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图)

2009-12-10 07:12:00 来源: 北京日报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近年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调查和专家讨论,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具体可从五个方面来衡量——

1.自我认识方面:应该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并接纳自我,有心理安全感;

2.独立性方面:应该具备基本的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能够解决日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3.情绪方面:要求情绪基本稳定,心态比较积极,能够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

4.人际交往方面:应该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交往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5.环境适应方面:要求能够接受现实、承受挫折,并采取合理措施应对困难。

(上述课题研究正待相关机构鉴定通过发布)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学界说法不一,国内外正式发表的心理健康标准就多达24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专家们指出,至少我们可以达成以下共识:

心理健康包含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

心理学研究可从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两大领域来进行,个体的心理活动又可分为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应达到个人内在各种心理活动的和谐一致,这个可以称作“自我和谐”;其次,个人还需要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一致,这方面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这个称作“社会和谐”。

综合起来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基本的认知能力、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但自我感觉良好,而且能够符合社会要求,承担家庭和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不是静态的指标,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一个原本心理健康的人,受到环境因素的重大影响,就有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严重时影响生活和工作。比如优秀生考进大学后学习受挫,产生情绪上的困扰;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沉迷于网络;职场精英在竞争的压力下抑郁自杀;原本家庭幸福的女性因婚变而走上绝路……这些都说明,人的心理状态需要时时关注和呵护,我们应有定期检查自己心理健康状态的意识。

也有的人对心理问题过分恐惧,害怕自己一旦查出有心理问题,就好像“判了死刑”。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恐慌。心理健康状态既然是动态变化的,就意味着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调节与治疗,消除障碍,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标准不是疾病诊断标准,应适合大众

眼下有关心理健康的科普宣传和研究论文非常多,但是由于使用的标准不统一,理论观点各异,导致结果存在很大

的差异,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有的研究结果报告说,中国有很大比例的人群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说中学生七成以上心理不健康。也有专家认为,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糟糕。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恰恰是因为中国目前还缺乏我国自己的心理健康标准。如果用“没有心理疾病就是健康”这样的最低标准来衡量,那么大部分人都是健康的,不需要继续努力了;而如果用心理各方面都达到理想水平的精英标准来衡量,那么全世界也找不出几个心理完全健康的人来。

科学地说,心理健康标准既不是疾病诊断标准,也不是精英标准,它应该适合大众使用。心理健康标准应为大多数人能够满足与接受,即需要服从于众数原则;同时,在大多数人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引导人民达到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在兼顾众数原则时,需注意对精英标准的描述与体现。

小测验

你曾经接受过心理健康测评吗?

你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吗?

你能察觉到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变化吗?

你知道哪些因素正在损害你的心理健康?

你是否采取措施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你对上述问题的回答里有2个以上“否”,说明你对于心理健康的了解还很不够。关注心理健康,应是每一个现代人的必修课。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

————————————————————————————————————————————————————

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的4种特质:

1.积极的自我观念。能悦纳自己,接受自己,也能为他人所悦纳,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面对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尽管有时也可能会觉得不顺心,也并非总为他人所喜爱。但是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观念总是占优势的。

2.恰当地认同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即能认同别人而不依赖或强求别人,能体验自己在许多方面和大家都是相同的、相通的,能和别人分享爱和恨、乐与忧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并且不会因此而失去自我,仍保持着自我的独立性。

3.面对和接受现实。能面对和接受现实,而不论其是好是坏或对自己有利或不利,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能够多方面寻求信息,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正确把握事实的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随时接受挑战。

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能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人物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不会迷惑和彷徨,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里,储存着各种可资利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并能随时提取使用。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长处和优

点,同时也能借鉴和学习别人的长处、优点,以此来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增进自己行为的有效性,并且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知识库。

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地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团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贮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优、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即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的操作能力的综合。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有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以上列举了一些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和尺度,一般说来,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在现代社会中,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动态的,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标准。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过去,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强调的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即大部分人会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但是,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977年恩格尔(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在该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biopsychosocial model) Engel, G.L. 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 Science, 1977, 196, pp.129-136。这立即在医学和健康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导致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了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此相一致,1989年WHO又将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WHO还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

