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中的美学映像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别具特色。周朝的《诗经》、秦汉的乐府,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唐朝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无一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在所有的诗词歌赋当中,也体现着深刻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中和;意境;意象

  一、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属于与“崇高”相对应的审美范畴,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o穆等特性。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情感抒发是人的本性的正常流露,但又必须“中节”,受到一定节制,符合理性规范。这就是说,中和之情不能过分剧烈,不能愤激狂放。《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相思和追求。“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欲虽满却止乎礼,没有丝毫淫乱之心,更没有过分的举动,对淑女的追求也仅限于“鼓琴瑟”“敲钟鼓”。这样的追求方式限定于礼仪的范畴之内,这样的恋爱,既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又表现得平和而有分寸,因而成为儒家典范。《关雎》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精神,正代表着典礼用乐的“中和”标准。

  二、感受之美

  感受之美体现在人通过感官所产生的心灵触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中,只有视觉和听觉是审美的器官,因为视觉和听觉可以接收符号,他们具有精神性,而其他器官如味觉和触觉等只有生理功能,不能接受符号,不具有精神性。它们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快感而不能产生精神上的美感。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所描写的“雁过也,正伤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去的大雁、梧桐细雨,这些皆是作者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词看到了包括线条、色彩、形状等构成的表现美和生活意象构成的再现美。

  视觉美与听觉美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互相融通、转换。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审美意象中之间的相通性,不同的审美意象可以打破感官的差异,互相融通、转换。这就是联觉和通感。如杜甫的《后出塞》中“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 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让我们感受到这首诗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就像是一部电影,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让人情真意切。

  三、意境之美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

  意境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王昌龄的《诗格》。其诗有三境说。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中唐刘禹锡的《诗论》开始提到意境,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说:“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意境说的创始。刘禹锡的“境生象外”最合于意境的理论。 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实际讲的都是各种境界,即如何创作出“雄浑”、“高古”等境界。明清至近代是意境理论的深入发展时期,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他又将有无意境作为衡量诗歌艺术高下的一个标准,这一标准具有合理性。

  “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诗歌作为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样式而存在着,它以语言文字的物化形态荷载着诗人的心灵世界。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无论是诗人意境、诗歌意境、读者意境,都会有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的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正基于此《登幽州台歌》才成为千古名篇。

  四、诗歌中的意境与意象

  说到诗歌的意境就不能不谈到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但意境与意象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二者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意象”是经过诗人思想、情感和想象重新把握与处理过的感觉,它是感觉材料的主观处理,是诗篇中最具体、最细小的形象单位。毛翰教授认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他还把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作这样的表述: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白色恐怖。听起来似乎有点渲染和夸张,但在一定意义上却很形象地说明了意境与意象的关系。诗歌意境的产生是离不开意象的,没有了意象的支持,那么意境也就变得空洞而无味了。

  因此,无论是中和之美,还是视觉听觉美,或是意境之美,在这些诗词歌赋中都有美学映像,这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反映出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趋于自由。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也存在着悠久的审美历史,我们不固守传统,要创造现代的新审美传统,才能使中华民族审美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M].商务出版社,1979.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别具特色。周朝的《诗经》、秦汉的乐府,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唐朝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无一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在所有的诗词歌赋当中,也体现着深刻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中和;意境;意象

  一、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属于与“崇高”相对应的审美范畴,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o穆等特性。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情感抒发是人的本性的正常流露,但又必须“中节”,受到一定节制,符合理性规范。这就是说,中和之情不能过分剧烈,不能愤激狂放。《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相思和追求。“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欲虽满却止乎礼,没有丝毫淫乱之心,更没有过分的举动,对淑女的追求也仅限于“鼓琴瑟”“敲钟鼓”。这样的追求方式限定于礼仪的范畴之内,这样的恋爱,既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又表现得平和而有分寸,因而成为儒家典范。《关雎》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精神,正代表着典礼用乐的“中和”标准。

