阳,其年十二月占潼关。唐僖宗逃往汉中,后迁成都。十二月,黄巢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留任四品以下官员,同时也杀戮大批反抗官僚。【唐官三品以上者悉数留任,四品以下位如故】(《资治通鉴》卷254)。太过得意的他并未立时追击逃亡的僖宗。唐僖宗得到喘息的机会后号召各地藩镇联合围攻长安,重新部署兵力,征调沙陀部落李克用骑兵、河西党项部落拓跋思恭兵力,全力夺回长安。而黄巢部下朱温投降唐朝,与唐朝兵将里应外合,黄巢在这次中连续失败,损失惨重。五月,黄巢退出长安,向东方转移。
军队出潼关后,起义军迅速分崩离析,部将纷纷投降。黄巢围攻陈州至中和四年仍然没能攻下,最终被围。突围后退到泰山的狼虎谷,兵败自杀。
对当世影响:
一、对唐王朝的打击
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腐朽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唐朝自此四分五裂,名存实亡。中国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间的过渡往往满是篡位夺权,战火狼烟。一个气数既尽的朝代的衰落往往伴随着新生政权的产生,最后取唐而代之的虽然不是黄巢,但他在朝代的更迭中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对阶级观念的影响
黄巢攻占长安时,晓谕市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并向贫民发放财物。(典型的仇富心理)其没收富家财产,纵容部下杀人,致使唐氏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华轩绣店皆销散,甲地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秦妇吟》)他向中国延续了数百年的阶级观念发出了挑战,后世甚至有言【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通志》南宋郑樵)。这样的说法显然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也多少反映了这次起义对阶级制度和观念的影响。
三、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黄巢起义虽打着农民起义的旗号,披着“革命”的外套,但事实上对当时的百姓来说这场战争无异于雪上加霜,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黄巢靠贩卖私盐发的家,这个利润巨大同时亦高风险的职业使其养成了残忍嗜杀的心性,当然这与他个人天性及其他人生经历有关。他对普通百姓、士人皆曾大开杀戒,攻入长安时便大量杀戮官员,即使对自己部下亦是毫不手软。
【贼露宿霸上,调知官军不整,且诸军不相继,引兵还袭之,自诸门分入,大战长安中,宗楚、弘夫死,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这一次黄巢恨城民协助官军,于是纵兵屠杀,血流成河,谓之“洗城”。 进攻陈郡的时候因粮草供应不济竟以人肉作军粮。
【[黄巢]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旧唐书》卷150下)
据史书,他【围陈州,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而要养活自己的文武百官,和数万名为他打陈州的起义将士,持续三百天,按最保守的估计,至少得吃掉十倍于张巡守睢阳城时的被食人数。 【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由此可见,这样的灾难早已不只是灾难,而是当世百姓心头的噩梦,民众深受其害。较之人性的可怕,所谓魑魅魍魉,皆不过是哄小儿的胡话罢了。
历史意义: 从农民战争的角度来看,唐末农民起义队伍第一次提出“平均”口号。它是在土地制度演变过程中,贫富进一步分化的情况下出现的,这一口号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地主经济,这就标志着古代农民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但由于民众所受封建思想的熏陶,很难在重重桎梏中真正突破。此次农民起义未能达成的终点其实也不过是,起义将领将唐王朝推翻然后自己做皇帝,这几乎是中国古代所有农民起义的通病和致命点。带着根深蒂固的思想囚笼,作为国家数量最大,生活最困苦的人群,他们“永远”不能摆脱封建制度的统治和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即使所谓太平盛世,也不过是剥削较乱世与朝代末期稍轻而已。苦难和剥削在千百年的沉淀后,往往只要它稍微减轻一点便是了民心所向,却少有人记得其实那些苦难和压迫原本便不该被加诸于身。
而农民起义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少数人自社会的最底层一跃而跻身权力中心,一步一步淡忘初衷,血流过后,能博得几年粉饰太平。兴亡百姓苦,然后一次又一次的持续恶性循环罢了。 所以个人认为它对人民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的促进作用实在有限,历史意义也不可谓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