第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第二,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第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第四,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第五,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第六,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第七,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

第八,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齿和牙龈颜色正常;

第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第十,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协调。

(二)对健康定义的理解

从WHO对健康的定义与标准中可以看到,现代健康概念包含着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三方面的内涵。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健康与疾病呢?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下,疾病与健康其实就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平衡或失衡的状态,对于疾病和健康,生理、心理和社会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更多地反映了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宏观变化过程,如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生活事件、负性情绪等,而生物因素则更多反映了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微观变化过程,如基因突变、组织细胞损伤、生理生化系统紊乱等。可以说,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基础,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有力保障,社会因素是联系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桥梁,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人类健康的基础。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自关注的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论述,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有人从心理潜能的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个体;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乐观、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适应良好,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在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我国研究者王书荃认为,心理健康指人的一种较稳定持久的心理机能状态。它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能否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使情绪、需要、认知保持一种稳定状态,并表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她认为如果用简单的一个词来定义心理健康,就是“和谐”。个体不仅自我感觉良好,与社会发展和谐,发挥最佳的心理效能,而且能进行自我保健,自觉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刘华山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心理科学》2001年第4期,第481页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情形;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同,并且随着社会文化和时代的不同,心理健康标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比如,在封建社会,安贫乐道可能是一种理想的保持心理平衡的观念,但是在现代社会,如果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就可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下面介绍一些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

(一)马斯洛(A.Maslow)等提出的标准林仲贤、武连江《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当的情绪表达及控制;(9)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作有限

度的个性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

(二)奥尔波特(G.Allport)提出的标准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0页

心理健康与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了七条标准:(1)自我意识广延;(2)良好的人际关系;(3)情绪上的安全性;(4)知觉客观;(5)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6)现实的自我形象;(7)内在统一的人生观。

(三)林崇德提出的标准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他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十条标准:(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2)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

(3)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4)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作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6)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9)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10)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四)郭念锋提出的标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287页

郭念锋在其所著《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从以下十个方面判断心理健康的水平。

1.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这种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那就是长期反复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缠绕着人的心灵。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有的人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人格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做生活的乐趣,当做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他们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作出成绩。可以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

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作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力水平的降低会影响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力下降等也越严重。

5.受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紊乱,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而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较大,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

6.康复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避免会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的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可能出现。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7.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和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和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至难以察觉罢了。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十分自如,情绪的表达恰如其分,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因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心理健康的一个指标。

8.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首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这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偏差,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很可能由于自身力不从心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可因自觉力不从心,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自信心反映的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9.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

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这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现实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困难较为常见。

10.环境适应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类为了保存个体和延续种族,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因为,一个人从生到死,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动很大,这就需要采取主动性的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叫做适应。适应有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前者指积极地改变环境,后者指躲避环境的冲击。有时,生存环境的变化十分剧烈,人对它无能为力,只能韬晦、忍耐,即进行消极适应。消极适应只是形式,其内在意义也含有积极的一面,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保持心理平衡,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本书的观点

人的心理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整体的适应良好状态,是人格健康、全面发展。根据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一般常用智力测验来诊断智力发展水平。一般认为智商低于70分者为智力落后,智商在80分以上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2.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包括正向积极的关系和负向消极的关系。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心理健康的人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心理健康的人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团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独立于集体之外,与周围的环境和人格格不入。

3.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人们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一样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与同年龄阶段的其他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

缺乏自知之明,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因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心理状态无法平衡。

5.面对和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做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6.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当地表达、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

7.人格完整独立

心理健康的人的人格即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8.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们能把工作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贮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要科学、正确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还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具体情况。

2009-06-05 人教网 ———————————————————————————————————————————————————— 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们都知道,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的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并且因为心理问题到心理诊所寻求心理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么怎么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

所谓心理健康,其实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当事人能够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发 挥本身的能力和潜力。心理健康具有下面7个具体的标准。

理解自我,悦纳自我;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能适当地表达情绪;

健全的人格;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

理解自我,悦纳自我

有一个人永远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自我。孔老夫子说过:“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我们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

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人生活在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了他人,离开他人的帮助,人将无法生存。

