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改进
涟源市私立行知中学 张永平
摘 要: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一册》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中,都有关于浓硫酸的脱水性的相关知识。这两本教材上有关《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的演示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不但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污染环境,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因此,我通过反复实验,成功地改进了实验装置,减少了药品用量,杜绝了有毒气体的排放,让学生了解了“绿色化学”,感受了“绿色实验”。 关键词:浓硫酸 脱水性 实验改进
原实验中,先将20克蔗糖加入200ml烧杯中,再加几滴蒸馏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20ml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可观察到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见下图)。
本实验中,主要有如下三点不足之处:
⑴用到的药品中,蔗糖20g、浓硫酸20ml。一次实验使用这么多的药品,不但产生浪费,而且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
⑵在敞口的烧杯中演示该实验,产生的有毒气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环境,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⑶在课堂上进行本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咳嗽不止,有的同学还出现皮肤过敏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
正因如此,怎样才能减少实验中有毒气体的排放与吸收,就成了改进这个实验的关键。我认为,要减少实验中有毒气体的排放与吸收,得先从源头着手——
1
化学反应原理。本实验的原理是:C12H22O11
△
浓硫酸
12C+11H2O。但由于实验中
放出大量的热,且生成的碳在加热的条件下可被浓硫酸氧化,从而发生副反应:C+2H2SO4
2SO2↑+CO2↑+2H2O。生成的SO2是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所以,如何才能减少SO2的生成量,怎样才能吸收或除去生成的SO2,就成了本实验改进的关键。
通过反复实验论证,可对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一、减少药品用量
将反应药品的用量——20g蔗糖、20ml浓硫酸,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g蔗糖、2ml浓硫酸。这样,有毒气体SO2的生成量将也相应地会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二、防止二氧化硫逸出
1、选用合适试剂吸收二氧化硫
SO2是一种易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40体积的二氧化硫)的酸性气体,故可选用水或氢氧化钠溶液等来吸收SO2。 2、设计密闭反应装置
设计一个合理而又适宜的密闭反应装置,以保证SO2的全部吸收。这时,我想,如果教师能在平时的演示实验中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融合到实验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绿色化学”就在身边,那将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触动。因此,我将密闭反应装置的材料的选择定位为——变废为宝。如是,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废塑料瓶就这样应用到了本实验中。
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改进详情如下: 1.实验装置
2.实验用品
⑴药品:浓硫酸(98%)2mL,蔗糖(2g),300mL水或300mL1mol/L的NaOH溶液,
2
烧杯
蒸馏水,品红试纸。
⑵仪器:去底塑料瓶(1个),废塑料桶底(1个),废塑料桶嘴(1个),40mL小烧杯 (1只),10mL量筒 (1个),胶头滴管(2支),气球(1个),玻璃棒。 3.实验设计 ⑴实验操作:
①在废塑料桶底中放入废塑料桶嘴,加入300mL水或300mL 1mol/L的NaOH溶液。 ②将2g蔗糖放入小烧杯中,加入几滴蒸馏水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将烧杯放在废塑料桶嘴上,加入2mL浓硫酸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③把连有气球与品红试纸的去底塑料瓶迅速罩在小烧杯上,使小烧杯处于塑料瓶与水或氢氧化钠溶液组成的密闭环境中。 ④固定去底塑料瓶。
⑤等反应完全后,反复挤压气球,促进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碳的溶解。 ⑥观察装置中品红试纸的颜色变化及烧杯中物质变化。 ⑵实验现象:
①反应剧烈,可乐瓶中产生大量烟雾;
②蔗糖逐惭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 ③品红试纸褪色 ⑶实验结论:
①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生成炭与水,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②反应放热,浓硫酸与炭继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证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③品红试纸褪色,证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4.实验解说 本实验改进后:
⑴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并用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能实现二氧化硫的零排放。
⑵使用生活中废塑料制品作实验仪器。 ⑶将药品用量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以上三点,符合“绿色化学”中的Reduction(减量)、Reuse(重复使用)、Recycling(回收)的要求,达到减废、降低成本和杜绝污染的目的,让学生在
3
实验中感受“绿色化学”的魅力。
《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改进》,在2008年全国(中南片)高中化学新课程专题研讨——即高中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中,得到了众多全国专家的一致认可与好评,依次获得湖南省娄底市一等奖、湖南省一等奖、全国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2.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一册》 3.《高中化学实验大全》
年02月16日
4
2012