  二、感受之美

  感受之美体现在人通过感官所产生的心灵触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中,只有视觉和听觉是审美的器官,因为视觉和听觉可以接收符号,他们具有精神性,而其他器官如味觉和触觉等只有生理功能,不能接受符号,不具有精神性。它们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快感而不能产生精神上的美感。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所描写的“雁过也,正伤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去的大雁、梧桐细雨,这些皆是作者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词看到了包括线条、色彩、形状等构成的表现美和生活意象构成的再现美。

  视觉美与听觉美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互相融通、转换。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审美意象中之间的相通性,不同的审美意象可以打破感官的差异,互相融通、转换。这就是联觉和通感。如杜甫的《后出塞》中“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 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让我们感受到这首诗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就像是一部电影,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让人情真意切。

  三、意境之美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

  意境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王昌龄的《诗格》。其诗有三境说。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中唐刘禹锡的《诗论》开始提到意境,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说:“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意境说的创始。刘禹锡的“境生象外”最合于意境的理论。 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实际讲的都是各种境界,即如何创作出“雄浑”、“高古”等境界。明清至近代是意境理论的深入发展时期,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他又将有无意境作为衡量诗歌艺术高下的一个标准,这一标准具有合理性。

  “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诗歌作为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样式而存在着,它以语言文字的物化形态荷载着诗人的心灵世界。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无论是诗人意境、诗歌意境、读者意境,都会有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的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正基于此《登幽州台歌》才成为千古名篇。

  四、诗歌中的意境与意象

  说到诗歌的意境就不能不谈到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但意境与意象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二者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意象”是经过诗人思想、情感和想象重新把握与处理过的感觉,它是感觉材料的主观处理,是诗篇中最具体、最细小的形象单位。毛翰教授认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他还把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作这样的表述: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白色恐怖。听起来似乎有点渲染和夸张,但在一定意义上却很形象地说明了意境与意象的关系。诗歌意境的产生是离不开意象的,没有了意象的支持,那么意境也就变得空洞而无味了。

  因此,无论是中和之美,还是视觉听觉美,或是意境之美,在这些诗词歌赋中都有美学映像,这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反映出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趋于自由。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也存在着悠久的审美历史,我们不固守传统,要创造现代的新审美传统,才能使中华民族审美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M].商务出版社,1979.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相关文章

  • 去日本留学选什么专业比较合适?
  • 去日本留学选什么专业比较合适? 去日本留学选什么专业比较合适?本文蔚蓝留学网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 01 动漫/设计/艺术类专业 可能一提到日本,很多人都会想到"动漫". 日本动漫和相关产业都很发达,动画.漫画.轻小说.广 ...查看


  • 运用音乐表演美学原理分析声乐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
  •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现在声乐艺术中重要的风格之一,并在各大声乐比赛中被列为指定风格作品,但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并没有系统的演唱指导,如何准确的把握歌曲的艺术表现,可以把音乐表演美学的原理作为指导依据,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找到一个 ...查看


  • 从美学角度论述
  • 从美学角度论述<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影片是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虽说苏童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放弃对历史真实的本质的追寻,可是根据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qu ...查看


  •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阅读答案
  •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 ...查看


  • 为古诗教学架起一座桥
  • 为古诗教学架起一座桥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教学策略 武定县高桥中学 闫建艳 [摘要] : 诗歌发展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尤其是古诗取得的成绩,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更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 ...查看


  •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思考
  •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思考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 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的一百多首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 情感积极健康, 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但是, 我们聚焦 ...查看


  • 五个萌叔的古风奇谈 中国风唯美人像的魅力
  • 中国风,我们都很熟悉,但是正因为熟悉,它却又最难捉摸. 也许你是因为一曲东风破,知道中国风音乐: 也许你也会因为这篇专题,知道中国风摄影. 本次专题,邀请五位擅长中国风人像摄影的POCOer:耘耘众生(写意的汉服古风).左岸视觉(重现古典风 ...查看


  • 怀旧癖.微缩癖和收藏癖
  • 四方田犬彦,日本符号学家.电影史学家.现任明治学院大学文学系艺术学科教授,主讲电影史,兼任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意大利波罗尼亚大学做客座研究员.主要作品有<电影风云><日本电影的创新激情><日 ...查看


  • 中国语文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邓乐群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仍有不同.听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