有心理学家统计,人生80%左右的烦恼都与自己的人际环境有关。对别人吹毛求疵,动辄向他人发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际交往的分寸,都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我们的工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我们的爱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干、体贴入微;我们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聪明伶俐、顺从听话;我们也可能正在遭遇着挫折和磨难……但是,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接受这一切,在此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性。

只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承担责任,乐于工作

除了襁褓中的婴儿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工作。儿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担,在工作中获得谋生的手段并得到承认和乐趣。所以,失业给成人的打击不仅是经济上,而且是心理上的,它会使人丧失价值感,带来心理危机。

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从工作中得到乐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说:“劳动一日,方得一夜安寝;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而逃避责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烦躁和悔恨。

能适当地表达情绪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经常性的抑郁、愤怒、焦躁、嫉妒等则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志。

当一个人心理十分健康时,他的情绪表达恰如其份,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

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人所有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有一则印度谚语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人格,人格决定命运。我们的性格和命运正是由我们自己每时每刻的行动自我雕塑而成。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

人的心理行为表现是与人的不同阶段的生理发展相对应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和性别特征,这意味着心理发育有问题。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图)

2009-12-10 07:12:00 来源: 北京日报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近年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调查和专家讨论,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具体可从五个方面来衡量——

1.自我认识方面:应该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并接纳自我,有心理安全感;

2.独立性方面:应该具备基本的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能够解决日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3.情绪方面:要求情绪基本稳定,心态比较积极,能够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

4.人际交往方面:应该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交往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5.环境适应方面:要求能够接受现实、承受挫折,并采取合理措施应对困难。

(上述课题研究正待相关机构鉴定通过发布)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学界说法不一,国内外正式发表的心理健康标准就多达24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专家们指出,至少我们可以达成以下共识:

心理健康包含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

心理学研究可从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两大领域来进行,个体的心理活动又可分为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应达到个人内在各种心理活动的和谐一致,这个可以称作“自我和谐”;其次,个人还需要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一致,这方面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这个称作“社会和谐”。

综合起来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基本的认知能力、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但自我感觉良好,而且能够符合社会要求,承担家庭和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不是静态的指标,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一个原本心理健康的人,受到环境因素的重大影响,就有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严重时影响生活和工作。比如优秀生考进大学后学习受挫,产生情绪上的困扰;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沉迷于网络;职场精英在竞争的压力下抑郁自杀;原本家庭幸福的女性因婚变而走上绝路……这些都说明,人的心理状态需要时时关注和呵护,我们应有定期检查自己心理健康状态的意识。

也有的人对心理问题过分恐惧,害怕自己一旦查出有心理问题,就好像“判了死刑”。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恐慌。心理健康状态既然是动态变化的,就意味着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调节与治疗,消除障碍,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标准不是疾病诊断标准,应适合大众

眼下有关心理健康的科普宣传和研究论文非常多,但是由于使用的标准不统一,理论观点各异,导致结果存在很大

的差异,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有的研究结果报告说,中国有很大比例的人群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说中学生七成以上心理不健康。也有专家认为,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糟糕。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恰恰是因为中国目前还缺乏我国自己的心理健康标准。如果用“没有心理疾病就是健康”这样的最低标准来衡量,那么大部分人都是健康的,不需要继续努力了;而如果用心理各方面都达到理想水平的精英标准来衡量,那么全世界也找不出几个心理完全健康的人来。

科学地说,心理健康标准既不是疾病诊断标准,也不是精英标准,它应该适合大众使用。心理健康标准应为大多数人能够满足与接受,即需要服从于众数原则;同时,在大多数人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引导人民达到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在兼顾众数原则时,需注意对精英标准的描述与体现。

小测验

你曾经接受过心理健康测评吗?

你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吗?

你能察觉到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变化吗?

你知道哪些因素正在损害你的心理健康?