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改进
涟源市私立行知中学 张永平
摘 要: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一册》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中,都有关于浓硫酸的脱水性的相关知识。这两本教材上有关《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的演示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不但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污染环境,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因此,我通过反复实验,成功地改进了实验装置,减少了药品用量,杜绝了有毒气体的排放,让学生了解了“绿色化学”,感受了“绿色实验”。 关键词:浓硫酸 脱水性 实验改进
原实验中,先将20克蔗糖加入200ml烧杯中,再加几滴蒸馏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20ml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可观察到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见下图)。
本实验中,主要有如下三点不足之处:
⑴用到的药品中,蔗糖20g、浓硫酸20ml。一次实验使用这么多的药品,不但产生浪费,而且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
⑵在敞口的烧杯中演示该实验,产生的有毒气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环境,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⑶在课堂上进行本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咳嗽不止,有的同学还出现皮肤过敏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
正因如此,怎样才能减少实验中有毒气体的排放与吸收,就成了改进这个实验的关键。我认为,要减少实验中有毒气体的排放与吸收,得先从源头着手——
1
化学反应原理。本实验的原理是:C12H22O11
△
浓硫酸
12C+11H2O。但由于实验中
放出大量的热,且生成的碳在加热的条件下可被浓硫酸氧化,从而发生副反应:C+2H2SO4
2SO2↑+CO2↑+2H2O。生成的SO2是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所以,如何才能减少SO2的生成量,怎样才能吸收或除去生成的SO2,就成了本实验改进的关键。
通过反复实验论证,可对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一、减少药品用量
将反应药品的用量——20g蔗糖、20ml浓硫酸,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g蔗糖、2ml浓硫酸。这样,有毒气体SO2的生成量将也相应地会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二、防止二氧化硫逸出
1、选用合适试剂吸收二氧化硫
SO2是一种易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40体积的二氧化硫)的酸性气体,故可选用水或氢氧化钠溶液等来吸收SO2。 2、设计密闭反应装置
设计一个合理而又适宜的密闭反应装置,以保证SO2的全部吸收。这时,我想,如果教师能在平时的演示实验中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融合到实验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绿色化学”就在身边,那将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触动。因此,我将密闭反应装置的材料的选择定位为——变废为宝。如是,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废塑料瓶就这样应用到了本实验中。
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改进详情如下: 1.实验装置
2.实验用品
⑴药品:浓硫酸(98%)2mL,蔗糖(2g),300mL水或300mL1mol/L的NaOH溶液,
2
烧杯
蒸馏水,品红试纸。
⑵仪器:去底塑料瓶(1个),废塑料桶底(1个),废塑料桶嘴(1个),40mL小烧杯 (1只),10mL量筒 (1个),胶头滴管(2支),气球(1个),玻璃棒。 3.实验设计 ⑴实验操作:
①在废塑料桶底中放入废塑料桶嘴,加入300mL水或300mL 1mol/L的NaOH溶液。 ②将2g蔗糖放入小烧杯中,加入几滴蒸馏水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将烧杯放在废塑料桶嘴上,加入2mL浓硫酸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③把连有气球与品红试纸的去底塑料瓶迅速罩在小烧杯上,使小烧杯处于塑料瓶与水或氢氧化钠溶液组成的密闭环境中。 ④固定去底塑料瓶。
⑤等反应完全后,反复挤压气球,促进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碳的溶解。 ⑥观察装置中品红试纸的颜色变化及烧杯中物质变化。 ⑵实验现象:
①反应剧烈,可乐瓶中产生大量烟雾;
②蔗糖逐惭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 ③品红试纸褪色 ⑶实验结论:
①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生成炭与水,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②反应放热,浓硫酸与炭继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证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③品红试纸褪色,证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4.实验解说 本实验改进后:
⑴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并用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能实现二氧化硫的零排放。
⑵使用生活中废塑料制品作实验仪器。 ⑶将药品用量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以上三点,符合“绿色化学”中的Reduction(减量)、Reuse(重复使用)、Recycling(回收)的要求,达到减废、降低成本和杜绝污染的目的,让学生在
3
实验中感受“绿色化学”的魅力。
《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改进》,在2008年全国(中南片)高中化学新课程专题研讨——即高中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中,得到了众多全国专家的一致认可与好评,依次获得湖南省娄底市一等奖、湖南省一等奖、全国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2.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一册》 3.《高中化学实验大全》
年02月16日
4
2012