你是否采取措施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你对上述问题的回答里有2个以上“否”,说明你对于心理健康的了解还很不够。关注心理健康,应是每一个现代人的必修课。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

————————————————————————————————————————————————————

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的4种特质:

1.积极的自我观念。能悦纳自己,接受自己,也能为他人所悦纳,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面对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尽管有时也可能会觉得不顺心,也并非总为他人所喜爱。但是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观念总是占优势的。

2.恰当地认同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即能认同别人而不依赖或强求别人,能体验自己在许多方面和大家都是相同的、相通的,能和别人分享爱和恨、乐与忧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并且不会因此而失去自我,仍保持着自我的独立性。

3.面对和接受现实。能面对和接受现实,而不论其是好是坏或对自己有利或不利,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能够多方面寻求信息,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正确把握事实的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随时接受挑战。

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能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人物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不会迷惑和彷徨,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里,储存着各种可资利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并能随时提取使用。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长处和优

点,同时也能借鉴和学习别人的长处、优点,以此来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增进自己行为的有效性,并且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知识库。

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地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团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贮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优、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即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的操作能力的综合。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有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以上列举了一些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和尺度,一般说来,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在现代社会中,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动态的,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标准。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过去,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强调的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即大部分人会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但是,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977年恩格尔(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在该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biopsychosocial model) Engel, G.L. 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 Science, 1977, 196, pp.129-136。这立即在医学和健康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导致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了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此相一致,1989年WHO又将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WHO还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

第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第二,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第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第四,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第五,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第六,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第七,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

第八,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齿和牙龈颜色正常;

第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第十,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协调。

(二)对健康定义的理解

从WHO对健康的定义与标准中可以看到,现代健康概念包含着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三方面的内涵。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健康与疾病呢?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下,疾病与健康其实就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平衡或失衡的状态,对于疾病和健康,生理、心理和社会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更多地反映了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宏观变化过程,如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生活事件、负性情绪等,而生物因素则更多反映了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微观变化过程,如基因突变、组织细胞损伤、生理生化系统紊乱等。可以说,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基础,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有力保障,社会因素是联系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桥梁,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人类健康的基础。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自关注的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论述,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有人从心理潜能的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个体;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乐观、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适应良好,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在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我国研究者王书荃认为,心理健康指人的一种较稳定持久的心理机能状态。它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能否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使情绪、需要、认知保持一种稳定状态,并表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她认为如果用简单的一个词来定义心理健康,就是“和谐”。个体不仅自我感觉良好,与社会发展和谐,发挥最佳的心理效能,而且能进行自我保健,自觉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刘华山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心理科学》2001年第4期,第481页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情形;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同,并且随着社会文化和时代的不同,心理健康标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比如,在封建社会,安贫乐道可能是一种理想的保持心理平衡的观念,但是在现代社会,如果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就可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下面介绍一些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

(一)马斯洛(A.Maslow)等提出的标准林仲贤、武连江《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当的情绪表达及控制;(9)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作有限

度的个性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

(二)奥尔波特(G.Allport)提出的标准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0页

心理健康与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了七条标准:(1)自我意识广延;(2)良好的人际关系;(3)情绪上的安全性;(4)知觉客观;(5)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6)现实的自我形象;(7)内在统一的人生观。

(三)林崇德提出的标准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他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十条标准:(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2)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

(3)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4)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作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6)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9)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10)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四)郭念锋提出的标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287页

郭念锋在其所著《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从以下十个方面判断心理健康的水平。

1.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这种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那就是长期反复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缠绕着人的心灵。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有的人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人格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做生活的乐趣,当做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他们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作出成绩。可以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

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作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力水平的降低会影响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力下降等也越严重。

5.受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紊乱,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而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较大,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

6.康复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避免会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的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可能出现。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7.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和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和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至难以察觉罢了。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十分自如,情绪的表达恰如其分,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因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心理健康的一个指标。

8.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首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这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偏差,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很可能由于自身力不从心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可因自觉力不从心,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自信心反映的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9.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

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这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现实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困难较为常见。

10.环境适应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类为了保存个体和延续种族,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因为,一个人从生到死,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动很大,这就需要采取主动性的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叫做适应。适应有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前者指积极地改变环境,后者指躲避环境的冲击。有时,生存环境的变化十分剧烈,人对它无能为力,只能韬晦、忍耐,即进行消极适应。消极适应只是形式,其内在意义也含有积极的一面,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保持心理平衡,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本书的观点

人的心理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整体的适应良好状态,是人格健康、全面发展。根据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一般常用智力测验来诊断智力发展水平。一般认为智商低于70分者为智力落后,智商在80分以上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2.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包括正向积极的关系和负向消极的关系。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心理健康的人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心理健康的人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团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独立于集体之外,与周围的环境和人格格不入。

3.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人们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一样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与同年龄阶段的其他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

缺乏自知之明,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因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心理状态无法平衡。

5.面对和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做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6.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当地表达、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

7.人格完整独立

心理健康的人的人格即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8.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们能把工作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贮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要科学、正确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还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具体情况。

2009-06-05 人教网 ———————————————————————————————————————————————————— 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们都知道,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的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并且因为心理问题到心理诊所寻求心理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么怎么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

所谓心理健康,其实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当事人能够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发 挥本身的能力和潜力。心理健康具有下面7个具体的标准。

理解自我,悦纳自我;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能适当地表达情绪;

健全的人格;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

理解自我,悦纳自我

有一个人永远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自我。孔老夫子说过:“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我们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

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人生活在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了他人,离开他人的帮助,人将无法生存。

有心理学家统计,人生80%左右的烦恼都与自己的人际环境有关。对别人吹毛求疵,动辄向他人发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际交往的分寸,都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我们的工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我们的爱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干、体贴入微;我们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聪明伶俐、顺从听话;我们也可能正在遭遇着挫折和磨难……但是,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接受这一切,在此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性。

只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承担责任,乐于工作

除了襁褓中的婴儿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工作。儿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担,在工作中获得谋生的手段并得到承认和乐趣。所以,失业给成人的打击不仅是经济上,而且是心理上的,它会使人丧失价值感,带来心理危机。

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从工作中得到乐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说:“劳动一日,方得一夜安寝;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而逃避责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烦躁和悔恨。

能适当地表达情绪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经常性的抑郁、愤怒、焦躁、嫉妒等则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志。

当一个人心理十分健康时,他的情绪表达恰如其份,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

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人所有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有一则印度谚语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人格,人格决定命运。我们的性格和命运正是由我们自己每时每刻的行动自我雕塑而成。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

人的心理行为表现是与人的不同阶段的生理发展相对应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和性别特征,这意味着心理发育有问题。


相关文章

  • 2015年南充市公需科目考试答案
  •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 (1)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Rogers在其人格理论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自我和谐.( )(2分)A.自我认知B.自我和谐C.自我意识标准答案:B2.积极的心理( ),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 ...查看


  •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1
  •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关文件及表格 目 录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P2-P3) 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P4-P5)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g ...查看


  • 任冠华-医疗卫生信息化标准现状与发
  •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二○一○年五月 LOGO 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 背景与重要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发展机遇与前景 国家标准介绍 LOGO 一.背景与重要意义 v1.背景 医疗卫生信息化 特点 1.涉及13亿人民群众 2.跨行业/部门:包 ...查看


  • 201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答案
  • 1. 单选题(本题总分50.0分, 本大题包括25小题, 每题2分, 总计50.0分) 1.(本题分值:2) 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是由于( )最终影响身体的生理变化,出现了心身变化的转换,导致心身疾病. A. 身体变化 B. 心理状态的不平衡 ...查看


  • 2015兰大健康教育课程作业及答案
  • 1. 促进人们健康必须实现战略转移,首先应立足于(). 学校 医院 社区 企业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0.0 用户解答: 学校 标准答案: 社区 2.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最根本的措施是(). 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 深化对健康 ...查看


  • 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
  • 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 一. 概念及法律规定 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或销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 第一百四十五 ...查看


  • 国家体质健康标准
  •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百科名片 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制定.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 ...查看


  • 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
  • 王明口三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 学校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项城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工作方案>如下: 一.提高认识,广泛发动,掀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热潮. 要把实施 ...查看


  • 学生体质健康实施方案
  • 王市学区中心学校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及上报实施方案 学校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为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 ...查看


  • 安全生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产现场
  • 安全生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产现场,重点是管理的标准化和作业的标准化.因此,公司不断创新现场管理机制规范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管理,加强生产作业全过程中对人.机.环境的持续有效监控,保持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的良好状态,做到人人职责清晰.事事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